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诗集:以诗之名

席慕蓉诗集:以诗之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慕蓉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席慕蓉
  • 爱情
  • 情感
  • 文学
  • 经典
  • 台湾文学
  • 治愈
  • 青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07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644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请购买新版:



编辑推荐

漫漫岁月的雕琢与淬炼,新的体悟缤纷涌现……

席慕蓉第一部诗集《七里香》,距今正好三十年。漫漫岁月的雕琢与淬炼,使一颗诗心更加温润、澄澈。从亚洲到欧洲,从四川到蒙古,岁月的河流洗去绵长的喜悦与哀愁,也卷进了无尽的怀想与坚贞。

《以诗之名》为席慕蓉全新诗集,也是其第七本诗集,收录了2006年以来未收录、甚至未发表过的作品。旧的情怀依然发酵,新的体悟继续涌现,是爱诗之人不可错过的珠玉之作。

《以诗之名》延续了席慕蓉一贯的丰厚的简单。人生感悟依然在其笔端缓缓流淌,伴随着每一次晨钟暮鼓。“一生 或许只是几页/不断在修改与誊抄着的诗稿/从青丝改到白发 有人/还在灯下”。经历过太多的云卷云舒,人生于她,早已不是一种诱惑,而是一出宁静的风景,其中,沉淀了太多的人生智慧,和回忆,和遥想。

内容简介

《以诗之名》为席慕蓉的第七本诗集,收录了其全新的诗歌创作。诗集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写成于二00五年之后。诗人也在其中特意放进了精心挑选的一些旧作,有些是从来没有发表过的,有些是虽然发表了却从没有收入到诗集里的,因此这就成为一本以诗之名将时光层叠交错的集子。诗人近年多次往返于台湾与蒙古草原之间,作为那个远离族群远离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蒙古人,诗人借此次诗集的出版重温了自己的精神回乡之旅,并终于在心中、在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关于原乡经验的书写,终于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行走,将故乡草原上的月光引入诗行。

诗集《以诗之名》离第一册诗集《七里香》的面世正好隔了三十年。漫漫岁月的雕琢与淬炼,使一颗诗心更加温润、澄澈。从亚洲到欧洲,从四川到蒙古,岁月的河流洗去绵长的喜悦与哀愁,也卷进了无尽的怀想与坚贞。

从创作第一首诗的一九五九年三月算起,到此次新诗集的出版,总数不过四百首的诗歌连接了诗人生命里超过五十年的时光。用诗人借用朋友的话说,“回头省视自己一路走来,可能忽然发现,原来走了这么久,现在才正要开始。”这本诗集记录了诗人几十年的故乡寻觅之路。如今,诗人站在故乡的月光里,回望来时路,再翘首未来。旧的情怀依然发酵,新的体悟继续涌现,是爱诗之人不可错过的珠玉之作。

作者简介

席慕蓉,祖籍蒙古,生于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1966年以第*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在国内外举行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担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现为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南开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内蒙古博物院荣誉馆员,鄂温克族及鄂伦春族的荣誉公民。

诗作被译为多国文字,在蒙古国、美国及日本均有单行本出版发行。


目录

目 录 自序

篇一 执笔的欲望

时光长卷

执笔的欲望

一首诗的进行

明镜

寒夜书案

秘教的花朵

春天的演出

篇二 最后的折叠

白垩纪

琥珀的由来

晨起

寂静的时刻

别后——之一

梦中的画面

纪念册

最后的折叠

小篆

别后——之二

篇三 旦暮之间

诠释者

翩翩的时光

旦暮之间

樱之约

关于“美”以及“美学”

诗的旷野

篇四 雕刀

雕刀

恨晚

别后

等待

偶遇

淡化

篇五 雾里

桐花

眠月站

独白

孤独的行路者

雾里

篇六 浪子的告白

我的愿望

昨日

晚慧的诗人

恐怖的说法

呼唤五则

揭晓

陌生的恋人

浪子的告白

篇七 以诗之名

胡马之歌

以诗之名

母语

素描巴尔虎草原

封号

黑骏马

塔克拉玛干

当时间走过

篇八 聆听 《 伊金桑 》

聆听《 伊金桑 》

祖先的姓氏

梦中篝火

“退牧还草”?

因你而留下的歌

热血青春

送别查嘎黎

他们的声音

篇九 英雄组曲

英雄噶尔丹

英雄哲别

锁儿罕·失剌

附录 三家之言

席慕蓉诗有感 三木直大

诗就是来自旷野的呼唤 李瑞腾

——论席慕蓉之以诗谈诗

地平线 林文义

精彩书摘

执笔的欲望

——敬致诗人池上贞子

一生 或许只是几页

不断在修改与誊抄着的诗稿

从青丝改到白发 有人

还在灯下

这执笔的欲望 从何生成?

其实不容易回答

我只知道

绝非来自眼前的肉身

有没有可能

是盘踞在内难以窥视的某一个

无邪又热烈的灵魂

冀望 借文字而留存?

是隐藏 也是释放

为那一路行来

频频捡拾入怀的记忆芳香

是痴狂 并且神伤

为那许多曾经擦肩而过 之后

就再也不会重逢的光影图像

是隐约的呼唤

是永远伴随着追悔的背叛

是绝美的诱惑 同时不也是那

绝对无力改变的承诺?

如暗夜里的飞蛾不得不趋向烛火

就此急急奔赴向前

头也不回的 我们的一生啊

请问

还能有些什么不一样的解说?

今夜 窗里窗外

宇宙依然在不停地消蚀崩坏

这执笔的欲望 究竟

从何而来?

为什么 有人

有人在灯下

还迟迟不肯离开?

2009.1.7

时光长卷

谁说绵延不绝?

谁又说不舍昼夜?

其实 我们的一生只是个

空间有限的展示柜

时光是画在绢上的河流

这一生的青绿山水

无论再怎么精心绘制

再怎么废寝忘食

也只能渐次铺开再渐次收起

凡不再展示的

就紧紧卷入画轴

成为昨日

2010.7.4

浪子的告白

何等奢华又荒凉的一生啊!

散尽的 岂止是万贯家财

当最后

我们只能在记忆中不断确认

彼此的 曾经相爱

2009.3.9

秘教的花朵

诗的秘密在于出走或者隐藏

集中所有的意念于笔尖 然后

背道而驰

不可能再停留在原地

也并非为了去取悦于你

那魅惑

如薰香蜜蜡雕琢出的秘教的花朵

来自灵魂所选择的信仰

似近又远 仿佛是自身那幽微的心房

时而 又仿佛是那难以触及的

渺茫的穹苍

2010.11.13

前言/序言

回 望

——自序

几年前,马来西亚的水彩画家谢文钏先生,托人给我寄来一张小画,是我自己的旧时习作,应该是大学毕业之前交到系里的一张水墨画。文钏是我的同班同学,毕业后的那个夏天,去系办公室辞行的时候,见到这些已经无人认领的作业,在助教的建议之下,他就当作纪念品带回马来西亚去了。多年之后,才又辗转寄还给我。

这张小画是临稿的习作,画得不很用心,乏善可陈。倒是画面左上角我用拙劣的书法所提的那些字句,唤醒了我的记忆:

关山梦,梦断故园寒。塞外英豪何处去,天涯鸿雁几时还,拭泪话阴山。

生硬的字句,早已忘却的过去,可是我知道这是我填的词。应该是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在溥心畬老师的课堂里开始学习,胡乱试着填的吧?后来在别的课堂里交作业的时候,又把它写了上去。

这真正应该是早已被我遗忘了的“少作”了。但是,多年之后,重新交到我的手上,怎么越看越像是一封预留的书信?

原来,为了那不曾谋面的原乡,我其实是一直在作着准备的。

年轻的我还写过一些,依稀记得的还有:

“……头白人前效争媚,乌鞘忘了,犀甲忘了,上马先呼累。”等等幼稚又怪异的句子,交到溥老师桌上的时候,他看着吟着就微微笑了起来,是多么温暖的笑容,伫立在桌前的我,整个人也放松了,就安静地等待着老师的批改和解说……

是多么遥远的记忆。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开始写诗?又为什么还在继续写诗?我或许可以用生活中的转折来回答,譬如战乱,譬如寂寞,并且也曾经多次这样回答过了。可是,心里却总是有些不安,觉得这些答案都并不完全,甚至也不一定正确。

什么才是那个正确而又完全的答案?

或者,我应该说,对于“写诗”这件事,有没有一个正确而又完全的答案?

我是一直在追问着的。

是不是因为这不断的追问与自省,诗,也就不知不觉地继续写下去了?

《 以诗之名 》是我的第七本诗集。

预定在今年的七月出版,那时,离第一册诗集《 七里香 》的面世,其间正好隔了三十年。而如果从放进第二册诗集中最早的那一首是写成于一九五九年三月来作计算的话,这总数不过四百首左右的诗,就连接了我生命里超过五十年的时光了。

五十年之间的我,是不断在改变呢还是始终没有改变?

记得在一九九九年春天,第四本诗集《 边缘光影 》出版,在极为简短的序言里,我曾经斩钉截铁地宣称:“诗,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自己。”

我现在也不会反对这句话。可是,我也慢慢发现,在这一生里,我们其实很难以现有之身的种种经验,来为“诗中的那个自己”发言。

是的,诗,当然是自己,可是为什么有时候却好像另有所本?

一个另有所本的自己?

在这本新的诗集里,大部分的作品都写成于二○○五年之后,但是,我也特意放进了一些旧作。有的是从没发表过的,有些是虽然发表了却从没收进到自己诗集里来的,因此,这本新诗集就成为一本以诗之名来将时光层叠交错在一起的书册了。

时光层叠交错,却让我无限惊诧地发现,诗,在此刻,怎么就像是什么人给我预留的一封又一封的书信?

时光层叠交错,当年无人能够预知却早已写在诗中的景象,如今在我眼前在我身旁一一呈现——故土变貌,恩爱成灰,原乡与我素面相见……

我并不想在此一一举例,但是,重新回望之时,真是震慑于诗中那些“逼真精确”的预言。是何人?早在一切发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前,就已经为我这现有之身写出了历历如绘的此刻的生命场景了。( 是那个另有所本的自己吗? )

原来,五十年的时光,在诗中,真有可能是层叠交错的。

原来,穷五十年的时光,也不过就只是让我明白了“我的不能明白”。

原来,关于写诗这件事,我所知的是多么表面!多么微小!

可是,尽管如此,在今天这篇文字的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想为我这现有之身与“诗”的关联多说几句话,譬如那诗中的原乡。

向溥老师交出的作业“天涯鸿雁几时还,拭泪话阴山”,应该是一九六二年秋天之后的填词习作。一九七九年,我写了一首《 狂风沙 》,这首诗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这首诗写成之后的十年,一九八九年八月一日,台湾解除了公教人员不得前往中国大陆的禁令,我在八月下旬就又搭飞机,又坐火车,又转乘吉普车地终于站在我父亲的草原上了。盘桓了几天之后,再转往母亲的河源故里。然后,然后就此展开了我往后这二十多年在蒙古高原上的探寻和行走,一如有些朋友所说的“疯狂”或者“诡异”的原乡之旅。

朋友的评语其实并无恶意,他们只是觉得在这一代的还乡经验里,我实在“太超过了现实”而已。

我的朋友,我们这一代人,生在乱世,生在年轻父母流离生涯中的某一个驿站,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完全来不及为自己准备一个故乡。

我们终于在台湾寻到一处家乡,得以定居,得以成长,甚至得以为早逝的母亲( 或者父亲 )构筑了一处墓地。所以,在几十年之后,这突然获得的所谓“回乡”,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回的都只是父母的故乡而已。不管是陪着父母,或者只能自己一个人回去,也都只是去认一认地方,修一修祖坟,了了一桩心愿,也就很可以了。朋友说,没见过像我这样一去再去,回个没完没了的。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为的是什么,所以,只好保持沉默。一直到今年,二○一一年的春天,我写出了《 英雄哲别 》《 锁儿罕·失剌 》,与去年完成的《 英雄噶尔丹 》一起,放进这本《 以诗之名 》的诗集里,成为书中的第九辑,篇名定为《 英雄组曲 》,在那种完成了什么的兴奋与快乐里,我好像才终于得到了解答。

我发现,这三首诗放在一起之后,我最大的快乐,并不在于是不是写了一首可以重现历史现场的诗,更不是他人所说的什么使命感的完成,不是,完全不是。我发现,我最大的快乐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窃喜”的满足和愉悦。

只因为,在这三首诗里,在诗中的某些细节上,我可以放进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我终于可以与诗中的那个自己携手合作,写出了属于我们的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故乡。

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行走,我终于可以把草原上那明亮的月光引入诗行。我还知道斡难河水在夏夜里依旧冰凉,我知道河岸边上杂树林的茂密以及林下水流温润的光影,我知道黎明前草尖上的露水忽然会变成一大片模糊的灰白,我知道破晓前东方天穹之上那逼人的彤红,我甚至也知道了一面历经沧桑的旌旗,或者一尊供奉了八百年的神圣苏力德,在族人心中的分量,有多么沉重……

这些以我这现有之身所获得的关于原乡的经验,虽然依旧是有限的表面和微小,可是,无论如何,在此刻,那个名字再也不会是只能躲在我的心中,却又时时让我疼痛的那一根刺了。

靠着不断的行走与书写,当然,还有上天的厚赐,我终于得以在心中,在诗里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故乡。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存在,因而是毫不费力的拥有。可是,对于我这个远离族群远离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蒙古人,却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故乡啊!

原来,我要的就是这个。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寻找,我现在终于明白,我要的就是这个。

而且,我还希望能够再多要一些。

我多么希望,能像好友蒋勋写给我的那几句话一样:

“书写者回头省视自己一路走来,可能忽然发现,原来走了那么久,现在才正要开始。”

我多么希望是如此!

我多么希望能如此。

二○一一年四月廿五日于淡水乡居

附录 三家之言


《席慕蓉诗集:以诗之名》 一、 序章:生命的低语与远方的呼唤 在广袤的生命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如同星辰般闪耀,又如山泉般清澈,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席慕蓉诗集:以诗之名》便是这样一部汇聚了席慕蓉女士生命感悟与艺术追求的诗歌集。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作者以一颗敏感而深邃的心灵,对生命、爱情、乡愁、自然,乃至宇宙万物的细腻捕捉与深刻描绘。本书旨在呈现席慕蓉女士诗歌创作中最纯粹、最动人的篇章,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与她的灵魂共鸣,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本书收录的诗篇,跨越了席慕蓉女士创作生涯的多个重要时期,力求展现其诗歌风格的演变与主题的深化。从早期的青涩与热情,到中期的成熟与沉思,再到近期的超然与辽远,每一首诗都凝聚着作者对生命最真挚的情感与最独特的理解。它试图透过“诗之名”,揭示席慕蓉诗歌背后那不为人知的思考,以及她如何用文字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诗意世界。 二、 主题篇章:爱,在时光里低语 爱情,是席慕蓉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在这本诗集中,我们看到的爱,并非浮于表面的浪漫,而是深入骨髓的体味,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恒久守候。 初遇的惊艳与悸动: 诗中描绘的初遇,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带着露珠的清新与希望。那是一种眼神的交汇,一种心弦的拨动,一种仿佛前世早已注定的相遇。“你站在我面前 / 像一株初生的草 / 带着露水的晶莹 / 和清晨的露水。” 这样的意象,勾勒出爱情萌芽时的纯粹与美好。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那种刹那间的怦然心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猜想。 相恋的缱绻与缠绵: 当爱情的花朵绽放,诗歌便染上了温润的色彩。席慕蓉笔下的爱情,并非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流淌。她善于将自然的景物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例如:“你的笑 / 像草原上盛开的野花 / 灿烂而短暂 / 却在我心中留下永恒的芬芳。” 这样的比喻,将爱情的美好与短暂、深刻与珍贵并行展现。诗中对爱人声音的眷恋,对爱人身影的追寻,都凝聚着一种深沉而执着的情感。 别离的忧伤与坚韧: 爱情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别离的伤痛也无法避免。然而,席慕蓉笔下的离愁别绪,并非只是哀怨与沉沦,而更多了一种在痛苦中升华出的坚韧与回望。她能够将分离的痛苦转化为对过往美好的珍藏,以及对未来依旧怀有的希望。“当你想起我 / 也许是在一个雨天 / 窗外是模糊的风景 / 而我的思念 / 像雨丝一样缠绵。” 这样的诗句,带着淡淡的忧伤,却又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精神,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爱已逝去,但爱过的痕迹,将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永恒的追寻与期盼: 席慕蓉的爱情诗,往往超越了具体的某一个人,而升华为对一种理想爱情的追寻。她渴望一种纯粹、真挚、能够抵御时间侵蚀的爱。即使现实中有失落,她的内心深处,依然燃烧着对理想爱人的期盼。“我一直在等待 / 等待你的到来 / 像等待黎明 / 像等待阳光 / 像等待一场永不落幕的爱情。” 这种对爱的执着与信念,构成了她诗歌中最为动人的一部分。 三、 乡愁篇章:记忆的草原,远方的故乡 “乡愁”是席慕蓉诗歌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印记。她的乡愁,不仅仅是对地理空间的思念,更是对一种文化根源、一种生命归属的深切呼唤。 草原的辽阔与苍茫: 席慕蓉女士的成长背景,赋予了她对草原独特的眷恋。在她的诗歌中,草原不仅仅是地名,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自由、广阔、生命力与历史的沉淀。“蓝天下的草原 / 像一张宁静的画 / 我曾奔跑在你的怀抱 / 听风的低语,听马蹄的声响。” 草原的辽阔,承载着她童年的记忆,承载着她的青春,也承载着她对民族根源的认同。 远方的呼唤与回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席慕蓉女士离开了草原,开始了另一段人生旅程。然而,故乡的呼唤从未停止。这种呼唤,有时是模糊的梦境,有时是突如其来的思绪,有时是看到相似的景物触景生情。“我坐在异乡的窗前 / 看着陌生的风景 / 却总有来自远方的风 / 吹散眼前的迷茫 / 带来故乡的气息。” 这种乡愁,是内心的牵挂,是情感的寄托,是生命无法割舍的羁绊。 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传承: 她的乡愁,也与她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思考紧密相连。她常常在诗中融入对祖先的追忆,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种乡愁,已超越了个人情感,上升到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那古老的传说里 / 藏着我们的故事 / 藏着我们的荣光 / 藏着我们永不磨灭的印记。” 这种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对历史的回溯,是她诗歌中深沉而厚重的一笔。 流浪的诗意与归宿的期盼: 乡愁有时也伴随着一种流浪的漂泊感,但这种漂泊并非全然的失落,而是在流浪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在漂泊中保持内心的纯净。最终,她依然怀揣着对“归宿”的期盼,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一种心灵的安宁。“无论我走到哪里 / 我的心总有一个角落 / 留给那片辽阔的草原 / 留给那片永恒的故乡。” 四、 生命篇章:在时光中沉思,与自然对话 除了爱情与乡愁,席慕蓉女士的诗歌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对时光流逝的敏感: 席慕蓉对时间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她常常在不经意间捕捉到时间的痕迹,并将其化为诗句。“年华像一只无声的鸟 / 飞过我的窗前 / 留下稀疏的羽毛 / 告诉我,又一个春天过去了。” 这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让她更加珍惜当下,也让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对生命短暂的感悟: 生命的短暂,是人类共同的忧虑。席慕蓉以一种平静而达观的态度面对这一现实。“我们都是宇宙中的过客 / 像花朵一样绽放,又悄然凋零。” 然而,她并非因此而消沉,而是从中看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即使生命短暂 / 也要努力绽放最美的姿态 / 留下芬芳,照亮前行的路。”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席慕蓉的诗歌,常常将人置于广阔的自然之中,并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她善于观察自然界的细微之处,并将其与人的情感相联系。“看那山,看那水 / 它们如此宁静,如此永恒 / 仿佛在告诉我,生命的真谛。” 她认为,自然是生命最纯粹的源泉,也是最值得学习的老师。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她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生命的启示。 对存在的思考与探索: 她的诗歌,有时会触及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对“存在”这一命题进行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些问题,在她的诗中以一种婉约而含蓄的方式呈现,引人深思。她试图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与更广阔的宇宙建立联系。 五、 艺术篇章:诗歌的语言,心灵的描绘 《席慕蓉诗集:以诗之名》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湛的语言运用。 意象的运用与象征: 席慕蓉善于运用各种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草原、天空、花朵、星辰、河流、雨丝等,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力量。 语言的清新与纯粹: 她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纯粹而质朴,没有过多的雕饰,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正如她本人所言:“我只是用我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将内心的感受说出来。” 这种“直白”的语言,反而更容易打动人心。 节奏的舒缓与韵律的和谐: 诗歌的节奏舒缓,仿佛草原上悠扬的牧歌,又如山谷中潺潺的流水。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情感的细腻与真挚: 席慕蓉诗歌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情感的细腻与真挚。她能够捕捉到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并通过精炼的语言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 结语:以诗之名,致敬生命 《席慕蓉诗集:以诗之名》,不仅仅是一本诗集,它更是席慕蓉女士对生命、对爱情、对乡愁、对自然的深情告白。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独立而坚韧的灵魂,一个艺术家对美的执着追求,一个思考者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探索。 阅读这本书,如同与一位知己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她的诗歌,或许能让你回想起曾经的爱恋,或许能让你对远方的故乡产生一丝思念,或许能让你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获得一份力量。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并以更纯粹、更深刻的方式去感受这个世界。 “以诗之名”,席慕蓉女士用她最真诚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属于她的诗意世界,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愿本书能成为您生命中一份美好的遇见,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对这本诗集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诗歌这东西,似乎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席慕蓉的诗,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能够轻易地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每一句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闸门。我喜欢她对生命本质的探讨,那种对存在的思考,对时间的感悟,都让我受益匪浅。她笔下的爱情,没有太多轰轰烈烈,只有淡淡的思念和深深的眷恋,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比任何浓烈的告白都更能打动人心。她的诗,就像一盏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不再感到孤单。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更多美好的可能。

评分

这本诗集,像是一本泛黄的老照片,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回响。席慕蓉的诗,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如同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她的笔触细腻而敏锐,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读她的诗,你会发现,原来平凡的日子里,也可以有如此动人的诗意。她对乡愁的描绘,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不禁想起故乡的云,故乡的河。那种对远方的思念,对过往的追忆,都化作了她笔下最真挚的情感。我喜欢她对自然的描绘,无论是晨曦中的露珠,还是黄昏时的落日,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她的诗,就像一股清泉,涤荡着心灵的尘埃,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平和。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感悟,仿佛与一位老朋友在对话,诉说着心中的喜悦与忧伤。她的诗,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传递,是灵魂的共鸣。

评分

这本诗集,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席慕蓉的诗,有着一种独特的治愈力量,能够抚慰我内心的疲惫与伤痛。她对生命的感悟,对情感的理解,都充满了智慧与哲理。我喜欢她对“成长”的描绘,那种在经历风雨后,依然保持内心纯净的力量,让我深受启发。她的诗,就像一首首悠扬的歌曲,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平和。我尤其喜欢她对“告别”的描绘,那种带着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勇气的态度,让我学会了如何释怀与前行。她的诗,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共鸣,是灵魂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慰藉,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评分

初读席慕蓉的诗,就像在静谧的午后,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她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她描绘的风景,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田野村庄,都带着一种质朴的美感。我喜欢她对“时间”的感悟,那种对流逝的岁月的珍惜,对当下的把握,都让我深受启发。她的诗,就像一首首温柔的歌,在我的心中轻轻哼唱,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平和。我尤其喜欢她对“爱”的描绘,那种不求回报的付出,那种纯粹而美好的情感,都让我感动不已。她的诗,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表达,是灵魂的共鸣。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更多美好的可能。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诗集,仿佛踏入了一个素净而充满力量的世界。席慕蓉的诗,不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从心底涌出的温润与深情。她描绘的风景,无论是草原的辽阔,还是大漠的孤寂,都带着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感。读她的诗,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呼吸,仿佛能听到风吹过草叶的沙沙声,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她笔下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细水长流的思念和淡淡的忧伤,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温柔,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永恒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她对于“等待”的描绘,那种静默而执着的守候,仿佛能穿透岁月的尘埃,抵达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的诗句,常常像一颗颗小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那种质朴的语言,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让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坚韧。

评分

物流给力,很不错的购物体验!

评分

书可以,正版,配送速度也挺快,可以买。

评分

朴素大气

评分

简洁而大气的装帧设计

评分

很好 包装都很好 没有破损

评分

物流速度快啊,32个赞。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白头今望苦低垂

评分

书挺好的,而且送货速度也很快,就是里面的纸张材质一般,很符合这个价钱的吧,所以还是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