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論傳播學與社會心理學……………………………… 鬍翼青(1)
緒論:心理現象研究的曆史及其價值
——人類傳播的視角………………………..………………( 12)
第一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心理學轉嚮 ………………………………..( 56)
第一節 從“世界圖式”到人本主義………………………… ( 56)
第二節 心理主義範式的興起及其危機………………………( 63)
第二章 傳播學研究中的社會心理學……………………………….. ( 68)
第一節 傳播學研究與社會心理學相互藉鑒、
相互影響的必然性………………………………………( 68)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與傳播學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影響………(72)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以及傳播效果研究認識
誤區的思想根源……………………………………………… ( 94)
第三章 文獻視角:美國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 99)
第一節傳播學發展與社會心理學關係的文獻分析………….(100)
第二節 另類文獻:美國傳播學研究的心理戰爭背景………(108)
第四章 美國早期傳播研究的心理學影響…………………..……… .(121)
第一節輿論宣傳研究的曆史背景………………… ……………...(121)
第二節李普曼輿論宣傳研究的心理學特點…….. ……………..(124)
第三節 拉斯韋爾宣傳研究的心理學特點……….……………...(137)
第五章 社會心理學傢參與播學建設的曆程.…….………………..(152)
第一節 拉紮斯菲爾德: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學傳統…………(153)
第二節 霍夫蘭:作為傳播學核心議題的態度改變研究……(155)
第三節 盧因:群體動力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先驅……………..(158)
第四節 坎垂爾…心理戰視野中的公共輿論研究……………..(163)
第五節 施拉姆:美國心理戰中的重要角色……….…………..(166)
第六章 美國傳播學研究與心理學關係的文獻再分析……………...(178)
第一節 《公共輿論季刊》與美國傳播學發展的關係……….(178)
第二節 發錶在社會心理學學術刊物上的
傳播學論文數據分析 ……………………………………...(180)
第三節 “傳播效果研究裏程碑”中的社會心理學傢
以及社會心理學觀點 …………………………………………... (183)
第七章 社會學芝加哥學派開啓的傳播學研究傳統………….……….(190)
第一節 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發展曆史和學術成就……………(190)
第二節 社會學芝加哥掌派對早期傳播學研究的貢獻…………(207)
第三節 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直接參與的新聞傳播學
研究:佩恩基金“電影與青年”項目研究…………..( 216)
第八章 庫利的傳播學研究及其思想價值 ……………………………(230)
第一節 庫利涉足傳播問題研究的職業和學術背景……………(230)
第二節 庫利的傳播學思想……………………………… …………..(234)
第三節 庫利傳播思想中的民主期盼 ……………. …………….(237)
第九章 米德對傳播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貢獻 …………………………( 242)
第一節 米德職業經曆和學術成就 ……………………………...( 242)
第二節 米德符號互動論及其社會心理學意義……………….…(250)
第三節 米德符號互動論中所包含的傳播學思想……………..(253)
第十章 帕剋:都市生態研究中的文化觀與傳播觀…………….…(262)
第一節 一個知識探求者的傳奇人生… ………………………...(262)
第二節 帕剋都市生態研究中的傳播觀 ……………………….(269)
第三節 帕剋種族移民問題研究中的傳播視角…………………(276)
第十一章 美國傳播心理學的産生和發展…. ………………………(285)
第一節 美國傳播心理學發展酌曆史流變………………………(285)
第二節 當代美國主要傳播心理學研究機構和學術刊物……(296)
第十二章 當代社會科學研究心理學化的趨勢
——以政治心理學為例… …………………………………..(306)
第一節 西方早期政治學中的心理元素:人性論的視角……(306)
第二節 政治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 …………………………..(321)
第十三章 國內新聞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及其爭議…………………..(346)
第一節 國內新聞心理學研究發展現狀…………………………...(346)
第二節 國內傳播心理學研究的興起 ……………………………(350)
第三節 本土化是中國當代傳播心理學理論
建設的根本齣路 ……………………………………………(354)
第十四章 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 ………………………(357)
第一節 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的基本構想………..…(357)
第二節 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的
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365)
第十五章 中國本土媒介倫理形成的理論與個案分析…………………. (372)
第一節 關於倫理道德起源的一般理論…………………………… (372)
第二節 媒介倫理形成的社會機製……………………………………(374)
第三節 中國當代媒介倫理形成的個案分析
——以我的媒介職業生涯為例…………………… …....(377)
第十六章 結束語:傳播學研究的傳統以及啓示………………………....(384)
第一節 對美國傳播學研究的誤解 ………………………………(384)
第二節 美國傳播學研究中三大傳統的統一性…………………(387)
第三節 美國傳播學研究中的現代性………………………………………..(393)
第三節 建設中國本土傳播學及傳播心理學理論體係………(396)
參考文獻…………………………………………………………………………..(400)
索 引………………………………………………………………………………..(406)
後 記…………………………………………………………………………………(410)
這本書所提齣的“兼論中國本土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這一點,是我選擇閱讀它的主要原因,也是它最令我興奮的部分。在當下,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傳播的形態和生態也日新月異,但我們似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西方傳播理論的框架。這本書大膽地指齣瞭這一睏境,並提齣瞭構建中國本土化傳播心理學理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者在書中並非僅僅是呼籲,而是展現瞭具體的路徑和思考。他強調瞭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以及當下社會現實對於傳播心理學的特殊影響,並鼓勵研究者從這些獨特的土壤中汲取養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本土理論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盼。書中對於如何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例如“情理法”、“關係”等,融入到傳播心理學的研究中,進行瞭初步的探索,這為我打開瞭全新的思路。我一直認為,優秀的理論不應是普世的,而應是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這本書正是在努力嘗試搭建這樣一座橋梁,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傳播學研究並非隻能是被動的接受者,而可以成為主動的建構者。它提齣的“問題導嚮”和“本土經驗”的重要性, resonated deeply with me.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理論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於中國傳播學研究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反思和有力推動。
評分這本書對於“傳播效果”的研究,其視角之新穎,論述之深刻,令我拍案叫絕。我過去在學習傳播學效果理論時,常常覺得它們過於宏大或抽象,難以與日常的傳播體驗産生直接的聯係。然而,這本書通過將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引入,讓我對傳播效果的理解發生瞭質的飛躍。作者在梳理“說服傳播”時,對“信息源可信度”、“信息本身特徵”以及“受眾心理”這三個核心要素的 interplay 進行瞭詳盡的闡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認知反應”和“情感捲入”如何影響說服效果的討論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這些概念很重要,而是通過理論模型和案例分析,展示瞭不同情境下,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從而決定信息是否能夠成功地改變個體的態度和行為。書中對“從眾”和“順從”在傳播效果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讓我對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力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沉默的螺鏇”如何在大眾傳播中得以體現,以及個體如何在群體壓力下調整自己的觀點,感到非常震撼。這本書讓我明白,傳播效果並非僅僅是信息的單嚮傳遞,而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互動過程,其中受眾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為我理解為什麼某些信息能夠引發廣泛的社會共鳴,而另一些信息則石沉大海,提供瞭深刻的解釋。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它在“群體層麵”傳播研究上的深入剖析。我一直覺得,傳播並非僅僅是發生在個體之間,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互動過程。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在這一塊的知識空白。作者對社會認同理論、群體極化、群體思維等社會心理學核心概念在傳播學中的應用進行瞭一次極具啓發性的梳理。他詳細闡述瞭群體身份如何影響信息的接收和解讀,以及在群體環境中,個體如何受到從眾壓力和社會比較的影響,從而在傳播中錶現齣特定的行為。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社會認同”如何影響信息過濾和傳播效果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通過生動的例子,展示瞭當個體將自己歸屬於某個群體時,他們更容易接受與群體價值觀一緻的信息,而對非群體信息則會産生排斥。這種對群體動力學的深刻理解,為我解釋現實世界中各種社會現象,例如網絡謠言的快速傳播、粉絲群體的形成與壯大,甚至政治宣傳的效果,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工具。書中對“群體極化”現象的分析,也讓我對為什麼在某些網絡社群中,觀點會越來越極端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描述瞭現象,更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揭示瞭其背後復雜的互動機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傳播學研究的“宏觀”視野,理解瞭群體和組織在傳播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這些角色是如何受到社會心理學原理的影響的。
評分我一直對傳播學研究中那些“無聲的”影響因素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最感興趣的“社會維度”與“心理機製”的交織點。作者在梳理社會心理學傳統對傳播學的影響時,對於“社會影響”和“社會認知”的界定,讓我眼前一亮。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將社會心理學理論套用到傳播學中,而是深入探討瞭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群體規範等如何塑造個體的傳播行為和信息解讀。書中關於“社會刻闆印象”和“偏見”如何影響傳播效果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在某些社會群體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對某些信息産生選擇性忽略,或者對某些信息持有預設的判斷。這種對“社會隱形力量”的洞察,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傳播現象。我過去可能更多地關注信息的“內容”本身,而這本書則提醒我,信息的“發齣者”和“接收者”所處的社會情境,以及他們頭腦中固有的社會認知,纔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關鍵。作者在書中對“信息加工”和“社會判斷”的結閤,為我理解個體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信息環境中做齣決策,提供瞭清晰的解釋框架。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傳播學研究的深度,在於能夠將微觀的個體心理,放置於宏觀的社會情境中進行審視,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
評分這本書在討論“傳播媒介”的角色時,其前瞻性和深刻性讓我耳目一新。我以往對於媒介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對其技術屬性和內容生産的分析上。而這本書則將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特彆是關於“社會認知”和“社會互動”的視角,巧妙地融入到媒介研究之中。作者在書中關於“媒介使用動機”和“媒介使用行為”的分析,讓我對用戶如何主動選擇和使用媒介有瞭更深的理解。他不僅僅是描述瞭現象,更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瞭人們為什麼會選擇某種媒介,以及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媒介的使用會帶來怎樣的心理和社會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擬態環境”和“社會判斷”在媒介解讀中的作用的論述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對媒體信息産生的認知,往往會受到我們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過濾和影響。這種對“媒介使用者”心理活動的深入挖掘,為我理解社交媒體的興起、信息繭房的形成,乃至虛擬社區的構建,提供瞭有力的理論支持。書中對“媒介成癮”和“信息過載”等當代媒介現象的社會心理學解讀,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描述瞭這些現象的危害,更是從心理機製的角度,揭示瞭其産生的原因和影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媒介研究不應僅僅關注媒介本身,更應關注媒介與使用者之間復雜的心理和社會互動。
評分這本書在探討“傳播與社會認同”的關係時,其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論證,令我心潮澎湃。我一直認為,個體的身份認同與傳播行為之間存在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而這本書則將這種聯係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梳理。作者在書中關於“社會身份”如何塑造傳播內容的選擇和解讀,以及“群體認同”如何影響信息的傳播和接受,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不僅僅是提齣觀點,而是通過大量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和研究,展示瞭身份認同在傳播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社會分類”和“群體內/外偏見”如何影響信息傳播的分析感到震撼。它解釋瞭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更容易相信來自自己群體的信息,而對來自其他群體的信息持懷疑態度。這種對“身份政治”在傳播中的影響的洞察,為我理解當代社會中各種社會運動和群體衝突的傳播機製,提供瞭新的視角。書中對“媒介與身份建構”的探討,也讓我認識到,媒介不僅是信息的傳播渠道,更是塑造和維護個體及群體身份的重要場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傳播學研究的魅力,在於能夠將個體微觀的身份認同,與宏觀的社會互動和群體 dynamics 緊密結閤起來,從而揭示傳播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動因。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對傳播的“個體層麵”運作機製非常著迷,這本書簡直是滿足瞭我對這個主題的無限求知欲。作者在梳理傳播學與社會心理學交叉學科的曆程時,對信息加工模型、認知失調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等經典理論的闡述,簡直是鞭闢入裏,清晰明瞭。我過去閱讀一些文獻時,對這些理論的理解總是停留在錶麵,而這本書則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其核心,理解它們是如何解釋個體在接收、理解、記憶和反饋傳播信息的整個過程的。書中對“動機”和“態度”在傳播中的作用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這些概念很重要,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展現瞭不同動機和態度如何影響信息的選擇性接收,以及信息的說服力效果。尤其是在討論“認知失調”如何影響人們對負麵信息的處理時,作者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終於理解瞭為什麼人們有時會固執己見,甚至會主動迴避那些可能挑戰他們既有認知的觀點。而“社會學習理論”在解釋模仿、榜樣以及傳播內容如何塑造個體行為模式方麵的應用,也為我理解媒體的社會功能提供瞭新的視角。這本書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羅列,而是充滿瞭對現實傳播場景的深刻洞察,它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有些廣告會成功,為什麼有些社會運動能夠迅速傳播,為什麼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會錶現齣特定的行為模式。它為我理解傳播的“微觀肌理”提供瞭一個堅實而清晰的理論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為中國傳播學研究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尤其是在“本土化理論建構”這一方麵,它所提齣的思考和路徑,讓我看到瞭中國傳播學研究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對西方傳播學和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提齣瞭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心理學理論。他強調瞭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以及當下社會現實的獨特性,並鼓勵研究者從這些本土經驗中汲取養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人情”、“關係”、“中庸”等中國傳統價值觀在傳播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進行瞭初步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傳播理論的巨大潛力。這本書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倡導,而是充滿瞭實踐的指導意義。它鼓勵研究者關注中國本土的傳播現象,從中國人的實際經驗齣發,構建真正屬於中國的傳播理論。我能夠想象,這本書將會激發無數中國學者,在本土傳播心理學的道路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一種對於中國傳播學研究自主創新能力的堅定信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未來,充滿瞭希望和生機。
評分這本書在論述“傳播與社會影響”的機製時,其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令我受益匪淺。我一直對傳播如何改變人們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則以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對這一過程進行瞭係統而全麵的解讀。作者在書中關於“說服的心理機製”、“從眾與順從”、“群體影響力”等方麵的闡述,都讓我對傳播效果的理解有瞭質的提升。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認知失調”和“社會證明”在傳播中的作用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人們在麵對與自己已有觀念不符的信息時,會産生不適感,以及如何通過調整自己的認知來緩解這種不適。這種對“說服的心理過程”的深入剖析,為我理解廣告、政治宣傳、健康傳播等領域的效果,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書中對“網絡群體”中社會影響力的討論,也讓我對社交媒體如何放大或弱化社會影響,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傳播的影響力並非僅僅來自於信息本身,更來自於信息所處的社會情境以及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傳播學研究的深度,在於能夠將個體微觀的心理過程,置於社會互動和群體 dynamics 的宏觀框架下進行審視,從而揭示傳播對社會變革和個體行為的深刻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在傳播學領域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尤其對於那些一直對傳播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充滿好奇,卻又苦於缺乏係統性理論框架的研究者來說,它無疑是一道及時雨。我翻閱這本書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對“社會心理學傳統”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與精心梳理。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傳播學與社會心理學劃等號,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後者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前者,從早期的個體信息處理模型,到群體互動中的社會認同與偏見,再到宏觀社會結構下的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無不烙印著社會心理學的深刻痕跡。讀這本書,就像在逛一個精美的博物館,每一個展廳都展示著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社會心理學思想如何在傳播學領域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作者的筆觸既有學理上的嚴謹,又不失啓發性的洞察,他能夠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巧妙地轉化為理解傳播現象的有力工具。而且,書中對於“本土化”的強調,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們常常在學習西方理論的同時,感受到其與中國具體國情之間的隔閡。這本書則勇敢地邁齣瞭理論建構的第一步,它不僅指齣瞭問題,更試圖提供解決之道,這對於推動中國傳播學研究的自主創新,無疑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我甚至能夠預見到,這本書將成為未來許多博士生、碩士生研究的起點,因為它所開啓的思路,足夠許多人深入探索多年。它不隻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啓迪,一種看待傳播現象的新視角,一種探索傳播規律的新路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