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倫理思想

黑格爾的倫理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Allen W.Wood 著,黃濤 譯
圖書標籤:
  • 黑格爾
  • 倫理學
  • 哲學
  • 德國哲學
  • 西方哲學
  • 曆史哲學
  • 精神現象學
  • 法哲學
  • 政治哲學
  • 辯證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知識産權齣版社
ISBN:97875130159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872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德意誌古典法學叢編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2
字數:40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法學、哲學以及政治學研究人員,高校師生,以及對此領域感興趣的普通大眾。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德意誌古典法學

德意誌法哲學係列

理清德意誌古典法學來龍去脈,旁及之前於之後德國政治哲學與法哲學的發展,展示德意誌古典法學緻思方嚮和基本品質

當代德國古典哲學研究著名專傢、斯坦福大學哲學係阿倫?W?伍德教授享譽國際學界的論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伍德教授的代錶作,也是使他為國際學界所知曉的一部著作。本書雖然題名為《黑格爾的倫理思想》,實則是對於《法哲學原理》一書的係統的解讀,與之前對於黑格爾倫理思想的研究不同,伍德教授並不認為,黑格爾的倫理思想的基礎存在於邏輯學中,而存在於法哲學中,因為正是在後者那裏,深刻地解釋瞭黑格爾自由觀的社會性的層麵,本書*終落腳於《法哲學原理》中的倫理生活部分,不僅對於黑格爾的倫理生活的各個要素詳加考證,而且對於黑格爾的倫理生活觀念同現代自由主義之間的關係進行瞭深刻的討論。

作者簡介

? 作者:[美]伍德(Allen William Wood)(born October 26, 1942) is an American philosopher specialising in the work of Immanuel Kant and the German Idealists, with particular interests in ethics and social philosophy. He is the Ruth Norman Hall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Indiana University and has held professorships and visiting appointments at numerous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n addition to popularising and clarifying the ethical thought of Immanuel Kant, Wood has also mounted arguments against the validity of 'trolley problems' in moral philosophy. 譯者黃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律科學與管理專業博士生,商務印書館《法意》輯刊編委。主要研究領域:德國古典政 治法律哲學,近代自然權利理論。即將齣版:《康德通釋》(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10年)、《康德的法權體係》(商務印書館,2011年)、《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疏解》(華夏齣版社,2012年),承譯《費希特法權學說的演變與發展》(商務印書館,2013),師從趙明教授。

譯者:黃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律科學與管理專業博士生,商務印書館《法意》輯刊編委。主要研究領域:德國古典政 治法律哲學,近代自然權利理論。即將齣版:《康德通釋》(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10年)、《康德的法權體係》(商務印書館,2011年)、《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疏解》(華夏齣版社,2012年),承譯《費希特法權學說的演變與發展》(商務印書館,2013),師從趙明教授。

目錄

緣起/ⅰ
“德意誌古典法學叢編”齣版說明/ⅰ
中譯本說明/ⅰ
中文版序/ⅰ
英文版序/ⅰ
引文縮寫/ⅰ
導論/
1作為思辨哲學傢的黑格爾/
2辯證邏輯/
3思辨邏輯是死的,但黑格爾的思想是活的/
4思辨哲學與現代社會/
5黑格爾有一種倫理學嗎?/
6閤理與現實/
7黑格爾的實踐哲學/
第一部分黑格爾的倫理理論
第一章自我實現/
1. 1倫理理論與自我意識/
1. 2精神/
1. 3現代的自我理解/
1. 4抽象法權/
1. 5道德/
1. 6現代倫理生活/
1. 7現代國傢/
1. 8一種自我實現的理論/
1. 9曆史化的自然主義/
第二章自由/
2. 1黑格爾與自由/
2. 2作為可能性的自由和作為現實性的自由/
2. 3自由與自律/
2. 4作為善的自由/
2. 5積極自由會導緻極權主義嗎?/
2. 6絕對的自我能動性/
2. 7自我能動性與他者/
2. 8“守在自己身邊”/
2. 9處在我的規定性中的自由/
2. 10客觀自由的體係/
2. 11黑格爾的自由和通常意義上的自由/
第三章幸福/
3. 1古代的幸福與現代的幸福/
3. 2客觀性問題/
3. 3利己主義的問題/
3. 4自然意誌、決心與選擇/
3. 5康德的幸福觀/
3. 6幸福的無規定性/
3. 7為什麼我們要關注幸福?/
3. 8自由相對於幸福的優先性/
3. 9一般意義上的法權/
3. 10黑格爾的製度論/
第二部分抽 象 法 權
第四章承認/
4. 1針對抽象自由的法權/
4. 2費希特的承認理論/
4. 3“人隻有在他者之中纔能成為人”/
4. 4法權關係/
4. 5對於自我確定性的欲望/
4. 6為承認而鬥爭/
4. 7主人和奴隸/
4. 8普遍的自我意識/
4. 9黑格爾的承認辯證法/
4. 10壓迫的現實/
第五章人格、財産與法律/
5. 1人格及其針對物的抽象法權/
5. 2財産權作為根本權利/
5. 3自我取得和奴隸製/
5. 4針對人格自身的法權/
5. 5抽象法權的種種限製/
5. 6抽象法權與實定法/
5. 7私有財産/
第六章懲罰/
6. 1報應論/
6. 2懲罰作為法權的恢復/
6. 3罪犯意誌的虛無/
6. 4同意接受懲罰/
6. 5黑格爾理論的不完整性/
6. 6侵害法權和侵害法律/
6. 7懲罰的尺度/
6. 8死刑/
6. 9我們是否能期待在倫理層麵為懲罰提供證成?/
第三部分道德
第七章道德的概念/
7. 1道德概念的發展:圖賓根和伯爾尼
時期(1793~1796)/
7. 2超越道德:法蘭剋福(1796~1800)/
7. 3道德與倫理生活的對立:耶拿
時期(1801~1806)/
7. 4《精神現象學》(1807)/
7. 5主體性/
7. 6道德上的應然與客觀性/
7. 7主體性與行動/
第八章道 德 意 誌/
8. 1歸責/
8. 2道德運氣與過失/
8. 3善/
8. 4康德論善良意誌/
8. 5黑格爾論善良意誌/
8. 6道德價值和心理學意義上的因果性/
8. 7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
第九章道德法則的空洞性/
9. 1空洞性的指控/
9. 2康德的普遍法則公式/
9. 3矛盾和相互衝突的意願/
9. 4普遍法則的標準/
9. 5某些尚未解決的問題/
9. 6康德有關道德法則的演繹/
9. 7康德演繹的失敗/
9. 8普遍的可適用性和集體的閤理性/
9. 9道德意誌的空洞性/
9. 10目的和經驗性的動機/
9. 11空洞性與黑格爾式的道德/
第十章良知/
10. 1良知在黑格爾倫理學中扮演的角色/
10. 2費希特的道德認識論/
10. 3弗裏斯和信念倫理學/
10. 4有關道德錯誤與道德責難的問題/
10. 5針對上述問題的某些解決辦法/
10. 6對弗裏斯的錯誤批判/
10. 7信念倫理學的空洞性/
10. 8良知的僞善/
10. 9洞見的法權/
10. 10洞見與責任/
第四部分倫 理 生 活
第十一章倫理的客觀性/
11. 1何謂“倫理生活”?/
11. 2倫理生活的兩個方麵/
11. 3作為精神的倫理生活/
11. 4倫理秩序/
11. 5倫理的個體性/
11. 6浪漫派的多元主義/
11. 7黑格爾的普世論/
11. 8個體性作為倫理原則/
11. 9作為普世標準的倫理生活/
第十二章倫理的主觀性/
12. 1倫理意嚮/
12. 2倫理義務/
12. 3源自關係的義務/
12. 4源自關係的義務和普遍反思/
12. 5倫理德性/
12. 6德性與正直/
12. 7倫理生活和主觀性的反思/
第十三章倫理的局限/
13. 1倫理事物的短暫性/
13. 2倫理生活的循環/
13. 3曆史的最高法權/
13. 4曆史與相對主義/
13. 5世界曆史個體/
13. 6超越倫理事物/
13. 7行使為不當之事的法權/
13. 8曆史的自我含混/
13. 9黑格爾的非道德主義/
第十四章現代倫理生活諸問題/
14. 1現代國傢的原則/
14. 2閤理性與主體性/
14. 3市民社會:主觀自由和閤作精神/
14. 4黑格爾的兩難:主觀自由還是倫理目標/
14. 5實體性和反思/
14. 6男性與女性/
14. 7市民社會中的貧睏/
14. 8黑格爾是否提供瞭答案?/
14. 9賤民的精神狀態/
14. 10既無權利,亦無義務的等級/
14. 11倫理的自我瓦解/
結論/
1倫理與社會/
2作為自由主義者的黑格爾/
3黑格爾與自由主義之間的對立/
4自由社會/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黑格爾的社會與政治思想一直以來受到哲學研究者的關注,研究政治理論和觀念史的人對之關注尤甚。但相關討論卻總是忽視其社會與政治理論的哲學基礎。在此,我所謂的“哲學基礎”,不是指他的思辨形而上學。我懷疑,黑格爾的倫理學理論之所以被忽視,理由之一就是人們一度認為“哲學基礎”就是他的思辨形而上學。如果你想詳盡考察這些基礎,想必早就知道這樣做費力不討好,至少從社會理論和政治理論的角度來看是如此。如果你早就意識到瞭這一點,就會竭力地避免這樣做。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會陷入一種自欺境地,認為在黑格爾辯證邏輯中一定有某種隱微的真理,認為它能提供進入黑格爾的社會思想大門的一把一度被隱匿的鑰匙。
  我之所謂“哲學基礎”是指一種倫理理論,正是在此倫理理論的基礎上,黑格爾提齣瞭他對現代社會和政治生活的批判性思考。這一主題之所以被忽視,是因為有人認為它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我希望證明這種看法完全是錯的。黑格爾的哲學立場的確會使其倫理理論變得模糊,並且,他的倫理理論也不能歸於我們通常所瞭解的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或義務論(deontologism)陣營,相反,它包含對這兩者的批判。盡管如此,黑格爾的倫理理論仍然存在,並且這種理論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很有說服力;不僅應受到道德哲學傢們的認真對待,也應引起對其社會與政治思想感興趣的人士的關注。
  在20世紀晚期的歲月中,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黑格爾是一位舉足輕重的思想傢,我們不能忽視他,也不能輕易地將他打發。然而,我們卻看到,人們通常是故作高深地談論其思想的大緻框架,而不是去閱讀和理解他的著作。在英語學界的學者中,人們能看到的是一副被簡化瞭的,也是被麯解瞭的黑格爾形象;人們認為他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一位名人,是一位德國觀念論者,這位觀念論者主張一種含有模糊宗教內容的神秘主義形而上學,是社群主義倫理思想的倡導者,還是康德的批判者和啓濛的自由主義者。這些都是黑格爾呈現給我們的形象,但這些形象在英語學界的哲學研究者的心中所引起的種種聯想,在近兩個世紀以來,一直與他的自身處境脫離,這尤其是(並且主要是)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宣傳的後果。這些聯想隻是誤導性的陳腔濫調。它們強化瞭一種意識形態的看法,即認為,研究黑格爾將使我們忘記過去。
  ……

前言/序言

  《黑格爾的倫理思想》是當代著名德國古典哲學研究專傢、斯坦福大學哲學係阿倫·W.伍德教授享譽國際學界的論著。著名的黑格爾研究專傢哈裏斯(H.S.Harris)教授甚至評論說,在英語學界,本書是自布拉德利(Bradley)的《倫理學研究》(Ethical Studies)以來對於黑格爾倫理學的最為重要的研究。
  伍德教授著作等身,學術視域極其開闊,尤以《黑格爾的倫理思想》《馬剋思》Allen W. Wood,Karl Marx,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1;2nd edition,London:Taylor and Francis,2004.和《康德的倫理思想》Allen W. Wood,Kant.s Ethical Though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008年齣版瞭題為《康德式倫理學》的縮略版[Kantian Eth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最為著名。這三本書早已成為德國觀念論哲學研究領域中的經典文獻,可惜一直以來坊間未曾見其中譯本。
  盡管《黑格爾的倫理思想》通常被視為一部倫理學著作,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被視為對《法哲學原理》一書的體係性疏釋。這本書集中錶達瞭作者的如下基本觀念,即黑格爾的倫理思想不是存在於其形而上學著作中,而是存在於其法哲學中。這就極大地拓展瞭黑格爾倫理學思想的當代意義。在這部作品中,伍德不僅討論瞭人權、懲罰、道德責任的標準、個體良知等主題,更重要的是,他將有關黑格爾的倫理生活的考察置於當代西方自由主義的語境中,揭示瞭黑格爾思想同當代自由主義之間的分歧。本書具有思想史的視野,不僅在黑格爾整個哲學思想框架中討論其倫理思想理論,還涉及黑格爾倫理思想與他的同時代康德、費希特以及弗裏斯(J.F.Fries)等人之間的關係。
  眾所周知,“倫理生活”概念是黑格爾思想體係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理解黑格爾政治哲學的關鍵概念。伍德此書對於倫理生活概念的考察極其詳盡,得齣瞭許多頗具見地的觀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揭示瞭在黑格爾的筆下,精神的自我實現與社會製度之間的內在關聯。因此,黑格爾的倫理生活理論就不是一種個人性的理論,而是一種具有內在社會性的自由理論。揭示倫理生活概念的內在結構和要素,可以為我們認識現代社會和國傢的本質提供極其深刻的啓示,也為我們批判現有的一切社會和國傢提供指引。
  伍德教授十分關心本書的齣版,在詳細詢問中國學界有關德國觀念論哲學的研究進展的基礎上,他專門為中國讀者撰寫瞭中譯本序言。透過這個序言可以看齣,伍德教授十分明瞭德國觀念論哲學研究,尤其是黑格爾的研究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意義,以及對正確理解馬剋思的政治與社會思想的意義。
  譯文初稿完成後,請留德攻讀博士學位的友人湯沛豐同誌校譯瞭注釋部分的德文文獻,並請他通讀過一遍譯文,訂正瞭不少錯誤,特此錶示感謝。


《理性與自由的軌跡:一種對個體與社會生存的哲學探索》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哲學體係的梳理,也非對某一特定時期學術觀點的匯集。相反,它是一次關於人類如何理解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構建有意義的生活與社會秩序的哲學思辨之旅。我們將跳齣僵化的思想框架,追問那些貫穿古今、影響深遠的根本性問題:何謂“善”?我們應如何行動?個體自由的邊界何在?社會正義的基石又是什麼? 我們生活的時代,信息爆炸,觀念多元,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也日益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審視這些古老的哲學命題,顯得尤為迫切。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審慎的、不帶偏見的視角,引導讀者一同探究這些復雜議題背後隱藏的邏輯與價值。我們不試圖給齣普適性的答案,因為哲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追問、不斷修正的過程。我們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對不同思想脈絡的理解,激發我們自身對生存意義、道德責任和社會倫理的深刻反思。 第一章:個體存在的根基:意識、自我與自由的萌芽 在本章中,我們將從最根本的起點——個體的存在——齣發。我們首先要審視的是“意識”的本質。意識如何産生?它與物質世界有何關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但我們更要超越二元論的簡單劃分,探討意識在感知、記憶、情感以及想象等不同層麵的復雜運作。個體如何形成對“自我”的認知?“自我”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還是一個不斷流動、由經驗塑造的過程? 這一章的核心在於探討“自由”的哲學意涵。我們常常將自由理解為不受外部束縛,但這種理解是否足夠?是否存在內在的自由,即擺脫自身欲望、偏見和非理性衝動的束縛?我們將考察不同哲學傳統對自由意誌的討論,從決定論的挑戰到自由意誌的辯護,思考個體在做齣選擇時,究竟有多少真正的自主權。這種對個體自由的理解,將直接影響我們後續對道德責任和社會倫理的探討。 第二章:道德的疆域:價值、義務與良知的審判 一旦個體意識和自由的可能性被初步確立,我們便自然而然地進入“道德”的領域。何謂“善”與“惡”?道德價值的來源是什麼?是源於神聖的啓示,還是人類的理性,亦或是社會習俗的約定?我們將考察功利主義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探討其在評價行為後果時的優勢與局限。同時,我們也將深入德性倫理學的世界,理解何為“良好”的品格,以及美德在塑造個體道德行為中的關鍵作用。 本章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義務”的概念。康德的絕對命令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基於理性的道德義務框架,強調尊重他人作為目的本身,而非僅僅作為手段。我們將剖析義務倫理學的核心原則,以及其在處理道德睏境時所麵臨的挑戰。良知,作為個體內心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又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是道德判斷的最終仲裁者,還是需要接受更普遍的理性檢驗?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追問,我們試圖勾勒齣個體道德判斷與行動的復雜圖景。 第三章:社會契約與正義的構建:秩序、權利與共同善 個體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生活在由人組成的社會之中。因此,對個體生存的哲學探索,必然延伸到對社會組織與秩序的思考。在本章中,我們將審視“社會契約論”的不同版本,從霍布斯對“自然狀態”的悲觀描繪,到洛剋對個人財産權的強調,再到盧梭對“公意”的理想化追求。這些理論試圖解釋,為何人們願意放棄部分自然自由,建立政治權威,以換取安全與穩定。 “正義”是社會秩序的核心價值。何種分配方式纔算公平?個體應享有哪些基本權利?這些權利的來源是什麼?我們將探討不同形式的正義觀,包括矯正性正義、分配性正義,以及程序性正義。我們將分析自由至上主義對國傢乾預的警惕,以及社群主義對集體認同與共同善的強調。理解這些不同的正義理論,有助於我們辨析當代社會中的各種衝突與爭論。 第四章:自由與束縛的張力:個體權利、公共利益與國傢權力 在現代社會,個體自由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張力,是永恒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保障個體不受侵犯的同時,促進整個社會的福祉?國傢權力的邊界何在?它是否僅僅是保護個體權利的工具,還是可以主動引導社會朝著“善”的方嚮發展? 本章將深入探討“自由”與“束縛”之間的動態平衡。我們將考察對言論自由、結社自由等基本權利的保護,以及這些權利在現實中可能麵臨的限製。同時,我們也需要審視那些旨在維護公共利益的法律與政策,如環境保護、公共衛生等,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閤法地限製個體自由?我們將分析不同哲學思想對國傢角色的定位,以及在自由與秩序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點。 第五章:曆史的演進與倫理的進步:走嚮更高級的理性與自由 人類的曆史是一部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的曆史,這其中也包含瞭倫理思想的演進。我們是否能夠從曆史中學習,從而避免過去的錯誤,並朝著更美好的未來邁進?在本章中,我們將以一種曆史的視角,迴顧人類倫理觀念的變遷。 我們將關注那些推動倫理進步的關鍵時刻,例如廢除奴隸製、爭取婦女權益、推動人權運動等。這些運動的背後,往往是對個體尊嚴、平等與自由的深刻認識的覺醒。然而,我們也必須警惕曆史的循環,以及那些企圖否定進步、迴歸舊秩序的傾嚮。 最終,本章旨在探討一種“倫理的進步”的可能性。這種進步是否意味著一種超越一切文化、一切時代的普適性道德原則的齣現?還是說,它更多地體現在我們不斷拓展理解的邊界,深化對自身以及他人的同情與關懷?我們將以開放的心態,思考人類能否通過不斷的反思與實踐,走嚮一個更加理性、更加自由、也更加公正的世界。 結語:哲學思考的當代意義 本書的旅程即將結束,但哲學思考的探索永無止境。我們所探討的個體存在、道德抉擇、社會構建與曆史演進,並非僅是抽象的理論遊戲,它們直接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關乎我們共同塑造的未來。 在當下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重拾對根本性問題的追問,擁抱批判性思維,保持對不同思想的開放態度,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具備的能力。本書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於自身存在的深刻認知,對於道德責任的堅定擔當,對於社會公正的持續追求。願我們都能在理性與自由的軌跡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並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關於本書的注釋和索引係統,我必須指齣,這方麵的工作做得實在是不夠細緻,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敷衍瞭。對於這樣一部涉及大量曆史背景和跨學科引用的著作而言,詳盡的腳注本應是幫助讀者理解深層意涵的生命綫。然而,書中許多關鍵術語和典故,缺乏必要的解釋性注釋,讀者隻能依賴自己已有的廣博知識儲備來填補空白。更令人沮喪的是,書後的索引列錶似乎很不完整,我多次試圖查找特定人物或核心概念的齣現頁碼,結果都無功而返,這極大地影響瞭我在寫作或復習過程中進行快速定位和交叉引用的效率。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其工具性的完備性至關重要,在這方麵,我認為本書的編輯和校對環節明顯存在疏忽,大大削弱瞭其作為參考工具書的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沉穩的深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初拿到手時,就有一種莫名的莊重感油然而生。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略帶磨砂的質感,每次翻閱時指尖都能感受到細微的顆粒感,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厚重。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不反光,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排版上,作者顯然在細節之處下瞭不少功夫,頁邊距留得恰到好處,使得文字的呼吸感很強,不會顯得擁擠。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每章的開頭都會有一段引人深思的引語,這些精選的文字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接下來內容的精妙預設,讓人在進入正式論述前,就能先在大腦中搭建起一個初步的思維框架。這種對物理形態的極緻追求,無疑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堆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試圖梳理這本書的內在邏輯結構,但坦率地說,它的章節過渡處理得有些過於跳躍和晦澀。尤其是在討論到某一核心概念的延伸應用時,作者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完全掌握瞭前文所有復雜的哲學語境,直接拋齣瞭幾個深奧的推論,讓人常常需要頻繁地迴溯到前幾頁,甚至前幾章去尋找那個缺失的連接點。這種“跳躍式”的敘述方式,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無疑構成瞭一道陡峭的門檻。我尤其對第三章末尾處理“普遍意誌”與“個體自由”衝突時的論證力度感到不滿,感覺作者像是匆忙收尾,沒有充分展開必要的辯證分析,留下瞭太多懸而未決的疑問。它更像是一本寫給同行的內部研討記錄,而非麵嚮更廣闊讀者的入門導覽,這使得閱讀過程中的那種連貫性和流暢性大打摺扣。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思想的“迷宮漫步”,充滿瞭對傳統觀念的顛覆性挑戰。作者的筆觸犀利而極富批判性,他毫不留情地解構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規範和道德基石。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義務”與“情感”之間復雜張力的描繪,那段文字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作者正站在一個高地上,俯瞰著人類文明中那些自相矛盾的構建。他拒絕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熱衷於展現矛盾的豐富性。這種寫作姿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瞭理解的難度,卻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它迫使我不斷地去質疑自己固有的判斷,去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道德律令,去思考在更深層次的結構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立足和行動。這是一種極度“消耗心智”但又“極度滋養”的閱讀體驗。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個體責任和集體認同之間微妙平衡的把握,其洞察力達到瞭近乎預言的高度。作者對現代社會中“疏離感”的分析,並非停留在現象的錶層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現代性自我建構過程中的內在悖論。他描繪的圖景是清醒而殘酷的:我們渴望絕對的自主權,卻又無法承受絕對的孤獨;我們追求個體的完整性,卻又在潛意識中依賴於某種更高的、超越性的框架來定義自身存在的意義。讀完最後幾頁,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精神洗禮,所有的焦慮和睏惑似乎都找到瞭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來安放。這種將個人經驗放置於宏大哲學框架之下的敘事能力,是這本書最非凡的成就,它給予的不是安慰,而是理解——一種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理解。

評分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評分

京東的包裝越來越差瞭,都是廢紙包或者薄塑料袋的,書是用廢紙包,圖書磕損嚴重。

評分

很不錯,便攜本,印刷也挺好,閱讀足夠。

評分

屬於德意誌法哲學係列的一種,目前為止已經全部買到,羨慕嗎?Baybay.

評分

還不錯,原版書籍,老婆的專業用書

評分

還不錯,原版書籍,老婆的專業用書

評分

買。。。。。買。。。。

評分

還不錯,原版書籍,老婆的專業用書

評分

屬於德意誌法哲學係列的一種,目前為止已經全部買到,羨慕嗎?Baybay.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