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套装共10册)

中国大历史(套装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蒋廷黻 著,马东峰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大历史
  • 黄仁宇
  • 历史文化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历史研究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118950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508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0
套装数量:1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明清史学*一人孟森、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历史从未这样清晰过;

  吕思勉《断代四史》、邓之诚《宋辽金夏元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四位史学家之作;

  吕思勉的贯通古今、征引繁富,邓之诚的闻博洽见、提纲挈领,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断狱,蒋廷黻的论述扼要、眼光远大,每一种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学观点,都让人感觉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四位史学大家影响深远,吕思勉的学生包括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邓之诚门生弟子三千,谭其骧、侯仁之、余英时、周汝昌出其门下;孟森孤峰独出,不仅商鸿逵、吴相湘、郑天挺、王钟翰等亲身受教,黄仁宇、当年明月亦受其遗泽;蒋廷黻作为南开史学的缔造者和清华史学的改革者,学生何炳棣、夏鼐、郭廷以、费正清都成一代大家。

内容简介

  本套《中国大历史》,是精选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断代四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的《宋辽金夏元史》,明清史学*一人孟森的《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和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八部著作编纂而成,每部著作都堪称该历史时期卓著之作,八部断代史组成了代表现代史学高水平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旗帜鲜明地主张“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不仅将学术成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将四位史学大家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点展示出来。吕思勉的贯通古今、征引繁富,邓之诚的闻博洽见、提纲挈领,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断狱,蒋廷黻的论述扼要、眼光远大,每一种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学观点,都让人感觉豁然意解、沈疴顿愈。通过这套著作,以收读者能够从历史知识的传统教育当中解脱,学习和煅铸自己的史学观点的裨益。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5 岁入县学,18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学堂,负笈从学的就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蔚为一代史学宗师,代表著作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断代四史,及《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等。


  邓之诚(1887—1960),

  字文如,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先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后入昆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毕业后,担任《滇报》编辑。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在国史编纂处任民国史纂辑。192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史学教授,以潜心教学著书为终生职志。曾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学者,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其成就斐然者有黄现璠、王重民、朱士嘉、谭其骧、王钟翰、周汝昌、侯仁之等。

  一生治学严谨,博闻强识,著述甚丰,代表著作有《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编》《桑园读书记》《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


  孟森(1868-1937),

  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参与发起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2年,被推为共和党干事。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1914年,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州开国史。

  孟森是我国明清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治史在传统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论研究方法,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等。


  蒋廷黻(1895-1965),

  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guo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先后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大的成就,被视为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主要代表著作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选辑》(上、中)《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国近代史》等。

目录

《中国大历史——先秦史》
《中国大历史——秦汉史》
《中国大历史——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
《中国大历史——隋唐五代史》(上、下册)
《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
《中国大历史——明史讲义》
《中国大历史——清史讲义》
《中国大历史——中国近代史》

精彩书摘

  第一节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国去。此中的缘故是很复杂的。第一,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个月。因此商业也不大。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奢侈品。我们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那时我们的国际贸易总有很大的出超。在这种情形之下,邦交原来可以不必有的。

  还有一个缘故,那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且外夷岂不是蛮貊之邦,不知礼义廉耻,与他们往来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贪利而来,天朝施恩给他们,许他们做买卖,藉以羁縻与抚绥而已。假若他们不安分守己,天朝就要“剿夷”。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分派别,不过是因为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那时的通商制度也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洋人曾到过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宁波、定海各处。后来一则因为事实的不方便,二则因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十三行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做买卖的。十三行的行总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上给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外商到广州照法令不能坐轿,事实上官吏很通融。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逢八(那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领导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他们不能带军器进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顶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中国那时对于法权并不看重。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我国官吏不愿过问,那就是说,自动的放弃境内的法权。譬如,乾隆十九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最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中国与外国人的民事案件总是由双方设法和解,因为双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袒,总是杀人者抵死,所以外人很满意。只有外国人杀中国人的案子麻烦,中国要求外人交凶抵死,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后则拒绝交凶,拒绝接受中国官厅的审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

  外人最初对于我们的通商制度虽不满意,然而觉得既是中国的定章,只好容忍。到了十八世纪末年(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外人的态度就慢慢的变了。这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大部分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手里。在广州的外人之中,英国已占领了领袖地位。英国此时的工业革命已经起始,昔日的手工业都慢慢的变为机械制造,海外市场在英国的国计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紧要。中国对通商的限制,英国认为最不利于英国的商业发展。同时英国在印度已战胜了法国,印度半岛全入了英国的掌握。以后再往东亚发展也就更容易了,因为有了印度作发展的根据地。

  当时欧洲人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的开明君主看。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做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三年(乾隆五十七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如果英国趁机派使来贺寿,那就能得着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广州官吏知道乾隆的虚荣心,竭力怂恿英国派使祝寿。于是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Lord Macartney)为全权特使来华。

  马戛尔尼使节的预备是很费苦心的。特使乘坐头等兵船,并带卫队。送乾隆的礼物都是英国上等的出品,用意不外要中国知道英国是个富强而且文明的国家。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第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第四,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的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了。

  十八世纪末年和十九世纪初年,欧洲正闹法兰西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英国无暇顾及远东商业的发展。等到战事完了,英国遂派第二次的使节来华,其目的大致与第一次同。但是嘉庆给英使的待遇远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败,并且私人对我的感情也不好。

  英国有了这两次的失败,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倘若大胆的踏进大世界的生活,我们需要高度的改革,不然,我们就不能与列强竞争。但是我们有与外人并驾齐驱的人力物力,只要我们有此决心,我们可以在十九世纪的大世界上得着更光荣的地位。我们研究我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

  ……

前言/序言


史学巨著的宏伟叙事:探索人类文明的壮阔画卷 以下为您呈现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一系列不涉及《中国大历史(套装共10册)》内容的史学作品,旨在勾勒出广阔的人类文明图景、不同区域的独特发展脉络,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洞察。 --- 第一部分:世界文明的宏大脉络与早期奠基 书目:《人类文明的潮汐:从旧石器时代到古典世界的形成》 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轴,描摹了人类文明从其最原始的形态开始,历经数百万年的漫长演进,最终在欧亚非大陆上孕育出早期复杂社会的壮阔历程。它并非仅仅关注王侯将相的更迭,而是深入探讨了环境、技术、迁徙和观念如何共同塑造了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 全书分为四大部。第一部“火种与迁徙”,聚焦于非洲起源、走出非洲的壮举,以及尼安德特人与智人之间的复杂互动。重点分析了语言的诞生、工具的革新(如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工具链)对人类认知能力和群体协作模式的根本性影响。我们探究了狩猎采集社会内部的权力分配、宗教雏形以及早期艺术表达(如洞穴壁画的意义)。 第二部“定居与革命”,详尽阐述了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这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的事件。从肥沃月湾的早期驯化,到黄河、印度河流域、中美洲独立发展出的农业系统,本书对比了不同地理环境下作物与牲畜驯化的差异性路径。农业的出现如何导致人口爆炸、聚落的形成,以及社会分工和阶级制度的萌芽,被作为核心议题展开讨论。 第三部“城邦的黎明”:我们将目光投向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埃及的尼罗河谷、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以及早期中国的早期聚落。详细解读了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出现如何成为知识积累和国家治理的基础。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如乌鲁克、孟菲斯)、灌溉系统的管理,以及早期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在维护复杂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第四部“古典世界的基石”:本部分转向了青铜时代的瓦解与铁器时代的曙光。着重分析了爱琴海文明(米诺斯与迈锡尼)的兴衰,赫梯帝国的技术优势,以及在黎凡特地区出现的腓尼基的商业网络。最后,本书以对古希腊城邦(雅典与斯巴达的对比)和波斯帝国的兴起作为过渡,为后续古典文明的繁荣奠定历史语境。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吸收了考古学、人类学、气候学和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力图构建一个连贯而富有张力的早期人类发展史。 --- 第二部分:西方哲思与帝国遗产 书目:《罗马的辉煌与衰落:从共和国的诞生到帝国的千年遗产》 简介: 这部巨著集中研究了地中海世界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与法律实体——罗马。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罗马皇帝的传记合集,而是对一个横跨千年、塑造了西方法律、工程、行政和军事思想的复杂社会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第一卷“共和国的铁血铸就”:追溯了罗马从一个意大利小城邦,如何通过坚韧的军事制度(军团的组织与战术)和巧妙的外交手腕,逐步征服意大利半岛。详细分析了布匿战争对罗马地中海霸权的奠定,以及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改革、苏拉的独裁等内部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共和国体制的崩溃。本书强调了公民权与法律的扩展在罗马扩张中的双重作用。 第二卷“帝国的权力与荣耀”:重点探讨了屋大维如何建立元首制,以及“罗马和平”(Pax Romana)时期帝国的行政结构、财政体系与边疆防御。通过对哈德良长城、图拉真纪功柱等实物证据的解读,我们得以理解帝国如何通过高效的官僚机构和军事部署来维持其庞大的领土。同时,对不同皇帝(如奥古斯都、尼禄、图拉真、君士坦丁)的政策及其对帝国长远命运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 第三卷“社会、文化与法律”:超越政治军事层面,本书深入社会肌理。探讨了罗马的奴隶制度、家庭结构(Pater Familias的权威)、城市生活(公共浴场、圆形剧场的作用),以及罗马法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尤其是《十二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变,及其对后世法律思想的深远影响。 第四卷“裂变与转型”:分析了帝国晚期面临的多重危机——经济通货膨胀、军事化程度加深、蛮族渗透以及基督教的兴起。本书细致梳理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迁都君士坦丁堡的战略意义,以及西罗马帝国最终在蛮族入侵浪潮中瓦解的历史进程。最终,本书总结了拜占庭帝国如何继承并延续了罗马的行政与法律遗产,确保了古典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 --- 第三部分:非欧世界的独立发展史 书目:《光辉的伊斯兰:从先知时代到黄金时代的文明构建》 简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聚焦于伊斯兰世界早期和鼎盛时期的全面历史叙述,强调其在科学、哲学、艺术和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而非仅仅将其视为西方历史的对立面或补充。 第一部分“麦地的诞生与早期扩张”:从穆罕默德的生平及其在麦加和麦地那的革命性教义创立开始。详细分析了《古兰经》的文本形成、早期穆斯林共同体的社会结构,以及正统哈里发时期(四大哈里发)的政治继承危机如何导致了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根本分野。 第二部分“帝国的构建与文化融合”:着重描述了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崛起。倭马亚王朝的快速征服如何将伊斯兰教传播至伊比利亚半岛和中亚,展示了这一时期在行政管理上对波斯和拜占庭模式的继承与改造。阿拔斯王朝(特别是巴格达的建立)标志着“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到来。 第三部分“巴格达的智慧殿堂”:这是本书的精髓所在。详细介绍“智慧之家”(Bayt al-Hikma)如何成为古代知识的汇集地。细致梳理了穆斯林学者在数学(代数、三角学)、医学(解剖学、药理学)、天文学(观测与仪器制造)以及哲学(对亚里士多德文本的保存、翻译和批判性继承)方面的重大贡献。本书特别强调了这些知识如何反哺并最终促进了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 第四部分“多元疆域的兴衰”:考察了伊斯兰世界在鼎盛时期(约八世纪至十三世纪)内部的地理和文化多样性。分析了法蒂玛王朝在开罗的统治、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在安达卢西亚的文化繁荣,以及塞尔柱突厥人的崛起。本书以十字军东征对东西方关系的冲击作为阶段性总结,揭示了这一宏大文明体系内部的复杂张力与结构性变化。 --- 第四部分:现代世界的前夜 书目:《大航海时代的全球碰撞:商业、冲突与新世界秩序的形成(1450-1750)》 简介: 本书聚焦于十五世纪中期至十八世纪中叶,这一全球联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建立起来的“大碰撞时代”。它将全球视为一个整体,考察了技术进步、经济动机和国家竞争如何共同打破了地域隔离,重塑了世界权力结构。 第一章“技术的驱动力”:首先分析了造船技术(卡拉克帆船、卡拉维尔帆船)、火器制造以及导航工具(如星盘、象限仪)的革新,这些是跨洋航行成为可能的基础。随后,探讨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率先利用这些技术,开辟了绕过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新航线。 第二章“新世界的发现与征服”:详细记述了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行,并重点分析了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的过程,强调了疾病传播(如天花)和军事技术在殖民成功中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不回避殖民主义带来的残酷剥削,并探讨了美洲白银如何重塑了全球货币体系,尤其对明清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章“商业革命与物种交换”:深入研究了“哥伦布大交换”——动植物、人口和疾病在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永久性交换。分析了奴隶贸易的兴起及其对非洲社会和美洲经济的毁灭性影响。同时,阐述了商业革命的特征:股份公司的出现(如东印度公司)、重商主义的盛行,以及世界贸易中心的东移。 第四章“欧亚大陆的权力重组”:将视角拉回欧亚大陆,考察了奥斯曼帝国在鼎盛时期的军事和行政能力,莫卧儿帝国在南亚的统治及其对印度次大陆的整合,以及早期沙皇俄国向东扩张的进程。本书强调了此时期欧洲力量的崛起,是基于对新航路和殖民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非单纯的内部优越性。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全球史观,它将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展示了全球化早期阶段的复杂性、暴力性与最终形成的权力不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历史书籍的耐心不算特别好,很多时候读到一半就会因为叙述过于学术化或语言晦涩而搁置。然而,《中国大历史(套装共10册)》的文笔是极其流畅和富有感染力的,这可能是它最让人难以放下的原因之一。它用现代的语言结构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将那些原本沉重晦涩的制度变迁、哲学思辨,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举个例子,描述唐代藩镇割据的形成过程,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边疆军事需求与中央财政压力之间的动态博弈,而不是干巴巴地罗列武将的功绩和反叛时间点。读起来,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史料的堆砌,而是在观察一套复杂的历史齿轮是如何一步步卡住、最终导致系统性失衡的。这种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赋予生命力和内在逻辑的能力,非常了不起。对于我这种既想深入了解历史深度,又厌倦了枯燥读物的普通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可读性”。它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回声,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可以被理解和审视的智慧源泉。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已知历史事件的梳理上,更在于其对历史“方法论”的潜移默化教学。它教会我如何去质疑和构建历史判断。在论及某一重大历史转折,比如宋代“积弱”的成因时,作者会非常坦诚地展示不同史学流派对此的不同解释和证据侧重,然后提出自己的综合性观点。这并非武断的结论,而是建立在对史料多维度交叉验证基础上的理性推断。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文化断裂”与“文化延续”问题时的审慎态度。在某些朝代更迭的剧烈时期,它不急于下“断裂”的结论,而是细致地展示了民间信仰、生产技术、地方治理结构是如何以更缓慢、更隐性的方式承载着旧时代的遗存。这使得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线性或循环论,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复杂交织的演进过程。可以说,读完这套书,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加深了,更是对“如何研究历史”这件事本身,有了更成熟的思考框架。

评分

这套《中国大历史(套装共10册)》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那种对宏大叙事、脉络梳理有执着追求的读者。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那厚度就让人心生敬畏,但翻开第一卷后,我就被牢牢抓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老练,他没有陷入堆砌史料的泥潭,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主要骨架清晰地勾勒出来。比如,在论述秦汉大一统的形成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疆域扩张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经济、军事上是如何一步步嵌入社会肌理的,那种逻辑推演的严密性,让我对“历史必然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他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质和社会心态的捕捉,非常精准到位。读到魏晋风度那一段,那种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追求玄学、保持精神自由的矛盾与挣扎,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读起来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彼时的空气中弥漫的清谈与萧瑟。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式的历史书,它更像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史学家,带着你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有思想深度的文明漫游。对于想建立系统性历史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框架是极其稳固和可靠的。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套书在处理“人”与“制度”关系上的深刻洞察力。历史不是抽象的图表,它是由活生生的人驱动的。在叙述历代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时,作者显然超越了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标签化处理。他会努力去还原特定历史情境下,那些关键决策者所面临的内在困境和外部压力。比如,在分析某位君主英明与昏聩并存的复杂性时,书中会详细描绘他早年励精图治所依靠的社会基础如何在他晚年成为阻碍变革的桎梏。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刻画,使得历史的教训更具警示意义——因为人性的弱点和局限性,是跨越时空的。读到某段关于权力制衡或官僚体系僵化的描述时,会让人联想到当下的某些社会现象,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共振,是许多干瘪的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它成功地将过去数百年的兴衰得失,转化成了对人类治理艺术的深刻反思。

评分

拿到这套十卷本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史学视野的广阔性与细节处理的细腻性达到了惊人的平衡。很多通史著作往往顾此失彼,要么为了宏大叙事而牺牲了地方性或具体事件的复杂性,要么就是陷入过多的支脉而让人迷失方向。但这套书的编排艺术高明之处在于,它似乎总能在关键转折点上,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为什么会这样”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例如,它在分析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其与理学兴起之间的内在关联时,不仅梳理了经济数据,更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士大夫阶层世界观的冲击与重塑。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非主流历史叙事的关注。在讲到元朝或者清初的变革时,书中并没有完全以汉族中心论的视角去审视,而是试图从游牧民族的生存逻辑和治理模式上去理解其政策的出发点,这种去中心化和多视角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华文明”边界和演变的认知。每次读完一个阶段,合上书本,我都会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这才是真正优秀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书很不错,都是文学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大师作品,但只有一本《中国近代史》是白话文,其余的都是文言文的,如果不对文言和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恐怕不喜欢看,这套书是四位大师的作品合集一起的。

评分

学无止境多看书,新时代新年新气象。

评分

北野武 Takeshi Kitano 1947—

评分

上午买的,下午就到了,京东还是很给力的,够速度[强]回头读完了再来接着评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省时省力,还能得京东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京东买东西又好又快!这段评价很好粘过来咱也用一下

评分

好。。。。。。。。。。。。。。。。。。。。。。。。。很好。。。

评分

文章羞涩难懂,书的质量还可以,价格实惠

评分

了解中国史,这部真不错。

评分

另:自己不小心写错地址,快递师傅帮忙又转寄地址,非常感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