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鹽古道是一條貫穿整個中國腹地的韆年古道,因鹽而興,成為推動經濟、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紐帶。本書作者深入巴蜀大山,收集瞭大量一手資料,以精美的圖片,探索的文體,試圖層層拂去彌散在古鹽道上的曆史塵埃。書中近三百張珍貴的照片真實呈現瞭川鹽古道上那些極具特色的古鎮、村落,那些為過往鹽商提供食宿的商鋪、客店和驛站,以及鹽井、鹽神廟、鹽業會館等豐富的鹽業遺存,嚮讀者展現瞭那段鹽業曆史曾經而真實的輝煌。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瞭川鹽古道上的鹽場、鹽業會館、傳統民居,以及古道沿綫上的古鎮、村落。這些古鎮村落及其鹽業建築的選址、分布和布局都極具特色,再加上以鹽為綫索的發展軌跡明確,為研究川鹽古道沿綫的形成與發展及古道上的民居演變、聚落成因等問題提供瞭一條清晰的綫索。
趙逵先生,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博士後,美國佛羅裏達大學訪問學者,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國際會員。長期從事建築教育、建築設計,主要研究方嚮:傳統建築與遺産保護、生態建築與地域建築。主要著作有:《“湖廣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會館研究》(專著)、《山陝會館與關帝廟》(閤著)、《川鹽古道——文化綫路視野中的聚落與建築》(專著)、《西南民居》(閤著)。主持、參與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的建築、規劃設計多次獲得省部級奬項。
一、川鹽古道概況
(一)川鹽的運輸與銷售
(二)川鹽古道主要綫路
1.川鄂古鹽道
2.川湘古鹽道
3.川黔古鹽道
4.川滇古鹽道
二、川鹽古道上的鹽場
1. 自貢鹽場
2. 犍為鹽場
3. 塗井鹽場
4. 雲安鹽場
5. 寜廠鹽場
6. 鬱山鹽場
三、川鹽古道上的鹽業會館
(一)鹽業會館的興起
(二)鹽業會館的分類
(三)鹽業會館建築的空間與造型
(四)鹽業會館建造技術的傳承
四、川鹽古道上的傳統民居
(一)風火牆
(二)大挑簷
(三)天井
(四)鹽業移民文化與建造技術傳承
五、川鹽古道上的傳統聚落
(一)古代城鎮與四川鹽業的關係
(二)巴蜀古鎮文化濃鬱的“鹽鹵”味
(三)鹽業古鎮的形成原因
(四)鹽業古鎮的分類
(五)鹽業古鎮分布及古鎮鹽業建築的選址和布局
(六)鹽業古鎮現狀
六、川鹽古道上的古鎮村落
(一)川鄂古鹽道上的古鎮村落
1.西沱古鎮
2.納水溪古村落
3.慶陽壩古村
4.彭傢寨古村落
5.捨米糊古村
(二)川湘古鹽道上的古鎮村落
1.龍潭古鎮
2.撈車河古村
3.裏耶古鎮
(三)川黔古鹽道上的古鎮村落
1.福寶古鎮
2.堯壩古鎮
3.屯堡古鎮
4.丙安古鎮
(四)川滇古鹽道上的古鎮村落
1.李莊古鎮
2.豆沙關古鎮
3.會澤古鎮
4.白霧古村
5.鹽井古鎮
附錄:
川鹽古道沿綫主要産鹽(運鹽)城鎮、村落一覽錶
後記
序言
趙逵
今人已很難想象,鹽對古代社會的重要性。
翻越西南大山考察時,我們曾驚奇地發現,在連綿群山的古村脈絡中,竟然蘊藏著一係列如毛細血管般蔓延的古鹽道——川鹽古道。鹽道上很多古稀老人都有不遠韆裏到四川(包括重慶)背鹽的經曆,更令我們難以想象的是,如今垂手可得的鹽,過去不僅維係著村民個體的生存狀況,還支撐著整個中國的經濟命脈。許多鹽業古鎮,曾經因鹽而富甲一方,現今卻因鹽業枯竭而敗落。而這種衰敗,如時光的凝固劑,將鹽道古鎮過去的繁華以舊有形態保留下來。
追溯曆史,不難發現,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在四川盆地東部曾經分布著大量天然鹽泉,人類因見動物舔食鹽水找到瞭鹽泉,並創造瞭“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榖所聚”(《山海經》)的遠古輝煌。
鹽的生産和販運催生瞭與鹽有關的城鎮和道路。這些古道由盛産井鹽的巴蜀地區齣發,抵達湘、鄂、雲、貴的諸多古鎮村落,它們影響著巴蜀地區的政治格局,也串接著數韆年的文化交流、經濟血脈和民族風情。從産地到消費,古鹽道好似一條生命綫,融入並改變瞭人們的生活。它雖然沒有茶葉的芬芳,沒有絲綢的華麗,但其意義一點不亞於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隻是由於近代海鹽提煉技術的完備,海鹽完全取代瞭井鹽,四川的鹽井纔被廢棄,古鹽道也因隱藏深山、路途艱險而逐漸淡齣人們的視野。
當繁華遁入空門,鹽味漸漸淡去,曆史似乎也被塵封……
然而,川鹽古道因其綫路明晰、持續時間長、影響地域廣,且具有多維度的商品、思想及文化的交流空間,作為擁有豐富綫形文化內容的遺産,其意義不容低估。
如果說幾韆年來“川鹽古道”是維持人類生存的補給綫,那麼古道上的聚落就是人類生存補給綫上的驛站。“川鹽古道”的恒古與持久,不僅對中國內陸各民族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也給我們在研究不同地域之間民居演變、構築方式、聚落成因、部落興衰以及文化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等問題,提供瞭一條明確而清晰的綫索。
塵埃拂去,露齣的不僅是晶瑩透亮的鹽,更是川鹽所摺射的神秘而宏大的中西部鹽業史和建築史。
我們研究團隊,深入巴蜀大山,收集瞭大量一手資料,將成果集結成此書,以精美的圖片,探索的文體,試圖層層拂去彌散在古鹽道上的曆史塵埃,嚮讀者展現那段鹽業曆史曾經而真實的輝煌。
對於那些追求知識密度和考據嚴謹性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份豐盛的大餐。盡管它具有很強的文學性,但其紮實的史料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參考文獻的詳盡和對原始文本的引用,都錶明瞭作者在案頭工作上投入瞭常人難以想象的時間與精力。在敘述的空隙中,時不時插入的學術性考量和地方誌的佐證,不僅沒有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反而像是一座座堅實的橋梁,將虛構的想象與冰冷的現實緊密地聯係起來。這種嚴謹與優美並存的風格,使得這本書既可以被當作嚴肅的研究材料,又可以被大眾津津樂道。它成功地彌閤瞭純粹學術著作的晦澀與通俗讀物的輕浮之間的鴻溝,做到瞭雅俗共賞,實屬不易。
評分從思想深度來看,這本書超越瞭一般曆史敘事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權力與變遷的哲學探討。作者並沒有滿足於羅列事實或贊頌功績,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曆史決策背後的驅動力——是貪婪、是理想、是恐懼,還是更深層次的文化惰性?這種對“為什麼”的追問,貫穿始終,令人深思。特彆是書中對某些曆史人物的評價,極具爭議性,卻又邏輯自洽,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被傳統教科書固化的形象。它挑戰瞭讀者的固有認知,迫使我們去接受曆史的灰度,而不是非黑即白。這種批判性的視角,是真正優秀曆史作品的標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許多當代現象的角度也變得更加開闊和審慎,因為它教會瞭我,任何錶象之下,都可能潛藏著更復雜、更微妙的博弈。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筆觸之細膩,簡直讓人仿佛置身於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之中。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把握入木三分,即便是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微小片段,也被他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讀完全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漫長而深刻的時空穿梭,那些曾經的艱辛與輝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記錄,而是觸手可及的鮮活場景。特彆是書中對人物命運的刻畫,那種宿命般的掙紮與抗爭,深深觸動瞭我的內心。一個人物的興衰,往往摺射齣一個時代的側影,作者的筆力之高,實在令人嘆服。他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以一種近乎於同情的理解,去還原曆史的復雜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沉思許久,迴味那些蘊含深意的對話和場景描寫。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部用生命和汗水澆築而成的史詩,值得反復品讀,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語言風格上,作者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古典韻味與現代洞察力的完美融閤。他使用的詞匯既有舊日文書的莊重典雅,又不乏現代讀者能夠理解的精準和犀利。閱讀時,我時常會被某些句子所震撼,那些措辭的選擇,仿佛是經過韆錘百煉的寶石,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他擅長使用意象,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令人心神俱往的畫麵,那種氛圍感的營造,即便是最優秀的電影導演也難以企及。舉例來說,他對自然環境的描繪,並非僅僅是背景交代,而是融入瞭人物心境和時代背景的象徵符號,這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厚度和可解讀性。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不是為瞭敘事而服務,它自身就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讓閱讀變成瞭一種審美體驗,而不是單純的信息獲取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不像傳統編年體那樣刻闆,而是采用瞭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卻又在錯綜復雜的綫索中編織齣一張嚴謹而富有張力的網。這種跳躍式的敘述,反而更貼閤曆史的本來麵目——並非一帆風順的直綫前進,而是充滿瞭偶然性與必然性的交織。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不同曆史時空之間切換時的那種遊刃有餘,既能保持故事的連貫性,又不失對特定時間點的深度挖掘。有些段落,文風陡轉,從宏大的政治風雲急遽轉嚮民間生活的瑣碎日常,這種對比極富戲劇張力,讓人在喘息之餘,更能體會到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無奈與堅韌。這種敘事技巧的成熟度,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初次嘗試此類體裁的作者能達到的高度。它要求讀者全程保持高度專注,但迴報是無與倫比的閱讀體驗,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快感是無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