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鬼谷子+战国策+郁离子+兵经百字唐李问对(国学经典读本 套装共6册)

长短经+鬼谷子+战国策+郁离子+兵经百字唐李问对(国学经典读本 套装共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阳 译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兵书
  • 诸子百家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化
  • 智慧人生
  • 唐李问对
  • 战国时期
  • 鬼谷子
  • 兵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11840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076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古籍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使这些古代典籍更好地为今人所用,以更平易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课题。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中州古籍出版社全体同仁群策群力,精心帅选、倾力打造,为读者送上了一份宝贵的文化大餐。
  这套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选目精当,框架清晰
  从几千种古代典籍中为读者精心筛选了有代表性的百种典籍,囊括了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有心的读者若能认真读完全部图书,相信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会有一个全面的体认。
  二、精工细作,态度谨严
  作为一套普及国学的大众读本,中州古籍出版社将图书品质定位为“大家”写给大家的书。每本著作都约请了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原典进行导读、注释及翻译。导读部分融入了学者对原典内容的全面介绍,对该书的思想性、艺术性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给以综合评价,对于读者进一步研读该书指明了方向。注释和翻译部分又为读者扫清了文言文的语言隔阂。体现了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统一,真正做到了雅俗兼呈。
  三、版式疏朗,易读性强
  封面及版式设计数易其稿,摒弃了芜杂的插图,将版面极限度地还给读者。原文、注释、译文部分的设计均按照体现读者易读性的原则设计,版式流畅、干净、舒适。十分适合阅读。
  四、定价合理,自用馈赠两相宜
  文化礼品。

内容简介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目前已有百部,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白晓畅的注解,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温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


目录

《长短经(上下)》

《鬼谷子》

《战国策》

《郁离子》

《兵经百字 唐李问对》

精彩书摘

  原文

  孔子曰:“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又曰:“未信,则以为谤己。”孙卿曰:“语而当,智也;默而当,知也。”尸子曰:“听言,耳目不惧,视听不深,则善言不往焉。”是知将语者,必先钓于人情,自古然矣。

  故韩子曰:“夫说之难也,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实为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不可不知也;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实为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此不可不知。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说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身危。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强之以其所不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又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与之论细人,则以为粥权;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不可不知也。彼自知其计,则无以其失穷之;自勇其断,则无以其敌怒之凡说须旷日弥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荀悦曰:“夫臣下之所以难言者,何也?言出乎身,则咎悔及之矣。故曰举过揭非,则有干忤之咎;劝励教诲,则有刺上之讥。言而当,则耻其胜己也;言而不当,则贱其愚也。先己而同,则恶其夺己明也;后己而同,则以为顺从也。违下从上,则以为谄谀也;违上从下,则以为雷同也。与众共言,则以为顺负也;违众独言,则以为专美也。言而浅露,则简而薄之;深妙弘远,则不知而非之。特见独智,则众恶其盖之也,虽是而不见称;与众同智,则以为附随也,虽得之不以为功。谦让不争,则以为易穷;言而不尽,则以为怀隐。进说竭情,则以为不知量;言而不效,则受其怨责;言而事效,则以为固当。利于上,不利于下;或便于左,则不便于右;或合于前,而忤于后。此下情所以常不通。仲尼发愤,称予欲无言者,盖为语之难也。”

  何以明其难耶?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亦云。暮而果大亡,其家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此二说者,其智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智之难也,处智则难。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苦服。”车至门,拔教:“逆母灭橹,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牖下,妨往来者。”主人大笑之。此三言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早晚之时失矣。此说之难也。

  说者知其难也,故语必有钓,以取人情。何以明之?昔齐王后死,欲置后而未定,使群臣议。薛公田婴欲中王之意,因献十珥而美其一。旦日,因问美珥所在,因劝立以为王后。齐王大悦,遂重薛公。此情可以物钓也。

  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乃微谓赵卓、韩晁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何必用,尽忠而已矣。”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悦之。此情可以言钓也。

  吴伐越,越栖于会稽,勾践喟然叹曰:“吾终此乎?”大夫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里,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霸王。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勾践及得免,务报吴。大夫种曰:“臣观吴王政骄矣,请尝之。”乃贷粟以卜其事。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子胥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矣。”太宰闻之,谗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吴遂杀子胥。此情可以事钓也。

  客以淳于髡见梁惠王,惠王屏左右再见之,终无言。惠王怪之,让客。客谓淳于髡,髡曰:“吾前见王,王志在驰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有献善马,寡人未及试,会生来;后有献讴者,未及试,又会生至。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此情可以志钓也。

  智伯从韩、魏之君伐赵,韩、魏用赵臣张孟谈之计,阴谋叛智伯。张孟谈因朝智伯,遇智果于辕门之外。智果入见智伯曰:“二主殆将有变。臣遇张孟谈,察其志矜而行高,见二君色动而变,必背君矣。”智伯不从。智果出,遂更其姓为辅氏。张孟谈入见赵襄子,曰:“臣遇智果于辕门之外,其视有疑臣之心,入见智伯而更其族。今暮不击,必后之矣。”襄子曰:“诺。”因与韩、魏杀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军。此情可以视钓也。

  殷浩仕晋,有盛名。时人观其出处,以卜江左兴亡。此情可以贤钓也《吕氏春秋》曰:夫国之将亡,有道者先去。

  《钤经》曰:喜色洒然以出,怒色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惮然以下,忧色瞿然以静。此情可以色钓也《易》曰: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周礼》五听:一曰辞听,辞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色不直则赧;三曰气听,气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耳不直则惑;五曰目听,目不直则然。

  由是观之,夫人情必见于物昔晋公好色,骊姬乘色以壅之。吴王好广地,太宰陈伐以壅之。桓公好味,易牙蒸子以壅之。沉冥无端,甚可畏也。故知人主之好恶,不可见于外。所好恶见于外,则臣、妾乘其所好恶以行壅制焉。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此之谓也,能知此者,可以纳说于人主矣。

  译文

  孔子说:“不事先察言观色就贸然开口说话,这样的人就和瞎子一样。”他还说:“还未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就直言不讳地提出意见,就会被对方认为是毁谤。”荀子说:“讲话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这是智慧;不该讲话的时候知道保持沉默,也是聪明。”尸子说:“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耳目不专注,精神不集中,那么,即使是金玉良言也听不进去。”由此看来,要向别人进言的时候,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理和态度,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因此韩非子说:“游说的困难,在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话去顺应他的意图。如果游说的对象想要的是美名,游说者却劝他追逐厚利,那么就会被认为志向不高,而会看不起他,这个游说者必定会遭到鄙视,从而被疏远如果游说的对象实际上是贪图厚利的,那么他就会暗中采纳游说者的意见,却在公开场合鄙视游说者这个人。这一定要弄明白;如果游说的对象追求厚利,游说者却劝他追求美名,那么就会被认为没有头脑,不懂人情世故,其意见必然不会被采纳如果游说的对象实际上是贪图美名,那么他就会表面上亲近游说者这个人,实际上却会疏远游说者。这一定要弄明白。事情因为保守机密而成功,泄漏机密就会失败。这未必是有意要泄密,而是不知不觉中就触及了君主隐秘的事,这样游说者就会处境危险这是由于游说者和君主之间的情分还没到亲密无间的程度,而游说者却要知无不言地说尽心里话,即使意见被采纳而且也收到了成效,他也不会认为这是游说者的功劳,如果意见不被采纳,或者采纳了而事情却办糟了,游说者就会受到猜疑,这样游说者就会有生命危险。游说的对象有了过失,游说者在公开场合说出来,并推究其危害,这个游说者自身就会有危险游说的对象得到了好计谋并且想要当作自己的功绩,游说者却预先点破,那么游说者自身就会有危险;勉强权贵做他不愿做的事,阻止游说的对象做他不愿意放弃的事,这样的游说者自身也会有危险。”韩非子还说:“与君主议论君主的大臣,就会被认为是在离间他们的关系;向君主推荐君主身边的小人物,就会被认为是在炫耀权势。称颂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认为要找靠山作为资本;批评君主憎恨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在试探他的态度。如果顺着君主的意思来陈述想法,就会被说成胆怯懦弱,不敢坦诚进言,有所保留;经过反复思考,放言直陈己见,就会被说成粗野傲慢。这些也一定要弄明白。如果君主自以为他的计谋高明,就不要指责他的失误,使他难堪;如果君主自以为他的决断英明果敢,就不要指责他的过错,使他发怒凡是要游说君主,一定要耗费许多时日,等到感情深厚了以后,你们之间讨论问题再深入也不会被猜疑,相互争论也不会被怪罪,这时才能明确地阐述利害关系,来达到游说的目的;直言指出他的对与错,来帮助他进步。只有坚持到感情深厚了,游说才能成功。”

  东汉史学家荀悦说:“臣子向君主进言很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话一出口,那么罪过、悔恨就跟着来了。所以说,指摘君主的过失,就会有冒犯天威、忤逆君命的罪名;劝励教诲君主,就会受到讽刺主上的非议。你说得对,他会因为你的智谋胜过他而感到耻辱;你说得不对,他会认为你愚蠢而轻视你。相同的见解,你比他说得早,他会认为你有意显示自己聪明而厌恶你;你比他说得晚,他会认为你只会顺从别人。违背下级而顺从上级的意见,会被认为是阿谀奉承;违背上级而顺从下级的主张,又会被认为是与人雷同。和大家说的一样,会被认为是没有个人见解;发表与众不同的个人见解,又会被认为是逞能出风头。话说得浅显,会被认为浅薄而被轻视;话说得玄妙,就会因为别人听不懂而被指责。有独到的见解,众人就会因为你盖过了他们的风头而厌恶你,即使你说得对他们也不会赞同;与大家看法一样,就会被认为是随波逐流,即使成功了也没有你的功劳。言语谦让不去争辩,就会被认为没本事;言而不尽,就会被认为是有所隐瞒;言无不尽,就会被认为是不识时务。提出的建议没有成效,就会遭到埋怨和责难;提出的建议效果显著,就会被认为本来就应当这样。事情有利于上级,就会不利于下级;方便了左边,就有可能妨碍右边;符合了前面的利益,就有可能伤害了后面的利益。这些就是臣下的真实情况很难为君主所了解的根本原因。孔子曾经激愤地说‘我打算不再讲话了’,就是针对进言之难发出的感慨。”

  怎么知道进言到底有多难?从前,宋国有一个有钱人,因天降大雨冲坏了院墙,他的儿子说:“不赶快把院墙垒起来,就会招来盗贼。”他家的邻居也说了同样的话。夜里,有钱人家里果然被盗,丢了大批财物,有钱人就认为他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的父亲是盗贼,偷走了他家的财物。

  春秋时,郑国君主郑武公想要讨伐胡人,却先把他的女儿嫁给胡人首领做妻子,并且问群臣:“我准备用兵打仗,应该讨伐哪个国家呢?”大臣关其思说:“应该讨伐胡人。”郑武公一怒杀了关其思,说:“胡人是兄弟之邦,你居然说讨伐胡人,是何用意?”胡人的首领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郑国是亲近自己的,因而不再防备郑国。于是郑国的军队突然对胡人发动袭击,夺取了胡人的国家。有钱人的邻居和关其思讲的都没错,然而重则被杀害,轻则被猜疑。可见聪明不聪明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何时使用自己的聪明。

  卫国有一户人家娶媳妇,新媳妇上了车,问:“车辕两边的骖马,是谁家的马?”驾车的人说:“是借来的。”新媳妇便对仆人说:“抽打两边的骖马,不要让驾辕的服马受苦。”车子到达夫家门口,她就赶紧催促人说:“接婆母出来,熄灭楼上的灯火,防止发生火灾。”进入屋内后,她看见舂米的石臼,又说:“把它移到窗户下边去,放在这里妨碍走路。”她夫家的人听后都大声笑话她。新媳妇的这三句话都很中肯,然而却不免被嘲笑,是因为时机不恰当。这就是劝说的困难。

  游说者知道游说是件很难的事,所以在进言之前必定要先行试探,以揣摩对方的心理和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前齐威王的王后死了,他想要选立新王后,但还没有拿定主意,就让大臣们来商议。薛公田婴想要迎合威王的心思,便借机献上十副耳环,其中有一副特别精美。第二天,田婴就先去打探那副最精美的耳环赐给了哪位妃子,然后就劝威王立这位宠妃为后。齐威王非常高兴,于是便重用薛公田婴。这说明隐情可以用器物试探出来。

  申不害刚开始和韩王交往的时候,还弄不清楚韩王的喜好,担心进言后未必能合乎韩王的心意。韩王问申不害:“我们和哪个国家结盟好呢?”申不害回答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请允许臣深思熟虑之后再禀报大王。”于是申不害私下请来韩国能言善辩的赵卓、韩晁,对他们说:“您二位都是韩国能言善辩的谋士,但作为臣子,意见为什么一定要和君王一样呢?只要尽到自己的忠心就行了。”于是二人便就和哪个国家结盟的问题分别向韩王进言。申不害暗中观察韩王听了哪个意见感到高兴,然后再拿同样的意见向韩王进言,韩王听了非常满意。这说明隐情可以用话语试探出来。

  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长叹一声说:“我真的要命丧于此吗?”大夫文种说:“当年商汤被夏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商纣囚禁在里,晋文公重耳年轻时也曾逃亡到戎狄,齐桓公小白年轻的时候也曾到莒地避难,他们最后都成就了霸业。由此看来,大王您怎么会认定我们将来不会转祸为福呢?”后来,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后下定决心要向吴国报仇雪恨。大夫文种说:“据我观察,吴王治国已经非常骄横了,请让我去试探一下他。”于是就通过向吴国借粮来试探吴王夫差。伍子胥劝吴王不要借粮给越国,可是吴王不听,坚持要借粮给越国。伍子胥说:“大王不听我的劝告,不出三年,吴国就会变成一片废墟。”吴国太宰伯听到了这句话,便向吴王进谗言说:“伍子胥这个人表面忠厚,实际是个残忍的人。”吴王听信了伯的谗言,就杀了伍子胥。这说明隐情可以通过事情试探出来。

  战国时,有人把淳于髡推荐给魏国国君梁惠王,惠王很重视,屏退左右随从,单独接见了淳于髡两次,可是淳于髡始终没说一句话。梁惠王非常奇怪,就责备那个推荐淳于髡的人。那人把梁惠王责备的事情转告给了淳于髡,淳于髡解释说:“我第一次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全在骑马驰骋上;第二次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全在欣赏音乐上,所以我才沉默不语。”推荐的人把这些话原原本本汇报给梁惠王。梁惠王大吃一惊,说:“淳于先生果真是圣人。第一次接见他的时候,恰好有人来献好马,我还没来得及试骑,淳于先生就来了。第二次接见他的时候,恰好又有人来献歌者,我还没来得及试听,淳于先生就到了。我当时虽然屏退了左右亲信,但心思确实是在想着别的事。”这说明隐情可以通过兴趣观察出来。

  春秋时,晋国权臣智伯率领韩、魏两家讨伐赵国,韩、魏两家听从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的游说,暗中图谋背叛智伯。张孟谈拜见智伯后从大帐出来,在辕门外被智伯的族人智果碰到了。智果马上进去见智伯,说:“韩、魏两家的首领恐怕要叛变。我刚才遇到张孟谈,见他志气远大,态度傲慢,又见韩、魏两家的君主神色不正常,一定是要背叛您。”智伯不听智果的告诫。智果出来后,便改智姓为辅氏。张孟谈去见赵襄子,说:“臣在辕门外碰到了智果,看他的眼神,已经在怀疑我。他进去见过智伯后却更改了族姓,今天夜里如果不发动攻击就来不及了。”赵襄子说:“好吧。”于是和韩、魏两家一起杀了守护堤防的军官,挖开河堤放水淹了智伯的军队。这说明隐情可以从神情上观察出来。

  殷浩在东晋做官,名气很大。当时人们通过观察殷浩是在朝为官还是辞官隐居来判断东晋的兴亡。这说明国家的隐情可以通过贤人的行为判断出来《吕氏春秋》称:当国家将要灭亡时,有德行的人就会事先离开朝廷。

  《玉钤经》称:心中高兴,神色就显得潇洒轻松;心中生气,神色就显得武断轻慢;心存私欲,神色就显得轻薄苟且;心存恐惧,神色就显得畏畏缩缩;心存忧虑,神色就显得沉默拘谨。这说明隐情可以通过神色观察出来《易经》称:将要谋反的人,他的言辞会流露出愧疚;心中疑惑的人,他的言辞会杂乱无章。平静的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诬陷好人的人,他的言辞虚浮。失去操守的人,他的言辞也做不到理直气壮。《周礼》中关于断案有“五听”的方法:一是“听”言辞来判断,说话不理直气壮,就会烦乱;二是“听”神色来判断,神色不正常就会羞愧脸红;三是“听”呼吸来判断,呼吸不正常就会气喘;四是“听”当事人精神能否集中来判断,精神不能集中就会经常听不清别人的话;五是“听”当事人的眼神来判断,眼神不正常就会散乱迷离。

  由此看来,人的隐情必定会通过外在事物表现出来从前晋献公好色,骊姬就凭着美色来蒙蔽他。吴王夫差喜欢扩张国土,太宰伯就建议发动战争来蒙蔽他。齐桓公喜欢美味,易牙就把儿子蒸熟供他享用来蒙蔽他。臣子蒙蔽君主的手段隐晦诡秘,五花八门,非常可怕。因此君主的好恶,不可以表露在外。如果好恶表露在外,那么臣子、妻妾就会利用其好恶来行蒙蔽、挟制君主之事。所以说,君主无意中显露出的好恶,都将成为臣子的钓饵。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向君主游说进言了。

  ……


《中华智慧宝库:千年谋略与治国方略精粹》 内容梗概: 这套《中华智慧宝库》精选了中国古代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在政治、军事、外交、处世、治国等诸多领域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献。它并非单纯的史料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筛选与编排,力求展现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应对挑战、解决矛盾、实现发展所形成的独特思想体系与实践经验。本套装涵盖了影响深远的谋略学、纵横捭阖的外交智慧、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精辟的军事理论,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认识中国古代智慧的窗口,从中汲取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力量。 各分册内容详述: 卷一:《长短经》:审时度势,洞察人心 《长短经》一书,言简意赅,却包涵了无穷的智慧。它以“长”与“短”的辩证关系为核心,探讨了在复杂多变的世事中,如何审时度势,知进退,明是非。书中不乏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权力运作的精妙解读,以及对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它教导人们如何看清事物的本质,如何在利益的冲突中找到平衡点,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把握先机。 核心思想: 凡事皆有其“长”与“短”,亦有利弊。“长”者,可为之事;“短”者,不可为之事。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运用智慧,将“短”化为“长”,将“长”为我所用。 主要内容: 察人识事: 强调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洞察其内心动机。通过分析性格、品行、志向等,辨别其真伪虚实,从而决定与之交往的方式和程度。 权谋策略: 阐述了在政治斗争、军事谋划、人际交往中,如何运用策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包括如何攻心为上、如何运用虚实、如何制造机会、如何避免陷阱等。 处世之道: 指导人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和发展。强调了隐忍、待机、灵活应变、自保与进取相结合的重要性。 治国方略: 触及了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如何选贤任能、如何稳定民心、如何处理内外关系等问题。 价值体现: 《长短经》的智慧并非局限于古代,其关于人性的洞察、策略的运用、处世的哲学,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洞察一切的敏锐度。 卷二:《鬼谷子》:纵横捭阖,言辞之辩 《鬼谷子》,被誉为“纵横家之祖”的鬼谷子所著,是研究游说、辩论、谋略的千古奇书。它深入剖析了言语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言辞和策略,影响他人,达成目的。书中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强调了“道”、“势”、“术”、“法”的运用,教导人们如何在复杂的沟通环境中,成为一个能够掌控局面、说服对手的智者。 核心思想: 言语是思想的载体,更是力量的源泉。“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是根本。通过对“道”、“势”、“术”、“法”的深刻理解与运用,实现“与可度,待可决”。 主要内容: 捭阖术: 详细阐述了“捭”(开)与“阖”(合)的辩证关系,教导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言语和策略,开启或封闭对方的心扉,从而掌握主动权。 谋篇布局: 强调了在进行游说或谋划之前,必须对对方的心理、立场、利益、环境等进行周密的分析,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察言观色: 指导人们如何通过对方的言谈举止,揣摩其内心想法,预判其反应,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攻守之道: 阐述了在博弈过程中,如何把握主动,进行有效的进攻,又如何及时规避风险,进行有效的防守。 权术运用: 揭示了在权力场中的各种游戏规则和生存之道,以及如何运用智慧来驾驭他人。 价值体现: 《鬼谷子》不仅是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研习的宝典,对于现代人在商业谈判、人际沟通、团队协作、领导力提升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借鉴。它帮助人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说服力,掌握识人驭人的技巧。 卷三:《战国策》:谋臣智囊,权术百科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收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游说辞、政治主张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如同一部战国时代的“权术百科全书”,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各诸侯国君臣之间的智谋较量、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以及层出不穷的政治斗争。书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才智过人的谋士形象,他们的言论与行动,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思想观念。 核心思想: 乱世出英雄,亦出奇策。以“合纵”、“连横”为主线,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军事对抗以及外交斡旋。 主要内容: 纵横家言: 集中展示了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辩才与谋略,他们如何通过游说,影响各国决策,在列国之间建立联盟或挑起冲突。 政治策略: 记录了各国君主与谋臣之间关于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讨论和对策,涉及如何巩固统治、如何扩张领土、如何应对危机等。 军事谋划: 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战役的分析和谋划,以及对军队组织、战术运用等方面的探讨。 君臣关系: 描绘了君主与谋臣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君主的用人态度、谋臣的进谏方式、以及君臣之间的权力制衡等。 人生智慧: 尽管以政治军事为主,但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关于人生选择、处世之道、风险规避的深刻道理。 价值体现: 《战国策》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更是学习古代谋略、洞察政治运作、理解人际关系与权力斗争的绝佳教材。它能够培养读者的战略思维、分析能力和逻辑判断力。 卷四:《郁离子》:因果循环,启迪反思 《郁离子》是明代宋濂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含大量寓言故事,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书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的观察和描绘,引人深思,启迪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警醒人们认识到行为的后果。它强调了“郁”——即忧愁、积郁,也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离”——即离开、改变,则为解决之道。 核心思想: 事物皆有其发展规律,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警示人们要谨慎行事,认识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主要内容: 寓言故事: 大量运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如《郁离子》、《蜗牛》、《鼠》等,通过拟人化或象征化的手法,讲述道理。 因果报应: 阐述了善恶有报、祸福相依的观念,强调了行为的动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自然哲学: 包含了一些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从中引申出的生活哲理。 社会观察: 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百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 修身养性: 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言行,认识到修身养性、远离恶习的重要性。 价值体现: 《郁离子》以其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成为了一部老少咸宜的智慧读物。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反思精神,认识到行为的责任,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卷五:《兵经百字》:精兵之道,军事要略 《兵经百字》虽然篇幅简短,但却凝聚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它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关于战争的根本原则、作战的要诀以及军队的管理之道。这本书并非是宏大的战争史,而是直击军事的核心,提供了一种高度概括的军事指导思想,适用于任何形式的竞争与对抗。 核心思想: 战争的胜败在于“谋”与“力”的结合,以及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充分利用。 主要内容: 用兵之道: 阐述了如何发起战争、如何调度军队、如何进行战术部署等基本原则。 作战要诀: 强调了侦察、伏击、奇袭、地形利用等关键作战要素。 将帅素质: 论述了合格将帅应具备的智慧、勇气、纪律以及知人善任的能力。 兵力与士气: 探讨了兵力的部署、补给以及如何激励士气的重要性。 攻守平衡: 指出了在战争中,攻与守的辩证关系,以及何时进、何时退的策略。 价值体现: 《兵经百字》的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其所包含的关于竞争、策略、资源运用、风险控制等思想,在现代商业竞争、项目管理、体育竞技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帮助读者形成全局观,掌握制胜的关键要素。 卷六:《唐李问对》:治国之道,君臣互鉴 《唐李问对》,这部文献记录了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泌与唐代君主之间的问答。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窥探到唐代君臣之间在治国理政、国家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想交流和策略探讨。它不仅展现了李泌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在面对国家大事时的思考方式和决策过程。 核心思想: 治国之道在于“恩威并施”、“因材施教”,以及对民生、吏治、边防等方面的周全考虑。 主要内容: 国家战略: 探讨了关于国家长远发展、民族团结、对外关系等重大战略问题。 政治制度: 涉及了官僚体系的建设、选拔人才的机制、以及如何防止腐败等制度层面的议题。 经济民生: 关注了如何发展农业、促进商业、稳定物价、保障民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 军事国防: 讨论了边防的巩固、军队的建设、以及如何应对外部威胁等国防策略。 吏治与人才: 强调了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官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官员考核与监督。 价值体现: 《唐李问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古代高度成熟的政治智慧的窗口。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古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学习古人处理内外事务的经验,并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 这套《中华智慧宝库》汇集了中国古代多位思想家的智慧结晶,从宏观的国家治理到微观的处世之道,从深邃的人生哲理到精妙的军事谋略,无不涵盖。它不仅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更是提升个人智慧、应对现代挑战的宝贵财富。通过阅读,读者可以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精髓,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指引自己前行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收到这套盼了好久的国学经典读本了,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长短经》、《鬼谷子》、《战国策》、《郁离子》、《兵经百字》加上《唐李问对》,这名字一串下来,感觉中国古代智慧精华都浓缩在这几本书里了。我尤其期待《长短经》和《鬼谷子》,这两本书在权谋、智慧方面一直名声在外,市面上也看了不少相关的解读,但总觉得纸上谈兵不如直接啃原著。这次的套装,希望能让我更直观地领略古人的谋略之道,看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博弈中,他们是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我对《战国策》也充满了好奇,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代,书中记录的那些纵横捭阖的故事,想必是了解那个时代政治生态和人物性格的绝佳窗口。收到后,我打算先从《长短经》开始,细细品读,试着理解其中那些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深刻的道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简洁大方,很有古典韵味。我一直对《长短经》和《战国策》中的权谋智慧非常感兴趣,一直想找一套权威的版本来深入研读。这次的套装,将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因为它们都属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都探讨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读《战国策》就像是在看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政治大戏,那些计谋、口才、权术,都让人叹为观止。而《长短经》,我感觉它更侧重于内心的修养和处世之道,是对外面风波的一种内在应对。我打算先仔细阅读《战国策》,学习其中的纵横捭阖,然后再结合《长短经》中的智慧,在生活中去体悟,去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真是让我感觉打开了一个宝藏。我之前对《鬼谷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知道它讲的是纵横捭阖、游说之术,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这次一次性收录了《鬼谷子》和《战国策》,让我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战国策》里那些生动形象的政治斗争故事,每个故事都像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充满了智慧和策略。而《鬼谷子》,则更像是一本关于人心的“心理学”著作,它教会你如何洞察人心,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我计划先通读一遍《战国策》,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关系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再深入研读《鬼谷子》,对照书中的理论,去分析《战国策》里的那些经典案例,看看古人是如何将鬼谷子的思想付诸实践的。这套书的组合,简直是为我这种想要系统学习古代智慧的读者量身定做的。

评分

这套书的组合方式实在是太妙了!我一直对《鬼谷子》和《唐李问对》这两本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很难找到系统性的学习资源。这次一次性将它们收录,真是太省心了。《鬼谷子》的深奥之处,需要反复揣摩,而《唐李问对》则承载了盛唐时期帝王的治国理念和人生智慧,我相信这两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巨大的启发。我尤其期待《唐李问对》中关于君臣相处的智慧,在现代职场中,这种智慧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而《鬼谷子》,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洞察人心的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达成目标。《郁离子》和《兵经百字》虽然不是我最熟悉的,但作为国学经典,我相信它们同样蕴含着宝贵的思想财富,我会在读完前两本书后,再逐一品读,相信这套书会带给我一场深刻的国学文化之旅。

评分

收到这套书,感觉像是拿到了一把解锁古代智慧的钥匙。我对《唐李问对》尤其感兴趣,因为一直对唐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很着迷,而李世民的“问对”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想必书中会有很多关于治理国家、君臣关系,甚至是军事策略的精彩论述。书中提到的《兵经百字》虽然篇幅不长,但“兵经”二字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期待它能提供精炼的军事思想。我个人对《郁离子》也充满了期待,虽然名气可能不如《鬼谷子》和《战国策》,但我相信在国学经典的书单里,它定有其独到之处,或许能提供一些我尚未接触到的独特视角。《兵经百字》我会放在最后阅读,希望能通过前面几本书的学习,对军事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来品味这部“兵经”,相信会有更深的感悟。

评分

儿子很喜欢的一套经典古书,值得购买和使用的。

评分

好书好书,经典

评分

以后看了再评

评分

屯书,京东活动太给力了。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书本不错,错别字比较少,或是没有别字

评分

屯书,京东活动太给力了。

评分

比较轻

评分

很好的购物体验,物流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