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 第2捲)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 第2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成大先 編
圖書標籤:
  • 機械設計
  • 機械工程
  • 工程技術
  • 設計手冊
  • 機械零部件
  • 機械原理
  • 第六版
  • 工業工程
  • 製造技術
  • 工程材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0505
版次:6
商品編碼:11881579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7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
  ■這套書纍計130萬套!內容豐富、實用便查。
  ■這是一部機械設計史上的功勛圖書,曆時五十載,對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貢獻手冊本身。
  ■這是一部引起轟動的工具書,1969年的初版是新中國首部大型機械設計工具書。目前修訂至第六版,受到無數機械設計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稱頌。
  ■這是一部五十年與讀者共同成長的圖書,很多讀者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麵世,仍然愛不釋手,因為它是一生事業中親密、忠誠的夥伴。這更是我們一生追求的事業,從初版開始,作者和編輯們就五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把它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
  ■本書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奬★全國書奬★全國科技圖書奬

內容簡介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共5捲,涵蓋瞭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其中第1捲包括一般設計資料,機械製圖、極限與配閤、形狀和位置公差及錶麵結構,常用機械工程材料,機構,機械産品結構設計;第2捲包括連接與緊固,軸及其連接,軸承,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捲包括潤滑與密封,彈簧,螺鏇傳動、摩擦輪傳動,帶、鏈傳動,齒輪傳動;第4捲包括多點嚙閤柔性傳動,減速器、變速器,常用電機、電器及電動(液)推杆與升降機,機械振動的控製及利用,機架設計;第5捲包括液壓傳動,液壓控製,氣壓傳動等。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是在總結前五版的成功經驗,考慮廣大讀者的使用習慣及對《機械設計手冊》提齣新要求的基礎上進行編寫的。《機械設計手冊》保持瞭前五版的風格、特色和品位:突齣實用性,從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考慮,閤理安排內容取捨和編排體係;強調準確性,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標準、規範和其他**資料,設計方法、公式、參數選用經過長期實踐檢驗,設計舉例來自工程實踐;反映先進性,增加瞭許多適閤我國國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采用瞭新標準和規範,廣泛收集瞭具有先進水平並實現標準化的新産品;突齣瞭實用、便查的特點。《機械設計手冊》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6篇連接與緊固
第1章螺紋及螺紋連接6-3
1螺紋6-3
1.1螺紋術語及其定義(摘自GB/T 14791—2013)6-3
1.2螺紋標準6-11
1.3英製標準6-13
1.4螺紋的分類、特點和應用6-14
1.5普通螺紋6-16
1.6梯形螺紋6-22
1.6.1梯形螺紋牙型與基本尺寸6-22
1.6.2梯形螺紋公差(摘自GB/T 5796.4—2005)6-25
1.7鋸齒形(3°、30°)螺紋6-28
1.7.1鋸齒形(3°、30°)螺紋牙型與基本尺寸6-28
1.7.2鋸齒形(3°、30°)螺紋公差(摘自GB/T 13576.4—2008)6-31
1.7.3水係統45°鋸齒形螺紋牙型與基本尺寸(摘自JB/T 2001.73—1999)6-35
1.855°非螺紋密封的管螺紋(摘自GB/T 7307—2001)6-36
1.955°密封管螺紋(摘自GB/T 7306.1~7306.2—2000)6-37
1.1060°密封管螺紋(摘自GB/T 12716—2011)6-40
1.11美國一般用途管螺紋的用途和代號6-43
1.12普通螺紋的管路係列(摘自GB/T 1414—2013)6-43
1.13米製密封螺紋(摘自GB/T 1415—2008)6-441.14管螺紋6-45
1.15矩形螺紋6-46
1.1630°圓弧螺紋6-47
2螺紋零件結構要素6-47
2.1緊固件6-47
2.2普通螺紋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摘自GB/T 3—1997)6-49
2.3圓柱管螺紋收尾、退刀槽、倒角6-51
2.4螺塞與連接螺孔尺寸6-52
2.5地腳螺栓孔和凸緣6-52
2.6孔沿圓周的配置6-52
2.7通孔與沉孔尺寸6-53
2.8普通螺紋的內、外螺紋餘留長度、鑽孔餘留深度、螺栓突齣螺母的末端長度(摘自JB/ZQ 4247—2006)6-55
2.9粗牙螺栓、螺釘的擰入深度、攻螺紋深度和鑽孔深度6-55
2.10扳手空間(摘自JB/ZQ 4005—2006)6-56
2.11對邊和對角寬度尺寸(摘自JB/ZQ 4263—2006)6-57
3螺紋連接6-60
3.1螺紋連接的基本類型6-60
3.2螺紋連接的常用防鬆方法6-61
3.3螺栓組連接的設計6-64
3.3.1螺栓組連接的結構設計6-64
3.3.2螺栓組連接的受力分析6-64
3.4單個螺栓連接的強度計算6-66
3.4.1不預緊螺栓連接、預緊螺栓連接6-66
3.4.2受偏心載荷的預緊螺栓連接6-69
3.4.3高溫螺栓連接6-693.4.4低溫螺栓連接6-69
3.4.5鋼結構用高強度螺栓連接6-70
3.5螺紋連接擰緊力矩的計算和預緊力的控製6-70
3.5.1擰緊力矩的計算6-70
3.5.2預緊力的控製6-71
3.6螺紋連接力學性能和材料6-73
3.7螺紋連接的標準元件6-85
3.7.1緊固件的標記方法(摘自GB/T 1237—2000)6-85
3.7.2螺栓6-85
3.7.3螺柱6-106
3.7.4螺釘6-111
3.7.5螺母6-128
3.7.6墊圈及擋圈6-151
4新型螺紋連接型式和防鬆裝置6-180
4.1唐氏螺紋連接副6-180
4.1.1唐氏螺紋連接副的防鬆原理及安裝要求6-180
4.1.2唐氏螺紋連接副的防鬆性能6-180
4.1.3唐氏螺紋連接副的保證載荷及企業標準件6-181
4.1.4唐氏螺紋連接副在吊車梁壓軌器上的應用6-185
4.2高性能防鬆螺母6-185
4.2.1施必牢(DTF)防鬆螺母6-185
4.2.2液壓防鬆螺母及拉緊器6-190
第2章鉚釘連接6-193
1鉚釘連接的類型、特點和應用6-193
2鉚縫6-193
2.1鉚縫的形式6-193
2.2鉚縫的設計6-194
3鉚釘孔間距6-194
4鉚釘公稱杆徑和鉚釘長度計算6-194
5鉚釘用通孔直徑6-195
6鉚釘連接的強度計算6-195
7鉚接的材料和許用應力6-196
8鉚接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6-197
9鉚釘類型及標準件6-198第3章銷、鍵和花鍵連接6-216
1銷連接6-216
1.1銷的類型、特點和應用6-216
1.2銷的選擇和銷連接的強度計算6-218
1.3銷的標準件6-220
2鍵連接6-228
2.1鍵的類型、特點和應用6-228
2.2鍵的選擇和連接的強度計算6-229
2.3鍵的標準件6-231
3花鍵連接6-246
3.1花鍵的類型、特點和應用6-246
3.2花鍵連接的強度計算6-246
3.2.1通用簡單計算法6-246
3.2.2花鍵承載能力計算法(摘自GB/T 17855—1999)6-247
3.3矩形花鍵(摘自GB/T 1144—2001)6-254
3.4圓柱直齒漸開綫花鍵6-258
3.4.1術語、代號及定義(摘自GB/T 3478.1—2008)6-258
3.4.2基本參數(摘自GB/T 3478.1—2008)6-260
3.4.3基本齒廓(摘自GB/T 3478.1—2008)6-262
3.4.4尺寸係列6-263
3.4.5公差等級及公差6-270
3.4.6漸開綫花鍵的參數標注6-277
第4章過盈連接6-279
1過盈連接的方法、特點與應用6-279
2過盈連接的設計與計算6-280
2.1圓柱麵過盈連接的計算(摘自GB/T 5371—2004)6-281
2.2圓柱麵過盈連接的計算舉例6-287
2.3圓錐麵過盈連接的計算(摘自GB/T 15755—1995)6-290
2.4圓錐過盈連接的計算舉例6-293
3過盈連接的結構設計6-295
3.1圓柱麵過盈連接的閤理結構6-295
3.2圓錐麵過盈連接的一般要求(摘自GB/T 15755—1995)6-296
3.3油壓裝卸結構設計規範(摘自JB/T 6136—2007)6-298
3.4油壓裝卸說明(摘自JB/T 6136—2007)6-301
第5章脹緊連接和型麵連接6-302
1脹緊連接6-302
1.1連接原理與特點6-302
1.2脹緊連接套的型式與基本尺寸(摘自GB/T 28701—2012)6-302
1.2.1ZJ1型脹緊連接套6-302
1.2.2ZJ2型脹緊連接套6-304
1.2.3ZJ3型脹緊連接套6-306
1.2.4ZJ4型脹緊連接套6-307
1.2.5ZJ5型脹緊連接套6-308
1.3脹緊連接套的標記示例6-309
1.4脹緊連接套的選用(摘自GB/T 28701—2012)6-309
1.4.1按傳遞負荷選擇脹套的計算6-309
1.4.2結閤麵公差及錶麵粗糙度6-309
1.4.3被連接件的尺寸6-310
1.5脹緊連接套安裝和拆卸的一般要求(摘自GB/T 28701—2012)6-311
1.6ZJ1型脹緊連接套的連接設計要點(摘自GB/T 28701—2012)6-311
2型麵連接6-317
第6章錨固連接6-319
1錨固連接的作用原理6-3192錨固連接失效的幾種主要形式6-320
3錨固連接的基礎與安裝6-320
3.1錨固基礎6-320
3.2錨栓的安裝6-321
4錨栓的錶麵處理6-324
5錨固連接的承載力驗算6-324
5.1錨栓承載力驗算要求及計算公式6-324
5.1.1驗算方法與要求6-324
5.1.2受拉承載力計算6-325
5.1.3受剪承載力計算6-325
5.1.4拉剪共同作用下的承載力計算6-326
5.2例題6-326
6錨栓型號與規格6-327
7國産鋼膨脹螺栓及膨脹螺母6-345
7.1鋼膨脹螺栓6-345
7.2膨脹螺母6-346
第7章粘接6-347
1膠黏劑的選擇6-347
2粘接接頭的設計6-350
3粘接工藝與步驟6-352
3.1錶麵處理6-352
3.2膠液配製和塗敷6-353
3.3晾置與固化6-354
4粘接技術的應用6-354
參考文獻6-358

第7篇軸及其連接
第1章軸、麯軸和軟軸7-3
1軸7-3
1.1軸的分類7-3
1.2軸的設計7-3
1.3軸的常用材料7-3
1.4軸的結構設計7-6
1.4.1零件在軸上的定位與固定7-7
1.4.2提高軸疲勞強度的結構措施7-10
1.4.3軸頸及軸伸結構7-10
1.4.4軸的結構示例7-18
1.5軸的強度計算7-19
1.5.1按扭轉強度或剛度計算7-19
1.5.2按彎扭閤成強度計算7-20
1.5.3精確強度校核計算7-21
1.6軸的剛度校核7-28
1.6.1軸的扭轉剛度7-28
1.6.2軸的彎麯剛度7-28
1.7軸的臨界轉速校核7-31
1.7.1不帶圓盤的均勻質量軸的臨界轉速7-31
1.7.2帶圓盤的軸的臨界轉速7-32
1.7.3軸的臨界轉速計算舉例7-33
1.7.4等直徑軸的一階臨界轉速計算7-34
1.8軸的工作圖及設計計算舉例7-35
2麯軸7-40
2.1麯軸結構設計7-40
2.2麯軸的設計要點7-42
2.3麯軸的強度計算7-42
2.3.1麯軸的破壞形式7-42
2.3.2麯軸的受力分析7-42
2.3.3麯軸的靜強度校核7-44
2.3.4麯軸的疲勞強度校核7-45
2.3.5應力集中係數Kσ、Kτ及應力σa、σm、τa、τm7-46
2.3.6提高麯軸強度的措施7-47
3軟軸7-48
3.1軟軸的結構組成和規格7-49
3.1.1軟軸7-49
3.1.2軟管7-49
3.1.3軟軸接頭7-51
3.1.4軟管接頭7-51
3.2常用軟軸的典型結構7-52
3.3防逆轉裝置7-53
3.4軟軸的選擇7-54
第2章聯軸器7-55
1聯軸器的分類、特點及應用7-55
2機械式聯軸器選用計算(摘自JB/T 7511—1994)7-63
3聯軸器的性能、參數及尺寸7-66
3.1聯軸器軸孔和連接型式與尺寸(摘自GB/T 3852—2008)7-66
3.1.1圓柱形軸孔和鍵槽型式及尺寸7-66
3.1.2圓錐形軸孔和鍵槽型式及尺寸7-69
3.1.3其他連接型式7-71
3.2剛性聯軸器7-71
3.2.1凸緣聯軸器(摘自GB/T 5843—2003)7-71
3.2.2ZZ1脹套式剛性聯軸器7-74
3.3鼓形齒式聯軸器7-74
3.3.1GⅡCL型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GB/T 26103.1—2010)7-75
3.3.2GⅡCLZ型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JB/T 8854.2—2001)7-80
3.3.3GCLD型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GB/T 26103.3—2010)7-84
3.3.4NGCL型帶製動輪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GB/T 26103.4—2010)7-86
3.3.5NGCLZ型帶製動輪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GB/T 26103.5—2010)7-89
3.3.6鼓形齒式聯軸器的選用及許用補償量7-92
3.3.7聯軸器的轉矩計算7-93
3.4TGL鼓形齒式聯軸器(摘自JB/T 5514—2007)7-95
3.5滾子鏈聯軸器(摘自GB/T 6069—2002)7-98
3.6十字軸式萬嚮聯軸器7-100
3.6.1SWC型整體叉頭十字軸式萬嚮聯軸器(摘自JB/T 5513—2006)7-100
BH、WH型聯軸器7-100
BF、WF、WD型聯軸器7-102
DH型聯軸器7-105
CH型聯軸器7-106
SWC型萬嚮聯軸器與相配件的連接尺寸及螺栓預緊力矩7-107
SWC型萬嚮聯軸器的布置與選用計算7-108
3.6.2SWP型剖分軸承座十字軸式萬嚮聯軸器(摘自JB/T 3241—2005)7-110
A型、B型、C型、D型、E型、F型聯軸器7-110
G型—有伸縮超短型聯軸器7-114
ZG型—正裝貫通型、FG—反裝貫通型聯軸器7-115
SWP型萬嚮聯軸器的連接及螺栓預緊力矩7-117
SWP型萬嚮聯軸器的選用計算7-117

前言/序言


深入淺齣:現代機械工程設計原理與實踐 圖書名稱:現代機械工程設計原理與實踐 麵嚮讀者: 本書旨在服務於機械工程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機械設計、製造、維護領域工作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更是工程師案頭常備的實用參考資料。 本書核心價值: 在當今快速迭代的技術環境中,機械係統對可靠性、效率和可持續性的要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傳統的、孤立的機械設計方法已無法滿足現代工業的需求。《現代機械工程設計原理與實踐》緻力於構建一個跨學科的、係統化的設計框架,強調從概念起源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體思維,而非僅僅局限於零件的幾何尺寸和材料選擇。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機械設計必須麵對的復雜挑戰,並將理論基礎與前沿工程實踐緊密結閤,旨在培養讀者一種麵嚮未來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能力。 --- 第一部分:設計思維與工程基礎的重塑(約300字) 本部分著重於奠定現代機械設計所需的思維模式與基礎知識的深化。我們不再將設計視為一係列獨立的計算步驟,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迭代的、受多重約束影響的優化過程。 1. 1. 創新驅動的設計流程: 詳細闡述瞭從需求定義(Voice of the Customer, VOC)到概念生成、方案評估和詳細設計的完整流程。重點探討瞭如何應用係統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方法論來管理大型復雜機械項目的多層次需求,確保係統集成度與功能一緻性。引入瞭麵嚮價值的設計(Design for Value, DFV)理念,指導讀者在成本、性能和用戶體驗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1. 2. 材料科學的深度應用與選擇: 超越傳統的材料性能錶查閱,本章深入探討瞭先進材料的微觀結構、加工工藝對宏觀性能的影響。內容涵蓋高性能金屬閤金(如超高強度鋼、鋁鋰閤金)的疲勞特性、蠕變行為以及增材製造(3D打印)材料的各嚮異性力學錶現。此外,本書還詳細分析瞭功能梯度材料和智能材料在自適應結構中的應用潛力。 1. 3. 載荷譜的精確識彆與統計分析: 現代機械的載荷往往是隨機、多變的。本節側重於如何根據實際工況(如交通工具的運行環境、工業設備的啓停循環)采集、處理和統計載荷數據。引入瞭隨機振動理論在評估結構耐久性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概率方法來量化設計安全裕度,而非僅僅依賴於傳統的安全係數。 --- 第二部分:先進分析技術與可靠性工程(約550字) 本部分是本書的技術核心,聚焦於如何利用計算工具和可靠性理論來預測和保證機械係統的性能。 2. 1. 計算機輔助工程(CAE)的高級應用: 詳細講解瞭有限元分析(FEA)在應力、變形分析之外的進階應用。內容包括:非綫性材料模型的建立(如塑性、超彈性)、接觸力學問題的數值求解策略(如爆炸衝擊下的接觸算法)、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迭代結閤FEA實現拓撲優化(Topology Optimization),以達到輕量化和高剛度的目標。此外,對計算流體力學(CFD)在復雜流體-結構耦閤(FSI)問題中的建模也進行瞭深入闡述,例如在泵、閥門和散熱係統設計中的關鍵作用。 2. 2. 疲勞壽命的預測與控製: 疲勞是機械失效的頭號原因。本書提供瞭從宏觀到微觀的疲勞分析方法。著重介紹應力-壽命法(S-N麯綫)和應變-壽命法(E-N麯綫)的適用範圍及參數選取。更重要的是,探討瞭斷裂力學在裂紋萌生與擴展控製中的應用,包括對關鍵結構部位的斷裂韌度評估和應力強度因子(K值)的計算,指導工程師如何進行安全壽命預測和損傷容限設計(Damage Tolerance Design)。 2. 3. 係統可靠性與壽命預測: 引入瞭基於狀態的監測(Condition-Based Monitoring, CBM)與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 PdM)的設計考量。詳細解釋瞭可靠性框圖的構建、故障樹分析(FTA)和事件樹分析(ETA)在識彆係統薄弱環節中的應用。重點講解瞭威布爾分布(Weibull Distribution)在評估元件壽命衰減模式(如早期故障、隨機故障、磨損故障)中的實際操作,並展示如何將這些數據反饋給設計環節,實現可靠性閉環管理。 --- 第三部分:動態係統、控製與集成化設計(約450字) 現代機械係統越來越“聰明”,需要與復雜的控製係統協同工作。本部分關注係統的運動學、動力學行為及其與控製的集成。 3. 1. 機械振動與噪聲控製: 係統地梳理瞭單自由度與多自由度係統的自由振動、強迫振動及隨機振動響應。強調瞭模態分析在識彆結構固有頻率和振型中的核心地位。對於噪聲問題,本書不僅分析瞭機械噪聲的産生機理(如撞擊、摩擦),還詳細介紹瞭主動噪聲與振動控製(ANC/AVC)技術在機械結構中的應用策略,包括利用反相信號抵消或結構阻尼器的設計。 3. 2. 運動學與機構學的高級分析: 超越簡單的四連杆機構分析,本章深入探討瞭復雜空間機構、並聯機構(如Stewart平颱)的運動學逆解和正解求解,以及其在機器人和精密定位係統中的應用。討論瞭機構運動的平穩性、速度波動和加速度衝擊,指導如何通過連杆長度優化或凸輪輪廓設計來平滑運動輸齣。 3. 3. 機電一體化係統的接口設計: 強調機械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執行器(電機、液壓缸)和傳感器的集成需求。內容包括:驅動係統的選型與匹配、反饋控製迴路對機械剛度的影響、以及如何設計易於安裝、校準和維護的傳感器接口。探討瞭如何將編碼器、力矩傳感器等嵌入到關鍵結構件中,實現“傳感器即結構”的設計理念。 --- 第四部分:麵嚮可持續性的製造與裝配(約200字) 成功的機械設計必須是可製造、可裝配且環境友好的。 4. 1. 可製造性設計(DFM)與裝配性設計(DFA): 本書提供瞭現代製造約束下的設計指導。針對高精度加工,探討瞭工序的順序安排、刀具路徑的優化對殘餘應力和錶麵完整性的影響。在DFA方麵,詳細分析瞭如何通過標準化連接件、模塊化設計和防錯(Poka-Yoke)原理來降低裝配時間和齣錯率。 4. 2. 全生命周期環境評估: 引入“搖籃到墳墓”的視角,指導工程師進行生態足跡評估。內容包括材料的能耗分析、零件的迴收和再製造潛力評估。強調瞭在初始設計階段就應考慮未來維修和退役處理的便利性,推動綠色機械設計理念的實踐。 --- 總結: 《現代機械工程設計原理與實踐》是一本立足於當前工程前沿,麵嚮未來挑戰的綜閤性設計指南。它要求讀者將傳統的堅實理論與先進的計算工具、係統化的管理思維相結閤,培養齣能夠獨立應對復雜工業挑戰的創新型工程師。本書的知識體係結構嚴謹,案例豐富,是工程師職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透露齣一種強烈的時代烙印,它更像是一本供專業人士在工作颱邊隨時查閱的“活工具”,而不是供人舒適地坐在沙發上閱讀的“傳記”。紙張的質地偏啞光,字裏行間充滿瞭密集的公式和工程製圖符號,很多插圖是那種傳統的二維正交投影圖,每一個尺寸標注都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旁邊常常附帶著詳細的幾何公差要求。我嘗試用電子閱讀器去掃描識彆其中的錶格數據,結果發現效果很差,因為很多關鍵的錶格設計得非常緊湊,包含瞭跨頁的復雜數據矩陣,電子化的處理完全破壞瞭其原有的結構邏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必須把它平攤在一個足夠大的工作颱上,需要用筆在旁邊空白處演算,或者用手指沿著復雜的流程圖追蹤每一個判斷分支。對於年輕一代習慣於交互式模擬和三維可視化的學習者來說,這種純粹的、基於二維圖示和純文本描述的學習方式,無疑是一種挑戰,它考驗的不僅是理解能力,更是對傳統工程製圖規範的熟悉程度。

評分

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標準件選型和參數確定的那種近乎苛刻的詳盡程度。我隨便翻到關於軸承選型的那一節,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根據轉速和載荷選3204型調心球軸承”,而是細緻地列齣瞭不同潤滑方式在不同溫度區間下的壽命衰減麯綫,並且配有大量的簡化圖解,演示瞭如何手動計算軸承座的剛度對預緊力的反作用影響。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快速答案,而在於係統性地構建一個完整的、可追溯的決策鏈條。我曾在一個項目中遇到過一個棘手的振動問題,當時我的直覺是調整阻尼器,但在書中關於動態特性分析的章節裏,我找到瞭更深層次的原因——原來是某個非綫性耦閤振動模式在特定工作頻率下被激發瞭,而書中的推導過程,一步步引導我從係統的固有頻率計算入手,最終定位到瞭問題的根源,那是一個我原先完全忽略的次要結構件的剛度變化。這本書的作者們顯然是帶著一種“將所有不確定性納入計算框架”的工程師信仰在寫作,它強迫你正視每一個變量,拒絕任何模糊的估計或經驗主義的跳躍。讀它就像是和一位經驗極其豐富但又極其固執的老師對話,他不會輕易放過你思維中的邏輯漏洞。

評分

拿到這本厚重的工具書時,我心裏就咯噔一下,直覺告訴我,這絕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休閑讀物。它的封麵設計樸實得近乎古闆,透露齣一種嚴肅的工業氣息,仿佛直接從某個年代久遠的工程院圖書館裏搬齣來的。我原本是抱著學習新知識的心態來的,想找找有沒有關於現代增材製造或者仿生設計的新章節,結果翻開目錄,裏麵的章節標題,比如“復雜麯麵零件的應力分析”或是“特定載荷下的疲勞壽命計算”,瞬間就把我拉迴瞭紮實的傳統機械原理世界。書裏大量的圖錶和公式,雖然嚴謹得令人信服,但對我這個主要關注前沿數字製造的工程師來說,顯得有些‘老派’。我試著去查找一些關於智能傳感器集成和物聯網在設備健康監測方麵的最新進展,結果一無所獲,這套書顯然更專注於材料的力學性能、公差配閤的精確計算以及經典傳動係統的優化設計,這些都是基石,無可厚非,但對於追求“未來感”的我來說,它更像是一本精裝版的“武功秘籍總綱”,而非最新招式詳解。它要求讀者必須具備深厚的數學功底和對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任何想走捷徑或尋求‘一鍵生成’解決方案的企圖,在這本書麵前都會被無情地擊碎。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枯燥且費神的,它需要你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為上下文的邏輯鏈條非常長,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緻後續所有計算結果的謬誤。我曾嘗試在通勤的地鐵上閱讀,結果發現根本行不通,因為書中的內容要求你必須在一個安靜、沒有乾擾的環境下,進行反復的查閱和對比,很多公式需要結閤前麵章節的概念纔能完全理解。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大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典德係或俄係工程文獻,這錶明其理論基礎是經過瞭漫長工程實踐檢驗的“老黃曆”,而不是基於最新研究的“時髦理論”。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它提供瞭一個穩定且經過時間考驗的、係統的機械設計知識框架。它不教你如何使用最新的CAD軟件,也不教你如何進行拓撲優化,它教的是‘機械’本身為什麼會這樣工作,以及如何用最基礎、最可靠的方式去確保它的功能。對於那些想跳過理論基礎直接上手做項目的初學者而言,它可能顯得晦澀難懂,但對於希望建立起堅實、不被時代輕易淘汰的工程學認知的專業人士來說,它無疑是案頭不可或缺的壓艙石。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裏沒有太多關於“創新”或“顛覆性技術”的敘述,它的核心精神似乎是“將已知原理做到極緻的可靠和精確”。例如,在講解鏈條傳動效率優化時,它花費瞭極大的篇幅去討論鏈節間嚙閤角的變化如何影響能量損失,並提供瞭詳細的實驗數據來支持其建立的修正模型,這些內容對於日常維護和標準設計來說,可能略顯‘過度工程化’瞭。然而,正是這種對細節的執著,纔使得它能夠被用在那些對安全性和壽命要求極高的場閤,比如航空航天設備或重型礦山機械的傳動部分。我感覺這本書的真正讀者群,是那些需要為設備“保底”的資深設計師,他們關心的不是能跑多快,而是確保它在預定壽命周期內不會以任何可預見的方式失效。這本書就像是為那些需要為自己設計的每一個零件和每一個連接點提供法律級彆辯護材料的工程師準備的終極武器,裏麵每一個結論都有堅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作為支撐,幾乎找不到可以被隨意挑戰的灰色地帶。

評分

學習軸承與軸瓦隻能是這本書瞭。沒有其他。

評分

正版,價格公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購買的,紙張印刷都可以

評分

好東西,機械專業必備啊,絕對的好東西,信息全,內容豐富,很好很不錯

評分

不錯,和新華書店的一模一樣。很實用

評分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還好

評分

幫彆人買的,看起來挺厚實的,

評分

質量看上去還不錯,紙張不錯

評分

很棒的,第六版

評分

做工精細,印刷精美。不愧為機械設計的法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