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编著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初期自乔托以来,经过“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十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二十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讲解其艺术特点、绘画技巧,又辅以大师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行文生动洗练,深入浅出,形象解读,娓娓道来,紧扣每讲内容,或全貌,或局部,或对比,形象解读,感情表达,易于领悟,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给人以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享受。
如果去博物馆只能带一本书,那么就带这一本。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典雅易懂,极尽绚丽,用情 感而非技术来解读世界名作,能深切感受到作品里细 微的情绪色彩,是一本品鉴美术作品的入门之作。每 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艺术之美,有人通过这本 书欣赏世界,有人通过这本书寻找本心。
傅雷先生站在中西文化之间,以他极富个人情趣 的艺术领悟,没有断裂和沟痕地一以贯之,授人以美 慧而无虚浮之心。每一名作得以与哲学、文学、音乐 、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经济融会贯通,以这个高度 分析作品,讲得引人人胜。
在图片完整的基础上,结合傅雷讲解顺序,并增 添“附录-名画列表”,便于读者在阅读时进行画作 信息的索引。并在本书*后做了一个图解拉页,内容 全面且有趣。
序
**讲
乔托与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单纯而严肃的生命自白
第二讲
多那太罗之雕塑
呼唤灵魂的生命合奏
第三讲
波提切利之妩媚
妩媚且悲怆的心灵颤动
第四讲
莱奥纳多·达·芬奇(上)
《瑶公特》与《*后之晚餐》
摄人心魄的爱娇和人间性的热情
第五讲
莱奥纳多·达-芬奇(下)人品与学问
热切的**主义怪才
第六讲
米开朗琪罗(上)西斯廷礼拜堂
含蕴在人体内的痛与美
第七讲
米开朗琪罗(中)圣洛伦佐教堂与梅迪契墓
人体至上的线条执着
第八讲
米开朗琪罗(下)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墓与《摩西》
**造型的强烈的精神宣泄
第九讲
拉斐尔(上)
古牧歌式的平和与安静
第十讲
拉斐尔(中)
赋予理想意念以造型美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和实用的,是它在“如何欣赏”这个实操层面上给出的具体指导。很多艺术史书籍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什么”,但这本书更进一步,它试图教会我们“怎样去看”。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艺术史研究方法论的讨论,这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艺术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时期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他们所处的赞助体系,甚至是如何应对审查制度的策略。最棒的是,它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的批判性眼光,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评价体系。例如,书中对某位公认的“伟大”艺术家的某些作品提出了不同视角的质疑,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艺术史上的丰碑,也并非不容置喙的真理。这种启发式的、引导性的写作风格,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书本,去寻找更多的文献和资料进行交叉验证,真正将艺术鉴赏内化为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角度和逻辑构建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艺术史解读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堆砌晦涩术语和复杂历史年代的枯燥陈述,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员,带着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热情,引领读者进入每一幅“名作”的背后世界。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他擅长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切口切入,比如某幅画中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某种特定颜料的使用历史,然后层层剥开,直至揭示出这件作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革命性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艺术欣赏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感觉遥不可及的大师作品变得亲切可感,甚至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跨文化影响”的章节,它清晰地展示了艺术史并非是线性发展的单行道,而是充满了碰撞、借鉴与融合的复杂网络。读完之后,我对艺术史的理解从“记住名字和年代”转变为“理解脉络和精神的流动”,这种认知上的飞跃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色彩的还原度高得惊人,即便是那些跨越了几个世纪的古典油画,其丰富的层次感和微妙的光影变化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几页全景展开的插图,简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闻到画室里松节油的味道。我尤其欣赏编辑团队在版式设计上的匠心独运,他们没有采用那种单调的、教科书式的排版,而是巧妙地将高分辨率的画作与简洁的文字说明穿插布局。阅读的过程中,眼睛总能被那些精心挑选的细节特写所吸引,这些特写往往能揭示出艺术家在特定笔触下的深层思考或某种只有近距离观察才能体会到的技法精妙。对于一个热爱艺术却苦于没有机会亲自去博物馆细看原作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替代方案,它让“看画”变成了一种高品质的、沉浸式的体验,每一页都值得被细细品味和反复摩挲。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读物,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本身。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选择上的广度与深度拿捏得恰到好处,简直是艺术鉴赏领域的“黄金分割点”。它并没有将注意力仅仅聚焦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几位“常客”身上,而是大胆地将视野投向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甚至是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地域性艺术流派。当我翻到介绍东方某些朝代壁画的篇章时,那种强烈的对比感令人震撼——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哲学基础,却在追求“美”与“永恒”这一点上殊途同归。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于不同艺术运动的内在矛盾和张力的挖掘非常到位。例如,他对印象派向后印象派过渡时期的心理挣扎的描述,简直像是一场关于艺术本体论的辩论赛,精彩纷呈。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一次思维的探险,不断拓展着我对“什么是艺术”的边界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更深刻、更多元的问题。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绝非那种可以随便翻翻打发时间的休闲读物。作者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专业的艺术批评术语,虽然他努力在后面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但对于初涉艺术领域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一定的认知压力。这要求读者必须放慢速度,时常停下来,对照书中的图例反复揣摩那些关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或“符号学分析”的阐述。不过,一旦你跨越了最初的适应期,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复杂的理论工具,恰恰是解锁更高层次鉴赏体验的钥匙。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看画”,更是“分析和解读”的能力。比如,当作者分析一幅巴洛克作品时,他会精准指出光线如何被用来操纵观众的情绪,以及构图中的对角线如何暗示着动荡与不安。这种深层次的解读,将艺术品从纯粹的视觉对象提升为一种复杂的信息载体,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审美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