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论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 胡翼青(1)
绪论:心理现象研究的历史及其价值
——人类传播的视角………………………..………………( 12)
第一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心理学转向 ………………………………..( 56)
第一节 从“世界图式”到人本主义………………………… ( 56)
第二节 心理主义范式的兴起及其危机………………………( 63)
第二章 传播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学……………………………….. ( 68)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与社会心理学相互借鉴、
相互影响的必然性………………………………………( 68)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72)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以及传播效果研究认识
误区的思想根源……………………………………………… ( 94)
第三章 文献视角:美国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 99)
第一节传播学发展与社会心理学关系的文献分析………….(100)
第二节 另类文献: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心理战争背景………(108)
第四章 美国早期传播研究的心理学影响…………………..……… .(121)
第一节舆论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 ……………...(121)
第二节李普曼舆论宣传研究的心理学特点…….. ……………..(124)
第三节 拉斯韦尔宣传研究的心理学特点……….……………...(137)
第五章 社会心理学家参与播学建设的历程.…….………………..(152)
第一节 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学传统…………(153)
第二节 霍夫兰:作为传播学核心议题的态度改变研究……(155)
第三节 卢因:群体动力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先驱……………..(158)
第四节 坎垂尔…心理战视野中的公共舆论研究……………..(163)
第五节 施拉姆:美国心理战中的重要角色……….…………..(166)
第六章 美国传播学研究与心理学关系的文献再分析……………...(178)
第一节 《公共舆论季刊》与美国传播学发展的关系……….(178)
第二节 发表在社会心理学学术刊物上的
传播学论文数据分析 ……………………………………...(180)
第三节 “传播效果研究里程碑”中的社会心理学家
以及社会心理学观点 …………………………………………... (183)
第七章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开启的传播学研究传统………….……….(190)
第一节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发展历史和学术成就……………(190)
第二节 社会学芝加哥掌派对早期传播学研究的贡献…………(207)
第三节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直接参与的新闻传播学
研究:佩恩基金“电影与青年”项目研究…………..( 216)
第八章 库利的传播学研究及其思想价值 ……………………………(230)
第一节 库利涉足传播问题研究的职业和学术背景……………(230)
第二节 库利的传播学思想……………………………… …………..(234)
第三节 库利传播思想中的民主期盼 ……………. …………….(237)
第九章 米德对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 …………………………( 242)
第一节 米德职业经历和学术成就 ……………………………...( 242)
第二节 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其社会心理学意义……………….…(250)
第三节 米德符号互动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学思想……………..(253)
第十章 帕克:都市生态研究中的文化观与传播观…………….…(262)
第一节 一个知识探求者的传奇人生… ………………………...(262)
第二节 帕克都市生态研究中的传播观 ……………………….(269)
第三节 帕克种族移民问题研究中的传播视角…………………(276)
第十一章 美国传播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85)
第一节 美国传播心理学发展酌历史流变………………………(285)
第二节 当代美国主要传播心理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296)
第十二章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心理学化的趋势
——以政治心理学为例… …………………………………..(306)
第一节 西方早期政治学中的心理元素:人性论的视角……(306)
第二节 政治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321)
第十三章 国内新闻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及其争议…………………..(346)
第一节 国内新闻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346)
第二节 国内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兴起 ……………………………(350)
第三节 本土化是中国当代传播心理学理论
建设的根本出路 ……………………………………………(354)
第十四章 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 ………………………(357)
第一节 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基本构想………..…(357)
第二节 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的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365)
第十五章 中国本土媒介伦理形成的理论与个案分析…………………. (372)
第一节 关于伦理道德起源的一般理论…………………………… (372)
第二节 媒介伦理形成的社会机制……………………………………(374)
第三节 中国当代媒介伦理形成的个案分析
——以我的媒介职业生涯为例…………………… …....(377)
第十六章 结束语:传播学研究的传统以及启示………………………....(384)
第一节 对美国传播学研究的误解 ………………………………(384)
第二节 美国传播学研究中三大传统的统一性…………………(387)
第三节 美国传播学研究中的现代性………………………………………..(393)
第三节 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学及传播心理学理论体系………(396)
参考文献…………………………………………………………………………..(400)
索 引………………………………………………………………………………..(406)
后 记…………………………………………………………………………………(410)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传播学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尤其对于那些一直对传播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充满好奇,却又苦于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的研究者来说,它无疑是一道及时雨。我翻阅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对“社会心理学传统”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与精心梳理。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划等号,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后者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前者,从早期的个体信息处理模型,到群体互动中的社会认同与偏见,再到宏观社会结构下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无不烙印着社会心理学的深刻痕迹。读这本书,就像在逛一个精美的博物馆,每一个展厅都展示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如何在传播学领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作者的笔触既有学理上的严谨,又不失启发性的洞察,他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转化为理解传播现象的有力工具。而且,书中对于“本土化”的强调,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们常常在学习西方理论的同时,感受到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之间的隔阂。这本书则勇敢地迈出了理论建构的第一步,它不仅指出了问题,更试图提供解决之道,这对于推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甚至能够预见到,这本书将成为未来许多博士生、硕士生研究的起点,因为它所开启的思路,足够许多人深入探索多年。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启迪,一种看待传播现象的新视角,一种探索传播规律的新路径。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传播的“个体层面”运作机制非常着迷,这本书简直是满足了我对这个主题的无限求知欲。作者在梳理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交叉学科的历程时,对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经典理论的阐述,简直是鞭辟入里,清晰明了。我过去阅读一些文献时,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面,而这本书则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其核心,理解它们是如何解释个体在接收、理解、记忆和反馈传播信息的整个过程的。书中对“动机”和“态度”在传播中的作用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些概念很重要,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展现了不同动机和态度如何影响信息的选择性接收,以及信息的说服力效果。尤其是在讨论“认知失调”如何影响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处理时,作者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固执己见,甚至会主动回避那些可能挑战他们既有认知的观点。而“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模仿、榜样以及传播内容如何塑造个体行为模式方面的应用,也为我理解媒体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罗列,而是充满了对现实传播场景的深刻洞察,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广告会成功,为什么有些社会运动能够迅速传播,为什么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它为我理解传播的“微观肌理”提供了一个坚实而清晰的理论基石。
评分这本书在讨论“传播媒介”的角色时,其前瞻性和深刻性让我耳目一新。我以往对于媒介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其技术属性和内容生产的分析上。而这本书则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特别是关于“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的视角,巧妙地融入到媒介研究之中。作者在书中关于“媒介使用动机”和“媒介使用行为”的分析,让我对用户如何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仅仅是描述了现象,更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某种媒介,以及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媒介的使用会带来怎样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拟态环境”和“社会判断”在媒介解读中的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媒体信息产生的认知,往往会受到我们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过滤和影响。这种对“媒介使用者”心理活动的深入挖掘,为我理解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茧房的形成,乃至虚拟社区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书中对“媒介成瘾”和“信息过载”等当代媒介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描述了这些现象的危害,更是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揭示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媒介研究不应仅仅关注媒介本身,更应关注媒介与使用者之间复杂的心理和社会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中国传播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尤其是在“本土化理论建构”这一方面,它所提出的思考和路径,让我看到了中国传播学研究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对西方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提出了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心理学理论。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的独特性,并鼓励研究者从这些本土经验中汲取养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情”、“关系”、“中庸”等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传播理论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倡导,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它鼓励研究者关注中国本土的传播现象,从中国人的实际经验出发,构建真正属于中国的传播理论。我能够想象,这本书将会激发无数中国学者,在本土传播心理学的道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对于中国传播学研究自主创新能力的坚定信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传播与社会影响”的机制时,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令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传播如何改变人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以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解读。作者在书中关于“说服的心理机制”、“从众与顺从”、“群体影响力”等方面的阐述,都让我对传播效果的理解有了质的提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知失调”和“社会证明”在传播中的作用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与自己已有观念不符的信息时,会产生不适感,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缓解这种不适。这种对“说服的心理过程”的深入剖析,为我理解广告、政治宣传、健康传播等领域的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书中对“网络群体”中社会影响力的讨论,也让我对社交媒体如何放大或弱化社会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传播的影响力并非仅仅来自于信息本身,更来自于信息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传播学研究的深度,在于能够将个体微观的心理过程,置于社会互动和群体 dynamics 的宏观框架下进行审视,从而揭示传播对社会变革和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传播与社会认同”的关系时,其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论证,令我心潮澎湃。我一直认为,个体的身份认同与传播行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本书则将这种联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作者在书中关于“社会身份”如何塑造传播内容的选择和解读,以及“群体认同”如何影响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仅是提出观点,而是通过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展示了身份认同在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分类”和“群体内/外偏见”如何影响信息传播的分析感到震撼。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更容易相信来自自己群体的信息,而对来自其他群体的信息持怀疑态度。这种对“身份政治”在传播中的影响的洞察,为我理解当代社会中各种社会运动和群体冲突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书中对“媒介与身份建构”的探讨,也让我认识到,媒介不仅是信息的传播渠道,更是塑造和维护个体及群体身份的重要场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播学研究的魅力,在于能够将个体微观的身份认同,与宏观的社会互动和群体 dynamics 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揭示传播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动因。
评分这本书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其视角之新颖,论述之深刻,令我拍案叫绝。我过去在学习传播学效果理论时,常常觉得它们过于宏大或抽象,难以与日常的传播体验产生直接的联系。然而,这本书通过将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引入,让我对传播效果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作者在梳理“说服传播”时,对“信息源可信度”、“信息本身特征”以及“受众心理”这三个核心要素的 interplay 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知反应”和“情感卷入”如何影响说服效果的讨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些概念很重要,而是通过理论模型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情境下,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信息是否能够成功地改变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书中对“从众”和“顺从”在传播效果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沉默的螺旋”如何在大众传播中得以体现,以及个体如何在群体压力下调整自己的观点,感到非常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传播效果并非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互动过程,其中受众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我理解为什么某些信息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而另一些信息则石沉大海,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评分这本书所提出的“兼论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这一点,是我选择阅读它的主要原因,也是它最令我兴奋的部分。在当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播的形态和生态也日新月异,但我们似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传播理论的框架。这本书大胆地指出了这一困境,并提出了构建中国本土化传播心理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者在书中并非仅仅是呼吁,而是展现了具体的路径和思考。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当下社会现实对于传播心理学的特殊影响,并鼓励研究者从这些独特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本土理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盼。书中对于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例如“情理法”、“关系”等,融入到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思路。我一直认为,优秀的理论不应是普世的,而应是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这本书正是在努力尝试搭建这样一座桥梁,它让我们看到,中国传播学研究并非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可以成为主动的建构者。它提出的“问题导向”和“本土经验”的重要性, resonated deeply with me.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理论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于中国传播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和有力推动。
评分我一直对传播学研究中那些“无声的”影响因素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社会维度”与“心理机制”的交织点。作者在梳理社会心理学传统对传播学的影响时,对于“社会影响”和“社会认知”的界定,让我眼前一亮。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套用到传播学中,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群体规范等如何塑造个体的传播行为和信息解读。书中关于“社会刻板印象”和“偏见”如何影响传播效果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社会群体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对某些信息产生选择性忽略,或者对某些信息持有预设的判断。这种对“社会隐形力量”的洞察,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传播现象。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关注信息的“内容”本身,而这本书则提醒我,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社会认知,才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作者在书中对“信息加工”和“社会判断”的结合,为我理解个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信息环境中做出决策,提供了清晰的解释框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播学研究的深度,在于能够将微观的个体心理,放置于宏观的社会情境中进行审视,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在“群体层面”传播研究上的深入剖析。我一直觉得,传播并非仅仅是发生在个体之间,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一块的知识空白。作者对社会认同理论、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等社会心理学核心概念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次极具启发性的梳理。他详细阐述了群体身份如何影响信息的接收和解读,以及在群体环境中,个体如何受到从众压力和社会比较的影响,从而在传播中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认同”如何影响信息过滤和传播效果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当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时,他们更容易接受与群体价值观一致的信息,而对非群体信息则会产生排斥。这种对群体动力学的深刻理解,为我解释现实世界中各种社会现象,例如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粉丝群体的形成与壮大,甚至政治宣传的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书中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也让我对为什么在某些网络社群中,观点会越来越极端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描述了现象,更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互动机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传播学研究的“宏观”视野,理解了群体和组织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些角色是如何受到社会心理学原理的影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