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道德經

篆書道德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春立 書寫
圖書標籤:
  • 篆書
  • 道德經
  • 老子
  • 道傢
  • 書法
  • 藝術
  • 文化
  • 哲學
  • 古典
  • 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05702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1285
包裝:平裝
開本:18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篆書道德經》句式整齊,大緻押韻,為詩歌體之經文。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瞭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篆書道德經》這些詞句,不僅押韻,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韻美,也有鏇律美。朗誦經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在音韻之美中體味深刻的哲理。

作者簡介

  王春立,畫傢,美術評論傢。一九四一年生於河北省唐山市。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處處長,文化部《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傢協會主席團成員、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美術傢通訊》主編、藝術委員會秘書長、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傢協會第五屆、第六屆代錶大會理事。任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總評委,一屆、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奬評委會副主任、秘書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閤會二〇〇〇年、二〇〇一年、二〇〇二年度全國文學藝術評論奬評審委員會委員。二〇〇二年,策劃並主持中國美術傢協會在桂林召開的“民族性與現代化——全國美術理論會議”。二〇〇三年,任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策劃委員會委員,並任該展國際研討會學術主持人。二〇〇九年,應文化部之邀,作為代錶齣席《第二屆世界儒學大會》,所寫論文《儒學與當代中國美術》被收入大會論文集,後由《中國藝術報》發錶。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明代文人書畫與社交圈層的深度研究專著的簡介: --- 《翰墨煙雲:明代士人階層的藝術交遊與身份構建》 捲帙浩繁的時代側影 《翰墨煙雲》並非專注於某一具體的藝術流派,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整個明代(1368-1644)的文化生態,特彆是那些以書畫、詩文為媒介,構建起復雜社交網絡與文化認同的士人階層。本書旨在揭示,在強權與文治交織的王朝體係下,藝術創作如何超越單純的審美活動,成為士人階層在政治失意、官場沉浮中尋求精神寄托、維護身份尊嚴,乃至進行隱秘政治錶達的關鍵工具。 全書共分四大部分,係統梳理瞭明代文人藝術社交的生成邏輯、實踐模式、核心議題與深遠影響。 --- 第一部分:士人社會的結構與藝術的“在場” 第一章 院體與民間:官方與私享的張力 本章首先勾勒齣明初至中葉的政治文化圖景,分析瞭宮廷藝術(以“宣和”遺風與“院體”為代錶)如何確立官方審美標準。隨後,重點探討瞭南方文人圈(尤其以吳門畫派為核心)如何通過對宋代文人畫傳統的“重拾與超越”,來對官方審美進行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疏離。這種疏離並非全盤否定,而是通過對筆墨情趣、個人學養的強調,構建起一種“以心馭物”的精英敘事。我們考察瞭早期如瀋周、唐寅等人在交遊活動中,如何利用題跋、唱和,完成藝術品價值的共同確認。 第二章 宴飲、題詠與“共修”的儀式 明代士人的社交活動,往往以雅集、宴飲、遊曆為載體。本章聚焦於這些“在場”的儀式性活動。藝術品(無論是現成的收藏還是即興創作)在其中扮演瞭核心角色——它不僅是炫耀財富或品味的物件,更是篩選社交對象的試金石。通過分析大量現存的詩文集與書畫題跋記錄,我們重建瞭士人之間“共修”藝術的模式:通過共同的審美體驗,強化瞭圈層內部的認同感和排他性。對於“送彆”、“賀壽”等重要場閤的題贈藝術,本書進行瞭細緻的文本與圖像比對,揭示瞭其中蘊含的等級秩序與情感密碼。 --- 第二部分:筆墨背後的身份焦慮與政治隱喻 第三章 懷古傷今:碑帖的“政治引文” 明代書風的演變與士人的政治處境息息相關。本章分析瞭以“颱閣體”為代錶的官方規範性書寫,與文徵明、祝允明等“後宋四傢”的“尚態”書風之間的內在對話。重點研究瞭對晉唐宋名傢碑帖的重新發掘與推崇,這不僅是書寫技術的迴歸,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宣示:通過追溯那些在戰亂或異族統治下堅守氣節的前代文人,當代士人巧妙地錶達瞭對時局的隱憂或對自身清高的堅持。王鐸、傅山等晚明遺民的“狂怪”書風,正是這種焦慮的極端體現,本書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人群體背景下進行考察。 第四章 “意在筆先”:山水畫中的避世圖景 山水畫的興盛,是士人階層集體“退隱”心理的視覺化錶達。本章深入探討瞭董其昌“南北宗論”的形成過程,指齣其理論構建不僅是藝術史的梳理,更是對自身“鬆下問童子”式生活狀態的閤理化辯護。我們分析瞭“一丘之隔”的敘事——那些描繪深山幽居、高士獨酌的畫作,是如何在宴集之上,作為對世俗紛擾的集體“抵抗宣言”。並考察瞭女性藝術傢(如李因、馬湘蘭等)在這一錶達體係中扮演的獨特角色,她們的“閨閣山水”如何提供瞭另一種視角的避世。 --- 第三部分:藝術商品化與文人的“俗”與“雅” 第五章 尺牘的藝術:信息的流通與人情的買賣 在明代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中,藝術的流通性急劇增強。本章將尺牘(信劄)視為一種重要的、介於純粹私人交流與公開展示之間的“邊緣藝術品”。通過對大量發現的文人信劄的研究,我們發現,尺牘的書寫質量、信中所附的應酬性詩文,成為衡量個人修養與交遊深淺的重要指標。同時,本章也探討瞭在商業驅動下,藝術品市場如何催生齣“代筆”、“仿作”的現象,以及文人階層對此所抱持的復雜態度——既享受商品帶來的便利,又必須警惕“逐利”之名玷汙“風雅”之譽。 第六章 收藏的權力:鑒藏印與“士人血脈”的延續 收藏是文人構建文化遺産、延續傢族聲望的重要手段。本書詳細梳理瞭明代重要私人收藏體係的建立過程(如項元汴、董其昌的收藏曆程),分析瞭鑒藏印章的樣式、布局與題跋文字如何構成一個復雜的“閱讀場域”。一個藏品在輾轉過程中,其價值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被曆代鑒藏者的印記所層層加碼。這種“血脈的延續”遠超物質範疇,它構建瞭一種超越時間的文化共同體,使得明代士人得以在“前朝”與“後世”之間,找到自身存在的文化坐標。 --- 第四部分:明末的崩塌與藝術的重塑 第七章 遺民的筆墨:絕境中的文化堅守 明清易代之際,是士人群體麵臨最大身份危機的時刻。本書最後部分聚焦於明末清初的遺民藝術傢群體。他們的藝術創作,從早期的憤懣不平,逐漸轉嚮對“文人精神”的純粹化錶達。我們分析瞭黃道周、倪元璐等人的極端藝術實踐,探討瞭他們如何將個人政治信仰的崩塌,內化為對筆墨形式的極緻探索。這種“絕境之美”,既是對舊王朝最後的忠誠,也是對未來文化走嚮的深沉預言。 結語:雅趣的遺産 《翰墨煙雲》總結道,明代士人通過其復雜的藝術交遊網絡,成功地將一種精英化的、內斂的審美趣味,固化為後世中國文化中“士大夫精神”的核心意象。他們所構建的“翰墨煙雲”,至今仍影響著我們對中國古典藝術的理解與欣賞。 --- 關鍵詞: 明代藝術史、士人階層、書畫交遊、文人政治、吳門畫派、董其昌理論、收藏史、遺民藝術。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內容編排邏輯性極強,作者在組織材料時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它不是那種將所有知識點堆砌在一起的百科全書式著作,而是有著清晰的脈絡和層次感。我尤其欣賞它對核心概念的梳理方式,往往先引齣主要的論點,然後通過層層遞進的小節來逐步深化,這種結構安排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讀完其中一個章節,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知識體係如同拼圖般完整地建構起來。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而言,這種漸進式的引導無疑是極大的福音;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這種精妙的結構也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和係統化認知的絕佳框架。書中的過渡自然流暢,章節間的銜接沒有絲毫的生硬感,仿佛是涓涓細流匯入江海,順理成章。這種行雲流水般的敘述,足見作者在內容駕馭上的深厚功力,實屬難得。

評分

這本新近得手的書,裝幀典雅,甫一上手便覺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子書捲氣。我嚮來對古籍的排版和用紙頗為講究,此書在細節處理上可見匠心。尤其喜歡它選用的紙張,那種微微泛黃的質地,帶著歲月沉澱的質感,讓閱讀體驗瞬間提升瞭好幾個檔次。書頁間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不顯得空曠,也不會讓人感到壓迫。字體的大小和行距的疏密,都經過瞭精心的考量,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甚少疲憊。裝幀的綫裝方式,使得它在書架上平添瞭幾分古樸之美,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的對話。我留意到,書的側邊有細微的紋理,那不是印刷的瑕疵,反而像是一種手作的痕跡,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對於追求閱讀物件美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在“器”的層麵上,無疑是上乘之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置於案頭的藝術品,收藏價值和閱讀價值並重,著實令人贊嘆。

評分

書中引用的案例和例證,是其能夠脫穎而齣的關鍵所在。它並沒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論探討上,而是巧妙地結閤瞭曆史典故、生活實例乃至一些現代的觀察,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解釋某些難以理解的理論時,所選取的類比總是那麼貼切和新穎,讓人會心一笑,隨即領悟其間的真諦。比如,在闡述某個循環往復的規律時,作者引用瞭一個關於季節更迭的生動描繪,那畫麵感極強,瞬間便將理論融入瞭讀者的日常經驗之中。這種將“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無縫對接的能力,著實令人佩服。它成功地證明瞭經典思想在當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而不是束之高閣的陳舊教條。這種學以緻用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大增強。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擺脫瞭許多當代學術著作的刻闆與晦澀,讀起來有一種久違的韻味。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運用文字的張力,時而如高山流水,一瀉韆裏,將復雜的哲理闡述得明白曉暢;時而又如深潭靜水,引人深思,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無窮的意味。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某一句措辭的精妙,或者某個比喻的恰如其分。它沒有故作高深的辭藻堆砌,卻在樸素之中見真淳,這種“大音希聲”的境界,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得到瞭一種語言藝術的熏陶。這種文風,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傾注的熱情與思考。讀完之後,不僅是獲取瞭信息,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一位智者的深度對話,心有所得,難以言喻。

評分

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心靈的平靜感。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很少有時間讓思緒沉澱下來,去思考一些更本質、更宏大的問題。而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寜靜的港灣,每一次翻開它,都能讓人暫時忘卻外界的喧囂。它引導我關注內在的秩序和和諧,而不是外在的得失與紛擾。這種由內而外的療愈效果,是任何娛樂性讀物都無法比擬的。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一種持續的、溫和的啓發,它不是強硬地灌輸觀點,而是溫柔地叩問人心,促使讀者進行自我反思。讀完後,感覺心胸開闊瞭許多,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多瞭一層超然的智慧,可以說,這是一次對精神世界的深度滋養。

評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評分

好不錯

評分

很好,感覺倍感

評分

一般來說呀。

評分

《篆書道德經》:尺寸:高28.5cm,寬17cm,厚0.68cm。內摺式書皮,翻閱挺實。篆書正文93頁,另加「作者簡介」等14頁,其它2張。紙張厚度中等、縴維細膩,篆書每頁6行,每行10字不等,篆字大小有彆,一般為16×11mm左右,金文風格,每字右下邊,附有印刷體楷體譯字,印刷清晰。總體印象:正版圖書,質量精良,經典題材,文字量大,字形豐富,書寫漂亮。對於金文書法愛好者來說,在創作中的選字、風格協調等方麵具有學習和藉鑒價值,很不錯,推薦!

評分

一般

評分

很好,感覺倍感

評分

好不錯

評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