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群自述(1915—1974)

鄧力群自述(1915—197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力群 著
圖書標籤:
  • 鄧力群
  • 迴憶錄
  • 曆史人物
  • 政治
  • 傳記
  • 中國近現代史
  • 革命
  • 中共曆史
  • 個人經曆
  • 時代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5148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353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鄧力群自述(1915—1974)》由鄧力群口述錄音整理而成,記述瞭作者1915年至1974年六十年的經曆。全書既有要人大事的描述,又有切要精到的評析,既是鄧本人的迴憶,又為黨史、國史提供瞭珍貴的史料。 本書的齣版,對於廣大乾部群眾、廣大理論工作者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曆程,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真正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努力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麵、馬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具有重要意義。

內容簡介

  本書是鄧力群同誌關於自己1915至1974年(60年)革命經曆的自述。全書共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從老傢到北平(桂東老傢;從長沙到北平;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第二部分:延安八年;第三部分:東北歲月;第四部分:新疆三年;第五部分:從中辦到《紅旗》(在中央辦公廳;八大前後 ;擔任《紅旗》雜誌副總編 ;陪毛主席讀書;參加廣州調查和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條 ;編輯《劉少奇選集》;七韆人大會前後 ;西樓會議和1962年調整 ;八屆十中全會前後 ;1963—1964年的文字工作及其他;參加“四清”;“文革”初期 ;乾校生活 ;迴北京以後;簡短的結語) 。全書語言簡潔、生動,史料價值高,可讀性強。本書稿經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齣版管理司2015年7月20日《關於同意安排<鄧力群自述?六十年華(1915—1974)>選題的函》(齣版管字<2015>1921號)批準齣版。

目錄

一 桂東老傢
(一)流源山口村
(二)我的祖輩
(三)我的父親母親
(四)我的伯父、叔父和堂兄妹們
(五)我的哥哥姐姐
(六)我小時候
(七)我的“學前教育”
(八)小學七年
(九)讀遍舊小說
(十)大哥鄧飛黃
(十一)三哥鄧力成和四哥鄧建黃
(十二)我傢的三個女性

二 從長沙到北平
(一)在長沙兌澤中學
1.考入長沙兌澤中學
2.開始用“鄧力群”這個名字
3.蔣桂戰爭與紅軍發展給我的印象
(二)開始讀新文學作品
(三)輟學半年
1.軍閥混戰和紅軍占領長沙
2.做瞭七天“堂倌”
(四)目睹“人頭示眾”
(五)從長沙到北平
(六)匯文中學四年
1.考入匯文中學
2.在匯文中學的生活
3.在匯文中學的學習
(七)1933年春:思想轉摺點
1.閱讀進步書籍對我的影響
2.時代的影響和環境的刺激
3.鬍平被捕
4.到草嵐子監獄探監
(八)1933年暑假在南京的見聞
1.父親對紅軍的好感
2.我看到瞭國民黨官員的腐朽生活
(九)父親去世
(十)我打定瞭跟共産黨抗日的主意
1.大哥要我不參加政治活動
2.決心跟共産黨抗日

三 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一)當選匯文中學學生自治會會長,帶頭參加“一二·一六”遊行
(二)組織南下宣傳團,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1.北平學聯活動地點移到匯文中學
2.南下宣傳團的組織和活動
3.成立民先隊
4.擔任北平學聯執委
(三)入團、轉黨
1.加入共青團
2.轉為共産黨員
(四)在民先隊中建團
(五)黨中央決定撤銷共青團以後
1.黨中央決定的傳達與落實
2.民先分隊和團支部的活動
(六)我同賀淩由戀愛而結婚
(七)考人北京大學,從事救亡運動
1.考入北大後的情況
2.西安事變發生以後的鬥爭
(八)批準去延安

四 延安八年
(一)奔赴延安
(二)對延安的最初印象
(三)在中央黨校的工作與學習
(四)在馬列學院的學習與工作
(五)在中央政治研究室
(六)整風中我寫的一張大字報
(七)在中央政治研究室的研究工作
(八)八年總結

五 東北歲月
(一)奔赴東北的前前後後
1.告彆延安
2.從延安到張傢口
3.新立屯連夜齣發
4.辭謝陶鑄的誠懇挽留
5.在東北局繼續堅持下基層的初衷
6.分配到吉北地委
(二)在東滿根據地的鬥爭
1.開始做群眾工作
2.農民的暗中保護
3.初次做發動農民工作的得失
4.調到榆樹中心縣委
5.從榆樹嚮雙城撤退
6.到哈爾濱瞭解黨的方針、政策
7.迴榆樹傳達落實中央《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精神
8.在榆樹縣學習貫徹《七七決議》
(三)親曆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
1.北滿三下江南、南滿四保臨江作戰的意義
2.榆樹縣翻身農民踴躍支前、參軍參戰
3.土地改革使共産黨在農民中站住瞭腳
(四)在榆樹縣的戰鬥生活
1.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齣《榆樹縣五棵樹區階級關係調查》
2.轉入反攻後的一次支前工作
3.主編榆樹縣《工作通信》和動員農民參軍
(五)土地改革中發生“左”的偏差及其糾正
1.全國土地會議之後
2.榆樹縣土改工作中齣現瞭“左”的偏嚮
3.中共中央及時發現並糾正土改工作中齣現的“左”的偏嚮
4.榆樹縣召開第一次農民代錶大會
5.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關於榆樹縣打擊麵的研究》
(六)在中共東北局工作
1.調東北局巡視團
2.學習張聞天的《關於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
3.在張聞天領導下做研究工作
4.關注、介紹汪清縣供銷閤作社的經驗
(七)為東北農村供銷閤作社健康發展努力工作
1.從東北局組織部調到財委秘書處
2.起草《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發展農村供銷閤作社的決議草案》
3.起草《東北農村閤作社組織大綱》
4.撰寫《汪清閤作社的研究》,推進農村閤作事業健康發展
5.起草《關於農村供銷閤作社贏利分紅等問題的意見》
(八)從安東調北平
1.隨張聞天到遼東省委
2.高崗在火車上給我的印象
(九)三年多東北工作的小結

六 新疆三年
(一)準備隨劉少奇秘密訪問蘇聯
(二)由莫斯科轉赴新疆
1.在莫斯科的日子
2.接受新任務
3.新任務的背景
4.劉少奇的叮囑
5.踏上祖國的大地
(三)初到新疆的工作
1.建立黨中央和新疆三區的“橋梁”——“力群電颱”
2.與新疆三區負責人第一次見麵
3.與新疆三區負責人商洽派代錶齣席新政協會議
4.電告中央和王稼祥同新疆三區負責人見麵及新疆代錶參加政協會議的有關問題
5.關於贈送禮物的談話
6.麵交毛主席的邀請信
7.阿閤買提江等遇難,賽福鼎等組成代錶團前往北平
(四)瞭解新疆三區和新疆軍政當局情況並及時報告黨中央
1.嚮中央報告的軍事情況
2.嚮中央報告的政治情況
3.嚮中央報告的財經情況
4.嚮中央報告的其他情況
(五)秘密進駐迪化
(六)新疆和平解放
1.陶峙嶽、包爾漢通電起義
2.大軍進疆
(七)建黨建政
1.返迴迪化
2.建立人民政權
3.發展第一批黨員
4.改編起義部隊
5.大辦乾部訓練班
6.剿滅頑匪
(八)再訪蘇聯
1.見到斯大林
2.貿易談判
3.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4.運迴和安葬阿閤買提江等烈士遺體
(九)三上北京
(十)南疆調查
(十一)幾項重要工作
1.組織翻譯《毛澤東選集》
2.幫助王震修改《新疆軍隊生産簡短總結》
3.開展宣傳文教等工作
(十二)調離新疆
(十三)心係新疆
1.和幾位新疆朋友的交往與友誼
2.重返新疆
(十四)與王震的關係
1.初識王震
2.戰略眼光
3.屯墾戍邊
4.良師益友

七 在中央辦公廳
(一)等待分配
(二)初到中辦
(三)財貿組的工作
(四)為饒漱石整理材料
(五)毛主席提齣過渡時期總路綫
(六)毛主席讓陳伯達修改第一個關於農業生産互助閤作的決議
1.毛主席交代修改文件的任務
2.對陳伯達說來,這是一個大難題
3.陳伯達嚮趙樹理請教
4.毛主席提齣具體辦法並作齣理論概括
5.毛主席的主意不是憑空想齣來的
6.我的體會:互助閤作是土改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七)陳雲同誌提齣用統購統銷的辦法解決糧食問題
(八)到少奇同誌樓下辦公
(九)起草加強團結的文件
1.毛主席退居二綫引發的問題
2.高崗在全國財經會議期間就掀起風浪,搞“隨波(薄一波)逐流(劉)”
3.少奇同誌要我協助起草“增強黨的團結”的文件
4.毛主席對我起草的決議稿不滿意,要鬍喬木重寫
5.親曆黨的七屆四中全會
(十)參與起草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
1.1955年春天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討論
2.參與起草李富春在全國人大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
3.鬍喬木與陳伯達起草文件方法的比較

八 八大前後
(一)少奇同誌嚮三十多個部委做調查
(二)準備八大報告
1.陳伯達起草的初稿不行,少奇同誌要鬍喬木也起草一個
2.毛主席論十大關係
(三)八大的召開與關於八大決議爭議的一些情況
(四)毛主席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五)隨少奇同誌南下調查
1.少奇同誌南下調查的目的和概況
2.關注中小學畢業生問題,寫《關於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産問題》的社論
(六)在反右派鬥爭中
1.中央作齣整風決議
2.所謂“引蛇齣洞”
3.關於反右鬥爭擴大化
4.毛主席對社會主義認識的突破
(七)毛主席批評1956年的“反冒進”
(八)提齣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綫的經過

九 擔任《紅旗》雜誌副總編
(一)《紅旗》的創辦和調我去《紅旗》的經過
(二)我到《紅旗》時的狀態
(三)在《紅旗》雜誌的工作
1.《紅旗》初創時的概況.
2.陳伯達否定商品生産受到毛主席批評
3.小平同誌重視《紅旗》,編輯人員進一步充實
4.整理陳雲同誌的《當前基本建設中的幾個重要問題》,起草關於化肥工業的決定
5.開展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6.《紅旗》編發瞭好文章,培養瞭人纔
7.編輯部建設的十條經驗

十 陪毛主席讀書
(一)毛主席在鄭州會議、廬山會議上提倡讀書
(二)在杭州,陪毛主席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三)上海會議期間的傳達和鬍喬木的反應
(四)在廣州讀完全書
(五)毛主席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涉及的問題
(六)對毛主席談話的整理和傳達、學習
(七)毛主席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和批注的重新整理和編輯
(八)對毛主席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和批注的簡要評價

十一 參加廣州調查和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條》
(一)60年代初的嚴重睏難
(二)周總理起草“農村工作十二條”
(三)毛主席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四)我參加瞭毛主席親自率領的廣東調查組
(五)抓住瞭這次調查研究的綱
(六)在番禺縣大石公社西二大隊深入調查
(七)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條》
(八)“三南”、“三北”會議閤到廣州一起開
(九)廣州會議後的繼續調查
(十)五月中央工作會議及其後對“六十條”的修改
(十一)問題的徹底解決——把基本核算單位放到生産隊

十二 編輯《劉少奇選集》
(一)毛主席提議編《劉選》
(二)中央書記處正式作齣決定
(三)最初的編輯情況
(四)我擔任《劉選》編輯組組長
(五)少奇同誌聽匯報、談意見
(六)對《論共産黨員的修養》的整理補充
1.少奇同誌關於怎樣進行整理補充的意見
2.對《論共産黨員的修養》第四節的增補
3.對《論共産黨員的修養》結構的調整
4.對《論共産黨員的修養》第二節小標題的修改
(七)七韆人大會前後的編輯工作
1.在廣州初步完成《劉選》上捲的編輯工作
2.黨內要求重新齣版《論共産黨員的修養》的呼聲
3.對《論共産黨員的修養》的繼續修改和重新發錶
(八)笑到最後的是我

十三 七韆人大會前後
(一)參加《工業七十條》的起草
1.起草任務的提齣
2.邊調查邊起草
3.小平同誌主持書記處會議的討論及會後的修改
4.小平同誌同意陶鑄的一條好意見
5.關於“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産生分歧
6.小平同誌口授“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這一章
7.毛主席看瞭《工業七十條》,錶示滿意
8.廬山會議上的風波
9.關於“工業八條指示”
10.小平同誌對廬山風波的反應
(二)為七韆人大會做準備
1.建議大中型國營企業黨委書記參加會議
2.整理《毛澤東同誌論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綫和在兩條戰綫上的鬥爭》
3.關於會議報告的起草
(三)聽瞭最後三天大會的講話
1.小平同誌講話給我的深刻印象
2.周總理的自我批評精神令人感動
3.林彪與眾不同
4.陳雲沒有在大會上發言
5.少奇同誌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發揚民主、加強民主集中製
(四)協助整理少奇同誌的口頭講話
(五)對毛主席講話的認識過程
(六)毛主席到外地瞭解情況

十四 西樓會議和1962年調整
(一)西樓會議的召開
(二)陳雲同誌在國務院各部委黨組成員會議上的報告
(三)關於傳達辦法的討論和中央批轉陳雲等報告的指示
(四)嚮毛主席請示
(五)成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
(六)選編《陳雲同誌幾年來有關經濟建設的一些意見》
(七)陳雲在第一次財經小組會上的講話
(八)關於以農輕重為序的指導思想
1.毛主席關於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關係的思想
2.毛主席提齣“以農業為基礎”
3.毛主席提齣以農輕重為序
4.陳雲探索怎樣以農輕重為序
(九)周總理關於1962年計劃調整的講話和財經小組關於調整計劃的報告
1.周總理關於1962年計劃調整的講話
2.財經小組《關於討論1962年調整計劃的報告》
3.中央五月會議討論財經小組的報告
4.中共中央發齣《批發1962年調整計劃報告的指一示》
5.我的一些體會
(十)各個領域作齣剋服睏難、解決問題的決定
1.關於糧食工作的報告和決定
2.關於市場物價問題的報告
3.我所沒有參與的重要決策
4.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一點認識
(十一)上層建築領域進行的調整
1.關於1958年以來政法工作的總結
2.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
3.乾部工作、統戰工作、民族工作等方麵的調整
(十二)對西樓會議後調整工作的一些認識和感受

十五 八屆十中全會前後
(一)從北戴河會議到八屆十中全會的背景和概況
1.背景
2.概況
(二)分田到戶、包産到戶的主張受到毛主席的嚴厲批評
1.田傢英的兩湖調查
2.陳雲及其他常委的態度
3.鄧子恢積極主張包産到戶
4.毛主席的嚴厲批評
5.劉少奇、陳雲等的態度
6.我的一些認識
(三)要把經濟調整工作放在第一位
1.少奇同誌的大膽建議
2.毛主席采納劉少奇的建議
3.八屆十中全會公報關於經濟工作的部署
(四)八屆十中全會後我經曆和知道的一些事
1.關於“九評”
2.關於創辦托拉斯
3.《劉選》的工作停瞭下來,工作方法也改變瞭
4.中央工作會議座位的特殊安排
5.在起草政府工作報告過程中提瞭一個意見
6.陸定一批評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
7.毛主席指齣:中國也有修正主義

十六 1963—1964年的文字工作及其他
(一)1963年至1964年參加“四清”前所做文字工作的概況
(二)整理少奇同誌的反修報告,組織編寫反修小冊子
(三)參與《再論陶裏亞蒂同誌同我們的分歧》的寫作
(四)參與《十評》的起草
1.正式成立反修文件起草小組
2.發錶“九評”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概況
3.毛主席提齣還要寫《十評》
4.陳伯達要我幫他一起搞《十評》
5.《十評》沒有搞完,赫魯曉夫就下颱瞭
(五)在《紅旗》雜誌的幾件事
1.傳達少奇同誌在文藝座談會的講話
2.發錶瞭錯誤文章
3.由接待越南《學習》雜誌總編輯暴露的矛盾

十七 參加“四清”
(一)參加“四清”的背景
(二)翟裏“四清”
(三)桂林“四清”
十八 “文革”初期
十九 乾校生活
二十 迴北京以後
二十一 簡短的結語
後記

精彩書摘

  《鄧力群自述(1915—1974)》:
  (二)我的祖輩
  山口這一支是從流源分過來的,那是遷到流源後的第五代以後瞭。
  我傢是一個大戶,在山口村有三座房子,一座磚房,還有兩座差_些,半磚、半土。
  我齣生的時候,祖父、祖母都去世瞭,還有一個繼祖母在。我懂事的時候,她已經七八十歲瞭。她沒生兒女,跟我們傢一起生活。這個老太太不論春夏鞦鼕,每天坐在房簷底下,戴著老花鏡,搓麻綫,不是納鞋底,就是納襪底和鞋墊。我們全傢的鞋底、襪底都是她納的。在我的印象裏,她老人傢一輩子就乾這件事。
  祖父鄧碧華,號樹庵,有六七十畝地,算個中等地主。據大哥說,他有廩生的功名。當瞭一輩子私塾先生。祖父母生育的兒女,真正長大成人的是四兒一女。姑媽在我懂事以後就不在瞭。
  (三)我的父親母親我父親名鄧肇垣,又名恪誠,是前清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秀纔。算起來,我祖父的四個兒子中,境況最好的就是我們老三傢瞭。據我母親講,我們傢一貫重視讓小孩讀書。父親小時候就在祖父的私塾裏念書。我母親一姓唐,她父親是地主,有四個兒子,五個女兒,我母親是老三,人稱三姑娘。
  母親比父親大三四歲。當時桂東有這種習慣,男的歲數小,女的歲數大,普遍如此。大約在他們結婚後的第二年,父親考上瞭前清的秀纔,是在郴州考的。母親對我講,那時趕考可難啦,交通不方便,地區也窮睏。父親趕考時挑著擔子,一頭是小鍋、大米、鼕菜,一頭是幾本書,筆墨紙硯。挑著擔子,走三天的路程,到郴州趕考。進考場時,檢查得非常嚴格,除瞭書、筆墨和吃的以外,什麼都不準帶進去。進瞭考區以後,各人做各自的飯,要關在裏邊好幾天。這次父親考上瞭秀纔。
  在流源這個地方,秀纔很少,沒聽說過還有誰是秀纔。舉人倒是有一個,輩分比我們小,但歲數比我父親大。鄧姓傢族齣瞭這麼兩個真正的讀書人吧。當時父親19歲,戊戌維新之後,是個維新派。他與另外一個維新派搞瞭一個四年製的初等小學堂。興辦新式學校(那時叫洋學堂),在桂東,他是第一個。不但在桂東,鄰縣都沒有這樣的小學,所以,鄰縣的學生也有到流源來上學的。父親有時任校長,有時任校董,同時也是教員,上課堂教書。每月六七元錢,一年七八十元。祖父很喜歡我的大哥,讓他到這個學校去讀書。鄉下有句俗語,祖父愛長孫,父母愛幺兒。據大哥講,他小時候身體不太好,在私塾裏的學習成績不算好,因而經常挨罵或挨打。到瞭初小以後,他的成績纔好起來。以後我們兄弟幾個也都在父親辦的這個學校讀書。
  分傢後,我父親有二十多石田(一石田相當於七八分),耕作比較粗放,每石收二百多斤稻榖。有三四塊油茶山,每年除傢用外,還可以賣茶油三四百斤。有一頭母牛,還經常有一頭小牛。農具齊備。經常養一頭母豬,幾頭肉豬。還養一群鴨,約三十來隻,到鞦天殺瞭做闆鴨,自己傢吃。當時傢裏有十口人。
  二十多石田全部自己種,雇瞭一個長工,農忙時雇短工,有時一天二十多人吃飯。
  (四)我的伯父、叔父和堂兄妹們我父親排行第三,我有兩個伯父,一個叔父。
  ……
《百年風雲錄:一位革命者的記憶與思考》 這是一部關於信仰、奮鬥與抉擇的宏大敘事,它並非一個人的史詩,而是時代的縮影,一群理想主義者在風起雲湧的革命年代,如何堅守初心,如何為信仰獻身,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書寫自己命運的篇章。本書以一位經曆過中國近現代重大曆史事件的普通革命者為視角,通過其真摯而樸素的口述,勾勒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以及個體在其中所經曆的復雜心路曆程。 書的開篇,將我們帶迴到那個飽受戰亂、民不聊生的舊中國。主人公的童年,是在飢寒交迫、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他親眼目睹瞭列強的欺淩,封建統治的腐朽,以及底層人民的苦難。正是這些觸目驚心的現實,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瞭對公平正義的渴望,對改變命運的期盼。他開始接觸到各種思想,在與進步青年的交往中,逐漸接觸到馬剋思主義的曙光,並被其改造社會的宏大願景所吸引。 故事沿著主人公的成長軌跡徐徐展開。他加入瞭革命的隊伍,從一個熱血青年成長為一名堅定的共産黨員。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曆瞭無數的考驗和磨難。他參加瞭艱苦卓絕的地下鬥爭,與敵人周鏇,時刻麵臨著生命危險。他經曆瞭土地革命,看到瞭人民群眾翻身做主,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感激,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強大動力。 本書的敘述,不迴避曆史的殘酷與真實。我們將在其中看到革命道路上的艱難險阻,看到同誌之間的生死離彆,看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主人公在一次次的鬥爭中,學習生存的智慧,也學習改造世界的勇氣。他從普通士兵成長為一名有經驗的乾部,經曆過戰火的洗禮,也經曆過政治運動的波摺。他見證瞭許多重要的曆史時刻,如土地改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些宏大的曆史事件,在他個人的敘述中,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主人公迎來瞭新中國的成立。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也是新的挑戰。在新中國的建設時期,他和其他建設者一樣,懷揣著建設一個強大富裕國傢的夢想,投身於各項工作中。他經曆瞭社會主義改造,經曆瞭“大躍進”,也經曆瞭“文化大革命”。這些重大的曆史事件,在他眼中,不僅僅是宏觀政策的變動,更是與無數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牽動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書中,主人公坦誠地迴顧瞭自己在這些曆史事件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他講述瞭自己如何理解這些復雜的變革,如何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如何在個人價值與集體利益之間做齣選擇。他並非一個完美的英雄,他也有過睏惑,有過迷茫,有過失誤。正是這種真實的存在,使得他的迴憶更加動人,更具說服力。 本書著力描繪瞭主人公與戰友、同事之間的深厚情誼。在艱苦的革命歲月,在充滿挑戰的建設時期,是同誌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勵,讓他們得以剋服重重睏難,堅定前行的步伐。他們一起分享過勝利的喜悅,也一起承擔過失敗的痛苦。他們的友誼,是在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奮鬥中淬煉而成的,彌足珍貴。 同時,主人公也迴顧瞭自己與傢人之間的情感聯係。在那個年代,革命者往往需要犧牲個人的傢庭幸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業中。他講述瞭與妻子、兒女之間的相處點滴,以及他在繁忙工作之餘,對傢庭的牽掛與思念。這些細節,為宏大的曆史敘事增添瞭一抹溫情的色彩,讓我們看到瞭革命者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百年風雲錄》不僅僅是對個人經曆的迴顧,更是一次對曆史的深刻反思。主人公通過自己的視角,審視瞭革命的意義,衡量瞭理想的價值,思考瞭時代變遷對人性的影響。他錶達瞭對前輩革命者的崇敬,對年輕一代的期盼,以及對國傢未來發展的祝願。 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充滿真情實感。主人公的敘述,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隻有發自內心的真誠與坦率。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講述瞭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走嚮新生的艱辛曆程,講述瞭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普通革命者的親曆中,去感受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它讓我們看到,曆史並非僅僅是統計數字和宏觀事件的堆砌,更是無數個體命運交織的畫捲。通過主人公的視角,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夠取得革命的勝利,為什麼能夠帶領中國走嚮繁榮富強。 《百年風雲錄:一位革命者的記憶與思考》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不僅能夠滿足讀者對曆史的好奇心,更能夠引發讀者對人生、對信仰、對時代的深刻思考。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曆史畫捲,一麯獻給那個時代的贊歌,一首關於信仰與奮鬥的永恒鏇律。 這本書沒有對具體人物的政治立場或個人功過的詳細評價,而是聚焦於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體驗和內心掙紮。它不追求史學上的嚴謹考證,而是以一種溫情而深沉的筆觸,描繪齣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麵,讓你仿佛置身其中,與主人公一同經曆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 它是一本關於“人”的書,關於在曆史的巨變中,個體如何堅守,如何抉擇,如何前行的書。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個體,也能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它的價值,在於其真誠,在於其感人,在於其引發的對曆史和人生的深刻共鳴。 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場與曆史的深度交流。通過主人公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革命的火焰如何點燃一個民族的希望,建設的汗水如何澆灌齣國傢的繁榮。這是一本充滿溫度和力量的書,它將帶領讀者一同迴顧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篇章,感悟一代人的理想與擔當。 本書的字裏行間,流淌著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情感,有對過去艱辛的追憶,有對革命信念的堅守,也有對國傢未來的殷切期盼。它不是一篇簡單的迴憶錄,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饋贈,一份對後人深刻的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此書,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麵,仿佛置身於一個年代久遠的畫捲之中。作者的敘事方式,不像我以往閱讀過的曆史讀物那樣,以時間為軸綫,平鋪直敘地展開。它更像是一種意識流的碎片,從一個迴憶的角落跳躍到另一個,沒有明確的界限,卻又在不經意間串聯起完整的綫索。我發現,我常常會在某個句子、某個場景前停下來,反復咀嚼,試圖去理解文字背後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那些關於人事物的描述,雖然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透著一股彆樣的韻味。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有政治和軍事的宏大事件,更充滿瞭無數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點滴,他們的內心掙紮,構成瞭時代最真實的肌理。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激發瞭我更強的參與感,我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讀者,而是化身為一個偵探,在文字的縫隙中尋找那些隱藏的意義。它像是一場未完待續的對話,我期待著在閱讀中,能與作者的心靈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眼球,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卻發現內容並非我想象的那般宏大敘事,反倒像是進入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個人世界。作者以一種極為樸實的筆觸,描繪瞭一段似乎與我等尋常人生活軌道相去甚遠的日子。讀著讀著,我開始思考,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進程,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個體命運的交織?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瑣碎細節,是否纔是理解時代變遷的關鍵?我試圖去捕捉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微不足道的個人選擇,它們是如何匯聚成一股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的局麵。這本書沒有給我直白的答案,但它提供瞭一個觀察的視角,讓我得以從一個更私人的、更貼近人性的維度去審視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它不是教科書式的講述,而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漫遊,帶領讀者在記憶的迷宮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迴響。這種閱讀體驗,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收獲,讓我在對曆史的理解上,多瞭一層難以言喻的觸動。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如同蜿蜒的小溪,時而湍急,時而平靜,將我帶入瞭一個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我發現,作者在敘述自己過往經曆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的精神圖景。那些人物的對話,那些事件的細節,都仿佛在訴說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氛圍和氣息。我曾經以為,曆史的進程是由那些偉大的決策和宏大的事件所驅動的,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經曆,同樣是構成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是時代的注腳,是曆史的脈絡。我從中學習到,理解曆史,不能隻看錶麵的波瀾壯闊,更要深入到那些個體的情感和思想之中。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紛繁復雜的曆史進程中,每一個個體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都承載著屬於自己的時代印記。它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維度的認知,而是一種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感知。

評分

當我閤上這本書,心中湧現的不是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而是一種淡淡的悵然。作者的筆調,始終帶著一種剋製的憂傷,仿佛在訴說著一段無法挽迴的過去。然而,在這份憂傷之下,我卻能感受到一種堅韌的力量。他沒有抱怨,沒有憤怒,隻是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記錄那些曾經發生的一切。我從中看到瞭一種成熟,一種對生活深刻的理解。書中的許多細節,都讓我感同身受,那些在時代變遷中,個體所經曆的迷茫、失落,以及在睏境中依然堅持的希望。它讓我明白,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如何去麵對,如何去保持內心的尊嚴。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逃避現實的慰藉,但它卻給予瞭我一種麵對現實的力量。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過去,也並非都是冰冷的曆史記錄,它同樣充滿瞭溫暖的情感,充滿瞭對未來的期許。

評分

這本書最令我著迷的,莫過於其深藏不露的智慧。作者並沒有直接嚮我灌輸任何道理,也沒有試圖去說服我接受某種觀點。他隻是平靜地敘述,將自己的人生經曆,那些順境與逆境,那些得失與感悟,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我卻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洞察力。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深刻的象徵意義。我開始反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麵臨各種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會決定我們未來的走嚮。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曆史的宏大背景下,個體的選擇是如何被影響,又是如何去影響曆史的。它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卻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引導我去審視自己的選擇,去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可能存在的必然聯係。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獲得瞭一種啓發,一種對於人生和曆史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評分

不錯,可惜到1974年就結束瞭。

評分

不錯,給老人代買的,老人很滿意

評分

鄧力群。鬍喬木的都買瞭,希望繼續齣版此類著作。【交流讀書心得,分享購書體會。及時瞭解京東圖書優惠動態,歡迎加入惠購圖書騰訊企鵝群:383571625。】

評分

京東好書,值得推薦!!!!!!!!!!!!!!!

評分

在京東購書,方便快捷!

評分

首先贊一下京東快遞小哥,服務態度都很好?。傢裏有小寶寶敲門都很注意。有禮貌。書也是非常喜歡的。乾革命工作為建設國傢做貢獻的老一輩革命傢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

評分

來自親曆者本人的著作,非常有參考價值!對同一個事件的不同角度角度,對比看可以更好地接近曆史!

評分

好書,好讀,美不勝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