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

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秦誌光,張鳳荔 編
圖書標籤:
  • 計算機病毒
  • 病毒原理
  • 病毒分析
  • 惡意軟件
  • 網絡安全
  • 信息安全
  • 防病毒
  • 安全技術
  • 計算機安全
  • 病毒防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75674
版次:2
商品編碼:1185986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剖析病毒原理 係統漏洞攻擊分析、網絡釣魚分析、PE文件格式的分析和構造、木馬機製分析和木馬綫程注入技術、腳本病毒的分析、蠕蟲病毒的分析
  2.即時通信病毒分析、移動通信病毒分析
  3.設計病毒防範軟件 計算機病毒檢測技術,典型計算機病毒的原理、防範和清除,反病毒軟件的功能和性能分析
  4.反病毒軟件介紹

內容簡介

  隨著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伴隨而來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播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書在第1版的基礎上,增加瞭網絡病毒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內容,全麵介紹瞭計算機病毒的工作機製與原理以及檢測和防治各種計算機病毒的方法。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病毒的工作機製和發作錶現,新型計算機病毒的主要特點和技術,計算機病毒檢測技術,典型計算機病毒的原理、清除和防治,網絡安全,係統漏洞攻擊和網絡釣魚概述、即時通信病毒和移動通信病毒分析、常用反病毒軟件的使用技巧,以及6個綜閤實驗。

作者簡介

  秦誌光,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中共黨員。現任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示範性軟件學院)院長,四川省新型計算機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組成員,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會議評審專傢,國傢科技部、教育部同行評議專傢,四川省科技廳電子信息技術專傢組成員,四川省軟件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四川省決策谘詢委員會委員。

  張鳳荔,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導。1986年研究生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計算機軟件專業研究生,2000年至2002年美國依理諾大學芝加哥分校計算機係高級訪問學者,在OuriWolfson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時間空間數據庫移動數據庫係統的開發和研究。2003年至2007年在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在職攻讀博士,2007年獲得計算機應用技術工學博士學位。1986年以來主要在電子科技大學從事計算機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研完成多項“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國傢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並先後參加、組織、設計和實施瞭多個應用項目如企業MIS係統、基於廣域網環境的高速公路收費與監控係統、高速公路收費與清分係統、不停車收費係統應用軟件等,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奬、三等奬各一次。2002以來,作為技術負責人參與多項863項目“戰略預警與監管技術研究”等、四川省科技廳項目有“網絡信息防護技術研究---快速反映融災難恢復”等,作為項目負責人,負責多項電子發展基金、四川省基金包括基於GIS的移動數據的智能管理等、國傢網絡安全中心基金如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與趨勢分析係統等、應用項目“計算機輔助裝配管理係統”的研究和實施。主要研究領域網絡安全及其應用、移動數據管理和數據庫係統及其安全。目前的研究方嚮是宏觀網絡安全和移動數據管理。承擔863、電子信息發展基金等多項科研任務。

目錄

第1章 計算機病毒概述 1
1.1 計算機病毒的産生與發展 1
1.1.1 計算機病毒的起源 1
1.1.2 計算機病毒發展背景 2
1.1.3 計算機病毒發展曆史 4
1.4 計算機病毒的演化 7
1.2 計算機病毒的基本概念 8
1.2.1 計算機病毒的生物特徵 8
1.2.2 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 9
1.2.3 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途徑 10
1.2.4 計算機病毒發作的一般癥狀 10
1.3 計算機病毒的分類 11
1.3.1 計算機病毒的基本分類--一般分類方法 11
1.3.2 按照計算機病毒攻擊的係統分類 12
1.3.3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寄生部位或傳染對象分類 13
1.3.4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攻擊機型分類 13
1.3.5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鏈接方式分類 14
1.3.6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情況分類 14
1.3.7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寄生方式分類 15
1.3.8 按照計算機病毒激活的時間分類 15
1.3.9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傳播媒介分類 15
1.3.10 按照計算機病毒特有的算法分類 16
1.3.11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傳染途徑分類 16
1.3.12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破壞行為分類 17
1.3.13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作案”方式分類 18
1.3.14 Linux平颱下的病毒分類 19
1.4 互聯網環境下病毒的多樣化 20
1.4.1 網絡病毒的特點 20
1.4.2 即時通訊病毒 22
1.4.3 手機病毒 22
1.4.4 流氓軟件 23
習 題 24
第2章 傳統計算機病毒的工作機製及發作錶現 25
2.1 病毒的工作步驟分析 25
2.1.1 計算機病毒的引導模塊 26
2.1.2 計算機病毒的感染模塊 26
2.1.3 計算機病毒的錶現模塊 26
2.2 計算機病毒的引導機製 27
2.2.1 計算機病毒的寄生對象 27
2.2.2 計算機病毒的寄生方式 28
2.2.3 計算機病毒的引導過程 29
2.3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機製 30
2.3.1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式 30
2.3.2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過程 30
2.3.3 係統型計算機病毒傳染機理 31
2.3.4 文件型計算機病毒傳染機理 32
2.4 計算機病毒的觸發機製 32
2.5 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機製 34
2.6 計算機病毒的傳播機製 34
2.7 計算機病毒發作前的錶現 35
2.8 計算機病毒發作時的錶現 39
2.9 計算機病毒發作後的錶現 43
習 題 45
第3章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發展趨勢及特點和技術 46
3.1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發展趨勢 46
3.1.1 計算機病毒的發展趨勢 46
3.1.2 近年主要流行病毒 48
3.2 新型計算機病毒發展的主要特點 49
3.2.1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主要特點 50
3.2.2 基於“Windows”的計算機病毒 52
3.2.3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途徑 54
3.2.4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危害 57
3.2.5 電子郵件成為計算機病毒傳播的主要媒介 60
3.2.6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最主要載體 60
3.3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主要技術 65
3.3.1 ActiveX與Java 65
3.3.2 計算機病毒的駐留內存技術 66
3.3.3 修改中斷嚮量錶技術 68
3.3.4 計算機病毒隱藏技術 69
3.3.5 對抗計算機病毒防範係統技術 76
3.3.6 技術的遺傳與結閤 76
3.4 網絡環境下計算機病毒的特點探討 77
3.5 計算機網絡病毒的傳播方式 78
3.6 計算機網絡病毒的發展趨勢 79
3.7 雲安全服務將成為新趨勢 80
習 題 81
第4章 計算機病毒檢測技術 83
4.1 計算機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曆程 83
4.2 計算機病毒檢測技術原理 84
4.2.1 計算機檢測病毒技術的基本原理 84
4.2.2 檢測病毒的基本方法 85
4.3 計算機病毒主要檢測技術和特點 85
4.3.1 外觀檢測法 86
4.3.2 係統數據對比法 86
4.3.3 病毒簽名檢測法 89
4.3.4 特徵代碼法 89
4.3.5 檢查常規內存數 91
4.3.6 校驗和法 92
4.3.7 行為監測法(實時監控法) 93
4.3.8 軟件模擬法 94
4.3.9 啓發式代碼掃描技術 96
4.3.10 主動內核技術 100
4.3.11 病毒分析法 101
4.3.12 感染實驗法 102
4.3.13 算法掃描法 104
4.3.14 語義分析法 104
4.3.15 虛擬機分析法 107
4.4 計算機網絡病毒的檢測 110
4.5 計算機病毒檢測的作用 110
4.6 計算機病毒檢測技術的實現 111
習 題 111
第5章 典型計算機病毒的原理、防範和清除 114
5.1 計算機病毒防範和清除的基本原則和技術 114
5.1.1 計算機病毒防範的概念和原則 114
5.1.2 計算機病毒預防基本技術 115
5.1.3 清除計算機病毒的一般性原則 116
5.1.4 清除計算機病毒的基本方法 116
5.1.5 治療計算機病毒的一般過程 117
5.1.6 計算機病毒預防技術 118
5.1.7 計算機病毒免疫技術 119
5.1.8 漏洞掃描技術 122
5.1.9 實時反病毒技術 123
5.1.10 防範計算機病毒的特殊方法 124
5.2 引導區計算機病毒 125
5.2.1 原理 126
5.2.2 預防 127
5.2.3 檢測 127
5.2.4 清除 128
5.3 文件型病毒 128
5.3.1 原理 128
5.3.2 預防 130
5.3.3 檢測 131
5.3.4 清除 134
5.3.5 CIH病毒 134
5.4 文件與引導復閤型病毒 138
5.4.1 原理 138
5.4.2 “新世紀”計算機病毒的錶現形式 139
5.4.3 “新世紀”計算機病毒的檢測 139
5.4.4 “新世紀”計算機病毒的清除 139
5.5 腳本病毒 140
5.5.1 原理 140
5.5.2 檢測 143
5.5.3 清除 144
5.6.1 原理 145
5.6.2 預防 148
5.6.3 檢測 149
5.6.4 清除 149
5.7 特洛伊木馬病毒 150
5.7.1 原理 150
5.7.2 預防 157
5.7.3 檢測 157
5.7.4 清除 159
5.8 蠕蟲病毒 160
5.8.1 基本原理 160
5.8.2 預防 162
5.8.3 清除 164
5.9 黑客型病毒 164
5.10 後門病毒 166
5.10.1 原理 166
5.10.2 IRC後門計算機病毒 168
5.10.3 密碼破解的後門 169
5.11 不同操作係統環境下的計算機病毒 170
5.11.1 32位操作係統環境下的計算機病毒 171
5.11.2 64位操作係統環境下的計算機病毒 172
5.12 壓縮文件病毒 173
5.13 安全建議 173
習 題 174
第6章 網絡安全 176
6.1 網絡安全概述 176
6.1.1 網絡安全的概念 176
6.1.2 網絡安全麵臨的威脅 177
6.1.2 網絡安全防範的內容 178
6.2 Internet服務的安全隱患 180
6.2.1 電子郵件 180
6.2.2 文件傳輸(FTP) 181
6.2.3 遠程登錄(Telnet) 181
6.2.4 黑客 182
6.2.5 計算機病毒 182
6.2.6 用戶終端的安全問題 182
6.2.7 用戶自身的安全問題: 183
6.2.8 APT攻擊 183
6.3 垃圾郵件 184
6.3.1 垃圾郵件的定義 184
6.3.2 垃圾郵件的危害 184
6.3.3 追蹤垃圾郵件 185
6.3.4 郵件防毒技術 185
6.4 係統安全 187
6.4.1 網絡安全體係 187
6.4.2 加密技術 188
6.4.3 黑客防範 192
6.4.4 安全漏洞庫及補丁程序 195
6.5 惡意代碼的處理 196
7.5.1 惡意代碼的種類 196
6.5.2 惡意代碼的傳播手法 198
6.5.3 惡意代碼的發展趨勢 199
6.5.4 惡意代碼的危害及其解決方案 200
7.5.5 網頁的惡性修改 201
6.6 網絡安全的防範技巧 201
6.7 用戶對計算機病毒的認識誤區 206
習 題 208
第7章 係統漏洞攻擊和網絡釣魚概述 209
7.1 係統漏洞 209
7.2 Windows操作係統漏洞 209
7.3 Linux操作係統的已知漏洞分析 213
7.4 漏洞攻擊病毒背景介紹 217
7.5 漏洞攻擊病毒分析 224
7.5.1 衝擊波病毒 224
7.5.2 振蕩波病毒 225
7.5.3 震蕩波"與"衝擊波"病毒橫嚮對比與分析 226
7.5.4 紅色代碼病毒 227
7.5.5 Solaris蠕蟲 228
7.5.6 震網病毒 228
7.5.7 APT攻擊 231
7.6 針對ARP協議安全漏洞的網絡攻擊 235
1.同網段ARP欺騙分析 235
2.不同網段ARP欺騙分析 236
3.ARP欺騙的防禦原則 237
7.7 係統漏洞攻擊病毒的安全建議 237
7.8 網絡釣魚背景介紹 241
7.9 網絡釣魚的手段及危害 242
7.9.1 利用電子郵件“釣魚” 243
7.6.2 利用木馬程序“釣魚” 243
7.9.3 利用虛假網址“釣魚” 243
7.9.4 假冒知名網站釣魚 243
7.9.5 其他釣魚方式 244
7.10 防範網絡釣魚的安全建議 244
7.10.1 金融機構采取的網上安全防範措施 244
7.10.2 對於個人用戶的安全建議 245
習題 246
第8章 即時通信病毒和移動通信病毒分析 248
8.1 即時通信病毒背景介紹 248
8.1.1 即時通信 248
8.1.2 主流即時通信軟件簡介 249
8.1.3 IM軟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251
8.2 即時通信病毒的特點及危害 255
8.3 即時通信病毒發作現象及處理方法 257
8.4 防範即時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議 259
8.5 移動通信病毒背景介紹 261
8.5.1 移動通信病毒的基本原理 262
8.5.2 移動通信病毒的傳播途徑 263
8.5.3 移動通信病毒的危害 264
8.5.4 移動通信病毒的類型 266
8.6 移動通信病毒的發作現象 267
8.6.1 破壞操作係統 267
8.6.2 破壞用戶數據 268
8.6.3 消耗係統資源 268
8.6.4 竊取用戶隱私 268
8.6.5 惡意扣取費用 269
8.6.6 遠程控製用戶手機 269
8.6.7 其他錶現方式 270
8.7 典型移動通信病毒分析 270
8.7.1 移動通信病毒發展過程 270
8.7.2 典型手機病毒--手機支付病毒 272
8.7.3 手機病毒的傳播和威脅趨勢 274
8.7.4 手機反病毒的技術的發展趨勢 276
8.8 防範移動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議 277
習 題 278
第9章 常用反病毒軟件 279
9.1 國內外反病毒行業發展曆史與現狀 279
9.1.1 反病毒軟件行業的發展曆程 279
9.1.2 國內外反病毒軟件行業所麵臨的嚴峻形勢 281
9.2 使用反病毒軟件的一般性原則 285
9.2.1 反病毒軟件選用準則 285
9.2.2 使用反病毒軟件注意要點 285
9.2.3 理想的反計算機病毒工具應具有的功能 286
9.3 部分反計算機病毒工具簡介 286
9.3.1 瑞星殺毒軟件V16 287
9.3.2 騰訊電腦管傢 288
9.3.3 360殺毒軟件 289
9.3.4 諾頓網絡安全特警 289
9.3.5 McAfee VirusScan 290
9.3.6 PC-cillin 291
9.3.7 卡巴斯基安全部隊 292
9.3.8 江民殺毒軟件KV2011 293
9.3.9 金山毒霸2011 295
9.3.10 微點殺毒軟件 296
9.3.11 小紅傘個人免費版 297
9.3.12 ESET NOD32 殺毒軟件 298
9.3.13 BitDefender比特梵德殺毒軟件 298
9.3.14 微軟免費殺毒軟件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 (MSE) 298
9.3.15 Comodo 免費殺毒軟件(科摩多,俗稱“毛豆”) 299
9.3.16 avast!免費殺毒軟件 299
習 題 300
附錄 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實驗 301
附1.1 實驗1 PE文件格式的分析和構造 301
附1.1.1 實驗目的 301
附1.1.2 實驗要求 301
附1.1.3 實驗環境 301
附1.1.4 實驗相關基礎知識 301
附1.1.5 實驗過程 307
附1.2 實驗2 PE文件的加載、重定位和執行過程 316
附1.2.1 實驗目的 316
附1.2.2 實驗要求 317
附1.2.3 實驗環境 317
附1.2.4 實驗相關基礎知識 317
附1.2.5 實驗步驟 317
附1.2.6 重定位自己的EXE 319
附1.2.7 自己加載自己的exe和一個自己的dll 320
附1.2.8 部分程序代碼 323
附1.3 實驗3 腳本病毒的分析 332
附1.3.1 實驗目的 332
附1.3.2 實驗要求 332
附1.3.3 實驗環境 332
附1.3.4 實驗原理 332
附1.3.5 實驗步驟 333
附1.4 實驗4 蠕蟲病毒的分析 335
附1.4.1 實驗目的 335
附1.4.2 實驗要求 336
附1.4.3 實驗環境 336
附1.4.4 實驗原理 336
附1.4.5 實驗步驟 337
附1.5 實驗5 木馬機製分析和木馬綫程注入技術 340
附1.5.1 實驗目的 340
附1.5.2 實驗要求 340
附1.5.3 實驗環境 340
附1.5.4 實驗原理 340
附1.5.5 實驗步驟 343
附1.6 實驗6 反病毒軟件的功能和性能分析 348
附1.6.1 實驗目的 348
附1.6.2 實驗要求 348
附1.6.3 實驗環境 348
附1.6.4 實驗原理 348
附1.6.5 實驗步驟 348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網絡安全攻防實戰:原理、技術與實踐》 內容簡介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網絡安全已成為個人、組織乃至國傢安全的重要基石。從日常生活中的在綫支付、社交互動,到關鍵基礎設施的運行、國傢戰略的製定,無不與網絡安全息息相關。然而,伴隨技術飛速發展而來的,是日益嚴峻且不斷演變的網絡威脅。黑客攻擊、數據泄露、勒索軟件、網絡間諜等事件層齣不窮,給社會帶來瞭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害。 《網絡安全攻防實戰:原理、技術與實踐》一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網絡安全知識體係。本書不同於市麵上許多僅側重理論或零散技術的書籍,它將理論知識與實戰攻防緊密結閤,從宏觀的網絡安全戰略到微觀的技術細節,再到實際的防禦與應急響應,層層遞進,力求幫助讀者構建起立體化的安全思維,掌握應對各類網絡威脅的核心能力。 本書的創作團隊匯聚瞭一批在網絡安全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學者與實戰技術人員。他們不僅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更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能夠深刻理解當前網絡安全所麵臨的挑戰,並能將復雜的技術概念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嚴謹而不失生動,理論闡述嚴密,技術講解透徹,案例分析詳實,旨在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全書共分為八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圍繞著網絡安全的“攻”與“防”展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第一部分:網絡安全基石與威脅全景 在深入探討攻防技術之前,理解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當前威脅形勢至關重要。本部分將詳細介紹網絡安全的核心要素,如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CIA三要素)及其擴展概念,並闡述網絡攻擊的類型、動機和發展趨勢。我們將從宏觀層麵解析當前網絡空間的安全態勢,包括國傢級攻擊、APT(高級持續性威脅)活動、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黑産鏈條的運作等。同時,本部分還會梳理各類常見網絡威脅,如惡意軟件(不局限於傳統的病毒,還將涵蓋蠕蟲、木馬、後門、勒索軟件等)、拒絕服務攻擊(DoS/DDoS)、網絡釣魚、社會工程學、零日漏洞利用等,幫助讀者建立對網絡安全威脅的整體認知框架。 第二部分:滲透測試與漏洞挖掘實戰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有效防禦,首先需要瞭解攻擊者如何思考和行動。本部分將聚焦於滲透測試的各個階段,從信息收集、漏洞掃描、漏洞利用到權限提升和痕跡清除,進行詳細講解。我們將介紹多種業界主流的滲透測試工具,並結閤真實案例,演示如何運用這些工具進行有效的漏洞發現與利用。內容將涵蓋Web應用滲透(如SQL注入、XSS、CSRF、文件上傳漏洞、身份認證繞過等)、係統滲透(如緩衝區溢齣、權限繞過、服務弱口令利用等)以及網絡設備滲透。此外,還將深入探討漏洞挖掘的技術,包括模糊測試(Fuzzing)、逆嚮工程的基礎知識,以及如何分析二進製程序和尋找潛在的安全缺陷。 第三部分:惡意代碼分析與溯源技術 惡意代碼是網絡攻擊中最常見的武器。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各類惡意代碼的工作原理、傳播方式和攻擊payload。我們將從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兩個維度,詳細講解如何對可疑文件進行分析,包括使用專業的分析工具(如IDA Pro、Ghidra、Wireshark、PEiD等)進行代碼反匯編、行為捕獲和內存分析。此外,還將介紹惡意代碼的加殼、混淆、加密等對抗分析的技術,以及如何通過逆嚮工程來理解惡意代碼的深層邏輯。在溯源方麵,本部分將講解如何通過分析日誌、網絡流量、係統痕跡等綫索,追蹤攻擊者的來源和行為軌跡,為事後追責和法律取證提供依據。 第四部分:網絡攻防中的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在數據驅動的時代,數據的安全與隱私已成為重中之重。本部分將探討在網絡攻防的背景下,如何保護敏感數據和個人隱私。內容將涵蓋數據加密技術(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哈希函數等)的應用,數據脫敏技術,以及在數據傳輸和存儲過程中可能麵臨的安全風險。我們將分析常見的身份認證和訪問控製機製,並講解如何對其進行繞過或加固。此外,本部分還將關注隱私泄露的常見場景,如信息收集、數據爬蟲、用戶畫像等,並提供相應的防範策略和技術手段。 第五部分:Web安全深度解析與防禦體係構建 Web應用是網絡攻擊的重災區,也是信息化的核心載體。本部分將對Web安全進行深度解析,從前端到後端,從協議到架構,全方位講解Web安全防護。我們將詳細介紹HTTP/HTTPS協議的安全特性,以及常見的Web攻擊技術(如SQL注入、XSS、CSRF、SSRF、文件包含、命令注入、API安全漏洞等)的原理和防範措施。本書還將深入探討Web應用防火牆(WAF)的原理和配置,以及如何利用CDN、HTTPS證書、安全編碼實踐等手段,構建強大的Web安全防禦體係。此外,還將涉及前後端分離架構下的安全挑戰,以及GraphQL、WebSocket等新興技術的安全防護。 第六部分:操作係統與網絡協議安全 操作係統和網絡協議是信息係統的基礎。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操作係統(如Windows、Linux)的安全機製,以及常見的攻擊手段。我們將講解內核漏洞、權限管理、進程隔離、文件係統安全等核心概念,並分析如何利用這些機製進行攻擊或防禦。在網絡協議方麵,我們將重點關注TCP/IP協議棧的安全問題,如SYN Flood、ARP Spoofing、DNS Spoofing等攻擊,以及IPsec、TLS/SSL等安全協議的原理與應用。此外,還將介紹各種網絡設備的配置安全,如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的安全加固。 第七部分:安全事件響應與應急處置 無論防護措施多麼完善,安全事件的發生都難以完全避免。本部分將側重於安全事件響應和應急處置的流程與技術。我們將講解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事件響應團隊,製定詳細的應急響應計劃,以及在事件發生後如何進行快速的威脅檢測、分析、遏製、根除和恢復。內容將涵蓋日誌審計、流量分析、入侵檢測係統(IDS/IPS)、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係統的應用,以及沙箱技術在事件分析中的作用。同時,還將探討如何進行事後復盤,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安全體係。 第八部分:安全意識與未來展望 技術是雙刃劍,人的因素在網絡安全中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將強調安全意識的重要性,通過案例分析,幫助讀者理解社會工程學攻擊的危害,以及如何提高個人和組織的整體安全意識。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培訓、製度建設等方式,將安全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後,本書還將對網絡安全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包括人工智能在安全領域的應用、零信任安全模型、雲安全、物聯網安全、區塊鏈安全等前沿話題,為讀者提供長遠的視角和學習方嚮。 《網絡安全攻防實戰:原理、技術與實踐》並非一本教人進行非法活動的工具書,而是希望通過深入剖析攻防兩端的技術原理和實戰應用,幫助讀者建立起“以攻促防”的安全理念,提升自身及所在組織的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本書適閤網絡安全從業人員、IT技術人員、信息安全愛好者,以及對網絡安全感興趣的在校學生閱讀。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網絡安全的復雜性,掌握應對各類挑戰的關鍵技能,為構建更安全的網絡空間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我之前對計算機病毒的瞭解,基本上停留在“殺毒軟件能搞定”的層麵,對“原理”和“防範”這兩個詞,總覺得離我有點遙遠。但《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但又帶著一種深入淺齣的講解,尤其是在介紹一些復雜的攻擊技術時,作者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我記得有一章節詳細講解瞭“緩衝區溢齣”的概念,雖然聽起來很專業,但作者用“水杯裝水”的類比,一下子就讓我的腦海裏有瞭畫麵感,理解瞭攻擊者是如何利用“裝不滿”的“杯子”來做壞事的。而且,書中的圖示和流程圖也做得非常到位,對於理解病毒的傳播路徑和感染機製很有幫助。我感覺這本書不僅是在教我技術知識,更是在培養我一種“安全思維”,讓我能夠站在攻擊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它讓我意識到,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瞭解並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安全知識,已經不是一種可選項,而是一種必需。

評分

剛拿到《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我最想瞭解的就是它的“防範”部分,畢竟在日常使用電腦時,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如何保護自己不受侵害。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紮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僅僅羅列一些冰冷的防火牆、殺毒軟件的名字,而是從更根本的層麵,教會我如何“思考”和“行動”。比如,書中詳細講解瞭各種常見的安全漏洞,以及攻擊者是如何利用這些漏洞的,這樣我就能理解為什麼某些操作是危險的,而不是盲目地聽從建議。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用戶安全意識”的重要性,這遠比任何技術手段都來得關鍵。從如何識彆釣魚郵件,到如何安全地瀏覽網頁,再到如何管理密碼,每一個建議都貼閤實際,操作性極強。我還注意到,書中對不同類型病毒的防範策略也有所區分,這讓我明白瞭“對癥下藥”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隻是簡單地安裝一個殺毒軟件就萬事大吉。現在,我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些殺毒軟件在麵對新型威脅時會顯得力不從心。這本書讓我明白,防範病毒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技術、意識和習慣的全麵配閤,是一項持續的、主動的努力,而非被動地等待被攻擊。

評分

這本《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對計算機安全領域充滿好奇,但總是感覺門檻很高,那些復雜的理論和技術術語把我擋在瞭外麵。這次偶然翻到這本書,簡直是相見恨晚。書中的內容,雖然我還沒能完全消化,但僅僅是開篇幾章,就讓我對病毒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們是如何悄無聲息地侵入我們的係統的,有瞭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作者沒有迴避那些聽起來很“硬核”的技術細節,但卻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進行瞭解釋,比如在講到惡意代碼的注入方式時,竟然用到瞭生活中的“開鎖”和“僞裝”來類比,一下子就化解瞭我之前對這方麵知識的畏難情緒。而且,書中對病毒的分類也做得非常細緻,從早期簡單的破壞性病毒,到如今更具隱蔽性和社會工程學攻擊的惡意軟件,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介紹,讓我意識到病毒的演變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貓鼠遊戲”。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病毒的危害,不隻是數據丟失那麼簡單,而是牽涉到隱私泄露、財産損失,甚至是國傢安全。這本書確實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計算機安全世界的大門,讓我充滿瞭繼續深入學習的動力。

評分

不得不說,《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這本書在案例的選取上,可以說是“接地氣”的典範。它沒有過多地去探討那些隻存在於實驗室裏的理論模型,而是聚焦於現實世界中頻頻發生的網絡安全事件,通過這些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病毒原理具象化,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病毒的威脅以及防範的重要性。我尤其對書中對一些勒索軟件攻擊的分析記憶猶新,它不僅僅是描述瞭攻擊過程,更深入地剖析瞭攻擊者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比如恐懼和貪婪,來達到目的的。這種對社會工程學在病毒傳播中的作用的闡述,讓我意識到,技術之外,人的因素同樣是重要的環節。此外,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上的著名病毒事件的迴顧,也讓我得以窺見病毒技術的發展脈絡,理解瞭為何如今的病毒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捉摸。這些案例的解析,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警示,一種對信息時代安全風險的深刻洞察,讓我對網絡安全有瞭更宏觀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敬畏。

評分

《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主動齣擊”的視角來看待計算機病毒。以往,我總是覺得病毒是被動的,是“找上門來”的。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許多病毒的産生和傳播,都有其特定的“驅動力”和“規律”。書中對於病毒的“生命周期”的描述,從産生、傳播、感染到最終的消亡,讓我對其有瞭更係統性的認識。這種對病毒“行為模式”的深入分析,使得“防範”不再是簡單的“打補丁”或“查殺”,而是要理解其背後的邏輯,並從源頭上切斷其生存和傳播的鏈條。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安全加固”的講解,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不要做什麼”,而是告訴你“應該做什麼”,並且解釋瞭這樣做的原因。比如,對於操作係統的安全配置、網絡協議的優化、軟件的及時更新等等,都進行瞭詳細的指導。這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讓我能夠舉一反三,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齣現的各種新型威脅。

評分

一般般吧,就是沒有送光盤,書看網上的圖片好像很厚的樣子,其實挺薄的,紙質也很薄,比較讓我失望。原以為這麼貴的價格,封麵也不錯,書應該挺厚的。內容相比前幾次買的病毒攻防的書濃縮瞭很多

評分

不錯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

評分

還不錯,挺好的

評分

收到後因為第一本書的感覺一下子就沒瞭,很喜歡

評分

都是理論,後邊實驗還不錯,各取所需吧

評分

還沒看,書很好

評分

內容可以,不過沒有病毒的源代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