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引用《点石斋画报》一百多幅,全面还原了晚清新闻性石印画报的历史面貌和晚清社会图景。
在书中,作者梳理并概括了晚清石印画报图像新闻报道所经历的三次重要变革,认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图像从以往的艺术创作跨入到新闻叙事,从书籍的插图、文字的附庸走向新闻故事的叙事主体,并最终实现了在新闻传播中独立言说的功能,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与文字新闻报道同样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
本书跳出晚清画报研究中普遍的出版史和文化学研究视角,着重从新闻学与新闻史的角度,细致而全面地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新闻性石印画报的历史面貌。作者围绕新闻叙事中图像与文字关系的演变线索,从画报创刊的历史背景、图像画师的群体特征、图像信源渠道、图像新闻叙事手法与理念,以及图像新闻传播的媒介语言变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晚清画报的图像新闻学特征。
在书中,作者梳理并概括了晚清石印画报图像新闻报道所经历的三次重要变革,认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图像从以往的艺术创作跨入到新闻叙事,从书籍的插图、文字的附庸走向新闻故事的叙事主体,并最终实现了在新闻传播中独立言说的功能,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与文字新闻报道同样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
郑建丽: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文化与传播方向博士,曾著有《花园声音——MTV的意义空间》等著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史、媒介文化与新媒体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晚清画报之发端
二、近代画报之发展
三、研究主题与写作框架
第二章 晚清画报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上海:高度发达的商贸经济与文化出版市场
(一)土山湾印书馆与石板印刷术的引入
(二)上海的报业中心地位与《申报》的成功经营
(三)上海城市化与新读者群体的出现
二、西方画报发展的影响
(一)同期西方画报的发展
(二)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
三、中法战争的爆发
第三章 “海上画派”与《点石斋画报》的叙事新美学
一、“海上画派”的崛起
二、吴友如与《点石斋画报》的新美学追求
三、署名画师成为画报图像新闻的第一作者
第四章 独特多元的图像新闻来源渠道
一、中西各报新闻
二、道听途说
三、摄影图片
四、业余访员
第五章 报刊记事连环画的开创与政治漫画的兴起
一、叙事性连环画的萌芽
二、《点石斋画报》:晚清报刊记事连环画的开创
三、晚清的报刊漫画
(一)欧美报刊漫画的萌芽与发展
(二)晚清报刊政治漫画的兴起
第六章《点石斋画报》的题材类型与叙事风格
一、战争新闻与地方重大时政新闻
(一)战争新闻与文学性描绘
(二)地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二、都市见闻
(一)现代报刊与城市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报道
(二)上海都市风情报道:故事化理念的建构
(三)京津画报的市井新闻
三、神异故事
(一)神异故事中的形象类型与主题阐释
(二)神异故事的“新闻化”表达
(三)神异故事的新闻学解读
第七章 由图画新闻到纪实影像传播的历史性变革
一、20世纪初至民国成立前的石印画报
(一)上海画报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
(二)报道形式与报道题材的创新与变革
二、晚清报刊中摄影图片的出现与发展
(一)摄影术的传入
(二)近代报刊上的摄影图片:由人像到记事
三、《真相画报》:由图画新闻到影像传播的历史性转折
(一)《真相画报》的创刊
(二)《真相画报》的图像新闻类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作者的知识储备显然不是局限于新闻传播史的传统框架内的,其中融合了艺术史的视觉分析、社会学的文化阐释以及文学史的叙事学理论。这使得整部作品的理论框架异常坚实且富有弹性。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讨论“观看”这个行为时所引用的理论视角,那不再是简单地探讨信息接收,而是深入到受众主体性的构建过程。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原本局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忽然间拥有了与当下数字媒体伦理讨论相呼应的深远意义。它成功地将一个百年旧物,重新激活成了探讨现代信息社会诸多难题的绝佳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仿古宣纸的质感,边缘微微泛黄,像是从旧书堆里偶然翻出来的一页珍藏。主标题的字体选用了一种颇具那个时代韵味的宋体,古朴又不失庄重,而“点石斋画报”这几个字则用了略显粗粝的木刻风格,让人仿佛能嗅到油墨的香气。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既有承载历史厚重感的米黄色,也有便于阅读的现代白色,这种新旧交替的处理,恰到好处地呼应了主题中“晚清”与“现代传播”的张力。尤其是扉页上那幅用古老铜版画风格绘制的插图,线条繁复,细节丰富,立刻将读者的思绪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版式设计上,作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图文排布疏密得当,既保证了学术论述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视觉上的愉悦感。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用心,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细细品味的冲动,完全不是那种匆匆应付的印刷品。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种对细节的偏执和近乎苛刻的考据精神。那种对待史料的严谨态度,简直可以用“掘地三尺”来形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晚清社会思潮变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的完美结合。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画报内容的简单罗列和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幅图像背后的权力结构、知识生产机制以及媒介伦理的初萌。这种研究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新闻”在那个特定历史情境下所承载意义的理解。读来令人振奋的是,作者引用的那些罕见的第一手资料,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广告语、批注文字,都被他像文物一样小心翼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背后的学术功底和文献搜集的毅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有些学术专著那样干巴巴地堆砌理论,而是像在讲述一个层层剥开的侦探故事。随着章节的推进,晚清社会图景也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开篇的铺陈奠定了历史背景的基调,随后对画报中科技奇观、时事评论的剖析,则像一个个精彩的“切片”,展示了精英阶层与新兴市民阶层之间微妙的文化互动。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作者对图像叙事策略的深度解读,比如如何利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规避审查,如何通过挪用西方漫画技巧来表达本土情感。这种叙述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图像分析变得生动起来,让人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持续的“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作者行文流畅,但其所涉及的概念辨析和理论引证往往需要读者停下来反复咀嚼。这绝非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敏感度和理论储备。然而,正是这种略微陡峭的学习曲线,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每当攻克一个复杂的论点,或者豁然开朗于某个图像符号的深层含义时,那种由知识积累带来的愉悦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教会我们如何去提问,如何用图像的语言去解构历史的复杂性。读完之后,看待旧照片、旧报纸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这大概就是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终极价值所在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