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四書五經”、諸子百傢,經典的價值和魅力在流光歲影裏永不褪色,先賢聖哲的智慧光芒照耀著我們的現代生活。為在古代經典與現代社會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中華書局推齣“中華經典藏書”叢書。自2006年推齣*一輯開始,纍計銷售上韆萬冊,銷售碼洋突破1。6億元,成為廣大讀者閱讀學習國學經典名著的主要版本。 為適應時代、市場及廣大讀者的需求,經過認真調研,中華書局決定推齣升級版,從原來的50種調整為60種,其中增補的新書都是堪稱經典的名著,其中既有深受讀者喜愛的經典名著,也有適閤廣大師生教學閱讀的重要作品。相信書店、讀者會更加喜歡升級版的“中華經典藏書”。
內容簡介
《六韜》匯綜瞭先秦兵學的諸多精華,內容豐富。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確定為《武經七書》之一,成為武試必讀的書,對中國兵學産生*大的影響。它采用文王與薑太公問答的形式,對前代的儒、道、法各傢也兼收並蓄,儒傢發民貴君輕,道傢的清靜無為,法傢的賞信罰必,《六韜》都加以吸收包容,被譽為先秦軍事理論的集大成之作。
前言/序言
於省吾
一九六二年九月,我去濟南參加孔子討論會,得識尚先生高足盧鬆安同誌,談及先生遺著《周易尚氏學》一書,盧同誌打算由私人集資,先印行若乾部,以免失傳。當時我建議,最好由中華書局齣版,盧同誌也同意這樣作。孔子討論會結束後,我到北京,嚮中華書局負責同誌推薦此書,嗣後由盧鬆安同誌將原稿送去,經過審核,認為可以齣版。今年三月,中華書局以《周易尚氏學》稿本見寄,要求我作一篇序言。迴憶二十年前,與尚先生過從時,得聞易象緒論。拙著《易經新證》先生曾為之序,奬勉有加,今先生墓已宿草,反而序先生之書,追懷昔遊,不禁涕零。茲不揣冒昧,對先生之書妄評得失,僅供讀者作為參考而已。
易卦起源於原始宗教中巫術占驗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稱繩為索,八索即八條繩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係用牛毛繩八條,擲諸地上以占吉凶。《易·係辭》稱庖犧氏(即伏羲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左傳》、《國語》。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繼續和發展。近年來的學者們,都說八卦與伏羲氏完全無涉,這就未免“數典忘祖”,截斷瞭易卦的來源(詳拙著《伏羲氏與八卦的關係》)。原始宗教的八索之占,到瞭階級社會的西周就發展為八卦;到瞭戰國時人所作的《易傳》,又以卦爻辭為基礎,進一步作哲學理論的推闡。《易·係辭傳》說:“剛柔相摩,八卦相蕩”;“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由此可見,作者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處於不斷運動、變化和矛盾鬥爭的過程中,誠然具有辯證法的因素。但是,總的說來,還脫離不瞭否泰、剝復和消息盈虛之說。例如《蠱·彖傳》所說的“終則有始”,《係辭傳》所說的“原始反終”,仍然是循環論者的論調。
《左·昭二年傳》敘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鞦》”。其稱《易》為《易象》,足徵《易》之為書是以象為主的。《易·係辭傳》也說:“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因為辭由象生,故《易》無象外之辭。《周易》的每一卦辭和每一爻辭,往往在幾句話裏有幾種不同的內容,假若不依象以釋辭,則奇奇怪怪,迷離惝恍,既不知其辭之所本,更不知其義之所由生。但是,《說卦傳》所敘的象頗為簡略,遠遠概括不瞭易卦中各種各樣的象。於是主漢易以說象者,對於不解之象,則以“卦變”、“爻變”為釋,故尚先生敘清儒解《易》說:“……而以漢人為依歸,是矣。乃於漢人之麯說,亦靡不依據以為護符。至求象不得,亦使卦再三變以成其象,奉虞氏為不刊法則,而易學遂故步自封矣。”(見《焦氏易詁·凡例》)
魏晉以前之說《易》者都主象,自王輔嗣掃象不談,專以承乘比應為解,曆唐至宋,便極盛一時。尚先生說:“王輔嗣深知其謬,而不能求得其象,乃倡為得意忘象之說,以掩其短。此端一開,程伊川遂謂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本末顛倒。”(見《焦氏易詁·凡例》)這是說程氏不能依象數以解卦爻辭,全憑主觀臆想以為之說,反而說象數在臆想之中,這樣倒末為本,是極其荒謬的。先生鑽研《焦氏易林》十餘年,著《焦氏易林注》十六捲,參考各傢詁訓,反復推勘,積疑生悟,因而在《易林》中發現瞭久已失傳而與《周易》有關的內外卦象、互象、對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凡百二十餘象的應用規律。驗之於《左傳》、《國語》的占象而閤,驗之於《逸周書·時訓》的準象而閤,驗之於《周易》卦象也都基本上相閤。先生以《易林》逸象與《周易》交融互證,分條加以闡發,著《焦氏易詁》十一捲。今就此書節錄三條於下:
一、乾日:“《易林》乾之泰雲,白日皎皎。泰下乾,乾為日,互震為白,故曰皎皎。又泰之恒雲,逾日曆月。恒互兌為月,乾為日,故曰逾日曆月。是《易林》顯以乾為日也。後思易乾九三雲,君子終日乾乾。乾為日,三居卦末,故曰終日。大畜九三雲,日閑輿衛。日亦指乾。”(捲一)
二、兌月:“《易林》復之臨雲,月齣平地。坤為地,兌為月,在下,故曰平地。又晉之小過雲,月齣阜東。小過艮為阜,互兌為月,震為東,故月齣阜東。……後思易小畜之月幾望,中孚、歸妹之月幾望,恒彖之日月得天久照,蓋皆以兌為月。故《易林》用之,邵子亦用之也。”(捲一)
三、坤水:“《易林》乾之觀雲,江河淮海,天之奧府。按觀下重坤,故曰江河淮海。又坤之升雲,憑河登山。升上坤,坤水,故曰憑河。又訟之泰,弱水之西。坤水、坤柔,故曰弱水。”(捲一)“凡易言利往、利涉者,義無不通。特坤水象至東漢失傳,必以坎為大川,遂爾歧誤,而解益之大川尤扞格難通。”(捲五“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解”。按“川”字原本誤作“利”。)
以上所引三條,用《易林》乾日、兌月、坤水之象,與《周易》相證發,六通四闢,若閤符契。學者隻知離為日,坎為月為水,則多與卦象不相應。先生以《焦氏易詁》為基礎(讀本書者,須參閱《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詁》、《左傳國語易象釋》三書),對於曆來的易象和易解,廣搜博采,評判其得失,取長捨短;同時,又結閤其師吳摯甫《易說》的“陽遇陰則通、遇陽則阻”的原理(見本書“說例”)而加以發展,謂“易之道如電然,同性則相違,異性則相感”(見《易詁》“同人利涉大川解”),著《周易尚氏學》二十捲。於是久已晦盲的易象,始昭然若揭,可謂發幽闡微,集象學之大成。《焦氏易林注》仵墉敘引王晉卿說:“此書將二韆年易傢之盲詞囈說,一一駁倒,使西漢易學復明於世,孟子所謂其功不在禹下。”又引陳散原說:“讀尚氏《焦氏易詁》,嘆為韆古絕作。以今世竟有此人著此絕無僅有之書,本朝諸儒見之當有愧色。”
以上所述,主要是說明先生對易象的卓越發明。但是,本書也還存在著某些缺點和錯誤,例如:
一、有關《周易》作者的問題先生對於畫卦者以及卦爻辭、《易傳》的作者,多因襲舊說。在本書“總論”中“第三論古易之類彆”說:“伏羲既畫卦,必更有書以申明其義。……後人謂黃帝始造字,伏羲隻畫卦無文字者,謬也”;“第四論《周易》誰作”說:“……故夫《周易》卦爻辭,純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無根據,不可信也”;“第六論《十翼》誰作”說:“……故《十翼》非孔子不能為,不敢為,而紀錄《十翼》者,則孔子之門人也”。像以上各種肯定的說法,都脫離不瞭舊有圈套。先生對於近年來學者們的若乾新說,一概置之不理。縱然他們對於舊解有著一筆抹殺的過分主張,未可盡信,可是,伏羲氏既畫卦又重卦,以及文王作卦爻辭,孔子作《十翼》等傳統說法,畢竟是靠不住的。
二、震象為丘《說文》謂“四方高中央下為丘”,《淮南子·墬形》的“和丘”,高注謂“四方而高曰丘”。按震作,象四方高中央下之形。丘字蔔辭作,金文作,以卦畫有橫無竪驗之,則古文字的丘字正與震象相符洽。《易林》革之頤說:“尼父孔丘”(尚先生謂反震為孔),頤下震為丘,故曰“尼父孔丘”;又屯之噬嗑說:“營邱(同丘)是適”,噬嗑下震為丘(尚先生謂“震往故曰適”),故曰“營邱是適”。這都是《易林》以震為丘之證。以震為丘,於《周易》中之言丘者無一不閤。賁卦作,六五:“賁於丘園”,丘園指“上互”為震言之;頤卦作,六二:“拂經於丘”,丘指內卦為震言之;渙卦作,六四:“渙有丘”,丘指渙“下互”為震言之。丘與虛古通用。古人多居丘。《說文》謂:“虛,大丘也”,又謂“四邑為丘,丘謂之虛”。升卦作,九三:“升虛邑”,馬注謂“虛,丘也”。丘邑指“上互”為震言之。總之《周易》中言丘者三見,言虛者一見,都取象於震。而先生有的謂艮為山以當丘,有的訓丘為空,又以巽為虛,既不能一以貫之,又均背於易象。此外,鼎卦作,《乾鑿度》謂“鼎象以器”。毛奇齡《仲氏易》說:“鼎有足有腹有耳有鉉,而卦文俱象之。下畫偶似足,二三四畫奇皆中實,似腹,五畫偶似耳,上畫奇似鉉。”按毛解甚確,而先生於本書從端木國瑚之說,謂“鼎之象不在鼎,而在伏象屯”,捨鼎形之實象而信伏象,未免疏失。
三、訓詁和史實《說卦傳》以坎為月,先生據《易林》逸象以兌為月,用以解易,無一不通。但是,為甚麼以兌為月,則未加說明。按《說文》:“月,闕也。”《釋名·釋天》:“月,闕也,滿則闕也。”是月、闕疊韻,以音為訓。再就形言之,古文字月作或,正像月闕形。兌上偶畫中闕,故以兌為月(其他卦象,與文字形或音有關係者,在此不加詳論)。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先生誤從《爾雅·釋親》“母曰妣”以為之解。按妣為祖母,《詩·斯乾》的“似續妣祖”,《豐年》的“烝畀祖妣”,均以祖與妣對稱。《周禮·大司樂》“以享先妣”與“以享先祖”,相偶為文。蔔辭和金文均稱祖母為妣,從無以妣為母者。以妣為母,始見於戰國末期的典籍,與易辭不符。否九五:“其亡其亡,係於苞桑。”陸績訓苞桑為叢桑,甚是。不言係於桑而言係於叢桑,自係就鞏固為言。而先生謂“桑而叢生,其柔可知,係於柔木,其危可知”,未能允當。坎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約為勺的藉字,即酌酒之鬥。《考工記》鄭注謂“勺,故書或作約”,是其證。《詩·采》:“於以奠之,宗室牖下”,是古奠祭於牖下之證。“納勺自牖”,是說祭時自牖納勺於樽以挹酒。而先生引《周禮·司約》的“治神之約”以為之解,乖於本義。《晉卦辭》:“康侯用锡馬蕃庶”,康侯即《書·康誥》的康叔封,金文作“康侯豐”。而先生誤謂“康侯略如大侯,為諸侯之美稱”。益六四:“利用為依遷國”,依應讀作殷,即《書序》所說的“成周既成,遷殷頑民”。而先生誤據《說文》訓依為倚。升六四:“王用享於岐山”,先生謂“紂能囚文王,何不可到岐山”。其實,紂何曾到過岐山?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先生謂“帝乙,湯也”。其實,帝乙謂紂父,太乙何曾有帝乙之稱?
總起來說,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通過對《焦氏易林》的多年鑽研,在極為錯綜復雜的情況下,用歸納方法,分析和總結瞭各種逸象的應用規律,進一步以之詮釋《周易》,基本上都是吻閤無間的。因此,《左傳》、《國語》、《易林》和《易》卦的用象,纔由前此的對立得到統一。由於《周易》無象外之辭,而先生的絕大發明則在乎象,解決瞭舊所不解的不可勝數的易象問題,可以說,先生對易象的貢獻是空前的。但是,也無可諱言,先生對《周易》的作者,隻沿襲傳統舊說;並且,對某些卦象,以及文字、聲韻、訓詁和史實方麵,仍有許多可議之處。不過,前者的若乾發明是主要的,後者的某些缺點和錯誤是次要的。由於是非得失係客觀存在,不以個人愛憎為轉移。有關本書的某些缺點和錯誤,與其使讀者勞神筆墨,一一加以指責,不如先事擇要說明之為愈。因此,本文不敢阿其所好,為先生迴短護非,遂不自量地舉齣一些事例,評論其得失(當然限於篇幅,很不全麵)。庶幾瑕不掩瑜,晶光赫露,而先生的苦心孤詣和一係列的發明,也可以信今而傳後瞭。
一九六三年四月於長
《中華經典藏書:六韜(升級版)》圖書簡介 引言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長河中,軍事思想猶如璀璨的星辰,指引著一代代將帥運籌帷幄,決勝韆裏。而在眾多軍事經典中,《六韜》無疑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穿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光芒。本次奉獻給讀者的《中華經典藏書:六韜(升級版)》,並非僅是一部古籍的簡單復刻,而是曆經精心打磨、去蕪存菁、融入現代視野的全新解讀。它不僅承載著韆古兵法精髓,更緻力於為當下讀者提供一份兼具曆史厚度與現實指導意義的智慧寶典。 《六韜》:穿越兩韆年的智慧之光 《六韜》,相傳為周朝薑太公所著,是中國最早的軍事著作之一,與《孫子兵法》、《吳子兵法》並稱為“兵學三нига”。它並非局限於具體的戰術招式,而是以一種更加宏觀、係統、哲學化的視角,探討戰爭的本質、製勝的規律以及治國之道。其內容涵蓋瞭軍事戰略、戰術運用、兵力部署、將帥之道、情報偵察、士氣鼓舞、地形利用等諸多方麵,堪稱一部涵蓋軍事理論、實踐經驗與政治智慧的百科全書。 《六韜》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深刻認識到戰爭的根源往往在於政治,而軍事隻是實現政治目標的手段。因此,書中反復強調“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將軍事的決策置於國傢生死存亡的高度。它告誡統治者,興兵之道,非為殺戮,而是為瞭止戈,是為瞭維護國傢安定,人民福祉。《六韜》所倡導的“以德服人”、“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理念,早已超越瞭單純的軍事範疇,成為一種高明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學。 “升級版”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本次《中華經典藏書:六韜(升級版)》的推齣,旨在打破時空界限,讓這份古老的智慧煥發新的生機,更好地服務於現代社會。相較於傳統版本,《升級版》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瞭深刻的“升級”: 深度解讀與時代語境的契閤: 曆經數韆年,《六韜》中的一些錶述和觀念,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隔閡。本次《升級版》力求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基礎上,通過詳實考據和深入淺齣的解讀,將其置於現代社會的語境下進行闡釋。例如,書中關於“天時、地利、人和”的論述,在今天依然適用於商業競爭、團隊協作、危機管理等諸多領域。我們將幫助讀者理解,為何這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反而愈發顯得重要和適用。 係統梳理與邏輯重構: 《六韜》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本次《升級版》在整理和呈現時,將更加注重其內在的邏輯性和係統性。通過對原文進行精心的分章、分節,並配以提綱挈領的導讀,使得讀者能夠更清晰地把握全書的脈絡,理解其思想的層層遞進。我們將呈現一個結構更清晰、條理更分明的《六韜》,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完整的軍事智慧體係。 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搭建: 《六韜》並非純粹的理論空談,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實踐智慧。在《升級版》中,我們將著力挖掘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潛力。例如,書中關於“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原則,在個人職業發展、企業戰略製定、國際關係處理等方麵,都有著深刻的啓示。我們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或類比,幫助讀者將《六韜》中的智慧,轉化為指導實際行動的工具,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對接。 精良裝幀與閱讀體驗的提升: 作為“中華經典藏書”係列的一員,《升級版》在裝幀設計上同樣力求精益求精。采用高品質的紙張、精美的排版、古樸又不失現代感的封麵設計,旨在為讀者提供 an 愉悅的閱讀體驗。我們相信,一部經典的作品,也應該擁有與之匹配的優秀載體,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享受。 《六韜》的核心智慧窺探 《六韜》博大精深,其核心思想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剖析: 戰爭的政治屬性與道德基礎: 《六韜》開篇即強調“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充分體現瞭其對戰爭的審慎態度。書中處處體現以民為本的思想,認為戰爭的目的是為瞭國傢安定,而非一己之私。《六韜》並不鼓勵窮兵黷武,而是強調“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將重點放在如何通過高明的策略和長遠的規劃,將戰爭的成本降至最低,將勝利的代價減到最小。 “勢”與“形”的戰略思維: 《六韜》深刻理解“勢”的重要性。所謂的“勢”,是指一種不可阻擋的、積聚起來的力量和趨勢。將帥的職責在於“審勢而動”,抓住時機,順勢而為。而“形”,則是指具體的態勢、部署和準備。在《六韜》看來,將帥需要“圖於未見,謀於未生”,在敵人尚未察覺之時,就已做好充分的戰略部署,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形”,從而引導和利用“勢”。 “虛實”辯證法的運用: “虛”與“實”是《六韜》中極為重要的概念。虛,並非指不存在,而是指敵方力量的薄弱之處、注意力分散之處、或是我們能夠製造的假象。實,則是指我方力量的集中、意圖的堅決、以及能夠給敵人造成緻命打擊的關鍵點。將帥需要善於“虛實結閤”,在敵人以為我方虛時,我方實;在敵人以為我方實而有所警惕時,我方又可以“以虛擊實”,齣其不意。這是一種高度的靈活性和欺騙性的戰略運用。 “將帥之道”與人纔的選拔任用: 《六韜》對將帥提齣瞭極高的要求,認為將帥不僅要有卓越的軍事纔能,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遠大的眼光。“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強調瞭選拔人纔應以德纔為標準,不拘一格。同時,書中也強調瞭將帥與君主之間的關係,君主應充分信任將帥,給予其足夠的自主權,而將帥也應忠誠盡職,鞠躬盡瘁。 “五事七計”的決策模型: “五事七計”是《六韜》中提齣的一個經典的軍事決策模型,用於分析判斷戰局,預判勝負。五事指:道、天、地、將、法;七計指:君臣、德、天、地、名、功、刑。通過對這五個方麵、七種因素的周密分析,將帥可以在戰前對敵我雙方的優劣勢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做齣最有利於己方的決策。這個模型至今仍對我們進行決策分析有著重要的藉鑒意義。 《六韜》在現代的延伸閱讀 《六韜》的智慧,早已滲透到軍事領域之外,成為各行各業人士學習的經典。 商業競爭: 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上,“知彼知己”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法則。“以虛擊實”可以被理解為市場策略的創新,“攻心為上”則是在品牌營銷和客戶關係管理上的重要指導。企業如何建立強大的“勢”,如何在競爭中抓住“時機”,如何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都能從《六韜》中獲得深刻的啓示。 團隊管理: 《六韜》中關於“人和”的論述,強調瞭團隊的凝聚力和嚮心力。如何激勵士氣,如何分工協作,如何處理內部矛盾,如何在睏境中保持團隊的韌性,這些都是現代團隊管理中需要麵對的問題,而《六韜》提供瞭寶貴的經驗。 個人成長: 對於個人而言,《六韜》的智慧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如何審時度勢,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如何規避風險,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冷靜和清醒,如何不斷學習提升自我,這些都可以在《六韜》的字裏行間找到答案。 結語 《中華經典藏書:六韜(升級版)》的問世,不僅僅是對一份古代軍事經典的緻敬,更是對這份穿越韆年的智慧的傳承與弘揚。我們希望通過這份精心打造的讀本,能夠引領您走進《六韜》的深邃世界,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戰略思想,汲取其源遠流長的治國安邦之道,更重要的是,能夠將這份寶貴的智慧,融入您的思考,指導您的實踐,最終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同成長和進步。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古聖先賢的對話,一次對智慧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