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典(人类的故事+艺术的故事+地理的故事+文明的故事)
◇轻松有趣的人文启蒙读物,风靡世界的社科畅销图书
◇著名人文科普作家房龙经典作品+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斯扛鼎之作
◇历史、艺术、地理、文明全科知识完美呈现,青少年非常喜爱的简明人文小百科
◇丰富的知识,通俗的语言,精美的插图,青少年拓展心灵空间必读经典
在《地理的故事》一书中,作者房龙站在人类生存的高度,将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的过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轻松的语境中了解、吸收地理知识,把握人类发展脉络。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历史学家、记者,著名人文主义科普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著述颇丰,且读者众多。1921年,《人类的故事》出版,他一举成名。其代表作还有《宽容》《圣经的故事》《地理的故事》《艺术的故事》等。
第1章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
第2章 地理学的定义/
第3章 我们的地球/
第4章 地图/
第5章 一年四季及其形成/
第6章 地球上的陆地/
第7章 欧洲的发现/
第8章 希腊/
第9章 意大利/
第10章 西班牙/
第11章 法国/
第12章 比利时/
第13章 卢森堡/
第14章 瑞士/
第15章 德国/
第16章 奥地利/
第17章 丹麦/
第18章 冰岛/
第19章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第20章 荷兰/
第21章 英国/
第22章 俄罗斯/
第23章 波兰/
第24章 捷克斯洛伐克/
第25章 南斯拉夫/
第26章 保加利亚/
第27章 罗马尼亚/
第28章 匈牙利/
第29章 芬兰/
第30章 亚洲的发现/
第31章 亚洲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第32章 中亚高地/
第33章 亚洲西部大高原/
第34章 阿拉伯/
第35章 印度/
第36章 缅甸、暹罗、安南、马六甲/
第37章 中国/
第38章 朝鲜、蒙古和中国东北/
第39章 日本/
第40章 菲律宾/
第41章 荷属东印度群岛/
第42章 澳大利亚/
第43章 新西兰/
第44章 太平洋群岛/
第45章 非洲/
第46章 美洲/
第47章 新世界/
后记/
第1章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
有些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千真万确。假如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都高6英尺、宽15英尺、厚1英尺(这比真实的人要高大一些),那么,地球上所有人(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最初的智人和他的妻子的后代现在大概有20亿人)都可以装进一个长、宽、高各为半英里的大箱子。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自己计算,那时你就会发现它是正确的。
假如我们把这个大箱子运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平稳地放置在矮矮的石崖上,以防人们在面对永恒的证人默默打造出来的令人惊叹的美景时,因目瞪口呆而扭断了脖子。然后,我们再唤来那条名为“小笨蛋”的达克斯猎狗(这个小家伙既聪明又听话),命令它用那褐色的柔软的小鼻子轻轻拱一下那个庞然大物。然后,这个大木箱掉下来,不断地撞击石头、灌木、树木,发出噼里啪啦的隆隆声和撕裂声,紧接着便是一阵低沉、柔和的噼啪声,最后猛地砸进科罗拉多河的河岸上,激起水花一片。
万籁俱寂,一切被湮没。
死亡箱中的人类沙丁鱼罐头很快就被世界忘却。
科罗拉多大峡谷一如既往,继续经受亘古不变的风吹霜冻、日晒雨淋。
地球继续在神秘的宇宙循着既定的轨道运行。
不论在遥远星球,还是在近地星球的天文学家,都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现象。
100年后,一个被厚厚的植被覆盖的小山丘或许可以表明,曾经的人类就埋葬在这里。
这就是人类故事的全部。
我完全想象得到,一些读者肯定不会喜欢这个故事。看到引以为豪的人类沦落到这么低贱可鄙的境地,他们会觉得相当难受。
但是,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体形弱小、数量稀少的劣势完全可以转化成具有深远意义和实至名归的自豪。
在这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既柔弱又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哺乳动物。从人类诞生的第一个黎明开始,我们就被成群结队的动物包围着,而这些动物为自己的生存竞争做了更多的准备:有的身体长达100英尺,重如一个小型火车头;有的牙齿像圆锯一样锋利;还有许多身披中世纪骑士盔甲似的外壳四处走动,寻欢觅食;还有一些人类肉眼无法看见但繁殖速度惊人的物种,如果它们的天敌没有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把它们消灭的话,也许用不了一年,它们就会霸占整个地球。与此同时,人类只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存,只能寻觅位于高山和深海间的几块小小的、干燥的陆地居住。而我们的竞争者野心勃勃,既不畏山高,也不惧海深。很显然,构成它们身体的物质,能让它们在任何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
从一些经典著作中,我们知道,有一类昆虫可以在石油(无法想象我们能把它作为日常饮食的主要成分)里尽情地玩耍;还有一些昆虫可以在温差很大的环境下生存,而我们在这种悬殊的温差环境下,几分钟内就会毙命;还有那些可怕的棕色小虫子,它们好像十分爱好文学,不知疲倦地在我们的书橱里爬来爬去,即便失去两条腿、三条腿,甚至四条腿,它们仍然能持续地爬个不停,而我们的脚趾被针刺一下,也会极不舒服。了解到这一切后,我们就会意识到,从我们出现在这个不断运转的多岩石星球上的那一刻起,直到消失在残酷无情的宇宙中某个最黑暗的角落,我们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者。
我们的竞争者——那些披着厚皮的动物,站在我们一旁,看着我们这些自然界粉红色的原始人第一次用后腿直立行走,不攀援树枝,不手扶拐杖,那蠢笨的样子肯定逗得它们哈哈大笑。
那些曾经依靠暴力和狡诈,目空一切地对两亿平方英里的大陆和海洋(不包括辽阔的大气层)施以至高无上统治的王者如今又在哪里?
大部分王者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但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内,我们给它们贴上“展品A”或者“展品B”的标签,让它们有了一席之地。还有其他生物,为了生存下来,不得不成了人类的家畜,为人类提供皮毛、蛋、奶、肉,或者搬运我们搬不动的重物。我们把更多的生物赶到荒郊野岭,吃草、繁衍后代,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它们不值得消灭,把它们的领地占为己有也没有什么价值。
简而言之,在几十万年的时间内(对于永恒的时间长河来说,这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人类就成了这个星球上每一片土地无可争议的统治者,如今,更是将大气层和海洋纳入自己的疆域。对于这一切,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亿人共同实现了这一宏伟的目标,原因是人类具有凌驾于其他所有物种的优势——神圣的理智。
说到这里,我有些言过其实了。因为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掌握这种天赋的理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他们成了人民群众的领袖。而其他人,不管他们对这样的现实有多么愤愤不平,也只能默默忍受。这样的结果既荒诞又阻碍了进步,但是不管人们如何努力奋斗,真正的先驱只有万分之一。
不知道这条路会把我们引向何方,但是从过去4000年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我们未来取得的成就将是不可估量的——除非我们被与生俱来的野性所束缚,偏离了正常的发展道路。我们这种野蛮的本性会让我们残酷地对待自己的同类,却不敢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一头牛、一条狗,甚至是一棵树。
因此,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人类的掌控之中。对于那些还没有被掌控的东西,他们就会凭借聪明的头脑、卓越的远见和手中的短枪去征服它们、占有它们。
我们的家园是美好的家园。它赐予每个人丰富的食物,使人们免受饥饿之苦。它给予人类大量的岩石、泥土和森林,让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些东西建造遮风避雨的住所。牧场上温顺的羊群、波澜起伏的开满蓝色花朵的亚麻地,还有中国桑树上勤劳的蚕宝宝——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蔽体的原材料,让我们的身体免受严寒与酷暑的煎熬。我们的家园是美好的家园。它赐予我们每个人如此多的恩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无一落下,即使未来出现不可预知的意外,只要稍作调配,这些恩泽也能庇护人类,让我们安然度过困难时期。
但是,大自然有大自然的法则。这些法则既是公平公正的,又是严酷无情的,而且这里没有可上诉的法院。
大自然慷慨地给予我们无穷的恩泽,毫不吝啬,作为回报,它也要求我们学习并遵守它的法则。
在一片只能放养50头牛的草地上放养100头牛,就会引发灾难——这是每个牧民都懂得的常识。100万人居住在原本只能容纳10万人的地方,势必会造成拥挤、贫穷和不必要的痛苦,然而,这一事实显然被那些主宰我们命运的先驱忽略了。
人类犯了不计其数的错误,然而,这还不是其中最严重的。人类还以其他方式伤害着慷慨无私地养育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在现存的物种中,只有人类才会敌视同类。狗不吃狗,虎也不吃虎——对,甚至最讨人厌的鬣狗也能与同类友好相处,但人类互相仇视、彼此厮杀。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就是做好准备,以防惨遭邻国的杀戮。
《创世记》第一章就指出,同类之间要友好相处,善待他人,这种公然违背信条的行为,将会导致人类面临灭绝的境地。因为我们的敌人时时刻刻准备着乘虚而入。如果智人(这个称谓太富于谄媚的味道了,是那些愤世嫉俗的科学家命名的,以突出人类的智力水平高于其他物种)不能或者不愿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那么成千上万的候选人就会争夺这个职位。一个由猫、狗、大象或者一些组织严密程度更高的昆虫(它们是多么注重自己的机遇啊!)主宰的世界,好像确实比一个布满军舰和大炮的星球好得多。
那么,答案是什么?摆脱这种可怕、可耻事态的出路又在哪里?
由于祖先的愚昧无知,我们走进了这个满是悲惨和灾难的死胡同。希望借本书的绵薄之力,能够寻找到一条出路,一条唯一的出路。
前路漫漫,还需要经历几百年缓慢而痛苦的教化过程,我们才能找到一条真正的自我拯救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会认识到:人类同在一个星球上,都是同行的伙伴。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个千锤百炼的真理,一旦我们认识、领会了这个事实:不管是好是坏,地球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可以居住的地方——我们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偶然降生在宇宙的这个地方。因此,我们理所当然要谨言慎行,就像乘坐在驶向未知之地的火车或者轮船上的旅客一样。这样,我们就迈出了解决这个可怕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所有人都是同一星球上的旅伴,祸福与共,生死相依!
说我是梦想家也好,骂我是傻瓜也罢,抑或是异想天开的空想家也无所谓。把警察或救护车招来,将我送到一个我再也不能散布这种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的地方吧!但是请记住我的话,并在生死存亡的那一天——人类被迫收拾好自己的小玩具,把幸福的钥匙交给更有资格的新继承人——想起我曾经说过的那些话吧!
人类生存下来的唯一希望就在下面的这句话中:
我们只拥有一个地球,所有人都是这一星球的旅伴,都对这个世界的幸福和美满负有责任。
第2章 地理学的定义
在旅行之前,我们多多少少得搞清楚自己出游的目的地和路线。同样地,读者翻看一本书,也应看到一些类似的信息。因此,就本书而言,给“地理学”下定义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的书桌上恰好有一本《牛津简明英语词典》,它可以像其他词典那样给出很好的解释。我要查找的词在1912年版词典的344页下方:
地理学:研究地球的表层、结构、自然特征、自然区域与政治区域、气候、物产及人口状况的科学。
我没有期望自己能给出更好的解释,但我会突出一些内容,同时弱化某些方面,因为我想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我的这本书中,不仅仅涉及地球的表层、自然特征、自然区域与政治区域,更会突出人类的重要角色,研究人类如何觅食建屋、休憩娱乐;探索人类如何发现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环境以便获得与自身有限的能力相当的舒适、满足和幸福。
上帝也有一些非常奇怪的信徒,这话很有道理。确实,我们发现,在地球上居住着一些古怪的、与众不同的伙伴。第一次与他们接触,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展现出非常让人厌恶的个人习惯和共性,而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却没有遇到过。但是,这里有20亿人呢,即使把他们全部装进那个大箱子时是那么的不值一提,但这仍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况且,还有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特征都围绕着人类展开。因此,在我看来,这些人文特征最值得关注和重视。一座大山,在被人类的双眼看到、双脚涉足之前,在被一代代饥饿的定居者占领、开垦与掠夺之前,不过就是一座大山罢了。亘古不变的大西洋,一直以来都是那样的深邃、辽阔、苦咸、湿润,但是,在13世纪初,它凭借和人类的接触,把自己变成今天的样子——一座连接美洲新大陆和欧洲旧大陆的桥梁,一条沟通东西方的贸易大道。
俄罗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为了把自己丰富的物产奉献出来,静静地等候几千年,才等来了第一个不畏艰辛来此播下第一颗粮食的人。但是,如果是由日耳曼人或法兰克人,而不是斯拉夫人在这片土地上犁出第一道垄沟,那么,俄罗斯呈现出来的将是另一番面貌。日本诸岛地壳运动剧烈,地震频繁,但生活在这个岛上的人,不论是土著人,还是已绝种的塔斯马尼亚人,都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如果居住在这些岛上的是塔斯马尼亚人,这里的60000000万人口很可能会食不果腹。至于英伦诸岛,如果它的统治者不是嗜战的北欧人,而是那不勒斯人或柏柏尔人,要把这个国家变成一个日不落帝国的中心,统治全球1/6的人口,管辖比母国大150倍的疆土,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总而言之,对地理学,我更注重的是它的人文特征,而不是被这个完全陶醉于扩大生产的时代赋予了过多内涵的商业问题。但是经验告诉我,进出口贸易额、煤产量、石油储量以及银行存款的重要性,无论你如何强调,读者还是不能一页页地记住这些数字。而且一旦读者真的需要这些数据,他必须再次查阅大量的工具书,并借助诸多互相矛盾的统计手册来确认这些数字。
……
这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它极强的画面感。我不是一个擅长记忆地图的人,但《地理的故事》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作者在描述地貌特征时,用词精准且充满想象力。读到关于火山的文章,我能感受到岩浆喷涌时的炽热与威力,仿佛能听到地底深处传来的隆隆声响;当描述到峡谷时,我能清晰地看到陡峭的崖壁被河流千百万年侵蚀留下的深刻痕迹,感受到那种壮丽与孤独。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能够将宏大的地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他在解释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并不是从教科书式的定义开始,而是从北欧渔业的兴衰,讲到热带地区为何会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这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叙述方式,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季节更替,每一次天气变化,都与地球的呼吸息息相关。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天气预报,都会有全新的视角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精炼,但又充满了诗意。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常常使用一些极具画面感的词汇,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他在描写沙漠日落时的文字,那种色彩的变幻、光影的流动,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最纯粹的美。 让我觉得非常难得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地理问题带来的挑战和冲突。他会讨论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尝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敢于直面复杂问题的勇气,以及在分析中体现出的理性与人文关怀,让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的引导。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想着“地理的故事”,或许能听到一些关于世界各地的趣闻轶事。确实,《地理的故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充满了各种令人惊叹的地理奇观,比如纳尼亚般的冰岛,那里有冰川、火山、温泉,仿佛是地球生命力的集中展现;还有撒哈拉沙漠,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它无垠的黄沙,以及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 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善于挖掘地理现象背后的人文历史。他会讲述一个岛屿的形成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迁徙和文化发展,或者一条河流的变迁如何改变了一个文明的命运。比如,在讲述尼罗河时,他不仅仅介绍了它的长度和流经的区域,更深入地探讨了尼罗河如何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以及它在现代埃及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将地理知识与人文历史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读者穿越不同的地貌,体验各种自然现象。他在讲述高山形成时,并没有直接抛出造山运动的理论,而是从那些在险峻山峰上探索的登山者的故事讲起,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挑战自然的力量,同时也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河流时,不仅仅是描述它的流向和宽度,更会深入挖掘河流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他讲述了黄河的“母亲河”情结,也提到了密西西比河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些故事让我意识到,河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承载了人类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读到这里,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家乡的那条小河,它在我心中也悄然有了新的意义。
评分《地理的故事》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极强的启发性。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包括我们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都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作者在探讨气候变化时,不仅仅是描述数据的变化,而是深入分析这种变化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呼吁我们关注和行动。 让我感到特别触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地方性”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禀赋和历史记忆,而这些“地方性”构成了我们世界的多样性。他鼓励读者去了解和欣赏不同地方的独特性,而不是用一种单一的、标准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种人文主义的关怀,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
评分《地理的故事》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介绍地理知识,而是将地理与人类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海运的兴起时,他会追溯到大航海时代,分析地理位置如何促成了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这种转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让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是,书中有很多关于“地理决定论”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种观点,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他会分析为何有些地区能发展出强大的农业文明,而有些地区则只能依靠游牧或渔业生存。这种 nuanced 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地理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但又充满了惊喜。作者在介绍每一个地理区域时,都会精心设计叙事的切入点,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比如,他讲到关于岛屿的文章时,不是从岛屿的形成开始,而是从居住在岛屿上的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开始,然后逐渐深入到岛屿的地理特征以及它对这些居民生活的影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偏远地区时,没有流露出任何猎奇或隔阂感,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尊重的姿态去呈现。他会讲述这些地区的人们如何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这种温和而充满力量的叙事,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对人类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流畅自然,读起来就像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聊天。作者的语言没有丝毫的做作,而是充满了真诚和热情。他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来。当我读到关于极地探险的章节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寒冷,以及探险家们在极端环境下不屈不挠的精神。 让我尤为赞赏的是,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地理概念。比如,在形容地震的发生时,他将地壳比作一张巨大的、布满裂痕的纸,而断层就是那些最脆弱的接缝,当压力过大时,就会发生撕裂,产生地震。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对地质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原理。
评分《地理的故事》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地理这门学科,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地图、山川、河流,还有那些复杂的经纬度。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者,他没有枯燥地罗列事实,而是将每一处地理特征都赋予了生命。我仿佛能听到撒哈拉沙漠的风在诉说千年的沧桑,能感受到亚马逊雨林深处那勃勃的生机,甚至能想象到喜马拉雅山脉那巍峨的身姿下,古老文明的低语。 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大洲或国家来划分,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联起来。比如,讲述板块构造时,作者并没有堆砌科学术语,而是从地壳每一次剧烈的碰撞和撕裂中,构建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地球演变史诗。当我读到关于大陆漂移的章节时,我惊叹于原来我们脚下的大地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像一个巨大的拼图,在亿万年的时间长河中不断地重组、分裂。作者还常常穿插一些当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让冰冷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关怀。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地理,更是在与地球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理解它为何如此,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地理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集。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许多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比如,在讲述沿海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时,他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让我感到特别有价值的是,书中有很多关于“地理的视角”如何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让我们看到地理因素是如何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比如,他会解释为何某个贸易路线的开通会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或者为何某个战略要地的控制权会引发长期的战争。这种“地理思维”,让我觉得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评分还没开封呢,等看完了补
评分非常好的书,京东活动有神券才划算。
评分质量很好,内容丰富,值得一看
评分京东老客,已是钻石会员N多年。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京豆,自从知道京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京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
评分还没开封呢,等看完了补
评分还没看呢!!
评分这本书非常棒,值得购买,适合小孩也适合大人看。我正在看,加油,看完买下一本。
评分很好
评分将地理故事风趣生动地讲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