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与故乡系列(套装共10册)

作家与故乡系列(套装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迅,胡适,郁达夫,老舍,沈从文 等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散文
  • 乡土文学
  • 作家
  • 故乡
  • 回忆
  • 情感
  • 文化
  • 地域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807680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2188
包装:箱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2
套装数量:10
字数:10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家与故乡”系列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包括《鲁迅的绍兴》、《胡适的绩溪》、《老舍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沈从文的湘西》、《缘缘堂随笔》、《林家铺子》、《城南旧事》、《冯骥才的天津》、《王安忆的上海》10册,编选10位现当代著名作家关于故乡的精美文字,穿插著名摄影家陆宗寅、卓雅、沈继光等千帧精美照片,图文并茂,意在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作家笔下的故乡与摄影家照片中的世俗风情。

字里行间故乡情 光影斑驳文人梦

千帧名家摄影,记录时光流转


  


  

内容简介

  

  “作家与故乡”系列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第一辑包括《鲁迅的绍兴》、《胡适的绩溪》、《老舍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沈从文的湘西》、《缘缘堂随笔》、《林家铺子》、《城南旧事》、《冯骥才的天津》、《王安忆的上海》10册,精选鲁迅、胡适、老舍、郁达夫、沈从文、丰子恺、茅盾、林海音、冯骥才、王安忆十位作家追忆故乡的文字,再现文人笔下的故乡记忆,同时穿插摄影家陆宗寅、卓雅、沈继光等千帧精美照片,图文并茂,意在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作家笔下的故乡与摄影家照片中的世俗风情。  收录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其中包括鲁迅的《故乡》《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胡适的《九年的家乡教育》《我的母亲的订婚》《我的信仰》;老舍的《想北平》《我的母亲》《柳家大院》《小人物自述》;郁达夫的《还乡记》《还乡后记》《江南的冬景》《杭州的八月》;沈从文的《我所生长的地方》《常德的船》《沅陵的人》《凤凰》;丰子恺的《忆儿时》《还我缘缘堂》《胜利还乡记》《塘栖》;茅盾的《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冯骥才的《逛娘娘宫》《指指点点说津门》《冯五爷》;王安忆的《城隍庙里的玩与吃》《地母的精神》《忧郁的春天》。

作者简介

《城南旧事》林海音(1918—2001),现代女作家。196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成名。她在出版业上亦有许多成绩。从1951年开始,她主编《联合报》副刊10年,树立了编辑的典范,提升了文艺副刊的水准和地位。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羊房胡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1997年举办“沈继光油画展”。2003年在北京大学举办《残片古城》摄影展。2009-2012年在三味书屋先后举办个人艺术展。出版多部摄影作品集。

《冯骥才的天津》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 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文学代表作:《珍珠鸟》《灵性》《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等。近 15 年投身民间文化和传统村落抢救,相关理论、随笔及其主编大型文化档案颇丰。现于天津大学任教授。

《胡适的绩溪》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陆宗寅,当代资深编辑,摄影家。

《老舍的北京》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其作品多为反映北京底层百姓的生活,有着十足的“京味儿”。

王培元 山东日照人,出生于青岛。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著有《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后出图文本《延安鲁艺风云录》)、《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等。

沈继光 1945年生于北京羊房胡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1997年举办“沈继光油画展”。2003年在北京大学举办《残片古城》摄影展。2009-2012年在三味书屋先后举办个人艺术展。出版多部摄影作品集。

《林家铺子》茅盾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 余幅。

《鲁迅的绍兴》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 余幅。

《沈从文的湘西》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考古学专家,曾撰写出版《边城》、《长河》等小说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卓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出版了《卓雅摄影作品集》、《黄永玉和他的湘西》、《月亮打湿了草帽》、《太阳起床我也起床》、《不老乡情九万年》等摄影作品集,是一位用“镜头里的湘西”走向世界的摄影家。

《王安忆的上海》王安忆,1954 年生。作家。1978 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等中短篇小说集,《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长篇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余幅。

《郁达夫的杭州》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其文笔浓郁清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小说、散文、诗词和文论等众多领域成就卓越。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余幅。

《缘缘堂随笔》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 余幅。

目录

《城南旧事》目 录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后记

收拾残片——陪海音先生再走城南(沈继光)

残片不在,记忆失了根壤(沈继光)


《冯骥才的天津》

目 录

灵魂的巢(代序)

快手刘

逛娘娘宫

空屋

书桌

猫婆

指指点点说津门

甲戌天津旧城踏访记

神鞭(楔子)

三寸金莲(书前闲话)

刷子李

苏七块

张大力

冯五爷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胡适的绩溪》

目 录

九年的家乡教育

先母行述(1873—1918)

我的母亲的订婚

我的信仰

从拜神到无神

我的儿子

家书—致母亲

家书—致妻儿

编后语(陆宗寅)


《老舍的北京》

目 录

想北平

我的母亲

北京的春节

微神

柳家大院

老字号

小人物自述(未写完)

宗月大师

断魂枪

骆驼祥子(节选)

照片二事(沈继光)

由《老舍的北京》回到故居的老舍(沈继光)98


《林家铺子》

目 录

林家铺子

春蚕

秋收

残冬

编后记(陆宗寅)


《鲁迅的绍兴》

目 录

故乡

我的第一个师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风波

《呐喊》自序

孔乙己

阿 Q 正传

祝福

编后记(陆宗寅)


《沈从文的湘西》

目 录

我所生长的地方

我读一本小书

 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上许多课仍然

 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桃源与沅州

鸭窠围的夜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凤凰

再版后记(卓雅)98


《王安忆的上海》

目 录

南陌复东阡(代序)

城隍庙里的玩与吃

地母的精神

到图书馆去

办公室的回忆

屋顶上的童话

两个邮递员

打一电影名字

物质世界

出巡回来乐遥遥

茜纱窗下

街灯底下

忧郁的春天

泰康路一九五八

遍地民工

忧伤的年代

永不庸俗


《郁达夫的杭州》

目 录

自传

还乡记

还乡后记

青烟

江南的冬景

钓台的春昼

移家琐记

杭州的八月

西溪的晴雨

半日的游程

城里的吴山

玉皇山

编后记(陆宗寅)


《缘缘堂随笔》

目 录

忆儿时

肉腿

杨柳

我的母亲

还我缘缘堂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佛无灵

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

胜利还乡记

酒令

癞六伯

塘栖

王囡囡

清明

四轩柱

元帅菩萨

编后记(陆宗寅)


精彩书摘

  《作家与故乡系列(套装共10册)》:
  《城南旧事》林海音著沈继光摄影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
  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
  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的走,慢慢的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们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的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远山的回响:那些文字里流淌的乡愁》 这套《作家与故乡系列》并非简单罗列十位不同作家的故乡风貌,它是一场深沉的、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对“根”与“源”的哲学追寻。它所呈现的,不是一个静态的地理坐标,而是一个流动的、饱含情感与记忆的文化符号,是作家们用生命体验与文字温度,精心打磨而成的、关于故土的精神图腾。 本书籍系列,汇聚了十位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家,他们各自来自祖国不同的地域,每一片故乡土地都孕育了他们独特的生命痕迹与创作灵感。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描绘异彩纷呈的地域风光,或者记录淳朴的乡野风情。它更深入地挖掘了作家与其故乡之间那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纽带。故乡,对于作家而言,不仅仅是出生与成长的摇篮,更是他们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是他们创作能量的源泉,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永恒的精神地标。 这十本书,如同十面棱镜,折射出不同作家对故乡的理解与情感。有的作家,将故乡视为温暖的避风港,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萦绕着那熟悉的炊烟与吴侬软语;有的作家,则将故乡描绘成一段充满挣扎与反思的过往,那里的伤痛与记忆,成为他们反观自我、审视时代的重要素材;还有的作家,则在故乡的土地上,发现了超越地域限制的普世情感与人文精神,将故乡的独特之处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 《故乡的河流,岁月的歌》 在这套系列的每一本书中,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探寻他们故乡的独特气质。比如,在描绘江南水乡的书籍中,你或许会感受到细雨霏霏中弥漫的温婉与诗意,水巷、石桥、桨声灯影,勾勒出如诗如画的生活场景,但也可能潜藏着世代传承的细腻情感与深埋的家族往事。在描绘北方平原的书籍中,你或许会体会到黄沙漫卷下的粗犷与豪迈,广袤的土地,淳朴的民风,坚韧的生命力,都凝聚成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而在这份雄浑之下,或许也隐藏着土地的贫瘠与生存的艰辛。在描绘西南山地的书籍中,你或许会闻到古老民族特有的神秘气息,层峦叠嶂的山峦,蜿蜒曲折的河流,承载着古老的传说与独特的祭祀,这片土地的原始与淳朴,常常唤醒作家内心深处对生命本真的渴望。 然而,这套书所揭示的,绝非仅仅是对地域特色的简单呈现。它更关注的是,这些地域特色是如何渗透到作家的人格塑造、思想形成和艺术风格之中。故乡的山水,塑造了作家的性情;故乡的习俗,影响了作家的价值观;故乡的人们,则构成了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作者们在回忆故乡时,常常会追溯童年时的玩伴,少年时的启蒙老师,以及那些已经消逝在岁月长河中的亲人。这些鲜活的人物,不仅仅是故乡的符号,更是作家情感寄托的载体,是他们探索人性、理解社会的重要切入口。 《笔尖下的根脉,心灵的故园》 《作家与故乡系列》的另一重要亮点,在于它对“乡愁”这一复杂情感的深度解析。乡愁,并非简单的思乡之情,它包含着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对纯真年代的怀念,对故土人文的依恋,以及在漂泊中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追问。每一位作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他们的乡愁。有的乡愁,是淡淡的忧伤,如秋叶的静美,浸润在淡淡的笔触中;有的乡愁,是浓烈的怅惘,如陈年的酒,醇厚而带着一丝苦涩,回味无穷;有的乡愁,则是一种对故乡的告别,一种在回忆中完成的与过去的和解,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追溯,它也深刻地探讨了“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许多作家在回望故乡时,也在反思故乡的变迁,时代的洪流如何改变了他们熟悉的面貌,古老的传统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冲击。他们通过对故乡的描绘,也在审视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思考着现代化进程中的得失,以及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保留那些珍贵的文化基因。这种对故乡变迁的观察,使得这套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 《回望与前行:故乡在文字中的永恒》 这套书籍的价值,还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元视角来理解中国这片广袤土地。每一个作家,都像是一位独特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自己熟悉的世界,去发现那些未曾留意过的细节,去感受那些深藏的情感。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十本书,如同进行了一次虚拟的中国大地旅行,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百态。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旅行中,读者都能感受到一种共通的情感——那份对故乡的深情,那份对根的依恋。 《作家与故乡系列》是一场心灵的旅程,它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故乡,去发现自己与故土的情感连接。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灵魂深处的一处坐标,是我们生命故事的重要起点。这套书,是献给所有怀揣着乡愁的人,也是献给所有热爱故土、热爱生活的人。它用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故园,让我们可以随时回到那里,汲取力量,品味温暖,思考人生。 这十本书,是作家们用一生去书写的诗篇,是他们献给故乡最真挚的告白。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冲突,却以其细腻的情感,深沉的思考,和如水的笔触,触动着每一个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们或许不会告诉你如何去改变世界,但它们会让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更深沉地热爱你所来自的地方。它们是文字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慰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古代音乐史的专著,名字叫作《丝路上的琴音流转》,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会充斥着晦涩的乐理分析和枯燥的年代考证,但这位作者的笔触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他没有局限于某个朝代的宫廷雅乐,而是紧紧围绕丝绸之路,讲述了胡琴如何传入中原,龟兹乐如何影响唐代的燕乐,以及民间乐器在不同地域间的融合与演变。书里配有大量的乐谱片段和乐器复原图,即便是对外行人,也能通过文字描述想象出那些失传已久的音色。尤其是在描述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场景时,作者的解读充满了生命力,仿佛那些沉睡千年的图像又重新奏响了乐曲。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史的理解,它证明了文化交流绝非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持续千年的、充满活力的“对话”。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本推理小说《迷雾中的灯塔管理员》,简直是废寝忘食。这本书的诡计设置得非常巧妙,高明之处不在于多么离奇的作案手法,而在于对人性的细致入微的刻画。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灯塔上,环境的封闭性极大地烘托了人物心理的压抑与扭曲。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描绘灯塔管理员们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那种与外界的隔绝感,如何腐蚀人的理智和信任,使得任何一个微小的矛盾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我一度以为我已经猜到了凶手,但直到最后一章揭开谜底时,我还是被作者的布局深深折服了。那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干的”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必须是他”的宿命感。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冰冷的海风和咸湿的空气,这本书成功地利用环境塑造了叙事氛围,是近年来少有的能让人手不释卷的佳作。

评分

我刚刚合上一本名为《深海蓝图:海洋生态系统的智慧》的书,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深潜。这本书的图文排版极其出色,那些高清的深海生物照片简直令人窒息,它们展示了一个我们几乎不了解的、充满奇诡生命力的世界。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从浅海珊瑚礁的色彩斑斓,逐步过渡到幽暗的深渊平原,每一次深入都伴随着对新奇生态学概念的解释,但绝不枯燥。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极端微生物的研究部分,它们如何在接近沸点的热液喷口下生存,彻底颠覆了我对生命适应力的认知。这本书的科学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读完后,我走在海边,看海水的颜色都觉得有了新的含义,那背后隐藏的复杂系统和脆弱平衡,让人对保护海洋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套名为《历史的褶皱: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的丛书,真是感慨万千。这套书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比如其中关于江南水乡转型的那一卷,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传统手工纺织业如何一步步被现代工厂的轰鸣所取代,那种无力和无奈,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民间信件和日记,那些质朴的文字,比任何官方文件都更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结构的松动与重塑。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的史学家的目光,他既不美化过去,也不一味地批判,而是试图理解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人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生活方式,原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背后都有着漫长而痛苦的挣扎。对于那些对社会学和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理解人类境遇的视角。

评分

刚刚读完一本名为《量子纠缠与宇宙的秘密》的科普读物,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物理学的认知。作者是一位深谙传播之道的物理学家,他能用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最反直觉的概念。比如,他用抛硬币的概率模型来解释叠加态,用两个远距离相连的骰子来阐释量子纠缠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这本书最棒的一点是,它没有回避那些科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知识的边界,甚至探讨了意识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哲学关联。读完后,虽然我并不能说自己掌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我对这个世界的本质——那个底层逻辑的奇妙性——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更微小的尺度上,宇宙的运行逻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疯狂和美丽得多。

评分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评分

很好的,速度快,有折扣,京东,虽然近期搞促销有点不大谦虚了,但是还算不错。

评分

对现代的大家代表性作品进行了选择!对大家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评分

京东有活动时买的,还没看完,很不错的书,都是大家的文章,写的就是好,应该是正版

评分

最早读到故乡的书是鲁迅的文章,收录在课本里面的,之后是沈从文的边城,字里行间对故土的眷恋!如今我也开始满世界奔波,看他们对故乡的理解,同时也回味一下自己的故乡!书非常不错,物流也快,慢慢品味!

评分

三联的书,质量总是让人很放心,当然,定价也不低,但物有所值,虽然不厚

评分

这书不错,可读性强,挺好的!

评分

比其他网站便宜,看着不错,希望正品

评分

确实是一套很不错的书,以前有一个出版社也出过这套书,外包装设计我更喜欢那个出版社的,但内部装帧设计、印刷还是三联的更好一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