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现象

界面现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作祥 等 著
图书标签:
  • 界面化学
  • 表面物理
  • 胶体化学
  • 表面活性剂
  • 吸附
  • 催化
  • 生物界面
  • 材料界面
  • 环境界面
  • 纳米界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44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6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31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界面现象》是编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本科生为对象而编写的。全书共7章,第1章为界面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从分子间力出发,揭示了界面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第2~7章依次介绍了气液界面及现象、液液界面及现象、肺泡单分子膜及其生理机制、固液界面及现象、气固界面及现象和固固界面及现象。

目录

第1章界面与界面现象

1.1界面、界面相与表面

1.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1.3分子间力

1.3.1化学作用与物理作用

1.3.2静电力

1.3.3诱导力

1.3.4色散力

1.3.5弱化学作用

1.4分子间力与物性的关系

1.4.1分子间力与沸点和熔点的关系

1.4.2分子间力与溶解度的关系

思考题

第2章气液界面及现象

2.1纯液体表面

2.1.1比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2.1.2表面张力的物理真实性

2.1.3界面区的分子特性

2.1.4表面分子的交换率

2.1.5表面张力的分子理论

2.1.6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2.2附加压力与气液界面现象

2.2.1液面的曲率

2.2.2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Laplace方程

2.2.3毛细现象

2.2.4蒸气压与曲率的关系——开尔文方程

2.2.5亚稳现象——过饱和蒸气和过热液体

2.3表面张力的测定

2.3.1毛细管法

2.3.2最大气泡压力法

2.3.3吊环法

2.3.4吊片法

2.3.5滴重法和滴体积法

2.4溶液的表面

2.4.1溶液的表面张力

2.4.2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表面吸附

2.5Gibbs吸附等温线方程

2.5.1Gibbs吸附等温线方程的推导

2.5.2Gibbs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应用

2.6表面活性剂水溶液

2.6.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

2.6.2疏水效应和似冰理论

2.6.3溶解性与临界胶束浓度及Krafft点

2.6.4表面活性

2.7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表面的吸附

2.7.1表面活性剂吸附等温线

2.7.2 吸附层结构与状态

2.7.3表面状态方程

2.7.4表面活性剂溶液吸附的实际应用

2.7.5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动力学

2.8胶束的形成与特性

2.8.1胶束的形成与结构

2.8.2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2.8.3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因素

2.8.4胶束溶液的增溶效应

2.8.5反胶束现象

……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界面通常是指两相的分界面,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从一相到另一相的转变必然是通过这个分界面。大多数科学家更多地关注界面两侧的两个相的本体特征,并往往从物质的两个极端尺度进行考察:一端是分子和原子水平的物质,另一端则是宏观尺度的物质。类似的研究仍在进行着,但它确实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些现象,如乳化、气溶胶和润湿等,而这些现象均发生在界面上,又称为界面现象。界面现象与界面区的物质特性有关。而处于这一区域的物质特性被Ostwald形象地称为“被忽视尺寸的世界”。

  事实上,界面又称为界面相,其厚度为10 nm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由界面包裹的体系即胶体,其尺寸小于104 nm,因此又可以说界面现象均发生在10~104 nm的区域内。为了弄清界面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以及如何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就必须研究界面相内的物质特征及其性能的变化规律。虽然目前人们对界面相及两相之间转变的本质的理解还落后于许多其他的科学领域,但也并非没有基础。鉴于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界面现象,本书所说的界面现象是包括胶体在内的。

  界面科学起源于19世纪,但人们观察到并应用界面现象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例如,古书上就记载了人们观察到奇异的云和雾,实际上就是大自然形成的气溶胶,制备墨水和颜料则是古人合理地利用了界面现象的经典实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关于覆盖一英亩池塘至少需要多少油的探讨。对界面现象的最初描述则是由杨(Young)、拉普拉斯(Laplace)、高斯(Gauss)和泊松(Poisson)等所做的开创性的工作。关于界面现象的理论解释是基于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所提出的分子间力的概念,但在1930年以前,人们对分子间力的本质仍然不是十分清晰,随后Kessom、Debye和London先后提出了静电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界面科学的理论基础,但定量描述界面现象仍然十分困难,这主要源于实验体系的物质纯度达不到理想值,而哪怕是含量为千分之一的杂质都有可能大大影响体系的表面特性,因此往往导致理论估算与实验测试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随着现代分离技术不断进步,高纯试剂的制备技术不断完善,为界面科学的实验研究打下了更好的物质基础。近三十年来,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界面现象》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任何关于界面现象的物理、化学或工程学概念,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任何AI痕迹。 --- 图书名称:《界面现象》 作者: 艾伦·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 磐石文学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卷首语:迷雾中的回响 在时代的罅隙中,我们总会遭遇那些难以言说的时刻——不是宏大的转折,而是细微的、仿佛被刻意遗忘的交汇点。这些点,就像在浓雾中突然出现的边界,它们定义了我们“在此处”与“彼处”的差异,却又在下一秒消弭于无形。 《界面现象》并非一本关于科学的著作,它是一部关于“边缘”的文学探索。作者艾伦·范德比尔特,以其细腻而近乎偏执的观察力,捕捉了那些生命中不被记录、却又至关重要的“相交之地”。本书涵盖了七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的故事集,每一个故事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人或群体,在其生命轨迹的关键“界面”上展开。 --- 第一部分:时间的断层——《钟楼下的窃语》 故事设定在被遗忘的工业小镇“奥利弗堡”。镇上的时间似乎总是比外界慢半拍,古老的机械钟楼是镇子的心脏。主人公埃利亚斯是一位钟表匠的学徒,他的生活被精确的齿轮运动所支配。然而,当他爱上了一位来自大都市、只在每年夏季到访的植物学家薇拉时,埃利亚斯的生活便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界面”——永恒的规律与稍纵即逝的美丽之间的冲突。 薇拉的到来,如同一次短暂的日食,短暂却深刻地改变了埃利亚斯的感知。他开始质疑他所珍视的“精确”是否有意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工业时代的机械美学与自然界的有机生长之间的张力。我们看到,埃利亚斯如何在一个由生锈的黄铜和永不停止的滴答声构筑的世界里,试图理解一种无法被齿轮量化的情感连接。 核心主题: 节奏的错位,结构与流动的交锋。 --- 第二部分:记忆的潮汐——《港湾区的失语者》 在那个被海雾常年笼罩的港口城市,人们习惯于沉默。这里的“界面”是空气与海水交汇的地方,是人们无法完全言说的情绪汇聚之地。莉迪亚是一名负责整理老旧航海日志的档案员。她发现,所有船员的记录都共享一个奇怪的模式:在特定的航线上,他们的笔迹会变得模糊,内容也变得含糊不清,仿佛有某种无形的力量在“擦除”他们的清晰表达。 莉迪亚开始追溯这些“失语”的时刻。她发现,这不仅仅是海风或疲惫造成的结果,而是记忆在面对巨大未知时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反应。当人们站在无垠的海洋面前,语言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宏大虚无”时,如何通过遗忘或扭曲来构建自我的叙事。莉迪亚最终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学会了接受这种“模糊性”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核心主题: 沟通的极限,真相与被记录的叙事之间的鸿沟。 --- 第三部分:身份的折射——《镜厅的访客》 “镜厅”是一个古老而著名的游乐场所,以其复杂的光学错觉闻名。故事围绕着孪生姐妹——内拉和西尔维娅展开。她们长得一模一样,却拥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对世界的看法。在镜厅中,她们的界限开始模糊。当她们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反射面时,观众(以及她们自己)开始分不清谁是真实的,谁是影像。 作者借此场景,深刻剖析了“自我”认同的脆弱性。内拉渴望被外界清晰地识别,而西尔维娅则沉溺于在混乱中寻找自由。这个故事不是关于物理上的双胞胎,而是关于个体在社会期待与内心真实之间拉扯的“心理界面”。当外界强加的标签与内在的感知产生碰撞时,我们最终成为了哪一个“版本”? 核心主题: 认知偏差,社会角色与内在本质的分野。 --- 第四部分:职业的交叉点——《最后的裁缝与他的数字蓝图》 在高速数字化的浪潮中,传统手工艺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裁缝马库斯坚守着他那间被霓虹灯包围的古老店铺。他的“界面”是布料的纹理与屏幕的像素之间的对决。他的学徒,一个对虚拟现实设计充满热情的年轻人,试图用算法来“优化”马库斯的剪裁技术。 马库斯拒绝了效率至上的哲学。他相信,一件衣服的价值,在于其中包含的犹豫、失误和手掌的温度。这本书的这一部分,细腻地描绘了“创造力”在不同媒介中转化时的损耗与增益。当工艺变成代码,我们失去了什么?当我们追求完美的无菌效率时,又获得了什么无法量化的东西? 核心主题: 手工与机器的哲学辩证,价值的非物质性衡量。 --- 结语:未完成的对话 《界面现象》的魅力在于它拒绝提供圆满的结局。它所描绘的每一个“现象”,都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张力状态——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永恒的过渡。范德比尔特引导读者,去珍视那些我们通常急于跨越的边界线:无论是情感的转折点、身份认同的模糊区域,还是新旧观念交锋的战场。 这本书是对“中间状态”的颂歌,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往往发生在我们自认为“已经到达”或“尚未出发”的那个微妙的、光影交错的边缘地带。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聆听那些在不同世界交汇时发出的、微弱却清晰的回响。 --- 读者评价摘录: “读完此书,我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一直以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范德比尔特拥有将日常琐事提炼成深刻哲思的魔力。”——《文学观察》 “七个故事,七个不同的世界,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我们是如何定义‘我们’的?”——匿名评论人 ---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简直超乎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界面现象》可能只是讲些表面的、浅显的物理化学知识,没想到它触及了那么多前沿的研究领域。从最基础的液滴行为,到复杂的高分子薄膜,再到生物膜的构建,这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纳米尺度的界面行为的描述,比如在纳米颗粒的聚集和分散过程中,界面力的作用是多么关键,这对于材料科学、药物输送等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还涉及了生物学中的许多应用,比如细胞膜的形成与功能,以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折叠和相互作用,这些都离不开界面现象的调控。作者在叙述时,既有严谨的科学分析,又不乏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让人读起来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感受到科学的脉搏。特别是关于界面工程的讨论,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如何通过控制界面来设计和优化材料的性能,这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但组织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即使涉及复杂的概念,也能让人理解。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个我从未涉足过的全新世界,充满着惊喜和震撼。我一直对材料的性能如何与它的表面形态紧密相关感到好奇,而《界面现象》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界面现象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来提高其耐腐蚀性、耐磨性,或者赋予其特殊的导电、导热性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表面改性技术的章节,像等离子体处理、化学接枝等,这些技术在提升材料性能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本书还涉及了许多新兴领域,比如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如何设计具有生物相容性、能够引导细胞生长的界面,这对于修复组织、替代器官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外,它还探讨了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如何受界面影响,以及电池材料的表面化学如何决定其储能性能。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它让我意识到,看似微小的界面,却能对宏观世界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我们周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感到好奇,比如肥皂泡为什么能存在,水珠如何在荷叶上滚动,又或者面包为什么会膨胀。以前我总是凭着感觉去理解,但《界面现象》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带入了奇妙的界面世界。它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公式和理论,而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入手,比如洗衣服时为什么会产生泡沫,食物的烹饪过程中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甚至是我们喝咖啡时表面那层细腻的泡沫,都找到了科学的解释。书中对表面张力、润湿、乳化等概念的讲解,让我不再觉得它们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变成了可以具象化的物理过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毛细现象的章节,它解释了植物如何从土壤中吸水,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许多现象,比如墨水在纸上蔓延。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我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科学奥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以前忽略的细节,现在都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评分

坦白说,当我拿到《界面现象》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并没有那么高,想着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但是,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从一个更加宏观、更加综合的角度去审视界面现象。它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甚至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界面科学的知识体系。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探讨了界面在宇宙学中的可能作用,以及在生命起源初期的角色,这简直就是“脑洞大开”!书中对“自组织”现象的描述,比如如何从简单的分子相互作用演变成复杂的结构,让我看到了生命和物质世界背后隐藏的深刻规律。它还涉及了对“涌现”现象的解释,即整体的性质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加和无法解释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界面科学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强大潜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在界面这个微观尺度上,正上演着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可以说是“精炼”二字。它用非常简洁的语言,阐述了界面科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原理。我以前接触过一些物理化学的书籍,常常被冗长的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推导弄得头晕眼花,但《界面现象》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非常直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直接向你展示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它不会让你去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理论,而是让你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我尤其喜欢它对各种界面现象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通过调整界面的润湿性来控制液体在微流控芯片中的流动,或者如何利用界面的吸附作用来去除污染物。这些案例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这本书的节奏很快,每一页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当你遇到某个与界面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可以迅速翻阅,找到相关的原理和解决方案。对于那些时间有限,但又想快速掌握界面科学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二之选。

评分

很好很快

评分

板式太难看板式太难看板式太难看板式太难看板式太难看

评分

希望我能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

评分

很好很快

评分

很好很快

评分

很好很快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非常不错,很有用,知识扩展增加了好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