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他,是20世紀的見證者;他,創立瞭自己的心理治療學派;他,是人們心目中完成不可完成之事(在納粹集中營中幸存下來)的典範代錶——他就是維剋多·E。弗蘭剋爾。1905年弗蘭剋爾齣生於維也納,如今,他站在世紀的交點,迴*走過的這個百年——他經曆過、痛苦過,用自己的作品影響過的20世紀。1995年3月26日是維剋多·E。弗蘭剋爾90周歲生日,值此之際我們推齣他的生活迴憶錄。早在幾年前,弗蘭剋爾就開始陸續寫下瞭他過往生活的片段,本來並未計劃齣版,後來他考慮到以往齣版的都是清一色的學術著作,遂決定寫一本以他個人為主題的書,記錄他生活中的一些際遇,作為自己的第31本作品問世。這本迴憶錄特地保留瞭作者發散式聯想的寫作風格,從而讓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這位20世紀精神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的個人魅力。
在與齣版社的通力閤作下,本書得以麵世。盡管年事已高,為疾病睏擾,弗蘭剋爾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大的精力投入到本書的寫作中,*終在他90歲生日之前完稿。
本書的問世,*先要感謝維剋多·弗蘭剋爾的夫人艾麗·弗蘭剋爾女士,她不僅親手將本書的手稿整理打印齣來,而且在弗蘭剋爾先生整個撰寫過程中都提供瞭許多有益的幫助。另外,我們還要感謝哈拉爾德·莫利,他在本書成書過程中提供瞭*大的支持。*後,我們當然還要特彆感謝本書的作者弗蘭剋爾先生,沒有他,也就沒有本書的問世。
目錄
前言
我的父母
我的童年時光
理智
情感
幽默
愛好
中小學時光
對精神分析的研究
職業理想——精神病學
一個醫生的影響力
哲學問題
信仰
與個體心理學的相遇
意義治療的開端
理論和實踐:青少年谘詢中心
一個醫生的學習時代
“德奧閤並”
反抗對精神病人的屠殺
齣境簽證
我的第一任妻子——蒂莉
進入集中營
遣送
奧斯維辛
關於“集體罪責”
重返維也納
關於寫作
作品的迴響
與諸位哲學大師的會麵
在世界各地演講
年華老去
晉謁教皇
受苦之人
後記
維剋多·弗蘭剋爾簡介
為什麼說他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
精彩書摘
幽默
幽默的語言當然少不瞭俏皮話,也就是精心設計的文字遊戲。著名的登山愛好者魯道夫·賴夫是我多年的旅伴,二戰前他是多瑙河流域阿爾卑斯山登山協會的會長,每次我們和登山協會的其他成員一起去登山,他總會喊我“瘋子大夫”(Narrendoktor)——我是一名精神病科醫生。當時我在施泰因霍夫精神病院工作,每次見麵,他都不會正經地稱呼我“醫生”,而是在前麵加上“瘋子”作修飾詞。終於有一天我忍無可忍,當著所有登山隊友的麵警告他說:“聽著,賴夫先生,如果你繼續叫我瘋子大夫的話——知道我會怎麼稱呼你嗎?施泰因霍夫的賴夫(Steinhofreif)!”
前麵說到,他叫賴夫(Reif),德語意為“成熟的,有準備的”,在維也納人們會用這個詞指代瘋子,因為瘋子就是“準備好可以送進精神病院的人”,所以“施泰因霍夫的賴夫”意思就是“可以送進施泰因霍夫精神病院的傢夥”!從那之後,賴夫先生再也不敢喊我“瘋子大夫”瞭。
玩弄文字遊戲,有時需要創造新詞。1961年我在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有一天講課,因為天熱教室的門都開著,一隻狗突然跑進教室裏來,四處打量瞭一下,又慢悠悠地走瞭齣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它吸引瞭,我也不例外。因為事發突然,大傢都有些愕然,誰也沒有發齣笑聲,這時我發話瞭:“這就是我們所謂的‘dogotherapy’。”我這麼說,是因為當時我正在講授的內容是“意義治療”(logotherapy)。
還有一個例子,我自己沒車的時候,總是對彆人說:“你知道嗎?我通常都是坐‘他動車’(Heteromobil)齣門,也就是我不自己開車,而是讓彆人捎我一程。”
有時候不用創造新詞也能達到一語雙關的效果,比方說,如有彆人要為我的茶續杯,而我不想再喝時,我會說:“你知道嗎,我是個一神論者(Monotheist),所以我隻喝一杯茶。”
在演講時,幽默的話語不僅能使整個氛圍更輕鬆,還能在接下來的自由討論中削弱對手的立場,達到四兩撥韆斤的效果。有一次我受邀在格拉茨的施泰爾鞦季藝術節開幕式上發錶演講,我想指齣我不僅有資格談論醫學,也有資格談論哲學,但是又不想太高調,顯得像在炫耀我同時擁有醫學和哲學兩個博士學位,於是我說:“女士們,先生們!我同時擁有醫學和哲學兩個博士學位,但是我通常不提這事,因為我在維也納的那些親愛的同事——據我瞭解,他們絕不會說,弗蘭剋爾是個雙料博士,而隻會說,他是半個醫生。”
說到自由討論,有一次我在慕尼黑的藝術學院做完演講之後,觀眾開始提問,其中有一個年輕人頗具挑釁地問我:“弗蘭剋爾先生,你今天談論的是性,可是像您這麼忙碌的教授,每天不是上課就是開討論會,哪裏會有時間過健康自然的性生活呢,甚至都沒空搞明白那是怎麼一迴事吧?!”
“這位朋友,是這樣的,”我答道,“你的話讓我想起維也納的一個古老的笑話:有個人碰到一個麵包師,在聊天中得知麵包師有10個孩子,特彆驚奇地問道:‘哎,那你到底什麼時候烤麵包呢?’”聽到這兒,觀眾都笑瞭起來。
我接著說:“你的問題也是這樣。難道你覺得,如果一個人白天忙著學術工作,那他晚上就無法過正常的性生活瞭嗎?”這時觀眾轉而開始笑那個年輕人瞭。
還有一次是在美國一所大學的神學院演講後的自由討論環節,那次我並不想讓彆人尷尬,而是想讓自己免於尷尬。當時有人問我對於著名神學傢保羅·田立剋所說的“上帝之上的上帝”
(TheGodabovetheGod)的概念的理解,實際上,我並不瞭解這個概念,卻仍然平靜地迴答:“我想,如果我敢迴答你這個關於‘上帝之上的上帝’的問題,這豈不是在說,我認為自己是‘田立剋之上的田立剋’瞭嗎?”
我不光樂於開玩笑,還喜歡笑話。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想著要寫一本專門研究笑話的形而上學的書。我知道的最好笑的一個笑話是這樣的,一個人來到一個住瞭很多猶太人的波蘭小鎮,他想去妓院,可是又不好意思直接問彆人妓院的位置,於是他便問路邊一個穿著長袍的猶太老者:“請問你們的拉比住在哪兒?”
老者迴答說:“在那兒,那棟綠色的房子裏。”
“什麼?”這個人裝作一副很驚訝的樣子,“那位德高望重的拉比竟然住在妓院?”
老者立馬斥責他:“你鬍說什麼!妓院明明是前麵那棟紅色的房子。”
“謝謝。”那人與老者告辭,高興地朝妓院走去。
其實我們醫生與病人談話時,不也常常使用這種方式嘛。剛做醫生沒多久,我就掌握瞭這種對話方法,比如,如果我想知道一位女性患者的病史,不要問“您墮過胎嗎?”,而是要問“您流過幾次産?”。
再比如,韆萬不要這麼問一個男性病人,“您染過梅毒嗎?”而要問“您接受過幾次梅毒病治療?”。
還有,我們也不要問一個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否聽到有人在和他說話,而應該問“那個人跟你說瞭些什麼?”。
有個諷刺心身醫學的玩笑編得很棒:有個人因為患瞭頭疼、耳鳴、腦部充血的毛病而被轉診到精神分析師那邊,他去看精神分析師的路上經過一傢服裝店,突然想起需要一件新襯衫,就走進店去要售貨員拿給他某種樣式的襯衫。
“你要多大碼的?”售貨員問。
“42碼。”他答道。
“相信我,你應該穿43碼的。”
“彆多說瞭,就給我拿42碼的好瞭。”
“好吧,不過要是你到時候感到頭疼、耳鳴、腦部充血的話,不要感到奇怪。”
還有一個笑話可以很好地解釋什麼是藥物精神病學,一個納粹軍官坐在一個猶太人的對麵,那個猶太人拿齣一條鯡魚來吃,吃到最後隻剩下魚頭,便把魚頭小心翼翼地裝迴袋子裏收好。
“你為什麼這樣做?”納粹軍官好奇地詢問。
“魚頭裏有魚腦,我把它帶迴去給孩子吃,他們吃瞭會變聰明。”
“你能不能把魚頭賣給我?”
“當然可以。”
“多少錢?”
“一馬剋。”
“給你一馬剋。”納粹軍官買瞭魚頭,馬上吃瞭下去。
5分鍾後,納粹軍官非常生氣地質問猶太人:“該死的猶太佬!一整條鯡魚纔賣一毛錢,魚頭你卻賣我一馬剋!”
猶太人平靜地說道:“你看,那魚頭確實管用吧。”
治療病因和單純的治療病癥是不同的,或許我們可以藉助一個笑話解釋二者的區彆:有個人外齣度假,但每天早晨都會被一隻公雞吵醒,於是他去藥店買瞭些安眠藥,加進公雞的飼料裏。看,這就是治療病因!
……
前言/序言
《生之痕跡:穿越人海的生命印記》 在這部名為《生之痕跡:穿越人海的生命印記》的宏大敘事中,我們並非探尋一位特定人物的過往,而是試圖勾勒齣人類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留下的普遍印記,以及這些印記如何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生命畫捲。本書不是關於某個英雄的傳奇,也不是某個哲人的獨白,它是一場關於“存在”本身的沉思,一次對生命多維度探索的嘗試。 我們的旅程始於最微觀的層麵——個體意識的萌芽。從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生命便開始瞭他的獨特旅程,他的第一次呼吸,第一次啼哭,第一次睜眼看到的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印記。這種個體性的起點,就如同宇宙中一個微小的塵埃,但它承載著無限的可能性。本書將深入剖析人類作為“意識體”的本質,探討我們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形成自我認知,以及這種自我認知如何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塑造和豐富。我們審視童年時期的純真與好奇,青春期的迷茫與衝動,成年後的責任與擔當,以及暮年時的智慧與迴顧。每一個階段,都如同一層層疊加上去的年輪,刻畫著個體生命的成長軌跡。 然而,個體並非孤立的存在。我們都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生命軌跡總是與他人交織,與環境互動。因此,《生之痕跡》將目光投嚮瞭“連接”與“互動”。我們將深入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最親密的親情、愛情、友情,到更廣闊的社會關係,如鄰裏、同事、社群。我們會思考,在這些關係的形成與維係中,我們付齣瞭什麼,又獲得瞭什麼?愛如何成為生命中最強大的驅動力,也如何可能成為最深的傷痛?信任如何建立,又如何崩塌?閤作如何帶來進步,又如何因誤解而走嚮分裂?本書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這些關係中的點點滴滴,包括那些溫暖的瞬間,那些無聲的支持,那些艱難的妥協,以及那些深刻的遺憾。 除瞭人際關係,我們的生命軌跡也深深地烙印在更宏大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之下。本書將邀請讀者一同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如何塑造瞭我們的生命體驗。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會有怎樣的差異?本書不會枯燥地陳述曆史事件,而是嘗試通過個體在曆史事件中的“痕跡”來展現。比如,當一場戰爭降臨,它如何在普通傢庭中留下悲傷的印記?當社會變革發生,它又如何在人們的生活中激起漣漪?當科技飛速發展,它如何改變著我們的溝通方式,我們的工作模式,甚至我們對“真實”的感知?我們會審視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火花,那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集體努力,以及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淹沒的個體故事。 《生之痕跡》更進一步,將生命的探索觸角延伸至“選擇”與“責任”。每一個人生岔路口,每一個決定,都如同在生命的畫布上落下的一筆。這些選擇,無論大小,都在塑造著我們的未來,也在定義著我們是誰。本書將探討自由意誌的可能性,以及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做齣選擇。我們會思考,在麵對睏境和挑戰時,我們是選擇屈服,還是選擇抗爭?我們是選擇遺忘,還是選擇銘記?我們是選擇旁觀,還是選擇參與?這些選擇的背後,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勇氣,我們的智慧。而每一個選擇,都伴隨著相應的責任。本書將深入探討個體對自身選擇的責任,以及對他人、對社會、對未來的責任。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意義”的追尋。生命並非隻是一連串的事件疊加,很多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都在不斷追問:我為何而來?我為何在此?我的人生有何意義?《生之痕跡》將從多個角度探討個體如何尋找和創造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可能體現在對事業的投入,對藝術的追求,對知識的探索,對信仰的堅守,對他人無私的奉獻,甚至是與自然和諧共處。本書將呈現不同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如何通過各種方式賦予生命以價值和目的。它不是提供一個統一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獨特的意義。 《生之痕跡:穿越人海的生命印記》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是“遺産”與“傳承”。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我們留下瞭什麼?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是優良的品德,還是深刻的教訓?本書將探討個體生命的“餘溫”——那些通過言傳身教,通過作品,通過記憶,在後人心中留下的印記。這可能是一位長輩的智慧,一位導師的教誨,一位藝術傢留下的不朽作品,一個偉大的思想所激發的靈感。我們將思考,如何讓生命的痕跡更有價值,如何讓我們的存在,在未來的時間裏,依然能夠産生積極的影響。 在書寫過程中,我們力求以一種真誠、深刻而又不失溫情的方式來呈現。我們不迴避生命中的痛苦、失意與掙紮,因為這些同樣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磨礪瞭我們的意誌,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光明。我們同樣歌頌生命中的愛、希望與勇氣,因為它們是我們前行的力量,也是支撐我們穿越黑暗的燈塔。 《生之痕跡:穿越人海的生命印記》是一次對生命本身最忠誠的緻敬。它邀請每一位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反觀自己的生命,審視自己的選擇,迴味自己的經曆,並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它不是一本提供心靈雞湯的讀物,而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每個個體生命的獨特光彩,以及這些光彩匯聚在一起時,所展現齣的關於人類存在本身的宏偉與深邃。它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探索,因為生命本身,就是永恒的流動,是無盡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