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译丛:宝性论大疏

佛学译丛:宝性论大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嘉曹·达玛仁钦 著,夏坝·降央克珠,魏德东 编,江波 译
图书标签:
  • 佛学
  • 哲学
  • 印度哲学
  • 佛教哲学
  • 论疏
  • 宝性论
  • 无着菩萨
  • 译丛
  • 佛教思想
  • 大乘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1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479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佛学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3
字数:1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宝性论》是《究竟一乘宝性论》的简称,又名《大乘无上续论》,为佛家重要论典,向来受汉藏各宗派佛学家重视。
  《宝性论大疏》中围绕佛性如来藏宣讲了七个内容,汉土华严、天台、禅宗(甚至律宗);藏地宁玛派的大圆满、萨迦派的道果、噶举派的大手印,皆据如来藏思想而建立。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导读
《宝性论大疏》
科判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一
[序品]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二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三
[第一金刚处:佛宝]
[第二金刚处:法宝]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四
[第三金刚处:僧宝]
[归依]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五
[后四金刚处总建立]
[第四金刚处:界]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六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七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八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九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一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二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三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四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五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六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七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八
[结束分]
附录:宝性论释
辨宝性大乘上续论释
第一如来藏品释
[序分]
[第一金刚处:佛宝]
[第二金刚处:法宝]
[第三金刚处:僧宝]
[归依]
[后四金刚处总建立]
[第四金刚处:界]
第二菩提品释
第三功德品释
第四如来事业品释
第五胜利品释
参考文献
那仓·向巴昂翁仁波切所造翻译回向文
索引
《宝性论释》、《宝性论大疏》词汇汉梵藏文对照

前言/序言

  嘉曹·达玛仁钦所著《宝性论大疏》一书,是集中体现藏传佛教格鲁派“如来藏”(tathagatagarbha)思想的代表作。它本是笔者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当时为了写作之便,英译了《宝性论大疏》中的“总论”部分,以及“七金刚处”(vajrapada)中的“如来藏”部分。在之后的博士后研究期间,笔者又将《宝性论大疏》全文作了英译及汉译,同时依据梵、藏文本新译了《辨宝性大乘上续论》,以便读者与《宝性论大疏》参照对读。这一课题的探索,旨在回应近期西方学界在“如来藏”教义研究中产生的若干问题。
  众所周知,“如来藏”说是佛教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反映在藏传佛教思想史上的,是某些欧美学者所谓的“自空”(rangstong)与“他空”(gzhanstong)之诤。这些学者在后现代哲学推崇“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主张解构佛教。那些用“无我”、“性空”等公认的佛教核心思想来诠释“如来藏”说的方法,被称为是“本质论的”。一时间,学界热衷于与传统“无我”论相捍格的“他空”思想的译介,且往往从“他空”思想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论诤。例如,所谓“自空”与“他空”的对立,从历史上看,作为“自空”代表的格鲁派学者从不自认其见解为“自空”,这是对双方观点介绍上的偏差。又如,这些学者认为,有关“如来藏”教义的经文,至少部分地与传统“无我”论不相兼容,而必须如“他空”派那样,按其字面意思去理解。格鲁派学者认为,这些经文与“无我”、“性空”等教义的一致性,存在于经文本身的逻辑之中,因此,并不需要强为曲解,这是对格鲁派经典诠释学(humernutics)认识上的缺失。
  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对这场藏传佛教思想史上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论诤全貌有所了解,笔者翻译了嘉曹杰的这一部《宝性论大疏》,并就其中的“如来藏”说内容作了初步探索。研究成果已择要概述于本书“导读”之中。


  


佛学译丛:宝性论大疏 内容简介 《宝性论大疏》是一部阐释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重要论典《宝性论》的详细注解。本译丛旨在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向读者展现《宝性论》的精妙思想,以及其在佛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并非对《宝性论》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视角,提炼出其核心要义,并结合相关佛学理论进行阐述,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 《宝性论》的核心思想 《宝性论》是弥勒菩萨造,无著菩萨释,属于佛陀胎内所出经,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根本论典之一。其核心思想在于阐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并由此展开对如来藏、心识、无我、空性、菩提道等一系列重要佛教概念的探讨。 佛性: 《宝性论》认为,佛性并非指已获得的佛果,而是众生本具的、能够成佛的潜能和种子。它如同大地,虽然被污垢所覆盖,但其肥沃的本质并未改变,一旦污垢被清除,就能生长出繁茂的庄稼。佛性即是众生心中清净的、光明的部分,是烦恼所不能染污的。理解佛性,是走向觉悟的第一步,它赋予了众生无限的可能性,也为佛教的救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来藏: 如来藏是《宝性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与佛性紧密相连。如来藏可以理解为“如来之藏”,即诸佛如来所居住的、蕴藏着一切功德和智慧的法性领域。它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种状态,一种本觉。众生的如来藏与诸佛的如来藏是同一的,只是由于无明烦恼的遮蔽,才无法显现。因此,修行就是一种“显露”如来藏的过程,是将原本隐藏的佛性显现出来。 心识与境: 《宝性论》深入探讨了心识的功能及其与外境的关系。它指出,我们所感知的一切外境,并非独立于心识而存在,而是由心识所变现。这种观点与唯识宗的思想有所关联,强调了心识在认知世界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对心识的深入观察和了知,可以破除对实有外境的执着,从而趋向解脱。 无我与空性: 《宝性论》进一步深化了无我与空性的思想。它指出,不仅“人我”是虚幻不实的,连构成“人我”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也是空性的,没有自性。这种对“法我”的破除,是达到真正空性的关键。空性并非虚无,而是指事物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离言说相。理解空性,就能破除一切执着,获得自在。 菩提道: 《宝性论》也为学人指明了成佛的道路,即菩提道。它涵盖了从闻思佛法到实践的整个过程,包括戒、定、慧的修持,以及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条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精进不懈的努力,通过逐步的转化和提升,最终证得圆满的佛果。 《宝性论大疏》的价值与意义 《宝性论大疏》的出现,对于理解和学习《宝性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系统性阐释: 传统的《宝性论》原文虽然精炼,但其深奥的哲理常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宝性论大疏》通过条理清晰的讲解,将《宝性论》的繁复思想化繁为简,系统地梳理了其核心概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清晰路径。 深入的辨析: 针对《宝性论》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宝性论大疏》会进行详细的辨析,阐明正确的理解方式。例如,对于佛性是“固有”还是“修成”的争议,《大疏》会结合经论进行严谨的论述,指出其本具性与显现性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宝性论大疏》并非纯粹的理论探讨,它也暗含着实践的指导。通过对佛性、如来藏等概念的理解,能够激励修行者精进修行,以期显露本具的佛性。对于如何断除烦恼、如何观照心识,《大疏》中的讲解也为实际修行提供了借鉴。 历史传承的展现: 《宝性论》及其注解,是佛教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宝性论大疏》,我们可以看到历代高僧大德对《宝性论》的理解和发挥,也能够体会到佛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本书读者群 本书适合所有对大乘佛教,特别是唯识、中观思想有兴趣的读者。无论是佛学研究者、寺院僧众,还是对生命本质、心灵解脱有探求的普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深刻的启发。特别是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众生皆可成佛”这一核心佛教教义的读者,《宝性论大疏》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参考。 结语 《宝性论大疏》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觉悟的道路。它不仅揭示了众生本具的佛性,更指引了如何将这潜能化为现实的修行方法。我们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能够帮助更多人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发掘内在的宝藏,最终走向究竟的解脱与圆满。本书的诞生,是学术研究与宗教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旨在为佛学爱好者提供一份厚重而实用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追求深度和系统性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珍贵的地图。它不像那些碎片化的入门读物,只给你看局部风景。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野,让你能够俯瞰整个佛学思想的全貌。当我读到关于心识流转和缘起性的那一节时,我深感作者功力的深厚。他不仅阐述了理论,更巧妙地将这些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种种困惑联系起来。这让抽象的哲学探讨,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对“我执”的分析,细致入微,剖析得入木三分,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自觉的反应和判断模式。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力量,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是让你“相信”,而是让你“看见”,看见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内心的重塑,对世界万物的看法,都得到了微妙而深刻的校准。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设计上来看,出版方也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体现了对佛学典籍应有的尊重。纸张的选择很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那种触感本身就为阅读营造了一种庄重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字体和行距的排布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长时间浸泡在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惫。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深度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很多优秀的学术著作,往往败在粗糙的制作工艺上,但这本显然没有这个问题。它不仅内容值得珍藏,实体书本身也具有收藏的价值。当我将它摆在书架上时,它散发出的那种古典与智慧的气息,与其他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刻提醒着我,这里面蕴含着经过时间检验的宝贵思想,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本组织方式真是独具匠心,让人眼前一亮。我之前读过不少传统意义上的佛经或论著,往往因为语言的古奥或者结构上的跳跃性而感到吃力。然而,这本书在叙事上似乎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可读性。它仿佛在构建一个精密的建筑群,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但所有结构又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的处理,既能溯源到经典的出处,又用现代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老智慧,能够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理解维度,这种“常读常新”的感受,在其他专业书籍中是很难得的。它让你感觉,你并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一场知识的建构过程中。

评分

这本我最近正在啃的佛学著作,简直是智慧的海洋啊!虽然我接触佛学不算太久,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这个初学者都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一个宏大体系的精妙梳理。比如,书中对于“空性”的阐述,绝非那种流于表面的简单定义,而是层层递进,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这个核心概念,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晦涩的词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和清晰度。很多时候,读其他佛学书会感觉像在迷宫里转圈,但这本书的逻辑脉络非常清晰,像有一盏明灯引着你。它强迫你去思考,去反观自己的固有认知,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启迪。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静坐许久,才能慢慢消化其中的精髓,这种阅读体验,酣畅淋漓却又引人深思。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师父,在你耳边细语,而非高声疾呼,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持久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读起来让人心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让人愿意慢下来、沉浸进去的书,实在是一种幸运。它没有那种浮夸的断言或急于得出结论的倾向。相反,它像一个老者,娓娓道来,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层层论证,逻辑链条坚不可摧。我喜欢它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感,它允许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问,并随后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找到解答。这种自我完善的阅读体验,非常宝贵。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佛学的知识,更是一种对待知识、对待生活应有的审慎态度——不轻易下判断,但求深入探究其本质。读完后,我的内心似乎多了一份不容易被外界喧嚣所扰动的定力。

评分

无上甚深微妙法。

评分

好书,慢慢学习

评分

内容很好。图书纸张、印刷质量也不错。

评分

看到书了才明白“四家合注”的含义,同一句话有四位大家做注解,详细是详细了些,就是阅读起来有些繁杂。不过应该是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所以也只能如此。就当多了解下不同人的观点吧。

评分

嘉曹·达玛仁钦所著《宝性论大疏》一书,是集中体现藏传佛教格鲁派“如来藏”(tathagatagarbha)思想的代表作。它本是笔者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当时为了写作之便,英译了《宝性论大疏》中的“总论”部分,以及“七金刚处”(vajrapada)中的“如来藏”部分。在之后的博士后研究期间,笔者又将《宝性论大疏》全文作了英译及汉译,同时依据梵、藏文本新译了《辨宝性大乘上续论》,以便读者与《宝性论大疏》参照对读。这一课题的探索,旨在回应近期西方学界在“如来藏”教义研究中产生的若干问题。

评分

读不懂,本以为“注”的会通俗易懂,还不如原文呢!另外京东618物流太差,瘫痪一样!完全不按预定时间达到!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终于得到了这册书,开心。

评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套装上下册)收到了,浮躁的社会,繁华落尽,祈求心灵的明静,阿弥陀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