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观看,旁观与见证,“摄影”与“艺术”,“物性”与真实,反抗与张力,图像证史,观看控制,视觉秩序,等等,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杨小彦数十年来关于摄影的访谈、评论、发言、文论等集合成这样一部看与被看的摄影眼中的中国。
《看与被看 摄影中国》为著名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杨小彦对影像视觉多年观察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通过使用“观看控制”与“视觉秩序”这两个关键词,来描述近百年发生在中国的视觉文化现状。其中“面对摄影家”部分收录了新时期较早出现的几篇访谈,提出了一个“站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问题;“个人观察的纪念碑”部分透露了摄影之所以成为一部历史的重要原因;“双重视野”部分通过作者的几篇主题发言探讨了摄影书写话语权的问题;“历史的质感”彰显了摄影作为一种观察、工作方式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性奋斗;“观看之道”部分则呼应全书主题,在更大的言说范围内论证了两个关键词的指涉。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视觉理论与摄影,长于艺术批评。
出版专著有:《艺术史的意义》(与邵宏合作),1992;《尚扬评传》,2005;《篡图:杨小彦艺术评论文集》,2006;《新中国摄影六十年》,2009;《杨小彦自选集》,2014;《素山:老彦的文与画》,2012;等等。
序 陈剑澜
一 面对摄影家
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与摄影家对话
拍照并不优雅——与张海儿的对话
让历史记住他们——与肖全的对话
正视现实——与吕楠的对话
把照片做旧——与韩磊的对话
不能让历史留下空白——与贺延光的对话
关于中国几位年轻的摄影家
体验摄影——杨延康的视觉信仰
就图谈图——关于河南的几位摄影家
面对——关于李洁军的《大茅岛:1995-2005》
旁观者与见证人——朱宪民的意义
张力与对抗——对倪卫华『风景墙』的一种认知
二 个人观察的纪念碑
夜巴黎的眼睛
安哥之眼
四 历史的质感
走向纯影像——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99 届毕业创作感言
他们的历史
中国:看与被看——镜头中的性别意识
填补历史的空白——从『中国人本』摄影展说起
摄影革命——20年一言难尽胡武功
面&相——中国当代摄影中人脸的意义
历史的质感
高华与摄影
2011:回归摄影
五 观看之道
摄影机的象征意义
真实性:一个怪圈
自然摄影中的人文精神与沙龙趣味
『困难的是去观看』——卡蒂埃-布列松告诉我们什么?
傻瓜机:对摄影的谋杀
图像的终结——写在《生活》停刊之际
不属于一个人的图像——纪念侯登科
我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沙飞55周年祭
参与者与旁观者的戏中戏
我是『我』的镜像
个人观察的纪念碑——刘博智和他的图像追寻
图像证史——乱世中的蒋少武与他的视觉见证
惊梦——作为微观政治学的身体叙事
作为观看控制的一种修改机制——从张大力的『第二历史』谈起
吴印咸与沙飞
三 双重视野
《焦点》创刊词
《人体摄影150 年》序
标准的悖论
图像的双重性与视觉的伪装术
双重视野:从连州出发——首届中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学术主题说明
原点:观察与被观察——第二届中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学术主题说明
沙飞精神再生——『沙飞影像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前言
《新中国摄影60年》后记
谁有资格写中国摄影史?
自由的代价——傻瓜与数码联姻之后
视觉传播:成像技术、知识形态与艺术批评
视觉的全球化与图像的去魅化——观察主体的建构及其历史性变化
『摄影』谋杀摄影
摄影进入中国——观看之道、唯美倾向及其『物性』之辨析
诡异的表象
肉眼世界的挑战与美学的回应
从肉眼到机器之眼
分辨率、冷军,以及影纹之类
清晰度、运动轨迹与摄影家的职业危机
摄影与对象:存在还是消亡?
看得见与看不见:库尔贝对于观看的启示
危险的纪实
后记一:恩师杨小彦
后记二
一 面对摄影家
题记:面对摄影家是进入摄影的第一步。
这里收录的,
也许是新时期最早出现的几篇访谈,
至少,被访谈者是首次接受这一类的提问。
我们像朋友那样,随意而率性地讨论,
涉及摄影家个人的实践与追求。
其中,第一篇访谈写于1986 年,
乃自问自答,
提出了一个“站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问题。
历史证明,这是一个理解摄影的重要角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摄影实践,
是指如何通过镜头建立与对象的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过程。
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
——与摄影家对话
笔者按:近来有幸看到几百张照片,黑白为主,兼有彩色,作者张海儿,一个在摄影界毫无名气的“发烧友”。照片内容全是广州街头的抓拍。大凡热闹之地,如观绿路,西湖商城衣服档、高第街,自然在他的镜头底下;而街头巷尾、门前巷后,也都是他施展才能之地。照片的主题是各色各样的广州人,尤以年轻人为主。在笔者看来,他的照片拍得不是很“严肃”,个别看似乎不像什么“作品”,然而却颇令人玩味。玩味什么呢?这是一个很繁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无奈,只得拿起一部相机,随着张海儿去“发发烧”,“发烧”过程中免不了闲扯,于是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说是解决,其实也谈不上,充其量只是使一个看来是问题的问题变得不是问题罢了,如此而已。
这篇对话谈的是张海儿的摄影,但对话是笔者的虚构,虽然张海儿也说过其中不少话,但文责自负,所写大都是我理解的东西。
问者(以下简称“问”):这堆照片很有意思,但我说不清楚意思何在。首先使我惊疑的是,这能够称作“摄影艺术”吗?
摄影家(以下简称“摄”):我首先想反问:什么才是摄影艺术?你为什么不问:我为什么喜欢拿相机?
问:好吧,就让我这样问你。
摄:再也没有什么能比按下快门更令人激动的了。你想想看,一堆与你毫不相干的物体,一群流动的人,甚至稍纵即逝的微笑,由于你迅速按下快门,瞬息间的东西就永远保留在底片上了。这真是令人开心的举动,眼前的照片就是明证:川流不息的人群,现在已固定在这里了,没有任何雕饰,而且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表情。我不得不感谢那些使瞬间摄影成为可能的人,没有他们,我们今天就不会拥有这么一种强有力的视觉手段。
问:你说得有理。不过由此我想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一堆与你毫不相干的物体、一群流动的人、一瞬间的微笑,在你按快门时自然与你取得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怎么一回事?你的照片又怎样证明这一点?
摄:你问得非常精彩,一下子抓住了摄影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关系。
按快门是令人激动的,相反,进暗房就不免有些乏味,但只有进暗房才能审视这种激动的结果,才能验证激情本身。当一张张照片在显影盆里慢慢现出影像时,就会有不少令人吃惊地发现:你发现你在千分之一秒中固定下来的东西与你处在一种奇特的关系中,他们与你无关,于你相当陌生,但又被你所干涉,从而引起了变动。当然,这里指的是抓拍——也就是这些照片所显示的那种工作方式的结果。照相馆里的人像绝大部分是固定好了的,他(她)只需要微笑。
可以说,拿起照相机就注定你要去面对拍摄对象,尤其是当你选择了抓拍这一工作方式时,你手中的相机就具有了一种性质:它是一支枪,一下子插入与你无关的人流中,甚至干涉了这人流,强使他们与你发生关系。然而,这种关系是有隔膜的。这就是全部结论。因为照相机的特性,因为这样一种布列松式的工作方式,结果是在这种隔膜的关系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效果是照相机才能达到的。你可以认真研究一下这些照片,就更能体会到照相机这支枪的性能了。
问:我想第二个问题是,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手段,那么,绘画中诸种视觉因素自然也融到了摄影艺术中,例如光线、构图、色调等,据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摄影与绘画的关系呢?现在有一种潜在的流行看法,认为懂画一定能更好地搞摄影,这对不对呢?
摄:说懂画一定能更好地搞摄影,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误解,一个最大的不幸。现在不是都喜欢谈论“本体”吗?我不喜欢这个生硬的词,而宁愿用朴素的语言。
摄影之所以是摄影而不是绘画,就是因为它是一种与绘画完全不同的视觉手段,这种手段的不同是由摄影机决定的。就跟上面说的一样,你一拿起相机,就注定你要去面对拍摄对象;你手中拿的是一支“枪”,你必须去猎取对象,去和对象发生一种奇特的联系。绘画则不同了,康定斯基说得非常好:画画必须“十分对画布,一分对调色板,半分对自然”。摄影是一瞬间的事,在这一瞬间中,摄影通过光学手段将现实对象转移到感光材料上去,所以它的工作主要是处理对象;绘画则缓慢得多,虽然也有对对象写生,但功夫要做在画布上。在绘画中,画布与画家的关系才是首要的。
……
“看”与“被看”的哲学,在书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描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没有仅仅记录下节日的表象,而是深入到节日背后的人情世故和文化传承中。我看到了家庭团聚的温馨画面,看到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场景,也看到了那些默默坚守传统习俗的老人们。作者的“看”,是一种文化传承者的情怀,他用镜头定格了那些珍贵的瞬间,也唤起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而“被看”的,是节日的喜庆气氛,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我特别喜欢几张关于年夜饭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年的收获和喜悦,那种温暖和幸福感,穿越了时空,直抵人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节日对于维系社会关系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评分这部摄影集,名为《看与被看:摄影中国》,刚拿到手时,我便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封面上的那张照片,定格的是一个寻常却又不普通的瞬间,光影交错间,仿佛诉说着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探寻其中蕴含的中国影像的“看”与“被看”的哲学。初读之下,我便被作者独到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他似乎总能在最平凡的场景中捕捉到最不平凡的情感,那些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片段,在镜头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我看到了老者在晨光中悠闲地遛鸟,孩子们在狭窄的巷弄里奔跑嬉戏,城市霓虹闪烁下的匆忙身影,以及乡村田野间淳朴的笑脸。这些画面,并非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充满了观察者的温度和思考。那种“看”的力量,体现在对细节的捕捉,对瞬间的把握,对情感的共鸣。而“被看”,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呈现,是真实生活的自然流露,是被观察者在不自觉中展露的内心世界。这种双向的互动,构成了摄影作品最动人的部分。
评分这部摄影集的“看”与“被看”的主题,在表现少数民族群体时,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诠释。作者没有把他们当作猎奇的对象,而是以一种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展现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我看到了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孔,脸上写满了故事;我看到了那些色彩斑斓的服饰,诉说着民族的骄傲;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顽强地延续。作者的“看”,是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带着一种对多元文化的欣赏,更带着一种对生命力的敬畏。而“被看”的,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是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传承。我尤其被几张关于祭祀活动的场景所震撼,那种虔诚和庄严,那种人神之间的连接,都让我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看”不仅仅是视觉的捕捉,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被看”也不仅仅是被动地呈现,更是一种自信和坦然。
评分在“看”与“被看”的议题下,作者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捕捉,尤为令人惊叹。他没有选择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镜头聚焦在那些经历着时代变革的个体和群体上。我看到了老一辈手艺人,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依然坚持着古老的技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持和无奈;我看到了年轻一代,他们拥抱新事物,接受新观念,但同时也在努力寻找自己文化的根。作者的“看”,是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他用镜头记录下了时代的脉搏,也记录下了人们内心的彷徨和选择。而“被看”的,是时代的变迁留下的痕迹,是人们在变革中的挣扎和适应,是那些正在消失的,以及正在崛起的新的生活方式。我反复品味着那些照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未来的召唤。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媒介,其强大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凝固时间,能够捕捉瞬间,也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
评分书中关于农村生活的描写,更是让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作者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虚假美好,而是用一种极为真诚的视角,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我看到了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黝黑的皮肤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韧和希望。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纯真笑脸,他们在泥土中奔跑,在自然的怀抱中成长,那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力。作者的“看”,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对这群人的敬意。而“被看”的,则是农耕文明的智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传统价值观的延续。我尤其被几张关于节日庆典的照片所打动,那些热闹的场面,那些淳朴的笑容,那些世代相传的习俗,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文化认同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史诗,它记录了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土地的关系,与过往的联系。
评分这部摄影集的“看”与“被看”主题,在描绘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时,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深度。作者没有选择那些刻板的标签,而是用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去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看到了他们追逐潮流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对梦想的执着,看到了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的自由表达。作者的“看”,是一种对新时代的观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年轻一代的特质,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成长轨迹。而“被看”的,是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是对未来的憧憬,是他们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勇气。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张在城市街头抓拍的年轻人的肖像,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探索,仿佛预示着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未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可能性。
评分“看”与“被看”的视角,在书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呈现上,也显得尤为独特。作者没有拘泥于艺术流派的划分,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突破的艺术家。我看到了他们在工作室里专注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看到了他们对艺术边界的不断挑战。作者的“看”,是一种艺术鉴赏者的敏锐,他能够捕捉到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能够理解他们作品背后深层的含义。而“被看”的,是艺术家最真实的创作状态,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释放,是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独特解读。我尤其被几张拍摄艺术家与他们作品互动场景的照片所吸引,那种人与艺术的融合,那种思想与物质的碰撞,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看”与“被看”,在于不断地自我审视和外界的反馈。
评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城市扩张的章节。作者没有选择那些宏大叙事式的地标建筑,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正在消失的旧城区,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斑驳墙壁,那些依然有人生活的低矮平房,以及那些被高楼大厦包围的,显得有些孤寂的市井生活。他的“看”,带着一种惋惜和不舍,但也带着对未来的审视。那些“被看”的场景,是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变迁,是无数个体生命轨迹的汇聚。我反复端详着那些照片,仿佛能听到拆迁的轰鸣,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甚至能闻到小吃摊上传来的诱人香气。作者的镜头,像是一把解剖刀,剖开了城市发展的脉络,也剖开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他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些矛盾和张力,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这种“看”与“被看”的对话,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追逐进步的同时,不要遗忘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滋养过我们的根。
评分“看”与“被看”,在书中被作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组拍摄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照片。没有经过刻意摆拍,没有滤镜的修饰,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真实。我看到了妻子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丈夫在客厅里看报纸的侧脸,孩子们在餐桌旁争论着有趣的话题。这些画面,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却又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力量。作者的“看”,是一种观察者式的冷静和洞察,他捕捉到了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从而勾勒出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而“被看”的,则是家庭成员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最放松、最真实的状态。这种“看”与“被看”的互动,既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种温馨而踏实的家的氛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平凡的生活片段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看”,去感受。
评分在“看”与“被看”的框架下,作者对中国乡村地景的记录,尤其令人动容。他没有选择那些旅游景点式的描绘,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最朴实、最真实的乡村风貌。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峦,看到了蜿蜒流淌的河流,看到了层层叠叠的梯田,也看到了散落在其中的农舍。作者的“看”,是一种大地观察者的视角,他用镜头捕捉到了乡村最原始的美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而“被看”的,是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是四季的更迭,是辛勤耕耘的农民,是那些与土地息息相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我尤其被几张关于日出或日落时分拍摄的村庄照片所吸引,那种静谧而安详的氛围,仿佛能洗涤城市的喧嚣,让人心生宁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护和珍视乡村的生态和文化,是多么重要。
评分看了看,还可以。。。。。。。。。。。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性价比高
评分这本书很好很不错,值得好好收藏。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京东商城网购,正品,有保障,快递小哥服务周到
评分看了看,还可以。。。。。。。。。。。
评分还行
评分这本书很好很不错,值得好好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