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努力人生

胡适:努力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洪 著
图书标签:
  • 胡适
  • 文化名人
  • 近代史
  • 自传
  • 思想
  • 教育
  • 文学
  • 人生哲学
  • 回忆录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67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69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3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胡适,本一介寒士,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安徽绩溪人成长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坛上一位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风云人物,以至于“我的朋友胡适之”成为当时的流行语。同时,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大影响力,35个名誉博士学位的获得就是一种有力佐证。其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世所罕见。其间,他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抉隐钩沉,探幽发微,向读者展示了“人间烟火”中不断拼搏的胡适,可谓一部胡适人生历程的编年史、“起居注”。从中不难看出,为了成就这一切,他究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王曾于离开北京市市长职位后精读《胡适:努力人生》,文中内容张口就来,足见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认真研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简约的文字,丰富的史料,叙述了胡适七十余年的人生历程,在展现胡适大师学人魅力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这位文化巨人在政治(外交)和文化上的矛盾与取舍,在婚姻和婚外情上的冲突与妥协,以及在与无数朋友交往中的大度与宽容。从中不但可以感受胡适的爱国、睿智和宽容等诸多优秀品质,也可窥见其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和对人类未来的期盼。

作者简介

  朱洪,1957年生,安徽安庆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协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庆师范大学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安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领域涉及新文化运动史、中共党史、皖江文化史。出版戴名世、方苞、朱书、陈独秀、胡适、刘半农、朱光潜、赵朴初、黄镇等九位名人传记及其他著作二十八部,其中与胡适有关的著作有《胡适大传》《胡适与韦莲司》《陈独秀与胡适》《胡适与北大文友》《胡适:努力人生》《胡适与〈红楼梦〉》。

目录

第一章 “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 (1891—1904 )

第二章 闯荡上海滩 (1904—1910)

第三章 留学美国 (1910—1917)

第四章 初到北大 (1917—1927)

第五章 上海中公校长 (1927—1930)

第六章 重返北平 (1930—1937)

第七章 任中国驻美大使前后 (1937—1946)

第八章 北大校长 (1946—1949)

第九章 纽约寓公 (1949—1958)

第十章 叶落台湾 (1958—1962)

后 记

精彩书摘

  四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

  1909年10月,中国新公学与中国公学合并。胡适作了一首《十月题新校合影时公学将解散》的诗,表达了苦闷的心情:

  无奈秋风起,艰难又一年。

  颠危俱有责,成败岂由天?

  黯黯愁兹别,悠悠祝汝贤。

  不堪回首处,沧海已桑田。

  胡适身揣教英文的两三百元欠薪单据,与林君墨(林恕)、但懋辛(但怒刚)在四川北路海宁路南林里租了一间房子。

  各地起义连续失败,大家意气消沉,常打牌消磨时光。这时期,胡适的生活全靠索、借、质,即索债、借债、质衣物。

  和胡适合住的几个人,都是留日学生。他们在日本就行为放荡。渐渐地,胡适跟着他们堕落了。开始是打牌喝酒,然后是叫局吃花酒。胡适后来说:

  少年人的理想主义受打击之后,反动往往是很激烈的……我在新公学解散之后,得了两三百元的欠薪,前途茫茫,毫无把握,哪敢回家去?只好寄居在上海,想寻一件可以吃饭养家的事。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又遇着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

  1910年1月26日,胡适到存厚小学讲授《纳氏文法》。晚上,他和林君墨、但怒刚、唐桂梁等七人到雅叙园喝酒叫局。这是胡适第二次叫局。他在日记里说:“余素不叫局,同席诸人乃怂恿仲实,令以所叫伎曰赵春阁者转荐于余,此余叫局之第二次也。”

  不到两个月,胡适什么都学会了,衣服当光了,只剩下几首《酒醒》《纪梦》之类的诗。

  2月10日,春节早上,胡适叫仆人去质库赎出但怒刚的衣服,然后去一家书肆,买了《巾箱小品》《读书乐趣》《说诗乐趣》《芸窗异草》,老板是徽州同乡休宁人,只收了一元二角。

  这期间,王云五介绍胡适到华童公学教国文。因是官办,校舍建筑比澄衷好。但礼仪繁琐,教师进课堂时,学生面墙站,教员呼“一”,学生皆背面站,呼“二”学生就位,呼“三”才坐下,下课也如此。胡适在己班教国文,学生系贫民子弟,年龄参差不齐,大的近三十岁,小的才十一二岁。学生无家庭教育,野蛮成性,极难驾驭。

  3月2日,胡适到丽仙看《富贵图》戏。两名女演员叫世伶玉、世俐玉,年龄不到十岁,串新婚夫妇,风度绝佳。归时,胡适戏作一诗:

  红炉银镯镂金床,玉手相携入洞房。

  细腻风流都写尽,可怜一对小鸳鸯。

  偶尔,老朋友仍喊胡适打茶围。

  3月16日,下晚课后,桂梁邀胡适外出散步,与林君墨一同至花瑞英家打茶围、打牌,局终出门,已过一点钟。林君墨小饮微醉,强邀桂梁、胡适至伎者陈彩玉家。胡适虽上了一天课,仍陪伎人打牌,一直打到天明。

  早上六时,胡适乘车独归,疲劳已极,强忍着改学生课卷三十册。然后,去学校上九时的课,勉强上了下来,痛苦不堪。至下午四时下课,胡适才上床睡觉,一直睡到晚上十二时才醒。醒后继续睡,至18日早上七时半起,一共睡了十五个小时。

  3月22日夜,唐国华约胡适到迎春坊喝酒,君墨、桂梁叫胡适打牌,胡适大声说:“我明天要教书,不能打牌了。”他们看胡适谈话清楚,而且能在一叠“局票”上写诗词,以为未醉,就让胡适一个人先走了。

  归途,胡适已不省人事。

  次日晨,胡适醒时,感觉身上未盖被,只有潮湿的裘衣盖在身上,急忙起坐,才发现身卧一室,睡一厚板上。只见室门外,有蓬发垢面人往来。胡适问这是何处。对方说你昨夜宿“外国旅馆”。

  见门外有铁栏、巡捕,胡适豁然大悟,一定是巡捕房了。

  一会儿,一人叫胡适出来。胡适问何事被拘。对方说,醉后殴伤巡捕。这时,胡适浑身内外,湿气蒸腾,泥泞遍体。对方拿一皮鞋递给他,胡适才发现,自己的一脚没有穿鞋,足上沾满干了的泥。

  到了一写字房,胡适用冷水洗面。从室中玻镜照看,头面都是泥,面目全非。洗去泥巴,胡适发现额颊有伤痕数处。这时,被胡适打伤的718号巡捕也来了,两人到会审公堂接受审讯。该巡捕讲述了昨夜情形,胡适才知事情经过。

  原来,胡适乘车归时,车不知如何倒了,车夫见胡适大醉,推他下车,将其马褂、帽子拿走。胡适将一鞋脱下,手执一鞋步行。到文监师路文昌阁附近,遇到一位巡捕。他见胡适浑身泥迹,举灯照看。胡适问:“此为华界抑系租界?”答:“租界。”胡适问:“汝乃租界巡警耶?”答:“是。”胡适以手中皮鞋打

  ……

前言/序言


探寻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波澜壮阔:一部聚焦知识分子群像的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精神图景。它是一部关于“求索”与“抉择”的史诗,深入剖析了在国家命运剧烈动荡的背景下,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和文化精英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救亡与启蒙的重压,最终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思想版图。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二章,力求从多个维度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轨迹。 上卷:旧世界的崩塌与新思想的萌芽(约1900-1927) 上卷聚焦于清末民初,一个旧秩序全面瓦解,各种新思潮如洪水般涌入的时代。作者摒弃了单一线性的叙事,而是采用了“思想群落”的分析方法,将活跃于不同领域的人物进行分组探讨,以展现思想输入的多元性与竞争性。 第一章:科举余烬与留学者的归乡 本章追溯了通过科举制度培养起来的旧式士大夫,在科举废除后的精神迷惘,以及第一批赴日、赴欧留学生群体的心态变化。重点剖析了他们如何将西方“救国图强”的理念与中国自身的文化危机相结合,探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性,以及向更激进的“全盘西化”思想过渡的内在驱动力。此处的分析侧重于地域差异,如江浙地区与京津地区知识精英在应对变局时的不同步调。 第二章:白话文的革命与新青年的诞生 本章聚焦于文学领域的颠覆性变革。详细梳理了白话文运动的早期实践者及其思想根基,探讨了语言文字改革如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传统精英话语权的挑战。着重描绘了“新青年”杂志所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如何从反对旧道德、旧家庭制度开始,逐步走向对政治体制的深刻反思。此处着墨于新文化运动中,如何从最初的温和改良转向激烈的文化批判,以及其间产生的思想分歧。 第三章:科学与玄学的角力 这是一个探讨精神资源的章节。随着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知识界内部爆发了关于“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深刻讨论。本章细致对比了坚定的科学唯物论者与那些试图在传统哲学(如道家、佛学)中寻找现代解释的知识分子的论战。它揭示了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上寻求立足点的艰辛。 第四章:南下北归:政治思潮的汇流与分野 本章将视野转向政治思想的实际应用。重点分析了无政府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三民主义在中国初期的不同解读群体。作者描绘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被卷入初期的政治实践,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知识圈层中,不同政治光谱如何初步形成,为后来的思想整合与分裂埋下伏笔。 第五章:文学的启蒙与社会责任 本章探讨了知识分子对文学功用的界定。分析了以小说、戏剧为载体的启蒙思潮,以及作家群体如何自我定位——是纯粹的艺术家,还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民的导师”。对比了鸳鸯蝴蝶派的世俗化倾向与早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严肃性,展现了文学创作在政治动荡时期面临的审美与道德困境。 第六章:学界的独立与机构的建立 本卷的收尾部分,考察了现代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初步构建过程。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努力在动荡中为学术独立争取空间,以及在政治势力渗透下,大学教授们如何维护学术尊严。探讨了早期的图书馆学、史学研究如何脱离帝王家谱式的传统,转向更具现代性的研究方法论的尝试。 下卷:时代的重压与知识的突围(约1927-1949) 下卷将聚焦于大革命后的十年以及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在更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思想阵地如何收缩、重组,以及最终走向最终的抉择。 第七章:思想改造的熔炉:清党前后的震荡 本章细致描述了1927年前后,知识界经历的巨大政治清洗与思想动荡。许多人被迫流亡或转向相对安全的学术领域。深入分析了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对“犬儒主义”与“逃避主义”的内在挣扎,以及部分学者如何转向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的“重估”。 第八章:西南联大的精神丰碑 本章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抗战时期,几所顶尖学府在西南地区的联合办学经历。这不是简单的地理转移,而是一次对中国高等教育精神核心的极限测试。通过对联大师生群体(涉及文、理、工等多个学科的代表人物)的群像刻画,展现了如何在物资极端匮乏、战火威胁之下,依然坚守学术自由与民族气节的典范。重点分析了此背景下,中国现代基础科学(如数学、物理)的独特发展路径。 第九章:文化批判与民族身份的重塑 在民族存亡之际,关于“中国性”的讨论达到了新的深度。本章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重新审视儒家思想、民间信仰等“本土资源”,试图从中提炼出能够对抗日本文化侵蚀的精神力量。对比了全盘西化论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战时思想战线上的交锋。 第十章:哲学转向:从本体论到实践论 本章聚焦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哲学思潮的明显转向。重点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论,如何在中国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中迅速传播并占据主导地位。对比了早期引入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式微,揭示了知识分子对“可知论”和“可操作性”的迫切需求。 第十一章:左翼的崛起与知识分子的结盟 本章详细梳理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城市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扩大。分析了作家、艺术家、青年教师如何通过实际行动,与工农群体建立联系,并探讨了知识分子在“站队”过程中所经历的道德困境与思想认同的转变。 第十二章:跨越分界线:最后的抉择 全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1948年至1949年,知识界面临的最终的历史性抉择。本书不作价值判断,而是客观呈现了不同知识群体基于其过往的思想积累与对未来政治图景的判断,所做出的不同选择——或南迁、或北上、或蛰伏。通过对几组代表性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的梳理,总结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完成了从“启蒙者”到“建设者”或“批判者”的角色转换。 全书资料翔实,引用了大量未刊信件、早期学术期刊和会议记录,旨在提供一个复杂、多义、充满内在张力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切片。它意在展现的,是一群在剧变中寻求真理、为民族未来付出巨大心力的群体群像,而非某个单一的“完人”或“圣贤”。

用户评价

评分

《胡适:努力人生》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胡适先生,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一直对他在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感兴趣,也想知道他如何将自己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转化为实际的社会行动。这本书的书名“努力人生”,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一定不会仅仅是罗列一些生平事迹,而是会深入挖掘他如何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他对于学习和思考的持续热情,看到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看到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走进胡适先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努力”背后的真正含义,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评分

最近在书店里翻到了《胡适:努力人生》这本书,书名就挺吸引人的。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者和思想家很感兴趣,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胡适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思想和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旧有其深刻的价值。我尤其好奇的是,他提出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的?这本书的书名“努力人生”也让我很好奇,这其中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坚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他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的成就,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个体,在面对时代挑战时的挣扎与担当。他对教育的理念,他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这些都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他丰富而多彩的人生,去感受他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用他的智慧和努力,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评分

拿到《胡适:努力人生》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关于一个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的深刻探讨。胡适先生,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时代的重量。我一直对他的“人生哲学”感到好奇,特别是他“不 the first, but the last”那句名言,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展现胡适先生如何在学术上不断突破,如何在思想上引领潮流,如何在教育上播撒火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保持一份坚韧不拔的“努力”精神。他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读到一个鲜活的胡适,一个不仅仅是符号,更是充满血肉和情感的智者,一个真正懂得“努力人生”奥义的先行者。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名字就很有力量——《胡适:努力人生》。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想去了解这位伟人一番的冲动。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能够坚持自己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物充满敬意。胡适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标杆式的人物。我常常在想,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的学识和思想付诸实践,去影响社会、改变国民的?他的“努力人生”,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不仅仅是记录他取得了哪些成就,更重要的是,展现他为了这些成就所付出的汗水、经历的挫折,以及他从中获得的感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知识的渴求,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他对个人成长的持续追求。那些具体的事件、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起伏,我都渴望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让我能够更立体地认识胡适,理解他“努力人生”的真正内涵。

评分

《胡适:努力人生》这本书,在我脑海中已经构筑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我理解的“努力人生”,不仅仅是简单的勤奋,更包含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探索、勇于承担的精神。胡适先生的人生,我了解到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我尤其想知道,在他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有哪些重大的选择,塑造了他的人生走向?他的“努力”体现在哪些具体的方面?是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精益求精,还是他在社会改革中的不懈奔走?亦或是他在面对质疑和批评时的坚定不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全方位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魅力,感受他“努力人生”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在我的生活中也能有所启发。

评分

好书值得口味,确实不错。

评分

。。。。。。

评分

好书值得口味,确实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口味,确实不错。

评分

书很好,不错

评分

。。。。。。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也还好。

评分

书质感不是很好

评分

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