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套裝1-4捲)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套裝1-4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鎮烽 著
圖書標籤:
  • 青銅器
  • 銘文
  • 商周
  • 文物
  • 曆史
  • 考古
  • 文獻
  • 圖像
  • 集錄
  • 中國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064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480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72
套裝數量: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該書為2012年齣版《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之“續編”,收錄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作者所見有銘青銅器約1511件,其中未發錶的公私藏品(主要是私傢藏品)742件,占到全部內容的一半,現分成四冊齣版。本書收錄的青銅器銘文來源於考古報告、圖錄、期刊、書報以及作者鑒定文物時所見到的私傢收藏器物,其中許多資料對古文字學和相關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作者簡介

吳鎮烽,陝西考古研究所原黨總支書記、副所長、西北大學兼職教授。陝西省文物學術委員會委員,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青銅器鑒定專傢。自1960年以來,長期從事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工作,掌握瞭考古、曆史、古文獻以及古文字等方麵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理論。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捲
前言
凡例
01.鼎(0001-0231)
02.鬲(0232-0262)
03.甗(0263-0285)
04.簋(0286-0379)

第二捲
04.簋(0380-0462)
05.盨(0463-0475)
06.簠(0476-0519)
07.敦、盞(0520-0526)
08.豆、鋪(0527-0532)
09.盂(0533-0536)
10.盆(0537-0539)
11.匕(0540-0542)
12.爵(0543-0668)
13.角(0669)
14.觚(0670-0709)
15.觶(0710-0737)

第三捲
16.飲壺(0738-0739)
17.斝(0740-0749)
18.尊(0750-0792)
19.壺、鍾(0793-0838)
20.卣(0839-0883)
21.方彝(0884-0889)
22.觥(0890-0893)
23.罍(0894-0897)
24.瓿(0898-0899)
25.?(0900)
26.缶(0901-0911)
27.鬥(0912-0914)
28.盤(0915-0952)
29.盉(0953-0981)
30.匜(0982-0997)
31.鑑、鎬(0998-1000)
32.鐘(1001-1039)
33.鎛(1040-1045)
34.鐃(1046)
35.鐸(1047-1048)

第四捲
36.戈、戟(1049-1266)
37.矛(1267-1289)
38.劍、鈹(1290-1352)
39.鉞(1353-1355)
40.刀、削(1356)
41.矢鏃(1357-1358)
42.雜兵(1359-1364)
43.工具(1365-1367)
44.度量衡(1368-1370)
45.車馬器(1371-1374)
46.符節(1375-1377)
47.其他(1378-1390)
48.金銀器(1391-1395)
49.玉石器(1396-1506)
50.雜器(1507-1509)
引用書刊目録及簡稱

前言/序言


青銅之光:中國古代文明的物質見證 本書係一套深入探討中國古代青銅器文化、技術與社會意涵的綜閤性學術著作,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萌芽至秦漢帝國建立後青銅器形製與功能變遷的宏大曆史圖景。全書聚焦於青銅器本身所承載的物質證據、工藝水平、銘文信息及其在禮製、戰爭、祭祀與日常生活中的多重角色,著重分析其如何作為早期國傢權力、意識形態及社會結構的直觀體現。 第一捲:禮器之源——從二裏頭到西周盛世 本捲追溯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與早期發展脈絡。開篇詳述瞭中國青銅技術自中原腹地二裏頭文化階段的初步成熟,重點分析瞭早期爵、斝等飲酒器皿的形製特徵及其與社會等級的關聯。隨後,筆鋒轉嚮夏商之交,深入剖析瞭以二裏岡文化為代錶的早期商代青銅鑄造業的飛躍。 核心部分集中於商代中晚期,特彆是盤庚遷殷後,青銅禮器譜係的完備與權力話語的構建。詳細梳理瞭鼎、簋、尊、彝等核心禮器組閤的規範化過程,並輔以大量的器物考古學細節,解讀青銅器紋飾——如饕餮紋、夔龍紋——的宗教意義與政治象徵。本捲著重對商代晚期大中型器物上的族氏銘文、以及早期族屬符號進行瞭細緻的摹寫與考證,探討銘文如何成為早期王權與地方勢力互動的重要媒介。 西周初期的建立,標誌著青銅器體係進入一個更趨嚴謹的“禮樂文明”階段。本捲用相當篇幅研究瞭西周早期周公製禮作樂後,青銅器譜係如何成為維護宗法製度的工具。重點解析瞭“列鼎製度”的嚴格性,以及不同等級貴族所能擁有和使用的器物數量、組閤的硬性規定。對於西周中期至王室衰微前,青銅器銘文數量的激增及其內容的社會史價值進行瞭係統梳理,涵蓋瞭分封、徵伐、婚嫁、賞賜等各類事件的記錄,揭示瞭周代典章製度的日常運作。 第二捲:銘文的語境與權力敘事 本捲摒棄單純的器物分類,轉而專注於青銅器銘文的語言學、曆史學與社會學價值。它是一部關於古代政治修辭與曆史記憶構建的專著。 首先,本捲對銘文的載體多樣性進行瞭考察,區分瞭常見的大鼎大簋上的長篇記事文與小型生活器物上的簡短署名文的差異。核心內容是對西周晚期至春鞦時期銘文內容進行主題劃分與精讀,特彆是對“剋鼎”、“毛公鼎”等重磅文獻的背景重構。分析瞭銘文如何通過歌頌祖先、記錄武功、闡述君臣關係等方式,固化統治集團的閤法性,構建一套穩固的意識形態敘事。 此外,本捲深入探討瞭青銅器銘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分析瞭金文的字體演變(如肥筆、瘦金、鳥蟲書等),並將其與同期簡帛文字進行比對,以期還原春鞦戰國時期書寫實踐的多樣性。對部分具有爭議性或意義模糊的銘文進行瞭詳盡的釋讀嘗試與學術流派評述,展現瞭金文研究的前沿探索。 第三捲:春鞦戰國的變革與器用轉型 隨著周王室權威的衰落和諸侯爭霸局麵的形成,青銅器的製作與使用迎來瞭深刻的變革。本捲詳細描繪瞭這一劇烈的社會轉型期青銅器所經曆的藝術風格與功能上的嬗變。 春鞦時期,禮製開始鬆動,諸侯僭越行為日益明顯。本捲通過對諸侯國(如晉、楚、吳、越)青銅器上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紋飾(如竊麯紋、圖案跳躍的動物形象)進行分析,探討地方文化如何滲透並重塑傳統禮器。同時,銘文內容開始齣現地方諸侯對天子權力的挑戰性敘述,或專注於傢族內部的敘事,反映瞭“禮崩樂壞”的現實。 戰國時期,青銅器的實用化和工具化趨勢加速。本捲重點關注瞭金屬技術的創新,如失蠟法在復雜造型器物上的應用,以及青銅兵器(戈、矛、劍)與工具(五銖錢範、度量衡器)的標準化生産。在禮器方麵,體積龐大、追求繁縟裝飾的“宴樂器”和“編鍾”成為主流,反映瞭各國貴族對奢華宴飲的追求。本捲還會專題討論戰國晚期楚國、巴蜀地區青銅器所展現的獨特神話色彩與異域風格,為理解區域文化間的交流提供瞭重要物證。 第四捲:技術、作坊與社會結構 本捲跳脫齣對器物本身的直接解讀,轉嚮對青銅器生産背後的組織結構、技術流程與資源調配的宏觀考察。 詳細分析瞭從礦石采集、配比冶煉到鑄造、範模製作的完整技術鏈條。通過對不同時期青銅器錶麵微觀特徵的分析(如閤金成分的差異、鑄接技術的改進),推斷齣不同作坊的技術水平與專業化程度。重點探討瞭商周時期大型青銅器鑄造所需的巨大社會動員能力,指齣這類工程的組織者——可能隸屬於王室或強大貴族的專業鑄造作坊——在古代國傢機器中的核心地位。 此外,本捲還討論瞭青銅器的“二次利用”現象,即青銅器在損毀後被重新熔鑄,這反映瞭金屬資源在古代社會中的稀缺性和循環利用的經濟邏輯。通過對不同墓葬等級中青銅器隨葬品數量、品質的統計分析,構建齣商周至戰國時期社會財富分配與權力層級的量化模型。本書旨在全麵呈現青銅器作為一種高技術、高價值的戰略物資,是如何深度嵌入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結構之中,成為衡量一個文明發展高度的關鍵標尺。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藝術史感興趣的愛好者,我最欣賞這套書的地方在於它對圖像的細緻梳理。商周青銅器上的紋飾,如饕餮紋、夔龍紋、雲雷紋等,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它們承載著當時社會復雜的信仰和等級觀念。這本書在處理這些圖像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和宗教哲學。比如,對某些特定主題紋飾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細微差彆都有詳盡的對比分析,這對於理解區域文化交流和技術傳播非常有幫助。我特彆喜歡它提供的那種“全景式”的觀察,讓你能夠從宏觀的風格流變到微觀的刻畫技巧,都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每一次看到那些精美的細節圖,都會被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所摺服,這本書無疑是打開理解那個時代審美體係的一把鑰匙。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堅實的視覺和文本基礎,讓我們能夠跳齣現有的理論框架,去重新審視商周社會的精神世界。我尤其欣賞它在圖像學部分的處理方式,很多紋飾的解讀不再是簡單的符號對應,而是結閤瞭當時社會結構和巫術信仰的復雜圖景。比如,對某些特定神獸形象的描繪,這本書通過比對不同地域的相似器物,揭示瞭早期中華文明在不同區域中心發展齣的精神共性與差異。這對於理解早期中國的“多元一體”格局非常有啓發性。每一次翻閱,都會帶來新的感悟,它不僅僅是一本研究資料,更像是一部濃縮的、充滿視覺衝擊力的古代文明史,讓人對中華文明的源頭充滿瞭無限的遐想和敬畏。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真是沒得說,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很好,看著就讓人覺得用心。我一直在找一套能夠係統梳理商周青銅器銘文和圖像的資料集,市麵上很多要麼是側重於銘文的釋讀,要麼是側重於紋飾的圖像學研究,很難找到一個能將兩者結閤起來的綜閤性著作。這套書的排版清晰,圖版和文字的對應關係也很明確,尤其是那些拓片和高清晰度的器物照片,對於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每次翻閱,都能發現一些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比如特定紋飾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或者銘文中齣現的特定詞匯與器物造型之間的關聯。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資料的匯集,更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個遙遠而神秘的時代,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肅然起敬。

評分

我之前在做相關課題研究的時候,經常苦於資料分散,很多重要的銘文拓片和器物照片需要跨好幾個數據庫和圖錄纔能找到,效率極低。這套續編的齣現,極大地節省瞭我的時間。它的編排邏輯似乎是按照器物類彆和年代序列來組織的,這使得在進行橫嚮或縱嚮的比較研究時變得異常便捷。最關鍵的是,它收錄瞭大量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學界最新的考證成果,這對於緊跟學術前沿的研究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發現其中一些對特定銘文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甚至修正瞭過去一些約定俗成的觀點,這本身就體現瞭這套書的學術嚴謹性和前瞻性。可以說,它是當前相關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和參考書,極大地推動瞭對商周文明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真正做到瞭“集大成”——將過去零散的研究成果進行瞭一次有力的整閤與補充。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禮樂製度和文字發展最直接的物證。這套書在解讀銘文時,不僅考慮瞭字形、詞義的變化,還將其置於當時的政治和祭祀語境中進行考察,這種多維度的分析方法非常深刻。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聲音,那些記載的戰爭、祭祀、賞賜和盟約,都鮮活地呈現在眼前。它不僅是考古學傢的案頭必備,對於曆史學、文獻學乃至宗教學的研究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的內容密度非常高,每一頁都充滿瞭信息量,讓人不得不慢下來,仔細品味,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細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