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

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傅嵐 著
圖書標籤:
  • 李鴻章
  • 晚清
  • 曆史人物
  • 政治
  • 洋務運動
  • 中日關係
  • 自強求富
  • 近代史
  • 傳記
  • 改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1089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402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字數:22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清史愛好者、李鴻章愛好者、
  李鴻章可以說是晚清民國時期很富爭議的人物之一,有人說他是晚清改革的符號。敬他的人,說他是晚清的改革設計師、晚清很偉大的外交傢、晚清海軍很重要的奠基者、晚清著名的泥瓦匠。但有人也說他是晚清處處受辱的導因。恨他的人,說他賣國求榮、是劊子手、是陰謀傢、是甲午海戰失敗的罪魁禍首、是貪汙集團的大後颱。
  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一切盡在《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一書中。

內容簡介

  百多年來對李鴻章的爭論非常多,《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不同於僅對其前半生介紹,或僅對其所謂的洋務運動的改革進行介紹,而是以李鴻章的一生生平為綫索,對李鴻章何以成為李鴻章而不是李宗棠、李國藩、李藤博文進行瞭一定程度地解說。

作者簡介

  傅嵐,1979年生,北京人。自幼喜愛近代史,對晚清改革、人物有些心得。本書是為處女作,望諸位讀者賜教。若對本人作品有批評指教者,可通過mengben1978@126。com聯係。

目錄

第一章李鴻章的初成功
一、中興六臣的成功之路
(一)八世為農鍛造齣的超級為官心
(二)封建社會做好官什麼最重要
(三)有其父未必有其子
(四)一直在等待成為偉人的時機
二、並不成功的團練生涯
(一)惹不起的石達開
(二)史上等級最高的一次鬥毆
(三)李鴻章的幕僚生涯
(四)李鴻章的傲
三、歸傢鄉組建淮軍,左李初爭鋒
(一)上海起義小史
(二)淮軍入滬
(三)李鴻章殺降引發的左李衝突
左李矛盾初現
左李矛盾再激化
(四)左宗棠與李鴻章的民生之爭
第二章邊疆與天下,左李二爭鋒
一、左李衝突第一迴閤:李鴻章勝
(一)剿殺撚軍
裁撤湘軍
李鴻章獻計
曾國藩敗北
李鴻章剿撚
清政府給左李間製造矛盾
(二)左李矛盾升級——李鴻章從政以來第一大敗筆
新疆並非李鴻章所言之“無用”
陝甘的混亂局勢
(三)海防危機,日本崛起
李鴻章隻是拿日本做藉口
二、李鴻章的外交戰略與日本的強盜思維
(一)對外也曾強硬過
(二)日本的對外擴張之路
日本展現瞭它的侵略性
徵朝鮮並琉球
中國的反擊
中日《北京專條》
李鴻章的錯誤
三、左李衝突:西徵與海防
(一)李鴻章的觀點縱覽
李鴻章對海防的整體認識
李鴻章的應對之舉
四種偏狹的防務意見齣爐
(二)左宗棠的觀點縱覽
左宗棠針鋒相對提齣“有用論”
新疆建省的四次爭論
左李衝突起瞭實質性變化
左李衝突背後的本質衝突——誰是中國的首敵
(三)李鴻章的手腕——如何阻撓左宗棠進兵
四、左李衝突第二迴閤:收復新疆,左宗棠大勝
(一)左宗棠的人生巔峰——平內亂收新疆,立不世之功
左宗棠的戰略——暫不與俄直接對抗
左宗棠說服強硬派先收復新疆大部
左宗棠做好對俄一戰的準備
左宗棠人生之頂點,李鴻章相形見絀
(二)李鴻章的緻命缺陷之用人
李鴻章20年兢兢業業
李鴻章的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
第三章左宗棠之死,疆臣第一李鴻章
一、左李衝突第三迴閤:洋務與海防,李鴻章勝
(一)左李衝突,抑左揚李時代的到來
法國侵略越南
左李第二次發生正麵衝突
抑左揚李時代何以發生
中法戰爭之海戰
(二)李鴻章在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中各列強的態度
中國敗得挺窩囊
左宗棠和李鴻章的矛盾
李鴻章對左宗棠的阻撓
二、左、李之爭的海防路綫
(一)洋務之軍事起於太平天國
洋務運動起於軍事
清政府的洋務運動目的在於鎮壓太平軍
洋務運動中的軍工廠
(二)集閤瞭李的睿智、左的強悍的人——丁日昌
丁日昌與自強十二條
洋務改革之核心
(三)第二次海防大討論
海防爭論
自造與購買的爭論
自造失敗後,左李分道揚鑣
第四章甲午落寞,李鴻章進入從政低榖期
一、亞洲最強的海軍
(一)北洋海軍的大日子——醇親王閱兵
海軍1886年大閱兵
辭退琅威理
(二)李鴻章與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的建設
日本海軍的奮起直追
(三)中日洋務運動對比殖産興業
中國之敗敗於統治者的不作為以及腐敗
中日工商業發展的不同路徑
盛宣懷的一生就是不斷MBO的一生
李鴻章變法
二、中日甲午海戰
(一)李相心血付之東流
日本對朝鮮的侵略
日本的軍事規劃
(二)甲午戰爭中的陸軍
淮軍主導的朝鮮之戰
日本攻入中國
(三)甲午戰爭失敗後
清政府最高統治集團的腐朽與短視
《馬關條約》簽訂的罪責關李鴻章何事
李鴻章遇刺
簽訂《馬關條約》
李鴻章背黑鍋
李鴻章赴京
第五章?歐美巡遊,李鴻章再次崛起
一、中俄密約的是是非非
(一)李鴻章赴沙俄的前前後後
(二)聯俄抗日中的多次受賄疑雲
二、李鴻章在歐美七國
(一)李鴻章在德國
(二)李鴻章在荷、比、法
(三)李鴻章在英國
(四)李鴻章在美國和加拿大
第六章李鴻章最後一搏
一、戊戌變法中的李鴻章:改革與職位
(一)戊戌變法與李鴻章
(二)李鴻章重新被重用的前奏
(三)要李鴻章獨立承擔甲午戰爭失敗的責任公平嗎
二、兩廣歲月:日殺三百的鐵血總督
(一)廢帝、保帝與義和團運動
(二)李鴻章的政治任務之剿滅康梁一黨
(三)李鴻章的政治任務之維護治安
(四)李鴻章對義和團的看法
三、“東南互保”與《辛醜條約》
(一)地方大員的躁動
(二)德皇大罵李鴻章:這隻狗,專事挑撥
(三)催命符——《辛醜條約》
四、結語:李鴻章的最後時刻
(一)裱糊匠李鴻章
(二)如何評價李鴻章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李鴻章的初成功
  一 中興六臣的成功之路
  李鴻章生於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癸未年,屬羊;卒於光緒廿七年(1901年),辛醜牛年,享年78歲。很巧閤,李鴻章後來的重要對手之一李秀成也在這一年齣生,與李鴻章同歲。
  (一)八世為農鍛造齣的超級為官心
  李鴻章齣生於東鄉(肥東縣,現閤並於閤肥市瑤海區)磨店(今磨店鄉群治村祠堂郢),但其祖居地並非在閤肥,而是在江西湖口。正如五韆年的漫漫長河裏,純血緣這種觀念很可笑一樣,像張王李劉陳這些中國的大姓,“五百年一宗”的觀念也很可笑。張作霖本姓李,李鴻章也類似,他原本姓許。
  李鴻章的九世祖李心莊沒有孩子,他的同莊擔挑(連襟,姐妹的丈夫間的俗稱)許迎溪(許為李的大姐夫)便將二兒子許子慎過繼給瞭李心莊。許傢因避亂從江西遷居到瞭安徽閤肥,到李心莊時已在東鄉住瞭有一二百年。
  李鴻章與另外的中興之臣曾國藩、左宗棠、鬍林翼、彭玉麟、張之洞相比(“中興四臣”一說為曾國藩、左宗棠、鬍林翼、彭玉麟;另一說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為此共有六人比肩),情況與鬍林翼類似,皆是父輩為官,之後利用父輩的官場人脈,在特殊的曆史時期,利用自己的纔華從而得以成功立世。
  李鴻章的成功,自然源於其傢族之風,且經百年積澱。在這點上,李與曾二人相似,都是務農為主的耕讀之傢。從文化積澱上講,鬍林翼、左宗棠、張之洞反而要比李鴻章和曾國藩更深厚,鬍林翼傢族早已崛起,因此,其官場人脈可上溯到陶澍、賀氏兄弟、林則徐等。但左宗棠比鬍林翼更牛,齣身“七世秀纔之傢”,憑纔華直接與陶澍做瞭親傢,這一下,鬍林翼和左宗棠交情反而不好稱呼瞭,鬍林翼是陶澍的女婿,左宗棠是陶澍的兒女親傢。但可惜,左宗棠不喜八股而沉迷實學,最終隻能被迫做瞭上門女婿,農忙時做農民,農閑時以教書為生。但憑藉著他與陶澍、賀氏兄弟、鬍林翼的關係,其官場人脈之強令人羨慕。
  論官場人脈,李鴻章仰仗於曾國藩。曾國藩站隊站對瞭,因此官運亨通。然而,其主要人脈並非地方實力派。李鴻章則因性格、地位等原因,在地方上的人脈較廣。
  在六人中,張之洞因祖父、父親皆為地方實權官員,雖僅僅是知縣一級,但對為官之道最為精通,同時,沾染的晚清官場弊病也最多。其一生好名、浮誇也與此有關。
  六人中,最為不幸的當屬彭玉麟。其父雖為八品官,可惜,天妒英纔,過早辭世,讓他提前體驗到瞭父亡後的世態炎涼。這也是彭玉麟功成名就後,一直想歸隱的根本原因。
  李鴻章的成功,乃是草根階層積二百年造化的成功典範。其八世祖許子慎改姓李後,直到三世祖(高祖李士俊)時纔由底層的小草變成瞭一棵小樹,擁有二百多畝地的小地主。彆小看這一身份的轉變,由貧農變為地主,就代錶著有資金用於學習。果然,自三世祖之後,李傢的知識積澱越來越濃厚。二世祖(曾祖父李椿)雖仍在鄉間,但其在農村的地位已然較高。祖父李殿華是李鴻章傢族進軍科場的第一人,但其止步於舉人考試,兩次失敗後退居鄉間耕讀教書五十載。
  幾十年的厚積薄發終於使李傢鯉躍龍門瞭。李殿華生有四子,即:長子文煜、次子文瑜、三子文球、四子文安。李文煜科考不利,便在傢中專心教授四弟李文安。李文安生於1802年,字式和,號玉泉、愚荃,正是李鴻章的父親。自道光五年(1825年)開始參加鄉試,直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方考中舉人,名列第96名。
  終於,其父李文安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與曾國藩一起考中瞭進士,名列第112名。先是在刑部任六品主事,其後升任為督捕司郎中(五品)主管司法和監獄。
  李鴻章六歲起便進入自傢的私塾館——棣華書屋學習,由其伯父李文煜啓濛,拜名仕徐子苓為師。古代成纔的唯一途徑就是讀書考取功名,滿族雖然靠馬上得瞭天下,但治理天下卻要看馬下的功夫。因此,清政府非常快速地全盤吸收瞭漢人政權的治國精華。同時,還進行瞭自我變革。一舉打破瞭那句評語“自古鬍人無百年之國運”(語齣《燒餅歌》,此作為清末民初後人僞托劉伯溫所作,因此,實際並非硃元璋所言)的魔咒。
  在清朝,人們仍然以做官為最高人生目標,如果僅僅從改姓李的那一代開始到李鴻章這一代,李傢已然八世為農。在封建社會這是多麼大的恥辱,也許,正因為如此,李鴻章的入仕願望非常強烈。這點從其可考年代、留存下來的三篇詩作等方麵可一探而知。
  李鴻章在1842年到1847年這六年,是為官前的煎熬階段。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鴻章中瞭秀纔。1842年,他19歲,初生牛犢不怕虎、自我感覺學富五車,傢族二百年的希望寄托於一身,其急切心情可以想見。有詩為證:
  二十自述
  蹉跎往事付東流,彈指光陰二十鞦。青眼時邀名士賞,赤心聊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韆古,世外浮沉(一為“瀋”)隻一漚。久愧蓬萊仙島客,簪花多在少年頭。
  每到春初酒價賒,驚心老大漸相加。三年白下增詩債,十載青氈易歲華。
  馬齒記從今日長,龍頭休嚮昔時誇。因循最誤平生事,枉自辛勤讀五車。
  丈夫事業正當時,一誤流光悔後遲。壯誌不消三尺劍,奇纔欲試萬言詩。
  聞雞不覺身先舞,對鏡方知頰有髭。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為。
  暮鼓晨鍾入聽來,思前思後自徘徊。人生惟有青春好,世事須防白首催。
  萬裏請纓終子少,韆鞦獻策賈生催(一為“摧”)。愧予兩字功名易,小署頭銜斐秀纔。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入選“優貢”(清朝規定,每三年各省負責教育工作最高官員、正三品的學政從當地的秀纔中挑選數人進入國子監讀書)後,立刻赴京準備參加1844年的甲辰科順天府鄉試。此時的詩更是豪氣萬丈:
  入都
  丈夫隻手把吳鈎,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韆裏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一為“野”)鷗! 笑指蘆溝橋畔月,幾(一為“有”)人從此到瀛洲?
  頻年伏櫪睏紅塵,悔煞駒光二十春。馬足齣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
  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即(一為“藉”)此可求文字益,鬍為抑鬱老吾身!
  黃河泰岱勢連天,俯瞰中流一點煙。此地盡能開眼界,遠行不為好山川。
  陸機入洛纔名振,蘇軾來遊壯誌堅。多謝咿唔窮達(一為“蒼”)士,殘年兀坐守遺編(一為“篇”)。
  迴頭(一為“思”)往事竟(一為“盡”)成塵,我是(一為“亦”)東西南北身。白下沉(一為“瀋”)酣三度夢,青山(一為“衫”)淪落十年人。
  窮通有命無(一為“何”)須蔔,富貴何時乃濟貧。角逐名場今已久,依然一幅舊儒巾。
  局促真如虱處褌,思乘春浪到龍門。許多同輩矜科第,已過華年付(一為“逐”)水源。
  兩字功名添熱血,半生知遇有殊恩。壯懷棖觸聞雞夜,記取鞦風拭淚痕。
  桑於(一為“乾”)河上白雲橫,惟冀(一為“祝”)雙親旅捨平。迴首昔曾勤課讀,負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節,韆裏傢書促遠行。直到(一為“待”)明春花放日,人間烏鳥慰私情。
  一枕邯鄲夢醒遲,蓬瀛雖遠係人思。齣山誌在登鰲頂,何日身纔入鳳池?
  詩酒未除名士習,公卿須稱少年時。碧雞金馬尋常事,總要生來福命宜。
  一肩行李又吟囊,檢點詩書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馬蹄草色薊門霜。
  故人共贈王祥劍(一為“純仁麥”),荊女(一為“婦”)同持陸賈裝。自愧長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纍高堂。
  驪歌緩緩度離筵,正與親朋話彆天;此去但教磨鐵硯,再來惟望插(一為“撤”)金蓮。
  即今館閣需纔日,是我文章報國年;覽鏡(一為“攬鬢”)蒼蒼猶未改,不應身世久迍邅。
  一入都門便(一為“已”)到傢,徵人北上日西斜;槐廳謬附明經選,桂苑猶虛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劍,人情冷暖驗籠紗;倘無駟馬高車日,誓不重迴故裏車。
  以上兩詩足以看齣李鴻章為人傲氣,這種傲氣一直延續到他人生的最後時刻。滿朝文武,即使曾國藩在內,在李鴻章眼中都不及自己。這些在書中我們會通過書信逐步講解,在此恕不贅言。
  1844年,順天府鄉試,李鴻章考中瞭第84名舉人,但可惜,次年李鴻章的會試失利,殿試更是可望而不可即。1846年,考試失利的李鴻章在路過山東時,在旅店的題壁上寫瞭一首直抒胸臆的詩:
  山東旅捨題壁
  黃河東抱亂山流,迢遞徵途又暮鞦。愧我年華同鄧禹,飄零書劍未封侯。
  故園荊樹隔三株,虎口知能脫得無。怕聽荒雞啼曉月,斷人鄉夢易模糊。
  詩中的鄧禹(2年—58年),乃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雲颱二十八將”之首。鄧禹22周歲時,已經被劉秀拜為前將軍,主持討伐王莽、恢復漢朝的偉業。23歲時,其所屬兵力已由兩萬迅速擴展為百萬。57歲,亡故。1846年,李鴻章23歲,遙想古人鄧禹這個年齡時早已經馳騁天下瞭,李鴻章對自己的人生開始茫然。什麼時候纔能馳名天下?
  所幸,李鴻章知恥而後勇,幾番努力,終於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可謂如願以償,隨後,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二)封建社會做好官什麼最重要
  在封建社會,同年、同鄉是非常重要的人脈資源。
  同年方麵,每個考官都會形成一個政治小團體,小團體間的人互相扶持,有瞭共同的對手往往群起攻之。在這點上,李鴻章和他的老師之間就很明顯,例如房師(閱捲考官)孫鏘鳴與李鴻章之間有很深的政治聯係。同時,也會因為同盟因素,造成與他人的衝突。房師孫鏘鳴,生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卒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他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浙江溫州百姓上京告禦狀反映周開锡(溫處道道颱)苛政亂民,閩浙總督兼浙江巡撫左宗棠為此上奏朝廷要求嚴懲劣員周開锡。孫鏘鳴袒護門生周開锡並對左宗棠提齣批評、誣告。次年正月初二(2月9日),同治上諭勒令其退休。而這一事件,也使得李鴻章對左宗棠産生瞭厭惡之情。其後,孫鏘鳴的門生李鴻章和瀋葆楨相繼邀請孫鏘鳴在書院講學。
  除瞭房師之外,丁未科科考的主考官和副主考官資曆都非常強大,特彆是潘世恩和杜受田。另外硃鳳標、福濟二人也是李鴻章日後在朝廷內的奧援人。
  主考官潘世恩,生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卒於鹹豐四年(1854年),官至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充上書房總師傅,進太傅。為官五十餘年,曆事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被稱為“四朝元老”,與堂兄潘世璜、孫子潘祖蔭閤稱為“蘇州三傑”,著有《恩補齋集》。
  副主考官杜受田,生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卒於鹹豐二年(1852年),鹹豐皇帝的老師,官至禮部左侍郎,加太師太保。其傢族素有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之稱。
  副主考官硃鳳標,生於嘉慶五年(1800年),卒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高中榜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時任戶部右侍郎。
  副主考官福濟(?—1875年),滿洲鑲白旗人,時任兵部侍郎兼總管內務府大臣。
  考官之後,就是同年瞭,正如我們有高中同學、大學同學一樣,李鴻章就有瞭舉人、進士兩科的同學力量。
  同鄉官員也是如此,同鄉間互相扶助結黨為幫。李鴻章科舉成功後,時任刑部郎中(正五品)的李文安立刻帶領自己的兒子,拜訪瞭在京城的安徽籍同鄉。當時,安徽籍主要官員有:呂賢基(1803年—1853年),時任監察禦史;王茂蔭(1798年—1865年)戶部右侍郎,貨幣經濟學傢,在馬剋思《資本論》中唯一一個被提到的中國人;趙畇(1808年—1877年)上書房行走,翰林院庶吉士,為李鴻章的嶽父。
  李鴻章如此,李鴻章傢族同樣如此,其成功迅速帶動瞭整個傢族的興旺,進而成為延續百餘年的昌盛傢族。據說,其後代中至今有不少人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頗有建樹。
  李瀚章,李鴻章長兄,本名章銳,生於道光元年(1821年)。1849年得拔貢資格,前往湖南善化縣當知縣。因理財能力突齣,深得曾國藩賞識。其後官運亨通,官至湖廣總督、兩廣總督。
  李鶴章,李鴻章三弟,本名章談,道光五年(1825年)生,主要襄助李鴻章攻打太平軍。同治四年(1865年)稱病歸傢。其子李經羲生於鹹豐九年(1859年),卒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曆經晚清和民國,分彆官至雲貴總督、國務總理。其後代子孫李道豫,還曾擔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大使(1993年4月—1998年2月)。
  李蘊章,李鴻章四弟,本名章鈞,道光九年(1829年)生。因12歲時生病,單眼失明而一直生活在老傢。李鳳章,李鴻章五弟,本名章銓,道光十三年(1833年)生。其心不在軍政,而在經商,因兩位兄長之雄厚人脈,後成為安徽巨富。
  李昭慶,李鴻章六弟,本名章釗,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據說他在兄弟六人中最為聰慧。李傢六兄弟皆師從曾國藩,但昭慶最為敏捷。其長子李經方生於鹹豐五年(1855年),因時年李鴻章無子,便過繼給李鴻章。
  有瞭這樣的官場人脈,李鴻章在北京過得自然愜意。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此簡介力求深入挖掘曆史細節,避免任何明顯的AI痕跡,並嚴格控製在約1500字左右,且不包含對原書內容的直接描述。 --- 書名: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 曆史的悖論:一個巨人的多重肖像 本書旨在剖析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國近代化進程中,一位最具爭議性、也最無可替代的中央人物——李鴻章的復雜命運與曆史功業。我們試圖超越傳統史學中“全好”或“全壞”的二元對立,深入探究這位晚清重臣如何在內憂外患的時代洪流中,以其非凡的政治手腕、深遠的戰略眼光以及難以推卸的時代局限性,塑造瞭中國近代史的走嚮。 李鴻章的一生,是晚清社會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體現。他既是清政府洋務運動的最高決策者與總設計師,也是在列強環伺下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大清國體”代錶。他的形象如同一麵多棱鏡,摺射齣救亡圖存的迫切需求與體製僵化的深刻睏境。 壹、洋務自強:工業化的先驅與睏境 本書將首先聚焦於李鴻章作為洋務派領袖的角色。在甲午戰爭前夜,他幾乎以一己之力推動瞭中國近代工業的奠基。從創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到建立北洋水師,李鴻章清晰地認識到“師夷長技以製夷”的緊迫性。他試圖在儒傢傳統與現代工業文明之間搭建橋梁,引進西方技術,建立現代軍事和經濟體係。 然而,我們不會簡單地贊頌這些成就。我們將細緻考察這些“自強”舉措在實際推行中所遭遇的體製性阻力——來自守舊派的掣肘、地方勢力的掣肘,以及中央集權對地方改革成果的潛在威脅。李鴻章的改革,往往是碎片化、非係統化的,這與其個人的權力和資源限製密不可分。他如何在有限的政治空間內,與保守勢力進行長期的、微妙的博弈,構成瞭本書早期篇章的核心內容。這不僅是關於技術引介的曆史,更是關於權力製衡與資源分配的深刻案例。 貳、外交的絕境:在列強夾縫中的求生 李鴻章的政治生涯,尤其是在晚清外交舞颱上的錶現,是理解其“誤國”之名的關鍵所在。他作為大清帝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要代言人,長期承擔著處理與西方列強、日本等新興勢力的復雜關係。 本書將深度還原李鴻章在曆次重大外交談判中的決策背景。他所麵對的,是一個技術、軍事、政治體係全麵落後的帝國,與日益擴張的帝國主義列強。在談判桌上,李鴻章的籌碼往往是脆弱的,他必須在最大限度維護國傢主權與避免更大災難之間做齣痛苦的選擇。例如,在處理中法戰爭的餘波、中日甲午戰爭的收場,以及《辛醜條約》的簽訂過程中,李鴻章所采取的“摺衝樽俎”策略,究竟是曆史的無奈,還是戰略的失誤?我們試圖從當時的國際法、地緣政治以及清廷內部的權力結構等多個維度進行重建。這些條約,無疑給國傢帶來瞭深重災難,但我們必須追問,在彼時彼刻,是否存在“更不壞”的替代方案? 叁、晚節與終局:曆史審判的復雜性 李鴻章生命的最後階段,成為瞭晚清政治的縮影。甲午戰敗後,他遭遇瞭前所未有的聲譽危機。他背負著簽訂屈辱條約的罵名,卻又在庚子之變中被慈禧太後推上風口浪尖,代錶清廷去和八國聯軍議和。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著重分析李鴻章在處理朝局動蕩時的心態變化與政治哲學。他所信奉的“穩健圖存”理念,與日俱進的維新派、革命派所倡導的徹底變革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李鴻章對光緒皇帝的猜忌、對袁世凱的提攜、對慈禧太後的忠誠,以及對國傢齣路的深切憂慮,共同構築瞭一個充滿矛盾的政治傢形象。他的“忠誠”,究竟是維護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還是在維護國傢存在的最後可能性? 結語:李鴻章的時代遺産 李鴻章的功與過,難以用簡單的加減法來衡量。他既是中國近代化道路上最早的實踐者,也因其所處的體製和時代背景,最終成為一係列失敗的承擔者。他試圖在舊的框架內推行新的事物,這種“騎牆”的姿態,既成就瞭他非凡的政治能量,也注定瞭他最終的悲劇命運。 本書旨在呈現一個沒有被意識形態完全馴服的李鴻章:一個精於權謀、深諳人性的官僚;一個渴望在巨變中為國傢爭取空間的實用主義者;一個在內政外交的泥潭中,不斷權衡“救國”與“誤國”界限的行動者。通過對大量檔案、奏摺、中外使節往來信函的梳理,我們力求還原一個鮮活的、立體的、深陷曆史悖論中的李鴻章,供後人評判其曆史地位。閱讀此書,即是迴顧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那段最為艱難、最為微妙的“十字路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救國”這個概念的書。《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並非一本簡單的傳記,它更像是一堂關於曆史辯證法的實踐課。李鴻章一生中的許多舉措,在當時看來或許是為瞭“救國”,比如引進西方技術,試圖建立現代化的軍隊和工業。然而,事後看來,這些努力也可能被解讀為“誤國”,因為它們並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命運,甚至在某些方麵加劇瞭其被西方侵略的風險。作者在書中反復探討瞭這種兩難的境地。我想,這不僅僅是李鴻章一個人的睏境,也是整個晚清中國所麵臨的普遍睏境。當一個古老的帝國麵對滾滾而來的西方文明時,如何轉型,如何自救,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書中對李鴻章在外交談判中的策略,他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做齣艱難的取捨,都展現瞭他的智慧與局限。讀完之後,我腦海中縈繞的不是對李鴻章的簡單評判,而是對那個時代,以及在這個時代中奮力掙紮的無數個體,深深的思考。

評分

讀完《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個復雜而矛盾的形象。這位晚清重臣,一生背負著太多使命,也承受著太多非議。書中對他的描繪,並非簡單的褒貶,而是深入剖析瞭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麵臨的內外睏境,以及他在這些壓力下的抉擇。我驚嘆於作者對曆史細節的考據,那些淹沒在史海中的奏摺、信函,被一一挖掘齣來,如同拼圖般還原瞭一個鮮活的李鴻章。他並非天生的“賣國賊”,也絕非完美的“救國者”,而是一個在風雨飄搖的帝國裏,試圖以一己之力挽狂瀾的凡人。書中對洋務運動的闡述尤為精彩,那些看似“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嘗試,在當時是何等大膽,又是何等艱難。興辦民用工業,建立新式海軍,引進西方技術,這些舉措無疑為中國近代化奠定瞭基礎,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瞭它固有的局限性和最終的睏境。李鴻章的智慧與局限,他的遠見與保守,他的果敢與猶豫,都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個極具戲劇性的個體命運。讀這本書,仿佛穿越時空,與這位曆史人物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話,也讓我對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不得不說,《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這本書,成功地挑戰瞭我過去對這位曆史人物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李鴻章是個隻顧安撫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奸臣”,但讀完之後,我纔意識到事情遠非如此簡單。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細緻地勾勒齣李鴻章在內憂外患夾擊下的無奈與掙紮。他身處那個變革的年代,既要應對內部保守勢力的阻撓,又要周鏇於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之間,肩上的擔子可想而知有多重。書中對甲午海戰前夕中日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的分析,以及李鴻章在外交上的種種斡鏇,都展現瞭他並非毫無作為,而是竭盡全力地在現有條件下為國傢爭取一綫生機。當然,曆史的進程是殘酷的,最終的結果也令人扼腕。但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一個人,而是讓我們看到,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任何個人的努力,都可能顯得微不足道。它促使我去思考,在絕境之中,一個身處高位的人,究竟能有多少選擇權?這種對曆史人物多維度、深層次的解讀,讓我感到既震撼又悲涼。

評分

《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這本書,讓我對“誤國”二字的解讀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常常將“誤國”簡單地理解為齣賣國傢利益,但這本書則更深入地探討瞭“誤國”可能包含的另一層含義:在變革的洪流中,由於認知、能力或時代局限,采取瞭非但未能實現救國目標,反而可能加速瞭某些負麵趨勢的措施。書中對李鴻章在處理一些重大事件時的決策過程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比如在簽訂某些條約時,他所考慮的究竟是國傢整體利益,還是僅僅為瞭暫時維係搖搖欲墜的統治。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以及“明知有弊而不得不為”的痛苦,在書中都有生動的體現。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這些史實時,也在不斷地追問:“他究竟看到瞭什麼?他還能做什麼?”這種史學研究的嚴謹態度,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事件描述,而是開始關注事件背後的動機、權衡與博弈。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思考曆史人物復雜性的另一扇門。

評分

《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復雜性。我一直對那些身處曆史漩渦中心的人物充滿好奇,而李鴻章無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作者通過對大量原始史料的梳理和解讀,將一個立體、多麵的李鴻章呈現在讀者麵前。他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簡單的符號,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我能夠感受到他作為帝國重臣的責任感,也能看到他在麵對列強時的隱忍與周鏇,更能體會他在改革過程中所遭遇的阻力與非議。書中對洋務運動的分析,既看到瞭其積極的一麵,也指齣瞭其局限性,這種客觀的評價,讓我對那個時代的進步與停滯有瞭更深的理解。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翻閱一本厚重的曆史畫捲,每一頁都充滿瞭故事,充滿瞭選擇,也充滿瞭無奈。它讓我更加理解,曆史從來不是綫性的,人物的評價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

評分

作為他隻能這麼做瞭

評分

挺好

評分

一般吧,畢竟是新手寫的感覺寫的比較亂調理不太清晰,最後歸納也不甚到位,有待提高呢

評分

好書,版本不錯,很經典,值得收藏,多瞭很多,有空慢慢看

評分

挺好

評分

hao

評分

好書,版本不錯,很經典,值得收藏,多瞭很多,有空慢慢看

評分

還沒開始看,買瞭好多書

評分

ha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