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本集体著作的出版,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具体背景——2010年以来,以苹果产业链为代表的新供给引领美国经济反弹复苏,而中国经济却由于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而连续五年下行。尽管在各种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等新供给的引领下,我国经济也即将触底回稳,但是供给结构老化依然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引领中国经济开启增长新周期。
内容简介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仍是供给侧抑制。结合新供给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这些阶段的要素供给自身不能创造等量的需求。因此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更新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等软财富行业,同时在传统硬财富制造业上培育更多的软价值。因此,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扩大减税力度,并且进一步从供给侧深化改革,提高金融供给,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土地供给效率,降低资源成本;提高劳动供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制度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降低技术成本,以降低企业成本为起点的新供给改革,将推动中国经济开启新一轮上升周期。
作者简介
滕泰,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代表作有《新财富论》、《财富的觉醒》、《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软财富》等。2012年11月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2015年11月曾应邀参加李克强总理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并做《从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开启经济新周期》的汇报。
范必,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巡视员,2011年被聘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公共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曾任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研究所,有二十多年从事政策研究的经历。近年出版了《中国能源政策研究》(中英文)、《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世界能源新格局》等专著。在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七十多篇论文。曾获得“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多次获全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研究室、国家能源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
目录
序言一 打造新动能 奠定新基石 杜跃进/ 001
序言二 改造中国供给体系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宋宁 / 005
前言 如何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 滕泰/ 011
理论篇
一、新供给主义经济学 滕泰 / 003
(一)新供给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概述 / 003
(二)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创立的现实背景 / 005
(三)新供给经济周期,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 010
(四)放松三大供给约束,迅速提高短期经济增长率 / 013
(五)解除对五大财富源泉的供给抑制,提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 016
(六)从库兹涅茨增长到熊彼特增长,重启斯密增长模式 / 019
(七)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为重点的房价、物价
政策 / 023
(八)以“供给要素贡献和边际报酬”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机制 / 025
(九)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与古典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重大
区别 / 026
二、促进新供给形成新动力是过剩产能的正确退出方式 滕泰 刘哲 / 033
(一)产能过剩是供给老化的必然结果 / 033
(二)去产能的政府作用:两个误区和两个着力点 / 035
(三)过剩产能的最终退出方式:促进新供给形成新动力 / 037
三、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逻辑 滕泰 张海冰 / 042
(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传统经济学如何区分? / 042
(二)供给在与需求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 045
(三)供给不能创造自身等量的需求 / 047
(四)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逻辑——恢复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条件 / 050
四、要素市场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 范必 / 053
五、“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李佐军 / 058
(一)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 / 058
(二)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 060
(三)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 / 062
(四)中国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特殊背景 / 064
(五)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七大着力点 / 065
(六)推进供给侧改革应避免的六个误区 / 067
六、推进供给侧改革 政府应避免“父爱主义” 方晋 / 069
七、六新供给支持中国经济升级 邵宇 / 074
(一)新技术和新产品 / 074
(二)新模式,新组织,新业态 / 076
(三)新制度 / 076
八、中国经济下行的基础判断与复苏战略 黄志凌 / 082
(一)理论分析与实际数据显示:需求总量约束并不成立 / 082
(二)三大需求数据疲弱都有供给抑制的影子,背后的根源都是供需结构性矛盾 / 087
(三)提升供给能力,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思路越来越清晰 / 094
(四)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几点认识 / 096
九、以全面减税为起点,新供给改革开启经济增长新周期 滕泰 / 102
(一)宏观税负过重,八成企业盼减税 / 102
(二)低赤字的发债条件,中国有实力扩大减税 / 103
(三)减税发债,借力未来,一箭三雕 / 104
土地与资源篇
十、加快能源供给结构性改革 范必 / 109
(一)能源领域突出问题:诸多矛盾源于市场化改革滞后 / 109
(二)能源体制基本判断:多重体制亚型复合体 / 111
(三)能源体制改革方法论:“链式改革”代替“点式改革” / 112
(四)能源体制改革难点:如何将国企与改革相衔接 / 114
(五)能源结构调整方向:构建优质经济清洁安全的供应体系 / 117
十一、建立竞争性油气供应体系 范必等 / 120
(一)全球油气格局与中国面临的问题 / 120
(二)制约油气行业健康发展的体制原因 / 121
(三)油气体制改革目标思路和基本原则 / 124
(四)油气体制改革政策建议 / 125
(五)油气体制改革实施步骤 / 129
(六)油气体制改革成效预期 / 130
十二、以改革创新持续释放土地红利 董祚继 / 133
(一)推进土地审批制度改革,保障稳增长项目及时落地 / 133
(二)创新城乡土地开发利用制度,拓展建设发展空间 / 135
(三)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遏制产业用地成本上升 / 136
(四)探索城乡土地整治机制,搭建稳增长、调结构新平台 / 138
(五)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资产 / 139
十三、供给侧改革:土地政策已经发力 唐健 / 142
(一)配合宏观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新兴产业新业态用地
供给 / 143
(二)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 / 144
(三)促进房地产用地开发及转换用途,消化库存 / 145
(四)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土地开发的政策 / 146
(五)土地制度改革释放集体建设用地的潜力,唤醒沉睡的农村
土地 / 147
十四、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的几点
思考 李国祥 / 149
(一)农村土地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 / 149
(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 / 152
(三)现代农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 / 158
制度与管理篇
十五、深化制度改革,发掘供给潜力 滕泰 / 165
(一)制度改革是财富创造的源泉 / 165
(二)如何形成富有财富活力的制度供给 / 166
(三)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制度潜力 / 168
十六、国企改革才是货真价实的供给侧改革 张文魁 / 172
十七、国有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地位与使命 李锦 / 177
(一)“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 搞好企业,增加新型供给 / 177
(二)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贯穿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 / 179
( 三)“供给侧改革”与国企市场化的历史借鉴 / 181
(四)新供给经济周期与国企“三个一批”的高度吻合 / 183
(五)国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消化过剩产能开始 / 185
( 六 )政府支持国企供给侧改革,从减低成本开始 / 187
(七)国企“三架发动机”是“供给侧改革”强大动力 / 188
( 八) 供给侧改革需要完成“三个转化” / 190
十八、自贸试验区与供给侧改革:以制度供给、法治供给为开放条件下的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保驾护航 张湧 / 192
(一)制度创新、制度供给是自贸区有别于开发区的核心使命 / 193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评判自贸区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 / 193
(三)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自贸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 195
(四)法治保障程度、风险防控水平有多高,自贸区开放程度就可能有多大 / 200
资本与金融篇
十九、消除金融供给抑制 范必 / 205
(一)取消银行贷款规模管理 / 205
(二)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自主权 / 207
(三)严格界定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 / 211
二十、从衍生品角度看金融市场在供给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徐艺泰 邢兆鹏 李帆 / 217
(一)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多元的,金融既服务于国民财富创造,同时也创造国民财富 / 217
(二)金融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扩大金融有效供给 / 219
(三)平稳有序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解除金融抑制、增加金融供给的有效手段 / 220
(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扩大金融有效供给:美国的经验和日本的教训 / 223
(五)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扩大金融有效供给的政策建议 / 228
二十一、我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思考 陈道富 / 230
(一)我国“融资难”“融资贵”现象 / 231
(二)“融资难”“融资贵”的系统解释 / 235
(三)“融资难”“融资贵”的对策思考 / 238
技术与创新篇
二十二、研究供给问题必须考虑全球产业变革大背景 胥和平 / 245
(一)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大背景, 是全球产业的根本性变革 / 245
(二)要从本质上把握中国的供给和需求关系 / 246
(三)供给侧改革,关键是创新 / 247
二十三、以“为中国人制造”(Made for China)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李东红 / 249
(一)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从“中国制造”到“为中国人制造” / 249
(二)供给侧改革的两个着力点: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和以新供给满足现有需求 / 251
(三)如何确保供给侧改革落地 / 253
二十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流通业的发展机遇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 257
(一)供给侧改革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零售业本身也是供给侧 / 258
(二)供给侧改革要鼓励流通行业的发展 / 259
人口与劳动篇
二十五、创新驱动与分配驱动结合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褚福灵 / 265
(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结合,来自创新驱动与分配驱动的结合 / 265
(二)坚持宏观引导与微观激励结合,坚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降低劳动力成本结合 / 267
二十六、重生命周期消费规律,建住房医养一体化市场 杨燕绥 / 270
(一)生命周期假说与消费规律 / 270
(二)构建住房医养一体化有效消费市场 / 273
(三)结论与建议 / 276
精彩书摘
如何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
滕泰
2015 年11 月10 日,总书记在深改组会议上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 月19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新供给新动力”的有关文件,12 月18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深谋远虑的战略性正确选择,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总书记、总理在多个场合多次提起,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其为适应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和必然选择,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大江南北兴
起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讨论热潮。
由于我碰巧在2015 年11 月9 日应邀参加了李克强总理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并做了《从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开启增长新周期》的书面和口头汇报,加之三年前发表过《新供给主义宣言》、最
早提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所以被地方政府、各部委决策和研究部门邀请做交流报告比较多。在陆续召开的各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各地、各部门都在讨论如何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热度不亚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分组讨论。然而,在与各级地方政府的交流中,我发现各省市级干部其实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充满热情,又比较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支持各地、各部门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理论任务。作为一名普通的经济学者,我们能够做的一是结合自身从事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体会尽可能多地做正确的解读,帮助社会和市场理解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出发点,这样做的经济学原理、原则和方向,另一方面,联合土地资源、人口社保、能源、金融、国资管理、科技创新、产业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沿着纵向的生产要素和横向的重点行业,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探讨如何拿出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
本书的出版就是这样一个尝试,一个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落到实处的尝试。
11 月29 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共同举办了“新供给新动力——供给侧改革圆桌论坛”,来自国土资源部的董祚继巡视员和唐健主任谈了他们对土地资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理解,科技部调研室原
主任胥和平先生就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做了精彩发言,其他来自国资改革、农村改革、社保养老、产业创新、金融、宏观和发展理论等方面的领导和专家们都分别就各自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做了非常务实的发言。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针对各地热议供给侧改革,同时对这一经济学新词汇又比较陌生的情况,我感觉各级政府官员亟需一本大家看了大致能知道供给侧改革是怎么回事、大体应如何从自身行业和岗位出发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书。因此,除了邀请参加11 月万博圆桌会的专家整理供给侧改革的稿子之外,我又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先生、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先生、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先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女士分别就各自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撰文。为了听到南边更市场化的声音,还请我的复旦校友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先生、自贸区研究局局长张湧先生,分别撰文探讨如何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集体著作,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具体背景——2010 年以来,以苹果产业链为代表的新供给引领美国经济反弹复苏,而中国经济却由于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而连续五年下行。尽管在各种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等新供给的引领下,我国经济也即将触底回稳,但是供给结构老化依然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引领中国经济开启增长新周期。我们希望告诉那些热心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改善供给结构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加快资源从供给老化行业的退出速度,另一方面在于加快培育新供给,形成新动力。去产能、去库存、老供给的转型,与新供给、新需求、新动力的形成,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并肩而行的两条河流——只有这两条河流汇合的那一天,才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的真正成功。
我们还希望通过这本集体著作,让全社会都了解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围绕释放五大财富源泉全面展开的改革,这个改革不能只靠抽象的理论或空洞的口号,甚至也不能仅仅依靠顶层设计,而是要靠各决策部门解
放思想、放手搞活的具体措施,各地方、各基层政府从实践出发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靠市场和企业掀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
我们相信,只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基本原理能够被人们所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在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全面开花!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是好经,一不小心被念歪了也不行。为了避免假学术、真忽悠、瞎解释的学术投机者把经念歪,在今后的供给侧改革研究中,需要避免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不能再继续炒作概念,炒概念救不了中国。在2012年那样的背景下,我们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是要找到刺痛点、撕开一个口子来引起社会对供给侧的关注;如今中央已经确认了这个方向,那些没有理论体系的概念炒作、没有政策可操作性的空口号,或者东拼西凑、东拉西扯的瞎解释就没有意义了,应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体系加以完善,并从实践上沿着市场化的方向、沿着五大财富源泉的脉络,结合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一个个、一步步地推向深入,落到实处。
第二个误区,就是不能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到计划经济或产业规划的老路上。我看到有报道说,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新计划经济,这显然是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还是要放手给市场,所谓微观政策要活,
让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个误区,就是不能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对立起来。之前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被用过头的时候,批判纠正一下是有必要的;现在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主流经济政策思想,再继续跳出来跟着批评需求管理就可能走到另一个错误的方向了。供给和需求应互相促进,各有积极作用。
感谢宋宁先生和杜跃进总编为本书作序,还要特别感谢国务院研究室范必巡视员。范必先生是我多年的好友,一直对我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研究给予很热心的帮助。当我一提起要做这本书,他就表示积极支持,并且连夜撰文四篇,分别就要素市场的供给侧改革,金融、能源、油气等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由于本书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由各领域的专家分别撰文,所以我们不能逐一研究、学习,也不便深度修改,再加上出版社要求的时间紧,难免在框架、思路和编撰上有所疏漏,责任都由我一人承担。
最后,再次感谢专家和作者们的积极热情参与,感谢李佳鹏、张海冰在专家邀请和文章编排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感谢东方出版社许剑秋总编对本书的高度重视,以及出版社编辑们加班加点地工作!
让我们一起做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铺路石,祝愿中国各种财富源泉充分涌流,让供给侧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2015 年岁末
正文部分精彩文摘:
要素市场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
范必
摘要:要素市场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我国的主要生产要素领域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仍十分严重,要素价格不但无法灵活反映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而且出现普遍上涨趋势,造成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寻租活动猖獗,抑制了生产要素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深层原因。
现代市场体系,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基础上,西方古典经济学早已认识到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现代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已成为一个基本范畴,覆盖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一般认为其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要素。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信息、管理等也被纳入了生产要素。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否认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商品属性,并把它们纳入严格的计划管理。那时的共识是,生产要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之一,生产要素私有制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之一。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居民消费品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开始提上日程。但是,承认劳动力是商品,是不是否定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承认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是商品,是不是否定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些争论,一度成为生产要素市场化的桎梏。1993 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时,明确肯定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商品属性。这一重大决断成为
供给侧改革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供给侧改革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