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部丛谈校补
王式通序
李宣倜序
鞠部丛谈上
鞠部丛谈下
樊增祥跋
附录
鞠部丛谭藏斋居士题词
阿迦居士校补瘿盒鞠部丛谭
题辞
李释堪将军宣倜见赠鞠部丛谈校
补一册罗瘿公原着释堪校补感
赋七律三首即题其后
罗瘿公的《鞠部丛谈》
关于《鞠部丛谈校补》
钱锺书信十五通之四
六十年来故都名伶概述
张荫桓与伶人秦稚芬
杨桂云
李宣倜
我的学艺经过(节录》
这份《丛刊》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校勘本身,它更像是一面映照出中国古代士人治学风貌的镜子。我被书中那种近乎偏执的对“信”的追求所深深打动。在那个信息传递缓慢、校对成本极高的年代,能够坚持如此细致入微的文本核对工作,背后是对“真”与“不负前人”的庄严承诺。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追求效率和快速传播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慢工出细活”的真正含义。它提供的不是快速的答案,而是深度的思考框架,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成就,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最需要耐心的细节打磨之中。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之心的人,细细品味的“典范之作”。
评分翻开这册书,首先冲击我的是其装帧和字体选择——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和沉稳的宋体排版,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上个世纪中叶的文人书房。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古人隔空对话的学术探险。它并非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将整个“求证”的过程摊开在你面前。我常常会被书中引用的那些罕见的手抄本片段所吸引,那些墨迹的深浅、笔画的连带,都无声地讲述着它们历经坎坷的旅程。在校勘的间隙,偶尔穿插的几段考证性的小品文,虽然篇幅不长,却像是为这场漫长的学术考察提供了一次短暂而清新的休憩,引导我们思考这些古老文本的价值是如何被筛选和保存下来的。对于那些对版本学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口述历史的文字记录,它教会我们的远不止是“读懂”文字本身,更是如何“打捞”起被时间掩埋的真实意图。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你带上足够的耐心和一定的古典文献基础。初看之下,那些密集的引注和版本对照,确实让人感到有些眼花缭乱,甚至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下去。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适应期,随之而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注意到,在某些关键的释义部分,编者并非简单地采信主流观点,而是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质疑,并辅以旁证来论证自己的新见解。这种勇于“推翻”前人定论的学术勇气,在保守的传统文献研究领域中显得尤为可贵。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完美的“定本”,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次大胆的假设和严谨的推翻。这本书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着知识积累的厚度,同时也激励着读者去质疑和深究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既有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设计,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文献传承的敬畏之心。它不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过度解读或“戏说”历史,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禁欲的克制与冷静。所有的信息都井井有条地被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使得每一次查阅都高效而精确。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在注释中所采用的“增补”与“订正”的平衡艺术。它既清晰地指出了原文本可能存在的讹误,又非常审慎地避免了对原作者意图的过度揣测,保留了文本本身的“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被充分尊重的体验——仿佛作者邀请我一同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学术辩论中来,而不是单方面地灌输知识。它更像是一张高质量的路线图,指引着我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迷宫。
评分这本《艺文丛刊:鞠部丛谈校补》的开篇就给我一种穿越回古籍整理现场的奇妙感觉。作者(或编者)的考证功夫实在令人佩服,那些繁复的校勘记,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每一次版本间的细微差异,仿佛能听见学者们在灯下摩挲纸张、低声争论的声音。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文献的枯燥整理,没想到在细致的注释和引文对比中,逐渐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侧影。比如,对于某个词汇在不同时期用法的演变,仅仅通过几个字的增删,就能看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微妙转向。这种“见微知著”的阅读体验,让原本冰冷的文字活了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没有完全放弃对普通爱好者的友好度,虽然专业术语不少,但每当出现关键性的断句或异文时,总会附上简明的解释,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窥探到古典文献研究的精妙之处。读完前几章,我对手中的这份“校补”不再仅仅视为一本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融入了匠人精神的文化修复史。
评分苏轼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文人、艺术家之一,其题跋文字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着作,理论价值和赏鉴价值兼具。本书是苏轼书画题跋作品的汇编,由晚明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编定,共九卷,完整反映了苏氏的艺术见解,对于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评分原来就想买本合香的书,结果发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了一系列这种杂事书,太有意思了哈哈哈,香乘随便一翻,就翻到了这个和狻猊很配的香[机智
评分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入。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于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满洲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评分艺文丛刊:山谷题跋,很好的书,艺术感十足,堪称年度重磅,很满意的书,制作精良,提拔类作品很干兴趣。
评分无林园可以养花,乏雅趣何敢附雅,聊寄目以遐思,忽忘情乎造化。性本懒散,莳植岂得恒心;心有蓬槁,月令非所挂怀。唯
评分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封明清史的研究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评分装帧简洁素雅。排版恰到好处。虽然是繁体竖排,可是看起来不累。已经有其他版本了。犹豫再三,还是买了。庆幸买对了。
评分第一章 安阳和王都 第二节 王屯 第三节 西北冈 第四节 安阳的其他遗址 第五节本书是基于所有可以利用的材料而撰写的一部简明而又整合的中国商代文明史,商文明的研究者传统上都是文献、甲骨、金文和考古等专注于某一些特殊材料的独立的学科里培养出来的,所有这些材料都是重要的。但是,每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侧重于商文明的某几个或某一些特殊的方面。 目录 · · · · · · 前言 致谢 参考文献说明 绪论: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第一节 传统历史文献 第二节 青铜器 第三节 卜甲和卜骨 第四节 考古学 第五节 理论模式 第一部分 安阳所见的商代社会 第一章 安阳和王都 第二节 王屯 第三节 西北冈 第四节 安阳的其他遗址 第五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