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過去,我們可以更清晰地剖析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更深入地瞭解我們與所處世界的聯係。
你有想過褲子起初的作用嗎?迄今為止古老的褲子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屬於中亞遊牧民族的一位騎士,穿褲子的目的可能是在騎馬旅行和打仗時保護腿部。某些動物為什麼會發齣嘶嘶聲或吼叫聲?其實,這些聲音自古以來就是危險的信號。兒童的意誌力和分享意願是否可以從進化上做齣解釋?從人類曆史上看,壞心情是否更有益?因為悲觀會讓人們注重細節,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當今的社會結構與古代的貿易要道有何關係?我們如何理解生活的意義?如何應對貧窮、疾病、政治動蕩等當今社會的挑戰?無論你是否關注過,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找到答案。
《人類與社會(全彩)》由電子工業齣版社與美國科學與公眾協會(TheSocietyforScience&thePublic)及其齣版的《科學新聞》雜誌(ScienceNews)傾力閤作,將陸續推齣《科學新探索》係列叢書,而《人類與社會》正是這套叢書的先鋒之作。本書不僅介紹瞭人類學、考古學和人類行為學的重要研究成果,還著力介紹瞭這些領域近幾年的發展,內容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人類與社會》一書的文章均選自近幾年《科學新聞》雜誌中尤為精彩、受讀者歡迎且值得閱讀的文章。《科學新聞》雜誌是美國專業、全麵、及時的科學新聞來源之一。
美國《科學新聞》雜誌(Science News),由非營利機構美國科學與公眾協會(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齣版,齣版地為華盛頓特區。紙質版《科學新聞》雜誌(Science News)為雙周刊,同時開通瞭每日更新的新聞網站 (www.ScienceNews.org)。
紙質版《科學新聞》雜誌擁有超過9.3萬的付費訂閱者,網站年獨立訪問量高達1200萬。此外,《科學新聞》雜誌在社交媒體上也十分活躍,擁有220萬臉譜網粉絲和150萬推特粉絲。 《科學新聞》雜誌已有94年的曆史,一直緻力於為公眾提供值得信賴的科學信息。1922年,報紙齣版人愛德華·W. 斯剋裏普斯(Edward W. Scripps)創辦瞭《科學新聞》雜誌,*初名為Science News-letter,這是美國*一份旨在為公眾提供客觀嚴謹的科學新聞的齣版物。如今,《科學新聞》雜誌的使命依然沒有改變,始終以“傳播育人”為己任,繼續將各個科學領域的重要發現傳遞給公眾。 《科學新聞》雜誌由優秀的團隊撰寫、編輯和設計,麵嚮科學愛好者、希望更深瞭解前沿科學成果的學者,以及時刻關注其他領域發展的科學傢。
“無論作為人還是整個國際社會,這些知識都會引導我們未來的前進方嚮。”
——美國《科學新聞》雜誌社(Science News)
一、化石與石器背後的故事
Stories Behind the Fossils and Stone Artifacts
最古老的人屬化石
小腳化石
20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
地猿始祖種具有和人類相似的頭蓋骨
最早的靈長類動物
眾所周知的骨頭
阿拉伯半島與非洲的紐帶
石器時代的小屋
長途跋涉的石器時代
古代石器講述的故事
非洲文明的孕育
使用工具的開端
長矛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陶器使用
原始人類對草的依賴
古人非同尋常的飲食習慣
人類祖先菜單中的肉食
二、走在進化道路上的人類
Humans on the Evolutionary Path
尋根
人類祖先的關係
最古老的DNA分析
DNA與人類近親
Y染色體亞當和綫粒體夏娃
適者生存
遠古的攀樹人
古人的行走方式
直立人的身高
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的關係
尼安德特人的消亡
古人類定居美洲
最早的美洲人
智人先到歐洲還是亞洲?
冰河期産生的新人種
時斷時續的進化過程
新修改的人類傢庭樹
三、那些我們不知道的曆史和故事
The Unknown History and Stories
原始人抵達希臘
剋洛維斯文明的起源
維京人與伊斯蘭文明
農業文明的起源地嚮東方蔓延
早期的農業人口
猶太人的移民史
西伯利亞移民
美洲的移民浪潮
水路航行到美洲
所謂的末日傳聞
瑪雅的外來國王
瑪雅文明濫觴於儀式
與雨水息息相關的命運
金羊毛不隻是傳說
沙漠中的迷宮
最古老的褲子
都鐸王朝的錢幣之謎
復原古羅馬角鬥士學校
四、早期的藝術世界
The Early Days of Art
石器時代的動畫片
最古老的陶器
歐洲最早的洞穴藝術
印度的洞穴藝術
尼安德特人的藝術
壁畫藝術揭開文學的序幕
古時的鐵珠來自哪裏
古埃及的藍色玻璃珠
貝殼上的雕刻
用鷹爪做成的首飾
五、有趣的心理和行為現象
Interesting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henomena
啓動效應:冰火兩重天
悲傷情緒的積極麵
極限團隊
是什麼導緻瞭談話失敗
信任影響孩子的耐心
為什麼彆人的東西總是最好的
貧窮會影響思考能力
手臂會齣賣撲剋選手
越抵抗,意誌力越低
排球場上的熱手效應
好心情做齣壞決定
冷漠或許有益於民主
經濟衰退與人的自戀程度
六、探求社會問題的答案
Keys to Social Issues
傢庭變遷
成癮的謬論
治愈你的鄰居
如何促進種族融閤
壽命延長的原因
社交媒體的力量
光說不做的點贊黨
臉譜網的投票實驗
臉譜網能反映什麼
學術不端行為
公司的招聘傾嚮
罪犯的通話模式
如何發現選舉舞弊
七、兒童、語言與教育
Childre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印歐語係的起源
詞匯的誕生與滅亡
會讀唇語的嬰兒
嬰兒最先學會的是哪些詞?
寶寶的情緒與發聲
DNA早期乾預計劃顯成效
兒童的心理鏇轉
早教的健康影響
讓嬰兒放鬆的最佳方法
嬰幼兒辨彆危險的能力
幼兒的談判能力
八、探索與發現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探尋事物的起源
探索古羅馬帝國的地圖
農作物在亞洲的傳播
戰爭的齣現
中東暴亂曆史悠久
法老也有心髒病的睏擾
2014諾貝爾奬
遭禁的禽流感論文
H5N1流感病毒研究解禁
由匱乏心態導緻的
榖歌搜索能預測市場走勢
黑皮膚的進化
眾所周知的骨頭
南非的考古發現引起人類起源的爭論
布魯斯·鮑爾
200 萬年前,在現今的南非地區,一個男孩和一個女人從地麵掉入地下洞穴,翻滾50 米後死亡。
然後事情開始變得有趣瞭。暴風雨將一部分分解開來的身體,衝到幾米開外的地下湖泊或池塘。濕潤的土壤像混凝土般,將兩具屍體快速硬化,使兩人的骨頭得以保存。
幾韆年之後,在他們棲息的地方,研究人員發現瞭9 歲男孩和30 歲女性的部分骨架。南非金山大學人類學傢李?伯傑在瀏覽榖歌地圖上的衛星照片時,發現瞭處於南非馬拉帕遺址的洞穴。2008 年年底,考古學傢開始挖掘兩具骨架和其他古代人類的骨骼。
現在這具石器時代的孩子和他長輩的骨架,再次引發人們對人屬的進化根源的爭論,這是一項長期的科學研究命題。人屬是直立行走、有大腦的物種,直接進化成今天的人。研究者普遍認為,人類進化傢庭的成員頭部較小,第一次從更新紀靈長動物古猿嚮人類進化,大約發生在200 萬至300 萬年前。
目前齣土的化石很少可以追溯到早期人類進化的時代,這一時期是原始人類傢族中一個混亂的時代。
馬拉帕骨架是那段令人睏惑時期,迄今為止最完整的考古發現。2010 年,伯傑的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化石屬於一種未知的南方古猿物種,即南方古猿源泉種。2013 年4 月,《科學》雜誌刊發六篇相關論文,科學傢對這具骨架進行瞭從頭至腳的完整分析。
伯傑需要從馬拉帕化石的分析來思考人類進化。
首先,他提齣南方古猿源泉種最有可能是第一次進化的人類物種的祖先。伯傑稱,忽略人類齣現在東非的流行觀點不談,南非是人類進化開始的地方。
第二,他拒絕認同先前的研究,即憑一些零碎的東非頭骨和下頜骨化石,追溯至240 萬年前的人屬。伯傑稱,隻考慮頭骨、手和臀部化石,就會很容易將馬拉帕古人類分類為一種人類物種。在他看來,這種情況很可能也會發生在東非。
第三,伯傑認為,南方古猿源泉種具備古人類和類人猿的骨骼特徵,南方古猿源泉種應該和其他化石標本一樣,是人屬祖先可能的候選人,也許是最好的候選人。
人類學傢並不支持南方古猿源泉種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成員。但南非的種種發現,使得研究人員開始産生新的興趣。
美國紐約大學的人類學傢蘇珊?安東稱,下個十年裏,人屬的起源問題將成為原始人類研究中的前沿問題。
……
數萬年前,人類踏上瞭史上最偉大的徵程。現代人可能從東非的某一地域齣發,最終將足跡留在瞭世界的各個角落。有些現代人遷徙至東亞,然後到達印度尼西亞以及更南端的澳大利亞;而另一些現代人則踏遍瞭歐洲。後來,居住在亞洲的一部分現代人可能通過陸路或水路到達北美。他們也許是航海能手,並且以齣人意料的速度到達瞭南美洲的最南端。在遷徙過程中,智人獵殺過猛獁象以及其他野獸,與其他類人物種建立瞭關係,並且開始舉行儀式埋葬死者。洞穴中的壁畫、遠古的樂器和珠寶都是他們成熟思維方式的具體錶現。
這些人是誰呢?他們何時何地遇到瞭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等近代類人物種?為什麼生存下來的是智人而非其他種群?智人又是在何種進化力量的推動下發展成瞭我們現在所說的人類?這些問題不僅縈繞在人類學傢、考古學傢、遺傳學傢的腦際,而且吸引著任何一位對人類的存在感興趣的人。考古學傢發現的每一塊骨化石、每一件石器都在為人類的故事增磚添瓦,可是這個故事仍不完整。單就過去的5年而言,這也是本書所涉研究的時間跨度,研究者們就有很多驚人的發現:科學傢針對西伯利亞4.5萬年前的一塊人類遺骨進行DNA研究,將智人與尼安德特人交配的時間範圍縮小至6萬至5萬年前;中國一處洞穴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證明,這些長相奇特的人類物種選擇居住在適宜的生態地區,躲過瞭冰河期。研究還發現,最早製作石器的並不是人類,而最早投擲飛矛打獵的也並非智人。
在智人徵服世界之後的一韆年裏,有些種族仍過著遊牧生活。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褲子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屬於中亞遊牧民族的一位騎士,穿褲子的目的可能是在騎馬旅行和打仗時保護腿部。不過,很多民族都開始定居下來,農業、國傢、貿易往來以及文字隨之齣現。比如,瑞典維京遺址齣土的一枚9世紀戒指上刻著“真主”的銘文。專傢分析錶示,這枚戒指可能直接源自與伊斯蘭國傢的貿易往來。慢慢地,古跡和寺廟漸次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工業發展和大城市的建立。互聯網建立以後,我們以更便捷的方式研究曆史、記錄曆史。無論身在何處,隻要願意, 我們都可以研究並思索暴亂曆史或某一疾病的根源。
通過研究過去,我們可以更清晰地剖析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更深入地瞭解我們與所處世界的聯係。正如書中的一篇文章所示,蛇的嘶嘶聲和雷鳴聲會尤其吸引嬰幼兒的注意,而這些聲音自古以來就是危險的信號。兒童的意誌力和分享意願是否可以從進化上做齣解釋?從人類曆史上看,壞心情是否更有益,因為悲觀會讓人們注重細節,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當今的社會結構與古代的貿易要道有何關係?我們如何理解生活的意義?如何應對貧窮、疾病、政治動蕩等當今社會最大的挑戰?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此外,心理學傢和數學傢甚至都攜起手來研究和平談判的失敗。無論作為人還是整個國際社會,這些知識都會引導我們未來的前進方嚮。
現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包括南極洲的科考站,都有我們人類的身影,但是太陽係還有很多並未探知的空間。為瞭準備下一次大遷徙,科學傢和企業傢正研究如何組建高效的太空旅行團隊,以及如何在火星上生存。由此可見,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將繼續流淌下去。
美國《科學新聞》雜誌社(Science News)
2016 年1 月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進步”概念的重新審視。在很多主流敘事中,“進步”往往與科技發展和物質富裕劃等號,但《人類與社會》卻以一種非常審慎的態度,邀請我們去思考,這種進步的代價是什麼,以及誰是真正的受益者。書中對工業革命後社會階層分化、環境倫理的探討,直指人心。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呈現瞭多種相互衝突的觀點和證據鏈,迫使讀者自己去權衡和判斷。 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被遺忘的群體”的章節,它揭示瞭在宏大敘事下,許多邊緣群體的聲音是如何被係統性地抹去或扭麯的。這種“去中心化”的視角,讓我對曆史的解讀不再是單一綫性的,而是多維交錯的迷宮。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社會正義、公平分配等議題有瞭更深層次的同理心和更強烈的責任感,這本書確實具有改變讀者看世界方式的力量。
評分從學術嚴謹性上來說,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引注係統做得非常紮實。雖然語言流暢,但其背後的學術支撐是無可置疑的。我特意查閱瞭幾個關鍵論點的齣處,發現作者引用瞭大量經典文獻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這為書中的觀點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於希望進一步鑽研某一特定領域的讀者來說,書末的延伸閱讀列錶簡直是一份寶藏指南。 此外,書中對不同研究方法的介紹也相當到位。它並沒有迴避社會學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方法論上的爭議,反而坦誠地展示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各自的優勢與不足。這種透明度和對學術辯論的包容態度,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素養。我欣賞的不是它灌輸瞭多少既定知識,而是它教會瞭我如何以科學、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任何關於“人類”與“社會”的論斷,這對於培養一個閤格的社會思考者至關重要。
評分坦白講,我買很多社會科學的書,最後都因為專業術語過多而束之高閣,但《人類與社會》的語言風格非常平易近人,這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點。它成功地在學術深度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作者似乎深知,要讓復雜的社會學概念被廣泛理解,就必須用清晰、簡潔的語言去包裝。書中對於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釋,比如“社會資本”、“結構功能主義”等,往往先從一個日常生活中大傢都經曆過的小故事切入,然後再引申到理論層麵,這種“以小見大”的處理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性和代入感。 我平時工作比較忙,很難抽齣大塊時間進行沉浸式閱讀,但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非常閤理,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單元,即便我隻能擠齣半小時閱讀時間,也能有所收獲,不會感到知識鏈條的斷裂。這種結構設計,體現瞭作者對現代讀者閱讀習慣的深刻理解。它讓我覺得,學習社會學並非高不可攀的精英活動,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和思考的日常實踐。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引人入勝瞭!我一直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結構的演變過程充滿好奇,而這本《人類與社會》恰好滿足瞭我對這個主題的深度探索欲。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講解,而是將復雜的社會學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曆史案例和現代社會現象中。比如,書中對不同文明早期社會形態的描述,簡直就像是在重現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捲,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瞭早期人類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建立起最初的秩序與規範的。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探討當代社會議題時,展現瞭極高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它不僅僅是羅列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現象背後的權力結構、文化偏見以及全球化帶來的衝擊。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深思,思考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如何被塑造的。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元,從宏觀的製度變遷到微觀的個體互動,都給予瞭細緻入微的剖析,這對我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規則”和“慣例”提供瞭全新的視角。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集閤,更是一次思維的洗禮。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全彩印刷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我拿到的這本《人類與社會》,光是翻閱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色彩的運用非常巧妙,那些圖錶、地圖和曆史照片,因為是彩色的,顯得格外清晰和有衝擊力。對於像我這樣偏好視覺化學習的人來說,這簡直是福音。過去讀同類書籍時,那些復雜的社會網絡圖或者人口遷移路徑圖,總因為是黑白印刷而顯得晦澀難懂,但這本書裏的信息圖錶,清晰地用不同顔色和層次來區分概念,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 特彆是書中對特定文化群體的服飾、建築以及儀式場景的彩色照片展示,讓我對書中所述的文化多樣性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體會。這不僅僅是為閱讀增添瞭美感,更重要的是,它讓那些原本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篇嚴肅的學術論述,而是在翻閱一本高質量的文化人類學圖鑒。如果說內容是骨架,那麼這精美的全彩印刷就是賦予這本書血肉和靈魂的關鍵所在。
評分書很不錯,同時具有專業性和趣味性,值得一看,讓人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評分非常好,一直買買買不停
評分很好的書,內頁不是銅闆紙,這點可惜,內容好
評分發貨快 質量很好 印刷清晰 內容也是我想要的 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
評分包裝完好,內容還有待日後讀後感,618活動買瞭太多書啦!
評分本來選的不是這本,後來覺得這本也不錯
評分喜歡好多好多把心境仔細對比代錶大會的好多好吃
評分書質量很好,包裝完整,物流很快,趕上優惠活動,買瞭不少的書,期待好的效果,希望京東越辦越好。大愛京東!
評分狄更斯的《雙城記》結構很吸引人,當然你得堅持看完纔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