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叙述诺贝尔和平奖女性得主旺加里在非洲肯亚发起的绿带运动。
展现一位女性环保斗士的热情、愿景与决心,还有她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是一个关于环保斗士旺加里·马塔伊的故事。非洲肯尼亚曾经在短短几年内遭到滥砍,变得一片荒芜。1977年的世界环境日,旺加里在肯尼亚发起“绿带运动”,以行动鼓励妇女种植树木。她深信找回土地的繁茂便是和平的基础。此运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绿意渐渐回到肯尼亚。旺加里热情、愿景与决心,深深影响了每一个热爱土地的人。
★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好书
★美国童书协会杰出科学童书
★联合童书中心选书
★美国诺提勒斯书奖
内容简介
《和平树 一个来自非洲的真实故事》适合4岁以上儿童阅读。旺加里坚定不移的努力,内心的爱和追求正义自由的价值理想,对和平的反思,对人类侵扰自然环境的抵制,对弱势的非洲女性的感召和对共同创造历史的引领,都成为书中熠熠闪光的精神力量。旺加里为非洲大地播下绿色的种子,她的故事也在孩子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慢慢生长。
作者简介
珍妮特·温特(Jeanette Winter),美国著名绘本作家,创作了很多备受推崇的作品,如《和平树》《驴子图书馆》《巴斯拉图书馆员》等。曾荣获美国图书馆学会童书奖及美国银行街教育学院童书奖,并屡次收到来自《纽约时报》《书单》《出版人周刊》等媒体的激赞。
珍妮特·温特喜欢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绘本,并认真搜集相关的报道和图片作为素材。这些真实的故事先是感动了她,再由她的绘本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她现与丈夫罗杰·温特居住在纽约市。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跟孩子谈保育,严肃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如果能以故事引领,特别是一则图文交织呈现的绘本,更容易引发孩子对自然的关怀。
《和平树》的作者温特,将包含环保、政治、生存、性别这一连串严肃的议题,以温婉平和的笔调娓娓陈述,配上她那特有的民俗图画技法,揉化成一篇深入浅出,孩子能懂的故事。当父母跟孩子叙说这故事时,就像故事主人翁旺加里开始在他家后院种下小树苗一般,孩子对周遭的环境、人、事、物的爱也会随着成长不断的扩大开来。
诚如旺加里说的:“大地赤裸,我的使命是试着为它铺上绿。”
这本绘本的使命呢?
“孩子的心是赤裸裸的,这本绘本的使命是在孩子的心灵铺上绿。”
──台湾生态文学作家 李明足
树是保护土地的守护神。水土保持要靠树来牢牢抓住土壤,否则干枯的土壤会随风飘动,就像沙尘乱飞。旺加里用她的生命带动肯亚的妇女来种树,形成有名的“绿带运动”,受到世人尊敬。我们要努力保护土地上的树木,让地球充满生命的气息!
──台湾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 陈曼丽
这本绘本是介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加里女士为保护森林,在肯亚发起绿带运动,广植林木,以保护土地避免沙漠化的真人真事,除了告诉我们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重要是一个人只要立定目标,坚定不移持续努力,其影响力是无远弗届。此外,由于环境教育基本法实施,本书非常适合提供低年级小朋友的环境教育教材。
──台湾林务局保育组组长 管立豪
这本描述环保斗士传记绘本融合了迷人插画与流畅文句。书中的亚克力绘画表现出温暖的民俗风格艺术。这些图像同时包含写实与象征意涵,并以互补色的线条框起。书中附有作者的话以及旺加里的名句。这本书对于学习作业和课堂朗读是极好的选择。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这本书由简洁的笔调和色彩缤纷的块状图像呈现,很适合让三到七岁孩子认识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循环与政治运动。温特的叙述虽简化旺加里的故事,让它变得较好懂,但仍能保留重要的讯息──即是“只有一人的力量,也可以改变现状。”旺加里最初一人的行动,转变成重要的环保运动,且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孩子们是天生的梦想家,这个故事更能让他们相信他们的努力可以成就任何事。
──美国扶手椅书评网
精彩书摘
跟孩子谈保育,严肃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如果能以故事引领,特别是一则图文交织呈现的绘本,更容易引发孩子对自然的关怀。
《和平树》的作者温特,将包含环保、政治、生存、性别这一连串严肃的议题,以温婉平和的笔调娓娓陈述,配上她那特有的民俗图画技法,揉化成一篇深入浅出,孩子能懂的故事。当父母跟孩子叙说这故事时,就像故事主人翁旺加里开始在他家后院种下小树苗一般,孩子对周遭的环境、人、事、物的爱也会随着成长不断的扩大开来。
诚如旺加里说的:“大地赤裸,我的使命是试着为它铺上绿。”
这本绘本的使命呢?
“孩子的心是赤裸裸的,这本绘本的使命是在孩子的心灵铺上绿。”
──台湾生态文学作家 李明足
树是保护土地的守护神。水土保持要靠树来牢牢抓住土壤,否则干枯的土壤会随风飘动,就像沙尘乱飞。旺加里用她的生命带动肯亚的妇女来种树,形成有名的“绿带运动”,受到世人尊敬。我们要努力保护土地上的树木,让地球充满生命的气息!
──台湾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 陈曼丽
这本绘本是介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加里女士为保护森林,在肯亚发起绿带运动,广植林木,以保护土地避免沙漠化的真人真事,除了告诉我们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重要是一个人只要立定目标,坚定不移持续努力,其影响力是无远弗届。此外,由于环境教育基本法实施,本书非常适合提供低年级小朋友的环境教育教材。
──台湾林务局保育组组长 管立豪
这本描述环保斗士传记绘本融合了迷人插画与流畅文句。书中的亚克力绘画表现出温暖的民俗风格艺术。这些图像同时包含写实与象征意涵,并以互补色的线条框起。书中附有作者的话以及旺加里的名句。这本书对于学习作业和课堂朗读是极好的选择。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这本书由简洁的笔调和色彩缤纷的块状图像呈现,很适合让三到七岁孩子认识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循环与政治运动。温特的叙述虽简化旺加里的故事,让它变得较好懂,但仍能保留重要的讯息──即是“只有一人的力量,也可以改变现状。”旺加里最初一人的行动,转变成重要的环保运动,且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孩子们是天生的梦想家,这个故事更能让他们相信他们的努力可以成就任何事。
──美国扶手椅书评网
前言/序言
和平树:一个来自非洲的真实故事 [WANGARI’S TREES OF PEACE: A True Story from Africa] 导读:希望的种子在非洲大地上生根发芽 《和平树:一个来自非洲的真实故事》并非仅仅讲述了一棵树或一片森林的故事,它是一部关于勇气、远见和社区力量的史诗。这部作品深入非洲大陆的腹地,描绘了一个普通女性如何通过最朴素的行动——种植树木,来对抗贫困、环境退化以及社会不公的深刻历程。它捕捉了那些生活在变革前沿的人们的真实情感,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将绝望的土地转化为充满生机的希望绿洲。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位非凡的女性展开,她见证了家乡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昔日郁郁葱葱的山坡,如今被裸露的红土所取代,河流干涸,野生动物迁徙,而社区的福祉也随之岌岌可危。面对眼前的困境,她没有选择沉默或逃避,而是选择了一种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方式:回归大地,重新播种。 第一部分:唤醒沉睡的大地与社区的裂痕 故事的开端,将读者带入一个正在经历深刻环境危机的非洲村庄。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干旱,加上无节制的砍伐,使得土地失去了维持生命的能力。河流不再按时泛滥,食物短缺成为日常的威胁。 主角(故事中的那位女性领导者)深刻地理解到,环境的衰败与社区的贫困是相互关联的、恶性循环的。她观察到,随着资源的减少,社区内部的矛盾和紧张关系也在加剧。人们为了争夺稀缺的水源和木柴而争吵不休,传统的互助精神逐渐被自保的焦虑所取代。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她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村民们根深蒂固的怀疑和倦怠。许多人认为环境问题太过宏大,个人的努力微不足道。他们习惯了等待政府或外部援助的到来。如何说服那些已经对希望感到麻木的人们,重新相信“改变可以从我们手中开始”? 本书细致地描绘了她早期的尝试: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开辟出一小块试验田,种植那些她记忆中曾经茂盛的本土树种。这些树木不仅能固土,还能提供荫凉,结出果实。她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最初,她被视为一个固执的“多管闲事者”,甚至是打破传统秩序的异类。然而,她的坚持和试验田里逐渐出现的绿色嫩芽,开始吸引了那些最需要改变的人们的注意——主要是那些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决策之外的女性和老年人。 第二部分:从个体行动到集体赋权 故事的转折点,是她成功地将个人的园艺行为,转化为一项社区集体的事业。她深知,要修复一片广袤的土地,需要数以万计的树木,这绝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 她的策略巧妙而富有远见:她没有直接要求村民们“去植树”,而是从提供“经济激励”和“教育赋能”入手。她教导妇女们如何建立“苗圃”——一个安全、集中的地方来培育树苗。这些苗圃成了社区的天然会客厅,妇女们在照料幼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开始分享彼此的困境和智慧。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这些早期的小型苗圃如何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在这里,知识以最平等的方式流动:关于哪种树适合哪种土壤,如何从干枯的树桩中提取新的生命力,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将共同照料树木视为一种对未来的共同投资。 本书的叙事力量在于它展现了“赋权”的过程:当村民们意识到他们自己有能力生产出可以换取少量报酬(往往是以食物或教育资源的形式)的树苗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开始重建。树苗不再仅仅是植物,它们是劳动换来的尊严,是抵御未来不确定性的金融资产。 第三部分:挑战与冲突的年代 随着“和平树”运动规模的扩大,故事进入了更具戏剧性和风险性的阶段。当一片片荒芜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装时,它开始触动到那些依赖于破坏性资源开采和传统权力结构的既得利益者。 书中详细描绘了主角与地方官僚主义、腐败势力以及大型商业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她的成功挑战了既有的权力逻辑——一个由普通民众(尤其是女性)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生态恢复计划,使得那些习惯了自上而下的控制的势力感到不安。 植树活动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有人试图破坏苗圃,有人散布谣言,甚至有人威胁到主角的人身安全。本书以克制但有力的笔触,展现了主角在巨大压力下如何保持镇定。她没有诉诸武力,而是利用了她通过多年植树建立起来的、遍布各地的社区网络作为保护伞。 这种“绿色抵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非暴力性。每当一个苗圃被毁,社区就会在其他地方种植两倍的树苗。树木的快速生长,成为了对所有压迫和破坏最清晰、最无可辩驳的反驳。大地的复苏,成为了最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社区的团结与坚持。 第四部分:遗产的涟漪效应 故事的高潮并非局部的胜利,而是这场运动所产生的深远、结构性的影响。随着树木的成熟,社区不仅获得了生态上的益处——水土保持、微气候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社会和政治上的新声音。 《和平树》揭示了生态恢复如何直接转化为社会正义: 1. 粮食安全:果树提供了新的食物来源,减少了对单一作物作物的依赖。 2. 教育提升:通过出售多余的树苗,家庭得以供养孩子上学。 3. 性别平等:妇女们在这次运动中获得了决策权,她们对环境的深刻洞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从最初的村庄扩展到更广阔的区域。主角的理念被邻近的社区学习和采纳,形成了跨越国界的环境网络。这种由无数“和平树”编织成的绿色屏障,象征着一种新的非洲叙事:一个关于人民如何通过与自然和谐共处,重建家园、争取尊严的故事。 本书的结尾是开放的,它没有声称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因为生态的恢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它坚定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希望并非一种等待降临的礼物,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行动、汗水和对土地的承诺来培育出来的果实。每一棵树,都代表着对未来的一份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