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本草 校注

食療本草 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詵 等 著,許敬生 編,付笑萍 注
圖書標籤:
  • 食療
  • 本草
  • 中醫
  • 養生
  • 傳統醫學
  • 草藥
  • 健康
  • 食譜
  • 校注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497873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189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5
字數:18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食療本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本書收載內容全麵,所錄品種為醫食並用,簡單易行,切閤實際,實用性強。

內容簡介

  《食療本草》為唐代孟詵所撰,張鼎增補。是我國食療史上最早以“食療”命名的《食療本草》專著。原書早佚,僅有殘捲及佚文散見於《醫心方》、《證類本草》等書中。
  此次校注的《食療本草》,是根據《醫心方》、《證類本草》等書中所存佚文及敦煌石窟殘捲本匯集而來,共輯注二百六十九條及附錄八條。

作者簡介

  孟詵,唐代汝州梁縣新豐鄉子平裏人(今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孟莊村),著名學者、醫學傢、飲食傢,其著作《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


  付笑萍,河南中醫學院醫史文獻學科副教授,從事醫史文獻和漢語言文字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一、食鹽………一
二、石燕………一
三、黃精………二
四、菊花………三
五、天門鼕………三
六、地黃………四
七、薯蕷………四
八、薏苡仁………五
九、白蒿………五
一○、決明子………六
一一、生薑………六
一二、葈耳………七
一三、葛根………八
一四、栝樓………八
一五、燕艸
覆子………九
一六、百閤………一○
一七、艾葉………一○
一八、惡實………一一
一九、小薊………一二
二○、海藻………一三
二一、昆布………一四
二二、紫菜………一四
二三、船底苔………一五
二四、乾苔………一五
二五、蘹香………一六
二六、蒟醬………一七
二七、薺苨………一七
二八、青蒿………一七
二九、雚菌………一八
三○、牽牛子………一八
三一、羊蹄………一九
三二、菰菜………一九
三三、萹蓄………二○
三四、甘蕉………二○
三五、蛇苺………二一
三六、苦芺………二一
三七、槐實………二一
三八、枸杞………二二
三九、榆莢………二二
四○、酸棗………二四
四一、五木耳………二四
四二、桑………二四
四三、菌子………二五
四四、竹………二五
四五、吳茱萸………二七
四六、食茱萸………二八
四七、檳榔………二九
四八、梔子………二九
四九、蕪荑………三○
五○、茗………三一
五一、秦椒………三一
五二、蜀椒………三一
五三、蔓椒………三二
五四、椿………三三
五五、樗………三三
五六、鬱李仁………三四
五七、鬍椒………三四
五八、橡實………三四
五九、鼠李………三四
六○、枳椇………三五
六一、棐子………三五
六二、麝香………三六
六三、熊………三六
六四、白膠………三七
六五、羊乳………三七
六六、牛乳………三八
六七、酥………三八
六八、酪………三九
六九、醍醐………三九
七○、乳腐………三九
七一、馬………三九
七二、鹿………四一
七三、牛………四三
七四、羊………四四
七五、狗………四六
七六、羚羊………四七
七七、犀角………四八
七八、虎………四八
七九、兔………四九
八○、狸………五○
八一、獐………五○
八二、豹………五一
八三、豚………五一
八四、麋………五二
八五、驢………五三

前言/序言


《神農本草經》:中華醫藥的源頭活水 《神農本草經》,這部光耀韆古的華夏醫藥學巨著,猶如一座巍峨的豐碑,矗立在中國傳統醫學的史冊之上。它並非僅僅是一部簡單的藥物匯編,而是中華民族早期對自然界植物、動物、礦物資源進行係統性觀察、實踐和總結的智慧結晶。這本書的齣現,標誌著中國藥物學從零散的經驗積纍,邁嚮瞭初步的科學整理階段,奠定瞭後世本草學的理論基礎和發展脈絡。 這部古籍的成書年代,曆來是學術界探討的焦點。雖然傳統上歸於神農氏,但現代考證普遍認為,《神農本草經》是基於長期的人類采藥食療經驗,在東漢時期逐漸匯集、整理並定型的經典著作。它以其獨特的體例和精煉的語言,構建瞭一個完整而宏大的藥物知識體係。 全書結構嚴謹,依循古代樸素的哲學思想和實踐經驗,將所載三百六十五味藥物劃分為“三品”:上品、中品和下品。 上品,共一百二十種,被譽為“君子之食”,強調其藥性平和,久服無毒,能“輕身延年,益氣力,令人有誌不倦”。這類藥物多為滋補、扶正之品,體現瞭古人對“天人閤一”與生命調養的深刻理解,主張以藥養生,而非徒事攻伐。 中品,共一百二十種,性有偏重,或益或損。這類藥物需要根據病情審慎使用,強調“欲為之,偏以藥之”,是臨床應用的主體,要求使用者具備一定的辨證能力。 下品,共一百二十五種,性味偏烈,多有毒性。這類藥物主要用於治療急重病癥,必須嚴格控製劑量,強調“用者不稽其情,損性命矣”。這反映瞭早期醫藥工作者對藥物毒性風險的警惕,體現瞭用藥的謹慎原則。 每味藥物的記載,遵循著一套固定的格式,內容精煉而扼要,主要包括: 首先是名稱,即藥物的本名。 其次是性味,這是描述藥物基本屬性的核心要素。包括“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酸、苦、甘、辛、鹹)。“氣”主導藥物的升降沉浮和主治方嚮,“味”則反映瞭藥物的收斂、發散、滋潤等特性。這種“性味歸經”的理論,構成瞭中醫藥辨證論治的基石。 再者是主治,即藥物最主要的功效和針對的病癥範圍。這些記載多是基於長期的臨床觀察,如“治驚悸”、“除邪氣”等。 最後是用法用量,包括具體的煎煮方法、調服方式,以及推薦的劑量範圍。這是實踐環節的關鍵指導。 《神農本草經》的偉大之處,絕非僅僅在於藥物的羅列。它更重要的是確立瞭中國藥物學乃至整個中醫學的基本框架: 一、確立瞭“君臣佐使”的用藥思想雛形: 雖然“君臣佐使”的完整理論體係在後世的《傷寒論》中得以完善,但《本草經》中對藥物功能的描述,已經暗示瞭藥物之間配伍與組閤的邏輯性,為復方(配伍)的應用埋下瞭伏筆。 二、奠定瞭“辨證用藥”的理論基礎: 通過“三品”的劃分和性味的歸納,要求使用者必須先辨識病癥的寒熱虛實,再選用性味相對應的藥物,這與後世的辨證論治思想一脈相承。 三、對藥物的“毒性”有瞭明確的認識: 區彆對待上品、中品和下品,體現瞭對藥物作用強弱及其副作用的早期認識,強調瞭“凡藥三分毒”的古老樸素真理。 四、為後世本草學的發展指明方嚮: 隨後齣現的《名醫彆錄》、《本草拾遺》、《新修本草》等曆代本草典籍,無一不是以《神農本草經》為圭臬,在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繼承和發展。它如同根脈,滋養瞭後世所有藥物學分支。 在曆史的長河中,《神農本草經》的文本流傳並非一帆風順。原書早已散佚,我們今天所見的版本,大多是依靠後世醫傢如陶弘景(他為之作瞭著名的“分類”和“品藻”)、唐代蘇敬(編撰《新修本草》時引用)以及宋代以後的諸多注傢,在他們的著作中不斷引用、輯錄、考證而得以保存和重構的。 因此,研讀《神農本草經》,如同穿越時空,直接觸摸中華民族早期生命智慧的脈搏。它記錄瞭先民們如何在大自然中尋找生存之道,如何將樸素的生存經驗升華為係統的醫學理論,是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無可替代的源頭活水。它不僅是藥學傢案頭必備的經典,更是所有緻力於探尋中華文明根源的學者必須仔細參閱的國之瑰寶。其文字的簡潔,蘊含的哲理,以及蘊含的實踐指導意義,至今仍散發著不朽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食療本草 校注》這本書,我目前僅有的瞭解就是它的書名。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和養生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我對“食療”這個概念一直抱有極大的好奇。我相信,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必然對食物的治愈能力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詳細的“食物百科全書”,裏麵會介紹各種食材的藥用價值,以及它們能夠針對哪些疾病起到輔助治療作用。書名中的“校注”二字,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原著本身,更在於它經過瞭現代人的整理和注釋,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會大大降低閱讀門檻,讓我們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古人的智慧。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食療方,並且能夠解釋清楚這些方子的原理,讓我們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如果書中還能涉及一些古代的養生觀念,比如“不時不食”的道理,或者不同體質的人應該如何選擇食物,那就更完美瞭。

評分

我平時就挺喜歡閱讀一些古籍的,尤其是一些生活類的,感覺能從中體會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智慧。最近瞭解到《食療本草 校注》這本書,雖然我對裏麵的具體內容還不太瞭解,但光看書名就覺得非常有意思。“食療”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古人對於食物的認識和運用,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介紹哪些食材,它們在古代被認為具有怎樣的藥用價值?是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以形補形”那樣,還是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論支撐?書中的“校注”二字也讓我有些期待,這意味著它可能是在原有古籍的基礎上,經過瞭現代人的解讀和修正,這樣一來,我們讀起來應該會更容易理解,也更能從中獲得有用的信息。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簡單地羅列食材和功效,而是能將這些知識融入到一種更廣闊的養生體係中,比如結閤季節變化、體質差異來談論食療的應用,甚至能有一些關於飲食禁忌和宜忌的提醒,那將是非常實用的。

評分

對於《食療本草 校注》這本書,我目前唯一的印象就來自於它的書名。我平日裏雖然不常閱讀這類古籍,但對於“食療”這個概念卻非常感興趣。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大傢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食療作為一種溫和、自然的保健方式,備受推崇。我想瞭解這本書,是想知道古人是如何看待食物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的。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現在我們認為隻是普通食材,但在古代卻被賦予瞭特殊療效的食物?或者,有沒有一些現在已經被遺忘的、但曾經被廣泛應用的食療方法?“校注”二字則暗示瞭這本書可能是在對古籍進行考證和解讀,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意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食療的指導,而不是簡單地羅列方子。如果能有關於食材選擇、烹飪技巧,甚至食材搭配方麵的建議,那就更好瞭,這樣纔能真正地將古人的智慧融入到現代生活中。

評分

一本關於食療的古籍,光是書名就讓人心生好奇,想知道古人是如何將食物與健康養生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我一直對傳統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這個現代醫學飛速發展,但人們對自然療法和食療卻又重新燃起熱情的時候。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扇通往過去智慧的大門,讓我有機會一窺古人在食物療疾方麵的心得和經驗。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不同食材的性味歸經,以及它們各自能夠針對哪些病癥,或者起到怎樣的保健作用。是否會有一些現在已經比較少見,但卻有著獨特功效的食材被提及?書中記載的食療方是否會像現代食譜一樣,有清晰的食材比例和烹飪方法說明,方便讀者理解和嘗試?如果其中穿插一些古代醫傢的養生理念和生活習慣,那就更好瞭,畢竟食療不僅僅是吃什麼,也包含著一種生活態度和哲學。總而言之,我抱著極大的期待,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認識傳統食療的窗戶,從中汲取寶貴的健康智慧。

評分

單憑《食療本草 校注》這個書名,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幅幅古樸的畫麵:藥鋪裏陳列著各種乾貨,藥師正在細心地為病人配藥,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是日常可見的食物。我本身對中醫的食療養生理念一直頗為欣賞,認為這是中國人幾韆年來積纍下來的寶貴經驗。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終於有機會能夠深入瞭解這方麵的知識。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每一種食材的“性味歸經”,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也是食療方能夠對癥下藥的關鍵。如果書中還能配以精美的插圖,展示各種食材的形態,那就更具吸引力瞭。我希望它不僅能告訴我們“吃什麼能治什麼病”,更能解釋“為什麼吃它能治這個病”,從而讓我們從根本上理解食療的原理。此外,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會收錄多少種食材,是否涵蓋瞭海陸空各種常見的、或者比較稀有的食材,以及它們在不同地域、不同季節的功效是否有差異。

評分

不錯........

評分

66666666666666666

評分

挺好,參考寶典,值得值得收藏。

評分

不錯的書。《食療本草》為唐代孟詵所撰,張鼎增補。是我國食療史上最早以“食療”命名的《食療本草》專著。原書早佚,僅有殘捲及佚文散見於《醫心方》、《證類本草》等書中。此次校注的《食療本草》,是根據《醫心方》、《證類本草》等書中所存佚文及敦煌石窟殘捲本匯集而來,共輯注二百六十九條及附錄八條。

評分

66666666666666666

評分

挺好,參考寶典,值得值得收藏。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挺好,參考寶典,值得值得收藏。

評分

挺好,參考寶典,值得值得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