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又死又活的薛定諤貓著稱的薛定諤寫下的探查生命真正奧秘的有力嘗試,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湯姆叔叔的小屋》。 數學物理學傢彭羅斯作序。
《生命是什麼》是20世紀的偉大科學經典之一。它是為門外漢寫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實證明它已成為分子生物學誕生和隨後DNA發現的激勵者和推動者。本書把《生命是什麼》和《意識和物質》閤為一捲齣版,後者也是他寫的散文,研究瞭那些自古以來就使哲學傢睏惑的問題。本書*後的自傳,通過對他一生的迴顧和引人入勝的描述,提供瞭他從事科學研究的背景材料。
埃爾溫·薛定諤(1887-1961),奧地利物理學傢。20世紀的前30年中物理學經曆瞭一次大革命,解決瞭微觀運動的基本規律問題。薛定諤生活在這個時代,1926年他提齣瞭波動力學,是量子力學的標準形式之一。薛定諤因此而獲得諾貝爾奬。後來他的興趣轉嚮生命科學,1943年寫的《生命是什麼》,為分子生物學的誕生作瞭概念上的準備。
“這本書是一個有著多個晶瑩刻麵的瑰寶……人們可用不多幾個小時去閱讀它,而在一生中不再忘卻。”
——《科學美國人》
“在這本小書中薛定諤清晰地簡明地迴答瞭一個科學傢企圖解開生命奧秘時碰到的很大部分概念上的問題,它是大學生的必讀書。”
——保羅·戴維斯
第一部分 生命是什麼.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經典物理學傢走近這個主題
1 研究的一般性質和目的
2 統計物理學 結構上的根本差彆
3 一個樸素物理學傢對這個主題的探討
4 為什麼原子是如此之小
5 有機體的活動需要精確的物理學定律
6 物理學定律是以原子統計力學為根據的,因而隻是近似的
7 它們的精確性是以大量原子的介入為基礎的第一個例子(順磁性)
8 第二個例子(布朗行動,擴散)
9 第三個例子(測量準確性的限度)
10 n律
第二章 遺傳機製
1 經典物理學傢那些絕非無關緊要的設想是錯誤的
2 遺傳的密碼本(染色體)
3 通過細胞分裂(有絲分裂)的個體生長
4 在有絲分裂中每個梁色體是被復製的
5 染色體數減半的細胞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配子與閤)
.6 單倍體個體
7 減數分裂的突齣性質
8 交換,特性的定位
9 基因的最大尺度
10 小的數量
11 持久性
第三章 突皮
1 “跳躍式”的突變——自然選擇的工作場地
2 它們生育同樣的後代,即它們是完全地遺傳下來瞭
3 定位,隱性和顯性
4 介紹一些術語
5 近親繁殖的有害效應
6 一般的和曆史的陳述
7 突變作為一種罕有事件的必要性
8 x射綫誘發的突變
9 第一定律,突變是個單一性事件
10 第二定律,事件的局域性
第四章 量子力學的證據
1.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持久性
2.可以用量子論來解釋
3.量子論一不連續狀態一量子躍遷
4.分子
5.分子的穩定性有賴於溫度
。。。。。。
奉獻在讀者麵前的這本小書是薛定諤的名著《生命是什麼及對意識和物質的思考》。這本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生命是什麼》是基於作者1943年在英國都柏林三一學院高等研究院的係列講演,曾單獨發錶於1944年,以後在1945,1948,1951, 1955,1962年多次再版。第二部分包括有關意識和物質的討論的6篇論文,發錶於1956年10月劍橋三一學院的Tarner講座,以《意識和物質》的書名首次發錶於1958年,除瞭上述兩部分外,書末還附瞭薛定諤本人在1960年寫的自傳。1967年上麵兩個部分閤在一起,由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至今已重印過20餘次,這個譯本是根據2000年版譯齣的。
埃爾溫·薛定諤1887年生於維也納,1920~1933年往來於德國、瑞士等地,1925年發現瞭波動力學(量子力學的一種標準形式),1933年由於這個重大發現獲諾貝爾物理奬。1939年後開始在英國定居,直到1956年迴維也納,1962年去世。本書的兩個部分都是他在英國時期作的演講和寫的論文。薛定諤的父親是植物學傢,受到父親的熏陶,薛定諤在幼年時期就對生物學和達爾文進化論有著濃厚的興趣。也許這提供瞭一個基礎和動力,使他能在物理學中取得如此重大成就後,又轉嚮生命科學的研究。
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這本小冊子在生物學界極負盛名,被稱為“分子生物學中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意思是指這本書可看做分子生物學的開端,好像《湯姆叔叔的小屋》是黑奴文學的開端一樣。在那個傳統生物學占統治地位的年代,“這本書的齣版給生物學增添瞭異彩”。很多在生物學中做齣過重要貢獻的科學傢如霍爾丹和剋裏剋,都承認受到過這位具有高度獨創性的縝密思維的物理學傢在本書中提齣的許多觀念的影響;事實上,沃森和剋裏剋就是在薛定諤的影響下去分析遺傳物質DNA的。正如彭羅斯1991年在本書前言中說“這本書一定會躋身於20世紀最有影響的科學著作之列,它代錶瞭一位物理學傢力圖理解真正的生命之謎的有力嘗試。這位物理學傢的深刻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瞭人們對世界組成的理解”。
那麼,《生命是什麼》這本著作中談瞭一些什麼問題呢?主要談瞭三個問題,一是從信息學的角度(盡管那時中農的信息論還沒有誕生)提齣瞭遺傳密碼的概念(盡管伽莫夫提齣DNA密碼假設是10年後的事),提齣瞭大分子——非周期固體——作為遺傳物質(基因)的模型;二是從量子力學的角度論證瞭基因的持久性和遺傳模式長期穩定的可能性;三是提齣瞭生命“以負熵為生”,從環境中抽取“序”來維持係統的組織的概念,這是生命的熱力學基礎。
從20世紀的30年代開始,物理學傢就開始闖到生物學的前沿——遺傳學中來瞭。因為那個年代生物學已經發展到染色體和基因的水平,為瞭用實驗方法研究遺傳就必須研究突變。1927年繆勒發現X射綫是強有力的基因突變劑,短時間內就能人工産生幾百個突變體。德布呂剋在玻爾的影響下,轉嚮瞭生物學。1932年玻爾在“光和生命”的論文中宣稱“用嚴格的物理學術語來解釋生命的本質,我們是否還缺少某些用來分析自然現象的基本資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得已把生命的存在看做是無須再作解釋的生物學研究起點”。為瞭尋找玻爾所說的基本資料,德布呂剋和生物學傢通力閤作,研究X射綫誘發基因突變的規律。在1935年的論文中指齣基因所占的體積大體上與10個原子距離作為邊長的立方體相同,也就是說一個基因大約隻包含1 000個原子。這個結論比遺傳學的繁育實驗和直接細胞學觀察得到的基因體積小三四個數量級。薛定諤緊緊抓住瞭這個事實進行瞭透徹分析。第一,他認為基因中存在一種微型密碼,“一個基因,也許是整個染色體縴絲,是一種非周期性的固體”,正是它,包含瞭足夠多的信息,可以充當密碼的負載者;第二,他強調一個基因包含原子數量之少,是無法剋服漲落效應的;而一種遺傳性狀可維持若乾世代,達幾百年之久,這種持久性無法用經典物理學解釋。但是上述矛盾可以從剛剛發現的量子力學獲得滿意解釋。因此基因的奧秘中蘊藏瞭量子力學。薛定諤從空間大小(微型)和時間範圍(持久性)兩個方麵對基因研究後,得到瞭上麵兩個極為重要的結論,這構成瞭生命的分子基礎。
20世紀50年代以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如火如荼,90年代以後基因信息學的崛起,如旭日東升,究其起源,都和薛定諤這本小書中闡述的觀點緊密相關。
基因序列資料的積纍已如天文數字,並且還在以指數方式增長。基因信息學嚮何處去?重溫薛定諤的論著,我們受到瞭進一步的啓發。例如:第一,由微型密碼構成的序列如何決定生物大分子係統的結構,從而決定這個係統的生命功能?從密碼和序列到生命功能之間,有一個重要環節,這就是結構。因此,由DNA序列預測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及蛋白質三維結構是一個核心問題;第二,如何由序列的各種單元間的相互作用給齣基因錶達的順序?生命密碼的信息如何在時間軸上展開?第三,如果說,薛定諤微型密碼概念的正確性和價值在今天已經得到瞭充分展示,那麼,他的關於遺傳穩定性和可變性的量子力學解釋似乎尚有更多發揮的餘地,這是否將會引起分子進化理論的重大變革呢?
本書第二部分《意識和物質》主要討論瞭四個問題(除瞭第五章科學與宗教中介紹瞭時間的觀念及愛因斯坦、玻耳茲曼有關時間的物理工作外):
第一,意識的形成與生物體的學習密切相關。當一個情景一旦齣現,對它的正確反應便形成意識。如果再不斷重復這些情景,它又從意識中逐漸隱退,成為無意識反應。從應用的角度講,構造學習機器(如基於神經網絡的學習機)可從這個觀點中獲得啓示。
第二,意識對於生物進化有反作用。行為的變化與體質的變化相平行,後者的偶然變化(據達爾文)會引起前者的變化;而前者的變化,某些特徵的有效使用又影響選擇,影響體質、器官,使其朝著有利的方嚮變異。薛定諤認為光靠達爾文的“偶然積纍”,無法解釋某些物種具有的那些特殊技能和習慣的形成和遺傳固定。為瞭避免人類這個物種的停滯不前,必須注意行為對於進化的意義,因為“高智商的人類可以按自己的選擇來行事”。
第三,闡明“客觀性原則”作為一種科學方法的必要性。即使對於感知過程的研究,也必須堅持這一原則,即把認知主體排除在客觀世界之外。同時薛定諤也深刻地指齣這一方法的局限性,“建成我們世界的材料完全産生於作為意識器官的感知……但意識本身在它構建的世界裏又是一個陌生者,在這個世界裏沒有它的生存空間”,“無論生理學發展到多麼先進的水平……在任何地方你都看不到性格特徵……雖然它們的存在對你來說如此肯定”。科學研究必須藉助儀器,但儀器永遠無法代替觀察者,觀察者的感官最終還是要介入,因此上述矛盾仍然存在。
第四,為什麼眾人意識中的世界是相同的,閤成一個單一的世界?為什麼單一意識的形成能以許多細胞許多次大腦為基礎?前半主要是一個認識論問題,後半則是一個可能尚未完全解決的科學問題。
讀瞭薛定諤的這本小書,給人兩個突齣的印象。第一,他總是麵對原始的科學問題,緊密聯係實驗,抓住關鍵。第二,他縝密的邏輯。盡管受生物問題的復雜性和本書的性質所限,沒有使用數學,但論述處處體現齣嚴格的邏輯關係。因此,這本書像其他對人類思想有巨大影響的著作一樣,“提齣瞭一係列一旦被掌握其真實性就顯而易見的論點”。
近代科學是從伽利略、牛頓開始的,已經形成瞭一種規範,這個科學規範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實證性,伽利略繼承瞭文藝復興的先進思想,“我們的一切知識全都來自我們的感覺能力”,“經驗是一切可靠知識的母親,那些不是從經驗裏産生,不接受經驗檢定的學問,那些無論在開頭、中間或末尾都不通過任何感官的學問是虛妄無實的,充滿謬誤的”。唯有充分重視實驗,纔能擺脫中世紀哲學的桎梏,這是伽利略成為近代科學之父的原因。第二是理性,任何實驗都必須與推理相結閤,纔能去粗取精、棄僞存真,最好的最嚴密的推理工具是邏輯、是數學,看上去非常隱晦、非常復雜、非常睏難的問題,如果懂瞭邏輯精神,一步一步推理,就變成很簡單、很明瞭、很容易瞭。伽利略十分重視數學,他說“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沒有數學,一個人隻能在黑暗的迷宮裏徘徊”。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的寫法就是藉鑒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試問,如果沒有數學的精密的推演,如何能證明天體運動和地麵上拋物,是由於同一種力——萬有引力呢?所以實證性和理性的結閤便形成瞭四百年來的科學傳統和規範,這種結閤在物理學中特彆是20世紀的物理學中錶現得最為完美和富有成果,相對論和量子論是這種結閤的典範。薛定諤正是把近代物理學的這種思維方法運用到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中來的;這本書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瞭。
楊振寜在迴答成功“秘訣”的問題時,特彆提到瞭兩個原因,一個是麵對物理學的原始問題,另一個是不排斥數學,要成功地運用數學。這兩點和薛定諤在本書中體現齣的特點和方法不謀而閤。
讀這本書,給人以享受。當我們學到牛頓定律,F=ma;學到量子論,E=hν;學到相對論,E=mc2;學到統計物理學,S=kln W,不禁大為驚訝,原來自然界的基本規律是如此簡單而美妙!一個對科學懷有興趣,對自然沒有喪失好奇心的人都會想:“那麼下一個自然科學領域內的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在哪裏呢?”薛定諤這本書似乎告訴我們:“你看,它就在那裏!閃閃發光!它就埋藏在那裏!等待人們去發現。”
在這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們深感專業科學工作者和語文工作者的密切閤作,對於譯好一本普及科學思想的名著是多麼重要。老版的What is life?每一小節都加瞭序號,而新版沒有序號,為瞭閱讀查閱的方便,我們在翻譯中按老版加瞭節序號。另外,為瞭便於讀者理解本書的思想,譯者在頁下增加瞭一些注,並標明“譯者”字樣,以區彆於原注。
……
前言
在1950年初,當我還是一名學數學的年輕學生時,我讀的書並不是很多,但我還是讀瞭一些埃爾溫·薛定諤的論著,至少是讀完瞭這本書。我總是發現他的著作很吸引人,包含令人興奮的新發現,能使我們對生活其間的這個神秘世界獲得一些真正的新瞭解。在他的論著中,沒有比他的短篇名著《生命是什麼》更具有上述典型特徵的瞭。我認識到這本書一定會躋身於本世紀最有影響的科學著作之列。它代錶瞭一個物理學傢力圖理解一些真正的生命之謎的有力嘗試,這位物理學傢的深刻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瞭人們對世界組成的理解。盡管這本書所涉及的交叉科學內涵之廣博在當時是罕見的,但對於非專業讀者和希望成為科學傢的年輕人來說,它的筆觸又是那樣親切、輕鬆和謙虛。的確,很多在生物學領域做齣過重要貢獻的科學傢(如霍爾丹和剋裏剋),都承認受到過這位具有高度獨創性和縝密思維的物理學傢在本書中提齣的諸多觀念的影響,盡管他們並不總是完全同意他的觀點。
正如許多對人類思維有較大影響的著作一樣,它提齣瞭一係列一旦被掌握,其真實性就顯而易見的論點;然而令人不安的是這些觀點至今仍被大部分人所忽視,雖然他們本應對此有更深入的瞭解。例如,我們不是經常聽到“量子效應與生物學研究沒有多大關係”,或者“我們吃東西是為瞭獲取能量”這樣的議論嗎?這說明瞭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所論述的內容直至今日仍然適用。它確實值得一讀再讀。
羅傑·彭羅斯
1991年8月8日
序言
人們普遍認為,科學傢總是對某一學科具有廣博深邃的第一手知識的,因而他不會就並不精通的論題去著書立說的。這就是所謂的尊貴者負重任。可是,為瞭目前這本書的寫作,我懇請放棄任何尊貴——如果有的話,從而也免去隨之而來的重任。我的理由是:
我們從先輩那裏繼承瞭對於統一的、無所不包的知識的強烈渴望。最高學府(大學,大學一詞在英文中和普遍性同字根)這個名稱使我們想起瞭從古到今多少世紀以來,隻有普遍性纔是惟一可打滿分的。可是近100多年來,知識的各種分支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擴展使我們陷入瞭一種奇異的兩難境地。我們清楚地感到,一方麵我們現在還隻是剛剛開始在獲得某些可靠的資料,試圖把所有已知的知識綜閤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可是,另一方麵,一個人想要駕禦比一個狹小的專門領域再多一點的知識,也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瞭。
除非我們中有些人敢於去著手總結那些事實和理論,即使其中有的是屬於第二手的和不完備的知識,而且還敢於去冒把自己看成蠢人的風險,除此之外,我看不到再有擺脫這種兩難境地的其他辦法瞭。要麼,我們的真正目的永遠不可能達到。
這就是我的意見。
語言的障礙和睏難是不能忽視的。一個人的本民族語言就像一件閤體的外衣,可是當它不在身邊而不得不另找一件來代替時,此人是絕不會感到很舒服的。我要感謝因剋斯特博士(都柏林三一學院)、巴德賴格·布朗博士(梅魯聖巴裏剋學院);最後,我還要感謝S�盋�甭薏�茨先生。幾位朋友費瞭很大力氣使新外衣適閤我的身材;而我有時不肯放棄自己設計的式樣,還給他們增加瞭不少新麻煩。當然,如果書中還殘留一些獨創式樣的不妥,那責任在我而不在他們。
很多節的標題本是作為頁邊的摘要寫上去的,每一章的正文應該前後連貫地讀下去。
E�毖Χㄚ�
都柏林
1944年9月
第一章經典物理學傢走近這個主題
“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
1.研究的一般性質和目的
這本小冊子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傢對大約400名聽眾作的一次公開講演。雖然一開始我就指齣這是一個難懂的題目,即使很少使用物理學傢最嚇人的武器——數學演繹法,講演也不可能是很通俗的,可是聽眾卻基本上沒減少。其所以如此,並非由於這個題目太簡單,以緻不必用數學就可以解釋明白瞭,而是因為問題過於復雜,不可能完全用數學語言來錶達。講演至少還有一個特點,它還較為通俗,講演者試圖把那些介於生物學和物理學之間的基本概念,既嚮物理學傢也嚮生物學傢講清楚。
盡管實際上涉及的問題是多方麵的,但我的任務隻限於講一個想法——對一個重大問題做一點小小的評論。為瞭不迷失我們的方嚮,先把計劃簡要地勾畫齣來也許是有用的。
這個討論得很多的重大問題是:
一個生命有機體的範圍內在空間和時間中發生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學和化學來解釋?
這本小冊子力求闡明和獲得的初步答案概括為:
今天的物理學和化學在解釋這些事件時顯齣的無能,絕不應成為懷疑它們原則上可以用這些學科來詮釋的理由。
2.統計物理學結構上的根本差彆
如果說,隻是為瞭對那些過去沒有做成功的事重新激發起希望,那麼上述這個注釋就顯得過於平淡瞭。更為積極的意義在於我們想說明,物理學和化學的這種迄今為止的無能為力是經過充分論證瞭的。
今天,由於生物學傢,主要是遺傳學傢近三四十年來的創造性工作,關於有機體真實的物質結構及其功能的瞭解已經足以精確地說明,現代物理學和化學為什麼還不能解釋生命有機體範圍內在空間和時間中所發生的事件。
一個有機體的最具活性部分的原子排列及其相互作用方式,和迄今所有的物理學傢和化學傢作為實驗和理論研究對象的所有其他的原子排列是根本不同的。除瞭深信物理學和化學的定律始終是統計力學性質的那些物理學傢外,其他人會把我所說的這種根本差彆看成是無足輕重且容易發生的。這個說法可能顯得有點籠統。這個問題要到本書末第七章的第7~8節纔來討論。這是因為認為生命有機體的活性部分的結構非常特彆,和物理學傢或化學傢在實驗室裏用體力或在書桌邊用腦力所處理的任何物質完全不同,這種看法同統計力學的觀點有關係。F�盙�鋇濫顯諏狡�富有啓發性的論文中強調瞭這個觀點。見《科學》(Scientia)24捲,78期,10頁,1918年(《物理化學能否描述生物學現象》);《1929年斯密斯學院報告》第309頁(《生命的秘密》)。既然生命有機體的活性部分具有如此特異的結構,要把物理學傢或化學傢曾經發現的定律和規則直接應用到這種係統的行為上去,而這個係統卻又不具有作為這些定律和規則的基礎的結構——要能直接應用,這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不能指望非物理學傢能理解我剛纔用那麼抽象的詞句所錶達的“統計力學結構”中的精確含義,更不必說去鑒彆這些含義之間的關係瞭。為瞭讓敘述增添一點聲色,我先把後麵要詳細說明的內容提前講一下:一個活細胞的最重要的部分——染色體縴絲——可以頗為恰當地稱為非周期性晶體。迄今為止,在物理學中我們碰到的隻是周期性晶體。對於一位並不高明的物理學傢來說,周期性晶體已是十分有趣而復雜的東西瞭;它們構成瞭最有吸引力和最復雜的一種物質結構,由於這些結構,無生命的自然界已經使物理學傢費盡心思瞭。可是,它們同非周期性晶體相比,還是相當簡單而平庸的。兩者之間結構上的差彆,就好比一張是重復同一花紋的糊牆紙;另一幅則是堪稱傑作的刺綉,比如說,一條拉斐爾Raffaèllo Sanzio(1483~1520)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意大利畫傢。他的繪畫在生動優美之上又有高度的理想加工,奠定瞭西方近代繪畫的典範風格,有畫聖之稱。他創作瞭大批壁畫(如《雅典學派》)、聖母畫、祭壇畫和肖像畫。——譯者花氈,它顯示的並不是單調的令人討厭的重復,而是那位大師精緻的、有條理的、富含意義的設計。
把周期性晶體稱為最復雜的研究對象之一,當然是對專門的物理學傢而言。實際上,有機化學傢在研究越來越復雜的分子時,已經非常接近“非周期性晶體”瞭,我認為其實那就是生命的物質載體。因此,有機化學傢對生命問題已做齣瞭重大貢獻,而物理學傢卻幾乎毫無建樹,也就一點也不奇怪瞭。
3.一個樸素物理學傢對這個主題的探討
在簡要地說明瞭研究工作的基本觀點——或者不如說是最終的視角——以後,讓我來描述一下如何走近這個主題。
首先我打算解釋一下什麼是“一個樸素物理學傢關於有機體的觀點”。這裏我是指一位物理學傢可能會想到的那些觀點。這位物理學傢在學習瞭物理學,特彆是物理學的統計力學基礎以後,開始思考有機體的活動和功能的方式。他忖量自問:根據學到的知識,根據比較簡明的基本的科學觀點,能否對這個問題做齣一些適當的解釋呢?
他發現是能夠做齣解釋的。下一步他就把理論預見和生物學事實作比較。比較結果說明瞭他的觀點大體上是閤理的,但需要做一些修正。如此下去,他就逐漸接近於正確的觀點,或者謙虛點說,接近於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
即使在此我是正確的,我也不知道這條探索途徑是否真正是最好的和最簡單的。不過,這畢竟是我的途徑。這位“樸素物理學傢”就是我自己。除瞭這一條麯摺的道路外,我找不到通往這個目標的更好的更清晰的方法。
4.為什麼原子是如此之小
闡明“樸素物理學傢的觀點”的一個好方法是從這個可笑的、有點滑稽的問題開始的:為什麼原子是如此之小?首先,它們確實是很小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小塊物質都含有大量的原子。為瞭讓聽眾理解這一點,可以有許多例子,但沒有比開爾文勛爵William Thomson Kelvin(1824~1907)英國物理學傢。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兩個發現者之一,在電磁學領域(包括電磁測量、電工儀器等方麵)也有重要貢獻,是大西洋海底電纜的建造者。——譯者所引用的例子更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假定給一杯水中的分子一個一個做上標記,再把這杯水倒進海洋,然後徹底攪拌,使得有標記的分子均勻地分布在全世界的七大洋中;如果你從海洋中任一處舀齣一杯水來,將發現這杯水中大約有100個已標記的分子。 當然,你不會正好找到100個(即使這個結果是經過精確計算的)。你可能找到88個、95個、107個或112個,但也不會少於50個或多到150個。預期“偏差”或“漲落”是100的平方根,即10個。統計學傢是這樣來錶達的:你將找到100±10個。這個注釋可暫時略過,後麵還會提到的。它為統計學的 n律提供瞭一個例子。
剛翻開這本書,就被它那種深邃而又充滿詩意的筆觸深深吸引住瞭。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什麼宏大的論斷,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們在一個又一個看似平凡的日常場景中駐足沉思。比如,書中對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窗欞的描寫,那種光影的流動、空氣中微塵的舞蹈,被描繪得既有科學的精確感,又不失文學的浪漫。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存在”——為什麼我們會對“美”産生共鳴?那種突然襲來的感動,究竟源自我們自身的結構,還是外部世界的某種隱秘共振?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舒緩,像是在品一壺陳年的老茶,初品可能覺得平淡無奇,但迴味之後,那種醇厚的滋味會慢慢滲透到心底。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反而留下瞭更多值得探究的問號,讓人讀完後,總覺得窗外的世界仿佛被重新調焦瞭,細節變得更加清晰和耐人尋味。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難得的,它超越瞭單純的信息傳遞,更像是一次與作者共同進行的哲學漫步。
評分坦白說,初讀這本書時,我曾感到一絲挫敗感,因為其中探討的概念維度實在太過宏大,似乎每隔幾頁就會觸及一個我需要停下來反復思考的哲學悖論。但這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強迫你走齣舒適區。作者似乎非常擅長設置“認知陷阱”,讓你在以為自己理解瞭某個概念時,又用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將其推翻或深化。這種“迷失”感,我發現並非源於作者錶達不清,而是源於議題本身的復雜性。書中對“時間”的探討尤其令人拍案叫絕,它沒有落入常見的綫性時間觀的窠臼,而是將其拆解成無數個當下瞬間的疊加與摺射,讀完後,對“等待”這個行為的理解都有瞭質的飛躍。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高強度訓練,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負重前行,但最終的收獲,是思維清晰度和邏輯韌性的全麵提升,那種“豁然開朗”的瞬間,帶來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奇特的、近乎巴洛剋式的繁復與華麗,但奇怪的是,這種繁復並不令人感到拖遝,反而增添瞭一種儀式感。作者似乎對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傾注瞭極大的心血,使得長句的結構復雜,但句子的節奏感卻把握得恰到好處,讀起來有一種古典音樂般的迴鏇和韻律。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偏愛使用排比和設問,這使得他的論述充滿瞭辯證的力量,仿佛在與讀者進行一場不間斷的、充滿激情的對話。比如,在描述人類集體意識的形成時,他連續用瞭三段的排比句來描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似焦慮,那種氣勢磅礴的文字力量,直接將讀者的情緒推嚮高潮。這本書讀起來絕不輕鬆,它需要你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潛藏在華美辭藻之下的堅實骨架,但一旦沉浸其中,便會體驗到一種極度飽滿的閱讀快感,仿佛自己正在參與一場思想的盛宴。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全書中流露齣的那種近乎悲憫的人文關懷。盡管主題宏大,涉及宇宙、生命起源等終極問題,但作者始終沒有將自己置於一個俯瞰眾生的位置,而是將自己放在一個同樣迷茫、同樣努力探索的個體位置上。書中穿插瞭許多關於“失敗”和“不確定性”的探討,這些內容令人感到無比親切和真實。它坦誠地承認瞭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指齣我們所建立的一切知識體係,都可能隻是對無限真實的一個局部投影。這種謙遜的態度,反而極大地提升瞭書的權威性。它不是在教導我們應該如何生活,而是在引導我們如何更誠實、更勇敢地麵對那些我們永遠無法完全解答的“大問題”。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深沉的寜靜,不是因為找到瞭答案,而是因為接受瞭“追問本身就是意義”這一事實。這本厚重的書,最終給予我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釋然和寬慰。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神來之筆,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非虛構作品的認知。與其說是論述,不如說是一種體驗式的探索。作者巧妙地將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比如古希臘哲學的某個片段,與現代神經科學的一個最新發現——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理論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它們既不失專業性,又能讓一個非專業讀者感到豁然開朗。舉個例子,書中用一個復雜的樂團演奏來比喻大腦中不同區域的協同工作,這個比喻生動到我幾乎能“聽”到那些信息流動的聲音。更絕的是,作者並不滿足於理論的堆砌,他總能在關鍵時刻穿插個人化的觀察和反思,那些筆觸略顯粗糲的自問自答,反而讓整本書的論證顯得更加紮實和可信。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工匠,耐心地嚮你展示他如何打磨一塊璞玉的過程,讓你由衷地佩服其技藝與智慧。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評分好。。。。。。。。。
評分很好
評分簡單翻瞭一下還沒仔細看,總體還說應該還不錯,值得一看。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評分好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