陋室存稿/杨志玖文集(套装全2册)

陋室存稿/杨志玖文集(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志玖 著
图书标签:
  • 杨志玖
  • 散文集
  • 随笔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名家
  • 现当代文学
  • 书香中国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322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杨志玖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杨志玖文集》分四种五册。第一册为隋唐五代史纲要、隋唐史通俗讲话、宋辽金西夏史讲义、元史七讲;第二册为元代回族史稿;第三册为马可波罗在中国及中外关系史文存;第四、五册为论文集。

作者简介

  杨志玖(1915—2002.5.24),字佩之,回族,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等。曾任天津市第六、七、八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常务委员。

前言/序言

  杨志玖先生(1915—2002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著名历史学家。回族。1934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年9月,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1938年8月大学毕业,被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作所外研究生。1939年9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姚从吾、向达教授研究蒙元史。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西南联合大学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1944年3月,应傅斯年先生邀请,借调到四川南溪县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编写中国边疆史清代部分。1946年10月,应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冯文潜先生之聘,到南开历史系任教。新中国建立后,杨先生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等。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著有《隋唐五代史纲要》、《元史三论》、《马可波罗在中国》、《元代回族史稿》、《陋室文存》等专著,发表论文近两百篇,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等。他坚持“少而精”的著述原则,在蒙元史、隋唐史、回族史、中西交通史等诸多领域内学术贡献卓著,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尊重和赞誉。
  杨先生对蒙元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可波罗来华、回回人和探马赤军等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三个热点问题。
  马可波罗来华及其所撰《游记》,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1941年,杨先生利用《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八《经世大典?站赤》一段百余字的公文,撰写《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考证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所述伴随蒙古公主自泉州离华返波斯是真实的,进而确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还订正马可波罗离华时间是在1291年初。这一揭示迄今汉文记载中唯一能见到的马可波罗活动的考证和研究,运用的是非常普通易见的史料,却披沙拣金,得到重要发现。该文荣获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名誉奖,被译为英文,先后刊于英国《亚洲皇家学会学报孟加拉版》第十卷及美国哈佛大学《亚洲学报》。相继得到了伯希和、柯立夫等外国权威学者相关研究的印证与肯定,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对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研究作出的重要建树。20世纪后期,杨志玖先生连续发表《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几个问题》、《马可波罗与中国》、《马可波罗足迹遍中国》、《再论马可波罗的真伪问题》和《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等论文,与美国学者海格尔、英国学者克鲁纳斯和弗兰西丝?伍德等展开长达二十余年的“论战”,就马可波罗的语言文字能力、在华身份和相关汉籍史料等焦点,作了中肯而有说服力的辩驳和论述。1999年又汇辑其重要论文15篇,在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马可波罗在中国》一书。2000年8月还在天津主持召开“马可波罗与13世纪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邀请伍德博士等国内外学者面对面地切磋研讨马可波罗来华问题。杨先生以其精湛的研究,把马可波罗来华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被国际学界公认为马可波罗研究的权威之一。
  杨先生在元代回族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因为出身于回族家庭,杨先生早在大学期间就有志于研究回族史。1938年写出三万字《元代回回考初稿》。两年后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元世祖时代“汉法”与“回回法”之冲突》,提出了“回回法(与汉法对立的回回人的政治观点和主张)与汉法的冲突曾经是元世祖时期朝廷政争的主要文化背景”的观点。所发表的《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等论文,对回回的来源、民族构成,对回鹘、回纥、回回音转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等做了深入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以后,继续发表了《元代的阿儿浑人》、《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古速鲁氏非回回辨》、《元代的吉普赛人——啰哩回回》、《关于元代回族史的几个问题》、《阿儿思兰家族事迹杂考》等十余篇论文。《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把政治斗争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深入分析研究回回人在元代政治中的地位。《元代的吉普赛人》则钩沉发掘中外文诸多文献,考证出元代啰哩回回即中国领土上最早的吉普赛人。他如对回族人物的研究,或纠正屠寄《蒙兀儿史记》、柯劭忞《新元史》误数人为一人等误,或考订著名清官海瑞实出身于回回。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杨先生耗费很大精力撰写《元代回族史稿》专著,2003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分“概说”、“正名”、“东来”、“地位”、“文化”、“人物”、“华化”等编。该书是先生六十年来元代回族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国内外这一领域的扛鼎之作。
  探马赤军是蒙元时期的重要军队,又是长期存在疑窦和争议的难题。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内学者大体沿用日本学者的看法,未作细致探究。1965年,杨先生撰写《元代的探马赤军》一文,批评了日本蒙古学者那珂通世、箭内亘等认为探马赤军系契丹人和女真人等非蒙古人组成的军队的观点,并对探马赤军的语源、语义、组成、性质等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史学界第一篇研究探马赤军的论文,引起学术界关注。80年代,杨先生又连续发表了《探马赤军问题再探》、《探马赤军问题三探》、《辽金的挞马与元代的探马赤》等多篇论文,继续与中、日两国的多位蒙古史专家学者进行有益的商榷和讨论,廓清了探马赤军问题的基本内容,有力地推动了这项研究的不断深入。
  杨先生是新中国唐史教学和研究的拓荒者之一。1955年出版的《隋唐五代史纲要》是建国后第一部隋唐断代史著作和优秀教材,是引领许多青年学习隋唐史的入门书。该书的特色是内容系统,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言简意赅。他撰写的唐史论文数量不多,重要的如《试论唐代藩镇割据与儒家学说》、《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释“台参”并论韩愈和李绅的争论》、《关于唐代除陌钱的几个问题》等。尤其是《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一文,认为藩镇依靠地方军士的支持而割据,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均田制破坏后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该文立足确凿史实提出了符合历史真相的新见解,在唐史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外,他和吴枫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是第一部隋唐史权威工具书,为隋唐五代史的学科基础建设作出了可贵贡献。
  杨先生研究土地制度史和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也颇值得称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杨先生担任过历史系土地制度研究室主任,先后撰写《北宋的土地兼并问题》、《关于北魏均田制的几个问题》、《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等系列论文。1959年10月,还和郑天挺先生举办了一次土地所有制学术争鸣讨论。会后又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在三联书店出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八九十年代,杨先生担任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及隋唐五代史卷主编,为这部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殚精竭虑。尤其是另外两位主编郑天挺先生和谭其骧先生相继逝世后,杨先生承担了大量终审“把关”和解决疑难的工作。其间,又撰写了十余篇与词条相关的考证文章,如《关于乌马儿任江浙平章的年代问题》、《“考竟”与“结竟”》、《“加役流”解》、《释“龙水”》等。这批文章虽然字数都不多,但对厘正部分词条讹误和在工具书层面的“正本清源”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先生形成了自己的治史风范:精于考证,追求真实,富有创见。早在北大和史语所学习期间,杨先生深受当时占主流的考据学派的影响,既注意继承乾嘉考据学,又大量吸收西方的历史与语言考证法。他的马可波罗研究、回族史研究、探马赤军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充分展示了娴熟的考证方法和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如《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元代的吉普赛人——啰哩回回》等篇章堪称中外史学方法相结合研究的传世佳作。杨先生的考证文章有两大特点,一是问题虽“小”但以小见大且意义重大;二是问题虽“大”但论证精微,而贯穿其中的都是追求真实和创新。例如,关于马可波罗离华年代事情虽小,但关乎马可波罗来华及《游记》的真伪,影响甚大。杨先生的学问既渊博精湛,又行文清新雅致。即使是微观的考证文章,也能写得生动活泼,形成了将严谨论证与清新的文字融为一体的风格。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无论篇幅长短,都逻辑缜密,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与中外诸多专家论辩,始终坚持以文会友的“君子之争”。他始终以追求真实为最高准则,又择善而从,非常愿意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论著发表,对提供帮助的诸位学者,都要一一附志,不埋没他人的协助之功,赢得学界的尊重和敬佩。
  杨先生自抗战胜利南开大学复校后执教长达61年,为南开历史系的发展和教书育人,奉献非凡。先后开设“中国通史”、“元史”、“宋辽金元史”、“蒙古史专题”、“隋唐史”、“史学名著选读”、“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回族史”、“中西交通史”等课程。他一心扑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上,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史学人才。1978年以来,杨先生先后培养隋唐史和元史等方向的博士生8人,硕士生9人。他的弟子学生“桃李满天下”,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已成为中国史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学术骨干,其中包括中国唐史学会会长1人、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2人、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1人。
  早在2003年4月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南开史学家论丛》首发式上,陈高华、瞿林东等学者就曾不约而同地赞叹杨先生的杰出学术成就、道德文章及其给南开乃至史学界作出的重要建树。为繁荣史学研究,便于海内外学人全面深入了解杨先生的治史路径和风格特色,我们在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下,对其多年来的论著进行了整理,汇辑成《杨志玖文集》。
  《杨志玖文集》各册所收论著如次:
  第一册《隋唐五代史纲要》(外三种:《隋唐史通俗讲话》、《宋辽金西夏史讲义》、《元史七讲》)
  第二册《元代回族史稿》
  第三册《马可波罗与中外关系》(含《马可波罗在中国》、《马可波罗及中外关系文存》)
  第四册《陋室存稿》(上)
  第五册《陋室存稿》(下)
  《杨志玖文集》的收录、整理和编辑、校核,遵循如下原则:
  (1)各册排列顺序大致依照原论著刊载出版时间先后和兼通隋唐史、蒙元史的学术特色。
  (2)对已出版的专著和论文,大致维持原书和原文面貌,仅对个别字句做了修正。其中,《隋唐五代史纲要》等三书仍然使用原书名,另将若干种讲义、论著附录其后;而将回回人和马可波罗以外的其他论文,依时间顺序编辑为《文集》的第四、第五册,取先生自选集“陋室”之号,冠之以《陋室存稿》(上)(下)。
  (3)《文集》参照原书原文的版式,统一使用简体字横排形式和新式标点符号。
  (4)《文集》主要收录学术性著作和论文,书信等暂不予收录。少数文章(如《释阿衡》)因战乱佚失,未能收入。
  (5)除个别篇章和讲课纲要外,一律采用脚注。注释形式大致保持原书、原文的面貌,仅对某些明显讹误之处径直予以修正。
  《文集》编纂,最初由张国刚、李治安、王晓欣、李燕捷、杨西云共同商议策划,李治安综理其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在津杨志玖先生的学生、子女及部分博士生等一起承担了《文集》的整理和校核工作。第一册,杨西云、薛磊。第二册,张沛之、王素强。第三册,王晓欣、马晓林。第四册,李燕捷、张玉兴。第五册,李治安。前言,由李治安、赵文坦执笔。第一册的《元史七讲》,是依据杨先生的讲课纲要和学生听课笔记,主要由王晓欣整理。薛磊、王素强、毛佳佳、郑旭东也参与了整理和录入工作。薛磊、马晓林等承担了复印资料等工作。还特邀彭莘女士对全书文字做了审阅加工。杨先生不同时期的学生蔡美彪、匡裕彻、白翠琴、陈有和、丁柏传、何灿浩、赵永东、杜家骥、李小林、何孝荣、胡务等,也以不同方式予以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年近九旬的蔡美彪教授精心修改了前言,还对《文集》的立意、选编等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
  范曾教授为《文集》题签,并慷慨资助出版,令人至为铭感!
  中华书局的领导和李静主任为《文集》编辑出版,提供很多支持和帮助。责任编辑孙文颖女士在编辑审校中付出许多心血和劳动。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志玖文集》编辑组
  2014年10月

《盛唐诗韵:李白、杜甫诗歌精选及赏析》 作者: 王剑波 编著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全三册 定价: 480.00 元 --- 内容简介: 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唐诗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而李白与杜甫,便是这片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磅礴的气魄,共同塑造了盛唐诗歌的巅峰,留下了无数不朽的篇章,影响了后世千年。 《盛唐诗韵:李白、杜甫诗歌精选及赏析》是一部深入挖掘和全面呈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创作精髓的权威性选本与鉴赏巨著。本书共分三册,汇集了两代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社会境遇时所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并辅以细致入微、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深度赏析。 第一卷:诗仙的浪漫与自由——李白卷 本卷聚焦于浪漫主义的旗手李白。他的一生是传奇,他的诗歌是豪迈的酒气、是飞扬的想象、是对自由的极致渴求的凝结。 精选内容侧重: 1. 初露锋芒与漫游岁月: 收录了李白早年求仙访道、仗剑远游时的作品,如《蜀道难》中那惊心动魄的奇景描绘,展现了他藐视权贵、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其自信与狂放的最佳注脚。 2. 宫廷生涯的幻灭: 探讨李白在长安翰林供奉时期的复杂心境。既有“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浪漫赞美,也有功成不就、壮志难酬的愤懑与失落,如《清平调》三首及被“赐金放还”后的感慨。 3. 晚年漂泊与道家情怀: 包含了其晚年寓居宣州、与友人相聚的诗篇,此时期作品中道家超脱的思想更为明显,对自然的热爱达到新的高度,例如与友人唱和的各种山水田园诗,以及流传千古的绝句名篇。 赏析特色: 赏析部分侧重于分析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技法:夸张手法的运用、奇特的比喻、强烈的节奏感以及酒文化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我们将深入剖析其诗歌中对盛唐气象的独特捕捉,以及他如何将民间传说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创造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 第二卷:诗圣的沉郁与担当——杜甫卷(上) 本卷开启对“诗圣”杜甫的研读之旅。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以悲悯的胸怀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全部历史细节,其风格沉郁顿挫,情系苍生。 精选内容侧重: 1. 早期求索与理想抱负: 选取杜甫青年时代在洛阳、长安的应试诗作和结交豪杰的篇章,展示他初入仕途时对儒家“兼济天下”理想的执着追求,如《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2. “三吏”“三别”的前奏: 重点呈现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杜甫目睹战乱之苦、赋税沉重的初期作品。这部分诗歌预示着他将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如《兵车行》中对征夫命运的深切同情。 赏析特色: 对杜甫的赏析强调其现实主义的深度。分析他如何运用白描手法勾勒社会图景,如何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来放大历史的重量。探讨其诗歌的“沉郁”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他所体现出的儒家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终极担当精神。 --- 第三卷:诗圣的忧患与史诗——杜甫卷(下) 本卷继续深入探究杜甫在颠沛流离中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他流亡夔州、成都草堂时期的“集大成”之作。 精选内容侧重: 1. 茅屋为秋风所破与成都草堂岁月: 这是杜甫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时期之一。我们精选了“三吏”“三别”的完整版本,以及《春望》《登高》等登高怀远的杰作。这些作品展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道德操守。 2. 晚年漂泊与对友人的深情: 包含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终老湖湘的诗作。此时期,他写给高适、李白等友人的赠答诗情真意切,同时对民间疾苦的描摹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高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振聋发聩。 3. 律诗的巅峰成就: 专题汇集了杜甫在格律上的创新与成熟之作,展示其如何将精巧的对仗、严谨的声律完美服务于宏大的主题表达。 赏析特色: 第三卷的赏析将聚焦于杜甫“集大成”的史诗性。剖析其诗歌结构布局的匠心独运,如何将瞬间的感触转化为永恒的历史记录。重点阐释杜甫诗歌在艺术上对后世格律诗体裁的规范与拓展,如何确立了其“诗史”的崇高地位。此外,还将探讨李杜二人交游与相互影响的脉络,使读者能更立体地理解盛唐诗歌群星璀璨的格局。 --- 本书特色总结: 1. 权威选本: 严格遵循学术界公认的经典版本,确保选篇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 系统梳理: 将李杜二人的创作历程、思想演变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构建清晰的阅读地图。 3. 深度鉴赏: 赏析语言精炼,既有对意境的描摹,更有对语言技巧、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真正体会到盛唐诗歌的震撼力量。 4. 精美装帧: 采用高品质纸张和装帧工艺,全套三册,兼具收藏价值与阅读体验,是古典诗词爱好者、文学研究者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读物。 通过这三卷的细致品读,读者将不仅能欣赏到李白洒脱飘逸的浪漫之美与杜甫沉郁顿挫的史诗之魂,更能深刻理解盛唐诗歌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永恒的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侧重于当代城市精神变迁的非虚构作品,感触颇多。这本书的作者采用了非常锐利的笔触,去剖析现代都市人内心的焦虑和疏离感。他通过对几个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物进行深度访谈和观察,描绘出了一幅幅高密度、快节奏生活下的众生相。其中有一章专门讲城市里的“共享空间”现象,分析了人们在物理空间上越来越接近,但在精神层面却越来越隔离的悖论。那种冷静的社会学分析,配上文学性的叙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细节时那种毫不留情的精准度,他不会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让事实本身说话。读完后,我时常会在通勤的地铁上环顾四周,思考自己与周围那些陌生人之间那层透明却坚固的墙究竟是什么构成的。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且极具冲击力的视角,它教会我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的旁观者姿态。

评分

拿到这套《陋室存稿/杨志玖文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那个略带古朴的书名吸引的。我最近特别迷恋那种沉静、内敛的文字风格,希望能在阅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我最近读完的另一本书,那本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士人生活图景的著作,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细节,比如他们日常使用的文具、宴饮的礼仪,甚至是书房的布局。读起来,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文人骨子里的那种清高与坚韧,他们如何在乱世之中守住一方精神净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很慢,需要静下心来品味,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溯,让人欲罢不能。它不像有些历史读物那样堆砌史料,而是将史料编织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那些风云变幻。这本关于士人生活的小册子,可以说是近期我阅读体验中非常亮眼的一部作品,它让我重新思考“隐逸”和“入世”之间的微妙平衡。

评分

前不久,我沉浸在一本非常细腻的家族回忆录中,那本书的作者是位女性,她以她祖母的视角,讲述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中国社会巨大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为克制,几乎没有煽情的大段描写,所有的情感都藏在那些日常的物件、一次次的搬家、以及对一餐饭的记忆里。比如,她细致地描述了祖母如何将一块珍藏的丝绸剪裁成不同用途的布料以度过困难时期,那种对物质的珍惜和对体面的维护,比任何激烈的文字都更让人动容。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是如何被裹挟、又是如何努力保持内在尊严的过程。它不像那些波澜壮阔的正史,它是一部关于“活下来”的、充满韧性的民间史诗。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仿佛和那个时代的女性前辈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安静的对话。

评分

说起来,我最近对自然哲学的兴趣又回来了,正好读了一本国外引进的关于“熵增定律”与生命意义探讨的科普读物。这本书的难度不低,但作者的叙事功力一流,他能把高深的物理学概念,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巧妙地融入到对人类文明、艺术创作甚至情感维系的讨论中。书中有一部分探讨了为什么人类会本能地追求秩序和美感,这其实是对抗无序、对抗时间流逝的一种精神抗争。我最喜欢它那种宏大叙事的格局,从宇宙大爆炸谈到一杯咖啡的冷却,所有现象似乎都能在同一个框架下得到解释,这让人在面对生命的有限性时,反而感到一种奇特的释然。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对抗”——比如整理凌乱的书桌、坚持写日记——都成了一种对抗宇宙必然趋势的勇敢姿态。读完它,感觉对世界的认知层次都被拔高了。

评分

我前阵子读完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民间神话和地方志的汇编,那本书简直就是一趟奇妙的探险之旅。它收集了我国南方某几个省份流传甚广的、但从未被正统学术界过多关注的“野史”和民间传说。作者花费了数年时间,深入到乡野村落,用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态度记录下了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祭祀的仪式,甚至还有一些已经失传的歌谣。书里那些关于山精水怪、地方英雄的叙述,虽然听起来天马行空,但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村落的记录,揭示出这些神话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和早期族群迁徙的历史脉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意识到,历史绝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簿,更深层的是那些普通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自身命运的期盼。那本神话集,文字朴实,信息量巨大,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简直是地方文化爱好者的福音。

评分

杨志玖先生(1915—2002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著名历史学家。回族。1934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年9月,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1938年8月大学毕业,被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作所外研究生。1939年9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姚从吾、向达教授研究蒙元史。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西南联合大学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1944年3月,应傅斯年先生邀请,借调到四川南溪县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编写中国边疆史清代部分。1946年10月,应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冯文潜先生之聘,到南开历史系任教。新中国建立后,杨先生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等。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著有《隋唐五代史纲要》、《元史三论》、《马可波罗在中国》、《元代回族史稿》、《陋室文存》等专著,发表论文近两百篇,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等。他坚持“少而精”的著述原则,在蒙元史、隋唐史、回族史、中西交通史等诸多领域内学术贡献卓著,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尊重和赞誉。

评分

布面精装,内容也感兴趣,挺好了

评分

六、三郡以外乌桓的衰落、迁徙和融合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陋室存稿/杨志玖文集(套装全2册),终于买到了。

评分

陋室存稿/杨志玖文集(套装全2册),中华书局出版社

评分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评分

第四章 东部鲜卑

评分

探马赤军是蒙元时期的重要军队,它长期征戍于西域和汉地,对元代政治军事影响很大。但因史料记载含混,关于这支军队的真实面貌又是长期存在较多疑窦和争议的难题。60年代以前,国内史学界大多沿用日本学者的看法,未作细致的研究。1965年,杨志玖教授发表《元代的探马赤军》(《中华文史论丛》第六辑),批评了日本蒙古学者那珂通世、箭内亘等认为探马赤军系契丹人和女真人等非蒙古人组成的军队的观点,并对探马赤军的语源、语义、组成和性质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第一篇系统研究探马赤军问题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