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舊墨五記》是“舊墨記”書係的第四本。作者以他對前賢的熟悉,娓娓講述瞭魯迅、周作人、徐誌摩、老捨等數十位文學傢的精彩紛呈的人生經曆,並且穿插著文壇的許多掌故逸聞,文簡義豐,曉暢可讀。書中配閤敘述,仿真影印瞭作者所珍藏的眾多文學傢的墨跡近百件,展讀此書仿佛與他們對坐,紙墨如舊,神采爛然。
作者簡介
方繼孝,1954年生,北京人,名人手跡鑒藏傢。北京魯迅博物館榮譽館員,北京市作傢協會會員。多年緻力於收藏中國近現代名人手跡,並潛心名人信劄的研究,發錶論文二百餘篇。編著有《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名人墨跡》(閤著)、《字字珍藏——名人信劄的收藏與鑒賞》(閤著)、《舊墨記——世紀學人的墨跡與往事》、《舊墨二記——世紀學人的墨跡與往事》、《舊墨三記——世紀學人的墨跡與往事》、《陳獨秀先生遺稿》、《碎錦零箋》等。
其中,《舊墨記——世紀學人的墨跡與往事》一書,榮獲2006年度“中國最美的書”之列。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方氏著迷與談天時一樣,喜直抒胸臆,不隱麯溫吞.這樣的文與人,與時風有點不閤,也因此做瞭彆人做不瞭的事。有這樣的人在,讀書人的生活便不會寂寞瞭。
——孫鬱
《舊墨記》講述的是晚清民國時期學者文人復雜麯摺的人生經曆和文壇藝苑足資讀助的掌故逸聞,配以珍貴的信劄,冊頁、條幅、鏡心、扇麵、稿本等墨寶真跡,令人讀來興趣盎然。
——陳子善
《舊墨記》書係收錄的中國現代文化史上著名學者的往來信函,經作者的考據鈎沉,都——復活瞭,變成瞭有價值的文獻。有些前所未聞的事件,因作者掌握
目錄
序,
許傑的小說創作
陳翔鶴對古典文學研究的貢獻
瀋從文與章草書法
梁實鞦的散文及雅好
趙景深談北方麯藝形式的革新
颱靜農與魯迅、陳獨秀的友誼
陽翰笙平和低調的一生
孟超的未發錶的文和詩
鬍風的“代人”催要稿費函
梁宗岱卓立特行,耿介自負的性格
馮雪峰與“兩個口號”的論爭
鍾敬文與民俗學研究
蔣彝旅居海外的成就
巴金《新聲集序》與緻長簡書
羅念生與古希臘文學
葉公超多姿多彩的人生
劉大傑懷念恩師的詩
沙汀抗戰時期的創作
艾蕪和他描寫平民生活的書
丁玲與《我在霞村的時候》
浦江清與《顧炎武》
樓適夷與人民文學齣版社
臧剋傢的從軍經曆和以詩為伴的人生
馮至的新詩創作和學術研究
施蟄存與“新感覺派”小說
李廣田與賀敬之的“文字交”
謝冰瑩請辭”中國文藝協會”理事函
吳伯簫的散文創作之路
張天翼和兒童文學創作
陳伯吹的童話世界
邵荃麟與中國的文學事業
趙樹理在京城的短暫歲月
蕭軍的”大炮”性格及其故事
周揚的”另一麵”
周立波和《暴風驟雨》
陳白塵不與世人爭風光
秦瘦鷗與《鞦海棠》
吳組緗的耿介人生
靳以在抗戰時期的文藝活動
柯靈——自學成纔的作傢
蕭乾與中譯本《尤利西斯》
曹禺的“戲劇”人生
錢鍾書緻”鄭振鐸遺集委員會”函
李長之與文學批評
艾青和他的詩
徐懋庸與魯迅
吳強與《紅日》
姚雪垠與《李自成》
蔣牧良小說的題材與風格
金人與他的翻譯情結
精彩書摘
許傑的小說創作
風格有如人格,文心通嚮天心。廣闊胸襟師造化,精明慧眼效蒼鷹。探索追尋標的:曰善,曰莢,曰真。齣發在人生,歸著在人生。
此幀書法乃許傑先生90高齡寫錄舊作《文論小令》以贈榖葦先生的。許先生生於1901年,離世於1993年,這是他離世前三年所書,可謂彌足珍貴。這幀書法曾被收錄到上海復旦大學齣版社齣版發行的《百年文人墨跡》中,後經滬上友人協助,人藏敝齋。並時時懸掛書房,以為座右銘。
對於一般讀者而言,許傑先生的名字可能是陌生的。但他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確是個很有影響的小說傢。早在1924年,許傑在寜波、上海任教時,在《民國日報》、《小說月報》上連續發錶作品,其中他的一篇較長的短篇小說《慘霧》在《小說月報》第15捲第8號上發錶,引起文壇的矚目。《慘霧》描寫兩個大傢族為瞭“權力與財富”,演齣瞭一幕悲壯而又殘忍的聚兵械鬥的場景。茅盾稱贊它是“那時候一篇傑齣的作品”,“結構很整密”,“全篇的氣魄是壯雄
的”。以後,他接連有多篇小說在《小說月報》上相繼發錶,使他成為當時“成績最多的描寫農民生活的作傢”。也是在那時他被吸收為文學研究會會員。1926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慘霧》,由商務印書館齣版,列為文學研究會叢書之一。同年。許傑先生還齣版瞭一本《漂浮》,不久以後,又齣版瞭《暮春》和《火山口》,後來茅盾先生在編選《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一集》的時候,選人瞭他的《慘霧》和另一篇作品,並在《導言》上作瞭推薦和評論。
前言/序言
現在的青年,不要說民國年代的文物瞭解得少,即便是五六十年代的舊跡,也看得不多瞭。有一次我與一位年輕的朋友談“文革”年代的傢事,他竟瞪著眼睛:有這樣的事麼?真是未曾料到的集體遺忘。而這時我就想起巴金先生,他的建議成立“文革”博物館,也緣於此是自然的瞭。
要感謝方繼孝這樣的有心人,留下瞭遠去年月的無數墨跡。《舊墨五記》都是作傢的手稿,可看可嘆的東兩競那麼多。這是一個沒有主題的文獻匯編,讀後也有各類相反的感受,欣喜與悲傷的舊影都有,就像迴到前輩的生活裏,隨其哀而哀,同其樂而樂。現代以來的作傢,類型龐雜,各有其色,那個多緻的存在纔顯示瞭固有生態的可愛。不過讀這些文人的手稿,給我重要的印象是,不管是超然的瀋從文、梁實鞦、梁宗岱,還是左翼的馮雪峰、丁玲、樓適夷,大傢都在亂世之中,心緒多是含著許多的暗影,靜靜地躺在象牙塔裏,談何容易。本書的許多資料頗為珍貴。《馮雪峰與“兩個口號”的論爭》,第一次揭示瞭一段曆史的公案,左翼文人內部分歧的要點,在此找到根據。魯迅與左翼之關係,也清晰瞭許多。現代文學在根本層次上講,是文藝與政治的糾葛,魯迅之外,巴金、鬍風、沙汀、蕭軍,何嘗有過“唯藝術而藝術”的時候?在死亡、專製、驚恐之中,文人們如有良知,也要睜著眼睛看世界吧?自然,文人與政治,並非都是傳聲筒的關係,還有哲學與審美的復雜穿梭。晚清之前的士大夫,要麼入世,要麼清流,沒有彆的路可逃,五四之後大變,人世者亦有厭世的時候,歸隱者亦騷體諷吟,都不那麼陶然。颱靜農晚年以書法聞世,似乎是個隱士,可你看他談漢魏的文章與書法之作,就有些隱筆,說其乃亂世之怨語也是對的。梁宗岱本來乃唯美的批評傢、詩人,可偏偏與鬍適不閤。不要以為唯美的詩人都欣賞鬍適,自由主義陣營,亦兵分多路,彼此的差異很大,隻有迴到曆史的語境,纔知道一些史學傢有時的判斷值得斟酌。
舊墨五記:尋跡失落的風骨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被遺忘的角落,埋藏著不為人知的傳說,流淌著被時光衝淡的記憶。我曾行走在那些古老的街巷,踏足荒蕪的廢墟,隻為探尋那些消逝的風骨。《舊墨五記》並非一本簡單的史書,更不是堆砌零散的野史碎片。它是一次心靈的跋涉,一次對過往生命痕跡的追尋,一次試圖觸摸那些被遺忘的溫度的嘗試。 我的探尋,始於一個偶然。在一個塵封已久的古董書攤,我偶然瞥見一捲泛黃的舊紙,上麵依稀可見幾行潦草的字跡。那字跡,帶著一種不屬於當下的力量,仿佛跨越瞭時空,直擊人心。那是一種怎樣的力量?是文人墨客筆下的風雅,是亂世英雄心中的豪情,還是平凡百姓生活中的堅韌?我無法立刻定義,但那份觸動,卻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我的心湖中激起層層漣漪。 從此,我便踏上瞭尋找“舊墨”的旅程。這“舊墨”,並非特指某一種墨水,而是我賦予的一種象徵——那些承載著過往歲月、蘊含著時代印記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後鮮活的生命。我尋訪那些古老的傢族,拜訪那些皓首窮經的老者,在古籍的字裏行間,在口耳相傳的傳說中,一點一滴地拼湊著那些曾經的片段。 《舊墨五記》之所以命名為“五記”,並非強行將內容劃分為五個章節,而是象徵著我在這段探尋過程中,所經曆的五種不同層麵的感悟與發現。 第一記:寂滅的城垣與不屈的靈魂 我的足跡,曾踏遍許多曾經輝煌卻如今已然衰敗的古城。那些高聳的城牆,在歲月的風雨中飽經滄桑,斑駁的磚石仿佛訴說著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寂寥。我曾站在斷壁殘垣之上,想象著當年金戈鐵馬的呼嘯,想象著市井的喧囂,想象著人們在城牆下揮汗如雨的勞作。然而,更多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種令人心痛的寂滅。 但寂滅中,總有不屈的靈魂在閃耀。我發現,即使在最艱難的時代,即使身處最卑微的境地,總有人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生命的尊嚴。我曾遇到一位老鐵匠,他的一生都在為村子打製農具,他的雙手粗糙布滿老繭,但他的眼神卻異常清澈。他說,無論外麵世界如何變化,他隻相信手中的錘子和爐火,他相信勤勞能夠養活傢人,相信自己的手藝能為這片土地帶來安寜。他身上散發齣的那種沉靜的力量,讓我看到瞭另一種“舊墨”——那是勞動者用汗水和堅韌,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刻下的不朽篇章。 我也曾在一本殘破的傢譜中,讀到一位早已被曆史遺忘的女子。她在亂世中,為瞭保護傢人,毅然挺身而齣,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化解瞭一場危機。她的名字,沒有齣現在任何史書的記載中,但她的行為,卻如同暗夜中的星光,照亮瞭那些被苦難籠罩的日子。這些不屈的靈魂,他們的故事,就像被歲月掩埋的金子,一旦被發現,便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第二記:筆墨下的江山與時代的潮湧 曆史的進程,往往離不開那些揮斥方遒的文人墨客。我曾深入研究那些流傳下來的古籍,尤其是那些帶有個人批注的書捲。我驚訝地發現,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後,隱藏著作者對時代最深刻的觀察和最激烈的思考。 我曾為一本關於科舉製度的筆記所吸引。作者並非什麼大名鼎鼎的學者,隻是一個屢試不第的讀書人。然而,他用極其尖銳的筆觸,揭露瞭當時科舉製度的弊端,對那些僵化的八股文進行瞭無情的批判,並對未來的教育方嚮提齣瞭大膽的設想。他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灼人的智慧。他雖未能在那個時代獲得認可,但他的聲音,卻如同在曆史洪流中的一聲呐喊,提醒著後人,思考何為真正的學問,何為真正的進步。 我還曾在一封舊信中,看到一位官員在寫給親人的信中,憂心忡忡地描述著邊境的戰事和百姓的疾苦。字裏行間,流露齣他對國傢命運的擔憂,對黎民百姓的同情。他雖然身處廟堂,卻心係天下。他的筆墨,描繪的不僅僅是他所處的時代,更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脈搏。這些“舊墨”,是時代潮湧的記錄,是知識分子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是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 第三記:市井的煙火與人情的冷暖 相較於廟堂之上的風雲變幻,市井生活則更加貼近人心,也更富有人情味。我沉醉於那些描繪市井百態的筆記和民間傳說。我試圖從這些看似瑣碎的記錄中,捕捉到古人最真實的生活片段,最細膩的情感流露。 我曾在一本關於民間節日的記述中,看到瞭一個古老村落的除夕夜。人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豐盛的年夜飯,一邊講述著一年的收獲和新一年的期盼。孩子們嬉笑打鬧,老人們慈祥地看著這一切。那份溫暖,那種親情,跨越瞭時空的阻隔,直抵我的內心。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年味,聽到歡聲笑語的迴響。 我也曾在一些關於戲麯的書籍中,讀到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那些故事,不僅僅是娛樂,更是當時人們價值觀的體現,是他們對善惡美醜的判斷。那些戲麯藝人,用他們的錶演,傳遞著情感,抒發著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錶演,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人們最真實的情感世界。 然而,市井的煙火中,也難免夾雜著人情的冷暖。我曾在一本舊賬簿中,看到瞭一個普通傢庭在遭遇天災時的艱難。他們為瞭生存,不得不典當傢産,嚮鄰居藉貸。其中,我看到瞭一些溫暖的記錄,鄰居們伸齣援手,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但也看到瞭一些冷漠的記錄,有些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這些真實的記錄,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復雜,看到瞭在極端睏境下,人性中最閃光和最陰暗的一麵。 第四記:禪意的空寂與哲思的微光 在我的探尋過程中,我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一些關於宗教、哲學和人生意義的思考。我發現,在那些古老的寺廟、隱士的山居,以及文人的書齋中,彌漫著一種獨特的“舊墨”——那是對生命本質的追問,是對宇宙奧秘的探求,是對內心平靜的追求。 我曾在一本關於茶道的古籍中,讀到瞭一段關於“慢”的論述。作者認為,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慢下來,纔能真正地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纔能與自然融為一體。他用茶道作為載體,闡述瞭“一期一會”的禪意,強調瞭當下每一個瞬間的珍貴。他的文字,帶著一種空靈的意境,讓我感受到一種內心的寜靜。 我還曾在一處古老的書院廢墟中,發現一塊刻著“知止而後定”的石碑。這句話齣自《大學》,意在強調對事物要有所瞭解,然後纔能確定自己的方嚮。在那個時代,信息不如現在發達,人們更容易迷失方嚮。而這句話,則是一種深刻的人生智慧,一種指引人們迴歸內心、明確方嚮的燈塔。 這些“舊墨”,雖然沒有激昂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蘊含著深刻的哲思。它們如同微小的火光,在黑暗中閃爍,提醒著人們,在追逐物質的同時,不要忘記精神的滋養,不要忘記對生命本質的思考。 第五記:遺珠的殘片與未竟的期盼 我的探尋,終究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旅程。我深知,我所發現的,隻是冰山一角,還有無數的“舊墨”,依舊沉睡在曆史的深處,等待著被發掘。 我曾在一處被遺忘的書館舊址,發現瞭許多已經殘缺不全的書捲。那些書捲,可能是曾經的孤本,可能是記錄著某個重要事件的資料,但如今,它們已經無法完整地呈現其內容。我試圖去修復它們,去理解它們,但很多時候,我隻能看到殘片,隻能憑藉有限的綫索去推測。 這些“遺珠的殘片”,讓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遺憾,但也激起瞭我更強烈的使命感。我知道,我的工作,不僅僅是收集和記錄,更是傳遞和傳承。我希望通過我的文字,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能夠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和挖掘曆史文化的重要性。 《舊墨五記》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那些被遺忘的生命與未來的讀者。我希望,通過我的講述,那些曾經的風骨,那些鮮活的生命,能夠重現光彩,能夠繼續在現代社會中,激蕩起迴響。我的探尋,還在繼續,關於“舊墨”的故事,也遠未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