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评传》共分60章,形式颇似章回体;内容上,则宏括三苏的生平事迹,考证三苏的诗文本事,述评三苏的诗文成就,三位一体,有机交融,组成《三苏传》的文脉。正文之后有10个附录,对正文进行文献性质的补充和考证,如《三苏年谱》《三苏著述》。是迄今为止较全面的有关三苏生平事迹、文学成就、文艺思想、政治理念等方面的集大成性著作。史事严密,论据精当,文字清通,读之可喜,三苏之为人以及诗文风范跃然纸上,名家精品当之无愧。
三苏生活的年代,是北宋王朝的全盛年代,也是北宋王朝由盛到衰,危机四伏的年代。在他们生活的一百零四年(1009—1112)里,宋王朝为巩固自身统治,进行过两次大的改革。一是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失败了;二是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推行了十多年,围绕熙宁变法的斗争几乎长达半个世纪,带来的不是宋王朝统治的巩固,而是北宋的灭亡。苏洵“亲见”了首次变革的失败,他言庆历新政及其失败说:“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苏轼兄弟则直接卷入了围绕熙宁变法所进行的斗争。三苏父子都想“致君尧舜”,但他们历仕的五个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总体上说,真可谓“一蟹不如一蟹”,最后竟“致”出了宋徽宗这样的昏君、亡国之君,在苏辙死后十五年北宋就灭亡了。而“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这三位“一时之杰”,终成为“百世之师”。本书乃作者在1996年台湾出版的《三苏传》的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增补内容如《老泉非苏洵之号》、《三苏世系和姻亲述略》、《三苏年谱简编》等。共分60章,形式颇似章回体;内容上,则宏括三苏的生平事迹,考证三苏的诗文本事,述评三苏的诗文成就,三位一体,有机交融,组成《三苏传》的文脉。正文之后有10个附录,对正文进行文献性质的补充和考证,如《三苏年谱》《三苏著述》。
三“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苏洵字明允。南宋以来,多称苏洵号老泉。但《石林燕语》卷十云:“苏子瞻眉州谪黄州,号东坡居士,……晚年又号老泉山人”;明人黄燦、苏炜《重编嘉祐集纪事》载马元调语云:“老泉固子瞻号也,吾尝见子瞻墨迹矣,其图记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合为一章。且欧(阳修)、曾(巩)诸大家所为志铭、哀挽诗具在,有号明允以老泉者乎?”,可见老泉为苏轼号而非苏洵号,但长期以来以讹传讹,一般人仍以苏老泉为苏洵。他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终年五十八岁。
苏涣进士及第时,苏洵已经十六岁。正是在苏涣进士及第的影响下,苏洵也参加了下一届即天圣五年(1027)的进士考试,但未及第。欧阳修《苏明允公墓志铭》说:“(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二十七岁之后“岁余”,表明是在二十九岁时;“再不中”,说明苏洵在二十九岁之前还曾举进士;可惜欧阳修未明确交代苏洵初举进士的时间。但是,苏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程、石、苏是当时眉山的三大家族,其后皆有人在外作官,并有姻亲关系,苏序幼女适石扬言,石扬言与石昌言为兄弟,故苏轼有“亲戚”之语。司马光《石昌言哀辞》说:
眉山石昌言,年十八举进士,伦辈数百人,昌言为之首,声震西蜀。四十三乃及第。及第十八年知制诰,又三年以疾终。光为儿时,始执卷则知昌言名,已而同登进士第,与昌言游凡二十年。
……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仿佛是在与三位故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谈。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学识功底和人文关怀,让我由衷地赞叹。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了“三苏”各自的性格特点、思想轨迹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人生选择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读苏轼诗词和散文时的那份独到见解,他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苏轼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以及他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体悟。读到那些关于苏辙的政治抱负和审慎行事,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大臣的忠诚与担当。而关于苏洵的论述,则让我对他这位“提点”式的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不仅是两位名士的父亲,更是宋代政治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学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富感染力,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时而又如鞭辟入里般深刻,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对“三苏”的理解也愈发丰满。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极具匠心。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人物传记,很多时候会觉得过于枯燥,或者观点比较单一。但《三苏评传》在叙述“三苏”生平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分析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丰富和立体。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故事,他更像是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考古式的挖掘,让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三苏”的伟大之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他们政治生涯中的得失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与公正。他不会回避“三苏”身上的缺点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呈现,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他们。读到那些关于他们宦海沉浮的章节,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同经历了那份跌宕起伏,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奈。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沉静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向对那些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充满好奇,而“三苏”这个名字,早已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在宋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留下了怎样浓墨重彩的笔触?这本《三苏评传》,正是试图为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期待着能够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才华横溢,去体味他们的宦海沉浮,去理解他们面对人生起伏时的那份豁达与坚韧。故事的开篇,往往是最能抓住人心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穿越时空,与这三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从他们的出身背景、家庭教育,到早年的成长经历,再到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向文坛和政坛的巅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对宋代社会风貌、文人生活以及人生智慧的深度探索。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三位性格迥异却又血脉相连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的。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三苏”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大文豪”这个标签上。但《三苏评传》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三位文学巨匠的创作生涯,更是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抱负、他们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被苏轼身上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壮志所感染,也被苏辙在政治风波中的那种坚守与智慧所折服。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完美无缺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失意、他们的坚持,都如此真实,如此贴近我们的内心。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才华,更在于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
评分初读此书,就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分析所折服。作者在梳理“三苏”生平事迹的同时,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宋代史料和文学作品,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时代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三苏”之间关系的细致描摹,他不仅展现了他们作为父子、兄弟之间的温情,更深入探讨了他们之间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相互影响与传承。读到关于他们各自的政治理念和文学成就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历史和文学研究上的深厚功底。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文学理论,用一种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对宋代文学和政治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和时代变迁的深刻写照。
评分除了林语堂先生、王水照先生的苏东坡传外,这是现时来说关于三苏最好的传记啦。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朋友买的,很划算,很不错吧。
评分苏轼传记的一部力作--评王水照、崔铭《苏轼传》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型”天才,加之伟异卓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之影响非同一般,因此,有关他的论著也非常之多,其中的传记类著述,据最粗略的统计,现代以来也不下十数种。要说流传较广、较为引人注目的或许要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该著有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两种)及曾枣庄先生的《苏轼评传》。林著不失史实大节而假以小说笔法,主观性较强;曾著则多客观性记述,体现出较为严谨的学术性格。2000年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著名宋代文学研究专家王水照先生与其弟子崔铭博士合著的《苏轼传》,可以说,该著兼采林、曾二氏之长,又塑就自己的个性色彩,为苏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评分除了林语堂先生、王水照先生的苏东坡传外,这是现时来说关于三苏最好的传记啦。
评分书好装祯也好。
评分书好装祯也好。
评分很好。。。。。。。。。。。经典
评分真正的三苏专家,可敬可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