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自我关怀,《中国古代人文名篇鉴赏辞典》是一次古典精神的巡礼。本书选取中国古代的经典国学名篇,从各方面表现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以此为现代生活注入文化的定力。便于检索的词典,将以便捷的方式为读者找到文化的定位和内心的投射。
本书由同济大学中西文化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朱义禄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汇集《周易》《左传》《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大学》《中庸》《礼记》及古代多位大家的名篇100余篇,约70万字。精选、鉴赏、注释三者合一。
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81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学位。現为同济大学中西文化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发表论文130篇,个人专著10余部。
乾卦
系辞《尚书》
洪范
无逸
桓公六年(季梁论民为主)
襄公三年(祁奚举贤)
学而
雍也
颜渊
宪问
卫灵公
老子(节选)
兼爱(上)
梁惠王上(仁者无敌)
梁惠王下(与民同乐)
公孙丑下(浩然之气)
公孙丑下(得道多助)
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
告子上(舍生取义)
告子上(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尽心下(民为贵,君为轻)
养生主(庖丁解牛)
至乐
修身
不苟
荣辱
性恶
贵生
尊师
大学?经(大学之道)
大学?传(诚意慎独)
中庸(君子依乎中庸)
中庸(诚者天之道)
檀弓下
王制
礼运
学记
过秦论(上)
举贤良对策一
人副天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贾谊列传
报任安书
苏武传
黄琼传
务本
肉刑议
求贤令
前出师表
材能
与山巨源绝交书
养生论
运命论
钱神论
陈情表
无君论(节选)
桃花源记
齐民要术序
勉学(节选)
公平
臣轨(廉洁章)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师说
策林一(兼济天下与独善一身)
捕蛇者说
鹿门隐书(节选)
岳阳楼记
才德论
西铭
原过
官政一(范仲淹以工代赈)
识仁篇
喜雨亭记
答张文潜县丞书(文如其人:人品与文品的统一)
读书法上(玩义理知贯通)
取二三策而已
正气歌序(浩然乃天地之正气)
与林缉熙书
大学问(节选)
明哲保身论(节选)
赵麟阳赠言
本草纲目序
童心说
品藻(节选)
牡丹亭题记
情史序(我立情教诲众生)
生死说
天工开物序
存人编(欲为人之真情至性)
自为墓志铭
杂记一(批奴人奴性,主自得大悟)
原君
原臣
原法
脱窠臼
正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治家格言
悔过自新说(节选)
室语
纪事(左忠毅公逸事)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书第四书(天下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梨洲先生神道碑(节选)
与某书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惑往往在于,面对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常常感到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疏离感。那些晦涩的文言文,那些深藏的典故,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扮演了一个极其耐心且渊博的“引路人”角色。它的鉴赏文字,用词精准,逻辑清晰,最重要的是,它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它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循循善诱,引导读者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时代脉搏。比如,对于某篇表达怀古伤今的作品,它不会简单地重复“作者感叹时光易逝”,而是会细致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摹,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真正体会到“物是人非”的怆然。这种层层剥开、深入骨髓的解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门槛,让我重新燃起了深入探究的热情,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敲开古文大门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古朴典雅的书皮吸引了。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质感,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古代文坛。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古典韵味,让人在阅读那些千古绝唱时,心境也跟着沉静下来。特别是那些重要篇目的原文与注释,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接受度。很多古典文学鉴赏类的书籍,要么是内容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通俗,流于表面。但这本辞典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一些生僻词汇的标注,还有对典故出处的追溯,都做得非常详尽。即便是偶尔翻阅,也能从中汲取到知识的养分,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对于喜爱传统文化,又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和深度挖掘。市面上常见的鉴赏词典,往往只关注那些“必考篇目”或“家喻户晓”的名篇,导致内容趋于雷同,缺乏新意。然而,这本书的编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搜罗那些虽不至“名垂青史”却同样光芒四射的佳作。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些我此前从未留意过的唐宋散文家的小品文,以及一些在文学史上地位稍显边缘但艺术成就极高的诗歌。更难得的是,对每篇作品的赏析角度相当多元,不拘泥于传统的“主题思想”或“写作手法”的套路化分析。有时候,它会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切入,解读作者的心境;有时候,又会聚焦于某一个意象或炼字,展现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妙之处。这种广度和深度兼备的选材和解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知边界,不再是固步自封于那几座“高峰”之上,而是开始欣赏整片文学的壮丽山河。
评分我个人对历史文献的考据和脉络梳理有很高的要求,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展现了令人信服的学术功底。很多时候,鉴赏词典往往只关注文本本身的美学价值,而忽略了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和影响。这本书却不同,它在介绍篇目时,总能巧妙地穿插相关的史料和文学批评史的演变。例如,介绍某位诗人的作品时,会提及不同朝代的文人对他的评价有何侧重,以及这种评价的转变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审美风尚。这种“纵向对比”和“横向参照”的分析方法,使得我们阅读每一篇作品时,都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它,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这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生命力”至关重要,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作品能够穿越时空,持续地影响后世的文人。这种扎实的根基,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鉴赏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学史的微观研究。
评分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愉悦的一点,是它语言风格的灵动和富有启发性。许多工具书的文字都带着一种官方的、平板的腔调,读起来索然无味。然而,这本书的撰稿者们似乎都具备了散文家的笔触,他们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可读性。在评价那些情感浓烈、意境深远的篇章时,他们的文字也随之变得激昂或婉转,仿佛与原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它从不搞“一言堂”的断论,而是常常在介绍完主流观点后,留下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或者提出一种值得玩味的“另类解读”。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促使我在合上书本之后,还会反复琢磨其中的某些观点。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解读的写作方式,让这部“辞典”摆脱了传统工具书的刻板印象,变成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引人入胜的阅读伴侣”。
评分价廉物美
评分仅供参考
评分价廉物美
评分仅供参考
评分仅供参考
评分仅供参考
评分价廉物美
评分仅供参考
评分价廉物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