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续:诊断卷识病捷法(套装上下册)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续:诊断卷识病捷法(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仲瑛,于文明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古籍
  • 诊断
  • 疾病
  • 医学
  • 传统医学
  • 中医药
  • 养生
  • 古法
  • 捷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858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902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91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整理、点校、评注中医古籍文献三百多种,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医案医话医论卷》、《综合卷》等15个分卷。全套丛书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续:诊断卷识病捷法(套装上下册)》汇聚了全国各地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大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目录

识病捷法
导读
徐叙
邹叙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诊断卷识病捷法》(套装上下册)—— 洞悉病机,掌握诊断之精要 浩瀚中医古籍,犹如繁星点点,其中不乏传世之瑰宝。《诊断卷识病捷法》,便是这样一部珍贵的典籍,它以其精炼的理论、系统的论述和实用的方法,为历代医者提供了诊断疾病的智慧宝库。本次集成整理,旨在将这部经典著作以最完备的形式呈现于世,让更多中医同道能够领略其精髓,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从而提升诊断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一、 溯源与价值:拨开迷雾,辨识真源 《诊断卷识病捷法》并非凭空而生,其思想根源深植于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之中。中医诊断,历来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此基础上,更要深入洞察疾病的内在病机,识其表象之下的真实面目。本书正是围绕这一核心,对历代医家在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升华。 历代医家,如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以法度森严的辨证体系,揭示了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病位、不同体质下的表现;孙思邈《千金方》则广泛搜集,注重实用,对各种证候的辨别多有独到之处;李时珍《本草纲目》虽以药物为主,但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分类,亦蕴含着丰富的诊断线索。而《诊断卷识病捷法》正是汲取了这些大师们的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一套更为精炼、更为便捷的诊断方法。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识病捷法”的精髓。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医者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多样的疾病挑战。“捷法”二字,恰恰点明了本书的突出优势——它并非冗长的理论堆砌,而是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指导医者迅速抓住疾病的要害。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的症状中,拨开迷雾,直指病机,从而快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病性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其次,本书的系统性亦是其一大亮点。它并非零散的经验摘录,而是将诊断学置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宏观框架之下,从整体观出发,条分缕析地讲解各种疾病的诊断要点。从内科、妇科、儿科到五官科,几乎涵盖了中医临床的各个领域,为不同专科的医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 内容精要:四诊合参,辨析入微 《诊断卷识病捷法》之所以能成为诊断学领域的经典,在于其对四诊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精妙运用。本书在“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均有独到的论述。 望诊: 望诊,是收集疾病信息的第一步,也是最直观的一步。本书对望诊的讲解,不仅仅局限于面色、舌象、形体等常规观察,更深入探讨了神色、形态、动态、排出物等多方面的观察要领。例如,在面色方面,它会详细讲解不同颜色的面色所代表的病变性质,如面色晦暗可能与血瘀、肾虚有关,面色潮红可能与热证、虚热相关;在舌象方面,则会结合舌质的颜色、形态,以及舌苔的厚薄、润燥、颜色等,细致入微地分析其与脏腑功能失调、湿热痰饮等病理因素的联系。本书会指导医者如何从细微之处洞察病机,例如,通过观察眼白黄染的程度和区域,判断肝胆湿热的轻重;通过分析患者的汗液性状,判断阳气是否虚衰或有表邪内郁。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本书在声音方面的论述,会详细阐述不同性质的咳嗽、喘息、痰声、呃逆、呻吟等声音所传递的病理信息。例如,高亢的咳嗽可能提示肺热,低沉的咳嗽则可能提示肺虚或痰阻;急促的喘息可能为实证,而虚软的喘息则可能为虚证。在气味方面,则会详细讲解不同部位的异常气味,如口臭的性质(腐臭、酸臭等)与其所关联的胃腑积滞或湿热;腋臭的形成与肝胆湿热的关系;以及不同排泄物(如粪便、尿液、白带)的气味所反映的消化系统或生殖系统的病变。 问诊: 问诊是获取患者主观感受和病史信息的重要途径。本书在问诊方面的论述,更加注重问诊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它会指导医者如何针对性地询问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诱因、缓解因素等,例如,腹痛是绞痛还是隐痛,与饮食是否有明显关系,在夜间是否加重等,这些细节都直接指向不同的病理机制。在寒热、汗、大小便、饮食、睡眠、情do等方面,本书也会提供详细的提问要点,并解释不同回答所代表的病理意义。例如,询问盗汗的程度和发生时间,可以区分阴虚火旺还是气虚而致。 切诊: 切诊,是诊断的核心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中医“触而知之”独特之处。本书在脉诊方面的讲解,会系统梳理中医脉象的形成机理,并详细介绍寸口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各种脉象的临床意义。它会指导医者如何通过脉象的变化,体察气血阴阳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以及寒热虚实的辨别。例如,浮脉常与表证相关,沉脉则多与里证有关;弦脉可能提示肝胆疾病或痰饮;细脉则可能提示血虚或精亏。在触诊方面,本书也会涉及腹部、胸部、四肢等部位的按诊,指导医者如何通过触诊发现肿块、压痛点、皮温变化等,从而进一步印证辨证结论。 三、 辨证论治的逻辑: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诊断卷识病捷法》并非仅仅停留在四诊方法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将四诊信息整合,进行辨证论治的逻辑分析。本书会详细阐述如何将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疾病的证型。 例如,一个患者,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询问有胸闷胁痛,夜间加重。本书会指导医者,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分析其共同指向的病理因素——血瘀。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都为血瘀的典型表现,而胸闷胁痛,夜间加重,更是瘀血阻滞的典型症状。通过这样的整合分析,医者就能迅速锁定“血瘀”这一病机,并进而推导相应的治疗方药。 本书的“捷法”之处,还在于它能够帮助医者迅速建立起“症状—病机—证型—治法”的思维链条。它并非教你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精辟的论述,培养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它教会我们如何从表象看到本质,如何从局部推知整体,从而在复杂的临床情境中,迅速抓住疾病的本质,制定出最恰当的治疗方案。 四、 临床应用与传承:古为今用,泽被后人 《诊断卷识病捷法》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上。本书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操的指南。它所阐述的诊断方法,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检验,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对于初学者而言,本书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诊断基础,掌握中医诊断的精髓,少走弯路。对于经验丰富的医者而言,本书则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拓宽诊断思路,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次集成整理,将《诊断卷识病捷法》以套装上下册的形式呈现,旨在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可读性。上册可能侧重于基础理论和望闻问切的入门讲解,下册则可能深入探讨更复杂的病证辨析、疑难杂症的诊断,以及各科疾病的专病诊断。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让经典能够真正地“活”起来,并在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总之,《诊断卷识病捷法》是一部集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医诊断学巨著。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入的论述、便捷的方法,帮助医者洞悉疾病的奥秘,掌握诊断的精要。本次集成整理,必将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医人提升临床技能、服务于大众健康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通过研读《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续:诊断卷识病捷法》,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古代中医的诊疗智慧。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医学教材,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生命”的哲学指南。它所倡导的“识病捷法”,并非追求效率而牺牲精度,而是强调在深刻理解生命规律的基础上,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抓住疾病的本质。书中对“舌诊”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小小的舌头是如何成为观察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舌质的颜色、形态,更是反映了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和部位。例如,舌尖的红绛可能提示心火亢盛,舌根的厚腻可能预示着脾胃湿困。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中医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闻”的重视,也让我开始关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声音”。咳嗽的声音、呼吸的声音,甚至是患者说话的声调,都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的诊断,是对生命全方位的感知和体悟,是一种“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去简单地看。

评分

这套《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续:诊断卷识病捷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书中在讲解诊断方法时,不仅仅局限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更会时常将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甚至人的生活习惯与疾病联系起来。比如,在诊断外感疾病时,书中会详细阐述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如何影响人体的感受,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外部因素来推断病邪的性质和传变。这种“观天地之道,而察人身之疾”的思路,是现代医学所少有的。它提醒我们,人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生命体。因此,要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必须将他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考察。书中对于“问”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导我们,除了询问具体的症状,更要关注患者的情志变化、睡眠习惯、饮食偏好等等。这些看似与疾病无关的生活细节,往往是揭示病因、判断病情的关键线索。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望闻问切”的理解,已经从表面的技法,提升到了对生命整体的洞察。

评分

这部《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续:诊断卷识病捷法》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中医诊断的“巧思”与“效率”。“识病捷法”这四个字,真是一语中的。它并非提倡草率诊断,而是强调在精准辨识病机的基础上,迅速找到关键点,从而对症施治。书中收录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看似普通的疾病,在古人的诊断下,却能抽丝剥茧,直击核心。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如何通过舌苔的变化来判断湿热的程度,其中的描述细致入微,例如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以及舌苔上附着物的形态,都蕴含着丰富的病机信息。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触类旁通”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诊断方法后,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它提醒我们,中医的诊断并非僵化的模式,而是需要结合临床实际,不断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总结。阅读这套书,就像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对面交流,他不仅传授你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我发现,很多现在临床上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在古籍中却被视为诊断的要领,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人智慧的深邃。

评分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续:诊断卷识病捷法》真是太让人惊喜了!我平时对中医颇感兴趣,但往往被一些浩瀚如烟的古籍理论弄得有些不知所措,总觉得有些高高在上,难以窥其精髓。然而,这套书的出现,简直像一股清流,瞬间拉近了我与古老中医诊断智慧的距离。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其务实、直指病症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古人如何“识病捷法”。翻开卷一,那些看似简练的诊断要诀,实则蕴含着深厚的经验与观察。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巧妙地将问、闻、切、观等多种诊断手段融会贯通,并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种方法背后所代表的病理机制。例如,在讲到“问”时,它不会仅仅教你问“有没有发烧”,而是会引导你去细致地询问发热的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甚至情绪状态,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古人眼中却是诊断的关键。再说到“切”,书中对脉象的描述也并非死板的“浮沉滑数”,而是结合了各种脉象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脏腑功能失调。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中医诊断不再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一步步实践、一点点领悟的。

评分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续:诊断卷识病捷法》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对于“疑难杂症”的诊断智慧。在现代医学中,许多疾病的诊断常常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和复杂的化验,但对于一些复杂、多变的疾病,诊断起来仍然充满挑战。而这部古籍,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条清晰的诊断路径。它教会我,即使面对复杂的病情,也不要惊慌,而是要冷静地分析,找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病机。书中关于“脉证合参”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不能仅仅依靠一种诊断方法,而是要将问、闻、问、切的所得融会贯通,相互印证,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例如,有些疾病可能表现出相似的症状,但通过脉象的细微差异,却能区分出不同的病因和病位。这种精益求精的诊断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虽然还只是皮毛,但已经能感受到中医诊断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