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小丛书:诗词地名故事

地名文化小丛书:诗词地名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帆 著
图书标签:
  • 地名文化
  • 诗词地名
  • 文化史地
  • 中国文化
  • 诗词歌赋
  • 地理文化
  • 历史故事
  • 传统文化
  • 方志
  • 人文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504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60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名文化小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透露着诗人的情怀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而诗词中看似普通的地理名称其实也有着它们自己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杨帆,男.1982年生于雁北古城大同。2012年毕业后,进入出版业。目前,从事旅行指南图书的编制出版工作。雅好文史。

目录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谪宦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何在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汉中的故事
石栏桥上时翘首,应傍清虚忆帝都
——营建北京城的几个片段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孙承宗在辽东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曲江池写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沦落天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轻舟快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考生的长安故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在杭州
高楼据形胜,千里控幽燕
——明清鼎革的关键
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
——沧桑雄关
虎啸猿啼万壑哀,北风吹雨过山来
——仙霞关与仙霞道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函谷关风采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险仄的关口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与剑门关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风流杜牧
井命复书书卷内,千秋忠迹表维扬
——史可法抗清
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
——帝王陵墓的故事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华清官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悲情沈园
滕王高阁临江渚,骊玉鸣鸾罢歌舞
——江南三大名楼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汉匈战争与和亲
力小无因救焚溺,清凉山下且安禅
——五台山的故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的故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周郎赤壁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清浊黄河

精彩书摘

  《地名文化小丛书:诗词地名故事》:
  陆游梦断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三月,朝廷任命王炎为四川宣抚使。这一年陆游45岁,正值壮年,却赋闲在家。他看到有发展机会,随即进入王炎幕府供职。这里要交代一下“四川”的来历。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在原“十国”之一的后蜀辖境设立益州(后改为成都府)、利州、梓州(后改为潼川府)、夔州四路,(注:“路”是宋代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建制),大概相当于今大渡河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今天的四川省就得名于此。
  乾道八年三月,陆游到达宣抚使的驻地南郑(治今陕西省汉中市),即词中的“梁州”。
  不久后,他就向王炎献策,鼓励他恢复中原。但王炎很快去职,其幕僚也都散去,陆游被调回成都府(治今四川省成都市)履新。王炎召陆游入幕前,陆游正在山阴老家。从山阴到南郑,远隔千里,这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的含义。诗人大老远跑来是为了建功立业,但此刻梦已破碎、鬓已花白,失地却尚未收复。诗人掬着一把英雄泪,无奈地发出了“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命运感叹。所谓“沧洲”,指水滨,词中指隐士的居住地。词人将“天山”(见《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汉匈战争与和亲》)与“沧洲”作一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诗人心强命不强的具体诠释。
  当时的梁州是南宋与金交界的前沿阵地,这里自古以来成就了很多英雄豪杰,如张鲁、诸葛亮等。
  三国时代的汉中烽烟
  东汉时的汉中郡,首府为南郑(治今陕西省汉中市东,非今天的南郑县),军阀张鲁曾雄踞此地三十年。他的祖父张陵创立了著名的“五斗米道”,为后世尊称为“张天师”。该教规定,普通人人教须缴纳五斗米,这就是‘!五斗米道“的来历。这个教派一直传到了张鲁,当时他在益州(治今四川省德阳市东北)牧刘焉手下效力,有一次受命攻打汉中,完成任务后就将汉中据为己有,开始在当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张鲁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统治,自号”师君“,不设官吏,而是以资格较深的信徒”祭酒“负责日常管理。他在全社会推行诚信理念,反对欺诈,号召犯了错误的人勇于认错。他在全境要道上建立”义舍“,在”义舍“内放上米、肉,供过往者取食。如果有人犯法,会宽恕其三次,如果再犯,才加以刑罚。曾有人建议他称王,为了避免树大招风,张鲁拒绝了这个建议。民众的归心和低调的策略共同成就了汉中三十年的太平,当时社会环境清明,人民生活稳定,这一地区成了东汉乱世中的一方乐土。
  后来,曹操举兵南下,张鲁独力难支,只好投降。此时,刘备已经打败刘璋(刘焉的儿子),拿下益州,刘璋旧臣黄权向刘备进言说,应立即北上与曹操争夺汉中,如果对方掌握了汉中,将从战略上对益州构成极大威胁。于是,在黄权的引导下,蜀军长驱直人,一举攻下汉中,将曹操势力驱逐了出去。
  ……

前言/序言


诗词地名故事:流淌在山川河流间的文化脉络 我们的脚下,是一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大地。从巍峨的山峦到蜿蜒的河流,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往往并非信手拈来,而是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历史的印记。当这些地名被妙笔生花的诗词所咏颂,便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画卷,诉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诗词地名故事》这套丛书,正是致力于挖掘这些隐藏在地名背后的文化密码,将那些曾经在史书墨卷中或在文人墨客笔下闪耀的风景,重新带到我们眼前。 这套丛书并非对地名进行枯燥乏味的考据,也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普及。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一场与古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我们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寻找“诗意地名”的旅程。在这里,每一个地名都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故事的起点,一首未曾吟唱的歌。 一、 诗词的眼眸,看见不一样的山河 诗词,是中华文明中最璀璨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抒发了人类丰富的情感。《诗词地名故事》将诗词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地名深层文化意义的大门。 我们会选取那些被无数诗篇传唱的经典地名,例如“长安”。提起长安,我们会想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王建《新嫁娘词》),亦会想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那份送别的离愁。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文人骚客寄托情怀的所在。它的名字,承载了盛世的辉煌,也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本书将通过解读相关诗词,深入探寻长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以及文人在此留下的足迹,让读者不仅知道“长安”,更能“看见”那个时代的长安,感受其厚重的历史底蕴。 又如“江南”。“江南”二字,早已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温柔乡。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贺知章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不是直接描写江南,但那种对生生不息景象的赞美,与江南的婉约灵秀相得益彰。江南的烟雨朦胧,水乡泽国,温婉的吴侬软语,都早已融入了无数诗篇之中。本书将聚焦于江南地区的代表性地名,如“姑苏”、“杭州”、“扬州”等,结合唐诗宋词的描绘,展现江南独特的地理风貌、民俗文化以及文人在此留下的浪漫情愫,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再如“峨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诗句让“蜀道”名扬天下,而“峨眉”作为蜀道上的重要地标,自然也成为诗人笔下的常客。王安石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描绘的是庐山,但那种对山水壮丽景象的描摹,与峨眉山的雄奇秀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峨眉山,不仅是佛教名山,更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人。本书将通过解析与峨眉山相关的诗词,探寻其形成的地质奇观,佛教文化的渊源,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的赞美与感悟,让读者领略这座名山的独特魅力。 二、 地名背后的故事: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基因 每一个地名,都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它可能源于一场战争的纪念,一个民族的迁徙,一个传说故事的发生,或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的描述。这些故事,如同时间的琥珀,封存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诗词地名故事》将深入挖掘这些地名背后的历史事件、传说典故、风俗习惯,让读者在阅读诗词的同时,更能理解地名的由来,感受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例如,“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赤壁之战的悲壮场景深入人心。赤壁,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中国古代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的发生地。本书将结合史书记载与苏轼的豪迈诗篇,重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解析“赤壁”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又如,“黄鹤楼”。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让黄鹤楼的名声远播。黄鹤楼,不仅仅是一座名楼,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传说与诗篇的地方。本书将追溯黄鹤楼的起源,讲述关于仙人驾鹤的传说,并解析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赞美与怀古之情,让读者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也能领略这座名楼的独特韵味。 再如,“桃花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虽然“桃花源”并非一个确切的地理位置,但它所代表的那种理想化的生活,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处。本书将探究“桃花源”所代表的文化意涵,以及它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 三、 文化基因的传承: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诗词地名故事》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为了传承文化。通过对诗词地名的解读,我们希望唤醒读者对家国山河的热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些诗词地名,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基因,它们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塑造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本书将关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它们可能是: 历史名城: 如“洛阳”、“南京”、“西安”等,它们曾是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更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自然景观: 如“泰山”、“黄山”、“长白山”等,它们以其雄伟壮丽或秀美奇绝的身姿,激发了无数诗人的灵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人文古迹: 如“岳阳楼”、“滕王阁”等,它们因历代文人的赋诗咏唱而名垂千古,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边塞之地: 如“玉门关”、“雁门关”等,它们承载着家国情怀与边塞征战的记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豪迈。 在解读过程中,我们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诗词的赏析: 精选与地名相关的经典诗词,进行深入的赏析,解读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地名的魅力。 2. 历史的考证: 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考证地名的由来、演变过程,以及地名所关联的历史事件,使内容严谨而有深度。 3. 文化的阐释: 挖掘地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展现地名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4. 地理的描绘: 结合现代地理学知识,描绘地名的自然风貌、地理特征,让读者对地名有更直观的认识。 结语 《诗词地名故事》丛书,是一次对中华大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生动呈现。它以诗词为引,以地名为载体,将那些散落在山川河流间的文化碎片,串联成一条璀璨的文化项链。阅读这套丛书,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与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亲密接触。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每一位读者都能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都能在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词的世界,在字里行间,在山川河流间,聆听那些关于地名的永恒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绝非浅尝辄止的“打卡”式介绍。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做过深层挖掘的,很多我以为已经定论的典故,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新的解读或者更丰富的佐证。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传说和民间信仰,往往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但作者却能从蛛丝马迹中将其重新打捞出来,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脉络中进行审视。读完之后,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地点,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更为立体的理解。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它引导着我去质疑、去联想,去用更审慎的态度面对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这种知识的厚度,使得这本书拥有了极高的复读价值,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那种巧妙的“跳跃感”。它并没有严格按照地理方位或者时间线索去铺陈,而是像一个熟稔的旅行家,带着读者信马由缰地穿梭于不同的地域和时空。前一章可能还在描绘北方某古城墙下的风霜雨雪,下一章却瞬间切换到了南方水乡的烟雨迷蒙。这种不拘一格的编排方式,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我总是在期待,下一次翻开,又会被带到哪个充满惊喜的角落。这种结构上的自由度,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文化书籍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一种更为灵动、更贴近生活本身的叙事活力。它教会了我,文化和历史并非是僵硬的教条,而是可以像河流一样,蜿蜒曲折,充满生命力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韵味,它没有使用过多华丽堆砌的辞藻,反而偏爱那种洗练、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表达。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份对土地和历史深深的敬畏感。作者在描摹景物时,总能精准捕捉到那种独属于特定地域的“气味”和“质感”——也许是北方大漠的苍凉,也许是江南园林的婉约,文字自带一种魔力,让你仿佛真的能闻到那里的花香,听到那里的涛声。这种功力,使得阅读过程变得极为享受,每一次呼吸都仿佛与书中的世界同步。它让人意识到,真正的文化传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具体事物的细腻体察上,而不是空泛的口号,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审美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那几笔写意的山水墨痕,一下子就将我拉入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在翻阅时感觉非常舒适,不会有信息过载的压迫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微微的米黄色调,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古朴典雅的书卷气。我拿在手里摩挲,能感受到那种用心制作的温度。而且,它侧边裁切得非常平整光滑,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感到毛糙。这本实体书的触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从材质的选择到最终的装订工艺,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我甚至觉得,仅仅是把它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为精妙,它不像那种严肃的历史著作,上来就是一堆晦涩的年代和人名,让人望而却步。相反,作者采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却又不失文雅的笔调,像一位老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它似乎深谙如何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微缩”到具体的场景中去。每当故事讲到一个地点的变迁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插入一些引人入胜的逸闻轶事,使得原本干巴巴的地名背后立刻丰满了鲜活的人物和情感。我读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跟着作者的思绪,想象自己正行走在那些古老的街道上,感受着时光的流转。这种流畅自然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故事所吸引,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就读到了深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