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金融史:讀金融史的真相,看金融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金融史:讀金融史的真相,看金融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斯凱恩 著
圖書標籤:
  • 金融史
  • 金融
  • 曆史
  • 經濟學
  • 投資
  • 理財
  • 極簡金融
  • 金融真相
  • 生活改變
  • 通俗易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0948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703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16年可能爆發全球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産生機製是什麼?又如何防禦金融危機?讀這本書就夠瞭。
  ★一口氣講透金錢與世界的邏輯,講清金融史的真相,讓人讀懂金融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從貨幣、信用、銀行、證券保險、衍生品、金融中心、金融巨頭、金融危機這八條綫把金融史講述八遍。講清金融的世界,為何會進化成今天這個模樣。
  ★金融的曆史,我們誰都無法置身其外。我們既是金融史的承擔者,也是金融史的締造者。
  ★金融類暢銷圖書《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史》作者又一很好力作。

推薦購買
《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

內容簡介

  本書從金融的起點齣發,沿著貨幣、信用、銀行、證券保險、衍生品、金融中心、金融巨頭、金融危機這八條綫路,帶領讀者從遠古到現代,完成瞭八次金融史的閱讀旅程。也可以說,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把金融史述說瞭八遍。從而揭開金融學的神秘麵紗。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有趣的故事,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金融學的魅力。

作者簡介

  斯凱恩,男,生於20世紀70年代,擁有經濟學專業博士學位,是資深的金融圈人士,也是多傢財經媒體的專欄作傢和評論員。其作品《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齣版後,深受讀者喜愛,長期位居京東等各大網上書城金融與投資類排行榜TOP50。

目錄

第1章 貨幣簡史 001
從物物交換到貨幣交換 003
金銀是天然的貨幣 007
劣幣與良幣的競爭 009
紙幣的起源與盛行 014
從美元到美金 018
歐元的誕生 021
第2章 信用簡史 027
信用的起源 029
信用創造學派的興起 030
商業信用的發展 033
國傢信用的發展 037
銀行信用的發展 041
古老的高利貸 044
個人信用的發展 048
第3章 銀行簡史 051
從錢幣兌換商到銀行 053
混業、分業與投資銀行 055
戰爭催生的中央銀行 059
內幕重重的美聯儲 061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065
政策性銀行的發展 070
世界銀行簡史 072
第4章 證券保險簡史 075
股票簡史 077
經濟周期與股市 080
倫敦證券交易所 086
紐約證券交易所 089
債券的發展 091
保險的起源 093
第5章 金融衍生品簡史 097
金融衍生品創新,是天使還是魔鬼 099
遠期閤約:最簡單的金融衍生品 104
掉期:靈活有效的避險工具 108
股指期貨:最主流的非主流投資 112
舉足輕重的金融衍生品期權 117
第6章 國際金融中心的變遷 123
三城記:金融中心變遷史 125
逐鹿亞洲:金融中心花落誰傢 129
美元貶值:毫無遮掩的搶劫 137
國際炒傢搶奪財富 142
第7章 金融巨頭的傳奇 149
富過八代的羅斯柴爾德傢族 151
打上世界財富標記的洛剋菲勒財團 155
金融海嘯背後的操縱人高盛公司 159
摩根財團:華爾街的“拿破侖” 163
花旗集團:無限風光的全能金融超市 169
倫敦塔上的瑞士再保險公司 174
從收購中起傢的蘇格蘭皇傢銀行 177
索羅斯:盡管老瞭,還是條“鰐魚” 180
股神巴菲特的財富人生 186
第8章 金融危機的啓示 191
1929年大崩盤:十年蕭條的序幕 193
次貸危機:風起於青萍之末 198
迴眸日本金融危機 205
美國的泡沫經濟 209
無法逃離的經濟周期 214
被捏碎的非理性投機泡沫 218
經濟過熱:誰是最後一個貸款人 222

精彩書摘

  金融史,終究是由人寫成的。雖然名留青史者未必是推動曆史最強大的力量,但是他們的傳奇卻是金融史上值得反復品味的華章。
  富過八代的羅斯柴爾德傢族
  滑鐵盧戰役真正的贏傢是誰?不是拿破侖!也不是威靈頓公爵!而是梅耶·羅斯柴爾德!滑鐵盧戰役是拿破侖與反法聯軍之間的戰役,戰爭的時候,拿破侖因為指揮齣錯,而且士兵不足,反法聯軍又來瞭支援,必敗無疑。這個時候,沒有人看見有一個人從戰場上離開,那個人馬不停蹄地前往內森·羅斯柴爾德居住的小鎮,把戰況說給內森·羅斯柴爾德聽。馬上,持有大部分英國國債的內森·羅斯柴爾德拋齣瞭所有的英國國債,其他人也跟著拋齣,不到半日,英國國債跌到低榖。第二天,內森·羅斯柴爾德用最低價購進瞭絕大部分國債,並穩穩地持有。大約幾天後,反法聯盟勝利的消息傳來,英國國債的價格呈幾何倍數上升。從中,內森·羅斯柴爾德賺瞭很多錢,而後纔有瞭眾所周知的60萬億美元的傢産。
  以上是羅斯柴爾德傢族發跡史的一個小片段。羅斯柴爾德傢族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傢族,號稱歐洲“第六帝國”。那麼這個傢族是怎樣攪動世界金融風雲的呢?
  一部《貨幣戰爭》讓很多人都知道瞭羅斯柴爾德傢族,今天的羅斯柴爾德傢族已經富過瞭八代。盡管其財富與權勢相對而言不如19世紀時,但仍然是一個超級富豪傢族。
  羅斯柴爾德傢族是19世紀歐洲最富有、最神秘的傢族。當時德國詩人海涅就說:“金錢是我們時代的上帝,而羅斯柴爾德則是上帝的導師。”可是,250年前第一代羅斯柴爾德開始創業的時候,他隻不過是法蘭剋福的一個普通猶太商人,僅僅用瞭不足100年的時間,羅斯柴爾德傢族就控製瞭整個歐洲的金融命脈。在其鼎盛時期,勢力範圍遍布歐美,所控製的財富甚至占瞭當時世界總財富的一半,達到50萬億美元,相當於目前美國全年GDP的四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國債由他們發行,每天黃金交易的開盤價由他們來確定,世界各國的股市都隨著羅斯柴爾德資金的走嚮而波動,他們被稱為當時歐洲淩駕於英國、法國、德國、俄國和奧地利之上的第六帝國,他們五箭齊發的族徽也成瞭世界金融權力的象徵。
  19世紀初,羅斯柴爾德傢族建立瞭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係統。就像我們在前麵小故事中提到的,滑鐵盧大戰中,羅斯柴爾德傢族在公債投機上一天狂賺20倍,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獲得的財富甚至超過瞭拿破侖和威靈頓在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總和。
  主宰英國金融業後,羅斯柴爾德傢族並沒有停下徵戰的腳步,他們隨後便徵服法蘭西,問鼎奧地利,甚至把持德意的財政。其傢族産業不僅遍布歐洲,甚至通過扶植摩根財團牽製美國,並力圖全麵控製美國。此外,當時的花旗、摩根、美國第一、第二國民銀行都處於羅斯柴爾德傢族的間接控製下。“一戰”時期,羅斯柴爾德傢族達到瞭自己的最高峰——控製瞭全球金融命脈。
  但是羅斯柴爾德傢族還是衰落瞭。在“一戰”和“二戰”中它的許多位於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資産被摧毀瞭,其中位於法國的辦公室甚至於“二戰”結束後就被國有化瞭。作為猶太人傢族,羅斯柴爾德在納粹統治下受到的打擊是慘重的,雖然英國總部基本沒有損失,但歐洲大陸的傢族勢力基本被消滅瞭。冷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傢族在東歐的許多資産又被蘇聯接管瞭,結果可想而知,這些資産是不會退迴來的。
  當然,導緻衰落的原因還有經營上的錯誤:首先,羅斯柴爾德傢族在1865年齣現戰略判斷失誤,認為美國經濟不會大幅度發展,於是把它在美國的分行都撤銷瞭。這是一個緻命失誤,直接導緻瞭摩根傢族的興起;其次,羅斯柴爾德堅持傢族産業,也阻礙瞭它的繼續發展。從1960年代開始,歐美的大銀行紛紛上市,籌集瞭大量資金。羅斯柴爾德則還是用自有資金發展,速度緩慢,逐漸落伍瞭。
  可能很多人更關心羅斯柴爾德傢族現狀如何。
  現在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的業務主要是並購重組,就是幫助大企業收購兼並其他的企業,或者對其資産結構進行重組。羅斯柴爾德的並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在2006年世界並購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而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一年的營業額不到100億美元,利潤不到30億美元,估計其資本總額不會超過300億美元,不到歐美大銀行的一個零頭。羅斯柴爾德在亞洲有一個辦公室——香港,不過,這個辦公室的正式名字叫作“荷蘭銀行—羅斯柴爾德”,因為它在亞洲的業務處於荷蘭銀行的控股之下,自己的發言權不大。甚至某些人事權,都是由荷蘭銀行主管的。
  但如果你據此認為懷疑羅斯柴爾德傢族已經淪為昨日黃花瞭,那你就錯瞭。在金融海嘯來襲時,正因為保守穩健的投資風格,羅斯柴爾德傢族卻毫發無傷,在金融新時代再度書寫傳奇。無論是固定資産還是投資,羅斯柴爾德傢族都沒有受到任何損失。而正當國際投行們疲於應付金融海嘯“後遺癥”之時,羅斯柴爾德卻協助吉利完成瞭對沃爾沃的收購。這也是中國最大一宗海外汽車業收購案。事實上,根據湯森路透數據,除瞭吉利收購沃爾沃的交易,羅斯柴爾德在過去12個月中共承接瞭總價值高達892.5億美元的汽車業並購交易,遠超其他銀行。客戶包括大眾汽車、寶馬和英國、美國政府。
  而吉利收購沃爾沃,對於羅斯柴爾德來說,既不是一個開始也不是一個結束。媒體信息顯示,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南京汽車和上海汽車的閤並,都有羅斯柴爾德的參與。在中國接手財務項目時,羅斯柴爾德還不吝於接手來自各行業的項目,幾乎是“大小通吃”。就像我們看到的,就算褪去瞭金融帝國的光環,羅斯柴爾德傢族仍然不容小視。
  最後,還有一點小趣聞要和大傢分享:羅斯柴爾德傢族不僅在財富上登峰造極,而且在其他方麵也同樣優秀。有153種或次種類昆蟲、58種鳥、18種哺乳動物、14種植物、3種魚、3種蜘蛛和2種爬行動物冠以“羅斯柴爾德”之名。愛好紅酒的人當然都知道拉菲,這種酒齣自羅斯柴爾德名下的拉菲葡萄莊園。
  打上世界財富標記的洛剋菲勒財團
  洛剋菲勒傢族到底多有錢?1975年,尼爾森·洛剋菲勒在得剋薩斯州購買瞭1.8萬英畝土地,僅僅是作為“室外活動場地”。在他的另一處山莊,隨時待命的各類傢政工人,包括清潔工、保安、廚師和園丁等超過500人,位於哈伯的一所度假莊園備僕45人,尼爾森一所私宅雇僕人15人。不完全的統計中洛傢僕人已超過2500人。洛傢人人愛旅行,行蹤隨意不定,因此所有莊園場所都保持在隨時可以使用的完美狀態,預備任意一位主人興之所至大駕光臨。
  而洛剋菲勒財團經營的投資資産就更多瞭:股票類有價值8500萬美元的加利福尼亞標準公司,7200萬美元的IBM,另外超過100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計有:大通曼哈頓銀行、美孚石油、通用電氣、得剋薩斯儀器、明尼蘇達礦業製造等。
  洛剋菲勒財團聲名顯赫,一度成為財富的象徵。那麼洛剋菲勒傢族是怎樣發跡的呢?
  當人們談論金融史或者是當代美國史時,很難避開洛剋菲勒這個傢族的姓氏:標準石油公司、洛剋菲勒基金會、大通銀行、現代藝術博物館、洛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學、洛剋菲勒大學,還有令美利堅閤眾國悲傷的在“9·11”中傾倒的雙塔。
  而當我們在迴顧洛剋菲勒傢族的發傢史時,發現正是由於這個傢族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纔成就瞭輝煌的洛剋菲勒財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戰勝國決定成立一個處理世界事務的聯閤國。可在什麼地方建立這個總部,一時間大國首腦們頗費思量。地點理應選擇在一座繁華的城市,可在任何一座繁華都市購買可以建立聯閤國總部這樣龐大樓宇的土地,都需要一筆巨資,這筆款項從何而來?這令各國首腦感到十分為難。洛剋菲勒傢族聽說瞭這件事,立刻齣資870萬美金在紐約買下瞭一大塊地皮,無條件地捐贈給瞭聯閤國。這令世人大感驚詫。
  聯閤國大樓建起來後,四周的地價立即飆升起來,而洛剋菲勒傢族在買下捐贈給聯閤國的那塊地皮時,也買下瞭與這塊地皮毗鄰的全部地皮。洛剋菲勒傢族的慷慨這時纔錶現齣其深謀遠慮的超人智慧:憑藉毗鄰聯閤國的地皮,它獲得瞭不知多少個870萬美金的財富。
  洛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約翰·洛剋菲勒(1839~1937)最初在俄亥俄州剋利夫蘭的一傢乾貨店乾活,每周掙5美元。後來他創建瞭標準石油公司,實際上就是美國石油業的開始。
  1910年,當約翰·洛剋菲勒在發現自己名下的財富已經達到近10億美元時,他開始考慮如何運用這筆財富。由於他對購買法國莊園或蘇格蘭城堡沒有興趣,又不屑於購買藝術品、遊艇或中世紀韻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東西,他就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資於煤礦、鐵路、保險公司、銀行和各種類型的生産企業,其中最齣名的是鐵礦生意。
  如果約翰·洛剋菲勒現在還在世,他的身價摺閤成今天的美元約有2000億——根據2003年的《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當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身價為407億美元。
  70年前,勞倫斯·洛剋菲勒在華爾街開始瞭自己的職業生涯,他成為現代風險投資的開拓者,也把從洛剋菲勒傢族繼承來的財富成功翻瞭數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數10年供職期間,他經常用他與生俱來的商業本能作齣下一個重要決定。他不滿足於單純賺更多錢,而是希望能讓金錢生産齣具有長久意義的東西。小約翰·洛剋菲勒現在唯一健在的兒子大衛·洛剋菲勒這樣評價他的哥哥:“我很佩服他在生意場上錶現齣來的非凡纔能,在風險資本領域我總是跟著他做事。他在這一領域確實是真正的先鋒。”
  大衛·洛剋菲勒,1915年6月12日齣生於一個具有兩個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姓氏之傢——洛剋菲勒傢族。他是這個經濟帝國的第三代掌門人。作為美國第一傢族的後代,大衛有其他人沒有的機會,可以接觸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傢、最有權勢的傢族、影響整個歐美政局的政治傢、每一屆美國總統,參與瞭很多改變世界格局的重要訪問。他在冷戰時期造訪蘇聯,跟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都有過直接而鋒利的麵對麵交流,他也是第一批在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後的1973年到訪中國的資本傢,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初跟中國密切接觸並成功開展商務活動的國際金融傢。
  1931年,小約翰·D.洛剋菲勒不顧籠罩在北美和西美上空經濟蕭條的烏雲,決定要實施久已懷抱的宏圖:要在曼哈頓中心建造一群建築,使之成為經典娛樂中心。洛剋菲勒中心是一個包括19幢大樓、占地22英畝的建築群。全國電視節目播送基地大都在這兒,國際許多公司的總部也設在這兒。地下的商店和餐館,把各個大樓連在瞭一起。地下廣場引人矚目,那是城市的和平綠洲,飄揚著聯閤國的159麵彩旗。小廣場的周圍有帶狀街心花園,供人們小憩,並經常舉辦各種展覽。中心的各個建築物之間都有地下通道連接。建築群的主體是GE大廈,70層,高259米。外觀強調垂直綫條,是闆式高層建築的雛形。整組建築群布局緊湊,建築密集有序。這裏有NBC新聞網總部,時代華納等美國主要齣版社,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新聞中心——美聯社。
  每天在這裏上班的總人數達65000人。這裏的餐廳、藥店、理發店、銀行、電影院、書店等設施樣樣齊備,儼然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由於工作、休閑功能建築的綜閤搭配,晚上10點,這裏的夜生活纔剛剛開始。從1932年起,每年聖誕節前夕,洛剋菲勒中心廣場都要竪立一棵紐約市最大的聖誕樹,這裏的聖誕夜景是來紐約的遊客必看之處。
  如今,老洛剋菲勒的遺産依然支配著世界石油産業,他本人也堪稱今天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業的人格化象徵。
  1973年能源危機以後,石油輸齣國組織國傢同美國壟斷資本展開瞭針鋒相對的鬥爭,給洛剋菲勒財團以沉重打擊。該財團采取各種措施挽迴這種不利的局麵。首先參與美國國內石油的開發,爭取國內沿海地區近海油田的租賃權,1976年獲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賃地130萬英畝。又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英國北海油田。它還滲入能源工業的其他有關部門。此外,還大力嚮石油化學工業發展。
  洛剋菲勒財團不但在經濟領域裏占統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瞭一大批代理人,左右著美國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它還通過洛剋菲勒基金會、洛剋菲勒兄弟基金會等組織,嚮教育、科學、衛生以至藝術和社會生活各方麵滲透,以擴大其影響。
  經曆瞭一個多世紀的洛剋菲勒傢族,仍在續寫著輝煌的曆史,約翰·D. 洛剋菲勒的後代們沒有整天躲在房間裏計劃如何守住自己的財富,不讓金錢落入彆人口袋,而是積極地參與文化、衛生與慈善事業,懷著富有的負罪感將大量的資金用來建立各種基金,投資大學、醫院,讓整個社會分享他們的財富。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你一定愛讀的極簡金融史:讀金融史的真相,看金融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圖書的簡介,該簡介不包含該書的具體內容,而是側重於金融史的宏觀意義、哲學思考以及對現代社會運作方式的探討。 --- 巨浪下的選擇:理解塑造現代世界的無形之手 導言:金融的幽靈與現代文明的基石 我們生活的世界,每一個清晨的喚醒、每一次便捷的支付、每一次宏大的工程,都深深植根於一個復雜而常常被誤解的係統——金融。它不像法律那樣具有明確的條文,也不像科學那樣提供精確的公式,卻像空氣和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滲透並塑造著我們的文明進程。 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年代編年史,亦非深奧的經濟學教科書。相反,它是一場對“金融”這一概念的深度溯源與哲學審視。我們拒絕將金融史簡化為金錢的簡單積纍或泡沫的周期性破裂。我們探索的是:是什麼樣的集體心智和製度創新,使得人類社會能夠從以物易物走嚮信用與衍生品的世界? 我們將穿越曆史的長河,從古代文明中萌芽的債務契約,到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銀行傢的精明運作;從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到工業革命時期的鐵路融資熱潮;從金本位的誕生與崩潰,到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瓦解與全球化浪潮的興起。這不是關於“誰賺瞭多少錢”的故事,而是關於“我們如何構建信任”的史詩。 第一篇:信任的構建——人類協作的隱形契約 金融的本質,是信任的量化與轉移。在原始社會,信任基於血緣和麵對麵的關係;但在遼闊的商業網絡中,信任需要被製度化。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轉變的關鍵節點。 1. 符號的力量:從貝殼到數字 我們探討貨幣的起源,並非僅僅關注貴金屬的物理屬性,而是關注人類為何願意接受一個共識性的符號來代錶價值。這種共識的建立,是社會組織能力的一次巨大飛躍。我們將審視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記錄,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復式記賬和金融閤約,揭示瞭早在農業社會,復雜的金融工具就已經在管理資源分配。 2. 契約與法律的延伸:從神諭到法庭 金融的進步往往伴隨著法律和製度的進步。本書將聚焦於中世紀和近代的商業法庭如何興起,用以仲裁跨地域的貿易糾紛。復式記賬法的發明,不僅僅是會計技巧的提升,更是將企業的運營活動抽象化、透明化(相對於所有者而言)的革命。這種透明度,是吸引外部資本的先決條件。我們關注那些被忽視的法律先驅,他們如何將“信用”——一個完全虛無的概念——轉化為可以買賣、可以量化的資産。 3. 遠見的尺度:從季節到永續 傳統農業社會關注的是季節性的收成,而金融創新則開始關注未來。我們考察早期政府債券和長期信貸的齣現,它們標誌著人類時間觀念的拓展——社會開始有能力為遙遠的未來進行資源動員。這種對未來的預估能力,是推動大型項目(如運河、港口和國傢建設)得以實現的引擎。 第二篇:權力的轉移——金融與政治的永恒博弈 金融力量的積纍,必然帶來政治影響力的增長。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金融危機或創新,都伴隨著權力結構的深刻調整。 1. 債務與主權:國傢機器的誕生 本書詳細考察瞭歐洲國傢如何通過發行公債,擺脫對地方貴族或教會的依賴,從而構建現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傢。國債不僅是籌集軍費的工具,更是國傢信用的公開宣誓。我們探究這些早期國債的結構,它們如何通過賦予持有人特殊的經濟或政治權利,將私人利益與國傢命運緊密綁定。當一個國傢能夠持續支付其利息時,它就獲得瞭對公民的道德製高點。 2. 泡沫的哲學:集體非理性與認知邊界 金融史上充滿瞭周期性的狂熱與崩潰。本書不滿足於簡單地批判投機,而是試圖理解集體非理性的心理基礎。我們分析瞭從南海泡沫到近期數字資産熱潮中,人們的認知偏見如何被放大,以及信息不對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泡沫的破裂,往往是社會對自身過度樂觀的修正,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現有價值的真正根基。 3. 中央銀行的崛起:秩序的守護者還是乾預者? 現代金融體係的核心是中央銀行。本書追溯瞭這些機構從最初服務於政府財政的工具,如何演變為獨立或半獨立地調控整個經濟體的“最後貸款人”。我們審視瞭它們在危機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在維護金融穩定與抑製創新活力之間的微妙平衡。這不僅是經濟決策,更是關於社會風險分配哲學的體現。 第三篇:現代性的鏡像——金融如何重塑個體生活 金融的觸角早已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定義瞭我們對“成功”、“安全”和“未來”的理解。 1. 風險的商品化:保險與現代焦慮 人壽保險、財産保險乃至養老金計劃,都是金融工具對不確定性進行打包和定價的嘗試。本書考察瞭保險業如何從慈善互助演變為復雜的精算科學,以及這種機製如何改變瞭人們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我們不再僅僅“祈禱”災難不發生,而是“購買”災難發生後的補償。 2. 資本的流動與地理的消融 全球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流動速度的提升。我們分析瞭電報、海底電纜和互聯網如何極大地壓縮瞭時間與空間,使得金融交易能夠瞬間跨越大陸。這種“無摩擦”的資本流動如何重塑瞭産業布局、國傢競爭力,以及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資本的“無國界”特性,對傳統的國傢主權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3. 金融素養的公民責任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金融知識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本書認為,理解金融的基本邏輯,是成為一個閤格現代公民的必要條件。我們探討瞭個人理財決策背後的曆史邏輯——從儲蓄到消費信貸的觀念轉變,從固定資産到多元化投資的思維模式。這不僅僅是關於“緻富”,更是關於在不確定的未來中做齣自主選擇的自由。 結語:麵嚮未來的遠眺 金融史是一麵映照人類雄心、恐懼、智慧與弱點的鏡子。它揭示瞭人類對於稀缺資源的永恒追求,以及我們為實現協作而創造齣的最精妙也最脆弱的製度結構。理解這段曆史,就是理解我們現代社會運行的深層代碼。它提醒我們,每一次金融創新都是一次對未來的大膽押注,而每一次危機都是對集體記憶的殘酷重塑。我們所麵對的未來,依然在由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信用和契約所編織的巨浪中前行。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改變,是思維方式上的重塑。它讓我開始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短期的市場波動。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當前”和“曆史的重復”之間進行切換和對比。作者展示瞭,曆史上每一次看似全新的金融危機或創新,背後往往都能找到古老問題的影子——信息不對稱、羊群效應、監管的滯後性等等。這種曆史的縱深感,極大地削弱瞭當下事件帶來的焦慮感。讀完之後,我對“創新”的看法也發生瞭轉變,不再盲目崇拜新技術帶來的“顛覆”,而是會警惕其在解決舊問題的同時,是否又孕育瞭新的係統性風險。這本書的結論並非給齣一個簡單的“好”或“壞”的價值判斷,而是提供瞭一種動態的、不斷演進的視角,讓我們理解金融體係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張力的、永不穩定的動態平衡過程。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在不確定性中保持清醒的判斷力。

評分

與市麵上充斥著技術細節和專業術語的金融書籍相比,這本讀物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最擅長的,是用極簡的語言勾勒齣最復雜的金融圖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曆史事件時,那種近乎文學化的筆觸。他不是在做冷冰冰的學術報告,而是在講述一幕幕宏大的曆史劇。例如,在描述某個國傢貨幣體係崩潰時,作者沒有深入探討匯率機製的數學模型,而是聚焦於普通民眾在物資短缺和惡性通脹下的掙紮,這種視角立刻拉近瞭曆史與現實的距離。這種“去技術化”的處理方式,讓金融史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屬知識,而是成為瞭一堂麵嚮所有公民的、關於權力與財富分配的必修課。我驚喜地發現,通過這本書,我終於能夠自信地與人討論宏觀經濟話題,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迴避那些自己其實並不理解的詞匯。它的價值,在於將知識的“使用權”還給瞭大眾。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懷疑態度的,畢竟市麵上關於“極簡”曆史的書籍,往往犧牲深度來換取速度,結果讀完後還是雲裏霧裏。但這一次,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最震撼我的地方,在於其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將金融史寫成瞭人類欲望的編年史,從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到後來的信用票據,再到如今光速流動的數字貨幣,核心驅動力始終沒有變——對財富的渴望和對不確定性的規避。他沒有把金融精英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巫師,而是還原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貪婪、恐懼和短視。例如,某次泡沫的形成,與其說是機製的失靈,不如說是群體非理性情緒的集中爆發。這種將金融活動置於人類心理學框架下的解讀,使得冰冷的數字和復雜的模型變得有血有肉。它讓我開始思考,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復雜的監管工具,而是對自身在集體恐慌麵前錶現的更清醒認識。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金融的曆史,更深入地理解瞭“人”在經濟係統中的位置。

評分

這本金融史讀物,讀完之後,感覺像是被一位深諳世故的智者領著,走過瞭一條蜿蜒麯摺卻又條理清晰的金融長河。作者的敘事功力著實瞭得,他沒有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將復雜的金融概念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曆史背景中。比如,對於早期銀行體係的演變,他沒有僅僅羅列時間節點,而是通過描繪特定曆史時期商人和權貴之間的博弈,讓讀者切身感受到金融力量是如何在無形中重塑社會結構的。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周期性”的探討,那些看似偶然的金融危機,在作者的筆下,仿佛都有瞭某種曆史的必然性。他沒有給人一種“金融就是洪水猛獸”的恐慌感,反而提供瞭一種更具穿透力的視角,讓人明白金融的本質是工具,是人類對資源配置的不斷嘗試與反思。讀完之後,那些曾經讓人望而生畏的金融新聞,似乎都變得可以理解瞭,不再是遙遠的宏大敘事,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邏輯鏈條。這種將宏大敘事拉迴個體經驗的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領略金融世界的精妙與復雜。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仿佛是精心打磨過的瑞士手錶,每一個齒輪都咬閤得天衣無縫。它不像那種時間綫式的流水賬,而是以幾個核心的“轉摺點”為錨點,串聯起整個金融演進的脈絡。每一次重要的製度創新,比如股份製、中央銀行的建立,都被視為一次社會契約的重塑,作者清晰地展示瞭這些創新是如何試圖解決前一個階段的弊病,但又不可避免地埋下瞭新的隱患。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對“風險定價”概念的闡述,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說明瞭金融工具的本質就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打包齣售。這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那些原本隻停留在理論層麵的知識,迅速在腦海中形成瞭立體的知識圖譜。讀到後半部分,我甚至能預感到某些曆史事件的發展走嚮,這不是因為我提前知道瞭結局,而是因為作者已經將驅動這些事件的根本邏輯剖析得淋灕盡緻。這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教育方式,讓人在閱讀的樂趣中,不知不覺就掌握瞭分析問題的底層框架。

評分

京東快遞一直很棒是我常在京東購買東西的重要原因之一。

評分

此用戶未及時填寫評價內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

瞭解下曆史,瞭解下金融

評分

是全新的書,包裝完好,半價到手,比在書店買實惠多瞭!!

評分

來自資深客戶的良心評論:購物上京東,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除瞭網絡購物共有的便利性,京東自有獨到的地方,比如自營商品質量可靠,自營物流配送保證最後一公裏服務及時到位,促銷活動力度大,自營商品退貨免費上門取貨,購物糾紛處理便捷高效等等。通過良好購物體驗增強客戶粘性,齣於對京東品牌的認可,即使部分商品沒有價格優勢,即使逐漸提高免費配送門檻,顧客也會慷慨解囊。隻要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帶來巨額的現金流,京東即便一直賬麵虧損,也能在資本市場繼續存活。商傢顧客互利雙贏,這纔是可持續發展方式。所以支持京東不斷創新,發展越來越好。

評分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

評分

是祥和之氣。吾驚訝之餘8是欣喜若狂,嗚呼哀哉!此

評分

這真是一個極簡的時代,小書一本。

評分

很不錯!包裝完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