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莹 著
图书标签:
  • 成长
  • 家庭
  • 自我发现
  • 游记
  • 人生感悟
  • 治愈
  • 温暖
  • 旅行
  • 回忆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82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00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只要有梦想,就一定快乐吗?
  只要实现梦想,就能幸福一生吗?
  所有人都在说“你要坚守梦想”,
  所有书都在写“如何实现梦想”;
  但没有一个人、一本书告诉我们,
  “梦想实现之后,如何获得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中国即客代表人物、环球梦想收集者余莹,
  完成梦想中的全球采访之后,
  去往神秘古国印度,
  探寻真正的自我与幸福的真谛。
  踏遍全球、寻觅五年,
  终在喜马拉雅雪山下,得到答案。
  降下咆哮的自大吧,用整个生命去完成这一场修行!
  张德芬(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尹岩(悠季瑜伽创办人)、马艳丽(国际名模、著名时装设计师)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旅行者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来到自己门前;人要在外面的世界四处流浪,才能最终到达自己内心的殿堂。”80后旅行作家余莹一边踏上印度之旅,探寻瑜伽的真义,一边深入自己的内心,平衡外在的梦想与内在的光明之间的联系,最终认出真正的自己。

作者简介

  余莹,80后旅行作家,中国即客代表人物,环球梦想收集者。曾任马艳丽高级时装定制中心策划总监,2009年成为“世界上的好工作——大堡礁看护员”全球前50位候选人。2011年开始“梦想在路上”环球采访,采访了挪威公主、波兰财政部长、励志演讲家尼克˙胡哲等。曾出版畅销书《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精彩书评

  一个坚持为“无用”投入光阴的80后,追随自己的心,踏上印度。她的这本印度游记,无任何企图的叙述,却随着展开,让那个真我渐隐渐现,直至进入自己的眼睛里,并认出了她。余莹用她寻找家门的描述,告诉我们她如何在印度找到了自己,理解了梦想与幸福。
  ——尹岩,悠季瑜伽创办人

目录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
ORIGIN缘起 和我去印度吧
DELHI德里 尼尔玛拉的芳香
NIRMAL DHAM尼尔玛堂 步步惊心
OLD DELHI旧德里 寻找月光集市
COOL BREEZE凉风 忧伤的孤独症
KUMBH MELA大壶节 救星从天而降
MATHURA马图拉 与印度亲人的初见
KRISHNA奎师那 一眼万年
VRINDAVAN温达文 奎师那的使者
AGRA阿格拉 飞车夜行
TAJ MAHAL泰姬陵 能量初现
AGRA FORT阿格拉红堡 爱和背叛
INDIAN TRAIN印度火车 铁皮车上的承诺
VARANASI瓦拉纳西 神的婚礼
THE GANGES 恒河 肮脏与纯洁
THE SUNRISE日出 湿婆神之爱
JUST DANCE舞蹈课 为奎师那起舞
GOLDEN TEMPLE黄金庙 头顶上的祝福
THE MIRROR镜子 遇见自己的灵魂
ALLAHABAD安拉阿巴德 在神的城顺水行舟
PINKIE小指 我的左喉
GANESHA象头神 亲爱的伽内沙
CHINDWARA琴得瓦拉 是障碍,还是爱
NEIGHBOURS拥抱芳邻 重新定义陌生人
YOGA瑜伽 梵我合一
I FORGIVE我宽恕 安提玛丽亚
SAIL ALONE 独自航行 恒长的路
PUJA庆典 纯真是灵的本质
MY HONOR荣幸 我的三位母亲
MAHATMA圣雄 甘地的回应
KARMA因缘 一生一次的相遇
VIBRATIONS能量 水晶的魔力
THE STONES石头 因真主之愿
MOUNTAINTOP山顶 神秘的召唤
TOURMALINE西瓜碧玺 石头也挑人
JUST SMILE微笑 众神的照料
HOME家门 臣服,以谦卑的心
THE LAST DAY最后一日 姐妹相认
GOODBYE道别 最后的启示

精彩书摘

  THE GANGES 恒河 肮脏与纯洁
  太阳已把金光洒满河堤,回到昨晚的地方,巴巴们已经起床。三个巴巴刚从恒河沐浴回来,一个人在炉子下点火,还有一个光头的,已用白灰涂满赤裸的全身,他盘腿端坐于帐篷前,虔诚的印度教徒排着队在他面前俯身跪下,巴巴在他们的眉心点上祝福的印记。他在逆光下的侧影,不胖不瘦,修长好看,像尊石膏像。
  高处,光着上身的瑜伽士正以莲花双盘式面对晨曦练习腹部清洁术,只见他双手自然落于两膝,面色平静,而腹中却仿佛有惊涛骇浪,在皮下翻滚,令人惊叹;沿河的大小湿婆神庙里,信徒用恒河水洗净湿婆神的林伽,并用牛奶奉献神灵;延绵不绝的恒河长堤上,成千上万的男人和女人,穿背心的、裹着五颜六色纱丽的,穿梭于河水与堤坝间,把半身没于水中,捏住鼻子,再整个人沉下去,以洗净罪恶,然后回到堤坝上,有条不紊地换上干净的衣服,用梳子梳理漆黑的湿发;女人们举着镜子,在眉心点上鲜红的空空粉;小摊贩早已就地摆好日用商品,卖花的女人用和时间赛跑一样的速度串着金盏菊,她的身旁,一群男教徒围坐在地上做糕点,而野狗们,黄的,黑的,白的,就这样肆无忌惮地四处睡着,太阳照在它们平静而天真的脸上。有空当的地方,六米长的纱丽,红、橙、黄、绿、青、蓝、紫,能想象和不能想象的颜色,拉开了铺在石壁上,像一支从天而降的大笔在这幅《恒河沐浴图》上绘出的色块,光射下来,洒上它的七种化身。
  你再不能在任何其他地方看到同样的场景,这鲜活生动得令人窒息的人的世界啊!这被湿婆神的威名所吸引来的印度人啊!如果这是一部电影,你去哪里找寻这无数演技惊艳的演员,他们不需要任何指导,完全不受任何旁观者、围观者和镜头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诠释着自己的角色。而如果这只是生活的一个瞬间,你去哪里寻找如此丰富、紧凑、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如史诗一般壮阔的画卷啊!
  今天是湿婆神日,也是瓦拉纳西为大壶节贡献的最后一道大餐。从昨天开始,信徒们陆续前往老城中心的维西瓦纳特庙朝拜。维西瓦纳特庙是瓦拉纳西最神圣的湿婆神庙,也被称作黄金庙,因为其中一个塔顶由黄金镀成。
  “我们去黄金庙吧。”走在河堤上时,吉娜突然说。
  早在火车上就已听说湿婆神节的盛况,据说从昨天起警察就已在金庙附近限制车辆进入,而外国人和非信徒都是不许进的。但我和吉娜在这一点上有许多相似:我们愿意亲自去验证。更何况,从地图上看,金庙近在咫尺,而那是最神圣的一座湿婆神庙啊!
  爬石梯,顺着上行小路,慢慢转进老城。狭窄的街道,密密麻麻的小店铺,都让我想起突尼斯的老巴扎,同样流淌着一种深灰色的古老气味。牛在其中穿行,路人用水沾湿牛的尾巴,再拾起牛尾扫在自己头顶。是了,在这里牛也是神圣的,尾巴上带了神的祝福,我以为有趣。路旁遍布着大小不一的湿婆神庙,人们用河水清洗林伽,再套上金盏菊或玫瑰花环。就这样一路逛,一路问,路虽然窄,但并不拥挤,于是我们开始嘲笑起那些不实的传闻,昨天达尼还说他排了五个小时长队才进去。而我们眼看就要到了。
  再转两个巷口,前方的路不再顺畅,人流从不同的巷道转进来,没多久,我们发现自己站在了队列中,男人,女人,孩子,迟缓地向前挪动。大多信徒都光着脚,踩在湿漉漉的地上。没一会儿,人口密度就骤然加大,我不再感到舒服,因为人群里已经出现了肢体碰撞。后面的人在推,前面的人又向后挤。
  “我的天哪,这么多人!”我叹道。
  吉娜笑:“连老天爷也会说,‘我的老天哪,这么多人’!”
  但很快我们不再笑得出来,吉娜在身后,用双手护着我的肩,我们试图挨在一起,但后面的人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推挤。
  “请不要推我。”她皱着眉头,脸上已不再有平日的宁静。
  有男人把孩子架在脖子上,现在的局势已经不再有孩子容身的空间,他们随时有被踩踏的危险,实际上,不仅是孩子,连我这样海拔不够的成年人,也开始感到了一种潜在的威胁。我和吉娜都不再说话,把注意力放在每一个将要迈出去的步子上。我们手上捧着要献给湿婆神的玫瑰,步履维艰。
  当我们经过最后一个门洞时,人群中出现了骚乱,一个男人抱着孩子试图横穿人群,而对面的人流也突然插进我们顺行的人潮,男子用胳膊肘抵着对方的后肩,两个人争吵起来,那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我被夹在几个男人中,在那一瞬心慌意乱,感到大事不妙。人群已经陷入混乱,人们从四面八方挤过来,危机四伏。
  “给你!”我和吉娜交换一个眼神,迅速把鲜花塞到一个即将进门的男人手上,“帮我们献给湿婆神!”我喊道。
  黄金庙的入口就在眼前,但我们决定放弃。
  “既然这些人都爱湿婆神,为什么这么暴力?”吉娜皱着眉,她看上去很难过。
  “也许因为我们还只是人吧,而人很难克服恐惧,又因恐惧生出了私欲和暴力。”
  中午,让琴娜的邻居叔叔请我们去吃烧茄子和奶酪汤,他的妻子是位有趣的太太,看见我们喜欢极了,在脸上亲来亲去,像有给不完的爱。
  下午的天气是这样让人烦躁,饭后的我困倦得抬不起眼睑,吉娜也急于在冥想中找回宁静。
  “两只手感觉很重,抬不起来。”她说。我第一次听她这样描述负面能量。
  “怎么了?”我不解。
  “当我们和人交往时,在精微层面能量也在流通,换句话说,能量在相互交换,我们会带上别人身上的能量,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直到暮色垂落,才找到一辆三轮车送我们去恒河,弥补上一日错过夜祭的遗憾。
  阿索等在那里,在水塔的后面,他走出来,挡住去路,好像他就是专程在那里等我们的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拒绝了一路上搭话的许多船夫,却上了他的船。
  “你们很幸运,得到了湿婆神的爱。”他坐在船头平静地说。
  “为什么这么说?”
  他笑,并不解释。和达尼一样,阿索也是瓦拉纳西人。祖上已有十代人生活在这里,他骄傲得很:“有恒河和湿婆神的保护。”三十一岁的他做船夫已近二十年。
  “来瓦拉纳西做什么?不就是接近神吗?”他自信满满地说,“我会告诉你们所有故事。那个是巴巴的修道院,这个,是猴神哈奴曼的寺庙。”
  “为什么猴子也是神?”我愤愤地问,在温达文被猴子袭击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因为它是神的化身。”
  “猴子也是神?”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记录了猴神哈奴曼协助阿逾陀国王罗摩救出妻子悉达的故事。亦有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哈奴曼可能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罗摩是毗湿奴的第七化身,毗湿奴还有一个著名化身便是我们在温达文见过的奎师那。
  “哈努曼就是湿婆神,湿婆神就是毗湿奴,毗湿奴就是奎师那,奎师那就是哈努曼……”阿索笑看一脸迷惑的我,“太太,难道你还不明白吗?不管是猴子,还是恒河,还是湿婆神,他们都只是神的不同化身,因为神只有一位啊!”
  在这泛着烛光的恒河上,他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突然意识到这几日的印度之旅中所发生的一切之间有着某种隐隐的内在联系,也似乎感到在平时日复一日的生活背后还存有着另一层实相,一个可以把一切碎片整合于一体的实相。于是我理解了为何印度有上百万位神灵,而他们又为何可以和睦地相处于同一片大地之上。我理解了穆斯林的阿里为什么能和印度教的沙鲁克成为好朋友,也理解了为何牛可以吃我的花,猴子可以抢我的眼镜,也理解了为何特蕾莎修女会说:“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因为神既是有形,又是无形,他无所不在,又显现于万物之中。
  而告诉我这些话的人,是一位印度的船夫,他的名字叫阿索。
  阿索说他现在最大的梦想是能够顺利举办婚礼。他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再去瓦拉纳西的一家纺织工厂打工四小时,凌晨五点起床再回到恒河划船。他这样拼命工作,就是为了两个月后自己的那场婚礼。
  “我已经攒了三年钱,”他笑着说,“家庭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家人能让我感到幸福。”他并不掩饰缺钱的事实,因为他一直在劝说我们明天坐他的船看日出。但在另一面,他身上还有一种笃定的信念和自尊,那是一种瓦拉纳西人特有的自尊。他过着辛苦而单调的生活,却知道该如何成就自己的生命,并让自己快乐。这甚至令我有些嫉妒,因他的心中坚守的价值以及由此而生的自信。他同所有本地人一样,每日清晨于恒河中沐浴,感受恒河与湿婆神的爱。
  “很多外国人说恒河脏,但你知道有多少人来这里洗去一生的罪孽吗?你知道多少人想死在这里让自己重新变纯洁吗?你知道恒河吸收了多少人的荒唐岁月和他们种下的坏因果吗?恒河不脏,脏的,是人的罪孽。”
  就那么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瓦拉纳西让我在另一个层面重新认识了两个词:肮脏和纯洁。这个城,在我去过的所有印度城市中,是最脏的,脏得让人忍无可忍,但与此同时,她却一直在不断地滋长我的感知与智慧。她一直在洁净我。
  当你看到恒河时,你会发现她从不呻吟从不抱怨,她的胸襟如此宽阔,她的爱如此深厚,无论何时,无论有多少人同时在其中沐浴,你所见到的她都在用那种温柔而永恒的目光,把切罪孽吸入胸膛。所以,她无愧于母亲的名。
  ……

前言/序言

  请让我为您讲述一段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二十六岁时,我参加过“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岛屿看护员”全球竞选。在大堡礁上,我觉得三十岁之前应该做一些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于是辞去工作,开始了一趟采访梦想的环球旅行。那时候,我被梦想的光辉照得满面发光,感到人生已经走在一条通达的路上。在《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这本书里,我热情洋溢地分享了我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并坚定地相信,去做,就已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两年后,我用横跨欧洲和美洲的旅行采访给自己送上了二十八岁的生日礼物。但也在那时,我开始意识到,其实我已经实现过很多梦想,但似乎再多梦想都无法让我的内心获得长久的平静和喜乐。一个人幸不幸福,原来和是否实现梦想没什么关系。而我真正追求的,其实不是梦想,而是幸福地度过一生。
  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试图在第二本书中阐述这段旅行感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写作瓶颈。而这时,生活在德国的女友吉娜邀我和她一起去印度旅行。回来后,我感到必须为印度之行写点什么。
  这本书,用一年写完,又用了近两年时间分四次修改、雕琢,最终成形。在这过程中,我破天荒的没有焦虑,也没有急于求成,顺从着命运的安排。就像一块草木染面料需要经历日晒、风吹、时间洗礼后才能显现出它真正的色泽一样,我知道这本书,一直在耐心地等待它的作者冷却、沉淀、深入、成长,等着她慢慢去领悟、品味和吸收那些看上去简单的故事中所饱含的深意和养分。
  在这三年中,我一面写作,一面在每天雷打不动的瑜伽冥想中渐渐深入自己的内在,才看清个性中的那些“骄傲”、“特立独行”、莫名的“孤独感”和“挫败感”来自哪里,才明白为何再多外在的梦想都无法填补一个人内在的不满足感,才知道当年这趟旅行是如何在一点点地帮助我去除内在的无明,并让我最终认出真正的自己。于是在这缓慢的时间河流中,我逐渐理解了这些年所有看似无关的经历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开始感受到其背后所饱含的上天无限的关注和爱。
  瑜伽,源自梵语,意为连接。它阐释了每个个体与宇宙万物之间那层永恒的联系。在印度经典《奥义书》中,它道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梵我合一”,即与宇宙大我相连。我和吉娜的这段印度之旅没有打倒立,没有苦修,也没有到访瑞诗凯诗,但我却感到这是一趟完美的瑜伽之旅,因为我们从头到尾所经历的一切其实就是在体验瑜伽本身。我渐渐体会到,只有当我这滴水把自己完全地融入大我的海洋中时,才会懂得,原来,我从没孤单过;原来,我是如此深刻地被爱着。
  我开玩笑说,这本书其实是余莹“寻梦三部曲”的第三部,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什么是幸福感,我该如何获得幸福。我爸爸曾笑话我为那些无用的事花费了太多光阴,而我以为,恰是这些“无用”的事,才是这个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呢。
  在故事开始前,请允许我向那些为了这本书的出版贡献了智慧、才能、耐心与爱的人表达一份发自肺腑的谢意:
  感谢爸爸妈妈给了我最初的爱的体验,谢谢你们给我的安全感,以及去寻找真我的勇气;
  感谢出版人张国辰、产品经理若杨、设计师韩曦,以及联合天际各位付出的才华与劳动;
  感谢黄剑峰、章海华、史华振、吴晏、蒋聪慧、蒋春燕、周琦几位朋友的信任和耐心等待;
  感谢小伙伴酱油骨头、杨恬歆、李小伟对我无条件的帮助;
  感谢简先生、颠儿姐、峰哥,以及家人、闺密、好友们永远的支持和陪伴;
  吉娜,没有你,就没有这本书。
  还有故事中所有提到和没有提到的人们,谢谢你们的爱。
  最后,我想以印度哥哥硕教给我的一句话作为此书的开场。
  我曾向哥哥请教该如何向神祷告,他说,其实你什么也不用说,只需感谢神,感谢他给了你一颗能够感受爱的心。
  余莹
  2015年9月8日北京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 序言: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而“家”是旅途中最终的归宿,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得以安放的角落。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抵达那个温暖的港湾。有的人,生来便被命运的洪流推向远方,踏上了求索“家”的漫漫征途。他们或在异国他乡漂泊,或在人海中寻觅,或在内心的迷雾中挣扎。这本书,正是由一群这样的人生行者,用他们跌宕起伏的经历,书写的关于寻找“家”的真实故事。 第一章:离散的种子,漂泊的开端 故事的序幕,往往从一场不得已的分离拉开。也许是战火纷飞年代的流离失所,也许是经济动荡时期的背井离乡,又或者是个人选择的远行求学、追逐梦想。在这里,我们将深入描绘那些被迫或主动离开故土的个体,他们初到异地时的茫然与无助,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以及他们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努力寻找立足之地。 人物剪影: 阿兰: 在连年饥荒中,年幼的阿兰被父母送上开往陌生城市的列车,只为求得一线生机。他从未见过他的父母,他唯一的“家”记忆,是母亲在他临行前塞到他手中的一块粗粮饼。他在城市里讨生活,风餐露宿,却始终记得母亲眼中的期盼。 伊莲: 为了逃离压抑的家庭环境和狭隘的社会束缚,伊莲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自由世界的飞机。她以为外面的世界是彩色的,却不曾想,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让她成为了一个更加孤独的灵魂。她不断更换着居住的城市,仿佛在逃避一个看不见的阴影。 马拉: 在家乡的山村,马拉是一个朴实的青年。但当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他的家园,他不得不带着仅存的家人,踏上迁徙之路。他们见过繁华的都市,也住过简陋的棚户,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努力搭建临时的“家”,但心中的根,始终系在家乡那片被泥沙掩埋的土地上。 情感描绘: 乡愁的重量: 描写离散者内心深处对故乡山水、熟悉味道、亲人笑语的无尽思念。这种思念,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也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隐痛。 孤独的冷: 异乡的寒冷,不仅仅是气候,更是人心的疏离。描绘他们在人群中感受到的孤寂,与他人沟通时的障碍,以及那种“身在闹市,心却无人懂”的落寞。 希望的微光: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希望也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指引着他们前行。这希望可能源于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份意外的帮助,或是一个模糊的梦境。 第二章:流转的岁月,扎根的艰难 漫长的漂泊,如同河流在广袤的大地上流淌,每一次转弯,每一次停歇,都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一章节,将聚焦于个体在异乡的生存状态,他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的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建立新的连接,寻找属于自己的“家”的雏形。 生存的挑战: 语言的壁垒: 描绘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的误解、隔阂,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去学习、去适应的过程。 文化的冲击: 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体在融入新文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冲突与融合。 经济的压力: 详细刻画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的艰辛工作,从最底层的劳动到日复一日的重复,展现他们为了生存而付出的汗水与辛劳。 身份的认同: 在异乡,他们是“外来者”。描绘他们如何处理在两个文化之间摇摆的身份认同,是选择彻底融入,还是保留部分的自我? 情感的寄托: 友谊的温暖: 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也能成为最宝贵的慰藉。描绘他们在异乡结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些互相扶持、共同度过难关的时刻。 爱情的萌芽: 在漂泊的人生中,爱情的出现,往往能成为一束照亮前路的阳光。描绘他们在异乡遇到的爱情,以及这段感情如何影响他们对“家”的理解。 对故土的回望: 即使身在异乡,对故乡的记忆从未褪色。描绘他们如何通过电话、书信,或者偶尔的返乡,来维系与故土的联系。 “家”的重新定义: 物质的积累: 从蜗居到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描绘他们在异乡一点一滴积累财富,试图构建一个物理上的“家”。 精神的归属: “家”不仅仅是四面墙,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描绘他们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如何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如何将异乡变成第二个故乡。 第三章:回响的召唤,心路的风景 当脚步踏过千山万水,当岁月沉淀出智慧,许多人的心中,开始响起来自故乡深处的召唤,或者,他们对“家”的理解,已经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章节,将探讨个体在旅程后期,对“家”的追寻和理解,以及他们如何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最终的归宿。 回乡的可能: 重返故土: 描绘一些人选择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们面对的可能已经面目全非的故乡,以及他们如何重新适应和融入。 故乡的变迁: 讲述故乡的发展与变化,以及那些在故乡坚守的人们的故事,对比漂泊者的经历,引发关于“家”的意义的思考。 故土难离的纠结: 描绘一些人即使已经在新地方扎根,却依然无法割舍对故土的眷恋,他们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心灵的安顿: “家”不再是地理位置: 许多人发现,“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地点。它可能是某个温暖的氛围,某个熟悉的人,或者是一种自在的状态。 与自己和解: 漫长的旅程,也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描绘个体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与过去的经历和解。 传承的意义: 对于一些人来说,“家”的意义在于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的子女能够找到更清晰的“家”的航向。 最终的抵达: 内心的圆满: 最终的“家门”,可能不是一扇具象的门,而是内心的一种圆满和安宁。描绘那些找到了内心平静,将漂泊的经历转化为人生智慧的个体。 “家”的多元定义: 强调“家”的定义是多元的,它可以是血缘的羁绊,可以是共同的信仰,可以是互相扶持的群体,也可以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稳。 结语: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漂泊的故事集,更是一部关于人生价值、情感连接和内心追寻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家”可能藏匿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它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寻找,但无论多么遥远,无论多么艰难,那扇温暖的“家门”,永远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努力,为之奋斗一生。这本书,献给所有在路上的人,献给所有心中怀揣着对“家”的渴望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一旦翻开,就很难放下。它以一种非常直接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世界。主人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迷茫,每一次振奋,都紧紧抓住了我的心。我为他/她的勇气而喝彩,为他/她的困境而焦虑,也为他/她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欣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关于“成长”本身的一个寓言。它深刻地揭示了,所谓的“家”,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找到的。而是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去经历那些风雨,去承受那些失去,才能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那个坚实的港湾。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又不乏发人深省的思考。我感觉自己也在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着那段漫长的旅程,并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启示。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以一种近乎雕塑般的细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主人公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次妥协,每一次爆发,都如同在我眼前真实上演。作者的语言功力深厚,无论是对场景的描绘,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读这本书,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思主人公的处境,回想自己的经历,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找到家门”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置的抵达,而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过程,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那些曾经以为的坚定,在旅途中被一点点瓦解,又在新的认识中被重新构建。这本书教会我,有时候,最艰难的旅程,恰恰是我们通往内心宁静的最佳路径。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是一次深刻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存在”的意义,以及“归属”的真正含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回荡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却又夹杂着一丝丝挥之不去的怅然。作者的笔触是那样轻柔,仿佛一阵微风拂过,就能撩动心弦。他/她并没有用多么宏大的叙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选择了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微波动。那些日常的片段,那些不经意的对话,那些独处时的思绪,都仿佛被放大镜仔细审视过,然后在字里行间散发出别样的光芒。我反复回味着那些描写主人公在某个午后,倚着窗台,看着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的场景,那种沉静的美,那种对时间的感知,让我觉得自己也仿佛置身其中,体验着主人公那一刻的宁静与孤独。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被仔细梳理过的角落。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定义,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一种心灵的安放。即使故事的结局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那种淡淡的余韵,却在我的心头久久不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种可能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关于离家漂泊的漫长旅程,一个人为了寻找内心的归属而踏上的艰辛探索;也可能是一种象征,用“家门”来比喻人生的目标、理想,甚至是自己最终的价值实现。读到这个名字,我脑海里就自动开始构建画面:可能是荒凉的沙漠,漫无边际的公路,或是陌生的城市里闪烁的霓虹。我猜想,作者一定有着极其细腻的情感触觉,才能捕捉到这种“远行”与“归来”之间蕴含的普遍人性,那种对根源的渴望,对安宁的追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主人公的“家门”究竟是什么?是物质的居所,还是精神的港湾?他(她)的旅程是怎样的跌宕起伏,又遇到了怎样的人,经历了怎样的事,才终于抵达那扇象征着圆满的门?这个名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触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原始的愿望。

评分

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我都沉浸在一种奇妙的体验之中。这本书的书名就预示着一段关于追寻的故事,而实际阅读下来,它所带来的感受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似乎有着洞悉人心的能力,他/她笔下的人物,虽然经历着非凡的旅程,却有着极其平凡的情感,正是这种平凡,才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我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能勾勒出主人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这本书让我明白,“家门”的意义是流动的,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的。它可能是童年的记忆,可能是成年的期盼,也可能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不断被丰富和拓展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远足,带着新的感悟和力量,准备好迎接属于自己的“家门”。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故事讲述,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心灵的慰藉,让我知道,即使在最迷茫的时刻,也总有那么一道光,指引着我们前行。

评分

买来静心的,希望有用。

评分

第一次想在评价里写些什么。因为这本书来得太是时候了,当中所提及的问题,正好是最近想寻找到答案的,似乎在里面找到答案的方向,Ying的故事和上一本的故事,有很大的不同,情感更浓了,好像跟她在一起旅行似的,也让我下定决心在一年之内一定要去一次印度。还记得第一次听说她是在黄花园大桥上,一个好朋友说她明天要去西西弗参加一个姑娘的签售会,是她妹妹的同学,第二天看到她发朋友圈才知道原来是已经看过她的书的那位收集梦想的作者,所以,有时候似乎很多事情都是注定好的,我们只需要在时间的长河里走就是了!

评分

懂的人自然觉得不错

评分

懂的人自然觉得不错

评分

买给夫人的

评分

好看,喜欢!

评分

确实是正版

评分

很有心的一本书,对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很有用处的。买了两本做为新春的礼物送给领导。

评分

懂的人自然觉得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