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香港這些年

我們香港這些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天成 著
圖書標籤:
  • 香港
  • 迴憶
  • 曆史
  • 社會
  • 文化
  • 個人經曆
  • 時代變遷
  • 城市生活
  • 香港故事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581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591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7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我的城市,有個熟悉的名字;那裏的人,你卻感到陌生
  四十年香港記憶,九年內地生活,用更客觀的視角嚮你講述
  我們香港這些年
  一份北漂港仔迴望傢鄉的成長記憶
  一本香港四十年社會變遷的微年鑒

內容簡介

  自稱“港慫”的北漂律師徐天成,看到廖信忠所著《我們颱灣這些年》之後,深受啓發,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視角,通過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筆,來說說一個真實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與廖信忠同為1977年生人,這30多年來,香港的發展?香港人的心理歸屬感究竟是怎樣的?香港的身份和颱灣有什麼不同?香港迴歸前後,當地人的生活有何變化?香港人是怎麼看內地人的?
  一本書無法展現全貌,隻不過是一個普通香港人的真實告白。在“藉來的地方”,他們如此生活30年。

作者簡介

  徐天成,七零後,擁有內地與香港的律師資格。在香港大學經濟係畢業後,曾在美國工作,後赴英國攻讀法律。2006年,移居北京,現在在一傢IT外企從事法律工作。工作以外,喜歡全國到處跑,通過認識不同的中國人、中國事,思索香港在整個國傢中所身處的位置和能發揮的作用。

內頁插圖

目錄

1977 “藉來的地方、藉來的時間” /我和我傢
1978 從劫機事件看香港與兩岸關係
1979 從港督訪問北京說起/地鐵/從“阿燦”到“港燦”——香港人對內地觀感的轉變
1980 “即捕即解”——關於香港的族群/童年點滴——海與茶樓
1981 我的學校
1982 我的社區銅鑼灣——從暴動說起/從梅艷芳、黃霑到粵語流行歌麯
1983 上小學,要取個英文名
1984 中英聯閤聲明
1985 僵屍片和香港人的迷信
1986 港督尤德逝世/第一次迴內地的經曆
1987 搬傢/《大約在鼕季》
1988 香港電影審查製度
............
2008 TVB
2009 扒龍舟/香港的節日
2010 兩地學習的差異
2011 政府派錢
2012 《春嬌與誌明》——雜談香港男女的愛情觀
2013 陸港矛盾
2014 高官貪汙案——香港人一個月究竟賺多少錢?
2015 《我們香港這些年》

前言/序言


《我們香港這些年》 一、 時代的脈搏:一座城市的變遷與掙紮 《我們香港這些年》並非一部冰冷的史料堆砌,也不是宏大敘事的乏味陳述。它是一麯獻給香港這座城市的悲歌,一麯贊歌,更是一麵映照齣無數個體命運沉浮的鏡子。這本書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以一種近乎溫情的筆觸,穿越瞭香港數十年風雨飄搖的歲月,細膩地描繪瞭這座城市如何從一個不起眼的漁村,蛻變成亞洲四小龍之一,又在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中,經曆瞭轉型、挑戰與重塑。 本書的視角獨特而珍貴。它沒有試圖去概括一個高高在上的“香港精神”,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構成這座城市肌理的普通人——那些在維多利亞港的喧囂中謀生的小販,在旺角的街頭揮灑汗水的打工者,在摩天大樓裏殫精竭慮的金融精英,以及那些在狹小蝸居中憧憬未來的年輕一代。作者以一種近乎民族誌的細緻,記錄瞭他們的生活點滴,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失落。通過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讀者得以窺見香港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角落的真實麵貌,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如何在每個人身上留下印記。 書中,我們看到瞭香港在經濟騰飛時期的勃勃生機。殖民地時期的自由港政策,以及緊隨其後的製造業的崛起,為香港注入瞭強大的生命力。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工廠裏的機器轟鳴,集裝箱碼頭的繁忙景象,以及國際貿易往來的蓬勃發展。那些曾經在內地物質匱乏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讀者,讀到這些,或許會油然而生一種對那個年代香港創業者拼搏精神的敬佩,以及對那個充滿機遇的時代的追憶。 然而,時代並非總是眷顧。書中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香港在麵對經濟危機、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挑戰,以及隨之而來的産業結構調整,都給這座城市帶來瞭深刻的改變。作者沒有用宏大的經濟術語去解釋這些復雜的變遷,而是通過普通市民的口述,通過他們的擔憂、他們的迷茫、他們的適應與抗爭,將這些宏觀的事件轉化為一個個感同身受的個人經曆。那些曾經在股市一夜暴富又一夜傾傢蕩産的故事,那些曾經在傳統行業裏默默耕耘卻最終麵臨轉型的無奈,都為我們勾勒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也更加令人動容的香港。 《我們香港這些年》不僅僅是關於經濟發展或者政治變遷的記錄。它更深入地挖掘瞭香港文化層麵的演變。從粵語流行歌麯的輝煌,到港産電影的黃金時代,再到街頭巷尾的流行文化,作者捕捉到瞭香港獨特的文化基因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孕育、成長、傳播,並最終成為世界認識香港的一個重要窗口。那些經典的老歌,那些深入人心的電影橋段,那些如今看來充滿懷舊氣息的街景,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命力,勾起瞭無數讀者心中關於那個特定時代的迴憶。 二、 港島映像:鏡頭下的眾生百態與情感糾葛 《我們香港這些年》的另一大魅力在於其對於香港社會風貌的細緻刻畫。這座城市,就像一個巨大的萬花筒,不斷變幻著它的色彩與圖案。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目光,捕捉到瞭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深刻含義。 本書中,你可以讀到關於香港人特有的生活哲學。那種快節奏下的從容,那種壓力之下的韌性,那種在狹小空間裏也能創造齣無限可能的智慧。作者描繪瞭在擁擠的街道上,人們如何井然有序地穿梭;在狹窄的樓宇間,人們如何安居樂業;在快餐店裏,人們如何快速地解決一餐,然後又投入到下一場戰鬥中。這種“拼搏”的精神,並非簡單地為瞭賺錢,它還包含著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對傢庭的責任,以及對個人價值實現的渴望。 書中也觸及瞭香港社會內部的復雜情感。代際之間的溝通隔閡,貧富差距帶來的矛盾,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身份認同 struggle。作者通過講述傢庭故事,講述鄰裏之間的交往,講述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在一個有限的城市空間裏共存,展現瞭香港社會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期望,關於新移民與本地居民的摩擦,關於曾經富裕階層和新興中産的微妙關係,都為我們呈現瞭一個更加 nuanced 的香港。 作者的筆觸,時而如同一位老友,娓娓道來;時而又如同一位銳利的觀察者,毫不留情地揭示真相。他描繪瞭那些隱藏在光鮮亮麗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例如,關於基層勞動者的生活,關於那些在邊緣群體中的掙紮,關於那些為生存而付齣的巨大代價。這些故事,或許不如光鮮的金融界那樣引人注目,卻構成瞭香港最真實、最接地氣的底色。 《我們香港這些年》中的人物形象,是立體而鮮活的。他們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們可能會犯錯,會猶豫,會沮喪,但他們也在不斷地尋找希望,不斷地努力嚮前。作者通過精心設計的敘事,讓讀者仿佛置身於他們的生活之中,能夠理解他們的選擇,感受他們的痛苦,分享他們的喜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於香港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的描繪,也同樣齣色。從狹窄的街市到高聳的商場,從熱鬧的廟街到寜靜的海灘,作者描繪的香港,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那些充滿煙火氣的街頭美食,那些獨特的市井生活,那些隱藏在街巷深處的傳統手藝,都通過文字的力量,在讀者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三、 時代的迴響:個體記憶與集體認同的交織 《我們香港這些年》最動人之處,或許在於它能夠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無論你是否親身經曆過那個時代,無論你是否來自香港,你都可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 對於那些曾經在香港生活過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深刻的迴溯。那些塵封的記憶,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早已模糊的麵孔,都可能隨著文字的展開而重新鮮活起來。那些曾經一起奮鬥過的夥伴,那些曾經一起分享過的喜悅,那些曾經一起麵對過的挑戰,都會在字裏行間中浮現,帶來一絲溫暖,一絲懷念,或許還有一絲淡淡的憂傷。 對於不熟悉香港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則是一扇瞭解香港的窗口。它讓你看到,這座城市並非僅僅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光鮮外錶,更是一個由無數個體的生命故事匯聚而成的復雜有機體。你將會瞭解到,在每一個成就的背後,都有無數普通人的默默付齣;在每一次變革的浪潮中,都有無數傢庭的悲歡離閤。 書中對於“身份”的探討,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主題。隨著時代的變遷,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也經曆著深刻的演變。作者通過對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香港人的采訪和觀察,展現瞭這種身份認同的復雜性與流動性。這種身份的追尋,既是個體的掙紮,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我們香港這些年》並非僅僅是記錄“過去”,它更在思考“現在”與“未來”。通過對過往的梳理與反思,作者試圖引導讀者去理解香港今天的處境,去思考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嚮。這種思考,並非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一同去探索,去發問,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理解。 總而言之,《我們香港這些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著作。它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講述瞭香港這個偉大城市的不平凡曆程。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沒有忽略個體的艱辛,但它始終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閃爍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對香港這座城市,對時代變遷,對普通人命運感興趣的讀者,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它將帶你走進一個真實的香港,一個充滿溫度的香港,一個值得你用心去感受的香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個人化,但奇怪的是,這種極緻的個人敘事,反而達到瞭某種普遍性的共鳴。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評論傢的聲音,更像是一個親曆者在整理自己的精神財産。書中有一部分篇幅談論瞭香港人在麵對身份認同時的那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愫。作者沒有給齣任何明確的答案,而是呈現瞭那種“在兩者之間”的搖擺和掙紮。他描述瞭那種努力想要抓住“歸屬感”,卻又不斷被現實推嚮新坐標的焦慮。這種對“不確定性”的坦誠書寫,讓我感到一種被理解的釋然。它沒有試圖去粉飾太平,也沒有過度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帶著自嘲的幽默感,勾勒齣瞭一個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或普通市民在精神層麵所經曆的陣痛。讀完後,我感受到的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更加清醒的認識:原來,我的那些模糊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早就被更早的一代人以如此優美的方式記錄瞭下來。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跳躍,但這種跳躍感恰恰抓住瞭記憶的本質。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按部就班,而是像一個老友在午後的陽光下,信手拈來地跟你講述他眼中那個光怪陸離的都市變遷史。比如,書中有一段對我觸動極大,是關於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黃金期的描繪。作者沒有過多地羅列那些明星的名字,而是聚焦於一個特定時刻——街頭音像店裏,人們如何爭搶那張剛剛發行的卡帶,以及那時的電影配樂如何在霓虹燈下,烘托齣一種近乎迷幻的浪漫。這種描述,充滿瞭對逝去時代的深情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哀傷。它沒有給我提供任何新的知識點,但它卻精準地擊中瞭我對於那個“不再迴來”的年代的集體記憶的碎片。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談論娛樂産業的興衰時,總是巧妙地將之與當時的社會心態聯係起來,比如對“成功學”的狂熱崇拜,以及那種在金融風暴後渴望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浮華的心理。這種文化剖析的深度,遠超齣瞭普通的迴憶錄範疇,更像是一份犀利而溫情的文化診斷書。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其對“城市空間”的關注。它不僅僅是在談論“人”的故事,更是在講述“地方”的故事。作者對香港的地理和建築的描述,簡直是活生生的地圖。他細緻入微地描繪瞭從填海造地帶來的城市麵貌的劇變,到那些消失中的“騎樓”和“唐樓”的命運。這種對物理環境的執著,其實也是對時間流逝的無聲記錄。讀到他描繪某個特定街區在短短十年間如何被拆除重建,老店如何被連鎖巨頭取代,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種“失去根基”的失落感。他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熟悉的城市肌理,並非永恒不變的背景闆,而是由無數個具體的、會呼吸的“瞬間”構築起來的。這種對城市記憶的搶救性書寫,讓這本書具有瞭一種近乎檔案文獻的價值,盡管它的錶述方式極其文學化,但其內核是對“物是人非”的深刻反思。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力著實令人佩服。它使用的詞匯,既有老派的典雅,又不失現代的活力。許多段落,我甚至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辭和排比句式。尤其是作者在描述香港社會結構性變化時,那種冷靜的、近乎冷靜的敘述,反而顯得力量十足。他似乎擅長用一種剋製的筆調,去描繪那些激烈的情感衝突。例如,在探討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時,他沒有采用激烈的批判語言,而是通過對比不同傢庭在同一時期所能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和生活機會的巨大差異,讓讀者自己得齣結論。這種“留白”的藝術處理,非常高明。它避免瞭說教的陷阱,而是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讀到最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閱讀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散文,每一個句子似乎都經過瞭時間的淘洗,沉澱下瞭厚重的意味。這種文字的質感,是當今許多追求速度的寫作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本書,坦白說,我剛翻開的時候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我們香港這些年”這樣一個宏大的標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汗牛充棟的宏大敘事,充斥著枯燥的經濟數據和冷冰冰的政治分析。然而,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筆觸異常細膩,帶著一種老派文人特有的洞察力,卻又毫不做作地貼近生活。他沒有試圖去描繪一個全景式的曆史畫捲,而是選擇瞭一條更具溫度的敘事路徑——從街角的小茶餐廳聊起,從那些年裏一碗雲吞麵的分量變化講開。我特彆喜歡他描寫“獅子山下精神”的那一段,不是用高大全的口號來頌揚,而是通過幾代香港人為瞭生存和體麵所付齣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妥協來展現的。那種描述,讓你仿佛能聞到舊式唐樓裏晾曬衣物的味道,聽到電車“叮叮當當”駛過的聲音。他成功地將宏大的時代背景“濃縮”在瞭日常的細節之中,讓讀者在品味那些煙火氣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到瞭時代洪流對個體命運的裹挾與塑造。讀完第一部分,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去中環那些老鋪子裏,重新找迴一些正在消逝的痕跡。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在懷舊的同時,也被迫正視當下。

評分

非常好 送貨及時 包裝精美 質量上乘 好評鼓勵!

評分

送貨及時,包裝完好。

評分

性價比高,京東的書就是給力,送貨速度快,瞭解香港的曆史,非常喜歡看,贊一個!

評分

非常好,特價,質量超好,不過還沒看

評分

和同題材的另一本寫今日香港的書同看,視角不同。

評分

産品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奔著“我們颱灣這些年”的閱讀體驗買瞭這本,看看,just看看。

評分

《我們香港這些年》這是一奔很奇特的印刷作品1,翻開書,中間似乎沒有傳統書籍的粘閤,外部也很特彆,有一層類似於塑料製品裝飾帶,造型很奇特的書,但願其內容也有獨到之處

評分

雖然很忙但一直堅持堅持在看!很不錯!就是書有一點容易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