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流斋说瓷(外一种)

饮流斋说瓷(外一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骞,许之衡 著,虞晓白 注
图书标签:
  • 陶瓷
  • 古玩
  • 收藏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民俗
  • 工艺
  • 鉴赏
  • 饮流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6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24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文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字数: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饮流斋说瓷》是在总结前人知识与个人见闻的基础上而成的一部研究中国陶瓷史的专著。作者吴骞、许之衡运用比较科学的分类、排比方法,博览约取,叙述有条。书中收集了大量古陶瓷的学名和俗称,为后人保留下众多的历史名词与古董术语,至今仍为中外博物馆及文物界相沿使用。书中内容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有较好的教益,并有助于中外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目录

飲流齋說瓷
概說第一
說窑第二
說胎釉第三
說彩色第四
說花繪第五
說款識第六
說瓶罐第七
說杯盤第八
說雜具第九
說疵偽第十

陽羨名陶錄
吴序
題辭
卷上
原始
選材
本藝
家溯
卷下
談叢
文翰
詩餘

陽羡名陶續錄
家溯
本藝
談叢
藝文

附錄 陽羡茗壺系
創始
正始
大家
名家
雅流
神品
别派

前言/序言


《龙泉窑陶瓷艺术探微》 序言 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技艺传承与审美演变。从新石器时代的质朴陶器,到宋元时期名扬四海的青瓷,再到明清时期五彩斑斓的彩瓷,每一种陶瓷都诉说着一段独特的故事,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中,龙泉窑以其温润如玉的釉色、精湛绝伦的工艺,以及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龙泉窑陶瓷艺术探微》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龙泉窑的辉煌历史,从其起源、发展、演变,到其艺术特色、烧造技术、窑业分布,以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独特价值,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临那曾经热闹非凡的龙泉窑址,感受古人如何将泥土塑造成温润如玉的艺术品,领略那份历经千年依旧令人心动的青色之美。 第一章 龙泉窑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龙泉窑,顾名思义,其窑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县一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但真正开始走向辉煌,则是在南宋。南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经济重心也随之北上,同时,对外贸易也日益繁荣。龙泉窑凭借其出色的产品质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青睐,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青瓷生产基地之一。 早期龙泉窑的生产,受到了越窑、汝窑、官窑等北方著名青瓷窑口的影响。在胎质、釉料配方、烧成技术等方面,都汲取了前辈的经验。然而,龙泉窑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釉色上,逐渐发展出了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的几种经典釉色,这些釉色深邃、清雅,宛如碧玉,温润欲滴,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第二章 龙泉窑的艺术特色与巅峰成就 龙泉窑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 釉色之美: 龙泉窑的釉色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亮点。粉青釉,色调偏淡,釉层厚润,光泽柔和,如同雨过天晴时的天空;梅子青釉,色调偏深,青中泛绿,釉层肥厚,晶莹剔透,仿佛成熟的青梅。此外,还有一些偏向灰绿色的釉色,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釉色不仅是中国人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也与自然界的色彩有着深刻的联系,给人们带来宁静、祥和的视觉感受。 造型之韵: 龙泉窑的产品造型多样,既有模仿古代青铜器、玉器的尊、鼎、瓶、炉等陈设器,也有日常使用的碗、盘、碟、壶、盏等生活器。其造型大多简洁、大方、匀称,线条流畅,充满生命力。无论是庄重典雅的陈设器,还是精巧实用的日用器,都体现了龙泉窑工匠高超的造型设计能力。 装饰之巧: 龙泉窑的装饰手法主要以刻花、划花、剔花、印花为主,有时也会辅以堆贴、雕塑等技法。这些装饰纹样题材广泛,包括龙、凤、缠枝花卉、莲瓣、水波纹、几何纹等。龙泉窑的装饰,并非喧宾夺主,而是与釉色、造型巧妙结合,恰到好处地增添了器物的艺术内涵,使其更加生动、灵动。尤其是梅子青釉与刻花装饰的结合,更是将器物的立体感和装饰性发挥到了极致。 工艺之精: 龙泉窑的烧造技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精选胎土,经过淘洗、练泥、拉坯、修坯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制成素坯。然后施以多次釉,保证釉层厚润。在窑炉的建造和控温方面,龙泉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窑温、气氛的精确控制,才能烧制出如此温润如玉的釉色。 南宋时期,龙泉窑迎来了其创作的巅峰。这一时期的龙泉窑瓷器,无论是釉色、造型还是装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三章 龙泉窑的窑业分布与生产体系 龙泉窑并非一个单一的窑场,而是一个庞大的窑业体系,其窑址遍布浙江西南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丽水地区的龙泉、庆元、云和、遂昌、松阳,以及温州地区的泰顺、文成等地。这些窑场在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总体上构成了龙泉窑的宏大格局。 窑址的分布与特点: 不同的窑场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技术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其产品风格也略有不同。例如,龙泉城区周边的窑场,烧造的瓷器最为典型,釉色和造型都最为精美;而一些偏远地区的窑场,则可能在工艺上略显粗糙,但仍然延续了龙泉窑的基本风格。 生产体系的演变: 龙泉窑的生产体系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早期,生产规模较小,以家庭作坊为主;随着需求的增长,逐渐形成了更为集中的生产模式,出现了大型的瓷器生产基地。生产流程也日益完善,分工也更加明确,从制胎、施釉到烧窑,都有专门的工匠负责。 原料的来源与加工: 龙泉窑的成功,离不开优质的原材料。当地富含高岭土和长石等制瓷原料,为龙泉窑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工匠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掌握了对胎土和釉料的配比精髓,才能烧制出温润细腻的瓷器。 第四章 龙泉窑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龙泉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扮演着重要的对外贸易角色,其产品通过陆路和海路远销亚洲、非洲乃至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龙泉窑瓷器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大量龙泉窑瓷器在海上贸易中被发现,成为重要的考古证据。这些瓷器在海外的传播,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财富,更将中国先进的陶瓷制造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海外市场的反响: 龙泉窑瓷器在海外市场深受欢迎,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如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龙泉窑瓷器。这些海外发现不仅证明了龙泉窑瓷器的畅销程度,也为我们研究其海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文化交流的桥梁: 龙泉窑瓷器的外销,不仅仅是商业贸易,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其独特的釉色和造型,对当地的陶瓷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催生了当地陶瓷窑口的模仿和创新。龙泉窑瓷器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第五章 龙泉窑的衰落与传承 虽然龙泉窑在宋元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但在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等新兴瓷业中心的崛起,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龙泉窑逐渐走向衰落。 历史变迁的影响: 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消费者审美的变迁,都对龙泉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景德镇以其更为精湛的彩瓷工艺和更为多元化的产品,逐渐取代了龙泉窑的地位。 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尽管龙泉窑的生产规模逐渐缩小,但其精湛的技艺并未完全失传。在现代,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龙泉窑的传统技艺得到了挖掘和复兴。一批优秀的陶瓷艺人,继承和发扬了龙泉窑的优秀传统,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龙泉窑陶瓷作品。 结语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温润如玉的釉色、精湛绝伦的工艺、简洁大方的造型,以及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本书《龙泉窑陶瓷艺术探微》,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龙泉窑的窗户,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龙泉窑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华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走出的温润青瓷,至今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也启迪着我们对未来陶瓷艺术的无限想象。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对于陶瓷的理解,我更多停留在“看得见”的层面,即一件瓷器的造型是否美观,釉色是否亮丽。然而,我深知,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其价值往往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与历史信息。这本《饮流斋说瓷(外一种)》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说”的深度,它暗示着不仅仅是关于瓷器的形态之美,更有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和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开我对瓷器“看不见”的认知,让我了解不同时期瓷器工艺的演进,不同窑口(如景德镇、龙泉、汝窑等)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对于“外一种”,我更是充满好奇,它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重要的瓷器相关知识,或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瓷器之美?

评分

这本《饮流斋说瓷(外一种)》光看书名就透着一股子古典韵味,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一直对瓷器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算不上行家,但从小耳濡目染,对青花、粉彩、釉里红这些名词并不陌生。尤其喜欢明清时期的瓷器,总觉得那时候的器物,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带着一股子温润如玉的质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度了解瓷器工艺、历史演变以及背后文化故事的渴望。从它精美的装帧设计上,我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通常预示着内容也同样严谨考究。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瓷器世界,了解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的瓷器特点,甚至窥探到那些流传千古的瓷器背后的匠人心血和时代变迁。

评分

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瓷器历史与艺术的书籍,《饮流斋说瓷(外一种)》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我之所以钟情于瓷器,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精美的外形,更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瓷器外观的描述,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工艺技术、烧造过程、釉色变化以及纹饰寓意。同时,我对于“外一种”这个特别的标注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书中包含了另一项与瓷器密切相关但又独立的专题内容?例如,可能是关于古代陶瓷窑址的考古发现,或者是对某些稀有瓷种的专门探讨,亦或是某个时期瓷器对外传播的历史。

评分

我平常对历史文物,尤其是陶瓷类的艺术品,总是抱着一种敬畏之心去欣赏。这本《饮流斋说瓷(外一种)》听起来就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我喜欢那种能够“说”出点什么来的书,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有见解、有温度的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关于瓷器鉴赏的独到视角,比如如何从釉色、胎质、器型、纹饰等方面去判断一件瓷器的价值与真伪,那些细微之处可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此外,如果它能讲述一些关于著名瓷器收藏家、窑口大师的故事,那就更好了,这样能让冰冷的器物变得鲜活起来,也更能体会到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工艺品有着狂热追求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介绍瓷器发展脉络的著作,而《饮流斋说瓷(外一种)》似乎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本。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讲述瓷器“故事”的书籍,比如它是否能阐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瓷器工艺的独特之处,它们又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乃至审美趣味的影响而演变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器型,更能触及到隐藏在瓷器之下的文化基因,比如它如何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甚至是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寄情。听说这本书还有“外一种”,这让我更加好奇,不知道这“外一种”会是什么,是关于陶瓷相关的其他领域,还是对主文的补充和延伸?无论如何,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探索的诱惑力。

评分

好书,快递也迅速,以后慢慢看

评分

开本太小,如果有配图就好了。

评分

开始喝生普后迷上了仿汝窑,要恶补下瓷器知识了

评分

很有意思的小书

评分

繁体字,有的不认识!不习惯此书的阅读方式!

评分

书很好,发货速度很快,很满意!

评分

非常好,是原版,印刷清楚,很便宜,还会再来。

评分

新版本,好!

评分

好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