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春林,陈小峰 著
图书标签:
  • 商业银行
  • 业务连续性
  • BCM
  • 风险管理
  • 金融科技
  • 合规
  • 灾难恢复
  • 运营风险
  • 金融安全
  • 应急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6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427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银行业信息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商业银行从事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相关人员,其他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
  这套《银行业信息化丛书》致力于挖掘、研究、总结、提炼和传播国内外信息化*佳实践、宝贵经验和*新成果,内容涵盖银行业信息科技治理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创新、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与运行维护、信息科技监管等主要领域,将为银行业信息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基础性、前瞻性、实用性的知识和信息。

内容简介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针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现状,系统地介绍了业务连续性管理国际*佳惯例和方法论,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详细解读了《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的主要条款,以帮助各商业银行从事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相关负责人正确理解银监会的监管要求。本书甄选了国内部分商业银行的成功案例,值得读者加以研究并在实践中借鉴和参考。

目录

丛书序 III
前言 III
第1章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概述
1.1 业务连续性管理基础知识
1.1.1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1.1.2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1.1.3 业务连续性管理基本原理概述
1.2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1.2.1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发展历程
1.2.2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1.2.3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第2章 业务连续性监管要求和规范
2.1 国际金融业相关监管要求和规范
2.1.1美国业务连续性监管情况
2.1.2英国金融行业业务连续性监管情况
2.1.3新加坡金融业业务连续性监管情况
2.1.4香港业务连续性监管情况 20
2.2 国际非金融业相关标准和规范
2.2.1国际相关标准ISO 22301及ISO 22313
2.2.2美国标准NFPA1600
2.2.3英国标准BS25999
2.2.4加拿大标准CSA Z1600
2.2.5澳大利亚标准HB221/HB292/HB293
2.2.6新加坡标准SS540/SS507
2.3 国内银行业相关监管要求和规范
2.4 国内非金融业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3章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实施规划
3.1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3.1.1 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原则
3.1.2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方法
3.1.3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指标与构成要素
3.2 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架构
3.2.1 业务连续性日常管理组织架构
3.2.2 应急管理组织架构
3.2.3 日常管理组织与应急处置组织的关系
3.3 业务连续性日常管理机制
3.3.1 分工界面简介
3.3.2 工作内容要求
3.4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构成
3.4.1 业务连续性计划体系
3.4.2 应急处置过程
3.5 项目实施和管理
3.5.1获得高级管理层的支持
3.5.2确定项目范围和目标
3.5.3明确项目小组的职责
3.5.4确定项目时间表和阶段性成果
3.5.5项目沟通管理
3.5.6确定项目所需的资源
3.5.7项目的风险控制和变更管理
3.5.8项目结果的文档管理
第4章 业务影响分析
4.1 业务影响分析概述
4.2 业务影响分析工作过程
4.2.1确定范围和计划
4.2.2调研评估阶段
4.2.3整合分析阶段
4.2.4汇报阶段
4.3 业务影响分析评估方法
4.3.1 业务影响分析思路
4.3.2 业务中断影响评估方法
4.4 业务影响分析报告
4.4.1编写原则
4.4.2报告组成要素
第5章 风险评估
5.1 风险与风险评估概述
5.1.1风险的含义
5.1.2风险评估
5.1.3风险评估要素
5.2 风险评估的过程
5.2.1确定范围和计划
5.2.2调研阶段
5.2.3评估阶段
5.2.4汇报阶段
5.3 风险评估技术
5.3.1 风险评估依据与技术选择
5.3.2 风险评估示例分析
5.3.3 风险评价与控制
5.4 风险评估报告
第6章 业务连续性管理策略
6.1 应急处置与恢复策略
6.1.1业务连续性指标
6.1.2业务恢复策略
6.1.3信息系统恢复策略
6.1.4数据恢复策略
6.1.5危机沟通策略
6.1.6决策与授权策略
6.2 应急资源建设策略
6.2.1信息系统灾备建设策略
6.2.2业务应急资源建设
6.2.3应急协作策略
第7章 业务连续性计划
7.1 业务连续性计划概述
7.1.1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概念
7.1.2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开发流程
7.1.3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生命周期管理
7.2 业务连续性计划文档体系规划
7.2.1以业务单位、部门或功能单元进行预案划分
7.2.2以业务条线来划分预案文档
7.2.3以灾难场景划分预案文档
7.2.4以关键资源类别及物理位置来划分预案文档
7.2.5以时间阶段划分预案文档
7.3 总体应急预案
7.3.1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目标和范围
7.3.2定义应急组织架构
7.3.3运营中断事件的总体处置策略和原则
7.3.4内外部信息沟通机制
7.3.5运营中断事件的通用应对流程
7.3.6定义业务连续性计划文档体系
7.4 专项应急预案
7.4.1 应急响应
7.4.2 灾难恢复
7.4.3 危机沟通
7.4.4 应急协作
第8章 业务连续性资源建设
8.1 业务连续性资源概述
8.2 灾难恢复中心建设
8.2.1 灾备中心建设内容
8.2.2 灾备中心选址以及资源获取方式
8.3 灾备中心运维管理
8.3.1灾备中心运维原则
8.3.2基础设施运维管理
8.3.3灾备中心信息系统运维管理
8.3.4服务商管理
8.3.5基准核对管理
8.3.6子系统验证与演练管理
8.4 灾备技术架构
8.4.1 灾备技术架构概述
8.4.2 数据复制技术
8.4.3 备用数据处理系统
8.4.4 灾备网络系统
8.5 业务备用资源建设
8.5.1 应急及灾难恢复的场地资源
8.5.2 业务备用办公资源
8.5.3 人力资源备份
第9章 演练与测试
9.1 演练与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9.1.1 演练与测试的目的
9.1.2 演练与测试的原则
9.1.3 演练与测试的频率
9.1.4 谁应该参加演练
9.2 演练与测试的种类
9.2.1 演练与测试的区别
9.2.2 常用演练与测试方法
9.3 演练设计与实施
9.3.1 演练的步骤
9.3.2 演练的实施
9.3.3 演练中的常见问题
9.4 演练报告与计划改进
第10章 评估、审计与改进
10.1 业务连续性评估
10.1.1 概述
10.1.2 评估的实施
10.2 业务连续性审计
10.2.1 概述
10.2.2 审计要点说明
10.3 持续改进
第11章 培训与意识教育
11.1 概述
11.2 专业培训
11.2.1培训目的
11.2.2培训对象及内容
11.2.3培训形式
11.3 意识教育
11.3.1 意识教育的目的
11.3.2 意识教育的对象及内容
11.3.3 意识教育的开展方式
第12章 案例
12.1 某大型国有银行BCM建设
12.1.1 建设概况
12.1.2 特色案例
12.2 某股份制银行BCM建设
12.2.1 建设概况
12.2.2 特色案例
12.3 某城市商业银行BCM建设
12.3.1 建设概况
12.3.2 特色案例
12.4 A某外资银行BCM建设
12.4.1 建设概况
12.4.2 特色案例
12.5 B某外资银行BCM建设
12.5.1 建设概况
12.5.2 特色案例
第13章 展望
13.1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发展趋势
13.2 新业务推动下的银行业务连续性发展
13.3 新技术推动下的银行业务连续性发展
附录 术语与定义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
  从以上条目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体系构成要素包括组织架构建设、风险评估和业务影响分析、业务连续性策略、业务连续性计划、资源建设、演练、业务连续性持续改进。
  1)组织架构建设: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包括日常管理组织和应急处置组织,日常管理组织负责落实业务连续性日常管理各项工作,如业务影响分析、风险评估、业务连续性计划编制和维护等;应急处置组织是一个虚拟组织,是在运营中断事件发生后临时搭建的组织,其组织职责和人员构成在日常管理中有所规定,以确保在突发事件达到一定级别后能够及时启动。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组织架构的建设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的基础。
  2)业务影响分析:业务影响分析是商业银行通过梳理本行所有业务,分析各业务运营中断对银行造成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影响和损失,识别出业务恢复关键指标并且梳理业务恢复优先顺序的过程。业务影响分析是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实施差异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识别关键资源以及分析评估资源所面临的各类威胁以及资源自身脆弱性,从而确定风险敞口的过程。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制定业务连续性策略的重要依据。
  4)业务连续性策略确定:确定业务连续性策略就是从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发现的角度决定采取的措施,并以某种方式满足组织的业务连续性目标。
  ……

前言/序言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和优化,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商业银行肩负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以及金融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将商业银行推向改革转型的风口浪尖。  未来商业银行从股权结构到经营模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是集团化混业经营、全球业务拓展,都要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层面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保护股东、客户、员工等重要利益相关主体的权益。国际银行组织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标准和依据。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正式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敞口管理提出要求。2012年6月7日,银监会又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机制,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可计量、可验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银监会的资本管理办法中均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业务连续性管理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环节。  现代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重要,其业务品种、经营范围愈加广泛,其服务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因风险事件造成商业银行业务运营中断,将会给广大客户带来极大影响,同时将损害商业银行品牌声誉,并且极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破坏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近年来银监会陆续出台了多项关于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的监管文件和规范,对商业银行业务持续运营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中,《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银监发[2011]104号)作为专业性监管文件,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意见和考核标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声誉,也需要未雨绸缪,建立完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增强自身业务持续运营的能力。  国内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许多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在贯彻实施银监会《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书籍作为参考手册,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的理解也存在着许多歧义。因此,银监会特组织业内专家编写本书,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全面解读银监会《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详细阐述国际公认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专业惯例和方法论,分析典型商业银行实施案例,为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思路和借鉴,帮助商业银行提升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增强商业银行对于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限于时间紧张、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其主题与“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无关,内容力求详实、自然: --- 《古罗马公共工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的时代变迁》 一部深入探究古典时代宏伟工程背后材料选择与技术演进的权威专著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彻底厘清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间,古罗马帝国在修建其标志性公共工程——引水渠、道路、桥梁、港口及大型公共建筑时,所采用的核心建筑材料的配方、来源、加工工艺及其在不同地理和历史阶段的演变规律。我们摒弃传统上仅关注建筑形制的描述,转而聚焦于支撑这些不朽奇迹的“物质基础”,揭示罗马工程奇迹背后隐藏的深刻材料科学智慧与严苛的工程标准。 全书分为七大部分,层层递进,全面覆盖了罗马工程材料的生命周期。 第一部分:罗马建筑材料的谱系与哲学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罗马人对建筑材料的独特理解。与希腊人对大理石的偏爱不同,罗马工程哲学的核心在于“适用性”与“耐久性”。我们将分析罗马工程师如何将本地资源与新引入的技术相结合,构建一套灵活但高度标准化的材料供应体系。重点探讨了波佐拉纳火山灰(Pozzolana)的发现及其对罗马混凝土革命的决定性意义,并将其置于奥古斯都时代重塑帝国形象的宏大叙事背景下进行审视。 第二部分:混凝土:罗马工程的骨骼与灵魂 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无疑是罗马最伟大的工程发明。本章将详细解构不同时期罗马混凝土的配比变化。我们将分析从早期用于基础和防御工事的粗糙混合物,到后期用于万神殿穹顶和卡拉卡拉浴场的精细配比。通过对出土构件进行现代岩石学分析,我们重建了不同配方中石灰、骨料(碎砖、火山渣、砾石)的精确比例。此外,章节深入探讨了火山灰的化学活性,解释了为何罗马海洋结构(如凯撒港)的混凝土能抵抗海水的长期侵蚀,提出了一套关于其“自愈合”特性的新见解。 第三部分:石材的精选、开采与运输:帝国的地理足迹 罗马帝国疆域辽阔,石材的来源直接反映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网络。本部分绘制了一张详尽的石材“地图”。我们追踪了来自提洛岛(Thasos)的白色大理石如何沿着地中海航线抵达罗马城;分析了普罗科内索斯(Proconnesus)大理石在君士坦丁堡的替代应用;并重点考察了高卢和不列颠地区用于道路铺设的当地花岗岩与砂岩的开采技术。通过对古代采石场遗址的勘测数据,我们估算了帝国时期大型石材运输所需的物流成本与人力投入,揭示了罗马帝国维持其建筑规模所依赖的惊人组织能力。 第四部分:粘土制品:砖、瓦与热工艺术 砖(Lateres)是构成罗马城市肌理的基础。本书不仅关注砖的尺寸标准化(特别是“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时期的标准尺寸),更深入探究了粘土的淘洗、制坯和烧制过程。我们将对比露天晒干与窑炉烧制的粘土制品的性能差异,并分析它们在作为外立面饰面(如Opus Reticulatum)与核心结构支撑中的不同作用。特别关注了罗马“暖气系统”(Hypocaustum)中特殊形状的空心砖(Tubuli)的设计,这是对热力学应用的一次早期实践。 第五部分:金属在工程中的应用:从固定到结构 虽然罗马工程以石材和混凝土为主,但金属在关键节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聚焦于铅、铜、铁的应用。我们将详细描述用于管道系统(引水渠的次级网络)的铅的提纯和铸造技术,分析其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影响。对于桥梁与拱顶的加固,铁质拉杆(Ferrum)的使用是研究重点,对比了帝国早期铁件的锻造质量与后期的标准化程度,并探讨了铁制连接件在混凝土中的长期腐蚀问题如何影响了建筑的耐久性。 第六部分:路面科学:道路的层级结构与维护标准 罗马道路(Viae)是其力量延伸的象征。本部分将道路结构视为一个多层复合材料系统。我们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别的道路(如Via Publica与Via Militaris)在基础层、垫层(Rudus)、碎石层与表面铺装层(Summa Crusta)上的材料差异。通过分析保存在道路遗址中的沥青残留物,我们探讨了沥青在干燥气候地区作为粘合剂和防水层的应用,并对比了阿庇亚大道与莱茵河沿岸道路在面对不同气候侵蚀时的材料适应性。 第七部分:时间、衰变与现代考古技术 最后一章回归到材料的生命终点:衰变。本书引入了现代材料科学方法,如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同位素分析,来研究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数千年的罗马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我们将探讨酸雨、地下水渗透以及生物侵蚀对不同材料(石灰石、花岗岩、火山灰混凝土)的影响程度,最终总结出,正是罗马工程师对材料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过度工程”(Over-engineering)的偏爱,才使得这些古典时代的工程奇迹,至今仍能向世人诉说昔日帝国的辉煌与智慧。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深度融合了考古学、材料科学、化学分析与古典历史研究。 数据驱动: 首次系统性地整合了来自欧洲各地主要遗址的材料成分分析数据。 实践导向: 着重于从“如何建造”的角度,反向推导“为何使用这些材料”。 本书是建筑史学家、土木工程师、材料科学家以及所有对古罗马文明物质成就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稳健,近乎于一种学术报告的风格,用词极其精准,几乎没有冗余的形容词或情绪化的表达。这种风格的优点是,它确保了信息的密度极高,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定义或限定条件。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它缺乏一些能够真正“抓住”读者的案例研究或生动的场景再现。金融业务的连续性管理,本质上是与“人”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挂钩的。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经过脱敏处理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危机处理片段——比如,某银行如何应对了ATM网络短暂瘫痪引发的挤兑恐慌,或者在关键交易窗口期系统延迟的压力测试过程——那么理论的重量感就会被极大地削弱,读者的代入感会强得多。现在的内容,更像是一份关于“应当如此构建系统”的蓝图,而非一份关于“在现实的泥泞中如何运作”的实战记录。对于初涉此领域的年轻人,这种过于抽象的论述可能会让他们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疏离感。

评分

从文献引用和引用的深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背景是毋庸置疑的。它整合了巴塞尔协议、ISO标准以及一些前沿的风险管理理论,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第三方风险”时所展现的广度和深度,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金融行业对云服务商和核心系统供应商日益增长的依赖性所带来的新型挑战。然而,在处理这些外部依赖的连续性保障时,书中更多地是停留在“加强合同约束”和“进行尽职调查”的层面。现实情况是,一旦核心外包商出现系统性崩溃,签订的SLA(服务级别协议)往往在实际损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我本期待看到更具前瞻性的策略,比如如何设计冗余的、跨供应商的互操作性机制,或者如何构建一个可以快速切换到“低功能应急模式”的内部“备份大脑”。目前的处理方式,似乎略显保守,更偏向于对现有监管框架的阐述,而非对未来潜在风险的激进防御。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作者试图在理论的深度和实操的可行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平衡的拿捏显得有些微妙。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刀刃向内的、直击痛点的操作手册式指导——比如,面对一次突发的大规模数据中心故障,具体的决策树应该如何排列?风险敞口评估的量化模型究竟应该如何构建,才能真正反映出客户流失的可能性与监管处罚的概率?然而,书中更多呈现的是一种“管理哲学”的阐述。它大量引用了国际金融治理框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强调“文化先行”、“韧性思维”的重要性。这种高屋建瓴的论述,对于高层管理者进行战略部署或许是极有价值的,但对于像我这样需要立刻解决具体流程问题的中层管理者而言,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它提供了“Why”的深刻见解,但对于“How”的细致步骤,则显得有些含糊其辞,似乎期望读者自行从这些高阶原则中“提炼”出可执行的方案。这使得我不得不将这本书与一些更偏向IT运维或合规细则的工具书交叉阅读,才能补足操作层面的信息缺口。

评分

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为金融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准备的、用于巩固和梳理现有知识体系的参考书,而非一本激发创新思维或提供立竿见影解决方案的工具书。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合规的、有韧性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型,其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对于那些需要向监管机构汇报、或在撰写年度风险评估报告时,需要引用权威理论支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可靠的弹药库。它教会你用更规范的语言去定义和衡量“连续性”,将模糊的担忧转化为可量化的风险指标。不过,对于那些期待通过阅读此书,就能立刻掌握如何“绕过”当前的系统瓶颈、实现业务效率跃升的读者,可能会感到些许的失望。它像是一份详尽的、关于如何建造一座完美大桥的工程学教科书,但缺少了在暴风雨中抢修一座老旧桥梁所需的那些粗粝的经验和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率地说,第一眼吸引我的是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蓝灰色调,封面的字体选择也颇为考究,既有专业书籍的严谨,又不至于显得太过枯燥。我一开始是冲着“银行业务连续性”这个主题来的,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风险无处不在的金融领域,如何确保核心业务在高强度冲击下依然能稳定运行,是所有从业者绕不开的痛点。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发现它似乎将重点放在了更宏观的“商业银行业务”的整体框架梳理上,而非仅仅聚焦于灾难恢复或应急预案的执行层面。它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生态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支撑这些业务流动的技术基础架构。例如,书中对支付清算系统、信贷审批流程的细致拆解,让我这个在中小银行工作多年的读者,看到了以往工作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后台”是如何精妙地支撑着前台的客户服务的。这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分析,虽然在特定连续性管理细节上着墨可能不如预期中深入,但对于建立一个全面的、结构化的业务理解来说,无疑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让我开始思考,真正的连续性管理,绝不仅仅是“坏了怎么修”,而是“如何设计一个不易坏的系统”。

评分

上午10点拍的,下午四点收到!为速度点赞

评分

一直在京东采购书籍,评论还能拿京豆,很不错

评分

内容不错,速度快!!!!!!!!

评分

最近买了很多书,慢慢学习,很高兴!!!!!

评分

好品牌,相信京东,配送员服务态度很好,他们很辛苦,谢谢啦!

评分

————为你而战,我的女士。

评分

业务需要,自己学习购买的

评分

不错啊不错啊

评分

买来学习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