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鏡像·歐洲:1453年以來的爭霸之途

曆史的鏡像·歐洲:1453年以來的爭霸之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布倫丹·西姆斯 著,孟維瞻 譯
圖書標籤:
  • 歐洲曆史
  • 近代史
  • 政治史
  • 軍事史
  • 文化史
  • 文藝復興
  • 宗教改革
  • 民族國傢
  • 大國競爭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71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809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曆史的鏡像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歐洲:1453年以來的爭霸之途》完整記錄歐洲500年權力爭奪史的史詩巨著,展現曆史背後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經濟學人》《泰晤士報》年度圖書,《華爾街時報》《經融時報》《華盛頓時報》《獨立報》《每日電訊報》推薦,《大國的興衰》作者保羅·肯尼迪盛贊!


  

內容簡介

  在歐洲曆史中,一直存在著一個核心問題。在世界曆史進程中,大部分文明都創造瞭宏大的政治框架體係,無論是古代中國文化,還是現代美國文明。迅速崛起的帝國、王國或共和國自然而然地成為標杆。相反,歐洲卻在很長時間內都處於混亂、支離破碎的狀態,每一位統治者總是通過一小片地域政治試圖統一歐洲大陸。

  自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後,500多年間,國王、徵服者、總統以及獨裁者們都紛紛將目光投嚮瞭歐洲大陸,從查理五世和拿破侖到俾斯麥和剋倫威爾,從希特勒和斯大林到羅斯福和戈爾巴喬夫;從沙俄帝國到奧斯曼帝國,再到德意誌第三帝國……幾乎所有的現代曆史中的關鍵角色,都將他們的賭注押在瞭這片重要的土地上。500多年來的權力爭奪史似乎錶明:誰能控製歐洲的地理中心,誰就能對整個歐洲有足夠的支配力,進而有能力在這一基礎上稱霸世界。

  在《歐洲:1453年以來的爭霸之途》中,英國曆史學傢布倫丹·西姆斯圍繞歐洲的這一核心問題,從宏觀到細節,記述瞭500多年來在歐洲舞颱上輪番登場的各方勢力之間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闡釋瞭造成歐洲大陸難以為某種單一政治力量所主宰,反而充斥著持續動蕩、來勢迅猛的各種政治洪流的環境因素。

  這本《歐洲:1453年以來的爭霸之途》既是一部歐洲權力爭奪史,又是一部現代世界的塑造史;既有對過去500年的反思、迴顧,又有對未來歐洲乃至世界的權力、政治格局變化的展望。


作者簡介

  布倫丹·西姆斯,英國著名曆史學傢,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史專傢。他的研究涉及英國、德國、美國的近現代外交關係史。他的主要作品還包括《德意誌的權力之爭:1779~1850》、,以及《三次勝利與一次失敗》。


精彩書評

  對於歐洲這個世界文化、科技及戰爭的中心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的演變過程,這本書給齣瞭宏大而穩健的分析。這是一部赤裸裸的政治爭鬥史,但也正是它的齣彩之處。西姆斯敏銳而犀利的觀點讀來令人頗為享受。這本書將同時受到普通讀者和專傢的推崇。

  ——保羅·肯尼迪,美國著名曆史學傢、《大國的興衰》作者


  一部迷人的、令人矚目的傑作……曆史被以最好的方式呈現齣來。

  ——剋裏斯托弗·剋拉剋,英國皇傢欽定曆史教授、《夢遊者》作者


  一部華麗的巨著……這是一部關於黎塞留、梅特涅和基辛格的曆史,而不是關於路德、牛頓及貝多芬的曆史。這本書引領讀者迴到風雲變幻、縱橫捭闔、充滿鐵血戰爭與治國野心的宏偉史詩時代。西姆斯文筆老道,分析鞭闢入裏。他聚焦歐洲曆史上充滿軍事擴張和外交衝突的時代,賦予作品敘事上的連續性,以及主題上的一緻性。

  ——《華爾街日報》


  布倫丹·西姆斯的這本新書恰逢其時。他嚮歐洲曆史的池塘投入一塊大石,然後細細揣摩激起的絲絲漣漪……該書主題極具挑戰性且引人入勝……他激情澎湃地寫就瞭一部氣勢恢宏的巨著,並且以全新的解讀刷新讀者對那段曆史的認知。

  ——《經濟學人》


  《歐洲》是一部扣人心弦、過目難忘的曆史作品,始於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徵服君士坦丁堡這一關鍵曆史節點,一直綿延至當下……這部傑齣的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剖析歐洲曆史這一宏大主題,極具洞察力,論證清晰有力。

  ——《金融時報》


  布倫丹·西姆斯是一位獨闢蹊徑、纔華齣眾的曆史學傢……寫作這樣一本書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很多“神誌正常”的曆史學傢都不會去挑戰,除非他們有非常清晰的闡述思路。幸運的是,知道自己要寫什麼是西姆斯的一大優勢。無論書中提到多少君主、戰爭、條約和政權,總能創造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就同所有真正蘊含偉大思想和原創性的著作一樣,這本書非常值得讀者挖掘、評判。總而言之,這本書值得一讀。

  ——《每日電訊報》


目錄

序言

引言


第一章帝國:1453~1648年

1453 年掀開瞭現代歐洲地緣政治的新紀元。這一年,東方的拜占庭帝國陷落;隨後不久,英法百年戰爭結束,英格蘭人被趕齣瞭法國。而在更遠的東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重新發起瞭對東南歐和中歐的入侵。土耳其人冷酷而殘忍,他們曾兩次攻打到瞭維也納城門之下。而應對這些威脅的艱巨任務,就落到瞭哈布斯堡王朝的肩上。


第二章繼承:1649~1755年

歐洲人因為一係列頗具爭議的王朝繼承問題而糾纏和爭鬥不休,例如德意誌的一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小公國的繼承問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繼承問題,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西班牙以及波蘭的王位繼承問題,以及整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繼承問題。每一次爭端,都會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引發曠日持久的、慘烈的戰爭。


第三章革命:1756~1813年

革命後的法國在拿破侖的帶領下,摧毀瞭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均勢,最終也摧毀瞭神聖羅馬帝國本身,顛覆瞭整個歐洲的均勢。法國不斷地吞並、分割其他國傢,拿破侖在法國和他占領的地方強製推行改革,同時歐洲其他國傢為瞭戰勝拿破侖也不得不進行改革。這些最終改變瞭歐洲大陸(特彆是德意誌)的麵貌。


第四章解放:1814~1866年

美國國會中的“好戰鷹派”希望把加拿大從英國的統治下迅速“解放”齣來,但這個希望很快破滅瞭。英國打敗瞭拿破侖,因此它可以從歐洲戰場上抽調齣更多的軍隊,來到大西洋彼岸對付美國。兩國隨即在海上和陸上展開瞭漫長的競賽。戰爭使得閤眾國內部産生瞭巨大的裂痕:共和黨人占多數的南部和西部,基本都支持麥迪遜總統的決定;但是由聯邦黨人控製的新英格蘭地區則堅決反對。


第五章統一:1867~1916年

19 世紀60 年代中期,德意誌統一戰爭和美國南北戰爭結束,這兩大國傢完成統一,使得歐洲乃至全球的形勢徹底改變。在美國,南北方之間的戰爭曠日持久,最終以1865 年美利堅聯盟國的投降而告終。一年後,普魯士在薩多瓦大敗奧地利,雙方簽訂《布拉格條約》,確立瞭普魯士對德意誌的主導權。戰爭結束後,美國與德國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實力空前增長,對力量均衡産生瞭巨大影響。


第六章烏托邦:1917~1944年

民主主義、共産主義和國傢社會主義是三大烏托邦,它們之間的衝突已經遍布全球每一塊大陸。然而,最主要的焦點卻永遠是歐洲,尤其是德國。1917~1918 年,以及1937~1942 年,德國曾兩次差一點兒就掌握瞭歐洲大陸的霸權和世界霸權。但最終,在“美利堅聯盟”、大英帝國以及其他同盟國的聯閤打擊下,德意誌帝國不堪重負。納粹建立烏托邦的夢想,最終完全破滅。


第七章分裂:1945~1973年

1945 年之後,分裂是世界的主要事實。從意識形態來看,全球分為民主國傢的西方和社會主義國傢的東方。像朝鮮、巴勒斯坦和越南等重要地區也分裂瞭。歐洲自身也分裂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然而,矛盾的核心集中在分裂的德國—一個分裂的國傢,它不僅處於一個分裂的大陸的中心,也處於一個分裂的世界的中心。


第八章民主:1974~2011年

1990 年8 月初,伊拉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入侵並宣布吞並科威特。大約在同時,南斯拉夫聯邦分裂瞭。1990 年夏鞦之交時,貝爾格萊德政府支持的塞爾維亞準軍事部隊與剋羅地亞警察發生衝突。次年6 月,斯洛文尼亞和剋羅地亞宣布獨立。1992 年4 月,塞爾維亞開始進攻波斯尼亞的穆斯林和剋羅地亞人聚居區,到鞦天時,他們殺害瞭數萬名穆斯林和剋羅地亞人,並驅逐瞭數十萬人。然而,在所有的事件中,最讓人震驚的莫過於蘇聯的解體。


結語

緻謝


精彩書摘

  1453 年掀開瞭現代歐洲地緣政治的新紀元。這一年,東方的拜占庭帝國陷落;隨後不久,英法百年戰爭結束,英格蘭人被趕齣瞭法國。這兩件大事對整個歐洲,特彆是對位於德意誌心髒地帶的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現代人一般簡稱其為“帝國”)産生瞭深刻的影響。法國在取得英法戰爭的勝利之後,很快就對德意誌的西部側翼施壓,並企圖控製或者至少乾預德意誌帝國的內政。而在更遠的東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重新發起瞭對東南歐和中歐的入侵。土耳其人冷酷而殘忍,他們曾兩次攻打到瞭維也納城門之下。而應對這些威脅的艱巨任務,就落到瞭哈布斯堡王朝的肩上。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正處於巔峰時代,查理五世不僅控製瞭中歐、南歐和西北歐的很多地區,而且還統治瞭美洲新大陸的廣闊地帶。對於哈布斯堡傢族來說,保住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對於維持這一巨大權力非常關鍵。保住瞭這個皇位,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宣布對歐洲大陸的領導權,也就可以掌握在德意誌的話語權。另一方麵,在哈布斯堡傢族的對手們看來,查理五世以及他在西班牙與奧地利的繼任者們都有巨大的野心,這個傢族企圖在歐洲建立起一個“世界帝國”(Universal Monarchy),這是一個陰險的計劃。在接下來的200 年裏,歐洲地緣政治的舞颱基本上就演變成瞭兩股勢力的較量:一麵是哈布斯堡王朝在盡力維護其帝國統治,一麵是它的對手在堅決抵製哈布斯堡傢族對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控製。

  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及百年戰爭中英格蘭被法國打敗,使得歐洲各個國傢內部都發生瞭深刻的變化。麵對這樣的國際形勢的挑戰,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兩種不同的政府組織形式開始産生。一種是英格蘭和荷蘭共和國這樣的協商民主製度,這種製度為政府預留瞭足夠的彈性空間以應對各種挑戰,並且能夠維持歐洲的均勢;另一種是君主製度,既包括像奧斯曼帝國和俄國這樣的專製獨裁製度,也包括像法國和西班牙那樣的混閤製的政權組織形式。對於後者來說,具有代議性質的機構依然在國傢政權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國王的權力明顯居於優勢。與此同時,不論從地理上還是政治上都處於中心地位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憲政結構,以緩解國內的緊張局勢,同時防止自己遭受外國的侵略。

  第一個挑戰來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453 年的夏天,在土耳其人的持續圍攻下,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緊隨其後的是一場血腥的屠殺,成韆上萬的百姓被強暴和殺害,古老的教堂也被搗毀。而在基督教信徒看來,更為糟糕的是,穆罕默德二世自稱是“羅馬帝國閤法的繼承人”,他不僅把首都遷到瞭君士坦丁堡—先知穆罕默德所認為的世界中心,而且保留瞭這座城市的名字,並繼承瞭這座城市所具有的一切歐洲和拜占庭帝國時代的傳統。看來,奧斯曼土耳其人重新發動新一輪的擴張似乎隻是個時間問題。他們的目標就是占領整個地中海地區,或者是深入巴爾乾半島,進而挺進歐洲腹地。這樣就可以實現其占領羅馬帝國並通過控製歐洲來控製整個世界的野心,從而去完成他們的普世使命—推行伊斯蘭教教義。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引發瞭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恐慌,甚至波及遙遠的丹麥和挪威。身兼丹麥國王和挪威國王的剋裏斯蒂安一世認為:“龐大的土耳其帝國正是《聖經·啓示錄》裏所描述的來自海洋的野獸。”

  16 世紀初,在蘇萊曼大帝的領導下,土耳其開始瞭擴張。他的目標就是要成為全世界的君主。後來,其後代在君士坦丁堡大清真寺的大門上麵鎸刻銘文,宣稱“在全知的真主的幫助下,他的軍隊戰無不勝,徵服東方和西方,成為世界帝國的統治者”。蘇萊曼大帝聯閤西班牙的摩爾人以及北非的其他民族,利用他們對歐洲國傢的不滿,在地中海地區發起瞭突襲。很快,蘇萊曼大帝把阿爾及利亞變成瞭奧斯曼帝國的屬國,從

  “醫院騎士團”(Knight Hospitaller )手中奪取瞭希臘羅茲島(Rhodes )的軍事要塞,控製瞭黑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區。隨後,這位蘇丹就開始進軍歐洲中部地區。1521 年,蘇萊曼大帝攻陷瞭貝爾格萊德的堡壘,5 年後,他在莫哈奇戰役中擊潰匈牙利軍隊。至此,包括肥沃的多瑙河流域在內的東南歐大部分土地,都落入瞭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手中。那些曾經宣稱自己是“上帝的盾牌和堡壘”的匈牙利貴族,最後也不能幸免。自詡為“王中之王”的蘇萊曼大帝,擢升他的貼身侍衛長約翰·佐波堯(John Zapolya )為匈牙利國王。希臘曆史學傢西奧多·斯潘多尼斯(Theodore Spandounes )警告說,蘇萊曼大帝就像“一條張開血盆大口等待吞噬基督教國傢的惡龍”,他“正醞釀著龐大的力量準備從陸路和海路發起針對基督教國傢的戰爭”。1529 年,哈布斯堡傢族費盡舉國之力,纔抵擋住瞭土耳其人的“維也納之圍”。

  16 世紀50 年代末,蘇萊曼大帝的繼任者們繼續嚮外擴張。1565 年,土耳其軍隊抵達瞭馬耳他的戰略要地,差一點兒就將其攻陷瞭。到瞭1570 年的夏天,土耳其軍隊登陸塞浦路斯,一年之後占領該島。在16 世紀50 年代末和60 年代初,正當土耳其人嚮歐洲進軍的同時,海盜和摩裏斯科人(Morisco )也不斷對西班牙的東海岸進行襲擊,他們的騎兵還經常深入內陸地區侵擾。與此同時,土耳其軍隊進一步逼近匈牙利,繼而威脅神聖羅馬帝國。整個16 世紀五六十年代,奧斯曼帝國和歐洲之間戰爭不斷。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休戰之後,到瞭90 年代,戰爭又重新開始。直到1606 年《吉托瓦托洛剋和約》(Peace of Zsitva )簽署後,奧斯曼帝國對於歐洲中部的威脅纔開始減弱,至少暫時是如此。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把哈布斯堡傢族當作自己建立“世界帝國”的絆腳石,不過哈布斯堡傢族也很快形成瞭自己的野心和抱負。事實上,哈布斯堡傢族之所以能宣稱自己對基督教世界的領導權,部分是基於西方國傢聯閤抵抗土耳其人的需要。1519 年,查理五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決定瞭接下來的30 年間整個歐洲的地緣政治態勢。查理五世不僅統治瞭西班牙、那不勒斯、低地國傢、奧地利和波西米亞,還在美洲新大陸擴張帝國殖民勢力。一位西班牙主教因此宣稱查理五世為“上帝授予的‘羅馬人民的國王’和世界的君主”。查理五世建立“世界帝國”的遠大目標,似乎使得建立一個統一的天主教帝國成為可能。直到三十年戰爭之後,查理五世纔被迫放棄瞭主宰歐洲的野心。在這場戰爭中,查理五世與土耳其、法國和德意誌新教諸國作戰,但沒有取得預期戰果。

  然而,在短短幾十年之後,查理五世的兒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顯示齣瞭與其父完全一樣的強悍力量。腓力二世在勒班陀(Lepanto )海戰中擊敗瞭土耳其人,控製瞭葡萄牙及其海外殖民帝國,開拓瞭菲律賓這一新殖民地,從新大陸大量輸入金銀,甚至還在一段時期成為英格蘭的王婿,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腓力二世開始越來越多地公開談論他對歐洲以及世界的雄心。一塊紀念與葡萄牙聯盟的奬牌後麵銘刻著這樣的文字:“這個世界還不夠”(Non suf.cit orbis)。西班牙的一座凱鏇門上刻著文字,說腓力二世乃“世界之主”,也是“東西方萬民之主”。跟他的父親一樣,腓力二世最終還是失敗瞭。

  一方麵,他疲於鎮壓低地國傢荷蘭的反叛;另一方麵,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徵英格蘭失敗,這被證明是一場災難性的消耗戰。然而,此時哈布斯堡傢族統治歐洲的野心尚未終結。17 世紀上半葉,在歐洲的三十年戰爭中,法國、瑞典、德意誌新教諸國以及英格蘭聯閤起來,最終挫敗瞭奧地利—西班牙哈布斯堡傢族的軍隊稱霸歐洲大陸的企圖。

  神聖羅馬帝國處於這場戰爭的核心位置。德意誌其實非常虛弱—雖然不至於像真空一樣不存在,但幾乎每次歐洲的主要衝突,德意誌都無法置身事外。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存在著嚴重分裂,皇帝、諸侯、城邦以及教會之間矛盾重重—也就是說,德意誌人對於外人肆意踐踏其領土的行為毫無辦法。這一區域(大約是現代的德國、意大利北部以及低地國傢)極為重要,是歐洲的戰略中心。所有重要國傢的利益都經常在此地交錯。

  對於奧斯曼土耳其人來說,神聖羅馬帝國是他們進軍中歐的主要目標。隻有在那裏纔能給予他們的主要敵人——得到德意誌諸侯支持的哈布斯堡王朝緻命一擊。此外,也隻有通過占領德意誌,蘇萊曼大帝纔能證明奧斯曼土耳其人纔是羅馬帝國的閤法繼承者。而且神聖羅馬帝國也是蘇萊曼大帝“蛙跳式”外交政策的焦點所在—利用德意誌諸侯的不滿來對付查理五世。當荷蘭人反對神聖羅馬帝國時,他甚至派間諜前往佛蘭德地區協助荷蘭人。他寫道:“既然你們已經把劍揮嚮天主教徒,而且你們的雙手已經沾染他們的鮮血,那麼奧斯曼帝國將不遺餘力地給予你們同情與關切。”

  神聖羅馬帝國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大戰略中也居核心地位。查理五世利用其權勢,不僅對其對手法國形成包圍態勢,而且為收復勃艮第地區提供瞭跳闆。然而,他的強硬態度使得德意誌的諸侯與其越來越疏遠。1521 年4 月,諸侯們聽到查理五世談到“現在到處都是各種主啊王啊,這並非我所願,應該遵循神聖羅馬帝國的傳統—真正的主隻有一個”時,他們都嚇得心驚膽戰。之後,查理五世強行提名其弟斐迪南(Ferdinand )作為帝國皇位繼承人的決定,激起瞭強烈的反對。1531 年,在黑森(Hesse )和薩剋森(Saxony )地區的領導下,新教諸侯組建瞭施馬爾卡爾登同盟(Schmalkaldic League )以反抗查理五世。於是,查理五世將地中海地區暫時擱置一邊,開始密切關注德意誌地區。至16 世紀40 年代初,查理五世擊敗法國,並逼迫其在

  1544 年簽訂的《剋雷皮和約》(Peace of Crépy )中放棄米蘭和低地國傢,這也導緻這些地區從德意誌分離齣去。1546 年,查理五世又將德意誌、米蘭、薩伏依以及低地國傢甚至那不勒斯組成一個在他領導下的共同防禦聯盟,以對抗法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年以後,也就是1547 年4 月,查理五世在米爾貝格(Mühlberg )戰役中以壓倒性的優勢挫敗瞭德意誌的反對勢力。然而,這一切在帝國內部以及歐洲所激起的強烈反抗使得查理不得不做齣讓步,他把帝國的遺産分給哈布斯堡傢族的不同繼承人:西班牙交給瞭兒子,奧地利交給瞭弟弟。在這場對付德意誌新教諸侯的戰爭中,查理五世贏得瞭戰爭,卻輸掉瞭政治。

  ……


前言/序言


帝國榮光與文明迴響:一部透視全球權力的史詩 本書聚焦於人類文明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權力轉移與文化交鋒,從東方古國的興衰更迭,到美洲新大陸的發現與徵服,再到近代工業革命的震撼世界,勾勒齣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全球權力地理圖景。 本書並非僅僅記錄王侯將相的更迭,而是深入剖析支撐不同文明體運行的核心驅動力——無論是古代中國的儒傢倫理、伊斯蘭世界的宗教法典,還是印度次大陸的種姓體係,乃至早期美洲文明的獨特宇宙觀。我們將探討這些深層結構如何塑造瞭各自的政治形態、經濟模式乃至科技走嚮。 第一部分:失落的輝煌——前現代世界的權力中心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歐洲崛起之前,曾主宰世界舞颱的宏偉帝國。 一、絲綢之路的盡頭:漢唐盛世的內在邏輯 我們首先考察秦漢至隋唐時期中華帝國的結構。這不僅是疆域的擴張,更是對“天下”概念的構建與維護。內容將詳細分析: 1. 中央集權的完善: 郡縣製、三省六部製的演化及其對社會資源的調配能力。儒傢思想作為國傢意識形態的固化過程,如何平衡貴族勢力與士人階層,確保皇權的絕對性。 2. 技術與經濟基礎: 鐵器、水利工程和糧食生産的進步如何支撐瞭龐大的人口基數。漕運係統在維持帝國統一中的關鍵作用,以及白銀和絲綢在對外貿易中的獨特地位。 3. “天朝”的自我認知: 對周邊民族和國傢的觀念——“蠻夷”與“化外之地”的劃分,這種文化中心主義對後續外交政策産生的深遠影響。 二、拜占庭的遺夢與伊斯蘭的覺醒 我們將穿越地中海,審視兩個重要的文明交匯點: 1. 東羅馬的堅守: 查士丁尼法典的遺産,東正教在鞏固帝國統治中的作用,以及君士坦丁堡作為東西方貿易樞紐的戰略價值。探討其在麵對斯拉夫民族擴張和波斯薩珊王朝時的軍事韌性。 2. 從麥地那到科爾多瓦: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的軍事擴張、商業網絡重塑以及知識的繼承與創新。深入探討伊斯蘭黃金時代在數學、醫學和哲學上的貢獻,以及這些知識如何通過伊比利亞半島和西西裏間接影響瞭西方。 三、印度次大陸的分閤:神性與世俗的博弈 本書將分析孔雀王朝與笈多王朝的統一嘗試,以及隨後的分裂。重點關注: 1. 種姓製度的社會工程學: 探討婆羅門教義如何深入社會肌理,保證瞭社會分工的穩定性,同時也限製瞭大規模的社會流動性。 2. 信仰的傳入與融閤: 佛教的興衰,以及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後,如何在德裏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時期,與本土文化進行復雜的互動與妥協。 第二部分:大洋彼岸的崛起與斷裂——美洲文明的終結 本部分將聚焦於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獨立發展路徑,以及隨後的毀滅性衝擊。 一、中美洲的精密曆法與城邦政治 瑪雅文明的城市係統、其復雜的天文觀測能力和文字係統,與他們所處的雨林環境之間的適應關係。阿茲特剋帝國如何通過貢賦體係維持其在墨西哥榖地的霸權,以及其宗教獻祭製度背後的政治意圖。 二、安第斯山脈的工程奇跡 印加帝國(塔萬廷蘇尤)的獨特管理模式:無文字體係下,如何通過“奇普”(結繩記事)進行資源調配、人口普查和勞役徵集。龐大的道路係統和農業梯田展示的超強組織能力。 三、相遇的災難:瘟疫、徵服與文化休剋 分析西班牙徵服者(如科爾特斯和皮薩羅)的軍事優勢並非決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歐洲帶來的疾病對美洲原住民人口的毀滅性打擊,以及當地社會對突變現實的認知失調,如何加速瞭帝國的崩潰。 第三部分:近代世界的權力重塑——亞洲的應對與轉型 在西方力量開始嚮外擴張的階段,亞洲主要大國如何調整以應對新的外部壓力,展示瞭其內在的適應性或僵化性。 一、奧斯曼帝國的疆域與衰退的早期徵兆 分析奧斯曼帝國如何通過“米利特”製度管理多元宗教人口,其軍事力量(如耶尼切裏)的鼎盛與後期的腐化。重點探討其在蘇萊曼大帝之後,麵對新興的俄羅斯和薩菲維波斯時的戰略失誤。 二、莫臥兒帝國的黃金時代與內部裂痕 阿剋巴大帝的宗教寬容政策及其政治效益。莫臥兒王朝在藝術和建築上的輝煌,以及奧朗則布時期對非穆斯林采取的強硬政策如何播下帝國解體的種子,為後來的歐洲勢力滲透創造瞭條件。 三、明清的內嚮性轉嚮與早期孤立 明朝中後期的“海禁”政策對商業活力和技術創新的抑製作用。清朝建立後,如何通過“朝貢體係”來管理外部關係,以及對西方科技和思想的整體性忽視,為日後被動捲入全球體係埋下伏筆。 結語:權力流動的曆史觀照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提供一個多中心的全球史視角,探討權力的生成、維持與轉移的普遍規律。我們不以單一的綫性進步論來衡量所有文明,而是試圖理解在特定地理、氣候和文化約束下,人類社會為實現秩序與繁榮所采取的獨特路徑。通過對這些古老帝國的審視,讀者可以洞察到文明韌性與結構性弱點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算低,因為它要求讀者對基本的曆史地理和政治術語有一定的瞭解,但一旦跨過初期的適應期,它帶來的思想迴饋是巨大的。它更像是一次對歐洲文明“原力”的探尋,而不是一份簡單的編年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灰色地帶”時的審慎態度,即便是那些被後世塑造成英雄或惡棍的人物,作者也努力去還原他們行為背後的復雜動機,揭示齣曆史決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全和巨大壓力下做齣的。這種對曆史的“去浪漫化”處理,讓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話,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和妥協的現實。閱讀體驗是充實的,它迫使我不斷地進行批判性思考,去質疑既有的曆史敘事,並嘗試用更具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曾經的衝突與融閤。

評分

這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對我認知中歐洲曆史的塑造方式。我一直以為歐洲的曆史進程是一個相對綫性的發展,工業革命、啓濛運動,然後是現代民主國傢的建立,但這本書似乎在挑戰這種過於簡化的敘事。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在宏大敘事背後那些復雜、時常充滿矛盾的權力角逐和文化碰撞。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永不停歇的舞颱,各種勢力為瞭爭奪影響力而激烈交鋒,那種緊張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像是對曆史脈絡的精妙梳理,讓我看到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是如何在更廣闊的地緣政治圖景中相互關聯的。那種曆史的宿命感和偶然性交織在一起的敘述方式,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我們今天所處的境地,究竟是曆史必然的結果,還是無數次抉擇的纍積?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這段時期曆史的重新審視,不再滿足於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而是渴望去探究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真實動機與代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深厚的學識和行文的流暢性,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反而有一種引人入勝的文學色彩。我特彆欣賞它對於敘事節奏的把握,時而高亢激昂,描繪齣重大戰役或變革的波瀾壯闊;時而又趨於沉靜,細緻剖析某個關鍵人物內心的掙紮或某個政治聯盟的微妙變化。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讓那些遙遠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起來,仿佛就在眼前上演。尤其是在處理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的互動時,作者展現瞭驚人的平衡感,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展現齣各自的曆史邏輯和現實訴求。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來理解歐洲的演變,讓我意識到“歐洲”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內部張力的概念,而非鐵闆一塊的整體。這種細膩的筆觸,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愉悅,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新的發現和理解的深化。

評分

這本書的宏大視角和對細節的把控達到瞭一個罕見的平衡點,這在曆史著作中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常常覺得,當我們談論“歐洲”這個概念時,很容易陷入抽象和概念化的泥潭,但這本書卻非常擅長將宏大的結構用具體的案例和人物來支撐。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跨越數個世紀的動態框架,在這個框架內,權力、宗教、商業和思想的流動清晰可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總能找到那個“關鍵的轉摺點”,那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卻最終引發瞭連鎖反應,改變瞭未來的走嚮。這種對曆史“蝴蝶效應”的洞察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懸念和智力上的挑戰。讀完之後,我對現代歐洲的政治生態和文化身份的根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些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製度和觀念,原來都承載著如此漫長而麯摺的“爭霸”印記。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核心的感受,是關於“權力轉移”這一主題的深刻洞察。它不是簡單地描述誰戰勝瞭誰,而是深入剖析瞭權力如何從一個中心嚮另一個中心、從一種形式嚮另一種形式悄然過渡的機製。那些關於邊界、霸權和聯盟的論述,讀起來如同在觀看一場極其精密的棋局推演,每一步棋都關乎著未來數百年的命運走嚮。作者的筆法是冷靜而犀利的,它不煽情,卻能通過對事實的精準排列,自然地勾勒齣曆史的冷酷邏輯。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書中描述的某個戰略決策的遠見或短視而感到震撼。這本書成功地將“曆史”從一個時間概念,轉化為瞭一個關於空間、資源和意誌力博弈的動態場域,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歐洲曆史“動力學”的理解。

評分

女兒用來送給同學的,有點貴呀……

評分

一直都想買這套書,沒捨得買,活動期間購買瞭。

評分

很有意思,可以和《大國的興衰》一起讀

評分

很明顯,這是關於“一戰”起源的最棒的書……它的罕見之美在於將謹慎的研究、敏感的分析與優美的文字融為一體……曆史書也可以這麼好看。

評分

包裝完整快遞給力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在寫完這部分之後,按照“地緣看世界”這個命題,應該將視綫投嚮其他地區,比如歐洲、美國,以從地緣的角度更為全麵的瞭解外麵的世界。不過混跡於國觀也有些年頭瞭,深感大部分朋友都對國傢興亡抱以極大的興趣,但有些時候也顯得激情有餘,理性不足。對於激情,我嚮來是持肯定態度,否則一個國傢將會瞭無生氣。

評分

物流很快,快遞員大哥真是敬職愛業,渾身濕透,昌雨送貨上門,書包裝完好,沒有受潮,精裝正版

評分

終於等到活動價,果斷入手。外殼有點破損,其他都好

評分

曆史的另一種可能曆史的另一種可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