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收拾的女人”与“不收拾的男人” 正在阅读本书的各位女性朋友,你是不是觉得自 己是个没用的、不懂收拾的女人呢? 产生这种想法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某些书在市面横 行,比如Sari Solden的《Wom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日文版的书名叫做《不会收拾 的女人》。它们无一例外,都把收拾看做是一种能力 。
这或许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有所自觉的**契机, 但要是有人因此把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无能或缺陷, 认定自己“就是个缺乏收拾能力的没用的女人”,或 是觉得“没办法,我一定是有ADD(注意力缺失症) ”,那就太遗憾了(不过实际上,的确也有一些人需 要求助于医师进行*要的咨询)。因为无论如何,这 其实都是在自责。
男人又怎么样呢?我们好像很少听到“不会收拾 的男人”这种说法,而是会用“不收拾的男人”来形 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也就是说,女人会 将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能力的缺乏而自责,而男人则 是将杂乱不堪视为一种状况,对杂乱的状况本身忧虑 不已。
这就显示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说穿了,收 拾只不过是家务事,是女人的事。既然是家务事,那 么会做就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长久以来一直紧紧 束缚着女人,所以女人才会自责,所以才会引致这样 的恶性循环。
至于男人,他们则是把杂乱视为状况。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这或许也是出于上述的观念。男人从心底 就认定收拾是女人的工作,所以**不会因为家庭环 境杂乱不堪而责怪自己。
如果你正好是一位认定自己是没用的、不懂收拾 的女人,并且正在为此而自责,何不假设自己是男人 ,不带任何个人情绪地去看“眼前是一片没有收拾的 杂乱状况”、“我为什么要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呢 ”,稍微以俯瞰的观点去看,自然而然就能避免感情 用事了。
总之,不要带着负面情绪,不要自责,这是非常 重要的。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干脆先直接把这件事 给断舍离了吧! 《断舍离》中明确地将“收拾”定义为“筛选* 要物品的工作”,与单纯的整理或扫除不同。总之, “减少物品=舍的行为”是*关键的行动。如果物品 不减少,也就别奢望彻底整理或扫除了。
不过,物品减少并不等于大功告成。在《断舍离 》里,我提出了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以此作为 打造清爽自在空间的指标,但*重要的是要把空间里 物品的总量减少到能让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程 度。这也就是说,要重新检讨放在家里的物品与我们 的关系,取回那些被物品夺走的空间和能量。
如果是一直过着那种对物品的量没有意识、毫无 自觉的生活,那么家里的物品就会不断地增加再增加 ,所体现出的形式在男女之间会有所差异。大部分男 人都是断舍离“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当中的“执著 过去型”。换句话说,就是收藏家个性,像是把从刚 出社会到退休所有领带都摆进衣柜里、毫无缘由地收 集各种文学集,小时候喜欢的卡通模型玩具也都留着 ……这些东西经常被当成宝贝一样收藏着,而当事人 却从来没想过检讨物品与现在的自己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须要清楚分辨出当事人是 喜欢物品本身,还是仅仅喜欢“收集”这个行为。如 果是前者,无论物品有多少,都可以说是良好的关系 。至于后者,则是自我存在感的证明。男人往往会通 过物品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通过物品向人们 展示“我过去立下过这么多的丰功伟绩”、“我能弄 到这些个宝贝,多厉害”。
曾经有位读者对我说:“丈夫退休以后,我想把 他的西装扔了,结果被他大骂一顿:‘你要不要连我 一起扔出去呢?’”这些物品对男人来说,是与自己 连为一体、难以割舍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外 界认同的“认同欲望”,男人尤其*爱把社会对他的 认同和评价视为自己独特性的证明,所以他们才喜欢 把某些物品当成是自己存在、获得认同的证据留存下 来。
在这种时候,做妻子的该怎么做呢?断舍离的大 前提是不可以擅自处置同住的家人的物品,所以如果 希望丈夫收拾时,不妨这么说: “你的品位这么棒,所以才*要精挑细选呀。” 千万不能说的是“赶紧拿去扔了”,这种会重创 男人自尊心的话,会造成反效果。可能有人要抗议了 :“这么肉麻的话,我怎么说得出口啊?丢死人了! ”但如何巧妙地表达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 要看个人的本领了。因为无论怎么说,妻子的肯定可 都是能令男人喜不自胜的。
P31-34
山下英子编著的这本《断舍离(心灵篇)》介绍 了风靡亚洲的新型人生观,8000000人正在实践的人 生整理术。
《断舍离(心灵篇)》一书出版后,即在整个日 本社会引起轰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全民参 与断舍离,“断舍离”一词迅速成为当年日本年度词 汇。
简体中文版推出后,亦迅速在迅速升温,《悦己 SELF》、《瑞丽》、《时尚芭 莎》、《女友》、《心理月刊》等国内*具影响力的 媒体关注不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 为断舍离改变了人生。
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 NHK、TBS、东京电视台、《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各大媒体竞相采访,令断舍离讲座成为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全民断舍离”的热潮,参加讲座的学员也日益增多。 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欢迎来到断舍离的世界》、《断舍离减肥法》、《新·生活术 俯瞰力》等畅销作品。
序言 断舍离得到的心灵提升
编者序 断舍离,心灵的加法哲学
**章 形体所呈现的“看不见的世界”
**节 从收拾开始,锻炼生活能力
“不会收拾的女人”与“不收拾的男人”
“身体、感情、思考”,重新审视家务事
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
认清当下自己所处的位置
第二节 重新思考“可惜”这个词
“扔不了”很奇怪
关注物品,就永远都扔不了
舍≠弃,断≠*
第三节 【深刻的洞察】物品投射出的人际关系与自我
把父母灌输的观念也断舍离
真实的想法就藏在物品里
纠结是认清自我的好时候
不要对你的同住者抱以期待
断舍离格言1
第二章 **幸与不幸的“*深沉奥秘的世界”
**节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有意识生活的态度
什么是真正的积极与乐观
不要放弃分析、思考和感觉
观照本色,有意识地生活
第二节 不再计较幸与不幸
“开运”的似是而非
与其招运,不如感谢得天独厚的缘分
比起愿望与期待,*应拥有确信与梦想
第三节 【高远的观点】与一切相通的自在力量俯瞰力
俯瞰力,就是有意识、自在、果敢生活的力量
在“离”的状态中修炼俯瞰力
观看内在,培养俯瞰的能力
用三分法的智慧磨炼俯瞰力
学会俯瞰,就能试着“以他人为中心”
断舍离格言2
第三章 重新整顿“看得见的世界”
**节 场力:生命的支柱
以意识为轴心,导出场的力量
场力制造出余裕的空间
在理所当然中,找回生命的形态
第二节 做减法,让生命发光发热
瑜伽真理“劝戒”与“禁戒”
现代人*需要做减法
“和”的精髓就是“不足”的智慧
第三节 【广阔的视野】以生命的观点来检视大环境
断舍离是一种生命的机制
物品要各得其所才能展现美感
理所当然在这里的物品*可贵
后记
断舍离实践者的话
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学问
扔东西的学问
可以勇敢,也可以温柔
*简单的生活之道从你的衣柜开始
这本书真的彻底改变了我对“拥有”和“生活”的看法。以前总觉得,东西越多,生活越充实,越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我家的每一个角落都塞满了各种我舍不得丢弃的物品:包装精美的纪念品、已经过时但觉得“总有一天会用到”的电器、甚至是一些早已不联系的朋友送的、意义已经淡薄的礼物。每次想整理,都觉得无从下手,内疚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让我裹足不前。直到我翻开《断舍离(心灵篇)》,才发现原来“减法”才是通往真正丰盛的开始。书中反复强调,要问自己“我需要它吗?”,而不是“我留着它有用吗?”。这个简单的提问,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枷锁。我开始尝试,从最容易触碰的书架开始,一本一本翻阅,认真地感受每一本书带给我的触动。有的书,我只是看了封面,就涌现出温暖的回忆;有的书,我拿起时,脑海里闪过的是读它时的场景;而有些书,我甚至已经完全记不起它的内容,更不用说它带给我的任何情感连接了。我意识到,过去的我,只是在被动地“收纳”和“囤积”,而真正的“拥有”,是物品能够在我需要时,以最美好的姿态出现,并给我带来积极的情感和力量。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清理了物理空间,更是清理了我内心深处的杂念和负担,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念旧”的人,特别喜欢收藏一些老物件,比如小时候的玩具、家里的旧照片、甚至是一些已经不穿但充满回忆的衣服。我总觉得,这些东西承载着我的过去,丢弃它们就好像丢弃了珍贵的记忆,是我无法承受之痛。我曾无数次试图整理,但每次看到那些泛黄的信件、褪色的照片,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然后又默默地将它们放回原处,对自己说“算了,还是留着吧”。《断舍离(心灵篇)》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它并没有强迫我立刻丢弃一切,而是引导我重新审视“拥有”这件事的本质。书中提出的“对物品感恩,然后放手”,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告别,也可以如此温柔。我开始学习去拥抱当下,去珍藏那些真正能带来快乐和力量的瞬间,而不是让过去的阴影继续占据我的生活空间。我尝试着将一些不再使用的、但确实承载着美好回忆的物品,以一种更优雅的方式告别,比如将它们捐赠给需要的人,或者拍下照片作为纪念。这种“断舍离”,不仅仅是关于物品的减少,更像是对过去的一种释怀和和解。我不再觉得丢弃物品是一种损失,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对新生和未来的迎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记忆,是活在心里,而不是堆在家里。
评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做决定总是以“实用性”和“功能性”为主要考量。所以,我家的物品,大多都是我深思熟虑后才购买的,并且尽量选择最耐用、最实用的。我曾为自己的这种“不浪费”和“精打细算”感到自豪。然而,我却常常感到生活缺少了那么一丝“惊喜”和“色彩”。家里虽然整洁,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缺乏那种让人感到温暖和愉悦的氛围。读了《断舍离(心灵篇)》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实用性”和“美感”并不冲突,而且“情感连接”才是让物品真正“活起来”的关键。书中的例子让我明白,即使是日常使用的物品,如果带有美好的回忆或象征着某种积极的情感,它也能为生活增添光彩。我开始尝试去发现那些能触动我内心的物品,即使它们在别人看来可能并不“实用”。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物品的功能,而是开始注重它们带给我的“感觉”。这种转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家里的摆设,甚至开始购买一些小小的、带有美好寓意的装饰品。我的家,因此变得更加温馨和有生命力,我也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评分我对“舍不得”这件事,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我总是习惯性地去抓住,去挽留,即使明知道这段关系已经变质,或者这件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还是会因为“曾经拥有”而心有不甘。这种“不舍得”让我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也阻碍了我前进的脚步。《断舍离(心灵篇)》这本书,虽然主要讲的是物品的整理,但它所传达的“放手”的智慧,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用“时间轴”的概念来审视物品,让我明白,很多物品只是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它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继续留在当下,只会成为一种负担。这种“时间轴”的思维,也逐渐延伸到我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我开始意识到,有些关系,也许在某个时间点对我来说很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在成长,都在改变,强行维系一段不再适合的关系,只会伤害彼此。我开始尝试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告别”,无论是物品还是人,都学会感恩过去的相遇,然后优雅地走向新的旅程。这种“断舍离”,让我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让我能够更轻盈地、更专注于地去拥抱属于我的未来。
评分我是一个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也容易冲动购物的人。每次看到打折促销,或者朋友圈里有人分享“好物”,我就忍不住下单。久而久之,家里的储物空间变得越来越紧张,一些买回来甚至没拆封的东西堆积如山。我常常感到焦虑,一方面是对不断增加的物品感到压力,另一方面又觉得浪费了金钱和资源。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导师,给我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扔东西”,更是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买这么多东西?”。书中关于“内在的空虚感驱动了外在的物质占有”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购买物品是为了填补内心的某种缺失,比如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或者只是为了短暂的逃避现实。这种“断舍离”,从根本上触及了我购物的动机,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我开始尝试在购物前给自己设置一个“冷静期”,认真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它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这种觉察力的提升,让我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费,同时也让我开始关注那些真正能滋养我心灵的事物,比如阅读、运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