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談詞(精裝)

迦陵談詞(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嘉瑩 著
圖書標籤:
  • 傳統戲麯
  • 地方戲
  • 戲麯理論
  • 戲麯史
  • 民俗文化
  • 語言藝術
  • 文學
  • 文化
  • 藝術
  • 戲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39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2244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154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學圖書館文庫:迦陵談詞》是詩詞名傢葉嘉瑩首本談詞的書,收錄有六篇文稿,論及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等六位詞人的作品,兼論晚唐五代詞在意境方麵的演進和拓展,同時論述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境界說”。她在書中所寫的是其讀詞時真正的心得和感動,以詩詞解讀生命,用生命感悟詩詞。與之後她受西方文論之影響,偏嚮理論探討的論詞之作大有不同。其論說不僅融會古今,打通中外,還繼承瞭傳統詩論“妙悟心通”、直悟與精析相融的詮釋方式,在詞的評論中融入個人深刻獨到的生命感悟,展示“詞之為體,要眇宜修”的純美特色。

作者簡介

  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詩詞專傢,詩人。1924年生於北京書香世傢。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師從詩詞名傢顧隨。1954年起任教颱灣大學,先後被聘為颱灣大學專任教授、颱灣淡江大學、輔仁大學兼任教授。1966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89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1979年開始迴國講學,三十多年來,先後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數十所大校講學,足跡踏遍大江南北。著有大量詩詞作品及中英文學術論文,齣版有《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杜甫鞦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中國詞學的現代觀》等著作。2013年三聯書店齣版《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一書,這是葉嘉瑩口述的首本傳記。

目錄

新版序

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

溫庭筠詞概說

從《人間詞話》看溫韋馮李四傢詞的風格

——兼論晚唐五代時期詞在意境方麵的拓展

大晏詞的欣賞

拆碎七寶樓颱

——談夢窗詞之現代觀

說靜安詞《浣溪沙》一首

精彩書摘

  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

  多年前偶然有幾位青年同學嚮我提齣過一個問題說: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舉過幾段詞,說那是代錶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種境界,這三種境界究竟是指怎樣的境界,希望我能為他們簡單解說一下。這篇小文就是對那幾位同學的一個簡單的答復。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說過下麵一段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韆百度,迴頭驀見(按原詞當作驀然迴首),那人正(按原詞當作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種境界所引者為晏殊《蝶戀花》之句,第二種境界所引者為柳永《鳳棲梧》之句,第三種境界所引者為辛棄疾《青玉案》之句。若自原詞觀之,則晏殊的“昨夜西風”三句不過寫鞦日之悵望;柳永的“衣帶漸寬”二句不過寫彆後之相思;辛棄疾的“驀然迴首”三句不過寫乍見之驚喜。這些詞句與所謂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其相去之遠真如一處北海一處南海,大有風馬牛不相及之勢,而王國維先生竟比並而立說,其牽連綰閤之一綫隻是由於聯想而已。

  “聯想”原為詩歌創作與欣賞中之一種普遍作用。就創作而言,所謂“比”,所謂“興”,所謂“托喻”,所謂“象徵”,其實無一不是源於聯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孫之盛,關雎可以興淑女之思,美人香草,無一不可用為寄托的象喻,大抵聯想愈豐富的,境界也愈深廣,創作如此,欣賞亦然。而且這種欣賞的聯想更早自孔子便已曾對之大加推許和贊揚瞭,《論語·學而篇》曾記載孔子與弟子子貢的一段談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八佾篇》又記載著孔子與子夏的一段談話: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現在我且就我個人一己之所得,對這三種境界略加解說:

  第一種境界,也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在颱灣,四季無鮮明之變化,此三句詞所錶現之境界頗不易體會得到,而在大陸的北方,每當玉露凋傷金風乍起之時,草木的黃落變衰是一種極其急促而明顯的現象。長林葉落,四野風飄,轉眼間便顯示齣天地的高迥。新寒似水,不僅侵入肌骨,更且沁人心脾。偶爾登高望遠,一種蒼茫寥廓之感,會使人覺得爽然若有所失。在人之一生中也會經過這一個類似的階段,這時人們會覺得自己既已無復是春日遲遲時的幼稚和滿懷驚喜;也已無復是夏日炎炎時的緊張和不遑喘息,是黃落的草木驀然顯示瞭自然的變幻與天地的廣遠,是似水的新寒驀然喚起瞭人們自我的反省與內心的寂寞。這時,人們會覺得過去所熟悉的、所倚賴的一些事物在逐漸離去,逐漸遠逝。雖然人們對此或許不免有一份悵惘之感,但同時人們卻又會覺得這消逝的一切原來早已經不復能使他們得到滿足瞭。這種凋落,拓展瞭他們更廣更遠的視野,使他們擺脫瞭少年的幼稚的耽溺和濛蔽。他們開始尋求一些更真實更美善的事物,一種追求尋覓的需要之感自心底油然而生,所以在“昨夜西風凋碧樹”之後,緊接著便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獨”者,可視為寫此境界中之孤獨寂寞之感;“上高樓”者,可視為寫對崇高理想之嚮往;“望盡天涯路”者,則可視為擺脫瞭一切幼稚的耽溺濛蔽以後,對更廣遠的境界的追求尋覓和期待。然而四野寥廓,瞻顧蒼茫,所追尋者竟渺不知其在何許,如果有人正在這種茫然無緒的感覺中,那麼他無須睏惑,也無須悲哀,因為這正是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一種境界呢。

  第二種境界,也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柳永原詞隻是寫戀愛中的相思之苦,但這種擇一固執殉身無悔的精神,卻不僅於在戀愛時為然,屈原曾說過“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孟子也曾說過“所愛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這些正是古今仁人誌士所共同具有的一種情操。“愛其所愛”的感情是常人都可有的感情,但“擇一固執殉身無悔”的操守卻不是常人都可有的操守。第一難在“擇一”,第二難在“固執”,第三難在“殉身無悔”。《九歌·少司命》有句雲:“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美人雖眾,而情有獨鍾。人們如何自這些學問事業的多歧多彩的途徑中,選擇到自己“所善”、“所愛”的理想,這是極重要的一件事。“所善”該是齣於理性的明辨,“所愛”則是由於感情的直覺。知其“可善”而不覺其“可愛”,則無固執之感情;覺其“可愛”而不見其“可善”,則無殉身之價值。這種選擇偶有不當,則一切所謂“固執”與“殉身”也者,都將成為虛妄的空談,所以說第一難在擇一;而既經擇定之後,便當“生死以之”,“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雖然在此追求之時期中,其成敗得失之結果往往尚在茫不可知之數,然而韓偓有兩句詩說得好:“此生終獨宿,到死誓相尋”,在這遙遠的追求的路途中,那些“見異思遷”的人固然輕浮不足與有言,“知難而退”的人亦復懦弱不足與有為。所以說第二難在固執。然而在學問事業的路途上常是追求的人多而成功的人少,寫詩歌者固不盡能如李杜二詩人之光照古今,學物理者也不盡能如李楊二博士之名揚中外,如果竟然“賫誌以歿”,豈不“遺恨終生”?但這並不在誌士仁人的顧慮之內,因為他們既已有瞭“殉身”的熱情,便早抱定“無悔”的決心瞭。而這種“擇一固執殉身無悔”的情操,便正是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二種境界。在此境界中,雖不免睏勉之勞,艱苦之感,但我確信真正經曆過這種境界的人,必能從睏勉艱苦中,體會到情願心甘之樂的。柳永此詞前一句之“衣帶漸寬”四字,就正寫齣瞭追尋期待中的艱苦之感,而“終不悔”三字則錶現瞭“殉身無悔”的精神,至於下一句的“為伊”則錶現瞭選擇的正確與不可移易,“消得”者乃是“值得”之意,唯有“擇一”之正確選擇的人,纔能領會到縱使到衣帶漸寬斯人憔悴的地步也終於不悔的精神和意義。這種艱苦的固執追尋,豈不是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二種境界?

  至於第三種境界,也就是“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如果說第一種境界是寫追求理想時的嚮往的心情,第二種境界是寫追求理想時的艱苦的經曆,那麼第三種境界所寫的則是理想得到實現後的滿足的喜樂。雖然曾國藩有“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之說,但這隻是為在第二種境界中的人說法立論,使之不緻因艱苦睏難而退縮避餒。但無論如何,“耕耘”都該隻是一種手段,“收獲”纔是目的,如果我們誇大一點說,我們竟可以說人類生命的價值意義之所在,就在此第三種境界之獲得。隻可惜我國詩歌中,描寫這種境界的作品似乎並不多,我想其原因大約有兩點,其一是因為這種境界原不易獲得,因為在此世上能有真正完美之理想的人已經不多,而復能不辭艱苦以求達成的人更少,且一般人所自認為理想而加以追求的,常隻是一種淺薄的欲望,而欲望則絕無達成完美境界之可言者也。其二是因為獲得這種境界的人並不寫之於詩歌,因為這種境界原不易於寫,而在此境界中的人亦不暇於寫,佛典有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冷暖之感既不易於言說,飲水之時亦不暇於告人。但這種境界確該是真實存在而且極可寶愛的,隻是想在詩歌中覓得錶達這種境界的句子頗為不易罷瞭。首先我曾想到《詩經·唐風·綢繆》中的“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二句,這兩句詩確能予人一種無缺憾的美感,其滿足之意,其欣喜之情,都極真切感人。隻是這兩句詩所錶現的似隻是意外之驚喜,而未能錶現齣艱苦卓絕以達成願望之精神;其次,我又曾想到一首佛傢偈語:“到處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此詩首二句頗能寫齣追尋之艱苦與意願之堅定,後二句亦頗能錶現齣在第三種境界中的完美與欣喜,隻是這種完美欣喜充滿瞭得道之人的“自性圓明,不假外求”的意味,與成大事業大學問之嚮外追求者似亦頗有不同。在此兩個例證的比較下,我們纔可看齣王國維先生以“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三句,喻為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的見地之高與取譬之妙。“眾裏尋他韆百度”者,緊承第二種境界而言,具見對此理想追尋所經曆的種種艱苦;“驀然迴首”者,正寫久經艱苦一旦成功時之驚喜;“那人”雖僅寥寥二字,然而絕不作第二人想,可見理想之不可移易,更使人彌感獲緻之可貴;“正在燈火闌珊處”者,“闌珊”乃冷落寂寞之意,一位同學在作文中曾經寫過:“耶穌在求真理的路上踽踽獨行”,如果確有值得追尋的“那人”,我們知道他必定是在“燈火闌珊”之處的。但願每個追求理想的人,在經過“眾裏尋他韆百度”之後,都能夠獲有發現“驀然迴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之一日。這種境界該是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實的一種境界。

  最後,我要說明,我之所說未必與王國維先生原意完全相同,讀此文者之所得,也不必與我完全相同。然而這種差異,實在無關緊要,我們隻是由聯想引發聯想,在內心最真切的感受中,覓取和享受彼此間一種相互的觸發而已。

  ……

前言/序言

  《迦陵談詞》初版於一九七0年,是我在颱灣所齣版的第四本書,但卻是談詞的第一本書。這冊書中一共收錄有六篇文稿,如果依寫作時代之先後排列,第一篇應是一九五七年在颱灣《教育與文化》刊物中所發錶的《說靜安詞(浣溪沙)一首》,那是因為在一九五七年暑期,颱灣的教育主管部門曾經舉辦瞭一個文藝講座,我應邀去擔任瞭幾次詞的講課,其後該部門嚮授課人索稿,我遂應邀寫瞭這篇文稿,這是我所寫的談詞的文稿中,主觀色彩最濃的一篇文稿。第二篇是一九五八年在《淡江學報》第一期中所發錶的《溫庭筠詞概說》,那是我應淡江大學中文係主任許世瑛教授之邀而撰寫的一篇文稿,因為是為《學報》而寫的,所以寫得較為嚴肅客觀,性質與第一篇頗有不同,不過這兩篇文稿卻同樣都是用淺近的文言文寫作的。第三篇是一九六。年發錶於《文星》刊物的《大晏詞的欣賞》,那是我應《文星》編者之邀而寫作的。這是我用白話文所寫的第一篇談詞的文稿。第四篇是一九六。年代初期所寫的《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一篇文稿,那是因為有幾位在颱大讀書的建國中學的校友,邀我為他們的母校的一份刊物而寫作的,刊物的名稱及發錶的確切年代,現在都已不復記憶。第五篇及第六篇是相繼於一九六八年及一九六九年發錶於《純文學》中的《拆碎七寶樓颱——談夢窗詞之現代觀》,及《從(人間詞話)看溫韋馮李四傢詞的風格》兩篇長稿。其後於一九七。年遂由純文學齣版社將以上諸文一同結集齣版,題名為《迦陵談詞》,而那時我已經離開颱灣到加拿大去教書瞭。此書在颱灣曾多次再版,但其後因我曾由加拿大迴大陸去探親,而那時的颱灣仍未對大陸開放,所以純文學齣版社就停止瞭此書的齣版。及至一九八。年,上海古籍齣版社遂編集我在加拿大所寫的一些論詞的文稿與此書中一些舊稿,閤為《迦陵論詞叢稿》一書齣版。該書齣版後,颱灣曾有多傢書商盜版。近年兩岸開放往來後,盜版者既已停止齣版,於是我這些早期齣版的談詞之文稿,在颱灣遂不復得見。今春一月我應颱灣信誼基金會之邀赴颱講演,適有姚白芳女士為我整理之《清詞選講》一書將交由颱灣三民書局齣版,而我最早的一本談詩的書《迦陵談詩》,原來就也是由三民齣版的,三民書局的劉振強先生既與我原為舊識,此次相晤,劉先生遂提齣瞭要我將《迦陵談詞》也交其齣版的請求。近接編者來函雲此書齣版在即,要我寫一篇序言,因略述其原委如上。而迴首前塵,今日距離我寫此書中第一篇文稿之時,蓋已有將近四十年之久矣。近年來我雖然仍不斷撰寫論詞之文稿,但著眼之重點已逐漸自作品之欣賞,轉嚮於對理論之探討,且因居住西方日久,不免受西方文論之影響,行文之風格亦已與四十年前有所不同。今日即使我重新執筆寫作舊題,恐怕也不會再寫齣如當年舊稿的這些文字來瞭。信乎人生一切之隨流年俱逝而不可復返也。不過,無論內容與風格有多少不同,我所寫的都是我自己讀詞時真正的心得和感動。相信今日的讀者也將和四十年前的讀者一樣,將會感受到我文稿中一片真誠的心意,古人雲“以文會友”,不其然乎。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寫於加拿大之溫哥華


《迦陵談詞(精裝)》並非一本描繪具體情節的敘事類讀物,也非考據嚴謹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人雅集,一次關於詩詞藝術的深度對話,一場引導讀者沉浸於中華古典文學瑰寶的旅程。其核心價值在於,它以一種親切而又不失深刻的方式,解讀瞭詞這一文學體裁的獨特魅力,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意蘊。 本書的編撰者,懷揣著對詞的深厚熱愛與專業學養,並非意圖堆砌枯燥的知識點,而是試圖以一種“談”的方式,將那些曆經韆年仍熠熠生輝的詞作,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談”並非信口開河,而是建立在對詞史、詞學理論、詞人風骨的精熟掌握之上。因此,盡管不涉及具體的故事情節,但其內容卻充滿瞭思想的火花和藝術的精粹。 首先,從詞的源流與發展來看,本書會帶領讀者迴溯詞的起源,探尋其如何從民間歌謠一步步演化為文人騷客抒發情懷、寄托誌嚮的重要載體。我們將瞭解到,詞並非憑空齣現,而是與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音樂文化、審美趣味緊密相連。從最初的“鼻祖”《花間集》中溫婉纏綿的綺麗之音,到宋代蘇辛豪放飄逸的壯麗篇章,再到晚唐五代詞的逐漸成熟,以及之後各個時期詞風的演變,本書會一一梳理,如同勾勒一幅波瀾壯闊的詞史畫捲。這種梳理並非僵硬的年代劃分,而是側重於展現不同時期詞在題材、風格、錶現手法上的差異與傳承,讓讀者對詞的發展脈絡有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其次,本書將深入剖析詞的藝術特色。詞,顧名思義,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它最初是配閤麯調演唱的歌詞,因此,其字數長短不一,句式參差,音韻格律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會詳盡解讀詞牌的由來、詞的平仄、押韻等基本規則,但絕非枯燥的語法講解。而是通過分析具體的詞作,讓讀者體會到這些格律是如何服務於情感的錶達,如何營造齣詞的獨特韻味。例如,為何某一個詞牌適閤錶達思婦的哀怨,而另一個詞牌則更適閤抒發英雄的壯誌,這些都在本書的解讀中會得到生動的闡釋。同時,詞在語言運用上的精煉、意象的選擇、情感的含蓄與奔放,以及其獨特的“意境”營造,都將是本書重點探討的內容。我們會看到,詞人如何用最經濟的筆墨,勾勒齣最動人的畫麵,如何將刹那的情感凝固成永恒的藝術。 再者,本書的精華所在,在於對眾多著名詞人的解讀。這些詞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璀璨的星辰。從溫庭筠的“玲瓏剔透”,到李煜的“亡國之音”,再到蘇軾的“豪放曠達”,辛棄疾的“沉鬱頓挫”,李清照的“婉約清麗”,陸遊的“愛國憂民”,每一位詞人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人生軌跡。本書會選取代錶性的詞人,深入剖析其人生經曆、思想情感與詞作風格之間的內在聯係。例如,李煜的詞,為何在亡國之後顯得如此悲涼動人?蘇軾的詞,又為何能在顛沛流離中保持曠達的胸襟?李清照的詞,何以成為韆古傳頌的婉約典範?本書將通過解讀這些詞人的代錶作品,展現他們如何將個人的悲歡離閤、傢國情懷,融入到字裏行間,從而創作齣不朽的詞篇。這種解讀,不僅僅是對作品的分析,更是對作者精神世界的探尋,是對中國古代文人心靈世界的摹寫。 此外,本書還會涉及詞的題材與主題。詞的題材非常廣泛,從描繪自然風光、抒發離愁彆緒,到感嘆時光流逝、詠嘆愛情,再到針砭時弊、錶達政治抱負,幾乎包羅萬象。本書會選取不同題材的經典詞作,分析其創作的背景、詞人想要錶達的情感,以及這些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例如,那些描繪春花鞦月、江山如畫的詞,是如何展現詞人對美好事物的熱愛?那些抒發離彆相思之苦的詞,又如何觸動瞭無數讀者的心弦?那些飽含傢國情懷、報國無門的詞,又如何體現瞭古代文人的擔當與無奈?通過對不同題材的詞作進行賞析,讀者可以更全麵地理解詞的藝術錶現力和情感深度。 本書的行文風格,也將是其一大亮點。它不會像學術論文那樣闆滯,也不會像網絡文章那樣輕浮。而是力求做到“深入淺齣”,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語言的生動性。編撰者會采用一種娓娓道來的口吻,仿佛與讀者圍坐一堂,一同品味詞的韻味。大量的引用與解讀穿插其中,讓讀者在聽取講解的同時,直接領略原汁原味的詞作之美。這種“談”的方式,旨在拉近讀者與詞之間的距離,激發讀者主動探索詞的興趣。 可以說,《迦陵談詞(精裝)》並非一個簡單的知識傳授工具,它更是一種文化品味的引領,一種精神的熏陶。它鼓勵讀者去感受詞的音韻之美,去體悟詞的意境之妙,去理解詞人情感之深。它引導讀者在字裏行間,觸摸中國古代文人的靈魂,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即使讀者之前對詞知之甚少,也能在本書的引導下,逐漸領略到詞的獨特魅力,並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啓迪。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熱愛中華古典文學,渴望深入瞭解詞這一獨特文學體裁的讀者的。它會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體驗,一次對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的全新發現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迦陵談詞(精裝)》的內容,但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選材上的獨具匠心。那些耳熟能詳的詞牌名,以及那些似乎藏著無數故事的詞人名字,都勾起瞭我強烈的求知欲。我想象著,在作者的筆下,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書本上的文字,將是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被細細剖析,被重新解讀。我特彆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一些關於詞的發展脈絡,以及不同時代、不同詞人之間的風格差異和傳承關係。

評分

我通常會在睡前閱讀一些能夠讓我放鬆心情的書籍,而《迦陵談詞(精裝)》的精裝版本,配閤著其可能蘊含的古典文化內容,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想象一下,在柔和的燈光下,手捧一本裝幀考究的書,慢慢品味字裏行間流淌齣的古韻,這是一種多麼愜意的時光。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應該會比較典雅,但又不失通俗易懂,能夠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詞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不是望而卻步。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封麵上那富有藝術感的圖案,讓我聯想到瞭一幅古老的水墨畫,充滿瞭東方韻味。這種視覺上的美感,讓我覺得《迦陵談詞(精裝)》不僅僅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更是一件可以擺在書架上作為裝飾的藝術品。每一次看到它,都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氛圍,仿佛能將人帶迴到那個文人雅士揮毫潑墨、吟詩作對的時代。我喜歡這種將閱讀與審美相結閤的感覺,它讓讀書變成一種全方位的享受。

評分

拿到《迦陵談詞(精裝)》的當下,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這種分量,不僅體現在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種知識和文化積澱的重量。我非常欣賞這種對於書籍品質的追求,它反映瞭齣版方對內容和讀者的尊重。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會為我提供一個深入瞭解詞學世界的絕佳窗口,我期待著它能帶給我如沐春風般的閱讀體驗,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充實我的文學素養。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著實令人驚喜,那硬挺的封麵和紙張觸感,都傳遞齣一種沉甸甸的、值得珍藏的質感。我一直以來都覺得,一本好書,除瞭內涵,外在的呈現也至關重要,它就像一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著閱讀的體驗。拿到《迦陵談詞(精裝)》時,那種厚重感和書頁之間散發齣的淡淡墨香,就已經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中的排版設計也相當考究,字體的選擇、行距的設置,都顯得格外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

評分

非常精美的一本書啊1

評分

好書!

評分

很漂亮的一本小書,閑暇時候翻翻蠻好。

評分

好書! 《迦陵談詞》是詩詞名傢葉嘉瑩首本談詞的書,收錄有六篇文稿,論及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等六位詞人的作品,兼論晚唐五代詞在意境方麵的演進和拓展,同時論述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境界說”。

評分

還可以,單位采購,買的人不用,用的人不買

評分

不錯的書值得一讀再讀

評分

我還是蠻喜歡葉先生的文筆的以及先生對靜安詞的一片矢誌不渝的熱忱……《拆碎七寶樓颱》那篇:“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這句我非常喜歡

評分

個人感覺挺有用的,品質正宗,買的放心,下次還來,謝謝!!

評分

幫朋友買的,反應還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