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兼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

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兼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泽 著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社会心理学
  • 传播心理学
  • 中国传播学
  • 本土理论
  • 媒介心理学
  • 社会认知
  • 文化传播
  • 传播研究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ISBN:9787514705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81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1
字数:45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类别之一,旨在鼓励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治学,扎实研究,多出优秀成果,进一步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已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以资助学术专著为主,也资助少量学术价值较高的资料汇编和学术含量较高的工具书。为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学术影响,促进成果转化,*guo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二标识、统一版式、形成系列”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内容简介

  这部书稿记录了我博士毕业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又一次艰难跋涉。  记得2003年至2007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至少花了两年多时间去思考论文选题,后来我以《论传媒发展的理性》为题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经过不算太多的修订和补充,2009年以《理性与传媒发展》为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我的*一部学术著作出版3年之后,有幸于2013年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我的一生当中,我大概没有做过几件能够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事情,但是作为我的人生体验与感悟,作为我的学术思考和追问,《理性与传媒发展》的出版并获奖确实使我在精神上获得了一丝慰藉和满足。

作者简介

  柯泽,西北政法大学三级教授,长安学者,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带头人。新闻学博士、高级记者、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问学者。学术著作《理性与传媒发展》获第六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99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省级电视台从事了12年新闻采编工作,先后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主创的10余件作品先后获省部级新闻奖。2003年考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6周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以及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理性与传媒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新》。目前分别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以及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备1项。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及业务、广播电视新闻与艺术、社会心理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读:论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 胡翼青(1)

绪论:心理现象研究的历史及其价值

——人类传播的视角………………………..………………( 12)

第一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心理学转向 ………………………………..( 56)

第一节 从“世界图式”到人本主义………………………… ( 56)

第二节 心理主义范式的兴起及其危机………………………( 63)

第二章 传播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学……………………………….. ( 68)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与社会心理学相互借鉴、

相互影响的必然性………………………………………( 68)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72)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以及传播效果研究认识

误区的思想根源……………………………………………… ( 94)

第三章 文献视角:美国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 99)

第一节传播学发展与社会心理学关系的文献分析………….(100)

第二节 另类文献: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心理战争背景………(108)

第四章 美国早期传播研究的心理学影响…………………..……… .(121)

第一节舆论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 ……………...(121)

第二节李普曼舆论宣传研究的心理学特点…….. ……………..(124)

第三节 拉斯韦尔宣传研究的心理学特点……….……………...(137)

第五章 社会心理学家参与播学建设的历程.…….………………..(152)

第一节 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学传统…………(153)

第二节 霍夫兰:作为传播学核心议题的态度改变研究……(155)

第三节 卢因:群体动力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先驱……………..(158)

第四节 坎垂尔…心理战视野中的公共舆论研究……………..(163)

第五节 施拉姆:美国心理战中的重要角色……….…………..(166)

第六章 美国传播学研究与心理学关系的文献再分析……………...(178)

第一节 《公共舆论季刊》与美国传播学发展的关系……….(178)

第二节 发表在社会心理学学术刊物上的

传播学论文数据分析 ……………………………………...(180)

第三节 “传播效果研究里程碑”中的社会心理学家

以及社会心理学观点 …………………………………………... (183)

第七章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开启的传播学研究传统………….……….(190)

第一节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发展历史和学术成就……………(190)

第二节 社会学芝加哥掌派对早期传播学研究的贡献…………(207)

第三节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直接参与的新闻传播学

研究:佩恩基金“电影与青年”项目研究…………..( 216)

第八章 库利的传播学研究及其思想价值 ……………………………(230)

第一节 库利涉足传播问题研究的职业和学术背景……………(230)

第二节 库利的传播学思想……………………………… …………..(234)

第三节 库利传播思想中的民主期盼 ……………. …………….(237)

第九章 米德对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 …………………………( 242)

第一节 米德职业经历和学术成就 ……………………………...( 242)

第二节 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其社会心理学意义……………….…(250)

第三节 米德符号互动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学思想……………..(253)

第十章 帕克:都市生态研究中的文化观与传播观…………….…(262)

第一节 一个知识探求者的传奇人生… ………………………...(262)

第二节 帕克都市生态研究中的传播观 ……………………….(269)

第三节 帕克种族移民问题研究中的传播视角…………………(276)

第十一章 美国传播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85)

第一节 美国传播心理学发展酌历史流变………………………(285)

第二节 当代美国主要传播心理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296)

第十二章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心理学化的趋势

——以政治心理学为例… …………………………………..(306)

第一节 西方早期政治学中的心理元素:人性论的视角……(306)

第二节 政治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321)

第十三章 国内新闻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及其争议…………………..(346)

第一节 国内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346)

第二节 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兴起 ……………………………(350)

第三节 本土化是中国当代传播心理学理论

建设的根本出路 ……………………………………………(354)

第十四章 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 ………………………(357)

第一节 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基本构想………..…(357)

第二节 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的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365)

第十五章 中国本土媒介伦理形成的理论与个案分析…………………. (372)

第一节 关于伦理道德起源的一般理论…………………………… (372)

第二节 媒介伦理形成的社会机制……………………………………(374)

第三节 中国当代媒介伦理形成的个案分析

——以我的媒介职业生涯为例…………………… …....(377)

第十六章 结束语:传播学研究的传统以及启示………………………....(384)

第一节 对美国传播学研究的误解 ………………………………(384)

第二节 美国传播学研究中三大传统的统一性…………………(387)

第三节 美国传播学研究中的现代性………………………………………..(393)

第三节 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学及传播心理学理论体系………(396)

参考文献…………………………………………………………………………..(400)

索 引………………………………………………………………………………..(406)

后 记…………………………………………………………………………………(410)


前言/序言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我在无锡的荡口古镇品味一年中难得的闲暇,其中就包括拜读本书作者的书稿’《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令我惊喜的是,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令我钦佩的是,作者有那么强大的钻研精神和学习能力;令我羡慕嫉妒恨的是,作者把我的某些想法率先变成了一部专著。他提出想由我来为这本书写一个导读,我觉得实在是勉为其难,让我不能拒绝的是,我确实也很想就这个话题“吐吐槽”。
  自从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师从周晓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我一直就承担着新闻传播学院的跨专业选修课《社会心理学》,迄今已有10年。所以,我比一些专门埋头于传播学的研究者更清楚,美国传播学,其主导性的研究范式便是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范式,而不是什么心理学、社会学或其他什么学科取向的研究荽式。①我们可从以下几个特征中判断出这两个学科之间血浓于水的紧密关联。
  首先,从学科的结构来看,美国传播学现在宣称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使它看起来完全被社会心理学所囊括。准确地说,美国经验传播学研究的就是由媒介和交流造成的社会心理现象,并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相叱之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远远广阔,尽管中外学者都未对其研究对象形成共识,但总体而言,大家普遍认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兼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 导论:勾勒传播学研究的深层脉络与本土化进路 在信息爆炸、传播形态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对于传播活动的理解,既需要敏锐地捕捉其表层现象,更要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驱动机制。传播活动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贯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复杂互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往往在于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为我们审视传播现象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视角。本书《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兼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正是试图沿着这条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路径,追溯传播学研究中根植于社会心理学传统的思想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进而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的可能与必要。 本书并非对特定传播学理论的简单梳理,也不是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的罗列。它更像是一次学术的“考古”与“再造”——首先,我们将深入挖掘和重构传播学研究中,那些来自社会心理学的经典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揭示它们如何形塑了我们对传播活动的认识。其次,我们将以此为基石,反思中国传播学研究在借鉴和吸收西方理论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本土化理论建设的迫切需求。最终,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维度,并为中国传播学界探索自主的理论体系提供一份思想性的贡献。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基石地位:历史的回溯与范式的奠定 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各分支的滋养,其中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章将追溯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考察早期传播学研究中,如何借鉴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中心主义视角,关注信息接受者的态度改变、意见形成以及群体影响。例如,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对“意见领袖”的研究,就深刻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动力和人际传播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将梳理社会心理学中诸如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归因理论(Heider)、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等经典理论,分析它们如何被应用于解释传播效果、说服过程以及媒介消费行为。例如,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人们在接收到与自身原有观点相悖的信息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并可能因此改变态度。归因理论则有助于解释,我们如何理解传播信息的来源及其可信度。 本章还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方法论的影响,例如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这些方法论的引入,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严谨的实证基础。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心理学不仅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工具,更塑造了传播学研究的早期走向和基本范式,使其得以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层面,转向微观的个体心理层面,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传播活动的本质。 第二章:个体心理解码:信息接受与态度转变的社会心理学视角 传播活动的核心是信息的流通,而信息的流通必然涉及信息的接受与解读。本章将聚焦于社会心理学如何深入剖析信息接受者的内部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其对传播信息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将深入探讨“态度”(attitude)这一核心概念,分析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形成、测量、改变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例如,费斯廷格(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将详细阐释当个体持有相互冲突的信念、观点或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以及个体为了缓解这种失调而采取的心理调整策略。这对于理解说服传播、广告宣传以及危机沟通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此外,本章还将引入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如信息加工模型,探讨个体如何对信息进行选择、编码、存储和检索。我们将考察注意力的选择性、知觉的加工过程、记忆的储存与提取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受到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动机和情感的影响。例如,信息可信度的判断,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信息自身的说服力以及接收者个人偏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等概念,也将被引入,以解释个体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传播行为,以及自身对传播结果的预期,来影响其对信息的使用和传播行为。例如,一个对健康生活方式信息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有可能采纳传播信息中的建议。 本章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认识到,传播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接收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而社会心理学恰恰提供了理解这些复杂心理过程的有力工具。 第三章:群体互动与社会影响:传播网络中的个体协同与偏差 传播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它往往发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受到群体互动和社会影响的深刻塑造。本章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个体在群体中的传播行为,以及群体如何影响个体的意见形成、信息传播和决策过程。 我们将考察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的核心概念,如群体规范(group norms)、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on)、群体决策(group decision-making)等。例如,群体规范如何影响个体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对信息的可信度判断?群体凝聚力强的群体,其成员在接受外部信息时,是否会表现出更强的抵抗性或认同性? 同时,本章将详细阐释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的几种重要形式。例如,从众(conformity)现象,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倾向于采纳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这在网络社群、舆论形成等传播现象中尤为常见。另外,服从(obedience)理论,例如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服从实验,虽然并非直接讨论传播,但其揭示的权力结构和权威效应,对于理解某些形式的传播,如官方媒体的宣传,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信息传播中的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现象,即群体讨论后,群体意见倾向于变得比个体意见更极端,也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如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和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路径、扩散速度以及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如何影响其接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例如,网络中的“弱连接”(weak ties)和“强连接”(strong ties)在信息传播中的不同作用。 通过对群体互动和社会影响的深入分析,本章旨在揭示,传播活动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在群体中的协同、对抗与相互影响,而社会心理学为我们理解这些动态过程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理论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契机 在充分认识到社会心理学传统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之后,本章将视角转向中国本土的传播学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潜在的理论契机。 我们将审视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西方理论依附”现象,即大量借鉴和应用西方传播学理论,但在本土化语境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却常常被忽视。这可能导致理论的“水土不服”,无法有效解释中国社会特有的传播现象。我们将分析造成这种依附的原因,例如研究者对西方理论的熟悉程度、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以及本土理论研究基础的薄弱等。 本章还将探讨,在借鉴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时,如何避免简单套用,而应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特征、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人际关系(如“关系”)的特殊性,以及数字鸿沟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审慎地考量西方理论的适用性。 然而,困境之中也蕴藏着重要的理论契机。中国拥有悠久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礼”、“和”等概念,以及道家思想中的“道”、“无为”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关于人际互动、社会秩序和个体心理的洞见,这些都可能成为构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的宝贵资源。同时,中国社会快速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催生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传播现象,为本土理论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 本章的目的是,引导读者认识到,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理论建设并非简单的“洋为中用”,而是需要我们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创造性挖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智慧的传播学理论。 第五章: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的建构路径与未来展望 在前一章分析了本土化理论建设的困境与契机后,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具体地构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我们将探讨几种可能的理论建构路径。首先,是“情境化解释”路径,即深入研究在中国特定社会情境下的传播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理论进行解释性拓展或修正。例如,研究中国式劝说的心理机制,探讨“面子”文化如何影响信息接受和传播。 其次,是“概念原创与理论整合”路径,即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现实中,提炼出具有原创性的传播心理学概念,并将其与现有理论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理论框架。例如,如何理解中国人在网络空间中的身份认同与交往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信息传播和关系维系。 本章还将重点强调“实践导向”的重要性。本土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解决中国传播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理论的建构应与实际的传播应用相结合,例如在媒体融合、舆情引导、跨文化传播等领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也将讨论构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的几个关键要素:一是强化实证研究,注重本土化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二是促进跨学科对话,吸收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智慧;三是培养本土研究人才,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最后,本章将对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国传播学界一定能够构建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本土特色,能够为理解和改进中国传播实践提供有力支撑的自主理论体系。这不仅是对传播学学科发展的贡献,更是对提升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结语: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的呼唤 《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兼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一书,旨在通过对社会心理学传统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回溯,以及对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的深入探讨,唤醒我们对于传播活动背后复杂心理过程的关注,并呼唤中国传播学界在借鉴、吸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智慧的传播理论。本书的完成,不仅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梳理与整合,更是对未来中国传播学发展方向的一次深邃的思考与积极的倡导。我们期待,本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深入、更具洞察力的视角,来理解传播,并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传播学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尤其对于那些一直对传播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充满好奇,却又苦于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的研究者来说,它无疑是一道及时雨。我翻阅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对“社会心理学传统”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与精心梳理。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划等号,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后者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前者,从早期的个体信息处理模型,到群体互动中的社会认同与偏见,再到宏观社会结构下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无不烙印着社会心理学的深刻痕迹。读这本书,就像在逛一个精美的博物馆,每一个展厅都展示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如何在传播学领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作者的笔触既有学理上的严谨,又不失启发性的洞察,他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转化为理解传播现象的有力工具。而且,书中对于“本土化”的强调,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们常常在学习西方理论的同时,感受到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之间的隔阂。这本书则勇敢地迈出了理论建构的第一步,它不仅指出了问题,更试图提供解决之道,这对于推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甚至能够预见到,这本书将成为未来许多博士生、硕士生研究的起点,因为它所开启的思路,足够许多人深入探索多年。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启迪,一种看待传播现象的新视角,一种探索传播规律的新路径。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传播的“个体层面”运作机制非常着迷,这本书简直是满足了我对这个主题的无限求知欲。作者在梳理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交叉学科的历程时,对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经典理论的阐述,简直是鞭辟入里,清晰明了。我过去阅读一些文献时,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面,而这本书则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其核心,理解它们是如何解释个体在接收、理解、记忆和反馈传播信息的整个过程的。书中对“动机”和“态度”在传播中的作用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些概念很重要,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展现了不同动机和态度如何影响信息的选择性接收,以及信息的说服力效果。尤其是在讨论“认知失调”如何影响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处理时,作者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固执己见,甚至会主动回避那些可能挑战他们既有认知的观点。而“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模仿、榜样以及传播内容如何塑造个体行为模式方面的应用,也为我理解媒体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罗列,而是充满了对现实传播场景的深刻洞察,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广告会成功,为什么有些社会运动能够迅速传播,为什么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它为我理解传播的“微观肌理”提供了一个坚实而清晰的理论基石。

评分

这本书在讨论“传播媒介”的角色时,其前瞻性和深刻性让我耳目一新。我以往对于媒介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其技术属性和内容生产的分析上。而这本书则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特别是关于“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的视角,巧妙地融入到媒介研究之中。作者在书中关于“媒介使用动机”和“媒介使用行为”的分析,让我对用户如何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仅仅是描述了现象,更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某种媒介,以及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媒介的使用会带来怎样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拟态环境”和“社会判断”在媒介解读中的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媒体信息产生的认知,往往会受到我们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过滤和影响。这种对“媒介使用者”心理活动的深入挖掘,为我理解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茧房的形成,乃至虚拟社区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书中对“媒介成瘾”和“信息过载”等当代媒介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描述了这些现象的危害,更是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揭示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媒介研究不应仅仅关注媒介本身,更应关注媒介与使用者之间复杂的心理和社会互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中国传播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尤其是在“本土化理论建构”这一方面,它所提出的思考和路径,让我看到了中国传播学研究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对西方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提出了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心理学理论。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的独特性,并鼓励研究者从这些本土经验中汲取养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情”、“关系”、“中庸”等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传播理论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倡导,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它鼓励研究者关注中国本土的传播现象,从中国人的实际经验出发,构建真正属于中国的传播理论。我能够想象,这本书将会激发无数中国学者,在本土传播心理学的道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对于中国传播学研究自主创新能力的坚定信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传播与社会影响”的机制时,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令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传播如何改变人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以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解读。作者在书中关于“说服的心理机制”、“从众与顺从”、“群体影响力”等方面的阐述,都让我对传播效果的理解有了质的提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知失调”和“社会证明”在传播中的作用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与自己已有观念不符的信息时,会产生不适感,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缓解这种不适。这种对“说服的心理过程”的深入剖析,为我理解广告、政治宣传、健康传播等领域的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书中对“网络群体”中社会影响力的讨论,也让我对社交媒体如何放大或弱化社会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传播的影响力并非仅仅来自于信息本身,更来自于信息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传播学研究的深度,在于能够将个体微观的心理过程,置于社会互动和群体 dynamics 的宏观框架下进行审视,从而揭示传播对社会变革和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传播与社会认同”的关系时,其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论证,令我心潮澎湃。我一直认为,个体的身份认同与传播行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本书则将这种联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作者在书中关于“社会身份”如何塑造传播内容的选择和解读,以及“群体认同”如何影响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仅是提出观点,而是通过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展示了身份认同在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分类”和“群体内/外偏见”如何影响信息传播的分析感到震撼。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更容易相信来自自己群体的信息,而对来自其他群体的信息持怀疑态度。这种对“身份政治”在传播中的影响的洞察,为我理解当代社会中各种社会运动和群体冲突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书中对“媒介与身份建构”的探讨,也让我认识到,媒介不仅是信息的传播渠道,更是塑造和维护个体及群体身份的重要场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播学研究的魅力,在于能够将个体微观的身份认同,与宏观的社会互动和群体 dynamics 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揭示传播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动因。

评分

这本书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其视角之新颖,论述之深刻,令我拍案叫绝。我过去在学习传播学效果理论时,常常觉得它们过于宏大或抽象,难以与日常的传播体验产生直接的联系。然而,这本书通过将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引入,让我对传播效果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作者在梳理“说服传播”时,对“信息源可信度”、“信息本身特征”以及“受众心理”这三个核心要素的 interplay 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知反应”和“情感卷入”如何影响说服效果的讨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些概念很重要,而是通过理论模型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情境下,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信息是否能够成功地改变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书中对“从众”和“顺从”在传播效果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沉默的螺旋”如何在大众传播中得以体现,以及个体如何在群体压力下调整自己的观点,感到非常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传播效果并非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互动过程,其中受众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我理解为什么某些信息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而另一些信息则石沉大海,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评分

这本书所提出的“兼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这一点,是我选择阅读它的主要原因,也是它最令我兴奋的部分。在当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播的形态和生态也日新月异,但我们似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传播理论的框架。这本书大胆地指出了这一困境,并提出了构建中国本土化传播心理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者在书中并非仅仅是呼吁,而是展现了具体的路径和思考。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当下社会现实对于传播心理学的特殊影响,并鼓励研究者从这些独特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本土理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盼。书中对于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例如“情理法”、“关系”等,融入到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思路。我一直认为,优秀的理论不应是普世的,而应是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这本书正是在努力尝试搭建这样一座桥梁,它让我们看到,中国传播学研究并非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可以成为主动的建构者。它提出的“问题导向”和“本土经验”的重要性, resonated deeply with me.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理论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于中国传播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和有力推动。

评分

我一直对传播学研究中那些“无声的”影响因素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社会维度”与“心理机制”的交织点。作者在梳理社会心理学传统对传播学的影响时,对于“社会影响”和“社会认知”的界定,让我眼前一亮。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套用到传播学中,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群体规范等如何塑造个体的传播行为和信息解读。书中关于“社会刻板印象”和“偏见”如何影响传播效果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社会群体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对某些信息产生选择性忽略,或者对某些信息持有预设的判断。这种对“社会隐形力量”的洞察,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传播现象。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关注信息的“内容”本身,而这本书则提醒我,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社会认知,才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作者在书中对“信息加工”和“社会判断”的结合,为我理解个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信息环境中做出决策,提供了清晰的解释框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播学研究的深度,在于能够将微观的个体心理,放置于宏观的社会情境中进行审视,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在“群体层面”传播研究上的深入剖析。我一直觉得,传播并非仅仅是发生在个体之间,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一块的知识空白。作者对社会认同理论、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等社会心理学核心概念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次极具启发性的梳理。他详细阐述了群体身份如何影响信息的接收和解读,以及在群体环境中,个体如何受到从众压力和社会比较的影响,从而在传播中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认同”如何影响信息过滤和传播效果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当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时,他们更容易接受与群体价值观一致的信息,而对非群体信息则会产生排斥。这种对群体动力学的深刻理解,为我解释现实世界中各种社会现象,例如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粉丝群体的形成与壮大,甚至政治宣传的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书中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也让我对为什么在某些网络社群中,观点会越来越极端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描述了现象,更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互动机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传播学研究的“宏观”视野,理解了群体和组织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些角色是如何受到社会心理学原理的影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