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解(2015年修订版)

周易卦解(2015年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敬修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卦象
  • 预测
  • 传统文化
  • 哲学
  • 命理
  • 修订版
  • 2015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1648
版次:3
商品编码:118803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述而作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字数:3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有志于国学传统文化,青年时徒步往学于关中兰田、正宜诸书院,求明师以受教者多年,1937~1941年在陕西眉县崂峰书院从山东即墨张范卿先生研读《周易》四年,晚年不惜心血,摅其心得,著为《周易卦解》。该书理本洛闽,笔短韩欧,言简而理明,辞达而易识,寻幽入深,阐微述奥,浅而出之,隐费冰释,有高中文化基础者,即可自学自通。钻研即久,而有“韦编三绝”之功者,自能通其蕴奥,实为学习《周易》之阶梯焉。

作者简介

  秦敬修,男,甘肃省崇信县人(1910~2004年,享年95岁)。1931年毕业于甘肃省平凉师范。1935年至1936年游学于蓝田县芸阁书院、三原县正谊书院,访求名师,潜心研究儒家传统文化,寻求文化救国。1937年至1941年在陕西省眉县崂峰书院从山东即墨张范卿先生(清朝举人)研究《周易》4年。关中学者誉为巨擘,可谓一方名士。1948年至1958年在家乡行医济民,为一方名医。1956年至1958年任崇信县柏树乡保健站站长。1958年至1965年调甘肃省中医学校任教,主讲《黄帝内经》《中医学概论》等中医学课程。曾为兰州医学院教师班讲授中医经典。脱稿著作有《周易卦解》《脉诊握要》《新编中医儿科学》《杂证脉证并治》《小学通俗解义》《五子书》等著作待资印行。《周易卦解》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列为“东方古代哲学”书系于2007年1月出版发行,在20世纪60年代初撰写《小儿指纹诊法》《脉诊握要》等论文,在《甘肃省医学论文汇编》等刊物上发表。

目录

序 一【王元中】/001
序 二【李吉甫】/003
序 三【秦敬修】/005
凡 例/011
易 说/013
卦爻常用语/015
周易序/017
周易卦歌/023
八卦取象歌/023
分宫卦象次序歌/024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024
上下经卦变歌/025
周易图目/027
图说/027
河图/028
洛书/029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031
卦变图/032
伏羲八卦次序图/033
伏羲八卦方位图/034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036
文王八卦次序图/038
文王八卦方位图/039
筮仪/040
卷 一
上 经/003
乾/003
坤/023
屯/035
蒙/041
需/048
讼/053
师/058
比/064
小畜/070
履/077
泰/083
否/090
同人/095
大有/101
谦/107
豫/113
随/119
蛊/124
临/129
观/135
噬嗑/141
贲/146
剥/152
复/157
无妄/163
大畜/168
颐/174
大过/179
坎/185
离/190
卷 二
下 经/199
咸/199
恒/204
遁/210
大壮/215
晋/220
明夷/225
家人/230
睽/236
蹇/242
解/247
损/253
益/259
夬/264
姤/270
萃/275
升/281
困/285
井/291
革/296
鼎/301
震/307
艮/312
渐/317
归妹/323
丰/328
旅/334
巽/339
兑/344
涣/348
节/353
中孚/358
小过/364
既济/369
未济/374
卷 三
系辞上传/383
天尊章/383
圣人章/387
彖者章/389
易与章/391
一阴章/394
夫易章/397
易其章/399
圣人章/400
天一章/405
易有章/409
易何为章/413
天佑章/418
系辞下传/422
八卦章/422
古者章/426
易者章/431
阳卦章/432
憧憧章/433
乾坤章/441
易兴章/444
易书章/446
原始章/448
广大章/450
易兴章/451
夫乾章/452
说卦传/456
昔者章/456
圣人章/457
天地章/458
雷动章/459
帝出章/460
神也章/462
乾健章/462
乾为马章/463
乾为首章/464
乾天章/465
乾为天章/466
序卦传/472
序卦上篇/472
序卦下篇/475
杂卦传/482

精彩书摘

  《周易卦解(2015年修订版)》:
  贲于天者,天文也。贲于人者,人文也。圣人观乎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迭运,以察四时之变,治历明时,以施政教,所以敬天时也。观其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分有定,而教之以亲义别序信之道,兴礼乐以化成天下,所以重人文也。贲之为道如此,学者可不深玩之哉!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下有火,则峰岗、林壑、飞泉、奇石皆被其光,而显露其美,贲之象也。然其明不及远,事止于贲,君子观之,用以修明庶政,以成文明之治,不敢用以折狱也。夫折狱乃事之大者,非大明不足以断之。稍偏于重,则成冤狱,而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全,岂敢不重情实,而用文饰于其间哉!圣人之情见乎辞,听讼者宜深思焉。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初九刚德明体,在卦之下,当贲之时,以刚正自守,不干仕进,为贲其趾,舍车而徒之象。盖不以高车驷马为荣,而宁徒行以守义,其文明乃在徒行之趾也。守节行义,君子所以自贲,非世俗所能知也。程传所谓君子所贵,世俗所羞。世俗所贵,君子所贱者,谓君子之所见,自不与众同也。
  六二,贲其须。
  六二阴柔中正,为文明之主,柔来而文刚者也。从三至上四爻,互卦为颐,二在其下以文之,如须在颐下而文面,故其象为贲其须。髯之美者,人亦称之,为其能饰面也。然面之关恶,自有其质,非须所能改也。此爻词所以无吉凶之占也。
  ……

前言/序言

  序  一
  一九九○年庚午冬,敬修秦君自崇信来函,俾予为其周易卦解作序。余爱君之为人,忠厚和平,言论出众,必能尽发易之蕴奥而发前人所未发,俾后之人获益匪浅。故不辞固陋,妄为之序。夫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易固无时无处而不在。人所接者,视听言动;事无大小,皆易之所表现。取象占,无适而非易之至理。君既深沉,所得者广,浅而出之,吻合无间;自能知几知微,逢头是道。且乾坤复姤互推移,动静之端起至微;易之理,固如斯也。在人之推广颖悟耳。吾知君深于易者也,因书之,以待后之能深于斯者也。
  庚午冬陕西扶风绛帐学弟王元中叙
  序  二
  真西山曰:“汉以经术取士,士为青紫而明经;唐以辞艺取士,士为科目而业文;甚矣道学之不明于天下也久矣!”靳裁之曰:“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志;有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志。”若同门秦君敬修者,乃有志于道德者也。
  君天性孝友,颖悟过人,居恒以先哲自期。少时肄业平凉师范,谒泾川史复斋先生于平凉北关杜维祺家,闻先生讲程朱之学而大悦,遂师事之。有暇即往请业,先生授以朱子小学及四书,示之曰:“读圣贤书,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切勿泛泛读过。”君唯唯。毕业后,从先生学于杜氏私塾。勇于从善,嗜学如命,先生每称誉之。越明年,课蒙自给,乘间从先生请业,奋志于学,博览群书,夜分而卧,鸡鸣而起,未尝一日少懈。先生每称陕西大儒牛兰川先生之学,君闻而慕之,以不得一见为憾。乙亥初春,有数人在市井艳称牛夫子,从而问知芸阁精舍在蓝田吕氏祠,即函书问学。先生复之曰:“此事不在多言,但将圣贤言语,字字句句反复切己求之,若能学得一二字,便有下手处。由此以次推广,则圣贤可学而至矣。惟有从《小学书》入手,是圣门真命脉,不可小视,以为教小子之书也。”君接书后,如获拱璧。越年辞馆事,徒步七百里,谒兰川先生于芸阁,乃先生已于去岁右半不仁矣。居数月辞去,往从山东孙仲玉先生于正谊书院。先生以《学》、《庸》授之,示以读书学道之要,存养省察之功。嗣后,常来关中游学,历尽艰险,未尝少阻。岁丁丑,受业于崂峰书院,从即墨张范卿先生学周易。辛巳先生卒,西归陇右,蛰居林泉,日夕与子女讲经论史,未尝稍懈。故家中长幼,皆忠厚纯朴,如三代之遗民。信乎其沉浸浓郁于圣学者深也。其为学也,动静交养,文行并进,泥涂轩冕,羹墙圣贤,绵关学于一线,为道统之后劲,在同门中首屈一指。中年从事岐黄以医济人,著手成春,口碑载道。既老以平生行医临床体验,著为《福幼新编》以问世,其慈幼之心盖不能自己矣。日常复遵横渠遗规,循环理会六经;而尤邃于易,沉潜反复,历数十年,洞澈奥蕴,辨析毫芒,虽祁寒暑雨患难之中,寝馈弗离焉。不只熟于口,而克践于身,且型于家,而化及诸邻矣。晚年不惜心血,摅其心得,著为《周易卦解》若干卷,以飨后之学者。
  乙丑冬月,余来崇信,手披口吟,不禁跃然喜曰:唯斯说也,浅云乎哉!溯阴阳淑慝之源,法乾坤简易之德,理本洛闽,笔假韩欧,于世运隆替之分,后学修身之方,不啻殷勤致意,感慨反复。而阐发精微,张皇幽眇,尤多独到之处,其民胞物与,大扩施济之怀,苦口婆心,以告后之学者,将以觉来裔于无穷,岂果浅而已矣。读斯说者,玩索而有得焉,应信斯序之非妄也。
  乙丑十一月冬至日蓝田李克敬吉甫叙
  序  三
  余自弱冠学易,至今六十余年矣。深知易之为书,乃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法天之学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惟人得其秀而最灵。圣人者,人类之先觉者也。天有昼夜寒暑之变,以化生万物,是为自然界之易,画前之易也。羲皇仰观俯察,而默契于心,于是画卦以象天地之易,用以揭示天地生物之秘,使人观之以知人物之所从来,而不忘其本焉,则有以知其性之本然矣。
  夫易者,易也,有变易交易不易之义。宇宙事物,时时在变,无有一息不变者,所谓变易也;阴阳互根,交相转化,所谓交易也;事物虽变,而其理与数则不变,所谓不易也。日月代明,四时错行,此变易也;复姤推移,寒暑往来,此交易也;有昼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昼夜互有短长,寒暑不同冷热,变亦极矣。然而其变有定序,岁时有定数,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以成岁,其理其数,固不变也。察其所以然,则以天地生物之功,必如此而后可成也。盖必昼夜相代、寒暑往来,然后能普生天下之物而不遗,此则天地生物之心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生生之谓易。”是以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以发育万物,而成生物不测之功,此易之大用也。宇宙事物,有象有数,阳数奇而阴数偶,伏羲仰观俯察而知之,又观河图以证之,于是画“”(音奇)以象阳,画“”(音偶)以象阴,而两仪立焉。见阴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于“”“”之上各画“”、“”而为“”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之四象焉。由此刚柔相推,画出“”坤之八卦,以象天地风雷雨日山泽之象,以肖天地造化发育之具,所以化生万物者,而万象包罗于其中矣。又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使人观其卦象以察阴阳消长之机,而识治乱兴衰之由;以体认天地生物之心,而有以胜其有我之私;以向善背恶,趋吉避凶,此则易之教也。以神州之自然现象观之,则阳主生,阴主杀,而阳善阴恶,有淑慝之分。是故春夏则阳气用事,而万物生长,秋冬则阴气用事,而万类凋伤。善进,则君子道长,俊杰在位,而天下太平;恶进,则小人道长,贪人败类,而世乱国危。伏羲画此造物之图而挂之,以察阴阳消长之机,而默识天地生物之心,而师法之,以教天下之民,此画卦之本心也。是知卦者挂也。圣人挂此以穷理尽性,而法天也,非世俗所谓算卦也。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是以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何以算为?古人卜筮,以决疑也,非以算命也。命由我立,何用算?故凡存桀纣之心,行桀纣之事者,必有亡国杀身之祸。存爱民之心,行救民之事者,必得天下。其史实载在史鉴,可按而知之,岂待算哉!
  文王、周公恐人观易卦之象,而不能明其理,故作彖辞象辞以开示之,使人观象玩辞,以穷究易理,而有以明夫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之道,庶不至自陷于罟擭陷阱之中焉。此圣人救世之苦心也。然文周之辞,深奥难明。孔子作十翼以阐发之,而易道大明于世。汉儒泥于象数,而忽视易理,乃视易仅为卜筮之书,而易道反晦。至宋程传本义出,而易道复明。今之讲象数者,专重考据,竟有以明夷为野鸡者,以之解爻辞,不能自圆其说。反谓文王周公之辞,仅据象数断吉凶,不必讲文义,可谓悖矣。
  予惧四圣法天之学,不明于世也。故作卦解以明之。盖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此乃自然之易也。其所以有易,乃天地生物之心所为也。盖天地生物,必恃日之暄煦。地有东西两半球,南北两极圈,而太阳不能同时普照。皇天为使万物并育,故使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而为昼夜四时之易。以昼夜普生东西两半球之物;以寒暑普生南北两极之物。使之各得日之暄煦,而并育焉。盖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故自然形成昼夜四时之易,以生育万物,此见天地生物之心至仁至公也。 观天地生物气象,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企鹅游于冰海,白熊走于雪地,其生意盎然,充满于宇内。观其大生之迹,则见其爱物之心至仁矣。观其广生之迹,则见其生物之心至公矣。夫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历亿万斯年而不忒,谓大自然无主宰之者,试问谁使之然也。易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者,昼夜阴阳也。四象者,四时五行也。太极者,道也,是自然界之至理,乃天地生物之心也。盖自然之中,自有至理,而昼夜四时皆由此理为之主宰,故其运行有度,而不差也。是故两仪四象者气也。太极者,气之理也。气以载道,道以御气,二者不相离,亦不相杂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阴阳之交易变易而成象,而其理则道也。知象数而不知其道,乃数家之所尚,非圣人法天之学也。圣希天,其至仁至公之心,与天地同德。而其所以画卦系辞,作十翼以法天者,盖欲揭示自然之易理,而师法之,以修己治人;其所以使人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以穷理致知,趋吉避凶者,盖欲普济人类于凶咎悔吝之中,而置之吉祥喜庆之地也。圣人忧天下后世之心,岂不与天地同德哉!
  吾愿学易者,尽去世俗之见,详察先圣作经之意,与其所以用心,观伏羲之卦象,以认识自然之易理,而识天地生物之心,详说文周孔子之辞,以穷究神明之德,而明察事物之理,使己之思虑言行,无不合乎中正之道,则凶咎可免,而常有吉庆矣。程子易传曰:“诸卦二五虽失位,常以得中为美。三四虽得位,或以不中为过,中常重于正也。盖中则不违于正,正不必中也。”天下之理,莫善于中,于九二六五可见。此教人以学易之法也。学易者,学其时中也。观象玩辞,以穷究二五时中之理,而身体力行之,使己之视听言动,不违乎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之道,庶不至失其中矣。然随时处中,初非易事。虽以颜子之贤,犹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叹;经夫子循循善诱,既博之以文,又约之以礼,颜子遵师之教,而学之,既竭其才,然后得见如有所立卓尔之中。夫瞻之在前,未及中也。忽焉在后,又过之也。过与不及皆非中。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谓也。贤如颜子,犹有此叹,则时中之难,可想而知。今学易以求时中,非竭力以居敬穷理力行、驯致至如有所立卓尔之域,不能至也。岂可沾沾于象数之求,而不思古圣作易之苦心,以自外于易道也哉!
  癸酉年二月朔旦秦汝齐敬修书
  凡  例
  一、本编不名注释而名卦解者,乃以周易成于四圣人之手,专为教人法天以自修,其后为八索所乱,又为象数家所诬,而易道不明,愚于圣人之经,玩索多年有所新解,因以卦解名编。
  二、卦解一遵孔子与程子朱子之旧说,本非从新杜撰,而以此名编者初非故弄新奇,将以正数家之谬也。
  三、卦解一遵程传本义,故凡所引程朱之言,多未指出所出。
  四、俗本以便于读者披阅为心,割裂象传之文,而附于每爻之后,又加象曰以别之,使象传之韵文不相联接,今附象传于每卦象辞之后,既便于阅读,又使象传不致割裂云。
  五、卦解全用文言而不用普通语者,以圣经深奥,非俗语所能发其蕴,故不用语译而用文言,初非薄语译而重文言也。
  六、河图洛书及羲、文卦之次序、方位等,均节录朱子周易启蒙,间以鄙意为之说,蠡测之失在所难免,惟冀读者予以指正为幸。
  七、卦解谨遵经文以释其义而不引用考据家言,以牵强附会致失经旨,对于数之无从考稽者,亦谨遵夫子缺疑之训,而不敢强为之说也。
  八、卦解谨述程传本义之意而演译之,使学者有以得其门而入,以登程朱之堂,而上窥羲文周孔之室,遵先圣开物成务之道,以存心处事,以修己治人,以善身而善世。冀其成为造福于人类之文耳。









《周易卦解》(2015年修订版)—— 洞悉变化,把握规律,启迪智慧的人生指南 序言 人生如卦,变幻莫测;世事如象,瞬息万变。自古以来,人类便怀揣着探究宇宙奥秘、洞悉生命规律的渴望。《周易》,这部饱含东方古老智慧的经典,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精妙的象征体系,跨越千年,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宝。它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军事、乃至日常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周易卦解》(2015年修订版)并非仅仅是对《周易》原文的生硬解读,而是立足于当代视角,结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周易》核心思想进行系统性梳理、深入性阐释,旨在帮助读者穿越时空的壁垒,真正理解《周易》的精髓,并将这份古老的智慧转化为指导现实生活、提升个人修为、把握时代机遇的强大力量。 本书的出版,正是源于对《周易》博大精深的认知,以及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困惑与迷茫的关怀。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稳定精神支柱、启迪理性思考、指引人生方向的参照体系。《周易》正是这样一份宝贵的遗产,而《周易卦解》(2015年修订版)正是致力于将这份遗产以最易于理解、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位读者。 第一部分:周易溯源——古老智慧的源头活水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回溯《周易》的悠久历史。从其萌芽于史前文明的朴素观象思维,到西周时期经孔子及其门徒整理、注释,形成成熟的《易经》体系,我们将勾勒出《周易》演变发展的清晰脉络。 卦画与卦爻的奥秘: 深入浅出地解析构成《周易》基本单位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及其两两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的象形意义。这些看似简单的阴阳符号,却蕴含着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原理与运行规律,是理解《周易》一切思想的基石。我们将探讨: 阴阳之道: 阴阳是《周易》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普遍法则。我们将详细解析阴与阳在卦象、卦辞、爻辞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属性。 卦象的象征意义: 每一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情境、状态或趋势。例如,乾卦象征天、刚健、创造;坤卦象征地、柔顺、承载;震卦象征雷、行动、震动;离卦象征火、光明、依附。我们将逐一解析八卦的象征内涵,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出六十四种不同的宇宙人生景象。 爻的变动与发展: 爻是构成卦的每一层变化的单位。每一爻的位次、阴阳属性,以及其与其他爻的关系,都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点。我们将重点讲解“初”、“二”、“三”、“四”、“五”、“上”六个爻位的象征意义,以及爻与爻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体现事物的动态演变。 《易经》文本的构成: 梳理《易经》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经文(卦辞、爻辞)和传文(十翼)。 卦辞与爻辞: 作为《周易》的核心文本,卦辞和爻辞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特定卦象或爻位所代表的意境、吉凶、德行、劝诫。我们将分析这些辞句的语言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十翼: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周易》的哲学注释和理论阐释,将《周易》从占卜之术升华为哲学体系。《十翼》包括《彀辞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我们将概述《十翼》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它们如何解释卦爻的意义,如何构建《周易》的哲学思想框架。 第二部分:卦象人生——解读六十四卦的智慧密码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带领读者逐一走进六十四卦的世界。我们并非简单罗列卦辞爻辞,而是从更宏观、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对每一卦进行深入解读。 六十四卦的宏观图景: 在详细解析每一卦之前,我们会先概述这六十四卦的整体构成,如《序卦传》所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揭示六十四卦从无到有、由简到繁、从初生到成熟、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完整生命周期和宇宙演化图景。 每一卦的精要解析: 对于每一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卦象图示与意义: 清晰展示该卦的卦形,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其卦象所代表的自然景象、社会情境或人生状态。 核心寓意与哲学思考: 提炼该卦所蕴含的核心哲学思想,如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或者震卦的“动而有不动”,巽卦的“进退不失其正”。 人生情境的映射: 将该卦所代表的意境与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人生情境联系起来,例如,创业初期、事业发展、人际交往、家庭关系、进退取舍、吉凶祸福的预判等。 行动指南与处事智慧: 提炼该卦给出的行动建议和处事原则。例如,在顺境中应如何保持谦虚谨慎,在逆境中又应如何坚韧不拔。 爻变分析与发展趋势: 重点讲解该卦中各个爻的变化所代表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潜在的吉凶祸福,以及如何通过爻的变化来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例如,理解“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的循序渐进过程,或者“履霜坚冰”到“积羽沉舟”的量变引起质变。 古今对照与现实应用: 结合现代社会现象和具体案例,说明该卦的智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帮助读者将抽象的哲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法。 重点卦例的深度挖掘: 对于一些尤其重要或具有普遍意义的卦,如乾、坤、泰、否、临、观、讼、师、丰、革等,我们将进行更深入的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其复杂性和多面性。 第三部分:周易的生活智慧——融通古今的实践指南 《周易卦解》(2015年修订版)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便是其高度的实践性。我们致力于将《周易》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使其成为指导我们行为、决策、修身的有力工具。 把握变化,顺势而为: 《周易》的核心在于“易”,即变化。本书将教导读者如何识别世事无常,理解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并学会顺应天时地利,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起伏中保持定力。 趋势的预判与把握: 如何从卦象中读懂趋势的苗头,例如,是进入上升期还是下降期,是利于进攻还是防守。 时机的选择与运用: 理解“时”在《周易》中的重要性,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何时积极作为、何时静观其变。 修身养性,提升德行: 《周易》不仅是关于外部世界的规律,更是关于内在修养的指南。本书将深入阐释《周易》中关于君子品德、人格塑造的教诲。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如何通过《周易》的学习,培养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谦受益,满招损: 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在逆境中不失信心。 刚健有为与柔顺包容的辩证统一: 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运用不同的处世之道。 人际交往的艺术: 《周易》中蕴含着大量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如何处理合作与竞争,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化解矛盾。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寻求贵人相助。 “讼:有孚挛如,讼疑。狱。” 如何理解纷争,并寻求解决之道。 决策与风险管理: 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借鉴《周易》的智慧,做出更审慎、更有效的决策。 “损:损益。损兑。损上益下,而损不足益有余,损其所爱,而有益于其所利,虽损,然其心犹益。故“损”之“损”也,圣人 Thus so.” 如何理解“损”与“益”的辩证关系,在付出中获得长远利益。 “观:盥而不荐,有语。色斯举矣,君子以省分,德行。” 如何通过观察,认识事物本质,并反省自身。 结语 《周易卦解》(2015年修订版)并非一本故弄玄虚的学术著作,也不是一套僵化的占卜手册。它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门,是一面映照当下生活的镜子,更是一份启迪未来的指南。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帮助读者: 建立宏观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超越局部的、短暂的视角。 培养深刻的哲学思辨能力: 洞察事物表象下的本质,理解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道理。 提升应对变化和挑战的智慧: 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机遇。 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品德: 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 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跟随《周易卦解》(2015年修订版),一同探索古老智慧的宝藏,领悟变化无穷的宇宙之道,发现属于自己的、充满智慧的人生之路。这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智慧的飞跃,一次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内容更新和修订方面做得非常与时俱进。虽然它探讨的是数千年前的古籍,但作者在引用现代科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的一些观点来佐证或解释某些卦义时,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没有显得突兀,反而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在探讨“变”的哲学时,作者竟然能联系到现代信息爆炸时代下个体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阅读价值。看得出来,这次“修订版”绝非简单的校对,而是融入了作者多年来实践和沉淀的新理解,使内容更加贴合当代读者的困惑与需求。对于那些担心传统经典与现代生活脱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强有力的反证,它证明了真正的智慧是永恒的,只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去重新诠释。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构建和论述的深度,真的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既敬畏又庆幸。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卦象的爻辞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了大量贴近生活、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来阐释其背后的哲理和象征意义。比如,讲到“泰卦”时,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内外和谐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那段论述几乎可以视为一种现代管理学的精妙注解。更难得的是,它没有满足于对《易经》原文的简单翻译,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考证和不同流派观点的辨析,使得整个解读体系非常扎实和立体。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关系时所花费的心血,那种条分缕紊、层层递进的梳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人在学习易理的漫长旅程中,找到了一个清晰可靠的向导,不至于在浩瀚的符号和文字中迷失方向。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占卜的技巧,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发现,很多看似随机出现的卦象,其实都在提醒我们审视当下的处境,权衡利弊,选择最中正的行动路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总能在解释完一个卦的吉凶含义后,立刻引申出为人处世的准则,比如如何在大吉中保持谦逊,如何在困厄中积蓄力量,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软性知识”。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或模糊的爻辞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辩证思维,让我这个习惯于非黑即白看问题的人,开始学会接受事物的多面性和流动性。坦白说,读完一些章节后,我感觉自己看待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心态都平和了许多,不再急于求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更注重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评分

从一个经常购买和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老书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平衡点。市面上很多易学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佶屈聱牙,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化,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了原典的精髓。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作者的学术背景显然是扎实的,她对典籍的出处和不同注释的考据都非常清晰,让人信服。但同时,她又具备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可以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费力。每次我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不是那种学到了一点“秘诀”的窃喜,而是一种对系统知识体系构建完成的踏实感。这套书,我认为是近年来所有易学入门及进阶读物中,最值得推荐的一部力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层智慧的、且视野开阔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讲究了,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吸引住了。封面采用了那种带有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细腻,正中央烫金的标题在光线下若隐若现,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也非常结实,一本书能读上几十年,开本拿在手里分量十足,很有充实感。而且,它在细节之处也处理得很到位,比如扉页上那几行引言的字体选择,古朴而不失现代设计的流畅感,让人一翻开书页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探寻哲理的年代。对于我这种偏爱实体书,喜欢沉浸式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光是这本书的“形”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次翻阅都是一种享受。

评分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亏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人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评分

书包装不错 排班也挺好

评分

纸张和印刷都不错

评分

一般

评分

纸张和印刷都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是正品,等读完再评论内容

评分

全新正版有塑封,帮朋友买的!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