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友诚著的《互联网时代的银行转型/博瑞森管理丛书》讲述了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生态和商业模式: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崛起,快速向支付结算、消费信贷和财富管理等银行业务领域渗透;而银行则用互联网思维适时调整经营方式,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引入金融创新中,以此来重构业务流程、驱动产品研发、增强风控能力和改善客户体验,重塑其难以撼动的资产组织、风险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等优势。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所带来的影响,与其说是冲击颠覆的挑战,不如说是转型升级的机遇,它恰恰加速了国内传统银行业的变革与重生。风潮过后,银行将*受信赖,未来智慧银行让人充满期待。
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国 内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脱媒化不断显现、企业 机构间跨界竞争愈演愈烈、制度改革持续深入、金融 监管日趋严格、民营银行和网络银行蓬勃发展、全民 金融资产配置意识日益觉醒,传统银行业不断面临压 力和挑战。
韩友诚著的《互联网时代的银行转型/博瑞森管 理丛书》以上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为背景,具体列述 了银行业在这场互联网金融变革浪潮中所做的积极应 对和转型布局:积极进行银行轻型化改造、大力发展 直销银行和交易银行、试水P2P网贷平台、搭建银行 系电商平台、深度布局移动支付领域、抢滩消费金融 市场,等等。呈现给读者的是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拥抱 互联网的银行业形象,用大量数据和案例阐述和论证 了国内银行业依然坚挺的实力、战略转型的定力和毋 庸置疑的未来发展潜力。
韩友诚,男,管理学硕士,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供职于招商银行。长期专注于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与组织激励,亲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大潮中的转舵航行,对商业银行经营、互联网金融、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等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网金冲击波
**章 金融脱媒
一、万达、绿地等实体企业在融资上的“另立门户”
二、 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竞合博弈
第二章 网络理财
一、余额宝等“宝宝”类理财产品的汹涌来势
二、P2P网贷的迅速崛起
第三章 网络银行
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
二、马云的“银行梦归处”——网商银行
转型与应对
**章 “互联网+”时代,银行让自己“轻”起来
一、招商银行的“轻型银行”战略
二、兴业银行的“轻资产、轻资本”发展方向
三、平安银行的个人网银2.0
第二章 银行网点的轻型化改造
一、智慧网点建设成银行网点转型利器
二、直销银行成银行业“互联网+”试水平台
第三章 试水P2P网贷平台
一、招商银行试水P2P网贷业务
二、*早涉足P2P资金存管的民生银行
三、推出“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综合服务方案”的浙商银行
四、**先天优势的银行系P2P网贷平台
第四章 搭建银行系电商平台
一、国内**由银行建设、经营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
二、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购”电商平台
三、中国交通银行开放式金融电商平台——交博汇
四、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
五、中国农业银行的“E商管家”
六、中国光大银行的“购精彩”
七、银行系电商平台的优势
第五章 与运营商合力布局瓦联网金融
一、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合作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二、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布局
三、积极与运营商合作,抢占移动支付领地
第六章 创新支付手段深度布局移动支付领域
一、兴业银行的移动支付布局
二、中国建设银行的移动支付布局
三、浦发银行的移动支付布局
四、中国银行的移动支付布局
五、招商银行的移动支付布局
六、中信银行的移动支付布局
七、中国农业银行的移动支付布局
八、银行移动支付大有可期
第七章 涉足“电商贷”业务
一、率先试水“电商贷”业务的华夏银行
二、招商银行的“闪电贷”
三、中国建设银行的“善融e贷”
四、广发银行的“电商流水贷”
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电商贷”业务系列产品
第八章 银行系抢占消费金融
一、中国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二、政策利好推动消费金融迎来爆发机遇
三、BAT三巨头的消费金融生态
四、银行系抢占消费金融
五、光大银行的消费金融布局
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消费金融布局
七、招商银行的消费金融布局
八、民生银行的消费金融布局
九、兴业银行的消费金融布局
十、平安银行的消费金融布局
第九章 积极探索交易银行业务发展路径
一、招商银行的交易银行业务实践
二、中信银行交易银行的探索之路
三、浦发银行的交易银行战略
四、广发银行交易银行业务的不断升级
大有可为
**章 瓦联网金融发展依然迅猛
第二章 大有可为的银行业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中国工商银行
二、沉着布局“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中国建设银行
三、互联网金融布局较早的中国农业银行
四、不断进行转型升级的中国银行
五、稳中提速的中国交通银行互联网金融布局
六、不断创造奇迹的招商银行
七、走在行业前列的中国民生银行
八、不断加快网络金融创新步伐的兴业银行
九、做互联网时代新金融的平安银行
十、构建立体化金融服务网络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第三章 未来发展展望
一、大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私人银行业务成银行业发展重点
三、银行从资产驱动型向交易驱动型转变
四、风潮过后,银行将*受信赖
参考文献
后记
我发现这本书在讨论互联网时代的银行转型时,特别注重从战略和组织架构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技术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银行在战略层面如何进行定位,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我之前一直以为银行转型就是上一些新的系统,开通一些网上业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企业文化的重塑、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组织架构的优化。书中对“敏捷组织”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银行需要打破传统的层级分化的组织模式,建立更加扁平化、灵活的团队,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此外,书中还分析了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比如遗留系统的包袱、员工的抵触情绪、以及监管政策的变化等。它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和方法,让我认识到,转型之路并非坦途,需要坚定的决心和周密的计划。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银行转型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复杂的运作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互联网时代的银行转型”,光看这个书名我就觉得特别有吸引力。我最近刚开始接触银行业的一些业务,深切地感受到传统银行在互联网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讨论移动支付、网上银行、各种金融科技APP,感觉银行离我们的生活真的越来越近,但同时,那些熟悉的柜台业务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银行的改变?技术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未来的银行又会是什么样子?这本书的标题正好点出了我心中的疑问,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银行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进行转型的,那些传统的金融巨头又是如何应对这场变革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个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比如技术创新、客户体验的重塑、组织架构的调整等等。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了解不同银行在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困难,这样我才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个宏大的主题。而且,“博瑞森管理丛书”这个副标题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品质有更高的期待,感觉它应该会从管理的角度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互联网时代下银行的生存之道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升级,更是关于思维模式的彻底革新。书中那些关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我以前虽然听过,但从来没有这么深刻地体会过。现在想想,我们去银行办理业务,最看重的还是便利性和效率,而互联网恰恰能提供这些。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场景金融”的概念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银行不再只是一个提供贷款和存款的场所,而是要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购物时提供支付便利,在旅行时提供外汇服务,在购车时提供贷款方案。这种“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才是互联网时代银行转型的核心。这本书也探讨了数据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我一直觉得银行掌握着大量的客户信息,但很多时候这些信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数据驱动的金融服务的巨大潜力。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风险管理和合规性的挑战,这让我意识到,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银行也必须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
评分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银行的蓝图,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停留在描述现状,而是大胆地预测了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中,关于“开放银行”的理念让我最为着迷。想象一下,未来银行不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能够通过API接口与各种第三方应用和服务进行整合,提供更加开放和灵活的金融解决方案。这样的模式不仅能提升客户体验,还能催生出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书中也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银行领域的应用,从智能客服到风险评估,再到投资顾问,AI正在逐步渗透到银行的各个环节,并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银行”之间关系的分析,它不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更加强调合作共赢。许多传统银行正在积极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或者自行孵化金融科技子公司,来加速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这本书让我觉得,银行的未来是融合与创新的,是技术与服务的深度结合,是一个更加开放、智能、以人为本的金融生态系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银行转型,其实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它不仅仅是迎合外部的趋势,更是对自身固有模式的颠覆和重塑。书中有很多关于“打破边界”的论述,比如银行如何打破业务边界,将金融服务融入到非金融场景中;如何打破组织边界,与金融科技公司、甚至跨界企业进行合作;如何打破数据边界,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这种“无边界”的思维方式,是传统银行过去难以想象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持续学习和迭代”的观点,它强调银行需要建立一个不断学习和优化的机制,才能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从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到客户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持续的改进和创新。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银行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战略的眼光、创新的勇气和强大的执行力。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人才、文化和管理。这本书让我对银行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对这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充满了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