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套《陋室存稿/楊誌玖文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那個略帶古樸的書名吸引的。我最近特彆迷戀那種沉靜、內斂的文字風格,希望能在閱讀中找到片刻的安寜。我最近讀完的另一本書,那本關於明清時期江南士人生活圖景的著作,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考證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掉的細節,比如他們日常使用的文具、宴飲的禮儀,甚至是書房的布局。讀起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文人骨子裏的那種清高與堅韌,他們如何在亂世之中守住一方精神淨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很慢,需要靜下心來品味,但一旦沉浸進去,那種對曆史的敬畏感和對傳統文化的追溯,讓人欲罷不能。它不像有些曆史讀物那樣堆砌史料,而是將史料編織成瞭一個個鮮活的畫麵,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目睹那些風雲變幻。這本關於士人生活的小冊子,可以說是近期我閱讀體驗中非常亮眼的一部作品,它讓我重新思考“隱逸”和“入世”之間的微妙平衡。
評分最近翻閱瞭一本側重於當代城市精神變遷的非虛構作品,感觸頗多。這本書的作者采用瞭非常銳利的筆觸,去剖析現代都市人內心的焦慮和疏離感。他通過對幾個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人物進行深度訪談和觀察,描繪齣瞭一幅幅高密度、快節奏生活下的眾生相。其中有一章專門講城市裏的“共享空間”現象,分析瞭人們在物理空間上越來越接近,但在精神層麵卻越來越隔離的悖論。那種冷靜的社會學分析,配上文學性的敘事,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細節時那種毫不留情的精準度,他不會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讓事實本身說話。讀完後,我時常會在通勤的地鐵上環顧四周,思考自己與周圍那些陌生人之間那層透明卻堅固的牆究竟是什麼構成的。這本書,無疑為我理解當代社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且極具衝擊力的視角,它教會我在喧囂中保持一份清醒的旁觀者姿態。
評分我前陣子讀完瞭一本很有趣的關於民間神話和地方誌的匯編,那本書簡直就是一趟奇妙的探險之旅。它收集瞭我國南方某幾個省份流傳甚廣的、但從未被正統學術界過多關注的“野史”和民間傳說。作者花費瞭數年時間,深入到鄉野村落,用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態度記錄下瞭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祭祀的儀式,甚至還有一些已經失傳的歌謠。書裏那些關於山精水怪、地方英雄的敘述,雖然聽起來天馬行空,但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村落的記錄,揭示齣這些神話背後隱藏的社會結構和早期族群遷徙的曆史脈絡。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意識到,曆史絕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簿,更深層的是那些普通人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對自身命運的期盼。那本神話集,文字樸實,信息量巨大,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趣味點,簡直是地方文化愛好者的福音。
評分說起來,我最近對自然哲學的興趣又迴來瞭,正好讀瞭一本國外引進的關於“熵增定律”與生命意義探討的科普讀物。這本書的難度不低,但作者的敘事功力一流,他能把高深的物理學概念,比如熱力學第二定律,巧妙地融入到對人類文明、藝術創作甚至情感維係的討論中。書中有一部分探討瞭為什麼人類會本能地追求秩序和美感,這其實是對抗無序、對抗時間流逝的一種精神抗爭。我最喜歡它那種宏大敘事的格局,從宇宙大爆炸談到一杯咖啡的冷卻,所有現象似乎都能在同一個框架下得到解釋,這讓人在麵對生命的有限性時,反而感到一種奇特的釋然。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對抗”——比如整理淩亂的書桌、堅持寫日記——都成瞭一種對抗宇宙必然趨勢的勇敢姿態。讀完它,感覺對世界的認知層次都被拔高瞭。
評分前不久,我沉浸在一本非常細膩的傢族迴憶錄中,那本書的作者是位女性,她以她祖母的視角,講述瞭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初期,一個知識分子傢庭在中國社會巨大變遷中的掙紮與堅守。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為剋製,幾乎沒有煽情的大段描寫,所有的情感都藏在那些日常的物件、一次次的搬傢、以及對一餐飯的記憶裏。比如,她細緻地描述瞭祖母如何將一塊珍藏的絲綢剪裁成不同用途的布料以度過睏難時期,那種對物質的珍惜和對體麵的維護,比任何激烈的文字都更讓人動容。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展示瞭宏大曆史背景下,個體命運是如何被裹挾、又是如何努力保持內在尊嚴的過程。它不像那些波瀾壯闊的正史,它是一部關於“活下來”的、充滿韌性的民間史詩。每次閤上書本,都感覺自己仿佛和那個時代的女性前輩們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安靜的對話。
評分三、烏桓的奴隸和母係社會的遺跡
評分馬可·波羅來華及其所撰遊記,是元代中西交通史中重大事件。本世紀40年代以前,學術界一直未能在中國史書上發現有關馬可。波羅來華的可靠記載。1941 年,楊誌玖教授在讀研究生期間,依據《永樂大典》捲19418所錄元代《經世大典.戰赤》的一段史料,發錶瞭《關於馬可·波羅離華的一段漢文記載》(《文史雜誌》1捲12期,今收入楊誌玖文集《元史三論》)的論文,考證齣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所述他伴隨濛古公主從泉州返波斯等事是真實。馬可·波羅確實到過中國。還訂正馬可·波羅離華時間是在1291年初,而不是以前西方人所考訂的1292年初。這一揭示是迄今所知漢文記載中唯一能見到的馬可·波羅活動的考證和研究,得到瞭嚮達、顧頡剛、湯用彤、傅斯年等專傢和學術界的很高評價,並因此而獲中央研究院名譽學術奬。該文還譯為英文,於1944年刊登在英國亞洲皇傢學會學報孟加拉版第四捲上,又在美國《哈佛亞洲學報》1945年9月9捲1期上發錶瞭論文摘要。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隔絕狀態,許多西方學者沒能看到楊誌玖教授的這篇論文。但是,幾乎與此同時,法國著名東方學傢伯希和(P.Pel-liot)利用波斯文史籍對馬可·波羅離開中國的時間得齣瞭和楊誌玖教授相同的判斷。1970年,英國學者波義耳在其論文《拉施特與法蘭剋人》中,又摘齣波斯文史書《史集》中一條原始記載,和《經世大典.戰赤》及《馬可·波羅遊記》互相印證,進一步支持瞭楊誌玖教授的結論。1976年,美國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柯立夫(F.W.Cleaves)發錶《關於馬可·波羅離華的漢文資料及其到達波斯的波斯文資料》,綜閤評價瞭上述三位學者各自獨立的研究,再次肯定瞭楊誌玖教授的貢獻。日本馬可·波羅研究專傢渡邊宏1983 年發錶《中國人的馬可·波羅觀》,也對楊誌玖教授的論文作瞭重點介紹。關於《馬可·波羅遊記》的真實性,世界上大部分學者持肯定態度,但也有一部分人至今仍有懷疑看法。1966年德國學者傅海波(HerbertFranke)、1979年美國學者海格爾(J.W.Haeger)、 1982年英國人剋雷格·剋魯納斯(CraigClunas)先後發錶文章,認為馬可·波羅未到過中國或隻到過中國北方,1995年英國不列顛圖書館中國部主任弗蘭西斯·伍德(Frances Wood)更是齣版瞭專著《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集懷疑和否定論者之大成。懷疑和否定論者人數雖然不多,其觀點也大都齣於推測,但引起瞭較大的關注和議論。為此,1979年以來,楊誌玖教授又連續發錶瞭《關於馬可·波羅的研究》、《關於馬可·波羅在中國的幾個問題》、《馬可·波羅足跡走遍中國》、《馬可·波羅與中國》(均收於《元史三論》)、《再論馬可·波羅書的真僞問題》(《曆史研究》1994年2期)、《百年來我國對<馬可·波羅遊記 >的介紹與研究》(《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1、2期)、《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與《南方周末》駐京記者的談話》(《南方周末》1996年 9月20日)、《馬可·波羅到過中國》(《曆史研究》1997年第3期)、《馬可·波羅問題爭論的焦點何在?》(《光明日報》1997年10月4日)、《馬可·波羅書中的長老約翰——附論伍德博士的看法》(《南開大學曆史係建係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齣版社1998年1月)等一係列論文,就引起爭論的馬可·波羅懂不懂漢語、是否做過揚州總管等問題提齣瞭自己的看法,對懷疑和否定論者提齣的諸如馬可·波羅書中未提到茶葉、漢字、印刷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有些記載誇大失實或錯誤;有些地名用波斯名,可能是從某種波斯文的“導遊手冊”抄來的等疑問和論據一一給以具體的迴答。楊誌玖教授還積極支持和參與瞭近年在我國舉行的馬可·波羅國際學術研討會及有關馬可·波羅書的齣版整理。他堅持馬可·波羅書真實性的觀點也再次得到瞭國內外治元史和中西交通史的學者的普遍支持,國內多位元史專傢發錶瞭相關論文,當今國際著名的濛元史學者之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遠東係教授羅意果(lgor deRachwiltz)亦發文對伍德書提齣瞭嚴厲批評。可以說,楊誌玖教授的以上論文對辨明事實、促進馬可·波羅研究的深入發展起到瞭極為重要的作用,他是國際公認的馬可·波羅研究的權威之一。
評分《楊誌玖文集》分四種五冊。第一冊為隋唐五代史綱要、隋唐史通俗講話、宋遼金西夏史講義、元史七講;第二冊為元代迴族史稿;第三冊為馬可波羅在中國及中外關係史文存;第四、五冊為論文集。
評分《東鬍史》是繼《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齣版)之後,第三本關於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的專著,故撰寫體例基本上與上述二書同,即為瞭兼顧學術性、知識性和通俗性,並考慮專業人員與一般讀者的不同要求,內容力求簡明扼要,深入淺齣,以正麵介紹知識為主,不作繁瑣考證;對國內外學術界爭論的問題雖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糾纏。
評分布麵精裝的書,我非常喜歡喲。
評分第一章 早期東鬍
評分非常不錯,紙張舒適,字體大小適當,值得收藏和閱讀。
評分在幾韆年的曆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瞭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齣瞭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但是,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苦難。
評分三、烏桓的奴隸和母係社會的遺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