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的政治

蔬菜的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秉钧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政策
  • 食物政治
  • 环境社会学
  • 可持续农业
  • 食品安全
  • 乡村研究
  • 政治生态学
  • 社会运动
  • 全球化
  • 食物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33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859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也斯作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蔬菜的政治》是香港著名作家、诗人也斯的一部重要诗集,顾名思义,这是一本有关食物的诗集,但又不完全是谈食物。也斯的咏物诗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咏物诗,他常常不是拿食物来做比,而是做兴,兴起的源头。他要写食物,歌咏这个食物,不是要歌咏他的道德高尚,而是从这个食物本身能够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或者说能够研发出,看看他跟这个食物所处的各种社会,人文的关系是怎么样,想把它挖掘出来,这是他的一种咏物诗。本书所集合的诗正式体现了作者的这一特点。

作者简介

  梁秉钧(1948—2013),笔名也斯,香港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学者。生于广东新会,在香港长大,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等。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香港文艺创作发展。  主要著述包括:诗集《半途——梁秉钧诗选》(第四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雷声与蝉鸣》、《游离的诗》,散文集《神话午餐》、《街巷人物》、《在柏林走路》,小说集《剪纸》、《岛和大陆》、《布拉格的明信片》(第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烦恼娃娃的旅程》、《后殖民食物与爱情》(第十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等,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

目录

北京戏墨
网吧
风筝
豆汁儿
胡同
长城谣
故居
化妆
药膳
现代城
荷塘
藏酷
蔬菜的政治
汤豆腐
京渍物
(鱼安)鲸鱼锅
白粥
菜干
金必多汤
新滤酒
潮州榄菜
家传食谱秘方
戒口
亚洲的滋味
新加坡的海南鸡饭
香港盆菜
酿田螺
石锅拌饭
老挝菜肉饭
冬荫功汤
雅加达黄饭
马来椰酱饭
峇里的祭品
亚洲的滋味
香港2·3事
城市风景
猪肉的论述
生鱼引起的恐慌
非典时期的情诗
我是一个绿色的巨人
捉鳄鱼
执个橙
更衣记
红白蓝
十四张椅子
富士拼贴
清酒与天妇罗
与高尔基看曼波女郎
富士山
长崎
在百花之间
满山红柿
下田旅次
野边山的房子
兔吉与我
女侠红牡丹
异乡的餐桌
在雪美莲家吃晚饭
啤酒馆
异乡人独对美丽的餐桌
南西姑姑
抽象艺术的起源
一个亚洲人在洛杉矶机场
柏林的四月
沿莱茵河前行
莱茵河畔的兵马俑
谷仓中的音乐
Limes
即事
罗马机场的诗人
初冬日内瓦湖畔:
我可是个明代的文人雅士
从维也纳经慕尼黑往柏林一
这不是你的火车/火车带你离去
登山
残园
台北即事
耶鲁感遇
吉石大道五十号
为叶辉的食经写序
百布广场上的问答
附录
罗贵祥、梁秉钧对谈

前言/序言


《蔬菜的政治》 一部关于隐藏在餐桌下的力量与斗争的深刻洞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蔬菜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其营养价值、烹饪方法或是产地风味。然而,在这些看似朴实的作物背后,却交织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议题。 《蔬菜的政治》并非一本简单的农学著作,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剥开了蔬菜的“绿叶”,直视其根部所系的权力结构、历史演变以及个体命运。本书以宏大的叙事,引人入胜的细节,以及对无数鲜活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蔬菜如何从田间地头,一路攀升至全球供应链的顶端,并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 土地的争夺与耕耘者的命运 本书首先将我们带回到土地。土地是蔬菜最直接的载体,也是最根本的生产要素。然而,土地的占有与分配,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农业问题,而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议题。从古至今,土地的归属就意味着权力的划分。大片肥沃的土地是如何被少数人掌握?小农户的生存空间又为何日益被压缩?《蔬菜的政治》深入探讨了工业化农业的兴起,大型农业企业如何凭借资本优势,整合土地资源,形成垄断。这种整合不仅改变了耕作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经济地位与社会认同。 书中描绘了全球各地形形色色的耕耘者。有世代守望着家园的传统农民,他们恪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耕作智慧,却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步履维艰;有响应国家政策,试图规模化种植,却又受制于市场波动和技术瓶颈的合作社成员;更有那些在城市周边,利用零碎土地,默默为城市提供新鲜蔬果的“都市农夫”。本书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呈现了土地争夺背后的个体挣扎与无奈,以及在现代农业体系中,耕耘者逐渐边缘化的悲哀。 然而,土地的政治远不止于此。书中还触及了土地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都让曾经肥沃的土地蒙上了阴影。这些被污染的土地,不仅影响了蔬菜的品质,更威胁着耕耘者的健康。本书警示我们,当土地的健康受到侵蚀,整个食物链的稳定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 供应链的博弈与全球的餐桌 当蔬菜离开田野,进入到庞大的供应链之中,一场更加复杂而隐秘的权力游戏便随之展开。《蔬菜的政治》将目光投向了这条从农场到餐桌的漫长旅程。它揭示了中间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的力量分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价格控制、物流垄断等手段,攫取巨大的利润。 书中详细分析了国际贸易规则对蔬菜流通的影响。高关税、贸易壁垒、以及不同国家在食品安全标准上的差异,都成为了阻碍公平贸易的隐形之手。我们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却常常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只能以微薄的利润出口初级产品,而最终的增值则被发达国家所占据。 本书也探讨了大型超市和连锁餐饮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它们凭借强大的采购能力和消费者影响力,能够对供应商施加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接受不平等的交易条件。这种“权力不对称”使得小型农户和生产者难以获得公平的回报,也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多元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揭示了供应链中的技术力量。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都在重新塑造着蔬菜的流通模式。这些技术进步固然带来了效率提升和食品安全保障,但也可能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让缺乏技术优势的参与者更加边缘化。 三、 政策的倾斜与市场的选择 政府政策在蔬菜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蔬菜的政治》深入剖析了各种农业政策的制定逻辑及其背后的利益驱动。例如,农业补贴的分配,是否真正惠及了最需要帮助的农民?环保政策的执行,是否充分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本书还考察了政府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上的作用。高标准的食品安全要求,虽然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但往往也增加了生产者的成本。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地区或小农户来说,达到这些标准可能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从而导致其产品难以进入主流市场。 与此同时,市场力量也在悄然改变着蔬菜的“政治”。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例如对有机食品、本地食品的日益关注,正在倒逼着生产商和销售商做出调整。然而,这种偏好的形成,本身也受到营销策略、媒体宣传以及文化潮流的影响。究竟是消费者在真正主导市场,还是市场在塑造消费者?本书对此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书中还关注了“食物沙漠”现象,即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难以获得新鲜、健康的蔬菜。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经济因素、地理位置以及城市规划等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食物沙漠不仅是一个食品供应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公平和健康权利的问题。 四、 文化与认同的编织 蔬菜的政治,不仅仅是经济和权力的博弈,更是文化与认同的编织。《蔬菜的政治》指出,不同文化对蔬菜的认知、食用方式和象征意义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探讨了转基因作物在不同社会引发的争议。这些争议,并非仅仅是科学技术层面的分歧,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对传统农业模式的担忧、对跨国公司控制的警惕,以及对食物主权的捍卫。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都在这一议题中交织碰撞。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食物主权”的概念。这不仅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生产足够食物的能力,更强调了人民选择自己食物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权利。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保障食物主权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蔬菜,作为最基础的农产品,更是这一挑战的核心。 结论:看见餐盘里的世界 《蔬菜的政治》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它告诉我们,每一次拿起一片菜叶,每一次品尝一道蔬菜料理,都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参与到一场由土地、权力、资本、政策、文化和历史交织而成的宏大叙事之中。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种全新的食物观,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洞察力的食物观。它鼓励我们去思考,我们餐盘里的蔬菜,究竟来自何方?它们的生长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它们是如何来到我们面前的?以及,我们今天的选择,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食物格局? 阅读《蔬菜的政治》,就是打开了一扇看见餐盘里世界的窗口。它让我们意识到,蔬菜并非无声的食材,它们承载着无数的故事,诉说着深刻的真理。这本书,是一声对现状的警醒,也是一次对未来的期盼,期盼一个更加公平、健康、可持续的食物体系的到来。它将引导我们,在未来,以更深刻的理解,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每天都不可或缺的——蔬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都停留在表面,尤其是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蔬菜,我们每天吃,却很少去思考它的“前世今生”。《蔬菜的政治》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想要探究事物本质的心理。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蔬菜是政治的”,而是通过层层剥茧,让我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联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些蔬菜品种的“身份认同”的讨论,作者探讨了不同地域的蔬菜如何因为历史原因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甚至成为国家认同的象征。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看似纯粹的食物,其实承载了那么多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呈现出来。它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读者去思考。每次读完一部分,我都会在脑海中重新审视自己家的冰箱,里面的各种蔬菜,仿佛都有了新的生命和故事。它真的让我对“平凡”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意思,用了一种鲜艳但不刺眼的绿色为主调,搭配上一些手绘风格的蔬菜插画,整体感觉既有田园的质朴,又带有一丝艺术的灵动。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它独特的美学风格,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我一直对食物的起源和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我们日常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它们是如何从野外被驯化,又如何跨越地域、文化,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这本书的名字《蔬菜的政治》更是让人好奇,蔬菜和政治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我从未触及过的故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联想:是关于农业政策对蔬菜种植的影响?还是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蔬菜贸易中的博弈?亦或是某些蔬菜品种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权力斗争和历史变迁?这些疑问像一颗颗小种子,在我心中悄悄发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那些封面设计巧妙的书,它们往往预示着作者在内容上的用心和独特视角,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场关于蔬菜的全新认知之旅,让我看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食材背后,原来蕴藏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议题。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将一种极其日常化的事物,赋予了如此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一直以为,蔬菜就是餐桌上的配角,是满足我们基本生理需求的食材。然而,《蔬菜的政治》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蔬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远比我想象中更加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交流的载体,甚至是权力博弈的焦点。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我们熟悉的蔬菜与宏大的历史进程、复杂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时期某种蔬菜的种植规模变化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策,或者某种蔬菜的流行如何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共同构建了蔬菜背后波澜壮阔的“政治”图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逻辑。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蔬菜的政治》这个书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政治”这个词离我的生活太远,而“蔬菜”又太过日常。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写法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历史书那样按时间线索推进,也不像经济学著作那样充斥着图表和数据。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将一个个关于蔬菜的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中加入的那些生动细节,比如某位历史人物对某种蔬菜的偏爱,或者某个小地方因为某种蔬菜而发生的有趣变化。这些细节让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政治”议题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考证。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这些事实的深入解读,展现了蔬菜在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深入交谈,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着关于我们生活最基础事物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平凡”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蔬菜就是蔬菜,是纯粹的食物,是自然馈赠的产物。然而,《蔬菜的政治》却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蔬菜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权力网络。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智者,他能够从一棵白菜、一根胡萝卜中挖掘出惊人的故事。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详细描述了某种特定蔬菜在某个历史时期如何成为权贵阶层追捧的象征,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时尚和社交礼仪,这让我大跌眼镜!同时,书中也触及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蔬菜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这些“竞争”如何间接影响到我们普通消费者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蔬菜之中,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就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意。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蔬菜考古”,挖出了隐藏在地下的丰富宝藏,让我对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了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

正品,给力

评分

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诗教),是“发而皆中节”。释迦牟尼说现实、现世、现时是虚空的,但儒家则是求为现实、现世、现时的起码的人。表现这种温柔敦厚的、平凡的、伟大的诗,就是“三百篇”。而其后者,多才气发皇,而所作较过,若曹氏父子(4)、鲍明远(5)、李、杜、苏、黄(6);其次,所作不及者,便是平庸的一派,若白乐天(7)之流。乐天虽欲求温柔敦厚而尚不及,但亦有为人不及处。吾国诗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宗故事所云:诸弟子将行,请大师一言,师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弟子大失所望,师曰:“三岁小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8)吾人之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乃是引吾人向上的,要好好保持、维护,但不可不加操持;否则,小则可害身家,大足以害天下。如王安石之行新法,宋室遂亡也矣。

评分

正品,给力

评分

正品,给力

评分

然而,人们还能谈得上在世吗?德意志民族的作家不是早就已经比自己活得长久了吗?看上去是这样。准确地说,就我记忆所及,情况看上去一直都是这样,只不过这段时间以来事态进入了一个关键性阶段。用预制部件生产鞋子,生产适应个人特殊需要的现成西服,这种时代似乎也想生产出用预制的内部和外部组件装配起来的作家。依循自己尺度的作家,几乎在所有地方都过着一种深沉、离群索居的生活,但又不具备死人的本事:死人不需要房子,不需要吃喝。在世时期对遗著真是有利呀。这对这本小书的命名及其产生不无影响。

评分

走“发皇”一路往往过火,但有天才只写出华丽的诗来是不难的,而走平凡之路写温柔敦厚的诗是难乎其难了,往往不能免俗。有才气、有功力,写华丽的诗不难,要写温柔敦厚的诗便难了。一个大材之人而嚅嚅不能出口,力举千钧的人蜕

评分

当然,人们得更加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最后遗言,哪怕它们只是假装说出来的。在一个雷声隆隆和唉声叹气的世界里,只出版些小故事和小观察;有这么多大事要事不谈,净谈些琐屑小事;对远离事件中心的现象耿耿于怀。毫无疑向,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不足之处吧,而我则乐意承认,出版决定也曾引起我的种种忧虑。但是首先,作家所发表的意见,较之不受它们影响在宇宙空间里奔驰的两亿七千万立方米的地球,它们的份量孰轻孰重,总还是有某种差别的吧,这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加以承受的。其次,读者也许会认为这本书凝聚力不足,为此我或许可以援引我的主要作品,它们可能

评分

然而,人们还能谈得上在世吗?德意志民族的作家不是早就已经比自己活得长久了吗?看上去是这样。准确地说,就我记忆所及,情况看上去一直都是这样,只不过这段时间以来事态进入了一个关键性阶段。用预制部件生产鞋子,生产适应个人特殊需要的现成西服,这种时代似乎也想生产出用预制的内部和外部组件装配起来的作家。依循自己尺度的作家,几乎在所有地方都过着一种深沉、离群索居的生活,但又不具备死人的本事:死人不需要房子,不需要吃喝。在世时期对遗著真是有利呀。这对这本小书的命名及其产生不无影响。

评分

好,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