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识字教学研究》主要是对基础教育中汉字进行研究,包括字量、字级、字音、字序,重点是字量与字级。把教材语言中的汉字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从教学法、教材编纂法中提炼出来,是反映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也因为一直至今,汉字字量与字级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董兆杰,1941年生,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河北滦县师范学校和唐山师范学校从事中师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工作。任副校长和校长17年。1995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致力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曾获曾宪梓教育积基金会奖,曾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中师“十佳”校长,连续两次被评为唐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管专家。
这本书在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的详尽程度,几乎可以算作一个小型的信息宝库。我发现,作者的引用涵盖了从国内顶尖教育期刊到国际前沿心理学研究的广泛领域,这使得全书的学术视野极为开阔。每一次提出一个观点,背后几乎都能找到明确的学术出处,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二次研究或撰写相关报告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便利。我曾尝试顺着书中的某一个脚注去追溯原始文献,结果发现作者对原意的把握和转述都非常精准,没有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这种对学术规范的恪守,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在学术界的公信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独立的论著,更像是一张通往更广阔教育研究领域的索引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朴实,封面采用了柔和的米白色调,字体是经典的宋体,整体给人一种沉稳、严肃的学术气息。我拿到书时,首先被它厚实的纸张吸引,内页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距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大段的文字阅读起来非常流畅,没有那种拥挤感。虽然内容本身是关于教育理论的探讨,但作者在排版细节上的用心,体现了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得很有心思,不是简单的空白页,而是用一些教育相关的经典名言作为点缀,让人在章节切换时能有一个短暂的思考空间。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物理形态上就传递出“专业”与“严谨”信号的书籍,让人感觉作者在每一个环节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而非仅仅是匆忙赶工的学术论文集。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结构化”。全书的脉络非常清晰,像是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指示牌。从宏观的教育哲学基础,到中观的课程设计原则,再到微观的操作技巧,内容组织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紧密。我发现,即便是跨度较大的章节之间,作者也设计了巧妙的过渡句或总结段落,确保读者在转换思考焦点时不会迷失方向。这种严密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深入阅读某些部分,而不影响对整体框架的理解。对于初次接触这个研究领域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学习路径图;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它又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回溯和检验逻辑的参照标准。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只剩下一堆零散知识点的书,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它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解构和批判性反思。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识字方法的好坏,而是深入挖掘了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与语言习得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引用的案例和实验数据非常丰富,尤其是在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识字策略有效性的章节,论证的力度令人信服。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出的那个关于“语境驱动与符号内化”的辩证关系模型,这个模型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框架来审视当前的教学实践。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推导,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中,每一步结论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石支撑,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教”的技巧,更是“为什么这么教”的深层逻辑。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在作者描述教学现场困境的那几部分。那些关于“识字焦虑”的剖析,精准地击中了许多家长和教师的心病。书中没有一味地指责“效率至上”的教育观,而是温和地引导读者去理解这种焦虑的根源——是对未来学习能力发展的担忧。作者用非常富有人情味的笔触,描绘了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波动,并提出了缓解这些波动的教育策略。这种将冰冷的学术理论与鲜活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它让人感到,作者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真正走进过课堂、体察过孩子们成长的教育者。这种真诚,让阅读体验从“学习知识”升华为“获得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