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兼論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

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兼論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柯澤 著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社會心理學
  • 傳播心理學
  • 中國傳播學
  • 本土理論
  • 媒介心理學
  • 社會認知
  • 文化傳播
  • 傳播研究
  • 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習齣版社
ISBN:978751470582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814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1
字數:456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後期資助項目是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主要類彆之一,旨在鼓勵廣大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潛心治學,紮實研究,多齣優秀成果,進一步發揮國傢社科基金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示範引導作用。後期資助項目主要資助已基本完成且尚未齣版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的優秀學術成果,以資助學術專著為主,也資助少量學術價值較高的資料匯編和學術含量較高的工具書。為擴大後期資助項目的學術影響,促進成果轉化,*guo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按照“統一設計、統二標識、統一版式、形成係列”的總體要求,組織齣版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成果。

內容簡介

  這部書稿記錄瞭我博士畢業後在學術道路上的又一次艱難跋涉。  記得2003年至2007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至少花瞭兩年多時間去思考論文選題,後來我以《論傳媒發展的理性》為題完成瞭我的博士論文,經過不算太多的修訂和補充,2009年以《理性與傳媒發展》為名由上海三聯書店齣版,我的*一部學術著作齣版3年之後,有幸於2013年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在我的一生當中,我大概沒有做過幾件能夠讓自己感到滿意的事情,但是作為我的人生體驗與感悟,作為我的學術思考和追問,《理性與傳媒發展》的齣版並獲奬確實使我在精神上獲得瞭一絲慰藉和滿足。

作者簡介

  柯澤,西北政法大學三級教授,長安學者,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帶頭人。新聞學博士、高級記者、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後,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訪問學者。學術著作《理性與傳媒發展》獲第六屬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  199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省級電視颱從事瞭12年新聞采編工作,先後任記者、主任記者、高級記者,主創的10餘件作品先後獲省部級新聞奬。2003年考入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7年6周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以及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和訪問學者研究。先後發錶學術論文50多篇,齣版學術著作《理性與傳媒發展》《廣播電視節目策劃與創新》。目前分彆獨立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以及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備1項。  主要研究方嚮:新聞傳播理論及業務、廣播電視新聞與藝術、社會心理學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論傳播學與社會心理學……………………………… 鬍翼青(1)

緒論:心理現象研究的曆史及其價值

——人類傳播的視角………………………..………………( 12)

第一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心理學轉嚮 ………………………………..( 56)

第一節 從“世界圖式”到人本主義………………………… ( 56)

第二節 心理主義範式的興起及其危機………………………( 63)

第二章 傳播學研究中的社會心理學……………………………….. ( 68)

第一節 傳播學研究與社會心理學相互藉鑒、

相互影響的必然性………………………………………( 68)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與傳播學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影響………(72)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以及傳播效果研究認識

誤區的思想根源……………………………………………… ( 94)

第三章 文獻視角:美國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 99)

第一節傳播學發展與社會心理學關係的文獻分析………….(100)

第二節 另類文獻:美國傳播學研究的心理戰爭背景………(108)

第四章 美國早期傳播研究的心理學影響…………………..……… .(121)

第一節輿論宣傳研究的曆史背景………………… ……………...(121)

第二節李普曼輿論宣傳研究的心理學特點…….. ……………..(124)

第三節 拉斯韋爾宣傳研究的心理學特點……….……………...(137)

第五章 社會心理學傢參與播學建設的曆程.…….………………..(152)

第一節 拉紮斯菲爾德: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學傳統…………(153)

第二節 霍夫蘭:作為傳播學核心議題的態度改變研究……(155)

第三節 盧因:群體動力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先驅……………..(158)

第四節 坎垂爾…心理戰視野中的公共輿論研究……………..(163)

第五節 施拉姆:美國心理戰中的重要角色……….…………..(166)

第六章 美國傳播學研究與心理學關係的文獻再分析……………...(178)

第一節 《公共輿論季刊》與美國傳播學發展的關係……….(178)

第二節 發錶在社會心理學學術刊物上的

傳播學論文數據分析 ……………………………………...(180)

第三節 “傳播效果研究裏程碑”中的社會心理學傢

以及社會心理學觀點 …………………………………………... (183)

第七章 社會學芝加哥學派開啓的傳播學研究傳統………….……….(190)

第一節 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發展曆史和學術成就……………(190)

第二節 社會學芝加哥掌派對早期傳播學研究的貢獻…………(207)

第三節 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直接參與的新聞傳播學

研究:佩恩基金“電影與青年”項目研究…………..( 216)

第八章 庫利的傳播學研究及其思想價值 ……………………………(230)

第一節 庫利涉足傳播問題研究的職業和學術背景……………(230)

第二節 庫利的傳播學思想……………………………… …………..(234)

第三節 庫利傳播思想中的民主期盼 ……………. …………….(237)

第九章 米德對傳播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貢獻 …………………………( 242)

第一節 米德職業經曆和學術成就 ……………………………...( 242)

第二節 米德符號互動論及其社會心理學意義……………….…(250)

第三節 米德符號互動論中所包含的傳播學思想……………..(253)

第十章 帕剋:都市生態研究中的文化觀與傳播觀…………….…(262)

第一節 一個知識探求者的傳奇人生… ………………………...(262)

第二節 帕剋都市生態研究中的傳播觀 ……………………….(269)

第三節 帕剋種族移民問題研究中的傳播視角…………………(276)

第十一章 美國傳播心理學的産生和發展…. ………………………(285)

第一節 美國傳播心理學發展酌曆史流變………………………(285)

第二節 當代美國主要傳播心理學研究機構和學術刊物……(296)

第十二章 當代社會科學研究心理學化的趨勢

——以政治心理學為例… …………………………………..(306)

第一節 西方早期政治學中的心理元素:人性論的視角……(306)

第二節 政治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 …………………………..(321)

第十三章 國內新聞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及其爭議…………………..(346)

第一節 國內新聞心理學研究發展現狀…………………………...(346)

第二節 國內傳播心理學研究的興起 ……………………………(350)

第三節 本土化是中國當代傳播心理學理論

建設的根本齣路 ……………………………………………(354)

第十四章 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 ………………………(357)

第一節 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的基本構想………..…(357)

第二節 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的

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365)

第十五章 中國本土媒介倫理形成的理論與個案分析…………………. (372)

第一節 關於倫理道德起源的一般理論…………………………… (372)

第二節 媒介倫理形成的社會機製……………………………………(374)

第三節 中國當代媒介倫理形成的個案分析

——以我的媒介職業生涯為例…………………… …....(377)

第十六章 結束語:傳播學研究的傳統以及啓示………………………....(384)

第一節 對美國傳播學研究的誤解 ………………………………(384)

第二節 美國傳播學研究中三大傳統的統一性…………………(387)

第三節 美國傳播學研究中的現代性………………………………………..(393)

第三節 建設中國本土傳播學及傳播心理學理論體係………(396)

參考文獻…………………………………………………………………………..(400)

索 引………………………………………………………………………………..(406)

後 記…………………………………………………………………………………(410)


前言/序言

  2012年中鞦國慶雙節,我在無锡的蕩口古鎮品味一年中難得的閑暇,其中就包括拜讀本書作者的書稿’《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令我驚喜的是,作者所關注的問題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令我欽佩的是,作者有那麼強大的鑽研精神和學習能力;令我羨慕嫉妒恨的是,作者把我的某些想法率先變成瞭一部專著。他提齣想由我來為這本書寫一個導讀,我覺得實在是勉為其難,讓我不能拒絕的是,我確實也很想就這個話題“吐吐槽”。
  自從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師從周曉虹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以來,我一直就承擔著新聞傳播學院的跨專業選修課《社會心理學》,迄今已有10年。所以,我比一些專門埋頭於傳播學的研究者更清楚,美國傳播學,其主導性的研究範式便是社會心理學取嚮的研究範式,而不是什麼心理學、社會學或其他什麼學科取嚮的研究荽式。①我們可從以下幾個特徵中判斷齣這兩個學科之間血濃於水的緊密關聯。
  首先,從學科的結構來看,美國傳播學現在宣稱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使它看起來完全被社會心理學所囊括。準確地說,美國經驗傳播學研究的就是由媒介和交流造成的社會心理現象,並通過分析和解釋這些現象來達到社會控製的目的。相叱之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要遠遠廣闊,盡管中外學者都未對其研究對象形成共識,但總體而言,大傢普遍認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在社會與文化環境中的行為。

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兼論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 導論:勾勒傳播學研究的深層脈絡與本土化進路 在信息爆炸、傳播形態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對於傳播活動的理解,既需要敏銳地捕捉其錶層現象,更要深入探究其內在的驅動機製。傳播活動並非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貫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技術之間復雜互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核心,往往在於人的心理活動。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關注個體在社會情境中思維、情感和行為的學科,為我們審視傳播現象提供瞭至關重要的視角。本書《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兼論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正是試圖沿著這條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路徑,追溯傳播學研究中根植於社會心理學傳統的思想淵源,並在此基礎上,審視當前中國傳播學研究的現狀,進而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的可能與必要。 本書並非對特定傳播學理論的簡單梳理,也不是對社會心理學知識點的羅列。它更像是一次學術的“考古”與“再造”——首先,我們將深入挖掘和重構傳播學研究中,那些來自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概念、理論框架和研究範式,揭示它們如何形塑瞭我們對傳播活動的認識。其次,我們將以此為基石,反思中國傳播學研究在藉鑒和吸收西方理論時所麵臨的挑戰,以及本土化理論建設的迫切需求。最終,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傳播現象的社會心理學維度,並為中國傳播學界探索自主的理論體係提供一份思想性的貢獻。 第一章:社會心理學在傳播學研究中的基石地位:曆史的迴溯與範式的奠定 傳播學的誕生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科學各分支的滋養,其中社會心理學的影響尤為顯著。本章將追溯傳播學與社會心理學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們將考察早期傳播學研究中,如何藉鑒社會心理學的個體中心主義視角,關注信息接受者的態度改變、意見形成以及群體影響。例如,拉紮斯菲爾德(Lazarsfeld)等人在《人民的選擇》中,對“意見領袖”的研究,就深刻體現瞭社會心理學中群體動力和人際傳播的理論。 同時,我們也將梳理社會心理學中諸如認知失調理論(Festinger)、歸因理論(Heider)、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等經典理論,分析它們如何被應用於解釋傳播效果、說服過程以及媒介消費行為。例如,認知失調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何人們在接收到與自身原有觀點相悖的信息時,會産生心理上的不適,並可能因此改變態度。歸因理論則有助於解釋,我們如何理解傳播信息的來源及其可信度。 本章還將探討社會心理學對傳播學研究方法論的影響,例如實驗法、調查法、內容分析法等,這些方法論的引入,為傳播學研究提供瞭科學嚴謹的實證基礎。通過對這些曆史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心理學不僅為傳播學提供瞭豐富的理論工具,更塑造瞭傳播學研究的早期走嚮和基本範式,使其得以從宏觀的社會結構層麵,轉嚮微觀的個體心理層麵,從而更全麵地理解傳播活動的本質。 第二章:個體心理解碼:信息接受與態度轉變的社會心理學視角 傳播活動的核心是信息的流通,而信息的流通必然涉及信息的接受與解讀。本章將聚焦於社會心理學如何深入剖析信息接受者的內部心理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影響其對傳播信息的態度和行為。 我們將深入探討“態度”(attitude)這一核心概念,分析社會心理學關於態度形成、測量、改變以及態度與行為之間關係的經典理論。例如,費斯廷格(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將詳細闡釋當個體持有相互衝突的信念、觀點或行為時,所産生的心理緊張狀態,以及個體為瞭緩解這種失調而采取的心理調整策略。這對於理解說服傳播、廣告宣傳以及危機溝通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此外,本章還將引入認知心理學中的相關概念,如信息加工模型,探討個體如何對信息進行選擇、編碼、存儲和檢索。我們將考察注意力的選擇性、知覺的加工過程、記憶的儲存與提取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受到個體已有的認知結構、動機和情感的影響。例如,信息可信度的判斷,並非完全客觀,而是受到信息來源的權威性、信息自身的說服力以及接收者個人偏見等多重因素的綜閤作用。 同時,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等概念,也將被引入,以解釋個體如何通過觀察他人的傳播行為,以及自身對傳播結果的預期,來影響其對信息的使用和傳播行為。例如,一個對健康生活方式信息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有可能采納傳播信息中的建議。 本章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認識到,傳播活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接收者內部的心理活動,而社會心理學恰恰提供瞭理解這些復雜心理過程的有力工具。 第三章:群體互動與社會影響:傳播網絡中的個體協同與偏差 傳播並非孤立的個體行為,它往往發生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受到群體互動和社會影響的深刻塑造。本章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分析個體在群體中的傳播行為,以及群體如何影響個體的意見形成、信息傳播和決策過程。 我們將考察群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的核心概念,如群體規範(group norms)、群體凝聚力(group cohesion)、群體決策(group decision-making)等。例如,群體規範如何影響個體的媒介使用習慣和對信息的可信度判斷?群體凝聚力強的群體,其成員在接受外部信息時,是否會錶現齣更強的抵抗性或認同性? 同時,本章將詳細闡釋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的幾種重要形式。例如,從眾(conformity)現象,即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傾嚮於采納與多數人一緻的意見和行為。這在網絡社群、輿論形成等傳播現象中尤為常見。另外,服從(obedience)理論,例如米爾格拉姆(Milgram)的服從實驗,雖然並非直接討論傳播,但其揭示的權力結構和權威效應,對於理解某些形式的傳播,如官方媒體的宣傳,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 信息傳播中的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現象,即群體討論後,群體意見傾嚮於變得比個體意見更極端,也將是本章的重點。我們將分析其背後的心理機製,如信息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和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與社會心理學相結閤的視角,分析信息在社會網絡中的傳播路徑、擴散速度以及個體在網絡中的位置如何影響其接收和傳播信息的能力。例如,網絡中的“弱連接”(weak ties)和“強連接”(strong ties)在信息傳播中的不同作用。 通過對群體互動和社會影響的深入分析,本章旨在揭示,傳播活動的復雜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個體在群體中的協同、對抗與相互影響,而社會心理學為我們理解這些動態過程提供瞭關鍵的理論框架。 第四章:中國傳播學本土化理論建設的現實睏境與理論契機 在充分認識到社會心理學傳統對傳播學研究的貢獻之後,本章將視角轉嚮中國本土的傳播學研究現狀,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構建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所麵臨的現實睏境與潛在的理論契機。 我們將審視當前中國傳播學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西方理論依附”現象,即大量藉鑒和應用西方傳播學理論,但在本土化語境下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卻常常被忽視。這可能導緻理論的“水土不服”,無法有效解釋中國社會特有的傳播現象。我們將分析造成這種依附的原因,例如研究者對西方理論的熟悉程度、學術評價體係的導嚮,以及本土理論研究基礎的薄弱等。 本章還將探討,在藉鑒西方社會心理學理論時,如何避免簡單套用,而應結閤中國社會的具體曆史文化背景、社會結構特徵、價值觀念以及政治經濟發展階段進行創造性轉化。例如,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人際關係(如“關係”)的特殊性,以及數字鴻溝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審慎地考量西方理論的適用性。 然而,睏境之中也蘊藏著重要的理論契機。中國擁有悠久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例如儒傢思想中的“仁”、“禮”、“和”等概念,以及道傢思想中的“道”、“無為”等,都蘊含著深刻的關於人際互動、社會秩序和個體心理的洞見,這些都可能成為構建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的寶貴資源。同時,中國社會快速的現代化進程,特彆是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催生瞭大量前所未有的傳播現象,為本土理論的創新提供瞭豐富的現實素材。 本章的目的是,引導讀者認識到,中國傳播學本土化理論建設並非簡單的“洋為中用”,而是需要我們既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更要有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本土文化傳統的創造性挖掘,從而形成具有中國智慧的傳播學理論。 第五章: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的建構路徑與未來展望 在前一章分析瞭本土化理論建設的睏境與契機後,本章將聚焦於如何具體地構建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並對其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我們將探討幾種可能的理論建構路徑。首先,是“情境化解釋”路徑,即深入研究在中國特定社會情境下的傳播現象,並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理論進行解釋性拓展或修正。例如,研究中國式勸說的心理機製,探討“麵子”文化如何影響信息接受和傳播。 其次,是“概念原創與理論整閤”路徑,即從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下社會現實中,提煉齣具有原創性的傳播心理學概念,並將其與現有理論進行整閤,形成新的理論框架。例如,如何理解中國人在網絡空間中的身份認同與交往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如何影響信息傳播和關係維係。 本章還將重點強調“實踐導嚮”的重要性。本土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其解決中國傳播實踐問題的能力。因此,理論的建構應與實際的傳播應用相結閤,例如在媒體融閤、輿情引導、跨文化傳播等領域,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解決方案。 此外,我們也將討論構建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的幾個關鍵要素:一是強化實證研究,注重本土化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二是促進跨學科對話,吸收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智慧;三是培養本土研究人纔,鼓勵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 最後,本章將對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我們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理論的不斷完善,中國傳播學界一定能夠構建齣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本土特色,能夠為理解和改進中國傳播實踐提供有力支撐的自主理論體係。這不僅是對傳播學學科發展的貢獻,更是對提升中國在國際傳播領域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結語:思想的傳承與創新的呼喚 《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兼論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一書,旨在通過對社會心理學傳統在傳播學研究中的作用的迴溯,以及對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的深入探討,喚醒我們對於傳播活動背後復雜心理過程的關注,並呼喚中國傳播學界在藉鑒、吸收西方理論的基礎上,勇於探索和構建具有自主知識體係和中國智慧的傳播理論。本書的完成,不僅是對已有學術成果的梳理與整閤,更是對未來中國傳播學發展方嚮的一次深邃的思考與積極的倡導。我們期待,本書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深入、更具洞察力的視角,來理解傳播,並為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本土化進程注入新的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所提齣的“兼論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這一點,是我選擇閱讀它的主要原因,也是它最令我興奮的部分。在當下,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傳播的形態和生態也日新月異,但我們似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西方傳播理論的框架。這本書大膽地指齣瞭這一睏境,並提齣瞭構建中國本土化傳播心理學理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者在書中並非僅僅是呼籲,而是展現瞭具體的路徑和思考。他強調瞭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以及當下社會現實對於傳播心理學的特殊影響,並鼓勵研究者從這些獨特的土壤中汲取養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本土理論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盼。書中對於如何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例如“情理法”、“關係”等,融入到傳播心理學的研究中,進行瞭初步的探索,這為我打開瞭全新的思路。我一直認為,優秀的理論不應是普世的,而應是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這本書正是在努力嘗試搭建這樣一座橋梁,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傳播學研究並非隻能是被動的接受者,而可以成為主動的建構者。它提齣的“問題導嚮”和“本土經驗”的重要性, resonated deeply with me.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理論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於中國傳播學研究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反思和有力推動。

評分

這本書對於“傳播效果”的研究,其視角之新穎,論述之深刻,令我拍案叫絕。我過去在學習傳播學效果理論時,常常覺得它們過於宏大或抽象,難以與日常的傳播體驗産生直接的聯係。然而,這本書通過將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引入,讓我對傳播效果的理解發生瞭質的飛躍。作者在梳理“說服傳播”時,對“信息源可信度”、“信息本身特徵”以及“受眾心理”這三個核心要素的 interplay 進行瞭詳盡的闡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認知反應”和“情感捲入”如何影響說服效果的討論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這些概念很重要,而是通過理論模型和案例分析,展示瞭不同情境下,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從而決定信息是否能夠成功地改變個體的態度和行為。書中對“從眾”和“順從”在傳播效果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讓我對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力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沉默的螺鏇”如何在大眾傳播中得以體現,以及個體如何在群體壓力下調整自己的觀點,感到非常震撼。這本書讓我明白,傳播效果並非僅僅是信息的單嚮傳遞,而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互動過程,其中受眾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為我理解為什麼某些信息能夠引發廣泛的社會共鳴,而另一些信息則石沉大海,提供瞭深刻的解釋。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它在“群體層麵”傳播研究上的深入剖析。我一直覺得,傳播並非僅僅是發生在個體之間,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互動過程。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在這一塊的知識空白。作者對社會認同理論、群體極化、群體思維等社會心理學核心概念在傳播學中的應用進行瞭一次極具啓發性的梳理。他詳細闡述瞭群體身份如何影響信息的接收和解讀,以及在群體環境中,個體如何受到從眾壓力和社會比較的影響,從而在傳播中錶現齣特定的行為。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社會認同”如何影響信息過濾和傳播效果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通過生動的例子,展示瞭當個體將自己歸屬於某個群體時,他們更容易接受與群體價值觀一緻的信息,而對非群體信息則會産生排斥。這種對群體動力學的深刻理解,為我解釋現實世界中各種社會現象,例如網絡謠言的快速傳播、粉絲群體的形成與壯大,甚至政治宣傳的效果,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工具。書中對“群體極化”現象的分析,也讓我對為什麼在某些網絡社群中,觀點會越來越極端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描述瞭現象,更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揭示瞭其背後復雜的互動機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傳播學研究的“宏觀”視野,理解瞭群體和組織在傳播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這些角色是如何受到社會心理學原理的影響的。

評分

我一直對傳播學研究中那些“無聲的”影響因素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最感興趣的“社會維度”與“心理機製”的交織點。作者在梳理社會心理學傳統對傳播學的影響時,對於“社會影響”和“社會認知”的界定,讓我眼前一亮。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將社會心理學理論套用到傳播學中,而是深入探討瞭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群體規範等如何塑造個體的傳播行為和信息解讀。書中關於“社會刻闆印象”和“偏見”如何影響傳播效果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在某些社會群體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對某些信息産生選擇性忽略,或者對某些信息持有預設的判斷。這種對“社會隱形力量”的洞察,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傳播現象。我過去可能更多地關注信息的“內容”本身,而這本書則提醒我,信息的“發齣者”和“接收者”所處的社會情境,以及他們頭腦中固有的社會認知,纔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關鍵。作者在書中對“信息加工”和“社會判斷”的結閤,為我理解個體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信息環境中做齣決策,提供瞭清晰的解釋框架。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傳播學研究的深度,在於能夠將微觀的個體心理,放置於宏觀的社會情境中進行審視,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

評分

這本書在討論“傳播媒介”的角色時,其前瞻性和深刻性讓我耳目一新。我以往對於媒介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對其技術屬性和內容生産的分析上。而這本書則將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特彆是關於“社會認知”和“社會互動”的視角,巧妙地融入到媒介研究之中。作者在書中關於“媒介使用動機”和“媒介使用行為”的分析,讓我對用戶如何主動選擇和使用媒介有瞭更深的理解。他不僅僅是描述瞭現象,更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瞭人們為什麼會選擇某種媒介,以及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媒介的使用會帶來怎樣的心理和社會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擬態環境”和“社會判斷”在媒介解讀中的作用的論述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對媒體信息産生的認知,往往會受到我們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過濾和影響。這種對“媒介使用者”心理活動的深入挖掘,為我理解社交媒體的興起、信息繭房的形成,乃至虛擬社區的構建,提供瞭有力的理論支持。書中對“媒介成癮”和“信息過載”等當代媒介現象的社會心理學解讀,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描述瞭這些現象的危害,更是從心理機製的角度,揭示瞭其産生的原因和影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媒介研究不應僅僅關注媒介本身,更應關注媒介與使用者之間復雜的心理和社會互動。

評分

這本書在探討“傳播與社會認同”的關係時,其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論證,令我心潮澎湃。我一直認為,個體的身份認同與傳播行為之間存在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而這本書則將這種聯係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梳理。作者在書中關於“社會身份”如何塑造傳播內容的選擇和解讀,以及“群體認同”如何影響信息的傳播和接受,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不僅僅是提齣觀點,而是通過大量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和研究,展示瞭身份認同在傳播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社會分類”和“群體內/外偏見”如何影響信息傳播的分析感到震撼。它解釋瞭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更容易相信來自自己群體的信息,而對來自其他群體的信息持懷疑態度。這種對“身份政治”在傳播中的影響的洞察,為我理解當代社會中各種社會運動和群體衝突的傳播機製,提供瞭新的視角。書中對“媒介與身份建構”的探討,也讓我認識到,媒介不僅是信息的傳播渠道,更是塑造和維護個體及群體身份的重要場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傳播學研究的魅力,在於能夠將個體微觀的身份認同,與宏觀的社會互動和群體 dynamics 緊密結閤起來,從而揭示傳播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動因。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傳播的“個體層麵”運作機製非常著迷,這本書簡直是滿足瞭我對這個主題的無限求知欲。作者在梳理傳播學與社會心理學交叉學科的曆程時,對信息加工模型、認知失調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等經典理論的闡述,簡直是鞭闢入裏,清晰明瞭。我過去閱讀一些文獻時,對這些理論的理解總是停留在錶麵,而這本書則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其核心,理解它們是如何解釋個體在接收、理解、記憶和反饋傳播信息的整個過程的。書中對“動機”和“態度”在傳播中的作用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這些概念很重要,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展現瞭不同動機和態度如何影響信息的選擇性接收,以及信息的說服力效果。尤其是在討論“認知失調”如何影響人們對負麵信息的處理時,作者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終於理解瞭為什麼人們有時會固執己見,甚至會主動迴避那些可能挑戰他們既有認知的觀點。而“社會學習理論”在解釋模仿、榜樣以及傳播內容如何塑造個體行為模式方麵的應用,也為我理解媒體的社會功能提供瞭新的視角。這本書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羅列,而是充滿瞭對現實傳播場景的深刻洞察,它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有些廣告會成功,為什麼有些社會運動能夠迅速傳播,為什麼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會錶現齣特定的行為模式。它為我理解傳播的“微觀肌理”提供瞭一個堅實而清晰的理論基石。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為中國傳播學研究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尤其是在“本土化理論建構”這一方麵,它所提齣的思考和路徑,讓我看到瞭中國傳播學研究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對西方傳播學和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提齣瞭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心理學理論。他強調瞭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以及當下社會現實的獨特性,並鼓勵研究者從這些本土經驗中汲取養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人情”、“關係”、“中庸”等中國傳統價值觀在傳播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進行瞭初步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傳播理論的巨大潛力。這本書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倡導,而是充滿瞭實踐的指導意義。它鼓勵研究者關注中國本土的傳播現象,從中國人的實際經驗齣發,構建真正屬於中國的傳播理論。我能夠想象,這本書將會激發無數中國學者,在本土傳播心理學的道路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一種對於中國傳播學研究自主創新能力的堅定信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未來,充滿瞭希望和生機。

評分

這本書在論述“傳播與社會影響”的機製時,其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令我受益匪淺。我一直對傳播如何改變人們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則以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對這一過程進行瞭係統而全麵的解讀。作者在書中關於“說服的心理機製”、“從眾與順從”、“群體影響力”等方麵的闡述,都讓我對傳播效果的理解有瞭質的提升。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認知失調”和“社會證明”在傳播中的作用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人們在麵對與自己已有觀念不符的信息時,會産生不適感,以及如何通過調整自己的認知來緩解這種不適。這種對“說服的心理過程”的深入剖析,為我理解廣告、政治宣傳、健康傳播等領域的效果,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書中對“網絡群體”中社會影響力的討論,也讓我對社交媒體如何放大或弱化社會影響,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傳播的影響力並非僅僅來自於信息本身,更來自於信息所處的社會情境以及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傳播學研究的深度,在於能夠將個體微觀的心理過程,置於社會互動和群體 dynamics 的宏觀框架下進行審視,從而揭示傳播對社會變革和個體行為的深刻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在傳播學領域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尤其對於那些一直對傳播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充滿好奇,卻又苦於缺乏係統性理論框架的研究者來說,它無疑是一道及時雨。我翻閱這本書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對“社會心理學傳統”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與精心梳理。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傳播學與社會心理學劃等號,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後者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前者,從早期的個體信息處理模型,到群體互動中的社會認同與偏見,再到宏觀社會結構下的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無不烙印著社會心理學的深刻痕跡。讀這本書,就像在逛一個精美的博物館,每一個展廳都展示著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社會心理學思想如何在傳播學領域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作者的筆觸既有學理上的嚴謹,又不失啓發性的洞察,他能夠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巧妙地轉化為理解傳播現象的有力工具。而且,書中對於“本土化”的強調,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們常常在學習西方理論的同時,感受到其與中國具體國情之間的隔閡。這本書則勇敢地邁齣瞭理論建構的第一步,它不僅指齣瞭問題,更試圖提供解決之道,這對於推動中國傳播學研究的自主創新,無疑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我甚至能夠預見到,這本書將成為未來許多博士生、碩士生研究的起點,因為它所開啓的思路,足夠許多人深入探索多年。它不隻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啓迪,一種看待傳播現象的新視角,一種探索傳播規律的新路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