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他,是20世纪的见证者;他,创立了自己的心理治疗学派;他,是人们心目中完成不可完成之事(在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典范代表——他就是维克多·E。弗兰克尔。1905年弗兰克尔出生于维也纳,如今,他站在世纪的交点,回*走过的这个百年——他经历过、痛苦过,用自己的作品影响过的20世纪。1995年3月26日是维克多·E。弗兰克尔90周岁生日,值此之际我们推出他的生活回忆录。早在几年前,弗兰克尔就开始陆续写下了他过往生活的片段,本来并未计划出版,后来他考虑到以往出版的都是清一色的学术著作,遂决定写一本以他个人为主题的书,记录他生活中的一些际遇,作为自己的第31本作品问世。这本回忆录特地保留了作者发散式联想的写作风格,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位20世纪精神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个人魅力。
在与出版社的通力合作下,本书得以面世。尽管年事已高,为疾病困扰,弗兰克尔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大的精力投入到本书的写作中,*终在他90岁生日之前完稿。
本书的问世,*先要感谢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夫人艾丽·弗兰克尔女士,她不仅亲手将本书的手稿整理打印出来,而且在弗兰克尔先生整个撰写过程中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另外,我们还要感谢哈拉尔德·莫利,他在本书成书过程中提供了*大的支持。*后,我们当然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先生,没有他,也就没有本书的问世。
目录
前言
我的父母
我的童年时光
理智
情感
幽默
爱好
中小学时光
对精神分析的研究
职业理想——精神病学
一个医生的影响力
哲学问题
信仰
与个体心理学的相遇
意义治疗的开端
理论和实践:青少年咨询中心
一个医生的学习时代
“德奥合并”
反抗对精神病人的屠杀
出境签证
我的第一任妻子——蒂莉
进入集中营
遣送
奥斯维辛
关于“集体罪责”
重返维也纳
关于写作
作品的回响
与诸位哲学大师的会面
在世界各地演讲
年华老去
晋谒教皇
受苦之人
后记
维克多·弗兰克尔简介
为什么说他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
精彩书摘
幽默
幽默的语言当然少不了俏皮话,也就是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著名的登山爱好者鲁道夫·赖夫是我多年的旅伴,二战前他是多瑙河流域阿尔卑斯山登山协会的会长,每次我们和登山协会的其他成员一起去登山,他总会喊我“疯子大夫”(Narrendoktor)——我是一名精神病科医生。当时我在施泰因霍夫精神病院工作,每次见面,他都不会正经地称呼我“医生”,而是在前面加上“疯子”作修饰词。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当着所有登山队友的面警告他说:“听着,赖夫先生,如果你继续叫我疯子大夫的话——知道我会怎么称呼你吗?施泰因霍夫的赖夫(Steinhofreif)!”
前面说到,他叫赖夫(Reif),德语意为“成熟的,有准备的”,在维也纳人们会用这个词指代疯子,因为疯子就是“准备好可以送进精神病院的人”,所以“施泰因霍夫的赖夫”意思就是“可以送进施泰因霍夫精神病院的家伙”!从那之后,赖夫先生再也不敢喊我“疯子大夫”了。
玩弄文字游戏,有时需要创造新词。1961年我在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有一天讲课,因为天热教室的门都开着,一只狗突然跑进教室里来,四处打量了一下,又慢悠悠地走了出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它吸引了,我也不例外。因为事发突然,大家都有些愕然,谁也没有发出笑声,这时我发话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dogotherapy’。”我这么说,是因为当时我正在讲授的内容是“意义治疗”(logotherapy)。
还有一个例子,我自己没车的时候,总是对别人说:“你知道吗?我通常都是坐‘他动车’(Heteromobil)出门,也就是我不自己开车,而是让别人捎我一程。”
有时候不用创造新词也能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比方说,如有别人要为我的茶续杯,而我不想再喝时,我会说:“你知道吗,我是个一神论者(Monotheist),所以我只喝一杯茶。”
在演讲时,幽默的话语不仅能使整个氛围更轻松,还能在接下来的自由讨论中削弱对手的立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一次我受邀在格拉茨的施泰尔秋季艺术节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我想指出我不仅有资格谈论医学,也有资格谈论哲学,但是又不想太高调,显得像在炫耀我同时拥有医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于是我说:“女士们,先生们!我同时拥有医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但是我通常不提这事,因为我在维也纳的那些亲爱的同事——据我了解,他们绝不会说,弗兰克尔是个双料博士,而只会说,他是半个医生。”
说到自由讨论,有一次我在慕尼黑的艺术学院做完演讲之后,观众开始提问,其中有一个年轻人颇具挑衅地问我:“弗兰克尔先生,你今天谈论的是性,可是像您这么忙碌的教授,每天不是上课就是开讨论会,哪里会有时间过健康自然的性生活呢,甚至都没空搞明白那是怎么一回事吧?!”
“这位朋友,是这样的,”我答道,“你的话让我想起维也纳的一个古老的笑话:有个人碰到一个面包师,在聊天中得知面包师有10个孩子,特别惊奇地问道:‘哎,那你到底什么时候烤面包呢?’”听到这儿,观众都笑了起来。
我接着说:“你的问题也是这样。难道你觉得,如果一个人白天忙着学术工作,那他晚上就无法过正常的性生活了吗?”这时观众转而开始笑那个年轻人了。
还有一次是在美国一所大学的神学院演讲后的自由讨论环节,那次我并不想让别人尴尬,而是想让自己免于尴尬。当时有人问我对于著名神学家保罗·田立克所说的“上帝之上的上帝”
(TheGodabovetheGod)的概念的理解,实际上,我并不了解这个概念,却仍然平静地回答:“我想,如果我敢回答你这个关于‘上帝之上的上帝’的问题,这岂不是在说,我认为自己是‘田立克之上的田立克’了吗?”
我不光乐于开玩笑,还喜欢笑话。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想着要写一本专门研究笑话的形而上学的书。我知道的最好笑的一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个人来到一个住了很多犹太人的波兰小镇,他想去妓院,可是又不好意思直接问别人妓院的位置,于是他便问路边一个穿着长袍的犹太老者:“请问你们的拉比住在哪儿?”
老者回答说:“在那儿,那栋绿色的房子里。”
“什么?”这个人装作一副很惊讶的样子,“那位德高望重的拉比竟然住在妓院?”
老者立马斥责他:“你胡说什么!妓院明明是前面那栋红色的房子。”
“谢谢。”那人与老者告辞,高兴地朝妓院走去。
其实我们医生与病人谈话时,不也常常使用这种方式嘛。刚做医生没多久,我就掌握了这种对话方法,比如,如果我想知道一位女性患者的病史,不要问“您堕过胎吗?”,而是要问“您流过几次产?”。
再比如,千万不要这么问一个男性病人,“您染过梅毒吗?”而要问“您接受过几次梅毒病治疗?”。
还有,我们也不要问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听到有人在和他说话,而应该问“那个人跟你说了些什么?”。
有个讽刺心身医学的玩笑编得很棒:有个人因为患了头疼、耳鸣、脑部充血的毛病而被转诊到精神分析师那边,他去看精神分析师的路上经过一家服装店,突然想起需要一件新衬衫,就走进店去要售货员拿给他某种样式的衬衫。
“你要多大码的?”售货员问。
“42码。”他答道。
“相信我,你应该穿43码的。”
“别多说了,就给我拿42码的好了。”
“好吧,不过要是你到时候感到头疼、耳鸣、脑部充血的话,不要感到奇怪。”
还有一个笑话可以很好地解释什么是药物精神病学,一个纳粹军官坐在一个犹太人的对面,那个犹太人拿出一条鲱鱼来吃,吃到最后只剩下鱼头,便把鱼头小心翼翼地装回袋子里收好。
“你为什么这样做?”纳粹军官好奇地询问。
“鱼头里有鱼脑,我把它带回去给孩子吃,他们吃了会变聪明。”
“你能不能把鱼头卖给我?”
“当然可以。”
“多少钱?”
“一马克。”
“给你一马克。”纳粹军官买了鱼头,马上吃了下去。
5分钟后,纳粹军官非常生气地质问犹太人:“该死的犹太佬!一整条鲱鱼才卖一毛钱,鱼头你却卖我一马克!”
犹太人平静地说道:“你看,那鱼头确实管用吧。”
治疗病因和单纯的治疗病症是不同的,或许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笑话解释二者的区别:有个人外出度假,但每天早晨都会被一只公鸡吵醒,于是他去药店买了些安眠药,加进公鸡的饲料里。看,这就是治疗病因!
……
前言/序言
《生之痕迹:穿越人海的生命印记》 在这部名为《生之痕迹:穿越人海的生命印记》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并非探寻一位特定人物的过往,而是试图勾勒出人类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普遍印记,以及这些印记如何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本书不是关于某个英雄的传奇,也不是某个哲人的独白,它是一场关于“存在”本身的沉思,一次对生命多维度探索的尝试。 我们的旅程始于最微观的层面——个体意识的萌芽。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生命便开始了他的独特旅程,他的第一次呼吸,第一次啼哭,第一次睁眼看到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印记。这种个体性的起点,就如同宇宙中一个微小的尘埃,但它承载着无限的可能性。本书将深入剖析人类作为“意识体”的本质,探讨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形成自我认知,以及这种自我认知如何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塑造和丰富。我们审视童年时期的纯真与好奇,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成年后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暮年时的智慧与回顾。每一个阶段,都如同一层层叠加上去的年轮,刻画着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 然而,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命轨迹总是与他人交织,与环境互动。因此,《生之痕迹》将目光投向了“连接”与“互动”。我们将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最亲密的亲情、爱情、友情,到更广阔的社会关系,如邻里、同事、社群。我们会思考,在这些关系的形成与维系中,我们付出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爱如何成为生命中最强大的驱动力,也如何可能成为最深的伤痛?信任如何建立,又如何崩塌?合作如何带来进步,又如何因误解而走向分裂?本书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这些关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无声的支持,那些艰难的妥协,以及那些深刻的遗憾。 除了人际关系,我们的生命轨迹也深深地烙印在更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本书将邀请读者一同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生命体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语境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会有怎样的差异?本书不会枯燥地陈述历史事件,而是尝试通过个体在历史事件中的“痕迹”来展现。比如,当一场战争降临,它如何在普通家庭中留下悲伤的印记?当社会变革发生,它又如何在人们的生活中激起涟漪?当科技飞速发展,它如何改变着我们的沟通方式,我们的工作模式,甚至我们对“真实”的感知?我们会审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火花,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集体努力,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的个体故事。 《生之痕迹》更进一步,将生命的探索触角延伸至“选择”与“责任”。每一个人生岔路口,每一个决定,都如同在生命的画布上落下的一笔。这些选择,无论大小,都在塑造着我们的未来,也在定义着我们是谁。本书将探讨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做出选择。我们会思考,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是选择屈服,还是选择抗争?我们是选择遗忘,还是选择铭记?我们是选择旁观,还是选择参与?这些选择的背后,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而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本书将深入探讨个体对自身选择的责任,以及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意义”的追寻。生命并非只是一连串的事件叠加,很多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都在不断追问:我为何而来?我为何在此?我的人生有何意义?《生之痕迹》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个体如何寻找和创造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体现在对事业的投入,对艺术的追求,对知识的探索,对信仰的坚守,对他人无私的奉献,甚至是与自然和谐共处。本书将呈现不同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赋予生命以价值和目的。它不是提供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独特的意义。 《生之痕迹:穿越人海的生命印记》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遗产”与“传承”。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留下了什么?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是优良的品德,还是深刻的教训?本书将探讨个体生命的“余温”——那些通过言传身教,通过作品,通过记忆,在后人心中留下的印记。这可能是一位长辈的智慧,一位导师的教诲,一位艺术家留下的不朽作品,一个伟大的思想所激发的灵感。我们将思考,如何让生命的痕迹更有价值,如何让我们的存在,在未来的时间里,依然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书写过程中,我们力求以一种真诚、深刻而又不失温情的方式来呈现。我们不回避生命中的痛苦、失意与挣扎,因为这些同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磨砺了我们的意志,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光明。我们同样歌颂生命中的爱、希望与勇气,因为它们是我们前行的力量,也是支撑我们穿越黑暗的灯塔。 《生之痕迹:穿越人海的生命印记》是一次对生命本身最忠诚的致敬。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生命,审视自己的选择,回味自己的经历,并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它不是一本提供心灵鸡汤的读物,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光彩,以及这些光彩汇聚在一起时,所展现出的关于人类存在本身的宏伟与深邃。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因为生命本身,就是永恒的流动,是无尽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