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诗词鉴赏辞典

姜夔诗词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姜夔
  • 诗词
  • 鉴赏
  • 宋词
  • 文学
  • 文化
  • 古典诗歌
  • 词学
  • 文学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49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412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字数:1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姜夔诗词鉴赏辞典》系“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系列”之一。《姜夔诗词鉴赏辞典》精选姜夔诗词名作65首,鉴赏文作者包括缪钺、王季思、邓小军、周啸天等。姜夔,宋代著名词人,是开风气的人物,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诗也写得好。《姜夔诗词鉴赏辞典》的出版对广大宋词爱好者理解姜夔的文学成就,简略了解他的生活境况,具有一定意义。

目录


小重山令(人绕湘皋月坠时)
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
点绛唇(燕雁无心)
点绛唇(金谷人归)
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
鹧鸪天(京洛风流绝代人)
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
鹧鸪天(忆昨天街预赏时)
鹧鸪天(辇路珠帘两行垂)
鹧鸪天一肥水东流无尽期)
踏莎行(燕燕轻盈)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
浣溪沙一钗燕笼云晚不饮)
浣溪沙(雁怯重云不肯啼)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庆宫春(双桨莼波)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满江红(仙姥来时)
一萼红(古城阴)
念奴娇(闹红一舸)
月下笛(与客携壶)
琵琶仙(双桨来时)
侧犯(恨春易去)
水龙吟(夜深客子移舟处)
探春慢(衰草愁烟)
八归(芳莲坠粉)
解连环(玉鞍重倚)
扬州慢(淮左名都)
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
淡黄柳(空城晓角)
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
惜红衣(簟枕邀凉)
角招(为春瘦)
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翠楼吟(月冷龙沙)
清波引(玲石迷浦)
湘月(五湖旧约)
永遇乐(我与先生)
永遇乐(云高迷楼)
汉宫春(一顾倾吴)


过德清二首
送《朝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
过垂虹
平甫见招不欲往二首(其一)
昔游诗十五首(其五、其七、其十三)
次石湖书扇韵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其三、其五、其七)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一、其二、十三、其九)
姑苏怀古
钓雪亭
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其三)
京口留别张思顺

附录
姜夔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

精彩书摘

  《姜夔诗词鉴赏辞典》:
  上阕分两层。前六句为一层,以雨后寂寞萧条的庭院为背景,写别前。莲花脱落粉色的花瓣.桐树吹下带绿的叶子,是初秋院中之景。竹篱边发光暗淡的萤虫,苔阶下鸣声凄切的蟋蟀,是秋夜庭前之物。这四样景物,有昼景,有夜景;有植物,有动物;植物又有花、有叶,动物又有光、有声,配置匀整,然而情状都带惨含愁,总的构成一片冷清的环境,凄凉的气氛。中间“暗雨乍歇”写天时,“抱影销魂”写人事。词人在雨后增寒之时,落花坠叶之候,独处神伤之际,更添上所见的暗淡萤火,所闻的凄切虫声,情怀自更不堪,“还见”二字,便透出这个分量。何以如此,是因为即将送别友人。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话是不假的。这种将别的愁情,由于用了许多惹愁的景物层层烘染,便见得加倍的浓重。这六句词,俨然便是《九辩》首章的缩写。
  “送客”以下开始转入离别,是第二层。场景由庭院逐渐移至送别的水边。西去,表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已非一回,因而倍增伤感。“问水面琵琶谁拨”,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的诗句,而改为以“问”字领起的设问句,语气显得委婉含蓄,顿挫有节。接着,“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鸩”,则声情激越,寄慨遥深。啼鸩,或作鹈鸩、鶗鹅,又名子规、杜鹃,此鸟“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广韵》)。屈原《离骚》中有“恐鹈鸩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之句。这里也是借啼鹅的鸣声来表现众芳芜秽、山河改容的衰飒景象,衬托离情,极为沉痛感人,有人认为其中还寄托了作者的家国之恨。
  下阕也有两层意思。前六句承上,着重写惜别。“长恨”三句与柳永《雨霖铃》过片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出于同一机杼。柳词以“更那堪”三字递进一层,本词则以“而今何事”的设问追进一步,以倾吐惜别的深情。然后再以“渚寒”三句景语来代替情语,这里又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艺术手法相似,借淡烟寒水之中一叶行舟缥缈远去的景象,来表达送别者伫立江头,凝望着棹移人渐远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
  最后六句写别后,用美好的设想来排遣双方的离愁别恨。文君即卓文君,借指胡的妻室。“倚竹”句借用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和李白《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的妇女形象,以表现想象中胡妻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翠尊”三句亦化用李白同诗的后两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描绘胡氏夫妇团聚的情景。点化前人诗句的艺术形象为自己抒情言志所用,不着痕迹,尽得风流,这也是姜夔词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首词感情真切而不流于颓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声情激越,笔力精健,而意味仍是和婉,哀而不伤,真词圣也。”细腻而有层次的抒情笔法,配合以移步换形的结构形式,也有助于形成那种激切而又哀婉的艺术风味。
  ……

前言/序言


《海棠集》:宋词风华,词人意蕴 引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宋词以其婉约细腻、情景交融的独特魅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数才华横溢的词人,用一支生花妙笔,书写了风花雪月,抒发了家国情怀,勾勒出一幅幅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在这些词人中,姜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人生思考,独树一帜,赢得了“忠实于苏辛”的美誉,又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白石词风”。《海棠集》便是对这位宋代词坛巨匠的一次深入探索与品鉴,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立体、鲜活的姜夔及其诗词世界。 一、 词人姜夔:身世飘零,情怀家国 姜夔,字尧章,南宋饶州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漂泊与坎坷。生于乱世,经历过金兵南侵的战乱,故土沦丧,家国残破,这些经历深刻地烙印在他的词作之中,赋予其词作一种沉郁顿挫的基调,以及一种对故国、对昔日的深深眷恋。 姜夔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对诗词有着极高的造诣。然而,他的一生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仕途多舛,辗转于各地,过着清贫的生活。这种不遇的境遇,并未磨灭他创作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对人生、对世事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的词,既有对个人遭遇的感伤,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慨叹,更有对美好事物难以企及的无奈。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寥寥数语,便道出了词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愁绪。这种愁绪,并非简单的个人失意,而是融汇了家国之痛、人生之悲。他笔下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身世之叹,无不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下普通文人的普遍心境。 二、 词风解析:《白石风》的独创与传承 姜夔的词风,被誉为“白石风”。这一风号,既是对他诗词风格的概括,也是对他艺术追求的体现。他的词,在继承唐宋大家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清丽,既工整又灵动的独特风格。 1. 典雅的韵味: 姜夔善于运用典故,取精用宏,使词作在含蓄蕴藉中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他笔下的意象,往往来源于古诗文,经过他的匠心独运,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例如,他笔下的“芳草”、“春愁”、“残红”等意象,都带有古典的意蕴,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2. 清丽的笔触: 与许多宋词的秾丽风格不同,姜夔的词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清雅、淡远的格调。他善于白描,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优美的意境,如“梅子黄时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都以其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动人的画面。 3. 工整的结构: 姜夔对词的格律有着严谨的追求。他的词句,往往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他对词谱的熟稔,使得他的创作既有法度,又不失自由挥洒。 4. 灵动的意象: 姜夔最擅长的,莫过于创造生动鲜活的意象。他能够从寻常事物中发现诗意,并赋予其独特的情感色彩。例如,“月”、“风”、“雨”、“花”、“柳”等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都成为了承载词人情感的载体,既有自然的美感,又饱含着词人的心绪。 5. 兼融的博大: “忠实于苏辛,又非苏辛之所能及。” 这是对姜夔词风的精辟概括。他学习苏轼的豪放,辛弃疾的沉雄,但又不拘泥于泥古不化,而是将这些优点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咏物、写景、抒情等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三、 经典之作赏析:诗词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海棠集》将深入剖析姜夔的代表性作品,带领读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情感诉求。 《扬州慢·淮左名都》: 这首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词人以“过扬州”为契机,怀古伤今,抒发了对战乱带来的家国残破的深沉悲愤。“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前车辙,化工何促?” 词人由今日的荒凉景象,联想到昔日扬州的繁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王朝衰落的无奈与悲伤。“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更是点出了词人内心最深处的痛楚。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是姜夔抒发爱国情怀的佳作。词人登临建康赏心亭,看到山河依旧,却物是人非,不禁引发了强烈的民族复仇之情。“恨坡仙,今何在?凭栏人,愁满怀。” 词人借古人今事,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愤懑,以及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而今听战鼓,声敲破。想当年,壮士饮血,功名盖世。” 词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当年金戈铁马的壮阔景象,与今日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 《琵琶仙·咏梅》: 这首咏物词,是姜夔将个人情怀寄托于自然景物的典范。他以梅花比拟自己的高洁品格和不遇的境遇。“独立寒窗,不随俗,暗香浮动。” 词人将梅花的孤傲、清雅与自身的气质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长亭怨慢》: 这首词则体现了姜夔对爱情的细腻描绘。词人通过对女子情态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其内心的温柔与多情。“绿叶阴浓,时有残红。” 词人借景抒情,将女子对爱情的思念与愁绪含蓄地表达出来。 四、 鉴赏价值:为何我们仍然需要阅读姜夔?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阅读宋词,特别是阅读姜夔的诗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审美情趣的陶冶: 姜夔的词作,以其典雅的语言、清丽的意境,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审美能力。通过品读他的词,读者能够感受到汉语的精炼与优美,体会到文学的艺术魅力。 情感共鸣的获得: 姜夔词作中所抒发的愁绪、思念、爱国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慨叹,都具有普遍性。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读者容易找到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自己与古人之间的精神连接。 人生智慧的启迪: 姜夔的人生经历,以及他词作中所蕴含的思考,能够为读者提供深刻的人生启迪。他对待困境的态度,他坚守的品格,都能够激励读者在面对人生的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操。 文化传统的传承: 阅读姜夔的诗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他的作品,承载着宋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的文化传统。 历史视野的拓展: 姜夔的词作,是了解宋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从而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 五、 结语: 《海棠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诗词鉴赏读物,它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伟大词人灵魂的交流。我们希望通过对姜夔及其诗词的深入挖掘与解读,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这位被低估的宋代词坛巨匠,感受他词作中蕴含的独特魅力,汲取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让我们一同走进姜夔的世界,品味那“白石风”的清雅绝尘,感受那份历经沧桑却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词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浸淫在古典文学中的人,我总觉得,好的诗词鉴赏,不仅仅是文字的解释,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意境的引领。《姜夔诗词鉴赏辞典》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读者、富有温度的语言,去解读姜夔的内心世界。书中的鉴赏,常常能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对姜夔的相思、离愁、羁旅之苦,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姜夔对于自然的描绘时,那种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他笔下的江南烟雨,他笔下的秋风落叶,都仿佛触手可及,栩栩如生。书中的鉴赏,能够帮助我捕捉到这些意象背后所承载的诗人情感,理解他“以景衬情”的高超技艺。例如,在品读“扬州慢”时,书中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姜夔那种面对人生坎坷,却依旧怀揣着对未来的期盼和坚韧。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姜夔。

评分

不得不说,《姜夔诗词鉴赏辞典》的编纂者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严谨与细致令人惊叹。在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它对于一些历代学者的考证和争议,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并给出了较为公允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读古诗词,会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说法,或者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能够在我困惑之际,给出清晰的解答,并且能够溯本追源,让我明白这些解释的由来。例如,对于一些词句的用典,它不仅会给出出处,还会分析姜夔化用典故的匠心之处,以及这些典故如何深化词作的主题。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感受到姜夔诗词的厚重与隽永,也让我看到了编纂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对比书中提供的不同解读,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字斟句酌中体会姜夔词的精妙。

评分

阅读《姜夔诗词鉴赏辞典》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姜夔灵魂深处的对话。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被赋予了生命,在字里行间跳跃、闪烁。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学术巨著,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姜夔的诗词世界。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词牌、曲调与诗词内容的结合分析。姜夔的词,往往与他创作时所使用的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理解音乐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对于体味词作的情感起伏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细致地讲解了不同曲牌的特点,并将其与姜夔词作的结构、情感表达相呼应,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许多词句的妙处,正是在于其音乐性的完美契合。例如,在欣赏“水调歌头”时,它不仅解释了词牌的起源和常见内容,更深入剖析了姜夔笔下“水调”的独特处理,如何将音乐的辽阔与他内心的苍茫感融为一体。这种将音乐、文学、历史融为一体的鉴赏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阅读视野,也让我对姜夔这位才子的音乐造诣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初见这本《姜夔诗词鉴赏辞典》,便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考究的装帧吸引。纸张触感温润,字迹印刷清晰,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墨香。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的古诗词爱好者来说,姜夔其人及其作品一直是心中一抹淡雅的白月光,却又常常因其词风的深邃、意境的含蓄而感到难以捉摸。许多次,捧着零散的姜夔诗词,在某个陌生的词句、某个难懂的典故前戛然而止,心中涌起的是敬畏与一丝丝挫败。《姜夔诗词鉴赏辞典》的出现,无疑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姜夔世界的前路。从目录来看,其收录之全、编排之细,已然让我对内容充满期待。我尤其关注的是其“鉴赏”二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注释与翻译,而是希望能深入挖掘词作背后的情感、意象的象征,乃至姜夔独特的创作心路。希望这本书能引领我领略“孤村落日残霞,百般斜照”的凄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缠绵,更能理解他为何能将音乐的韵律与诗词的意境完美融合,创造出“清空”、“冲淡”的独特风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姜夔的词,在他的词典里,重新焕发生机。

评分

对于任何一位热爱姜夔诗词的读者而言,《姜夔诗词鉴赏辞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关于美学的探索之旅。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诗词的鉴赏之外,还融入了大量关于姜夔生平、时代背景、音乐造诣等方面的介绍,使得对姜夔诗词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这些背景知识,如同为诗词装点上了精美的画框,让我们得以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去欣赏姜夔作品的独特魅力。例如,在解读“淡黄柳”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姜夔与当时的音乐家、文人的交往,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他的词风。这些旁征博引的史料,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姜夔,一个身处时代的洪流中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理解诗词,不仅仅是理解文字本身,更是理解创作背后的整个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姜夔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感性的方式,去品味他那如水般澄澈、如月般皎洁的词。

评分

读茨威格宜一气呵成,并马上重读一遍,读陀氏宜心智平衡,并每三年读一遍。

评分

京东图书折扣,值得收藏,物有所值,习惯好评。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六一八买的,价格美丽,书很好,精装的,物流也快,整体很满意。

评分

一直想买一本姜白石的书看一下真好

评分

黑格尔宜读精要,尼采宜诵全文。大仲马宜一目十行,昆德拉宜反复回味。

评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都是摘自鉴赏辞典里面的

评分

装帧精美,文字典雅,很棒!很喜欢!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顶峰!姜词以慢词为最,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